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面露震惊:什么意思,难道仙山的现世可以计算出来?
何为仙踪,就是凡人力不能及,若是人能算出来,那还叫仙山吗!
【海市蜃楼的形成与当时的天气形势、气象条件、地理位置、地球物理等有密切联系。简单解释一下,物理学中讲过光线总是沿直线传播的,但这有一个先置条件,便是在“同种介质”中。现实中,当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时,所产生的折射角度是不同的,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就会产生蜃景。】
现代观众在评论区哀嚎。
“这不是历史区主播吗,怎么还要讲物理。”
“救命!自从高考后,物理化学就都还给老师了。”
“头皮好痒,好像要长脑子了……”
“……”平行时空下的观众却十分迷茫,天幕上每个字他们都认识,为什么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天气,气象好理解,但地球物理是何意?”
“还有什么光线沿直线传播、空气密度……”
儒家很少思考神仙鬼怪的问题,对奇技淫巧也弃如敝履。“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此非圣贤之道,难登大雅之堂也。”
后世研究的东西怎么这么奇怪,他们不学圣贤言论吗?
【只讲理论太过枯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一下。】
秦始皇:如何验证,难道能人造一个海市蜃楼吗?
徐福等方士则是心如鼓擂,紧张不已。他们一直以为那就是仙山,不然也不会前赴后继的前去寻找,结果天幕否定了他们的认知,还要自造仙景,来证明自己。
这时,天幕上出现了一个透明的容器,似是琉璃做成,只见主播在容器中加入一少半的水,再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又用一个透明的布帛覆在容器上,倒入清水。
“下面的盐水密度高,上面的清水密度低。”视频中的人解释道。
随后,她拿了一支笔放到容器后,调整角度,从容器前看到的便是两支笔,一只在水下,一只在水上……
天幕下的人看的目眩神迷,这就是海市蜃楼?
年轻的王守仁则是目露精光:这是格物致知!
【这就是海市蜃楼的原理,海市蜃楼不止会出现在海上,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都有可能出现,只要掌握了他们出现的规律,便能了解其成因。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于每年的5、6月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时候去看看。】
燕齐方士的心沉入了谷底,天幕没有用任何超自然手段,只是加了一些盐。只要找到一个透明的容器,这样的实验人人都能做,他们鼓吹的海外仙山彻底破产了,秦始皇还会相信他们吗?
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很快,这些方士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出路了,秦始皇会帮他们解决的。
【为了寻找海外仙山,天使投资人秦始皇修建大船,准备物资,命徐福驾船渡海。始皇帝二十八年,徐福第一次入海,他找了整整九年都没有找到仙山,害怕被责罚,就骗秦始皇说,海中确实有三座仙山,但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大鱼阻隔,无法到达,希望陛下派人射杀大鱼,肃清道路。】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恰巧这天晚上秦始皇做梦与海神交战,占梦的博士说:“这是恶神,只有杀了他才能见到真正的善神。”于是,秦始皇带人奔赴东海,亲自射杀了大鱼。】
【徐福再次领着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找仙山,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他遇到了海难,或者是漂到了某个海岛定居,民间传说是到日本去了,还成了天皇。】
【只有始皇被骗财骗物,还做了上千年的反面教材。】
秦始皇的气息一瞬间变得危险极了,徐福该死!
那些方士胆敢愚弄他,让他心中的暴虐因子迅速暴涨,只想将这些人统统坑杀,以儆效尤!
【徐福是齐地琅琊人,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甚高。如果他不做方士,也会成为中国最早的航海家。】
【很多人猜测,徐福出海不只是为了寻仙问药,还有两重动机。第一是海外移民,秦朝统一天下后,六国贵族并未归心,有的人致力于暴力推翻秦朝统治,有的人消极抵抗,想要脱离秦朝治下,徐福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第二是海外开发,当时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十分流行,认为海外还有大量土地。秦始皇若是相信了这个观点,必会寻求机会,向外扩张,于是派徐福打着求药的幌子,探寻海外的疆域。《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当时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扶木就是扶桑,即现在的日本,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对国家版图的宏伟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皇的形象便不是历史传说中一心沉迷修仙,被人三番五次蒙骗的大冤种了。】
秦始皇:“朕要明月所照具为秦土,天下之人具为秦人,若海外还有疆土,朕自然不会放过。”
这是秦始皇一惯的想法,但自从他看到世界地图后,这种想法就被压在心底最深处——先定个小目标,打下后世华夏的疆域。
徐福松了一口气,他也是身陷咸阳的方士之一,原本小命堪忧。幸好有天幕背书,说他是航海家,陛下若是想探寻海外的疆域,必会重用自己。
换个赛道,依旧能荣华富贵!
可见技多不压身,多学点技术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第37章 千古一帝
【除了出海的徐福,还有很多方士在咸阳为秦始皇炼制丹药,用其他方法求长生。】
【方士卢生说:“我们找仙药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和它相克。”建议始皇秘密出行,驱除恶鬼,还不能让臣子知道自己的所在。】
【好家伙,就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多次遇刺,还找不到刺客,你品,你细品……】
秦始皇:“方士!征召天下方士入咸阳,尤其是天幕中提到的。”
若是听令,如徐福这样有才之人,朕也不是不能容。若是不来,等着他们的将会是更加悲惨的命运。
【当然,如今我们并不确定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吃方士炼制的丹药,可能他一直在等待真正的仙丹,到最后也没有等到,也可能他就是吃丹药吃死的。】
汉武帝疑惑:秦始皇怎么可能没有吃丹药,史书上都记载了……
是了,秦朝史书都是大汉的史官编撰的,谁还记得那么清楚,反正都是抹黑前朝,就是有人在其中加几笔也没人会追究。
【我们都知道丹药的成分多是金、银、汞等重金属,古人认为金银千年不腐,若是用在人身上也一定能让人的身体停止衰老,保持活力,但他们怎么不想想还有那么多吞金自杀的人……】
是啊,为何没人怀疑呢?
卢生:我们炼丹时会加入其他灵药,将金银的毒性中和,剩下的都是对人体有用的东西。
【还有汞,也就是水银,水银都不必口服,只要接触到就会致命,因为它能从皮肤渗透到人体。秦始皇陵中就有大量水银,这也是现在一直不敢打开秦皇陵的原因。这么多有毒的东西吃到肚子里,无法排出体内,器官衰竭,必死无疑。】
秦始皇突然有些庆幸,幸好天幕出现的早,若是再过几年,寻不到仙药的他必会孤注一掷,用金丹求长生。
想起后世对自己陵墓的觊觎,秦始皇特意叮嘱少府令:“朕的皇陵定要充满水银,谁都不能打开!”
评论区也在吐槽。
“直到现在老年人都免不了被保健品骗。”
“政哥需要一个反诈APP。”
“若真的有长生药,那些方士为何不自己服用,与一时的荣华富贵比起来,还是长生更加吸引人!”
卢生:……只有始皇这样大功德之人才有仙缘,我们这些凡人就是服用了也无用。
秦始皇:难道未来的朕连这样的小把戏都看不穿,或许是因为身体的衰弱,让自己对长生过于执着了。
【有了秦始皇的事例在前,后面还是有很多帝王前赴后继,一心求长生。大概,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天子,至高无上,天上的神仙也会顾忌自己的身份,赐一枚仙丹吧。】
【这里点名汉武帝刘彻,他为了求仙,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方士,后来知道他是骗子,又将其腰斩。还有唐朝一连串吃丹药吃死的皇帝,宋朝的道君皇帝,明朝的道士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
得,谁也不必嘲笑谁,哪个朝代都没有落下。
汉武帝刘彻:“哈哈哈……呃!”
这种时候,朕并不想上榜,再说,朕供奉的神仙是真的灵验,外祖母就是因为相士之言才将母后送到父皇府中的。
唐太宗听天幕的吐槽,觉得自己真是开了眼界,已经有那么多人吃丹药吃死了,你们都不长记性的吗!
【历代聚焦在秦始皇身上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骂他暴君,有人赞其为千古一帝。在古代文人士子看来,他最大的黑点就是——焚书坑儒,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但焚书坑儒是两件事,我们要分开看。】
【讲商鞅变法时我们就知道,任何改革都是对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秦始皇的改革也一样。】
【在统一之初,大秦朝堂上就对要不要实行分封制展开了一场争论。以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分封诸子在边地为王,以巩固统治。而廷尉李斯则是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西周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战国五百年战乱不休,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怎么能再次四分五裂。】
【秦始皇赞成李斯的意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王绾的提议也不能算错,若是秦朝真的分封诸子,可能不会那么快就灭亡。”
“你这是事后诸葛亮,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利于国家一统,这是不争的事实。”
“若是真的分封,将来处理藩王又是一大麻烦,看看后世的汉朝,诸侯王多么嚣张。”
“秦朝灭亡的太快了,人心不齐,民不聊生,什么制度都没用。”
秦朝君臣也想起了前几日的朝堂争论,若不是天幕的出现,他们还要争论许久才能定下国策。
王绾有些失落,但他真的是一心为了大秦长治久安,可不能让陛下误会。
他正要解释,秦始皇就打断了他,“王相不必在意,朕知道你的忠心,只是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不能因为分封制再次分裂。”
这还是始皇第一次向朝臣解释自己的决定,把王绾感动的老泪纵横。
刘邦:“政哥太独断了,他想一手掌握整个国家,终被反噬。”
朕就不一样,朕很有自知之明,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裂土封侯,荫及子孙,当然要给他们,才能安抚人心。
不过,汉朝的诸侯王也不安分……难道朕生前没有解决他们?
【提议分封的王绾可能并没有什么私心,便是分封藩王也没有他的份,他是真的认为只有分封制才能统治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土。但是,另一批提议分封制的人就没有这么大公无私了。】
【时隔八年之后,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赞美秦始皇,吹捧他是不世出的明君,便是上古三皇五帝也不及陛下的功绩。秦始皇正听得高兴,就在这时博士淳于越却当众给他浇了盆冷水。】
【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周朝因为分封制存在近千年,事实证明,封国可以保卫中央。陛下富有海内,儿子却只是无功无爵的普通人,若是朝廷发生了什么变故,谁能施以援手呢?只有学习古代的政策才能长治久安。周青臣阿谀谄媚,是个小人,陛下千万不要听他的话。】
【淳于越一番话直接骂了满朝公卿,将所有赞成郡县制的人都打成小人,说他们不能直言上谏,是在纵容秦始皇的过错,合着,只有你淳于越是忠臣啊!】
“天下一统已经八年了,郡县制也实行了八年,为什么还要倒退回去?”
“而且,这是宴会又不是朝堂,大家热热闹闹的吃个饭,还要给人泼冷水,淳于越的情商也太低了。”
“或许,他就是故意的呢?”
“淳于越都这样犯颜直谏了,秦始皇也没有处罚他,谁说秦始皇是暴君的。”
“说到底都是因为利益,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这是不满秦朝统治之人在挖大秦的根基。”
淳于越面色涨得通红,他嗬嗬几声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扶苏担忧的看向那个方向,想为他求个情,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秦始皇在思考,八年之后,天下依旧没有归心,难道真的要将六国贵族尽数屠灭吗?
【秦朝的短命似乎巧合的应征了这一段话,但我们站在历史的下游纵向对比便能知道,郡县制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西汉建国后,刘邦采取折中之法郡国并行,迎来的却是地方藩王坐大,威胁中央,造成了七王之乱。】
刘邦:七王之乱!
【还有晋朝的八王之乱,直接将整个中原大地打的满目疮痍,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带来了三百多年的动乱,中原汉人沦为“两脚羊”!】
晋朝之前的人都懵了,“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还有“两脚羊”!
秦始皇怒目而视:“异族安敢乱我中原,蒙恬,定要将匈奴赶尽杀绝!”
刘邦猛地起身:“汉人!难道我大汉是被晋灭掉的?”
刘彻眼眶发红:“仲卿,去病,操练兵马,准备一举歼灭匈奴!”
曹操等汉末之人还不知晋朝是怎么来的,但都对这个软弱荒唐的王朝嗤笑鄙夷,他们在中原打得火热,也能把异族当成副本刷。
司马炎悚然而惊,天幕说的是朕的大晋?
司马家以士族篡皇位,一边团结重用士族,一边提防他们效仿自家也来个取而代之,只能以同姓封王制衡世家,没想到,同姓诸侯也不保险!
【唐朝时期,若不是节度使手握兵权、财权、人事权,俨然成为一方诸侯,如何会有安史之乱。】
唐太宗:是哪个倒霉孙子给节度使这么大的权力的,这还不造反,等着被清算吗!
【还有明朝永乐大帝,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打败朝廷大军,入主中央的王爷……】
朱棣一听天幕说起自己未来做的事,就往大哥身后躲。
朱元璋疑惑:“打败朝廷大军!老四,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出息了!”
藩王才多少兵力,怎么可能打败朝廷,难道朝中一个能打仗的大将都没有了!
朱棣看到父亲似乎不是很生气,就从大哥身后探出头来,“爹,儿子也不知道啊。”
他一探头,就被朱元璋一把抓住,按在阶前用手里的奏折抽打。
“还敢造反!”
“儿子不敢。”
“你小子能耐了!”
“一人做事一人当,又不是我做的,你去打那个朱棣啊!”
一时间,抽打声、哀嚎声交织不断,天幕的声音都快被他们淹没了。
【丞相李斯当即反驳淳于越的提议,他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夏商周三代,没有什么好效仿的,秦朝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变法就是革新,若是一味学习古人,哪有今日的大秦。】
【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统一思想,他提议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烧掉的书中,《尚书》记载的是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与秦始皇的观念格格不入。《诗经》中很多篇目都在称赞历代君王,是六国遗贵的精神寄托,秦始皇自然要将其打破,建立起以秦朝为中心的统一思想。】
【所以,秦始皇焚书,焚烧的是六国的历史书和私人收藏的百家经义,医药种植之类的书并没有焚烧,而烧掉的诗、书,在咸阳是有备份的,真正将其一把火烧了的是项羽。】
【其实“焚书”与汉武帝的“尊儒”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只不过儒学成为后世的官方学说,所有文人官吏都是儒家学子,自然要将秦始皇焚书的事大书特书,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政哥好可怜,被人误会了两千年!”
“是被人抹黑吧。”
秦朝的大臣窃窃私语,显然在争论焚书之事孰是孰非。秦始皇没有发话,他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若是几年后,依旧人心不齐,怀念六国,他不介意再“焚书”一次。
刘彻冷笑,某些人真是脸大,朕乃天子,朕即国家,这天下只能有一个声音!是朕选择了儒家,若是儒家达不到朕的要求,朕也可以换个学说!
第38章 千古一帝
【至于“坑儒”则是后世误传,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答应为秦始皇寻长生药,但这世上怎么可能有长生药,卢生、侯生担心被始皇责罚,便卷了钱财逃之夭夭。他们不光自己逃跑,还造谣诽谤秦始皇,疯狂说秦始皇的坏话,说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势,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长生药。】
【不得不说,这种信口开河,不守信用,卷了主家的钱财,还要诽谤主家的行为,就是我们遇到也不能轻饶了他。也不知谁给他们的勇气,敢如此挑衅始皇。】
秦始皇:朕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咸阳的方士已经被廷尉控制了起来,因始皇尚未下达命令,他们暂时被关押在一个小房间内,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天幕。
这群人里就有徐福、卢生、侯生,不得不说,能在始皇面前出头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早早就进入咸阳,结交权贵,为自己造势。现在,也方便了始皇一网打尽!
天幕的讲述把卢生、侯生吓得瘫软在地,周围人也远远地避开了他们,仿若他们是瘟疫一般。
徐福:“世间如此美好,为何要一意寻死呢!”
屋子里其他方士不由得暗暗祈祷,宁愿自己在将来默默无闻一事无成,也不想被天幕提起。
秦国百姓很认可天幕的说法:“是啊,谁要是敢骗我的钱,我拼死也得报仇。”
一些与秦国没有国仇家恨的基层官吏也纷纷点头认同,“就是,陛下对他们够好了,他们居然忘恩负义,倒打一耙!”
六国贵族心情很复杂,若是他们遇到这样的事,定会将骗自己的人赶尽杀绝。换位思考,暴君便是将他们都杀了似乎也情有可原……
张良意识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此事一出,天下百姓都会同情秦皇。”
天幕出现的太不是时候了,如今的大秦如日中天,他们却如同阴沟里的老鼠。本来还能在暗地里拉拢基层官吏,蛊惑普通百姓。但天幕将朝廷发布的命令掰开揉碎了讲解,将始皇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百姓自然会站在始皇的角度思考,还有几人会记得六国……
【这些话直接戳到秦始皇的痛楚,徐福出海多年未归,卢生、侯生又是这样的态度,秦始皇已经意识到,他可能永远也寻不到长生药了。】
【盛怒之下,秦始皇以妖言罪抓捕传谣言的方士,总共抓到460人,这些人中有方士,也有在咸阳的儒生,因不满始皇重用法家而暗中推波助澜。】
李斯崇拜的看着始皇帝:这就是法家的治国之道,便是盛怒之下的陛下,也会尊法行事。
秦始皇听着未来的自己一次次被骗,也有些心累,但他依旧面无表情,正襟危坐,不会将自己的另一面显露出来。
【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坑杀在咸阳,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史记》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里说的是“坑术士”而不是儒生,坑儒的说法是后世的史学家一点点添加的。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仅仅过去了65年,相较于后代的史学家,他的记载才是最可信的。】
【这件事还引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坑术士之前,长公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睁大了眼睛,这话是自己说的?
【老父亲被卖假药的骗了这么多年,后半辈子最大的追求都没了,只能惩罚罪魁祸首出出气。自己看中的长子不光不安慰自己,还要为他们求情,这让始皇更加愤怒和失望。愤怒于被亲子误解,失望于经过这么多年的栽培,扶苏还是过于仁善,无法撑起这个国家。而他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天不假年,长生药又遥遥无期,大秦的将来还是要交到长子的手中。】
【重病就要下猛药,为了让扶苏直观的体会到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兼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始皇将扶苏派去上郡做蒙恬的监军。他的本意是为了培养扶苏,扶苏却觉得自己让父亲很失望,这是被父亲放弃了,父子关系降至冰点。】
【此后,父子二人致死都没有再见一面。】
扶苏的心如坠冰窖,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那些方士确实是罪有应得,父亲并没有做错,自己怎么会鬼迷心窍为他们求情呢。
当时,父皇一定很伤心吧。
“父皇,是儿子不孝……”
秦始皇撇了扶苏一眼,虽然事情还没发生,但他觉得培养这么多年的长子还是那么幼稚天真,他就该早早将扶苏打发去上郡,有蒙恬在,不用担心他的安全,还能将他与儒家那些人隔离开。
只是不知后来发生了何事,打破了自己的计划。
【由此可见,“坑儒”的数量是极少的,却成为了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使其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恨不能掘墓鞭尸。】
【对比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消消乐和巫蛊之祸;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动辄灭九族,洪武四大案;还有清朝的文字狱。秦始皇杀的人还不及他们的零头,为何被骂了这么多年?不过是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儒家,得罪儒家就相当于得罪了所有掌握权柄的文人,他们的笔下自然极尽抹黑之能事,几乎成功的让一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遗臭万年。】
秦始皇:“扶苏,你看到了,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比统一六国还要难的是统一人心。”
扶苏:“父皇,儿臣受教了。”整个大秦只能有一个声音,对不起了,淳于先生。
刘彻:天幕真会吊人胃口,这“巫蛊之祸”都提了好几次了,朕晚年到底做了什么事?
汉武帝朝的百官却有些疑惑,什么叫“丞相消消乐”?
有人想起了前几任丞相,被免去相职的卫绾,以伪造诏书罪被处死的窦婴,被免职的许昌,似乎被厉鬼索命的田蚡……
好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现任丞相公孙弘:……
老夫都这把年纪了,不会晚节不保吧……要不还是乞骸骨回家养老算了。
朱元璋:谢谢,咱只想安静吃瓜,并不想被天幕提起。
朱元璋以前是很看不上始皇帝的,将秦始皇与夏桀、商纣、隋炀帝并列,认为他横征暴敛,是千古暴君,供奉历代帝王的帝王庙中都没有秦始皇的份。
但听天幕讲了这么多,他还真没有发现秦始皇有多暴虐,秦始皇从没有大开杀戒,也没有凭喜好断人生死。可见,那些污点绝大多数都是后人抹黑。
作为一个同样被文人看不上的皇帝,他对秦始皇的感官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朕要将秦始皇抬进帝王庙,享历代供奉!”
朱标:“父皇不妨听完秦朝的讲解再决定。”
秦朝毕竟二世而亡,后续还有那么多糟心事,他担心父皇会后悔。
“我政哥太可怜了,这就是美强惨本惨啊。”
“秦皇汉武真是一对难兄难弟,从哪一方面评价他们都很像。”
“据说朱元璋看不上始皇,认为始皇是暴君,可惜,在后人眼里,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断层第一,朱元璋却最多排个第四,三个千古一帝的名额没有他的份……”
三个千古一帝!
天幕下的皇帝们兴奋了,不知道自己能排第几。
始皇这个第一他们勉强认了,但第二第三他们就当仁不让了,朱元璋差点吐血,什么叫没他的份,除了唐太宗李世民还有谁能排在咱前面。
汉武帝:“仲卿,你说这三个千古一帝有朕吗?”
面对死亡问题,卫青发挥自己一惯的谨小慎微,不发表任何明确的意见:“陛下,天幕既然说您与始皇很像,这岂不是说明……”
刘彻有些兴奋:“是啊,朕定能排第二。”
李世民有些担忧:不知玄武门之变会不会拉低自己的评价。
当然也有很多没有自知之明的皇帝,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千古一帝。
比如开创了开元盛世,开始享受人生的李隆基。被身边的奸臣哄的团团转的宋徽宗赵佶,自认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我们的领袖做过一首打油诗来回应某些人对秦始皇的批判:“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