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惊鸦  发于:2025年02月26日

关灯
护眼

在送黛玉母子三人坐上荣国府的朱缨八宝车后,贾璋才翻身上马,带着亲信雪檀直奔宫城而去!
贾璋来到宫城,递上牌子后,没等多久,就被黄宏迎进了乾清宫。
之前绍治帝在给先帝守孝,不忍在先帝尸骨未寒的时候改动乾清宫的装饰,所以才没迁宫。
现在太上皇的三年孝期早已结束,绍治帝的居所,自然也就从玉熙宫换成了乾清宫。
至于绍治帝之前居住的玉熙宫,则被绍治帝指给太子居住。
这一举措,足以佐证绍治帝对太子的忠实,更可以佐证大盛国本的稳固。
而对大盛来说,这件事绝对是件难得的大好事。
走在陌生的路线上,通往陌生的宫殿,贾璋心里颇有点儿陌生感。
但因为出来迎接他的人是黄宏,贾璋那点儿莫须有的陌生感很快就消散殆尽了。
因为,他的好友黄宏,已经开始小声地向他讲述起绍治帝的心情来了。
而在临近乾清宫后,黄宏和贾璋都闭上了嘴,不再多言。
贾璋在偏殿等了一会儿后,终于得到了御前太监的通传。
跟着太监走进乾清宫后,贾璋伏惟敬祝道:“臣津海经略贾璋叩见陛下,伏惟吾皇万福金安,松柏永年。”
看着跪在中庭的贾璋,绍治帝捻须微笑。
贾卿今年也三十岁了,看着他绯袍乌发的模样,绍治帝不禁回忆起对方登科鼎甲、打马长安的往事。
思及此处,他心思一动。
在让贾璋起来后,他问贾璋道:“爱卿的儿子启蒙了吗,书读到哪里了?”
不知道贾卿的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才华,一样有能力。
若贾卿之子,能有贾卿三分之一的本事,他就不用担心后代儿孙没有人才可用了。
贾璋没想到绍治帝居然会问他菱哥儿的事情。
不过眼下贾璋也无暇细想,只得立即恭敬地回答绍治帝的问题。
“启禀陛下,犬子已经开始跟着孟允孟先生启蒙了,现在刚读完《孝经》。”
绍治帝笑着赞他:“孟允是实学名家,请他去你家坐馆,倒也合宜。我只盼着你家雏凤之音能清于老凤,到时候我朝就又多一个治世能臣了!”
贾璋连忙道:“臣很感激陛下的期待,臣一家沐浴圣皇教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唯有谨慎勤恳,促百姓安乐,解陛下心忧,再献上一颗忠心罢了。”
“臣平日里也是这样教导儿女的,臣不盼着他们多有能力,但却一定要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绍治帝听了后,心情更加愉悦。
他连着说了三个好字,又对贾璋道:“忠恕二字,是孔夫子都推崇的,自然不会有错。”
“你这样教导儿辈,朕很满意。”
说完这些题外话后,绍治帝才提起了正题。
他先是问了贾璋对津海行省的后续安排,然后叮嘱贾璋道:“景尚书致仕归乡了,你是朕提名,又通过廷推的工部尚书。”
“朕让你去工部,是要让你把海漕一事理顺,再接手推广海漕、修葺河道等事宜。”
“朕相信你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你也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的神态也肃穆起来。
他俯身叩首道:“臣贾璋,谨遵陛下令旨。”

甫一出来,贾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他心中暗暗想到,鸿雁乃是吉利之鸟, 或许这是个好兆头。
刚才陛下让他推荐津海布政使、按察使与都指挥使的人选,俨然是要撤掉津海经略这一职位了。
他此前的猜测, 完全是正确的。
经略使一职,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在, 陛下他老人家又怎么可能长期保留经略使的位置、放任地方官员坐大呢?
贾璋一边琢磨这些问题,一边走到了宫门前,在把绍治帝赐下的赏赐交到雪檀手里并吩咐雪檀收好后, 主仆二人才坐上荣府仆役刚送过来的马车回家去了。
贾璋踩着轿凳下车后, 映入他眼帘的就是荣国府门口既让他感到熟悉、又让他无比心安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与“敕造荣国府”的匾额。
除此之外, 还有家中弟兄子侄,在门口等候。
他心中一暖, 连忙走上前去。
贾琮、贾兰他们见贾璋过来, 同样趋步上前, 连忙向贾璋问安行礼。
贾璋笑着拉住他们的手,让他们不要多礼,又与贾琮他们说了几句话。
在这之后,贾璋才被兄弟子侄们簇拥着,走进了荣国府的大门。
按照规矩, 贾璋得先把绍治帝升他为工部尚书的旨意供奉在荣禧堂。
所以,贾璋、贾琮他们这些人的第一站, 就是荣国府的正房荣禧堂。
来到荣禧堂后,只见护送黛玉母子三人回府的黄柏已经带着旨意等在荣禧堂门口了。
见贾璋他们过来, 黄柏立刻迎上前来,将把手中的玉轴织金锦绣旨意转交给贾璋。
“三爷, 圣旨在这里。”
贾璋双手接过黄柏手中的旨意,亲自将之供奉到荣禧堂内。
然后,他又与家中兄弟子侄们一起在荣禧堂内供了两炷清香。
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才离开荣禧堂,前往荣庆堂那边,前去给各位长辈请安。
此时荣庆堂内,贾母与贾赦夫妇正在跟黛玉母子三人闲话家常。
他们谈论的事情,无非是黛玉他们一家四口这四年在津海的经历。
所有事情,都只不过是家常小事罢了。
但因为阔别经年,长辈们对他们一家四口的事情很关心。
即便是黛玉和贾璋在经略府官邸里种树养鱼,葵姐儿学说话学走路这些小事,他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若仔细观察的话,就能看到贾母与贾赦夫妇的眼角都红了。
就在贾璋面见绍治帝时,黛玉他们母子三人回到了荣国府。
在放好行李后,黛玉带着两个孩子来荣庆堂请安。
见到他们后,贾母与贾赦夫妇全都喜极而泣。
贾母搂着黛玉叫玉儿,又让人拿水晶眼镜来,她要好好看看她们玉姐儿的模样。
而贾赦夫妇在受了儿媳与孙子、孙女的礼后,连忙抱起了菱哥儿和葵姐儿,很是亲香了一番。
他们都很喜爱,也很思念自己的孙辈。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隔辈亲?
而当贾璋被贾琮他们簇拥着进来,当丫鬟们喊“三爷回来了”,当贾母与贾赦夫妇见到向他们磕头问安的贾璋时,贾母他们三个好不容易止住的泪水再一次翻涌到眼边。
璋哥儿他终于回家了……
这件事让他们感到万分喜悦,也让他们忍不住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
其实,贾璋在外放津海经略前也曾去外地办过差。
他去金陵抄过家,还去茜香国出过使、打过仗,并不是没有过离京的经历。
但这些差事都是短期行程,最多也不过耗费三五个月辰光。
在那些时候,贾母他们即便惦念贾璋,却也有限。
但这次贾璋外放津海,就与出京办差时大不相同了。
一来,贾璋这回并不是孤身一人离开京都的。
他是拖家带口地前往津海,不但自己走了,还带走了黛玉和菱哥儿。
在津海期间,他们小夫妇又生了一个小姑娘,他们这些长辈见都没见过。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惦念呢?
二来,贾璋这回离京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贾璋一走就是四年,除了进京述职时短暂团聚过外,这四年里,他们基本上就没见过面了。
虽说两边经常有书信交流,可冷冰冰的文字,哪里比得过活生生的人呢?
所以,贾母他们这些长辈会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
而在接风宴上,贾璋眼尖地看到了隐藏在父亲、母亲发髻里的白发,更是注意到了祖母愈发严重的眼花与耳背。
他心里面,忽然生出了几分酸楚之意来。
岁月无情,易催人老。
父亲、母亲渐渐老迈,祖母她老人家更是苍老得厉害。
贾璋想到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他当初太年轻,看到这句话时感触不深。
阔别经年,想起这句话时,他却心神一颤。
他垂下眸子,心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得好好孝敬、陪伴父亲、母亲与祖母了。
否则,他真怕自己有朝一日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意,更害怕自己再也没有弥补的资格与机会了。
夜半时分,贾璋和黛玉好生在提前打扫、粉刷、修葺好的鹤鸣苑里休息了一晚。
待到翌日清晨,他们一家四口吃过早饭后,换了大衣裳前往落英巷林府探望林如海。
与贾赦他们一样,林如海看起来也老了不少。
他也长白头发了。
不过他身体很健康,甚至比年轻时还要康健许多。
毕竟,他这些年在京中做礼部侍郎,生活顺遂,心情轻松。
在这种条件下,他的身体自然要硬朗许多。
黛玉见父亲身体康健、气色上佳,才放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
与此同时,林如海看着黛玉莹润的面色,一颗心也放到了肚子里。
大概是因为他在扬州做官时,早就有过与女儿分别的经历,早就习惯了离别,所以这次黛玉离京,他虽然有些不适应,但情绪还算稳定。
而且,抛去自己的思念不提,林如海还是很为女儿跟着贾璋去津海赴任一事感到高兴的。
贾母这个外祖母对黛玉再好,也是玉儿头顶上的太婆婆。
更何况,除了贾母外,玉儿头顶上还有邢夫人这个亲婆婆。
就算贾茂行他把玉儿保护得很好,玉儿也需晨昏定省,虽说不是很辛苦,但也繁冗得厉害。
能跟着璋哥儿赴任,出去松散两年,总是一件好事。
至于他自己的思念与不习惯,本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只有玉儿过得好,过得轻松,过得幸福,林如海才会感到喜悦。
在贾璋、黛玉他们行礼问安后,林如海笑着把他们扶了起来。
他爱怜地摸了摸黛玉和两个孩子的发顶,又顺手把奶声奶气的葵姐儿抱到了自己怀里。
这孩子,长得与小时候的玉姐儿一模一样。
林如海一看到这孩子,心就跟着软了下来。
他忍不住想多宠爱葵姐儿一些。
但这并不意味着,林如海不喜欢菱哥儿这个外孙。
可是,他心里清楚,以女儿、女婿的脾气秉性,他们一定会把一碗水端平,绝不会偏袒兄妹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子女。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他们两个能做到公平公正,不代表别人也能做到公平公正。
就比如说他那位舅兄兼亲家公,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以他对贾恩侯的了解,对方是不可能像喜欢菱哥儿一样喜欢葵姐儿这个孙女的。
所以,还是让他这个外公来当最喜欢葵儿的人吧!
这样,他玉儿的骨血就都会拥有最爱他们的长辈了。
无论是菱哥儿,还是葵姐儿,都会在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
而他的玉儿,日后也不会因为哪个孩子觉得委屈,而感到伤心难过了……
在家里休息的这些日子里,贾璋和黛玉都收到了不少请柬。
贾璋的好友、同年与前同僚们都要邀请他赴宴,黛玉的手帕交们也要邀请她去赏花拜佛、踏青吃茶。
不过,对贾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杨府的小宴。
“你在津海做得很好,为师很欣慰!”
“如今你年不过而立,就升任司空,乃我杨门之大喜。你师祖说了,要专门设宴与你为庆,到时候你来家里,和我一起去小松径街。”
听到叶士高的话后,贾璋轻轻点了点头。
他搀扶着叶士高走过带着苔痕的石子小路,走到小园深处,看到梨树上开得正盛的梨花,他连忙叫人拿梯子来,又亲自攀爬上去,给叶士高折了一枝梨花下来。
“师父,你刚才说了,你想要梨花插枝的。”
“我瞧着,这枝梨花开得最好,最配您的青瓷瓶儿了。”
叶士高把贾璋身上不小心沾到的叶子拍了下去:“你小时候稳重得像个大人,怎么现在孩子都两个了,反倒变得孩子气了?”
贾璋理直气壮地轻笑道:“不管弟子年纪多大,在师父面前都是小辈呀。”
叶士高哑然失笑。
但当他看着贾璋手里的梨花时,又不知怎地,只觉这枝梨花要格外好看一些。
他承认,他是喜欢弟子对他的亲近态度的。
这让他感到很窝心。
待到杨府小宴当天,贾璋和叶荆二人跟在叶士高身后,走进了小松径街杨府的大门。
他们三人抵达杨府花厅时,只见花厅里已经有不少客人落座了。
贾璋扫了一眼,只见这些人中官位最高的,当属礼部尚书沈四象,翰林院副掌院学士董长秋与都察院右都御史林鸿三人。
而这三人,贾璋全都认识,离京前他还曾与他们几人执过侍生礼呢。
谁能想到,不过区区四年时间,他们就平起平坐了。
除了他们三人外,其他人也全都是贾璋的熟人。
由此可见,这场宴会,分明是一场师门内部的家宴。
花厅里的客人们见叶士高他们到了,纷纷起身相迎。
这对师徒,一个阁老,一个尚书,全都是杨门柱石。
日后,他们十有八九要在人家手里讨饭吃,又怎能态度不恭呢?
见此情形,叶士高和贾璋纷纷口称不敢,连忙把这些人全都扶了起来。
在这之后,众人才按照杨家提前安排好的座位落座。
贾璋惊讶地发现,他的座位居然在主位的右手边。
这个座位,甚至还在师叔沈四象的上首……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坐下去时,杨宗祯在杨叔玉的搀扶下走进了花厅。
他对贾璋道:“茂行,我特意给你安排了这个位置,想要和你好好说说津海的事情,你怎么还不坐下?”

第221章 首辅指定杨门承继,公车履新入主工部
在场的杨门门人, 就没有一个人因杨宗祯的话而感到惊讶的。
贾茂行他不过而立,就升任尚书、身列台阁,这样的能耐, 哪是凡夫俗子能比得上的?
更何况,在贾茂行升任工部尚书前, 元辅就已经很属意贾茂行了。
要不然, 元辅也不会放着自家孙儿不用, 指定贾茂行做杨门三代之首。
现在,贾茂行已经从津海经略右迁至京师,升任大司空了。
这件事, 确实地证实了元辅他老人家眼光有多毒辣、看人有多精准。
而在贾茂行升任大司空后, 元辅他老人家会愈发倚重贾茂行, 同样是杨门门人意料当中的事情。
就比如说现在,元辅为什么把贾茂行的位置安排在他身边?
答案非常简单, 元辅这么安排座次, 明显是要定下师门内部的次序。
什么三代之首, 那都是过去的戏言了。
在今日宴会结束后后,贾茂行就要力压杨门内部一众师叔师伯,一跃升为杨门三把手了。
而在师门内部,贾璋头顶上就只剩下师祖杨宗祯与亲师父叶士高两个人了……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件事,贾璋才犹豫着要不要坐下来。
可是, 还没等贾璋思考清楚呢,杨宗祯就到了。
还对他说出了那样的话。
师祖都那样说了, 贾璋他这个徒孙,哪里还敢继续拉扯推拒?
毕竟, 贾璋心里很清楚。
那就是,师祖他老人家不喜欢他们这些晚辈太过谦逊, 更不喜欢他们这些晚辈太过客套虚伪……
他身为叶士高的徒弟,又怎能那么没礼貌,跑去做师祖杨宗祯不喜欢的事?
所以,在听到杨宗祯的话后,贾璋直接迎上前去。
从好友杨叔玉手中接过杨宗祯后,贾璋小心翼翼地把杨宗祯扶到主位上落座。
在这之后,贾璋笑吟吟回答杨宗祯道:“徒孙哪里是不坐呀?徒孙这是等着师祖过来,好扶师祖落座,尽一尽孝心呢!”
杨宗祯才不信他的话。
不过他没有揭穿贾璋就是了。
而贾璋在回答完杨宗祯的问题后,老老实实地坐到杨宗祯身边,给杨宗祯斟了一盏老君眉。
又双手捧起玉杯,饮了一盏惠泉酒,向杨宗祯敬祝道:“惠泉酒味浅淡,只能聊表存心。”
“徒孙满饮此杯,伏惟敬祝师祖年年安康、岁岁长乐。”
杨宗祯老怀大慰地拍了拍贾璋的肩膀。
他笑道:“你这样给我长脸,我处处被人羡慕,自然是安康长乐、无忧无患的了。”
“我上了年纪,太医不许我多喝酒,就只能以茶相代了。”
“看在你的孝心上,我也得满饮一盏,受了你的心意……”
在杨宗祯品鉴西湖龙井茶时,花厅内,有些客人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贾茂行一开始给元辅倒的酒水就是老君眉,而不是惠泉酒。
所以,这件事情到底是元辅、杨叔玉他们以前分享给贾茂行的,还是叶士高提前提醒过贾茂行的?
不过,不论如何,他们都能从这件事情中,瞥见到贾茂行做事的细致与妥帖。
怪不得人家官做的那么大呢!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若是陛下、若是元辅,他们同样会喜欢贾茂行这样贴心能干的下属的。
这些普通官僚的心境,暂不细表。
只说小松径街杨府大花厅内,青铜仙鹤香炉香气袅袅,鎏金白玉宫灯明明如昼。
乐师们演奏着琴瑟箜篌、琵琶筚篥。
歌女们吟唱着郑风周颂、苏州小调。
红线毯被提前铺好,逶迤至花厅大门;铜风铃被东风摇动,发出叮当脆响。
看着这一切,贾璋不禁在心中感叹,师祖的品味果然雅致清逸,远超寻常人等。
不过,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毕竟,师祖他老人家不仅仅只是当朝首辅,还是嘉明三子之一、实学大家兼汉唐派领袖。
这样的经学大家、才子名流,品味高雅超凡些,本来也是一件应当应分的事情。
依次给杨宗祯、叶士高、沈四象敬过酒后,贾璋胡乱琢磨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边跟过来向他敬酒、庆贺他升迁的杨门门人喝酒碰杯、应酬交际。
在这些仪礼全部结束后,众人才开始传花行令为乐。
屋内的气氛,也渐渐热烈起来。
至于贾璋,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些游戏当中。
他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俯身倾耳,倾听杨宗祯像说闲话般与他讲述的京中局势。
温声奏对,回答杨宗祯问的有关津海行省的问题,给杨宗祯讲述津海地区的风土人情。
待到笙歌初停、灯火阑珊之时,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之刻,杨宗祯就让众人全都散了,各自回家去。
在杨宗祯发话后,众人纷纷告辞归家。
还有几个醉得过于厉害的人,他们几个,全都被杨叔玉搀进杨家客居休息去了。
而贾璋他却被杨宗祯留下来。
他带着贾璋走进了自己的小书房,然后靠到了窗边摆着的,铺着狐狸毛皮的摇椅上面,对贾璋慢悠悠地道:“你很聪明,也很能干,怎么应对陛下,怎么处理公务,你都很擅长。”
“所以,这些事情,并不用我教你。”
“我叫你过来,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
“周贵妃母族势力强,三皇子擅长读书,陛下颇为宠爱这对母子。而这,也让朝中某些人蠢蠢欲动,妄图站到三皇子那边,想要烧一烧冷灶。”
“但我冷眼看着,陛下绝无动摇国本之意。若太子殿下地位不稳固,他又怎能住进玉熙宫?”
“我心里想着,咱们这一派的势力已经不小了。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再一次搅合到那些事情里面去,更不用弄险了。”
“我知道,以你的聪明,你是不会站队夺嫡,重蹈你祖上的覆辙的。”
“但是,我还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我不是怕你站队,而是怕你被他赖上,从而有了瓜田李下之嫌猜。”
贾璋听完杨宗祯的叮嘱后,把自己倒好的茶水放到杨宗祯身侧的紫檀小几上,然后坐到杨宗祯身边,点头道:“我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的。”
“师祖,您尽管放心,我一定会多加小心、远离三皇子的。”
“凭心而论,徒孙并不是无党无私之人。但陛下依旧愿意给予徒孙信任,就是因为徒孙心里只有他一片天空。”
“我心里明白这一点,又怎会愚蠢到自毁长城呢?”
更何况,若是和三皇子走得近了,然后又被太子殿下看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又会怎样想呢?
贾璋可不希望自己因为瓜田李下这样愚蠢的原因,就招致绍治帝与太子的疑窦与不喜。
那可就太不值当了。
见贾璋想得明白,杨宗祯就没什么好嘱咐他的话了。
譬如说张泰维的敌视,譬如说原朴他们潜邸一派对杨门的威胁,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不用杨宗祯专门提醒。
毕竟,贾璋都做到工部尚书了。
他早就不是还需要人时刻提醒的小孩子了。
在师门聚会结束后,没过多久,贾璋的假期就结束了。
前两日,他就去吏部办好了交接手续。
而在上衙当天,贾璋带着牙牌,坐着翠幄朱缨八宝车,前往工部衙门。
在工部衙门门口等着的吏员远远地见到荣国府的车后,立即跑进去通传。
没过多久,工部的两位侍郎带着属下郎署官员出门迎接新任大司空。
在贾璋踩着轿凳下车时,工部的人已经到齐了。
见到年轻力胜的贾璋与贾璋官袍上的锦鸡补子后,两位头发花白的工部侍郎都有些心酸。
唉,他们这一把年纪了,才坐到现在这个位置。
再看看人家,不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大司空了。
就算是熬,他们这位年轻的上司都能熬进内阁。
更别说,对方还有首辅靠山,还备受陛下宠爱了。
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生艳羡之情呢?
接见完各位下属后,贾璋在两位侍郎的指引下,前去正堂行香拜祭。
在这之后,两位侍郎带着各司郎中、员外郎及其他属官正式拜见贾璋,顺便向贾璋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差事。
不过,贾璋并没有让两位侍郎进行自我介绍。
在贾璋刚入翰苑时,这两位侍郎就已经在工部当差了。
不但如此,对方是乾元一朝的进士,还是贾璋在科场上的前辈。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
他的认知很清晰。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