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婆欢天喜地地跑出来报喜道:“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夫人母女平安,生了一位小小姐!”
听到稳婆报喜后,贾璋竟激动到落下泪来。
看过包裹在襁褓中女儿后,贾璋把眼泪擦了下去。
他强自按捺住心神,给忙活半天的窦大夫、稳婆们与仆役们全发了大红包,又赏赐了经略府上下三个月月钱。
在这之后,吩咐提前来待命的奶娘丫鬟,去西厢房安顿大姑娘。
这个经略府内的大姑娘,就是他们家刚出生的、被他和黛玉提前命名为葵姐儿的掌上明珠。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朝气。
在做完这些事情后,贾璋急切地走进产房。
他很担心黛玉的身体情况,想去看黛玉怎么样了。
从始至终,他最担心的事情,都是黛玉的平安。
若非经略府内只有他能主持大局,刚刚看过女儿后,贾璋八成就冲进去了。
没亲眼目睹黛玉无虞,他实在是放心不下……
见贾璋如此看重发妻,这些被雪檀搜罗来的稳婆们都很感慨。
她们这些人的接生手艺都很不错,平日都给贵人家接过生。
因此,这些年过来,她们也见过不少老爷太太、少爷奶奶。
可是,这么多年过来,她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贾经略这样体贴妻子的丈夫呢。
不但提前七个月请稳婆回家待命,还能为妻子心急如焚地掉眼泪……
在遇见贾经略前,她们这些人还真没见过这样的事情呢。
稳婆这边,正在啧啧称叹。
贾璋那边,走进产房、越过屏风后,就见到了正靠在紫鹃怀里吃药的黛玉。
黛玉养胎养得好,生二胎又惯来比生头胎省力。
因此,黛玉眼下虽然有些虚弱,但并没有像生菱哥儿时那样直接昏睡过去。
贾璋见黛玉脸色苍白得厉害,只觉心口闷闷的疼。
他走过去,接过小红手中的玉碗和玉匙,动作轻柔地给黛玉喂药。
在黛玉喝完汤药后,他接替了紫鹃的位置,让黛玉靠在他身上。
她看了他一眼,好像是想说什么。
但因为刚刚不自觉的叫喊,她的嗓子有些疼痛,因此不想说话。
不过贾璋已经发现黛玉的目光了。
还没等黛玉说话,贾璋就温声对黛玉道:“姐儿那里,我已经安排奶娘和丫鬟照顾了,夫人尽管放心。”
“皎皎,你累不累?”
“要不要先睡一会儿?等你睡醒了,就能看到葵姐儿了。”
三哥哥果然了解她。
他一张口,就回答了她想问但又没说出口的问题。
听到萍姐儿一切都好后,黛玉瞬间放松了心神。
生育孩子,不但耗费体力,还会耗费心神。
黛玉确实很累了。
因此,没过多久,黛玉就直接在贾璋怀里睡着了……
冬月初一,黛玉平安诞下一女。
当天晚上,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津海官场。
翌日,络绎不绝的庆贺礼物被送到津海经略府官邸。
平日里,想讨好贾璋的人数不胜数。
只可惜,贾璋不喜欢收礼,更不喜欢办酒席。
即便这些人想送礼,想钻营攀附,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他们根本无门得入。
现在经略使喜得千金,正是高兴的时候。
他们这些想攀附的人,又怎能放过这个送礼的好时机?
又过了一段时间,津海上下全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因为金米高产一事,津海百姓全都感激贾璋的恩德。
他们把贾璋当做青天大老爷,把贾璋当做上天降到盛朝造福黎民百姓的文曲星君。
所以,津海百姓全都为贾璋喜得千金一事感到高兴。
甚至还有一些淳朴善良的老人家,跑到经略府给经略使夫人黛玉送鸡蛋补身体。
贾璋并没有拒绝这份小小的礼物。
但庄户人家养鸡、攒鸡蛋也不容易,所以他在那些老人家离开前,悄悄地给他们塞了一点碎银子。
从贾璋那里得知这件事后,黛玉专门让紫鹃用这些老人家送来的鸡蛋给她蒸了鸡蛋羹吃。
说句实在,这碗鸡蛋羹与其他的鸡蛋羹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但有老人家质朴善良的心意在,黛玉总觉着这碗鸡蛋羹吃起来要格外香甜些。
贾璋和黛玉夫妻二人从不跟菱哥儿说,也不许别人跟菱哥儿说诸如“有了弟弟妹妹后,爹娘最喜欢的孩子就不是菱儿了”之类的玩笑话。
在黛玉有喜后,这对父母更是提前安抚了菱哥儿的情绪,让菱哥儿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他们还跟菱哥儿说过,弟弟妹妹是菱儿的手足,以后菱哥儿会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笑、一起读书、做互相帮助的好伙伴。
就像爹爹和二伯贾琏、四叔贾琮、二姑姑迎春一样。
因为贾璋他们的做法,菱哥儿从不担心葵姐儿会抢走父母对他的爱,也一直都期待着弟弟妹妹的到来。
在葵姐儿出生后,他更是喜爱葵姐儿这个妹妹。
菱哥儿他不但把自己喜欢的各色玩器全都拿出来打包好送给妹妹。
还总是在下学后跑到正院西厢房里,探望发呆睡觉吐泡泡的葵姐儿。
菱哥儿虽年幼,但他知道,葵姐儿才是他的亲妹妹。
亲妹妹与兰堂哥、芝堂哥,芙姐儿、蔚哥儿、荇哥儿他们这些堂兄弟姊妹,是不一样的。
具体有什么不同,菱哥儿也说不明白。
但他很清楚,他不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翡翠九连环送给兰堂哥他们,但他愿意把翡翠九连环送给亲妹妹葵儿……
见到他的小妹妹,他会由衷地感到幸福。
要不然,菱哥儿他就不会天天往正院西厢房跑了。
在黛玉坐月子时,贾璋已经派人前往京城,向荣国府、林家、叶家通传黛玉平安产女的好消息。
与黛玉怀孕时一样,京中再次送了好几船的礼物到津海这边来。
贾母和林如海,还给黛玉写了长长的亲笔书信。
为了防止黛玉坐月子时掉眼泪,对身体不好,他们特意没写煽情的话,反倒写了些自己身边的趣事儿,逗得黛玉笑了好久。
而在出月子那天,黛玉光洗澡就洗了整整一个时辰。
沐浴更衣后,黛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
她也终于有心思和贾璋商议满月宴的事情了。
在腊月初五这一天,津海经略府官邸内张灯结彩,气氛十分热烈。
津海上下官员,没有半个请辞的。
他们全都准时抵达经略府官邸,参加萍姐儿的满月宴会。
他们很清楚,经略使大人不一定能记住谁来参加宴会了。
但他一定能记住谁没来。
而他们这些凡俗中人,最好还是不要跑去考验经略使大人的度量……
而在满月宴会上,黛玉和贾璋全都穿了大红暖缎苏绣礼服。
礼服上面,绣着大幅的喜鹊梅花。
明明是喜气洋洋的衣裳,穿在他们两个身上,却透露出一股仙气儿出来。
远远瞧着,他们竟像一对误入凡间的神仙眷侣。
或许,晏殊词中的闻琴解佩神仙侣,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夫妻罢。
绍治十年春, 津海海港正式落地。
参与修建海港的役夫们领走了朝廷分发的赏银,喜笑颜开地回家了。
至于茜香劳工们,他们自然是没有赏银的。
不过, 贾璋命人给他们送去了一顿好饭。
对于这些俘虏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犒赏了。
在为海港剪彩后, 贾璋他们这些津海官员目送水师远行试航。
战船驶出港口入海后, 便次第分为两支船队, 一支往北、一支往南,背道而驰,试航而去!
在十余天后, 两支试航船队全都平安归来。
贾璋、姚云起等人表彰、犒劳过主持试航的提调官与武官后, 一齐提笔, 写下了报喜折子,命人八百里加急槛送京师。
这样的好消息, 他们当然要让绍治帝和内阁早点知道, 好讨个头彩!
绍治帝与内阁诸位阁老收到津海来信后, 心情都变得很愉悦。
大盛地处中原,北有鞑靼、瓦剌,西有吐蕃,东有柔然、高丽、扶桑,东南方向还有一大堆小国, 四周都有需要防备的蛮夷国度。
所以,朝廷九边, 都设有严密防线,防备贼寇侵袭。
而这些防线, 全都被设立在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的地区。
卫所屯田所得,根本不够官兵日常食用。
这就意味着, 朝廷每年都要往九边防线输送大量粮草供给官兵。
正因如此,朝廷的漕运压力始终都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若只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前线的粮草需求。
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朝廷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靠骡马运输军粮。
进而避免前线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大盛都不能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战败吧?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嘛!
可问题在于,用役夫、骡马运送军粮,对丁口和国库都很不友好。
所以,只要一发生战争,一运送军粮,皇帝和阁老们就有头疼的地方了。
不过,运送军粮一事,在漕运之事上还不算最大的麻烦。
真正让人头疼无比的大麻烦,还是大运河的淤堵问题。
每当黄河、淮河泛滥成灾的时候,大运河就会因为黄淮泛滥,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
一旦大运河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载重超过两百石的船只就无法从运河航道通行,运输军、民两用的物资了。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漕运停摆。
军粮运输一事,只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进行陆上运输,就能缓解运河漕运的压力。
虽然银子花得像流水,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见了都头疼,但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可漕运停摆与黄淮问题息息相关,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事情。
这样的大麻烦,又怎能让人不头疼、不忧虑呢?
而津海海港的建成与海航航道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有了海运,日后运河淤塞时,朝廷就可以用海船运输粮食了。
这对运河漕运来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
即便海上可能会有海啸、台风等灾害,但在近海地区,发生这些灾害的几率并不算太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想想漕运停摆带来的危害,海运的风险也就不算什么了。
正因如此,绍治帝和内阁阁臣们才这样高兴。
他们心里为津海官员记了大大的一功,又给津海这边送来了丰厚的赏赐,犒赏他们这些功臣。
在海港落实后,贾璋的心情同样美妙。
不是为了京中的赏赐,而是为了政柄的落实。
对实学派官员来说,这世上,就没有比政柄落实更能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
当初绍治帝御门问策时,贾璋献上了一篇与河漕、海漕相关的奏疏。
直到朝廷收了债、攻陷茜香,直到国库里面有了钱,绍治帝才考虑把这件事情落实,并把这件事情交到贾璋手里。
而贾璋在接手海运一事后,就做得无比用心。
因为在他看来,以海运补充漕运,是解决河槽运输弊病的根本方法……
修建海港、开辟海航航道后,江南的运粮船就能直抵东南沿海各省,再转运至京师或内陆各省。
不但没有运河淤塞之虞,更不用担心运河运力不足的问题。
如此一来,军粮运输的耗费与民间贩粮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朝廷的开支也节省下来了,老百姓的购粮成本更是变少了。
这样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良计妙法,如今业已落实,贾璋怎会不欢喜呢?
除此之外,海运航道还能协助朝水师防御贼寇、震慑藩国,这也是贾璋主动提议兴发海漕的重要原因。
不过,第一个发现海运军事用途的人,并不是贾璋。
在元朝时,孛儿只斤家族执掌的元廷,就曾开辟过用于军事领域的海运航道。
《元史·文宗纪一》中记载过,“山东丁壮万人守御益都、般阳诸处海港”。
而这两处海港的作用,就是防御海外藩国,转运兵马军粮。
贾璋开辟的这条海航航道是军、民两用航道。
民事领域上的用处,就是运输粮食、通商惠民。
而在军事领域上,盛朝海航航道与元朝海航航道有不少相同点。
比如说,在津海海港建成后,战船向北可直抵辽东,向南可直抵粤海,既能辐射藩国,又能驰援辽东与东南防线,着实是护国之重器。
而盛朝海航航道与元朝海航航道不同的是,盛朝海航航道沿岸最大的海港在津海。
津海乃是京师肘腋之地,因此,盛朝的海港与航道还有元朝海航航道没有的作用。
那就是庇翼神京,保卫京师的安全……
除了海港建成与海航航道试航的事情外,还需要贾璋操心的事情,就是他编纂的那本农书。
在女儿出世后,贾璋加急速度编纂《金米录》,总算是在春耕前,把自己编纂好的农书呈递京中。
收到贾璋的农书后,绍治帝对正在给他讲经的翰林们说,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在这之后,绍治帝命人抄录《金米录》,又命人将抄录好的《金米录》发放到各省亲民官手上,让这些亲民官将金米良种与《金米录》里记载的种植方法推广给地方百姓。
金米这种作物,不但产量高,还十分耐旱,十分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
江南地区的肥沃土地可照旧种植水稻。
只是那些贫瘠的丘陵地与山石地,倒也可以种植金米屯垦备荒……
绍治帝对推广金米一事十分重视,杨宗祯和叶士高又有心给予贾璋帮助。
在他们的共同建议下,吏部老老实实地出台了一条新规定。
他们把金米良种的推广情况,列入了地方亲民官考评的依据当中。
有考评这条鞭子在后面督促着,即便有人不想去田间垄头吃苦,有人生性固执不信金米良种的事情,他们也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
而且,他们不但要做这件事,还要把这件事给做好……
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下等考评与贬官的威胁。
得知此事后,贾璋只觉欣慰。
官员们日日食用的,是磨好、筛好的白面,是精挑细选的饱满白米,甚至可能是碧粳米、胭脂米这些御赐贡米。
有道德修养的人,会关心民生疾苦,会愿意做这推广金米的苦差事。
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只顾着自己升官发财,哪里关心老百姓们吃的是什么?
秦汉前,百姓也不喜欢吃麦子。
后来,随着磨制面粉的工具一步步升级,小麦才逐渐变成主食。
金米是能像麦子一样,慢慢地被老百姓们接受,逐渐变成餐桌上的主食。
可是,若能早一日推广的话,还是早一日推广来得更好一些。
金米的口感是比不上稻麦,但它产量多啊!
多出来的这些粮食能养活许多生民?救活许多性命?
人命关天,推广金米这件事,确实等不得。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明年会不会风调雨顺。
万一明年大旱、现在又没有提前垦植金米备荒,到时候岂不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让老百姓能吃上饭,在任何朝代都无比重要。
天灾与人祸向来都是相伴而生的,饿肚子才是激发民变的根本原因。
但老百姓们是淳朴的。
只要还有一口吃食,有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就绝对不会铤而走险,意图谋反……
贾璋心想,朝廷把推广金米的成效与考评结果的优劣绑在一起,的确是一手妙棋。
只有让那些做得好的人获得上等考评的激励,让那些做得差的人获得下等考评的惩罚,才能让所有人都积极主动地前往田间地头推广金米,才能让地方亲民官们用心做事。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间,三年如流水一般逝去。
在贾璋与各地官员的努力下,大盛各省都种上了金米良种。
朝廷的丁口多了许多,而这一点,也正是老百姓日子好过的重要佐证。
若粮食短缺、日子艰难,贫民之家的新生儿很可能根本都活不到名字登上朝廷鱼鳞黄册的那一天。
在那种情况下,丁口别说变多,不变少都算是老天保佑。
而津海这个新组建的行省,在这三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海港落地、海运兴发,津海行省的商路畅通,经济也变得繁荣起来。
光是市舶司每年收取的税银,就与津海地区的农业税等同了。
除此之外,津海的春酒、津瓷等产品,也销往大盛各地,给津海的商人、工匠,还有提供原材料的农民都带来了不小的利润。
至于金米良种带来的积极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这一切,都是贾璋为津海带来的变化。
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因为贾璋本人,也在自己的而立之年,接收到了新的调令。
工部尚书景韶致仕归乡,绍治帝诏贾璋入京,继任工部尚书一位。
前来宣旨的翰林学士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绍鸿图,允怀至理,辅弼之重,所资非轻。”
“尔津海经略兼侍读学士贾璋,文章经国,治事有方,寻高产良种,兴海漕新政,德行出众,才干优长……今右迁工部尚书,众士具瞻,四方属望,自当勉励国事,尽忠职守,方不枉朕拔擢之美意,钦哉。”
贾璋接过旨意,向绍治帝谢恩,又吩咐下属,招待过来宣旨的翰林学士。
在众人离开后,他望着窗外天光,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来。
此时此刻,或许只有杨升庵那句“万般回首化尘埃”,才能贴切地形容贾璋的心情了罢?
第219章 依依辞行北上京师,拜谒金銮君臣奏对
得知贾璋升任尚书, 即将离开津海回京履新的消息后,津海官员一起前往经略府为贾璋饯行。
命雪檀收好这些属官送来的饯别礼物后,贾璋吩咐仆役端茶点来招待客人。
在顾渚紫笋的香气中, 津海官员纷纷向贾璋饯别。
他们所说的话,无非是恭喜、敬祝贾璋右迁尚书的恭维话, 亦或是依依惜别、万分不舍等伤情离别之语。
在贾璋看来, 这些话全都是老调重弹, 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他才不会因为这些话,生出什么不舍之情来。
不过这四年来,他们上下级间相处得还算愉快。
更何况, 贾璋心里明白这些属官的想法。
在给上司饯别时, 这些老调重谈的话, 才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
正所谓言多必失,若说掏心窝子的话, 动了真情实感, 言语中出了差错, 得罪了贾璋这个上官怎么办?
他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谨慎行事。
正是因为理解他们的想法,贾璋才笑盈盈受了这些人的奉承,没有把他们礼送出去……
在众人中,天津府知府张松年富力强、为人精练、最得贾璋青眼。
因此, 在气氛热烈起来后,张松感慨道:“藩台在津海任职四年, 新省之内民和年登,人物康阜;对我们这些下属, 更是悉心教导、爱护有加,我们着实是舍不得藩台啊!”
然后, 又主动建议道:“下官恳请藩台允许我等聊表存心,为藩台准备一场饯别宴会……”
众人听到张松的建议后,纷纷附和起来表示赞同。
但贾璋却面露难色,婉拒道:“多谢大家的美意,只是圣旨已到津海,我却是不好耽搁太久,对陛下的令旨不敬的。”
“待到家人打点好行囊后,我们一家就要乘船北上了。”
“诸位的心意,我心领了。但这个宴会,却不必举办。”
“尔等若觉得我这个上官还算不错,那日后就好好做事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有益于黎庶生民,就算再小的事,你们也要把它放在心中。”
“津海百姓过得好,我在京中才会心安,这就是你们对我最好的礼物了。”
“等你们做出成绩、右迁京师后,我会在京中最好的酒楼里设宴,亲自为尔等接风洗尘的。”
听到贾璋的话后,张松等人心里既激动又惆怅。
凭心而论,对张松他们来说,贾璋绝对是一个好上官。
虽说在刚到任的那年,贾璋处置贪官的手段非常酷烈,让他们看了就觉得胆寒。
但张松等人,还是很理解贾璋的做法的。
毕竟,那时正是推广金米良种、修建海港的特殊时期。
若贾璋这个经略使的手段不强硬,又怎能杀鸡儆猴、震慑津海官场?
后面金米丰收、海港落地,贾璋没克扣他们这些下属的功劳,全都给他们记了一功。
而在后面几年考评时,更是只看功绩,不看人情。
他这样公平公正,底下的官员又怎能不感念他的恩德呢?
而他对待老百姓春风化雨的态度,更是给津海地方官员上了一课。
在贾璋之前,他们从来都不敢相信,戏本中才会出现的青天,居然也会出现在现实中。
虽说在这样的青天治下做官很辛苦,不但不能贪污受贿,还不能懒政怠惰,但张松等人并不觉得煎熬。
他们拿着经略府发放的养廉银子,看着治下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想到经略使公堂中记录考评的册子,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
做官这么多年,他们就没有比这四年更有激情的时候。
而这一切,都是经略使大人带来的变化!
可如今,贾璋这个经略使即将离任,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惆怅呢?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反倒说不出那些客套的奉承话了。
遂转了口风,顺着贾璋的话,讨论一些贾璋喜欢听的话题。
在离开经略府后,不知在谁的建议下,这些津海地方官约定好,每人都要给贾璋写一首赠别诗。
而在贾璋离开前,他们会把这些诗作集成书册送给贾璋。
文字中寄托的情感,远比苍白的话语有力得多。
贾璋收到这份礼物后,就表现得很欢喜。
他还专门做了一首给津海地方官员的赠别诗,以为酬唱,后面在船上鉴赏这些诗词时,心情也十分美妙。
除了这份赠别诗集外,贾璋还收到了另一份极有意义礼物。
那就是津海百姓送他的万民牌伞。
来津海做经略使,是贾璋第一次做牧民一方的地方官。
所以,贾璋他也是第一次收到老百姓送给离任官员、昭示地方官员功绩的万民牌伞。
看着万民牌伞上用彩线绣制的百姓姓名,贾璋的眼睛都有些热了。
虽然他知道,这东西里必然有乡绅做戏的成分在,可他依旧会因为黎庶生民的认可而感动,乃至热泪盈眶……
或许,这就是万民牌伞的冲击力罢。
千里东风,一日之遥。
津海与京城的距离非常,贾璋他们又乘着东风北上,大概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京都。
在行船途中,贾璋与黛玉在甲板上看着碧玉一般的河水,不禁想到了杜子美的“江碧鸟逾白”白乐天的“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日河景,果真美不胜收。
虽然不是江南,但河水同样青翠。
倒是让他们生出了几分题诗作画的雅意来。
除此之外,一想到他们夫妻即将抵京与家人团聚,他们就不禁生出几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来。
虽说贾璋此世的家乡是金陵,黛玉此世的家乡是姑苏,都不在京城。
但他们在京城生活,又在京城长大成婚,这个城市见证了他们的前半生,已经几近于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了。
他们当然会有思乡之念,亦会有别离之忧。
待到四月初,贾璋一家四口乘坐的官船终于抵达通州河岸。
看到贾璋官船上的旗牌后,其他船只都让开了水道,选择让贾璋他们先行。
他们主动避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贾璋官大爵位高,而是因为贾璋发现、推广金米良种,活民无数的功德。
毕竟,在通州河河道上行驶的船只里面,还有几位王公家的楼船,与外地巡抚来京办事的官船。
这些人的官位与爵位,却是要比贾璋高上那么一点的。
他们愿意让路,也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钦佩贾璋兼济天下的行为。
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而在看到官船上“三元及第”与“津海经略”的旗牌后,河岸上识字的老百姓惊呼道:“是贾学士!发现金米良种的贾学士回京了!”
书画摊子的老板大声反驳道:“什么贾学士?你们都把人家的官给叫小了!我们家小五是秀才,看过邸报,和我讲过,皇爷要让贾老爷做尚书啦!”
因为贾璋回京一事,在通州河沿岸做事的京城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
而在贯穿靠岸后,更是有不少人欢呼起来。
在老百姓心里,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好人、就是好官。
所以,发现、推广金米良种的贾璋,在他们心里,就是文曲转世,就是全大盛最好的青天大老爷!
通州河岸,贾琮与贾环兄弟二人带着荣国府的车队,等待贾璋他们船只的到来。
在小厮看到贾璋官船的影子并向他们禀告时,他们兄弟二人突然间听到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
原来是三哥到了。
贾琮脸上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笑。
而贾环,则第一百次在心中懊恼自己没有早点讨好他这位隔房的堂兄。
船只靠岸后,贾璋拉着贾琮、贾环的手,殷殷勉励了他们两句,又把黛玉母子三人交付给贾琮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