(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战前,薛仁贵被封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唐军踌躇满志,深入吐蕃境内,目标直取吐蕃首都拉萨!”
李世民:“稚奴是不是因为之前的胜利,产生了骄矜之心。”
李治:“吐蕃大军都在安西四镇,国内必定空虚,只要截断吐蕃军与其国内的联系,攻下逻娑(拉萨)易如反掌!”
“唐军的主帅是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赫赫,曾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人物薛仁贵!吐蕃派出的也是他们的第一名将论钦陵。论钦陵是吐蕃名相禄东赞之子,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兵力对比,则是十万唐军对四十万吐蕃军。”
“吐蕃以逸待劳,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精锐大军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集中优势兵力,攻其薄弱之处。”
“唐军远道而来,兵力不足,后勤不济,在加上将帅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军令,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薛仁贵深知吐蕃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远道而来,根本耗不起,必须速战速决!但乌海战场地势险要,车马辎重无法运抵前线,薛仁贵只能留下副将郭待封率两万兵马保护辎重,留守之地便是大非川!”
“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上阵,与吐蕃军队遭遇,大战一触即发,吐蕃猝不及防之下被唐军打败,薛仁贵乘胜占据乌海城。”
“乌海是出入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海拔高达四千米,文成公主入藏走的就是这一条路。”
“薛仁贵已经占据了先机,可惜却因副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最终由胜转败。”
“郭待封自认为自己是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的管制,违抗军令擅自行动,带着后军继续前进。被吐蕃大将论钦陵抓住机会,以二十万大军围剿两万唐军。郭待封丢失了唐军所有的粮草辎重,只身逃跑。身在前线的薛仁贵独木难支,无法继续前进,只能放弃乌海城,退守大非川。”
郭孝恪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后跟随唐太宗东征洛阳,据守虎牢,官拜上柱国、四州刺史!贞观年间,擒获突厥叛将焉耆王,跟随阿史那社尔征讨龟兹,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尚且年轻的郭孝恪恼羞成怒:“老夫才没有这样的后代!”
郭待封痛失祖宗!
郭孝恪突然觉得英国公李绩最有先见之明,老子拼死拼活积攒的家业,不是让后代子孙来讨债的!
“论钦陵率四十万大军与唐军决战,大非川无险可守,更没有后勤供应,此战唐军大败,损失惨重!”
李治狠狠地记住了这个名字:“郭待封!”
曾经负责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李道宗对当地的恶劣环境深有体会:“那里空气稀薄,便是缓步行动都会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心慌、腹泻,还有人得急病猝死(急性肺水肿、心脏病)。薛仁贵带着大军急行军,还要战斗,将士定然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
武则天:“怕是吐谷浑也暗中倒向了吐蕃。”
【此战,双方都在因势利导,攻击对方最薄弱的环节,但吐蕃兵马四倍于唐军,且更加适应当地的气候,再加上吐谷浑的暗中相助,吐蕃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存在,在西域建立自己的势力,吐谷浑并入吐蕃。唐朝被迫收缩对西域的控制,撤销安西四镇。】
“之后李治派姜恪讨伐吐蕃,姜恪却在行军途中病死,唐军无功而返。”
“后来官至宰相的刘仁轨,因为其建议屡遭中书令李敬玄的反对,因此怀恨在心。他明知李敬玄不是将才,为了公报私仇,推荐李敬玄率领十八万大军与吐蕃决战于青海,结果,李敬玄再次兵败。”
留在太极宫中的刘仁轨,接受着百官的目光洗礼,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房玄龄:还是年轻,缺乏历练。
杜如晦:我等被曝儿子谋反依旧面不改色!
长孙无忌:老夫被天幕揭露一生功过,照样淡定自若。
魏征:要不要老夫替你们回忆一下之前的窘态!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知道你过目不忘,不过大可不必!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五年后,大唐将会王者归来!”
“唐朝与吐蕃对西域的反复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李世民敏锐地发现:“大唐对西域的掌控大不如前啊。”
【薛仁贵虽然惜败于吐蕃,却依旧是唐初数得着的名将。他于贞观末年应召参军,很快崭露头角,戎马二十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败突厥,功勋卓著!在青史上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
“公元662年,回纥铁勒等九个突厥部落反叛唐朝,利用天山的有利地形,举兵十万,对抗唐军!”
“唐军与铁勒在天山决战,铁勒派出了几十员大将挑衅,唐军副将薛仁贵以寡敌众,连发三箭射中三员敌将,铁勒将士见状顿时惊慌失措,阵型混乱,大败而归。自此,铁勒九姓衰落,再也不敢与唐朝为敌!”
“这便是所谓的:三箭定天山!”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这本是一场大胜仗,可以一举消灭铁勒,遏制东突厥的崛起,却因为主将郑仁泰的一念之差,而前功尽弃。”
“铁勒部本想投降,郑仁泰却下令抓捕他们的家眷,赏赐给部下,铁勒余部见状立刻逃跑,唐军未能完全消灭敌人。”
“平定高句丽后,薛仁贵留守平壤,在任内抚养孤儿,赡养老人,赏善罚恶,让当地的百姓归心。史称:仁政高丽国!”
“因为大非川之败,薛仁贵被罢官免职。十年后,高宗李治再次启用老将,命其驻守北方边疆。”
“当是时,突厥旧部阿史德元珍叛唐,带兵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讨伐,突厥人以为薛仁贵已经死在了罢官流放的途中,直到薛仁贵解下自己的头盔,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突厥人一见,大惊失色,士气溃败,被唐军乘胜追击,斩杀数万人,俘虏两万余……薛仁贵宝刀未老,顺利取得云州大捷!”
“这便是脱帽退万敌的典故!”
李治:“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同时,西突厥残余势力也不安分,公元670年,吐蕃侵占西域十八州,天山南路尽数被吐蕃所得,西突厥趁机进军安西,与吐蕃瓜分西域,威胁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公元679年,唐朝准备发兵平叛,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于是,朝廷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阿拉伯)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归国为名,领兵西进,途径西域,见机行事,以安定突厥各部!】
“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波斯萨珊王朝就被阿拉伯帝国入侵。贞观十二年,波斯国王派遣使臣向大唐求援,因为距离太过遥远被唐太宗拒绝。”
“永徽初年,波斯彻底被阿拉伯占领,六岁的王子卑路斯挑起了复国的重担,他流亡西域,再次向唐朝求援,依旧被李治拒绝。”
“在阿拉伯军队不断骚扰攻击下,卑路斯王子只能向东进入大唐境内,最后在长安度过余生。”
打开舆图,便能看到阿拉伯与大唐的距离。
李世民心有戚戚,“大唐的马蹄到达西域就够了,更远的疆域与我们并没有意义。”
“公元679年,卑路斯已经去世,裴行俭护送的波斯王子是他的儿子泥涅师。”
“当然,复国是不可能复国的,只是想假道灭虢哈。”
【裴行俭行至西域,召集当地豪杰子弟跟随,扬言要先在此地游猎,等待天气凉爽再出发。打猎途中,裴行俭带着众人快马加鞭,直达西突厥的王帐,唐军倏忽而至,突厥人毫无防备,尽数被裴行俭俘虏!】
西突厥:好家伙,原来我才是真正的猎物!
【裴行俭在西域重建安西四镇,西域重归大唐的治下!】
李靖不由得赞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李世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先用假消息迷惑突厥人,再急行军,创造出有利于己方的条件。”
李治:“裴行俭堪称文韬武略集于一身,只做个将军可惜了。”
“裴行俭要留在当地重建安西四镇,波斯王子被他遣送回国。”
“纯纯的工具人……”

【西突厥刚刚平定,东突厥便爆发了大乱。】
【自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后,东突厥各部融入大唐,成为大唐的刀锋所向。但也因此,突厥百姓疲于征伐,不堪重负,与大唐逐渐离心,一些部落贵族萌生了复国的想法。】
李世民双目微眯:“东突厥!”
李治:“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的麻烦吗?”
【公元6790年,东突厥数十万人叛唐而去,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刚刚班师回京的裴行俭临危受命,再次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
【唐军与突厥人在黑山展开了一场决战,三十万大唐军队对上十万突厥士兵,大唐稳居上风!】
【在裴行俭的指挥下,战况也不出预料的一面倒向唐军,突厥本就松散的联盟更加松动,一些部落联合起来,刺杀了阿史那泥熟匐可汗,以此为投名状投降了唐朝!】
【此时形式一片大好,高宗李治认为平定突厥叛乱指日可待,便命裴行俭班师回朝,派遣户部尚书崔知悌到前线慰劳将士,谁知,裴行俭班师回朝给了突厥人喘息之机……】
“李治也挺难的,西边吐蕃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大唐的凉州、松州等地,成为大唐最大的敌人,而大唐的将领却青黄不接,只有一个裴行俭能独当一面!”
【公元681年,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带着突厥大军扣边。李治再次任命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突厥,意图平定北方之乱!】
【战争一开始,突厥人便借助风势攻击唐军,取得了初战胜利。】
“副将曹怀舜轻信冒进,被突厥人在大草原上溜了一圈,却人疲马乏无功而返。等他回到长城外,突然遇到了突厥主力大军,被突厥人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死者不计其数。”
【裴行俭见唐军初战失利,而突厥士气旺盛,不可强攻。于是,裴行俭巧施反间计,引得突厥人互相猜忌,爆发内乱,从内部瓦解了突厥的势力。】
【汗王阿史那伏念走投无路之下,投降唐军,裴行俭答应保住他的性命,以此换取突厥各部归降。】
【裴行俭再次兵不血刃,平定突厥之乱!】
李治拍手叫好:“一个裴行俭胜过无数大将!”
【回朝之后,侍中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绩,唆使李治杀了阿史那伏念等突厥降将五十四人,这样大规模的屠杀少数民族首领在唐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让突厥贵族与大唐彻底离心。此后,东西突厥数次反叛大唐,与此不无关系!】
裴炎心头一震,忙跪下请罪。
李治面无表情,将裴炎晾在阶下。
李世民:“杀降不详!稚奴是怎么回事,如此一来还有谁会投降大唐!”
“裴炎最后死于非命,也算是报应吧。”
裴炎:死于非命!!!
“裴炎是死于政治斗争,他被抄家斩首是一大冤案,与此事无关。”
“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
裴炎在心里抓狂:轮到我,天幕怎么就语焉不详了呢?
到底是什么政治斗争,可还有挽救的机会?
【裴行俭出身世家大族河东裴氏,他的父亲是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兄长是隋末名将裴行俨。贞观年间,裴行俭参加明经科考试,顺利中举,入朝为官。】
“永徽初年,裴行俭任职长安县令,因反对废王立武,与长孙无忌等人密谋对策,被贬为西州长史。”
“之后,裴行俭历任安西都护,在任期间,深受西域各国敬重,这也是他能够顺利平定西域的一大原因。”
“裴行俭的伯乐便是当时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十分看好这个年轻人,将自己的兵法倾囊相授。”
“裴行俭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他继承老师的遗志,多次平定东西突厥叛乱,重置安西四镇,是高宗朝后期的著名将领!”
“后来,裴行俭与苏定方双双配享武庙,史称:儒将之雄!”
【裴行俭字守约,一生最为重视承诺,却在晚年失信于人,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从此称病不再露面。】
【东突厥的复国浪潮影响了西突厥,公元682年,西突厥再次反叛,高宗任命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兵分三路进攻西突厥。但裴行俭尚未出师,便病逝于长安,享年六十四岁。】
“王者里面的百里守约便是以裴行俭为原型塑造的人物。”
“裴行俭有识人之明,他提拔的副将都成为后来独当一面的名将。”
“他还是唐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李治不吝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要能挽回忠臣之心。他亲自下诏,将时任安西都护的裴行俭召回京城!
苏轼:“孤军深入,兵不血刃,擒拿贼首,堪称文武兼备!”
算起来,裴行俭也是苏轼的祖辈,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唐初诗人苏味道,而苏轼正是苏味道的第十一世孙。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间,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东起朝鲜半岛,西临里海阿拉伯帝国,占据半个中亚,南边到达了越南的北部湾,占据半个越南。北部越过了贝加尔湖,占据整个蒙古!国土面积多达1237万平方公里!】
平行时空的统治者们拿出了自家的舆图与天幕上的唐朝疆域图进行比对。
对比太过惨烈,大家都不想发表意见——
尤其以秦始皇和宋太祖为最!
始皇抚摸着尚未属于大秦的广大国土,心中壮志激荡,“唐朝的国土面积相当于四个大秦,如此广阔的天地,何愁军功爵制无地可封!”
宋太祖赵匡胤红着脸道:“偏安一隅的大宋有何资格自称中原王朝,继承盛唐国祚!”
【高宗末年,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在吐蕃和突厥的侵扰下逐渐减弱,大唐的羁縻国也纷纷叛乱,而唐军疲于应对,这是封建王朝统治能力的极限……】
李治:“天幕说的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是有极限的……朕拥有的国土虽大,却无法将自己的命令传达到每一个郡县,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理地方的成本。”
李世民:“稚奴虽打下了大大的版图,却没有整体的规划。”
房玄龄:“控制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治理。”
杜如晦:“吐蕃进攻吐谷浑就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魏征:“西域的格局已经固定,接下来就是大唐与吐蕃的殊死争夺了。”
【李治统治末期,洪水、干旱、虫灾接踵而至,连年歉收导致谷物短缺,朝廷不得不下令禁止酿酒。】
【到了公元680年,粮价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田地荒芜流民肆虐,严重威胁朝廷的统治。朝廷认为这是因为市面上货币过多,于是严厉打击私铸货币。除此之外,朝廷依旧在努力管控物价,每年从国库中取出一部分粮食投放市场,平抑物价。】
【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李治去世了,他留下的是一个经济即将崩溃,财政出现重大危急,边疆遍地烽火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死亡李治并不意外,他三十多岁就开始缠绵病榻,能活到五十多,已经算是侥天之幸。
只是他怎能放心将这样千疮百孔的帝国留给儿子……
【李治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一直都是仁弱,甚至是软弱昏庸的。因为他有一个千古一帝的父亲,还有一个千古第一女帝的妻子,李治被夹在这两位之间,显得并不起眼。】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对李治的评价就是仁弱,流毒天下,几近于亡。”
“显然是将武则天后来的作为都归罪于李治,认为李治是一个被美色所迷的昏聩之君,几乎覆灭了唐朝。”
“请宋朝的士大夫多多关注自身,不要越级碰瓷。”
“李治在所有皇帝的排行榜中是能进前十的,宋朝有几个皇帝能超过他?”
赵匡胤:丢人啊,丢人!
李治:“朕不生气,《新唐书》《资治通鉴》就是诬陷媚娘杀女的书,朕才不会在意这些无稽之谈!”
李治暗暗磨牙,《新唐书》不知是谁写的,但《资治通鉴》的作者可是出现很多次了。
司马光是吧,朕记住你了!
司马光:……
【永徽之治完美的继承并发展了贞观之治,将贞观之治的政治成果保留了下来,李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守成之君!】
“遵循旧制,循序渐进,李治的能力并不弱于文景二帝!”
“李治外圆内方,大智若愚,凡是他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没有李治的发展,贞观之治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也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李渊满心骄傲,嗤笑一声:“这样的文治武功居然被认为是仁弱!”
李世民也为自家儿子高兴,但随即更多的疑惑涌上心头,“稚奴既有如此成就,为何还会有武周!”
长孙皇后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猜测:“二郎莫不是忘了吕后!”
皇后专权很难,但太后秉政却很简单!
【相比于唐高宗李治的知名度,当然还是千古唯一的女帝更加声名显赫!】
此言一出,评论区早已刷出了新高度,天幕的声音也变得欢快了起来。
“千古女帝!”
“则天大帝!”
“二圣临朝!”
“垂拱而治!”
“无字碑!”
“功绩自有后世评说!”

武周之前的平行时空无不对这位女帝产生好奇。
就连秦皇汉武也因为这个突破了世俗的界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女帝心生千般思绪。
最五味杂陈的还要数历史上曾临朝称制,与皇位仅一步之遥的实权太后们——
吕雉:“输了,本宫居然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可若没有本宫,大汉早已二世而亡,本宫凭什么不能更进一步!”
邓绥:“便是女子为帝,也胜过刘祜千百倍。”
冯太后:“名正言顺,何其难也……”
武则天:“既然做个临朝称制的太后要被骂牝鸡司晨,那朕便一步到位,将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高宗朝,超过一半朝臣都对此事提出了反对意见,还有人不惜以死相谏,恨不能血溅当场,青史留名!
端坐在皇帝身侧的武皇后心有戚戚,再次感受到了满朝文武对她的恶意,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皇帝的神色,也在为自己寻找着万全之策。
李治对朝臣的作态不以为意,却注意到了皇后的担忧,他满含深意的对皇后道:“看来后世之人很喜欢媚娘呢。”
乱糟糟的朝堂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顿时安静了下来。
不得不说,李治一下子便抓住了重点,天幕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民意,后世人的评价更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盖棺定论!
而这也是武则天最大的依仗!
李治:“诸位爱卿大可不必惊慌,天幕在上,百姓在下,上天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待天幕结束后,一切自有定论!”
【早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三十三岁的李治便被李唐皇室的遗传疾病折磨,时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长孙皇后心疼道:“稚奴才三十多岁,怎么就病的这么严重!”
李世民:“太医也说了,此病需要好生调养,不能操劳过度。”可是一个负责任的皇帝怎么可能安心休息。
【李治即位之初便尝过被大臣架空的滋味,自然不想将权利下放,他的长子李忠已经被废,太子李弘年仅八岁,无法监国,于是拥有政治才能的皇后武则天变成了第一选择!】
“将权利交给大臣,他可能被架空成傀儡,将权利给太子,他可能重蹈祖父李渊的覆辙,将权利给宦官,北魏连杀两个皇帝的宦官宗爱便是前车之鉴……”
“只有皇后是最安全的,因为皇后的权利来源于皇帝,李治随时都能将权利收回来。”
“且太子是他们的儿子,皇后怎么可能与自己的儿子争夺权利呢。”
李世民不由得感慨:“做皇帝可太难了……”
后世的朝代不仅要防着大臣、宦官、太子,就连皇后都不能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啊!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女子掌握权利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冲击!初掌朝政的武则天时常被朝臣掣肘,为了将权利抓在自己手中,她一面排除异己,清扫前路上的障碍,一面培养自己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长袖善舞,善于专营之人得到了跻身高位的机会!】
“许敬宗出身名门,父亲在隋朝为官,因宇文化及滥杀其父,许敬宗只身投奔瓦岗寨,加入反隋大业!后来成为了李世民的最初班底——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他在贞观年间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给事中、光禄大夫等要职,但贞观年间名臣如云,许敬宗并不显眼。”
“是许敬宗自己作死,他居然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取笑欧阳询,也正因为他的笑声被唐太宗牢牢记住,贬为洪州司马!”
太宗面露不虞之色。
“之后又昏招跌出,将自家女儿嫁给了岭南首领冯盎的儿子,收了无数金银珠宝,被贬为郑州刺史。”
太宗深感自己看错了人,这分明是一个贪财揽权,行事放浪的无德之辈!
“永徽年间,许敬宗为了迎合皇帝,支持废王立武,成为武皇后在朝堂上的依仗。”
“许敬宗的理由才是最绝的,他说就连乡下老农多收了十斛麦,都想要换个老婆,何况皇帝呢!”
李世民冷笑:“趋炎附势,蝇营狗苟!”
贞观朝的许敬宗面色惨白:完了……
“之后,许敬宗、李义府充当马前卒,诬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图谋不轨,将所有反对武后之人都排挤出朝堂之外!”
“此后,他官运亨通,不过几年,便官居宰相,位极人臣!”
“直到许敬宗死后,他所有不法之事才暴露了出来。”
“他曾负责编撰国史,却曲从迎合,满是私心。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便浓墨渲染他的错误,谁给他足够多的贿赂,他便将那人虚言美化。”
“庞孝泰资质平庸,不会打仗,就连高句丽都不屑于将他当做对手,只因为他给许敬宗贿赂了无数珍宝,许敬宗便将他与苏定方相提并论,并称其为当时唯二的名将!”
苏定方:“老夫耻于与此人为伍!”
“许敬宗的儿子娶了尉迟恭的重孙女为妻,便在尉迟恭的传记中隐瞒了他的过错。太宗曾做《威凤赋》赠与长孙无忌,许敬宗也将其改为尉迟恭。”
长孙无忌看向许敬宗的目光越发不善,连带着尉迟恭都被他瞪了几眼!
尉迟恭:“这可真是无妄之灾,老夫早就入土了,哪里知道这些事啊!”
“当然,之后唐朝数次修改国史,已经将许敬宗篡改的内容删除干净,只是,许敬宗的事迹却被史书记录了下来,成为警醒后人的反面教材!”
“许敬宗去世后,高宗为他举哀,辍朝三日,陪葬昭陵!”
李世民:“稚奴,朕的昭陵只有于国有功之人才能进入!”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与朕作伴!
“等到为许敬宗上谥号之时,高宗君臣却发生了分歧,群臣建议上谥号为:缪,这是一个恶谥,算是对许敬宗的盖棺定论。但最后高宗还是选择了:恭,意为知过能改。”
长孙无忌:“呵,死人居然还能改过……”
李治:丢脸啊,作为识人不清重用许敬宗的君主,他的脸都丢到所有时空了!
不过,怎么能让朕一个人社死呢,分明许敬宗才是罪魁祸首啊!
“李义府则是出身寒门,靠着举荐进入朝堂,最开始的官职便是李治的东宫属官,因为支持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成为武皇后的心腹。”
“这个人太过巧言令色了,他在一篇文章中批评阿谀谄媚之人,分明是为了逢迎李治,却被认为是耿直坦荡之人。”
“他出身寒门,即便官居宰相依旧无法进入士族,便上奏重修《氏族制》,凡是五品以上的官职都能进入士族,不论门第!”
“李义府深得帝后之心,即便他滥用职权,擅杀大臣,将大理寺犯罪之人纳为妾室……依旧得到了皇帝的维护,一时之间宠冠朝廷,为了给父亲修坟,他强行征调七县男丁,还要求满朝文武献祭。”
“他生性贪婪,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横行不法,权势滔天,却无人敢言其过。”
“但这一切,都被李治看在眼里。当李义府的权利威胁到皇权时,李治才终于出言警告,可惜此时的李义府已经放飞自我,不可一世了!”
“663年,李治以李义府请术士望气,意欲图谋不轨为借口,将李义府流放巂州,之后的大赦天下也没有他,李义府因此忧愤而死!”
李世民:“合着你什么都知道,就端坐在丹陛之上看着朝臣胡作非为!”
李治:“他比较好用,还不会跟朕唱反调。”
李世民:“若是皇帝身边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亡国之兆!”
“除了许敬宗和李义府,与他们狼狈为奸的还有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他们贬杀忠臣,擅弄权柄,协助武后得到最高权利。”
武皇后:“本宫也不想用他们,但那些正直的朝臣,都站在本宫的对立面……”
【显庆末年,李治病重到目不能视,便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了武后,却也因此让帝后之间产生了矛盾。公元664年,李治命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诏书还没有写完,武后便得到了消息。】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