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尚公主,还是算了吧,房家真的高攀不起!
李世民看着自家儿女的骚操作,也被雷得不轻。
罢了,结亲不是结仇,对于女儿的驸马还是要看她们自己的意愿。
唯一让他欣慰的便是稚奴的手腕,能不动声色地清除敌人,还不脏自己的手,真不知道这个孩子像谁?
他和皇后分明都是光明磊落的人啊!
【凡是对李治的皇位有所威胁的宗室子弟都被铲除,但李治想要亲掌朝政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长孙无忌还在!】
【长孙无忌是太宗钦命的辅政大臣,是开国功臣,还是皇帝的亲舅舅,这三重身份如同三座大山,压在李治的身上,让他这个皇帝当的十分憋屈。】
“长孙无忌算是晚节不保,他的功绩没有多少人知道,所有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个架空皇帝的权臣。”
长孙无忌:噗……
“永徽五年,李治特意下诏在京的九品以上官员都要积极进谏,他还召见五品以上官员询问:太宗年间,你们屡屡上书言事,现在怎么没有人上书了?”
太极殿中的君臣都知道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权臣在侧,皇帝形同傀儡,自然就没有人会上书劝谏了。
【李治想要亲政就必须扳倒长孙无忌,但长孙无忌身后站着的却是关陇贵族集团,他们不仅掌控朝堂,还将触手伸向了李治的后宫。】
【李治的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祖上是西魏的宰相,北朝高门,且与李唐联姻,属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一员,与长孙无忌等人天然就是同盟。】
【王皇后没有孩子,便抱养了庶长子李忠,并想要为自己的养子争取太子之位。在朝堂内外的联合劝谏下,李治将其立为太子,但这一行为却让李治看清楚了自己的处境。】
“王皇后性情耿直,不愿意委曲求全侍奉皇帝。她的母亲和舅舅则嚣张跋扈,将皇宫当做自家后院,早已被李治厌弃。”
“在立太子事件之后,李治才确定了长孙无忌的立场。”
“他们注定不是一路人,即便是最亲近的舅舅,也只想着自己家族的利益。”
【关陇贵族把持朝堂,他这个皇帝却束手无策,李治并不是性格软弱的小可怜,他早早便开始了自己的谋划!】
李世民紧张的看着天幕,稚奴,面对如此窘境,你当如何破局?
高宗李治牵着皇后的柔夷,含笑答道:“媚娘就是朕的破局之道!”
经此一事,李世民对大舅子也埋怨上了。
唐朝初年,世家大族嚣张跋扈,皇室想要与五姓七望联姻都被嫌弃。
关陇贵族是想成为新的五姓七望吗!
还是想要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面对朝野内外的夹击,李治积极寻求破局之法。这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身边,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从此,两人并肩而立,携手前行,共同面对朝野间的狂风暴雨!】
“啊啊啊,武则天!”
“我的九五CP!”
“小九和阿武的感情也太好磕了吧!”
“这才是势均力敌的爱情,他们是爱人,是盟友,是伙伴,是知己!”
李世民对评论区的反应很是好奇,还有心情跟长孙皇后八卦:“这女子是何人,居然能得到后人如此喜爱?”
长孙皇后猜测道:“应是稚奴的后妃。”
李世民玩笑道:“快看看是哪家女儿,若是当真不错,朕要抢先一步给稚奴定下来,免得将来两人错过了。”
高宗李治与武皇后则有些紧张,他们之间关系极其复杂,不免担心父母对此事的看法。
武媚娘:“另一个时空的你我怕是要有麻烦了。”
李治:“耶耶阿娘都是开明之人,他们会理解我们的苦衷的。”
武媚娘:什么苦衷?情不自禁?还是不顾礼法?
【武德七年,一个女婴出生于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家中,她的母亲是武士彟的继室杨氏。我们不知她在闺中的名字,只能以她后来的封号代称为:武则天!】
唐朝初年,低调的武士彟被同僚们围了起来,恭维的话不要钱一样向他涌来。
李渊也笑道:“爱卿与杨氏的婚约还是朕一力促成的呢!”
武士彟:“臣多谢陛下恩典!”
武士彟不免有些飘飘然,曾经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木材商人,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隋末乱世中,他眼光好,选中了一支潜力股,倾尽家产支持李渊,因此得封工部尚书,应国公。
原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没想到还能更进一步!
女儿在皇帝面前挂了名,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还是长孙皇后细心的发现了一些问题:“这女子比稚奴大了整整四岁,稚奴登基之时,她已经二十六岁,若是一般人家,都快要做祖母了,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李世民心里咯噔了一下:“不能吧,若是他们的关系见不得光,如何能得到后世如此称赞!”
长孙皇后笑道:“待天幕结束,我便召见武氏女入宫一见,若当真是良配,陛下可要尽早给稚奴定下来啊。”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作为他的忠实迷弟,时任荆州都督的武士彟悲痛成疾,最后吐血而亡,到另一个世界去追随他的君主。】
李渊不由得感慨:“武士彟是忠直良臣啊!”
最重要的是,他眼光独到,一心忠于他这个已经失势的太上皇。
李渊高兴之下,从自己的私库中拿出许多珍宝送于武士彟。
李世民也赞道:“武士彟头脑灵活,为人正派,在扬州、豫州、利州都督任上尽忠职守,打击豪强,发展生产,使得当地经济得到恢复,是个治世能臣。”
【武士彟去世后,武则天的堂兄及异母兄长对她们母女落井下石,极尽苛待,杨氏只能带着三个女儿离开荆州回到长安居住。】
武士彟脸红了:“家门不幸,家门不幸……”
【自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心情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朝臣想尽办法想要宽慰皇帝,于是便有人提出为皇帝选妃。】
李世民:突然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
【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因为“容止美”进入后宫,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李世民:预感成真!
李世民失态的惊呼出声,“武氏不是稚奴的妃子么,怎么入了朕的后宫!”
长孙皇后秀眉紧蹙,发现事情有些不对。
其他平行时空的观众:可以开始笑了吗,还是要走个流程……
【武则天自幼聪慧好强,热衷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但她在太宗的后宫却乏善可陈,直到太宗驾崩依旧只是五品才人,十二年间未进分毫!】
“武则天入宫之前,她的母亲担心她一入宫门身不由己,武则天却道:侍奉圣明天子,这是我的福分,随后欣然前往。”
“史书记载,太宗有一匹马名叫狮子骢,无人能驯服,当时武则天正好侍奉在侧,便说她能驯服,只需要一个铁鞭,一个铁棍,一个匕首。先用铁鞭鞭打马匹,若是不服便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若还不行,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
“李世民欣赏武则天的勇气,但武则天并没有因此得到宠爱。”
李世民摇摇头:“她若是朕的臣子,朕会很欣赏。只是……没想到稚奴居然喜欢这样的女子!”
李世民被儿子喜欢庶母之事震惊了,脑子一片混乱,还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
【贞观末年,唐太宗缠绵病榻,负责侍疾的武则天与李治日久生情。但他们此时的关系发乎情止乎礼,谁都没有突破伦理的界限。】
朝臣:早就说了太子已经长大,不能继续住在宫中,陛下却舍不得让他出宫……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女子都被送到了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则天也不例外。】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若是儿子和武氏在自己生前就到了一起,皇室的脸就丢大了。
一个乱伦,一个秽乱后宫,不论哪个罪名都能将李治排除出继承人之列。
李世民为自己的儿子找补:“入过感业寺也算是重活一世了。”
群臣不敢置信:陛下也太宽宏大量了,这都能原谅!
李世民面不改色:“当年晋武帝司马炎将自己的后妃谢氏送给太子司马衷,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司马遹,司马遹依旧是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李治做的事也不算太过惊世骇俗,这都是有先例的!
在群臣看不到的角落,李世民伸手在幼子屁股上狠狠拍了两下。
你做的事,为什么要让老父亲给你擦屁股!
长孙皇后不赞同地看了丈夫一眼,你若有气对着另一个时空的李治发去,怎么能在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身上撒气,太幼稚了吧!
李世民发现长孙皇后面色不虞,难免有几份心虚,他急忙解释道:“你知道的,朕只喜欢你一人。”
长孙皇后无奈道:“我才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气,二郎是气糊涂了吧,你忘记之前的朝代歌了?”
李世民整理思绪,终于回想起了天幕最开始展示过的朝代歌。
李唐被一分为二,中间是一个女帝建立的武周!
“武周,武则天!”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片刻功夫,他的心情如同坐了过山车,忽上忽下,一颗心都快跳出胸膛了。
魏征、房玄龄等人对视一眼,他们早就发现了这件事,只是事关李唐国祚和陛下的后宫,他们不好开口罢了。
李世民严肃道:“朕倒要看看,这个武则天有何魔力,居然能夺了我李唐江山!”
则天这个名号可是洛阳紫薇城正南门的名字!
【永徽元年,李治前往感业寺祭奠父亲的周年,与武则天不期而遇。两人旧情复燃,如同火山喷发,一发不可收拾。】
天幕下的观众终于可以开始笑了,他们听了唐太宗那么多文治武功,后人将他吹嘘的如同圣人一般,如今终于被他们抓住了一个把柄!
李渊占据法理的制高点斥责李世民:“还是你大哥说的对,儿子不能宠,看你把他宠成什么样了……”
李世民:……
【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光明正大,并没有避着任何人,因此前朝后宫都传得沸沸扬扬。王皇后因与萧淑妃争宠失败,无子无宠的她主动提出将武则天纳入后宫,以此打击情敌萧淑妃。】
长孙皇后对这个正牌儿媳极其失望:“愚蠢!”
身为皇后,一身荣辱系于皇帝一人,而不是你的娘家。王皇后不仅没有脑子,也没有立场。
【对于皇后的“通情达理”,李治自然不会拒绝。永徽二年,李治孝期已满,立刻接武则天入宫。而此时,武则天已经身怀有孕,不久便生下了她的长子李弘。】
武媚娘:“弘儿出生的时候是臣妾最高兴的时候,那时候臣妾就在想,这下子稳了,不论出现什么变故,臣妾都不用回感业寺了。”
李治:“媚娘,一辈子长着呢,将来定会有更高兴的时候。”
比如,你创立武周的时候。
武媚娘福至心灵,明白了李治的未尽之言,立刻解释道:“不会的,自从臣妾做了皇后,便遭到各方攻讦,不敢放松分毫,再也没有那样纯然的喜悦了!”
李治只是笑了笑,对此不置可否。
【萧淑妃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武则天独得圣宠,晋位昭仪。王皇后终于后悔了,但此时为时已晚,她只能选择与萧淑妃联合起来,与武则天争宠,双方互相诋毁诬陷,但李治根本不信。】
李治:“呵,后宫争宠,幼稚!她们根本不知道朕想要的是什么,只有媚娘能成为朕的贤内助。”
第299章 永徽之治
【武家虽然也是开国功臣,但显然他们并不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而是由庶族地主上升的新兴士族官僚家庭。这个处于唐初官场鄙视链底端的身份,成为武则天更进一步的跳板!】
【为了打击元老大臣的权势,重塑皇帝的权威,李治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李治想要扳倒长孙无忌和他背后的关陇集团,就要扶持自己的势力。但他不知朝中有几人忠于自己,于是借着后宫之事试探前朝。”
“李治先说要封武则天为一品宸妃,被宰相来济、韩瑗反对。朝堂上的阻力远比他想象中更大。于是,李治决定一步到位,直接封后!”
李世民无法理解儿子的思维:“你是怎么从封宸妃无果,直接跳到封后的!”
李承乾很理解弟弟的想法——叛逆!
“为了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李治还带着武则天亲自登门拜访,却被长孙无忌严词拒绝。”
“对于此事,贞观一朝留下的老臣态度不一,李绩明哲保身,称病没有参与。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敢明确表明态度。长孙无忌、褚遂良则是坚决反对!”
长孙皇后失望的看着自家哥哥:“兄长为何反对,难道仅仅因为她出身武氏?”
长孙无忌绞尽脑汁为自己寻找借口,“这……武则天曾是太宗后妃,身份本就敏感,无德之人怎能成为皇后。”
长孙皇后摇摇头:“不是这样的,兄长。若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不可能再次进入皇宫。”
难道武则天第二次入宫的时候,你们都不知道她曾是太宗的才人吗!
李世民一针见血:“不过是血统论那一套罢了,如今的五姓七望看不起李氏,看不起关陇集团,将来的关陇集团也看不起庶族士族。”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则天出身低微,这是士族官僚对庶族官僚的打压。
自南北朝以后,士族的没落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李世民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即便他的功绩足够大,也不可能不受制约的掌握朝政!
因此,他对李治的做法极为赞赏:“稚奴不愿受人摆布,敢作敢为,勇于打破士族的威胁,直接掌握朝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个孩子真是出乎他的预料,他似乎天生便懂得帝王心术!
【李治意识到他是不可能得到朝臣的支持的,于是他不再考虑大臣的反对意见,决定一意孤行!】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编写《内训》,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中宿舍人李义府率先支持“废王立武”,得到皇帝的赞赏。许敬忠等人见机行事,支持武则天。就连元老李绩都表示: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治终于打开了局面,在关陇贵族的包围圈中得到了一席之地。】
“所以《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的事情,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件事在成书更早的《旧唐书》中并没有记载。”
“武则天临朝称制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举起反旗,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中也没有提及。要知道,骆宾王可是极尽夸大之能事,将一篇檄文写的像是小妈文学的小黄文。”
“在时间上也有破绽,公主之死发生在永徽五年,永徽六年才提出废王立武。”
“且李治内心强大,并不是一个会被后妃蒙蔽的人,他废王立武的初衷就是为了重振皇权!”
“……”李治有些无语:“后世之人到底是如何看朕的,难道朕是一个被美色所迷的昏庸之主吗!”
武则天淡定道:“陛下何必为了后世谣言介怀。”
高宗朝的朝臣:昏聩?呵呵!在陛下面前,任何小心思都无所遁形!
【通过立后事件,最强硬的反对派褚遂良被贬官外放。王皇后和萧淑妃及其家人都被或死或流。】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李治将政治中心从长安移居洛阳,显庆四年,李治与武则天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罢官流放,自此,李治将朝政大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显庆三年,褚遂良死于爱州(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长孙无忌在黔州(今重庆)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不敢置信:我居然真的死在了亲外甥手里!
长孙皇后为兄长的遭遇心痛,不得不再次叮嘱:“身为外戚,长孙氏已经得到了远超功绩的地位和荣耀,兄长要知足常乐。”
长孙无忌对妹妹的眼界叹服!
“关陇集团的倒台让李治在政治上大权独揽,树立了皇权的威严,随之而来的便是圣心独断,长达二十年无人敢犯颜直谏!”
“贞观年间的政治民主遭到了破坏。”
“当时有一种说法,李治在统治后期虽然病病歪歪,时常待在后宫,却架空了群臣。”
李世民:“不听劝谏,难道你想做第二个隋炀帝吗!”
李治:“朕的决定就是对的,朝臣只需按照朕的诏书执行即可。”
【废王立武事件沉重的打击了关陇集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现象得到改变。显然,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关陇贵族没落的开始!】
【要打破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朝廷注入新生力量。】
【李治大力发展推广科举制度,对原有的科举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选用了一大批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这是李治在文治上的伟大功绩!】
【高宗朝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在最高一级的官僚之中,科举制真正发挥了它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唐朝后来的科举制度都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
【李治知人识人,任人唯贤,多次颁布求贤令,就连被唐太宗冷落的杜正伦,被褚遂良打击的韦思谦都得到了重用,是高宗朝有名的贤臣。】
“还有李绩,太宗去世前特意将他外调,留给儿子施恩。后来李绩对李治忠心不二,为大唐对外扩张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代药王孙思邈拒绝了杨坚授予的国子博士,拒绝了李世民的征召,却被李治请到了京城,授予谏议大夫之职。”
“韦思谦任监察御史时整顿法纪,刚正不阿,后来成为武周朝的宰相,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官至宰相,尽忠职守,成为一时美谈!”
“杜正伦受到李承乾谋反案的波及,被流放黔州,高宗时才被召回,担任宰相。”
太宗叮嘱魏征:“记下来,都记下来,将来他们进入朝堂便有迹可循了。”
专门负责记录皇帝起居的褚遂良:陛下是不是不信任我了o(╥﹏╥)o
【由李治下令,长孙无忌主持修订的《永徽律》,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对后世的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宗还召集大量文学之士,对律法逐条进行解释,这部官方刑法注释叫做《唐律疏义》,是此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刑法注释!】
“这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这一时期执法公正,犯罪率较低,史书记载,有一年监狱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几人,其中犯了死刑的只有两人。”
【在经济上,李治继续推行贞观年间轻徭薄赋的政策,罢除军役和徭役。每年从粮仓中取出一部分粮食低价卖出,平衡市场上的物价。】
“物资充裕时收购到朝廷粮仓,物资短缺时卖出去,使物价保持在一定的区间波动。”
“成功缓和了太宗末年因辽东战役出现的社会危机,平息了永徽年间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很值得说道的一点是,起义军的领袖叫陈硕真,是个女子,她还给自己上了皇帝尊号。”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第一位女皇帝啊,可惜她给自己上的尊号不伦不类,叫文佳皇帝,她的起义也没有成功,不算是正统女皇帝。”
李世民面色一沉,当即命令道:“命御史出京,重点巡查浙江地区。”
农民起义绝不是短时间内能酿成的。
【高宗统治初年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粮食年年丰收,栗米保持在每斗两钱半的低价,史称永徽之治!】
【李治的文治十分出色,武功也不遑多让!】
【李治继位后,完成的第一件伟业,便是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李治先后发动了三次远征,共历时九年。】
【永徽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攻入大唐的庭州,劫掠数千人而去。】
【高宗命梁建方、契苾何力行军总管,率领府兵三万,回纥兵五万迎击。】
杜如晦:“西突厥还是不安分,趁着大唐政治动荡之时出手。”
李靖:“老臣的马刀已经干渴许久,不介意用他们的鲜血开开荤!”
“刺史骆弘义献计:驱使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进攻贺鲁,想要驱虎吞狼,唐军在后坐收渔利。但被他们驱使的“老虎”朱邪孤注投靠了贺鲁,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骆弘义的谋划。”
“永徽三年,唐军在牢山大败突厥兵。朱邪孤注被打败,本人也被唐军所杀。”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命程知节为葱岭道行军大总管,第二次进军西域。】
贞观年间,程咬金兴奋的大喊:“老黑,你听到了吗,俺老程将来还能做西征统帅呢!”
尉迟恭脾气火爆,对此像是吃了一颗柠檬一般:“哼,定是咱老黑死的早,不然哪轮得到你!”
还是李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天幕说,三次西征,这才第二次。”
程咬金顿时冷静了下来,是啊,难道俺老程败了!
这可不行,这不是晚节不保吗!
“程知节,原名咬金,后改名知节,字义贞。他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程咬金骁勇善战,擅长马槊,早年投靠瓦岗寨……”
“程咬金最擅长的不是大板斧吗?”
“程咬金的三板斧——多有名的典故啊!”
程咬金:某是会用板斧,但这种短兵器在战场上可不占优势,一寸长一寸强,当然还是马槊最好用!
“他不是名咬金,字知节吗?”
程咬金:怎么还带给人改名字的!
尉迟恭:“往好处想,最起码你在后世的名气比我们大多了。”
看看评论区的热闹劲,像是过年一样,也就在天幕提及魏征、李靖等寥寥几人时出现过。
“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在贞观年间历任数州都督,李世民去世后,他奉命护卫李治回朝登基,深的李世民父子的信任。”
“显庆元年(656年),程咬金带着大军西征,遇到西突厥两万精兵,两军展开一场恶战,还没有决出胜负,西突厥援军已到,形势十分危急!”
“就在这时,前军总管苏定方带着五百人翻越山岭,直捣敌巢,大破西突厥。唐军追击二十里,斩敌一千五!”
李世民赞道:“好!”
长孙皇后:“好一员猛将!”
“苏定方为唐军打了个开门红,却引起了副总管王文度的嫉妒。他对程咬金进谗言,说敌军虽然跑了,但唐军也死伤很多,现在应该结阵防守,才是万全之策!他还诈称自己有皇帝的密旨,奉命节制程咬金,越级下令不许大军乘胜追击。”
“于是唐军身披重甲,进程缓慢,粮草不济,人马相继冻饿而死。”
李靖不理解:“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应该乘胜追击吗?”
对待游牧民族的骑兵就要一鼓作气,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不然他们很快就会死灰复燃,再次集结力量,恢复到战前的实力!
因为,他们本就是靠着没有成本的掠夺积攒资本的!
李世民皱眉道:“这个王文度是谁?”
群臣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臣等不知。”
想来只是个无名小卒吧。
“苏定方敏锐的看出了其中的问题,皇帝既然已经任命程咬金为帅,怎么会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再者,他们的目的就是消灭西突厥大军,怎能自缚手脚,畏缩不前。”
“但苏定方的劝谏却没有引起程咬金的警惕。”
“在王文度的谗言下,程咬金屠杀了投降的恒笃城百姓,贺鲁趁机远遁。”
程咬金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做的事:……
尉迟恭也不酸了,他诚恳的问道:“程老弟啊,你怎么就听一个副将的话,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呢?”
程咬金支支吾吾道:“他若是真的拿着皇帝陛下的密旨呢,老程可不敢抗旨。”
尉迟恭:“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李世民也开口道:“不论如何,屠城这样的事都不能做。已经投降的恒笃城都被屠了,以后还有谁敢投降大唐!”
【这次西征以失败告终,王文度因矫诏被罢官免职,程咬金也被牵连免官。】
“不久,程咬金被起复为岐州刺史,程咬金却已经对仕途失去了兴趣,请求致仕。公元665年,享年七十七岁的程咬金去世,谥号襄,陪葬昭陵!”
程咬金高兴了:“九皇子是厚道人啊,俺老程做错了事,还能得到原谅,陪葬昭陵,这辈子值了!”
李世民也很是骄傲:“哈哈,这孩子还算有点胸怀。”
若是他的嘴角不要咧的那么大,也许群臣就相信了呢……
【显庆二年,李治任命上一场战役中大放异彩的苏定方为行军总管,率领唐军和回纥兵万余人,讨伐西突厥。】
【苏定方对西突厥分化势力,重点打击,攻守兼施,步步为营,抓住时机,穷追猛打,很快便将西突厥有生力量消灭殆尽,西突厥汗王逃亡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被石国人诱捕,送给唐军。自此,唐朝统一了西突厥全境!】
“以夷制夷,恩威并施!”
“利用西突厥的内部矛盾,重点打击叛唐的汗王,对其他部落以拉拢为主。”
“征讨西突厥的一路主帅就是原西突厥的贵族将领,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并且在民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苏定方如同一个优秀的拳击手,当对手尚有余力时,绝不给他喘息之机,便是顶风冒雪也要追击。当对手失去反抗的力量时,又能及时收手,施以仁义,收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