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 贾璋从外头提了一大篮子红石榴回来。
“王太医说过, 吃石榴对孕妇的身体好。我听说张知府家里石榴又大又红还很甜后,特意去他们家里摘了一些回来,给你尝尝鲜。”
言罢, 他从篮子里面挑了一个饱满的石榴出来。
然后递给春纤道:“给你们三奶奶剥好后再送来。”
春纤接过石榴, 去另一边儿剥石榴去了。
在春纤剥石榴时, 黛玉吩咐小丫鬟端水来,好让贾璋洗脸。
小丫鬟捧来银盆后, 贾璋拿玉匙舀了一勺桃花茯苓粉洗脸。
黛玉见他洗完脸, 拿了锦缎巾帕给他擦脸。
贾璋擦去脸上的水珠, 就听到黛玉问他:“三哥哥最近修海港,朝中有没有人参你?有没有人给你使绊子?需不需要我写信,请爹爹帮忙?”
黛玉正在孕期,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所以,即便岳父来信, 也不会和女儿提及这些经纶世务。
那么,跟黛玉提及这些事的, 就只会是那些来探望黛玉的太太了。
他一会儿得问问紫鹃,到底是谁那么没眼色, 居然跑来黛玉这里胡说八道!
他倒要看看,是哪个下官这么不晓事, 竟放任老婆来经略府官邸里嚼舌根子。
他饶不了他们!
因为这件事,贾璋心里不太高兴。
但在黛玉面前,贾璋依旧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皎皎不用担心,朝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所以不用岳父大人帮忙。”
“的确有一些小人弹劾我,但那些人根本不足挂齿。他们只是河漕利益相关方的傀儡,书生罢了,做不成什么大事。”
“兴发海漕、改革漕运这件事,陛下和内阁诸位相公都是赞同的,又怎会因为这些人的狺狺狂吠而动摇呢?”
“只要有师祖和师父在,我的名声,就不是那些小人所能毁谤的。”
“而且,我身边既有兵卒行伍相随,又有家丁细作保护。即便有人想设计我,也近不了我的身,更害不了我的命,所以皎皎你尽管放心养胎就是。”
祸不及父母妻儿,是官场上做事的基本准则。
但贾璋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自己的对手。
所以,他为父母、妻儿设置的保护圈,向来都是严密周到的。
譬如说现在,他就安排了不少家丁,暗中保护黛玉母子。
而在黛玉院子里,还有好几个伪装成粗使丫鬟的女武师随时待命。
不过这些事情,不论是黛玉这个母亲,还是菱哥儿这个儿子都不知道。
贾璋没有告诉他们这些事。
他不希望他们为此提心吊胆。
他会保护好他们母子的。
听到贾璋的解释后,黛玉才放下心来。
有师祖他老人家撑腰,三哥哥根本不可能出事。
是她关心则乱了。
“那就好,如此,我就安心了。”
阳光从窗纱中渗透进室内,温柔了黛玉的眉眼。
贾璋抬眼看向黛玉,只觉她坐在那里,就已经是一幅仕女画。
而黛玉被暖融融的阳光笼罩着,整个人都有些昏昏欲睡。
不过,在临睡前,黛玉脑里突然浮现出昨夜的梦境来。
于是,她强撑着精神向贾璋道:“我昨天梦到吃不起饭的小孩子了,心里怪不落忍的。今儿就思量着,咱们家要不要办一所养济院,救济那些孤儿与贫苦老人?”
贾璋揉了揉她的头发:“我觉得可以,皎皎,我们做些好事,只当是为你积福也好。”
只求漫天神佛看到他们的善举,保佑他们皎皎在生产时能顺顺利利……
在春耕大事结束后,津海经略府才筹备修建海港、试行海漕之事。
因为修建一天海港,可以顶两天徭役,完工后还能领到一小笔津贴,这对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因此,有不少百姓报名修建海港,希望自己能得到这些福利。
反正徭役是躲不过去的,用有好处的徭役顶替没好处的徭役,岂不是很好吗?
不过,这些津海百姓并非修建海港的主力。
贾璋、姚云起他们从茜香俘获的俘虏,才是修建海港的主力。
这些茜香俘虏都被化整为零,打散安置到盛朝役夫当中做苦力。
而在茜香俘虏身边,大盛官兵扮演的监工更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贾璋自然就不用担心茜香劳工互相勾结、生发暴乱了。
因为,在茜香人行动之前,大盛官兵就会直接把他们按下去,甚至送他们去见阎王爷。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时,朝中突然有人参贾璋肆意征发徭役,侵扰民生福祉;参他虚伪狡诈,名为爱国,实为政蠹。
面对这些毁谤,杨门门下御史自然要站出来为贾璋辩白张目。
但是,这些被操纵的傀儡同样死死地咬着贾璋不放。
在中伤海漕一事上,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决心。
而这些傀儡背后的人,甚至还摸到了津海这边儿。
在黛玉那里探听消息,结果一个不慎,让黛玉发现贾璋被弹劾的太太,就收了这些人送的礼物……
面对这些人的中伤,贾璋并不觉得奇怪。
有人的地方江湖,海漕的出现,必然会影响运河漕运的利益。
他们会反扑,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只是,他们可以说海漕不好,却不能污蔑贾璋轻贱百姓。
这委实有些太过了。
杨宗祯和叶士高不接受这种说法,绍治帝也不接受这种说法。
因为君臣一心,傀儡们的气焰很快就被打压了下去。
这些抹黑贾璋的御史,或是被罚俸,或是被贬官,反正全都没有好下场。
他们背后的人也傻眼了。
上面的人都通力合作,为贾茂行这个津海经略保驾护航了。
他们这些卑贱之人,就算心里再不满,就算恨得快把牙齿咬碎了,又能怎么样?
他们只能把咬碎的牙齿往肚子里面吞。
因为他们的对手,从来都不是贾璋,而是上头的绍治帝。
其实,运河漕运的利益相关方不是没想过煽动漕工动乱,好威胁朝廷放弃兴发海漕漕运的诱人计划。
可是想想绍治帝的性子,他们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陛下是不会接受地方官员的胁迫的。
茜香国就是前车之鉴。
虽说茜香国覆灭,主要是因为他们怀璧其罪——他们的高产良种与富裕银矿吸引了大盛的视线,这才是大盛攻打他们的主要原因。
但谁又能说,陛下派人攻打茜香国,没有雪南安郡王之耻的心意?
如果没有这个心思,在知道良种的消息前,绍治帝就不会往茜香国派遣细作了。
如果没有这个心思,在贾璋、严敬等人攻陷茜香后,南安郡王回国后,也不会一无所有了。
由此推之,若运河漕运的利益相关方煽动漕工动乱,等待他们的只会是银亮锋锐的铡刀。
而不是皇帝的低头与海漕的停摆……
所以,这帮人最后还是偃旗息鼓了。
而那些收受好处,妄图从黛玉口中套消息的太太们,也受到了贾璋的精准报复。
贾璋的心眼儿不大,他自己受不得委屈,更见不得家人受委屈。
这些人让正在养胎的黛玉发现他被弹劾的消息,害的黛玉忧心忡忡了一场。
对此,贾璋心里很不爽。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能轻易放过她们呢?
他是男人,不能对女人动手。
但他可以收拾她们的男人。
至于理由……
那还用找吗?
贪污受贿、收受好处、泄露海港机密,这都是现成的罪名。
这种事情,若不细究,那也就过去了。
可若真细究,就算把这些人的乌纱摘了,都合情合理。
因为黛玉没有受到惊吓,所以贾璋并没有痛下狠手,摘下这些人的乌纱。
但在这些人的考评上写上一个中下或是下下,他还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
自古道夫妻一体,妻子怎么往来交际,做丈夫的能不知情吗?
就算不知情,也没有关系。
妻子犯错,丈夫自然就多出了一条治家不严的罪名。
因为这个,贾璋就可以给他们下等考评了……
在这件事情告一段落后,贾璋带着斗笠,去海港施工地点视察。
海河入海口附近的海港已经初具规模了。
无数土料、石料、柳草料,被流水般送至施工地点。
然后,这些东西又会被役夫与劳工们用得一干二净。
耗费之大,堪称巨万。
所幸,朝廷很重视海漕漕运,划拨银子的时候还算痛快。
贾璋又有管银子、治贪官的厉害手段。
在这段时间里,贾璋已经收拾了好些个手脚不老实的官员,很是杀鸡儆猴了一番。
下面的官员无不颤栗,就连当差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了起来。
因为这两条原因,现在津海账目上的银子还很富足,尚且经得起修建海港的耗费。
在检查完工程进度与役夫的伙食标准有没有被克扣后,贾璋才从施工地点离开。
而在他离开后,下面的官员也松了一口气。
经略大人待百姓和蔼可亲,待他们这些下官却很威严,前段时间还把不少贪官送进了大狱。
虽然他们没犯错,可是看到经略大人过来,他们依旧会胆战心惊。
而在另一边,役夫与劳工们正在喝贾璋补贴给他们的绿豆汤。
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叹道:“经略使大人真是好官啊!”
由此可见,对同一个官员的评价,百姓与同僚、下属等人之间,很难做到同频共振。
人不能只在所有人都称赞自己时,才做青天大老爷。
与做下属眼中的好上司相比,贾璋更愿意做的,还是百姓眼中的好官。
就在津海海港工程如火如荼时,惜春与蒋梦阳的婚期也快到了。
贾璋知道,福安郡主那般中意惜春,其中未尝没有他的原因。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专门派雪檀这个京中人人认识的大管事带着贺礼回京,庆贺惜春新婚之喜。
如此,才能表示他对惜春的重视。
他和黛玉都知道,惜春性子淡泊,根本不在乎这些事。
但他们愿意替她考虑到这些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照顾一下家里的小妹妹。
在惜春出嫁当天,迎春、探春、白蔷、宝钗等人都陪在她身边。
梳妆台前,全福太太为惜春梳头,为她佩戴全套的红宝石头面。
就众人与梳妆好的惜春说话时,东府的管事嬷嬷走进来禀告道:“姑娘,奶奶,新姑爷到了!”
听到嬷嬷的禀告后,尤氏连忙拿起了盖头,为自己这位小姑盖上。
而惜春她捏紧了帕子,心中第一次生出紧张的情绪来。
就算再淡泊,再冷情,她终究也是一个年轻姑娘。
现在,这个年轻姑娘即将离开自己的家,即将前往另一个家并在那里生活一生。
思及此处,惜春又怎能不紧张、不担心呢?
第216章 天下大吉金米丰收,上疏报喜编纂农书
惜春与福安郡主之子蒋梦阳成婚, 是在中秋节假的时候。
而在惜春回门后不久,贾族子弟再次步入科场参加科举考试。
就连宝玉都被贾政撵去考府试了。
贾琮考举成功一事,给贾政带来了不小的刺激。
因此, 在今年春天,贾政就逼着宝玉备考县试。
他亲自盯着宝玉读书, 又专门请假, 亲自押着宝玉前往宛平县县衙的考棚参加县试。
为了儿子的前程, 宝钗、麝月和袭人全都配合贾政,劝说宝玉上进。
宝玉耐不过老父威逼,更受不住妻妾恳求, 再看看年幼的儿子, 只得不情不愿地捡起令他万分痛恨的四书五经。
宝玉头脑还算聪明, 在临阵磨枪的突击下,跌跌撞撞地靠过了县试。
只可惜他荒废学业多年, 县试的名次也不高。
倒是让贾政等人颇为扼腕, 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桂花飘香之时, 贾政再次向衙门请假,亲自押送宝玉前去顺天府贡院参加府试考试。
对宝玉来说,这件事,真可谓呜呼哀哉。
而津海这边,贾璋却不像宝玉那样心情糟糕。
因为金米喜人的丰收, 贾璋的心情很不错。
在秋收时,贾璋亲自带着经略府属官, 前往经略府附属官庄,收割他们派人种植的金米。
在经略府衙役掰下金米棒、搓好金米粒后, 贾璋命人拿秤过来,好为金米称重。
称重结束后, 贾璋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了。
官庄中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听到衙役的禀告后,陪同贾璋前往官庄收割金米的官员全都涨红了脸。
他们的心情同样振奋起来。
那可是七石啊!
稻麦的亩产量,也不过两三石而已。
而经略使大人推广的金米,却拥有七石的亩产量。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但能养育饥寒待毙的盛朝百姓,还能给盛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他们都不敢想,这是多么大的政绩!
经此一事,贾经略他必然能富贵一生了!
而他们这些属下,也能跟着贾经略沾光。
即便推广金米的功劳是经略使他人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可协助经略使推广金米的功劳,也足够让他们升官发财。
一想到这件事,津海地方官员就激动起来了。
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更没有惊世才具、响亮声名,本来都做好在这地界熬一辈子的打算了。
谁能想到,陛下突然间新设津海行省,又派了经略使大人来推广金米。
而他们,也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虽说这一年来,他们工作繁忙,辛苦至极。
可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若是努力工作,就能换来奖赏的话,那他们愿意天天努力当差,日日经纶世务。
只可惜朝廷内外,都少有这样的好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称贾璋的到来与金米的政绩,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在收到底下人的汇报,得知官庄金米的亩产量后,贾璋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没脱水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那么,在晒干脱水后,金米亩产量大概就是六石出头。
这个亩产量,与他们从茜香人那里探听到的金米产量相吻合。
这也意味着,大盛水土是适宜金米生长的。
贾璋担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并不会发生在金米身上上……
这样就很好。
在贾璋指挥佃农收割官庄的金米、统计金米的平均产量时,津海地方各府县、各卫所,津海地方官员还在统计金米的亩产量。
听到下属的禀告后,这些地方官员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喜之色。
粮食高产,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多么大的政绩?
虽然功劳和政绩都是经略使的,但他们这些下属也能搭经略使的顺风车,跟着沾光。
这种事情,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
当官的高兴,老百姓也高兴。
说句实在话,津海百姓愿意种植金米,只是为了朝廷的免税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人是信任贾璋这个文曲星,想要沾贾璋这个文曲星的喜气,这才愿意捧场,种植两亩金米的。
可在收割金米时,他们就隐隐觉得,金米的产量可能会很高。
那些过来推广金米良种的官老爷们,好像并没有骗他们这些老百姓。
而在称重后,这些百姓更是瞪大了双眼。
金米的亩产量,居然足足有六石之多!
这个产量,已经是稻麦产量的两三倍了!
茜香国竟有这样高产的良种?
怪不得陛下和经略使大人要发兵打茜香人呢!
原来陛下与经略使他们,这样为他们庶民考虑……
思及此处,已经有人跪倒在地,高呼起万岁来。
那些爱惜民力,来到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发生。
所以,他们提交上去的奏疏与报告中,也全都提到了这件事。
这就使他们的报告,看起来远比那些没有抵达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的报告更真情实感。
也更得绍治帝与贾璋的心意。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步步高升的未来。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还不用细表。
只说贾璋在收到各府县、各卫所报上来的金米产量后,整颗心都放了下来。
他心情愉悦地整理好金米产量的数据,写好了文辞优美的报喜奏折。
在这之后,贾璋立即派人八百里加急,把津海的金米与报喜折子槛送京师,好向绍治帝报喜。
他贾茂行没有辜负九州万方万兆生民,更没有辜负绍治帝这个君主的信任!
他问心无愧。
折子很快就被送到了京师,又一路畅通无阻地被人送到绍治帝面前。
绍治帝看到贾璋折子上的内容后,瞬间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津海试种金米成功了!
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他心中的橘枳之忧尽数消散,全都化作飞灰了。
绍治帝不禁畅想起来,他日大盛各地都种上金米的场景。
若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那四海内是不是就再也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场景了?
什么叫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海升平,河清海晏,青史流芳,不世之功……
各种美妙词汇在绍治帝脑海中翻转,引得他喜悦至极,脸上更是堆满了笑容。
他不禁想,贾璋这个臣子,真是上天赐予大盛的文曲星啊!
朕之肱骨,莫过如此!
思及此处,绍治帝嘱咐陆英道:“准备两份最上等的赏赐,一份送去荣国府给贾爱卿的长辈,一份送去津海给贾爱卿本人。”
“送去津海的那份赏赐里,记得加上一份蟒袍,一条玉带。”
陆英惊讶地看向绍治帝。
蟒袍这种东西,只有王公拥有穿戴的资格。
昔年太祖高皇帝封赏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时,就曾说过“除此四王外,盛朝再无异姓王爵”的话语。
祖宗成法不可变更,陛下不可能封贾经略为郡王。
不是郡王,那就是国公了?
以陆英对绍治帝的了解,陛下他大概不会亲自封贾璋为国公。
但陛下他很有可能把封贾璋为国公的机会留给新君。
好让新君拿国公的爵位邀买人心,换取贾璋的效忠。
至于这份送到津海的蟒袍玉带,大概是陛下他老人家给贾经略的暗示吧?
陆英摇了摇头,不再继续思考这件事。
但派去津海宣旨的太监,已经被陆英默默地换成了徒弟黄宏。
在绍治帝阅读贾璋的奏折时,杨宗祯和叶士高也收到了贾璋的私信。
金米的成功,让这对师徒心中无比欢悦。
他们一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富足安乐,二是为了贾璋通畅光明的前程。
不知道陛下会怎样赏赐他的徒孙/徒弟呢?
但是,不论陛下怎样赏赐贾璋,贾璋与杨门的未来都已经稳了。
因为,只要有贾璋在,只要杨门不作死,杨门就会一直在朝中保持着声量……
派系传承有序,后辈宏图大展。
这世上,哪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
杨宗祯和叶士高都在庆祝这件喜事时喝醉了,绍治帝和太子殿下同样在庆祝这件喜事时喝醉了。
他们喝醉了,但贾璋没有。
他的头脑,一直都很清醒。
所以,在听到绍治帝赐他荫子名额与蟒袍玉带后,贾璋脸上挂上了难以自抑的欣喜。
但他心里,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冷静。
在供奉圣旨时,贾璋心中还在想,还好他现在不在京中。
要不然,就太树大招风了。
现在这样就很好。
他不在京中,即便有人钻营,皇帝与内阁也看不见他被人攀附的场景。
如此一来,上面的人猜疑他的几率就大大下降了。
还有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看不到他周边情况的前提下,更是找不到弹劾他的正当理由……
不过贾璋琢磨着,御史们大概也不会那么没眼色。
金米高产,他刚刚立了大功。
若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现在这个时候弹劾他,岂不是会被外人讥讽,说他们是妒贤嫉能的小人?
所以,贾璋才猜测他们不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来。
等过些日子,风头过去了,贾璋就不用担心树大招风惹人眼的问题了。
因为金米的丰收,津海行省的老百姓全都喜气洋洋的。
金米的产量有六石那么多!种植金米的土地又不用交粮税!
他们今年冬天都不会挨饿了!
等到把粮食卖了后,他们就去扯布做新衣裳,再买点饴糖给家里孩子甜甜嘴。
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今年也能过一个好年了。
在京中君臣与津海百姓都在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时,贾璋已经开始伏案编纂起农书来了。
他以自己前往官庄观察金米时记录的笔记为基础,以对老农的询问与茜香人的口供为补充,细细编纂了一本《金米录》。
书中内容十分详细。
贾璋他不仅记录了种植金米的步骤、细节与各种注意事项,还记录了金米从发芽、出苗,到成株、收获,金米生长的各个环节。
这本《金米录》,堪称金米种植推广大全。
只要把这本书派发到各省亲民官手中,他们就能立即上手推广金米良种!
而贾璋的内心想法十分朴素。
他心里的想法是,他早一天把这本农书写完,大盛就能早一天全面、便捷、高效地推广金米良种。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他身为三品经略、超品伯爵,身怀蟒袍玉带,俨然是闻名显达之人了。
既如此,他又怎能不多尽一份力,又怎能不兼济天下生民,做一场功德呢?
第217章 吉人天相喜得千金,满月宴会神仙眷侣
在冬日来临前, 贾璋的《金米录》已经编完了一大半。
不过,在冬日来临后,黛玉预产期快到了。
他们夫妻的感情, 和孟光、梁鸿一样深厚,甚至还要更加深厚一些。
面对妻子生产, 贾璋这个做丈夫的, 哪里放心得下呢?
在黛玉的预产期来临之际, 贾璋恨不得日夜跟在黛玉身边照顾她。
心都乱了,哪里还有继续编纂农书的心思?
在贾璋的担忧中,冬月初一那一天, 黛玉用完早膳后, 身上出现了生产的征兆。
贾璋按照窦大夫的嘱咐, 扶着黛玉在室内缓缓走动。
又连声命仆役去客居那边请窦大夫与稳婆们来正院这边为黛玉接生。
没过多久,窦大夫和稳婆们就过来了。
在诊脉后, 窦大夫退出产房为黛玉对症开方。
而稳婆们在窦大夫诊完脉后, 认真地检查了黛玉的身体情况。
发现黛玉羊水还没破后, 稳婆们立即建议黛玉再吃一点东西补充体力。
这是为了避免羊水破了后,黛玉没力气生产,以至发生危险。
听到稳婆的建议后,春纤端了厨房常备的、冒着热气的鸡丝面与清爽小菜过来。
贾璋挑了一小碗面条,喂黛玉吃了。
在这之后, 贾璋就被稳婆们请出了产房。
贾璋心知自己留在产房没有什么用处,反而会妨碍稳婆接生。
因此, 他没有强留在产房。
只在离开前对黛玉依依不舍地分别道:“我就在外面,就在门口等着夫人。”
“夫人不要害怕。”
黛玉轻轻地笑了一下。
这个笑容很轻很柔, 像是三月的春风。
但在贾璋眼里,这个笑容不仅仅只是温柔的春风, 更是无比珍贵的宝物。
在这种时候,他的妻子还在安抚他的情绪。
他为她对他的爱感到温暖。
但更多的,还是心疼她的体贴与善良……
如果玉儿能多为自己考虑一些就好了。
他听黛玉对他道:“我不怕,三哥哥,你也不要怕。”
“窦大夫说过了,我这一胎养得很好。”
“吉人自有天相,想来我是会平安的,你不要太担心了。”
听到黛玉的话后,贾璋露出了温柔的笑容来。
他说:“夫人说得对!吉人自有天相,夫人一定会平安的。”
“我就在外面等夫人,到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团圆……”
看起来,他好像是把黛玉的话听进去了。
实际上,他心中依旧很忧虑。
不过,贾璋不愿意把紧张焦虑的情绪传递给黛玉。
所以他才露出一副被黛玉说服的表情出来。
见贾璋听进去了她的话,黛玉轻轻点了点头。
而在贾璋离开、稳婆关上产房大门后,黛玉心中默默祈祷起来。
吉人自有天相,她和孩子,一定都会平安的。
从产房出来后,贾璋就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等待。
他心急如焚地等待产房内传出来的消息。
看着一盆盆热水被送进去,一盆盆染血的水被端出来,听着黛玉强忍痛苦的呻吟与紫鹃宽慰黛玉的声音,贾璋的心就像掉进油锅里一样煎熬。
他握紧了拳头,指甲不自觉地抠破了手心。
但他已经感受不到疼痛了。
任是谁来劝他用午膳,劝他包扎伤口,他都充耳不闻,只紧紧盯着产房门口。
除此之外,他还在心中祈求漫天神佛保佑黛玉母子平安……
如果黛玉能够平安生产,他愿意茹素三年,他愿意每天都做一件好事,他愿意为玉皇老爷、三清道祖与佛祖菩萨重塑金身!
终于,在午后阳光最盛时,婴孩啼哭的声音从产房内传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