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可不简单。”
“陆德明,历仕南陈、隋朝、唐朝,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有代表著作《周易注》。”
“他做过南陈末帝陈叔宝的太子师,陈朝灭亡后,他归隐故里。隋炀帝时,担任秘书学士,国子助教,唐朝建立后,任国子博士,负责教导李承乾。”
“孔颖达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唐初经学家、大儒、易学家。他协助魏征编撰《隋史》,还与颜师古等大儒一起编撰《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抚须微笑,太不容易了,自家后代终于有一个成器的了!
“此外,他一直都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
“他虽然是个大学者,但却不是一个好老师。”
“李承乾有那个结局不能说与他全无关系……”
孔颖达瞠目结舌,“这这这……”
天幕此言何意啊,为何说太子的结局与他有关。
他都能感受到上首陛下和娘娘锐利的目光,如同利剑一般刺穿了他单薄的身体!
老夫冤枉啊!
【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封为太子,史书记载,李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陛下的喜爱。】
【李世民将朝堂上的儒学大家都给李承乾做老师,包括做过三次太子师的李纲,还有当朝首辅房玄龄!】
“哈哈哈哈,李世民还想让这个太子好吗?”
李世民觉得有些不对:此言何意?
李纲面颊微抽,总觉得天幕接下来的话不会好听……
“李纲曾做过杨勇的太子师,后来杨勇被废了。然后,李纲做了李建成的太子师,李建成被杀了,现在他变成了李承乾的太子师。”
“李世民一定想着再一再二不会再三。”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李承乾就是第三个被废的太子。”
李世民惊呼:“朕怎么可能废太子!”
这可是他最喜欢的嫡长子,是观音婢的孩子啊!
“其实,李承乾有那样的结局,跟李纲关系真的不大。”
“李纲死于贞观五年,当时李承乾还是一个尊师重道,虚心向学的好孩子呢。”
“甚至,李纲病逝后,李承乾还亲自为他立碑纪念。”
【李世民是大唐王朝高高在上的天可汗,却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自己心爱的儿子,他悉心栽培,耐心教导。】
【贞观五年,李世民开始培养太子的理政能力,并下令若有人不服尚书省的判决,可以到东宫上诉,这一年,李承乾十二岁。】
“年轻的李世民不信鬼神,甚至批判过秦皇汉武求仙的荒唐事,但当李承乾重病,李世民病急乱投医,只能请道士为儿子祈福。”
“李世民还为十二岁的李承乾加冠礼,为他扫除参政的所有障碍。”
“李承乾的待遇堪比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了,父子共用同一套文武班子。”
“可惜,李世民不像朱元璋一样无情。”
“他平等的爱着长孙皇后生的每一个孩子!”
李世民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隐藏的信息,他对太子很好,对青雀、稚奴也很宠爱,难道是这份偏爱害了他们?
想到此处,李世民悚然一惊,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大哥,他与大哥也是一母同胞,最后却兄弟阋墙,难保他的儿子不会走上他们的老路!
李世民带着沉重的心情继续听下去——
【贞观六年,李世民出巡,李承乾留在长安监国。】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重病,李世民心疼儿子,让他减少读书的时间,太子的老师只需要为他评说古代的故事即可。但李承乾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业,小小年纪的他展现出了治国理政的天赋!】
【贞观八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大赦天下,大宴群臣,恨不得普天同庆!】
刘彻:朕也是这样做的啊,天幕怎么不夸朕?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服丧期间,由太子监国,李承乾颇识大体,干的非常不错,太宗放心的将政务交给儿子。】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李承乾或许能成为继承贞观之治的守成之君,将大唐盛世推向高峰!】
【可惜的是,即便尊贵如天家,也有求不得的事。】
【贞观十年,这是李承乾一生的转折点。】
【因为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病逝于立政殿。李世民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李承乾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李世民忙环抱住身边的爱妻,惊呼道:“观音婢!”
他的眼泪已经不自觉的落了下来,你怎么能那么早就离开我!
李承乾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结局,满心都是对母亲的担忧,李泰也上前依偎在母亲怀里,就连襁褓中的李治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李世民忙召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也只能劝皇后善加保养,并说这是慢性疾病,他无能为力。
李世民怒道:“一群废物,要你们有什么用!”
长孙皇后忙拦下了口不择言的丈夫,“陛下,太医早就提醒过,是臣妾没有注意,怨不得他们。”
李世民:“观音婢,以后你什么都不要操心,只需要好生修养身体,你要好好的陪着我,和我们的孩子。”
李承乾、李泰也眼巴巴的看着母亲,长孙皇后心中慰藉,自然不忍辜负丈夫与儿女的期待。
【长孙文德皇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我们只能在唐太宗传记的字里行间,找到观音婢这个小字。】
【她是隋朝名臣长孙晟的女儿,大唐宰相长孙无忌的妹妹。她八岁丧父,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十三岁嫁给李世民为妻。】
“长孙氏本是北魏的皇室子弟,原姓拓跋,在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时候改为长孙氏。高氏则是北齐皇室后裔,所以长孙氏历来能人辈出,钟鸣鼎食,满门朱紫!”
“长孙皇后是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话说当年,长孙皇后的伯父十分欣赏李渊的妻子窦氏,窦氏曾在幼年时劝舅父宇文邕善待突厥皇后,这样顾全大局的母亲定然能教养出出色的子女。因此,便为家中侄女与窦氏的儿子立下婚约。”
“可惜,长孙晟不久就去世了,长孙皇后与哥哥长孙无忌被异母兄长赶出家门,只能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
“长孙兄妹与李世民是青梅竹马,自幼感情极好。长孙晟孝期一过,长孙氏便嫁给了李世民。那年,长孙氏十三岁,李世民十六岁。”
“可惜,时局动荡,并没有给这对感情深厚的小夫妻多少温存的时间。大业九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李渊作为督粮官亲赴前线,李世民和母亲窦氏跟着大军一起出征。窦氏在涿郡一病不起,李世民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还是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
“窦氏死后不久,杨玄感谋反,同谋斛思政逃亡辽东,与其交好的高士廉也被贬官外放。母亲与舅舅同时落难,让这对小夫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李世民眼眶越发的红了,眼泪不自觉的落了下来,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他想起母亲依旧很难过。
长孙皇后也想起了夫妻二人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往事,那是他们相知相爱的起点……
“大业十二年,李渊就任太原留守,只带了李世民夫妻,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以一己之力掌管整个唐国公府。”
“长孙氏以女性独有的温柔慈爱,在太原百姓心中树立了唐国公府仁德的名声。”
李渊也记得那时的光景,他虽然看不惯儿子争权夺利,威胁自己的权势,但对长孙氏这个儿媳没有任何意见。
【武德元年,长孙氏被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在外征战,她便留在长安为丈夫周旋于后宫、朝臣之间,维系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
“李渊对长孙氏是很认可的,他为了提前给李泰一个王爵,将他过继给了早逝的李玄霸,直接封为卫王,上柱国。”
“因李世民铁面无私,后宫外戚多被得罪,李渊身边的人都在诋毁秦王,长孙氏只能周旋于后宫、妯娌之间,尽力弥补父子之间的裂痕。”
“但到了武德末年,太子与秦王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之时,长孙氏义无反顾的站在丈夫身后,毫无保留地支持他的每一个决定!”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氏站在丈夫身边勉励参与事变的将士,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玄武门之变以胜利告终,李世民登基后十三天即封长孙氏为皇后!自此明君贤后,在史书中交相辉映!】
第293章 贞观之治
【成为皇后的长孙氏,也在尽力为李世民安稳后方,她多次借古喻今,保护正直的大臣,匡正李世民的失误,为贞观之治做出自己的努力!】
【长孙皇后酷爱书籍,便是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她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用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如果说李世民在皇帝中的排名是保三争二,那么长孙皇后就是贤后的代名词!”
李世民骄傲道:“那当然,朕的皇后就是最好的,谁都比不过!”
他还记得天幕提及独孤伽罗时,对他们的评价呢。
长孙皇后面颊有些发红,这些话当做闺房之趣还好,当着这么多朝臣的面,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长孙皇后生性俭朴,以身作则,教导自己的孩子勤俭节约,便是太子的东宫都是够用即可。”
长孙皇后:“身为储君,只需要担心自己的德行和名声,不必在意外在的器物。”
李承乾:“儿臣谨受教!”
“相比之下,李世民就是溺爱孩子的慈父。”
长孙皇后不赞同的看了一眼身边的丈夫,李世民立刻心虚地讨饶。
“长孙无忌是大唐开国功臣,又是李世民的发小,还是他的舅兄,李世民对长孙家封赏颇多,对长孙无忌更是优厚。长孙皇后担心重蹈汉朝外戚覆辙,劝谏兄长主动退避。于是,长孙无忌放弃宰相之位,在贞观朝赋闲二十多年。”
长孙无忌:身居高位却不必管事,谁能有我舒服!
汉朝的皇后若有所思,这样真能避免家族覆灭的危机吗?
“长孙无忌最后的下场,足以证明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
长孙无忌心下一惊:老夫能有什么下场?
下一代皇帝是我的亲外甥,难道还会对我出手不成!
“李世民多年征战沙场,难免脾气急躁,常常因为一些小事降罪身边之人,长孙皇后总能在关键时刻平息丈夫的怒火。”
“有一次,李世民的爱马病死了,他迁怒于养马的宫人,一怒之下就要杀人。长孙皇后没有直接求情,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他们夫妻曾经看过的历史故事——”
“齐景公因为自己的马死了就要杀了养马之人,晏子就主动为君主列举了养马之人的罪过:一罪,他养的马死了。二罪,因为一匹马让国君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会埋怨国君。三罪,若是其他国家的诸侯知道了,也会轻视齐国。”
“晏子将此事的后果一一列举出来,齐景公果然放过了养马之人。李世民领会了妻子的意思,也免除了宫人的罪责。”
“能劝谏他人改正错误,还不让人厌烦,长孙皇后太强大了!”
“而且,她能看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因为宫人的地位卑微就轻视他们。”
“长孙皇后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保护正直贤良的大臣,比如魏征。”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还上了我们的教科书。”
“一次,魏征直言上谏惹恼了李世民,李世民回到后宫依旧满腔怒火,十分气愤的对妻子说: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劝谏,或是迎合君王,而是回到内殿,换上了参加朝会大典才会穿的朝服,郑重其事的对李世民表示祝贺。”
“长孙皇后说:君主开明才会有正直的臣子,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正是因为有陛下的开明!太宗听后,立刻就高兴了,对魏征也更加看中。”
魏征向皇后娘娘躬身行礼,没想到最了解自己的居然是皇后娘娘。
当然,这样的话他是不会说出来的,不然定然过不了陛下那一关!
其他朝臣都羡慕的看着魏征,这人在皇后娘娘面前挂了号,几乎可以高枕无忧了,陛下便是再恼火,也不会忽视皇后娘娘的意见。
“除了魏征,还有房玄龄。房玄龄曾因为过错被遣散回家,长孙皇后对李世民道:房玄龄为人小心谨慎,又有奇谋密计,他参与的大事从没有出错,若不是天大的过错,不能放弃这样的大臣。李世民听了妻子的话,再次启用房玄龄。”
“长孙皇后从不主动参与朝政,但她对朝堂的影响丝毫不弱。”
“贞观之治的成功,得益于明君贤后与直臣,三者缺一不可!”
李世民用充满爱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对她更是不吝赞美:“关雎美后德,皇后维护中正之臣,不负关雎之美!”
长孙皇后欣然接受丈夫的赞美:“二郎言重了,你我夫妻一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便是在玄武门生死攸关之时都不曾离弃。李世民登基后,曾生了一场大病,缠绵病榻许久,长孙皇后日夜不离左右,悉心照料。还将毒药放在腰间,她打定主意只要李世民不行了,她也绝不独活。】
李世民心疼的拉着自己的皇后,若不是当着群臣的面,他好想将皇后抱在怀里,亲亲摸摸,做一些少儿不宜的事……
李世民委屈道:“若不是天幕揭破,朕都不知道。”
长孙皇后淡然一笑:“都过去了!”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爱情便是在后人看来也足够甜蜜,他们之间不仅有帝后、子女、朝政,还有很多年轻夫妻的闲情逸趣。长孙皇后留下的《春游曲》,更是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浪漫多情,自信鲜活的女子!】
“过去一直以为长孙皇后是端庄、严肃的性格,直到看到《春游曲》,颠覆了我之前的所有固有看法。”
“一日春景正盛,长孙皇后与太宗游览内苑的景色,看到美不胜收的春景,长孙皇后即兴赋诗: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桃花是偷了她红润的面色,柳枝也在学习她轻盈的身姿,何必问她是谁,她的美名早就闻名于世!”
“自信又张扬!”
“这才是长孙皇后,一个被称为千古贤后的女子!”
李世民酸酸的想:这是皇后作的诗,给朕一个人欣赏就好了,干嘛让所有人都知道!
“长孙皇后写过一本《女则》,与后来流传下来的女四书不同,《女则》不是对女性的行为规范,而是记录古代女子的善事。但因为与宋明之后的社会价值观不符,逐渐失传。”
“明朝永乐帝的徐皇后还曾批判《女则》徒有虚名,可见当时社会上对女性的压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女性自己。”
“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改名九成宫。次年,帝后前往九成宫避暑,两人在园中携手散步。走到一处背阴之地,发现那里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就用手杖在地上戳了几下,没想到这里是一个泉眼。”
“于是,魏征撰文,欧阳询手书的《九成宫醴泉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这可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的书法,没想到是这样来的!”
被天幕提及的欧阳询十分高兴,他的名字还是第一次登上天幕呢。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家人也是爱屋及乌,极为关照。”
“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婚事,李世民终其一生都对他十分感激,极其敬重,高士廉去世后的诏书中都不忘提及: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
“如果说长孙无忌和高士廉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屹立于朝堂之上,那么其他人就完全是盲目的偏爱了。”
“长孙皇后的侄子官至刑部尚书,叔叔即便受贿免官也能官复原职。异母兄长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最后都能免除死罪,官拜兵部尚书。”
“长孙皇后临死前还特意叮嘱皇帝不要对长孙家恩赏太多,不要给他们太多的权利。”
“他们虽然是帝后,却也如同每一个爱妻子的丈夫一样,尽其所能给对方最好的一切!”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病重,虽然在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但她的身体却已经不堪重负。贞观九年,太子迎娶太子妃,紧接着,长孙皇后的生母病逝,太上皇李渊驾崩,长孙皇后承受着双重的哀痛,还要主持丧礼。】
【各种事情叠加,诱发了她的气疾,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药石无医……】
李世民拉着妻子的手,微微用力,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唐太宗只有在面对长孙皇后和他们的孩子的时候才会求助佛道,期盼神灵的庇佑。”
“李承乾想要大赦囚徒为母亲祈福,被长孙皇后劝阻。”
“李世民另辟蹊径,重修三百九十座废弃寺庙为爱妻祈福。”
“可惜,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和夫妻之情并不能阻挡死神的脚步。”
“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眷顾他们……”
“长孙皇后临终之前依旧不忘叮嘱丈夫,要亲君子远小人,停止游猎劳役,不要听信谗言。”
“她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于是,太宗以山为陵,修建昭陵。”
“此后的唐朝帝陵都以山陵为主。”
“李世民悲痛欲绝,亲自为妻子送葬,书写碑文。”
“他还做了一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陵墓外修建住宅,安排宫人,如同皇后还活着的时候一样侍奉。”
“或许,在李世民心里,长孙皇后永远都是活着的……”
李世民浑身发颤,只要一想到观音婢会离开他,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长孙皇后有独特的方法安抚丈夫,她劝慰道:“二郎,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天幕都说了,我是因为生病才会去世,只要二郎能找到孙神医,定能治好我的气疾。再者,因着天幕的提醒,二郎已经在长安开设医学院,只要天下的名医集思广益,没有什么疾病是治不好的。”
李世民瞬间便有了奋斗的方向,群臣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大力发展医学,治好皇后娘娘。
陛下这么暴躁,若是没有皇后,他们可就没有活路了……
“长孙皇后下葬后,太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的妻子,他在宫中修建了高高的层观,每天在这里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要求大臣跟着一起悼念。”
“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魏征早已对皇帝的颓废看不下去了,当太宗问魏征有没有看到昭陵的时候,魏征装作没有看到,太宗心急道:你怎么能看不到呢,那是昭陵啊!魏征装作恍然大悟道:原来是昭陵啊,我还以为陛下在看献陵。”
“献陵是李渊的陵墓,魏征是在提醒太宗,不要只顾念妻子,忘了老父亲。”
“李世民这才下令拆了层观,即便没有层观,也不妨碍他在宫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他在后来写给臣子的诏书中,明确地说他因为思念妻子,心神恍惚,食不知味,夜不能寝。”
“长孙皇后的去世,带走了李世民的一部分灵魂。此后十多年间,李世民的后宫再也没有新生儿出生。”
“李世民第十三子是贞观十年出生的赵王李福,还被过继给了李建成。最小的儿子曹王李明,根本没有留下确切的出生年月。”
天幕如此浓墨重染帝后的爱情,让天幕下的观众很不自在。
在儒家的观念中“以孝为先”“夫不祭妻”,丈夫如此思念妻子,是违背礼教的。夫妻感情应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有礼有节,而不是如此的真情流露。
始皇不为所动,他的心里只有天下,无法理解这样的感情。
汉武帝却不同,他见一个爱一个,后宫总有新鲜的美人。
皇后卫子夫自生下太子后,便不再受宠,虽然卫家的地位无可动摇,但哪个女人不会羡慕这样美好的感情呢!
只是卫子夫不会将心中的羡慕表露出来,她一如既往的端庄大气,刘彻看着这样宽容善良的皇后,多少有些愧疚。
后来重新得到宠幸的卫子夫: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谥号文德,这也是独一份的偏爱。”
“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是第一个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从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开始,皇后的谥号前面加上了皇帝的谥号。比如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最开始的谥号是穆皇后,李渊死后,才加上了太穆皇后的‘太’字,而且,皇后的谥号都是单字。”
“长孙皇后却直接得到了‘文德’的复谥,只有单字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的时候,才会加上复谥。贞观十年之前,几乎没有人得到过复谥。”
“唐朝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没有任何字眼能比得上‘文’。”
贞观群臣面面相觑,这不合规矩啊!
眼看着有人要提出反对意见,太宗立刻火了:“朕将来的谥号就要‘文’,不行吗!”
群臣嘴角抽搐,谥号是后人对前人一生行为的评价,哪有人生前就定下自己的谥号的!
“贞观十五年,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在龙门开凿佛窟,为母亲祈福。太宗对此十分满意,命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手书,留下了《伊阙佛龛碑》,这是龙门石窟形制最大的碑刻。”
“不可否认,李泰此举有讨好父亲,与兄长夺嫡之意,但追思母亲也是可以肯定的。他抬出母亲讨好父亲,可见李世民对妻子的思念。”
李世民看向李泰的目光有些复杂,现在的李泰还是一个单纯的小胖子,不知何时开始有了夺嫡的野心……
“贞观二十二年,在李世民的支持下,李治为母亲建造了一座宏伟富丽的佛寺——大慈恩寺。终唐一朝,大慈恩寺都是长安城中的佛学名胜,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依旧矗立!”
“从贞观十年到李世民去世这十三年间,李世民对妻子的追思活动从未停止。”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入葬昭陵,这对阴阳两隔十三年的夫妻再次团聚。”
“生同衾,死同穴,伉俪情深便是他们一生的写照!”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双手交握,彼此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至于长孙皇后的死因,最可信的便是气疾。从公元619年,到公元634年,15年间她生下了三子四女,频繁的生育加重了她的疾病,常年的奔忙劳累让她气血两亏,最终香消玉殒。】
“平均两年一个孩子,太恐怖了!”
“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是在贞观八年出生的新城公主,那一年她的病已经很严重了。”
“看来,太过浓烈的爱也不全是好事。”
李世民保证道:“有这几个孩子就够了,以后再也不生了。”
长孙皇后:脸红……
【子以母贵,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下的七个孩子十分偏爱,在他们面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长孙皇后的长女是长乐公主李丽质,太宗为他的嫁妆突破礼制。长乐公主死后,太宗为他的爱女设置了三道石门,在昭陵中仅此一例。”
李世民刚从爱妻早逝的悲痛中走出来,又陷入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中。
李世民:“长乐怎么会早逝,怎么会走在朕的前面!”
长孙皇后灵光一闪,想到一件事,“会不会也是因为生育,天幕曾说表兄妹成亲子嗣艰难。”
李世民恍然大悟,不由得为自己的的决定庆幸,还好,他已经解除了女儿与长孙冲的婚约。
李世民喃喃道:“朕的女儿宁可不嫁人,不生育,也要好好活着。”
“次女城阳公主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杜荷因为参与太子谋反一案,被诛!李世民为了爱女婚姻顺利,第二次婚礼特意选在白天举行,打破了黄昏行礼的规矩。”
杜如晦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子债父偿,他忙跪下替儿子请罪。
李世民亲自将其扶了起来,劝慰道:“克明还是要好好保重身体,只要你活着,就不会发生这些事。”
“三女是晋阳公主李明达,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她还不到五岁,太宗将她带在身边亲自养育。她有一手飞白书,深得父亲真传,几乎无法辨认真假。”
“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被皇帝养大的公主,但尚未及笄便去世了,太宗悲痛万分,连续一个月无法进食,身形消瘦,形销骨立。”
“晋阳是李唐的发家之地,以晋阳为封号就能看出太宗对她的喜爱了。”
李世民好生纠结,这个可爱的小公主他也想要,但为了爱妻的身体,他不能任性。
长孙皇后不由得想的深了一些,会不会是因为她身体的疾病,才让这些孩子早逝。
“新城公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出生于贞观八年,当时有规矩名山大川不能作为封号,但太宗还是力排众议将其封为衡山公主,并许配给魏征之子。”
“就连长孙皇后收养的女儿,也能得到太宗的偏爱——豫章公主去世后,太宗长期穿着孝服,把群臣都吓到了。”
【正因为这份毫不掩饰的偏爱,才引发了贞观年间最大的一场政治风波——太子谋反!】
李承乾一颗心终于落到了实处,原来是这样!
可是小小年纪的他还想象不到,身为太子的自己为何要谋反?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了些许猜测,他们看向李泰的目光就有些复杂了。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失去了母亲,心中苦闷,不久又患上了脚疾。但他身为太子,不能沉浸在悲伤之中,李世民对长子要求严格,便将一腔思念都倾注在其他孩子身上,比如次子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