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也收获了六棒,都是老玉米了,用来做种子正好。玉米吃嫩玉米好吃,磨成面做饼子也好吃,她打算种一片。
当然不是主要用来吃,主食还是大米饭好吃,她是准备做饲料的。
她想养禽畜来着,比如鸡鸭牛羊猪。
上次卖菜让她明白,赚钱还是要生产经济价值更高的东西才行,不然真的很难赚到什么钱,不够日常花销的。或者养了鸡鸭满足自己吃的,也省了钱了。
但是家禽家畜吃不少,她得先准备好饲料。
她在剩下的空地选了一块,准备一半种玉米,一半用来养鸡鸭之类的小动物,于是第五块地就这么规划好了。
隔天吃早饭的时候,叶欣问沈卓:“咱们现在能养鸡鸭吗?”
沈卓有点意外,“可以,但是一家不能太多。”
叶欣接着问:“是个什么规定,你跟我说说。还有其他的牛羊猪之类的。”
沈卓就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她。
现在小型的家禽还是可以各家散养的,这个看家庭人口,一般最多不超过十只,多了就算规模养殖了,只有养殖场才能大规模养殖。村里养最多的就是鸡,然后是鸭,鹅很少,兔子之类的就几乎没有了。
至于牛羊猪这些,现在还是集体养,各家不养。
其实除了规定之外,也有一个饲料的原因,家家户户还不怎么吃得饱呢,要是家禽家畜多了,也不够它们吃的,反而成了负担。
解释完,沈卓问:“你打算养鸡鸭吗?”
叶欣点头:“对啊,咱们自己养几只,也不费什么事。”
沈卓想了想屋后菜园的规模,点点头:“咱们种的菜多,可以喂几只。”
叶欣笑了下,问他:“那咱们养几只吧,先从小鸡养起。要去哪里弄鸡苗?”
沈卓说:“村里有个吴奶奶,平时会孵小鸡,大家要的都去她家买。”
叶欣立刻道:“那咱们今天下工之后就去问问吧,有的话早点买回来。怎么买?”
沈卓说:“拿钱也行,拿粮食换也行。”
这天下工之后,他们就去吴奶奶家问了。
这位吴奶奶住在村子东头,屋子也是挤挤挨挨的,他们过去的时候,正看见她端着一篮子鸡蛋挨个拿起来对着光线看,这是在看鸡蛋里的受精情况。
他们连忙上前,把来意说了。
吴奶奶满头白发,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还很精神,衣服头发收拾得干净整齐。听了他们的话,摇摇头:“现在没有,这一批都被订了,你们要的话,得等到下个月。”
叶欣没想到小鸡这么抢手,还没孵出就没了。不过想想这年头上街难,吃个鸡蛋鸡肉不容易,大家一般能在村里换就村里换了,倒也能解。
她连忙道:“要的,我们要五只。”之前已经问过,两个人养五只是最大数量了。
吴奶奶看她一眼道:“要的话,我给你们配一只公的,四只母的。到下个月孵出来了,你们拿五斤大米来换。”
叶欣觉得这个条件能接受,点头:“好,谢谢您了。”
吴奶奶就挥挥手让他们先回去了,到时候有了再通知。
两人就往坡上走,回家做饭。
叶欣估摸着,下个月一片玉米也长出来了,不愁没有玉米喂小鸡。想想到时候可以捡鸡蛋吃,她就心情雀跃,脚步都轻快了。
沈卓受到她感染,心情也不错。
八月过完了, 进入秋高气爽的九月。
地里的水稻已经抽穗,长势很不错。今年夏天除了一场大暴雨,后面还算风调雨顺, 队员们看着田间地头的庄稼, 都满怀希望,盼着丰收。
这天沈卓提醒叶欣, 下旬就要进入农忙, 繁重的农活将会持续一个多月, 所以要采药趁现在,不然就没空了。
叶欣一听,当即决定多往山里跑跑。
两人一起努力攒了些药材, 在九月中旬的时候,再次去镇上。
叶欣之前的一个月逛两次街的想法,到底是没能实现。平时就空间外面两头忙, 到了农忙时节, 还不知道要忙成什么样子。
她打算这次多买点肉, 不然接下来要忙傻了。
当然,也没忘记顺便带一批菜去卖。
跟上次一样,他们早早到了镇上, 快速找了个好位置。叶欣自己摆摊,让沈卓去卖药材, 还给了他两把水嫩的青菜和一个南瓜,让他给徐大夫捎去。
沈卓有点抗拒,“为什么要送, 徐大夫又不是没钱买菜吃。”
叶欣坦白道:“当然是为了打好关系啊。”
沈卓眉头就皱起来了。
他本来就不喜欢跟人打交道, 遑论有意去拉关系。再者,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拉徐大夫的关系, 人家是开门做生意的,难道送点菜拉好关系,人家以后收药材会多给两毛钱吗?
就算会,他也不想这样。他凭自己的本事采药卖药,该得多少就是多少。
而且万一徐大夫不要怎么办?他又拿回来吗,岂不是尴尬。
叶欣看了看他,知道他在想什么了,觉得他可能有点清高。
也不知道他一个穷山沟沟里的少年,是怎么养成这样的,长相清秀,气质清冷,性格清高,乍一看都不像乡下人,反而像城里长大家境不错的读书人,也是独一份了。
这会儿没时间跟他多解释别的,“也不是叫你故意去讨好。就说这菜是我们自己种的,吃不完,怕浪费了,送些给他吃。这样就行了,徐大夫不会推辞的。去吧。”说着还轻轻推了一把他的手臂。
沈卓只好皱着眉头,带着菜和药材走了。
叶欣松了口气,蹲下把菜摊摆开来。
水灵灵的各种蔬菜一露出来,很快就有人过来问了,“姑娘,总算又见到你了。上次买过你的菜,家人都说好吃,怎么后来就不来了?”
叶欣没想到自己就卖过一次菜,竟然都有回头客了,笑着解释道:“我不是专门卖菜的,只是家里种多了吃不完,赶集的时候顺便来卖一回。平时忙,家里也远着呢,来回不方便。您今天买点什么?”
“西红柿还是这么好,来两斤吧。”对方一边挑着菜,一边也解她说的,许多乡下人赶集都要走两三个小时,的确不容易。觉得这么好的菜平时吃不到可惜,难得碰见便打算多买点,“再给我二斤茄子吧。韭菜也不错,给我称两把。”
“好。”叶欣手脚利落地称菜算钱,用稻草绑好了给客人提着,“多谢光顾了,您拿好。”
新鲜水灵的菜就是最好的招牌,送走了一位客人,下一位很快来了,大多是住在镇上负责一家吃喝的妇女。
可能是天凉了,市面上蔬菜卖的少了些,叶欣的菜卖得比上回还快。生意之好令周围小摊羡慕不已。
沈卓那边,到了徐氏中药材铺,脚步还是有点踌躇。
这会儿时间早,倒是没有其他人,沈卓觉得还是趁没人速战速决,就走了进去。
徐大夫刚起床就来开门了,坐在柜台后还有些睡眼惺忪的,见他来了道:“小沈,这么早,今天你第一个上门的。”
沈卓走到柜台前,放下背篓,因为菜在上面,他只好先拿出来,一鼓作气地把叶欣教的话说出来:“徐大夫,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菜,吃不完,顺路送些给您吃。”
徐大夫见是两把嫩生生的菜心,和一个金黄圆润的南瓜,有点意外:“你种的?这菜种得不错啊,比街上卖的还好些。”
沈卓老实说:“叶欣种的。”
徐大夫就笑了,“你那小未婚妻?看来是个手巧的。只是她怎么没跟你一起来?那次不是说以后经常见的,这两次都没来。”
沈卓脸一红,“她也来了的,在街上卖菜呢。”
徐大夫就道:“那怎么不留着卖?不用送给我,或者我出钱买就行,你们日子也不好过。”
沈卓立刻意识到自己不该说叶欣在卖菜,有些懊恼,“就是她让我送给您的。我们是吃不完,才顺便捎来卖的,不值什么钱,您别嫌弃,收下吧。”
徐大夫就没拒绝了,笑道:“好,那我收下了。”
沈卓这才松了口气,把药材拿出来。
徐大夫一样样称了,这次比上次又多了一点,有十块多。徐大夫想多给几毛,凑成十一块,算是买菜钱了。
沈卓就怕这样,连忙拒绝了。又想起上次叶欣说的想找药种,就趁机问了问徐大夫。
徐大夫这里倒真有一些,问道:“你要来自己种?不一定能种活,有些不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
沈卓道:“叶欣想试试。”
徐大夫就从角落拿了个小簸箕,里面都是收上来的药材里面抖落出来的,混着碎叶和泥土,“也别说买了,这些本来就是不要的,你们要就拿去试试,这里有连翘、党参、白术好几种。要真能种出来,那可是不得了。”
沈卓一看这些,放心地接过来,“她就是想试试。专门买也犯不着,这些就很好了,谢谢徐大夫。”
徐大夫听出他语气,知道这对小年轻相处不错,笑呵呵地摆手:“谢什么,还没谢你们给我送菜吃呢。”
沈卓便收好东西,告辞离开了。
回到农副产品这边,先沿路看看有没有卖鸡蛋鸭蛋的,可惜没有。回到叶欣身边,见她菜已经卖出去一半了,有点惊讶:“卖这么快?”
“当然了,咱们种的菜比别人的好,可受欢迎呢。”叶欣有些自得,又低声问他:“卖了多少钱?”
沈卓老实交代,还说了顺利送菜和要到一些药种的事。
叶欣很高兴,表扬道:“你看这多简单,跟人搞好关系,以后会方便很多的。”
这话沈卓赞同,她跟村里婶子们就是这样的。但是自己有点不想这样,而且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你不会猜到徐大夫给药种的事吧?”
叶欣哭笑不得,“怎么可能,我又没猜到你今天会问。”
沈卓还想追问她想从徐大夫这里得到什么方便,但是很快又有人来买菜了,只好作罢。
两人就配合起来,一个称斤打包,一个收钱找钱。
沈卓心中有点奇异,虽然第一次和她一起卖菜,但是他们配合默契,好像已经这样很久了,一点儿也不会不习惯。
他喜欢这种感觉,无论做什么,都跟她一起。
两人一起,很快就把菜卖完了。
这时候太阳还没完全照到小镇呢。
之后他们就去采购。旁边转了一圈没看到鸡鸭蛋,也不耽误,直奔陈家院子,买了肉、蛋、米、油。还是沈卓付的钱,到手的十块多还没焐热就花出去了。
他心里愿意,一个月采的药能换来这些补身体的,他觉得很值。
叶欣带了两斤干辣椒来试试水,这里收五毛钱一斤,她觉得有点低了,不过还是卖掉了,获得一块钱。
之前她身上就剩二十块钱,加上今天卖菜的两块多、卖干辣椒的一块,现在加起来就是大约二十四块。也是她和沈卓的全部身家了,毕竟沈卓身上几乎没有钱。
叶欣觉得还可以。目前没有其他花销的地方,只要吃的能续上,问题就不大。
买卖完毕,问了问陈哥这里有没有药种,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们就离开了。在街上转转,也没看到果苗之类的,便回家。
今天回家得早,还没十点钟。放好东西后,他们就用午前的时间,把菜地了下。
深秋了,一些菜已经过季枯萎,需要清掉。今早已经尽可能把好的菜都摘去卖了,当时沈卓的想法是好的卖钱,不太好的自己吃,剩下的这些也够吃的,何况腌了晒了许多菜。叶欣也没反驳,反正不缺菜就是了。
清完了,下午重新翻土,种上应季的菜,比如冬白菜、椰菜这些卷心的,以及白萝卜、长豆角、油菜等。
至于那些药种,叶欣在菜地边缘果苗的空隙里撒了一半,另一半撒在空间那块规划的药田,浇浇泉水,希望它们能长出来。
九月没有下过雨,天天都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在充足的光照下,水稻进入了关键的灌浆期,稻穗一天天沉重起来,纷纷低下了头。
在外面稻田成熟之前,叶欣空间里的第二季水稻先熟了。她分两个晚上把水稻割了,割完之后才想起来,怎么脱粒?
还好,这个空间本来也有种植灵米灵果的,工具齐全。她在木屋仓库一阵找,不仅找到了脱粒工具,还找到舂米工具和称量工具。又忙了两个晚上,终于把水稻脱粒完毕,累死她了。
不过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晾晒之后她称了下,四分之三亩地收获了大约一千五百斤稻谷,也就是说亩产达到了两千斤。
叶欣对水稻亩产还是有些印象的,在她那个时代大约亩产一千斤,北方少些,南方多些,一般都不会超过两千斤,而且那是经过杂交培育的种子。现在杂交水稻还没培育出来,恐怕亩产只有五百斤左右。
这么一对比,就很明显了。空间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是外面的三到四倍,不愧是金手指。
她又舂米试了试,出米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也就是说这次收获的一千五百斤稻谷,可以得到大约一千二百斤大米……够她和沈卓吃两年了,再也不用买米了。
叶欣心情愉快,按照上次的量多留一点稻谷做种子,其余的先收回仓库了。
然后……当然是继续播种了!
大米价格不错呢,对比蔬菜来说。自己够吃了可以拿去卖嘛。
叶欣痛并快乐地忙碌着。
沈卓发现她一早就面露疲色,有点担心:“你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
叶欣打完呵欠,放下手,“没事,就是没睡好。”一个兴奋忙过头,忘记睡觉了。
沈卓把鸡蛋汤往她面前推了推,说:“你得养好精神,马上要收割水稻了。”
叶欣苦着脸点头:“知道了。”
第029章 少闲月
田里, 一穗穗稻谷变得饱满起来,沉甸甸的,开始变色, 叶脉也跟着一天天变黄了。
绿油油的稻田正一日日转变为金色的丰收画卷。
大队长小队长都开始频繁地往田间地头去巡视, 查看每一块稻田的成熟情况,带人挖开田埂放水, 为收割做准备。
在水稻开始收割之前, 叶欣预定的小鸡苗有了消息。
吴奶奶托人告诉他们, 小鸡已经孵出来了,可以去领了。叶欣很高兴,接到消息的当天, 一下工就拿了五斤大米去吴奶奶家。
小鸡刚出生没多久,毛绒绒的,一身暖黄色, 挤在用干草铺过的破篮子里, 唧唧叫着, 黑色的小圆眼睛盯着人,脑袋转来转去的。
叶欣一眼就喜欢上了,“好可爱!”
吴奶奶看她这个反应, 就忍不住心里叹气,“天气凉了, 你拿回去用破衣服给鸡窝铺一下,保暖要做好,刚出生的小鸡容易冻着。”
叶欣点头:“好, 我知道了, 谢谢吴奶奶!”
她把大米给吴奶奶,吴奶奶回屋倒了米, 出来见她没什么工具,就用这袋子把小鸡装给她了。
叶欣接过一袋子毛绒绒小黄鸡,小心翼翼地捧着回家了。
吴奶奶看着她走远的背影,再次摇摇头。这刚出生的小鸡可是很脆弱的,就是有养鸡经验的人也容易养死了,这小知青一看就没养过,成活率堪忧。不过她只负责孵出来卖,死了可不会赔,管不着那么多了。
叶欣捧着小鸡一路上坡,心情轻快,脚步却放慢了,就怕颠着手里的小毛绒绒了。
沈卓没跟她一起去,在院子里临时搭鸡舍呢。
之前虽有养鸡的打算,但是太忙了抽不出空来,现在小鸡有了才忙起来。能搭鸡舍的也就院子和屋后这点地方,想着小鸡脆弱需要时时看着,还是放在院子里近点,又怕味道大,便把鸡舍划在院门左边的那个角落,这样就在灶房的对角线上,离房间也远点。
现在没什么材料,沈卓只能从柴房里抽了些木头,拿了柴刀把木头一头削尖了插到地上,靠墙围了两排,留个小门。就五只小鸡,也不用围多大。
还没弄好,叶欣就带着小鸡回来了。
一回来就捧着小鸡凑到他跟前,兴奋地跟他说:“你快看,这些小鸡好可爱!”
沈卓看了眼五个毛绒绒的小脑袋,的确可爱。不过他在乡下见多了,也就那样,觉得她可能是以前没见过小鸡,才那么新奇。
叶欣暂时把小鸡放地上,也跟着忙起来,去找稻草和破衣服。等找来了,沈卓也把一个小鸡舍围好了,她把稻草放在里面铺好,再放进破衣服,才把小鸡们放进去。
沈卓又拿些细树枝,做个小门。
叶欣则转头去拿了个有豁口的碗,趁沈卓没在意,进空间舀了碗泉水出来,放到鸡窝里面,让它们喝。
见它们试探着伸出小脑袋啄水了,她问沈卓:“先给它们吃什么啊,能不能吃玉米了?”
沈卓也没什么经验,犹豫地说:“先喂点菜叶?太小了,恐怕吃不下玉米的。”
叶欣于是去菜地薅了几棵青菜过来,揪成小片投喂,见它们吃了,很高兴。
沈卓做好了小门装上,又去堂屋找了块旧木板给鸡舍盖上,免得下雨淋着。
忙完这些天也快黑了,见她还蹲在那儿一脸喜欢地看着小鸡吃菜喝水,不得不开口提醒:“放这儿让它们慢慢吃吧,咱们该去做饭了。”
叶欣把菜叶都放进去,又小心摸了摸它们毛绒绒的脑袋,才去洗手忙活自己的晚饭。天黑得早,都要点灯了。
隔天,水稻收割工作开始,预示着正式进入秋季农忙期。
生产队大队长李兴国和小队长李建邦都动员大家这段时间多多上工,不要懈怠,把粮食抢收回来,还要紧着翻地种冬小麦,时间非常紧。抢收抢种,是每年春秋两季的主题,也叫“双抢”。
深秋清澈的蓝空之下,金色的稻田里一片繁忙。
队员们被大致分成三队,割稻的、挑担的、脱粒的。叶欣和大多数女妇女一起被分到了割稻的队伍,就是拿着镰刀割稻禾,这个她之前已经在空间适应过了,干着还好。
在这过程中,她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些稻谷明显比不上空间里的,不管是稻杆的粗细、多寡,还是稻穗的重量、饱满度,都差远了,这也印证了她心中的想法,这里亩产可能很低。
不过毕竟也是她参与了插秧种下的,到这个世界第一次种植的庄稼,终于可以收获了,心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沈卓则被分到了挑稻的工作,就是把她们割下来的稻禾捆成捆,用扁担挑回到一片专门的晒谷场。这个要在田间和晒谷场之间来回走,是最费力气的,也是拿公分最多的,一般都是些壮年男子在做。
叶欣在割稻的间隙,听到旁边妇女们说起,丰水大队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的人已经确定下来了。除了沈卓,还有其他三个年轻人,两男一女,是其他村的。她不认识,但这些从各村嫁过来的妇女总有认识的,每个都说了说。
叶欣默默听了一耳朵,觉得她们消息真灵通,只要跟着她们,也能听到好多消息。
忙了一天,她快要累断腰。
而且虽然做了防护措施,但劳动强度太大,无济于事,脸颊和手臂、手背还是被禾叶划拉出一道道红痕,加上稻谷上的细毛刺落到皮肤上痒痒的,汗水一刺激,就火辣辣疼。
晚上吃饭的时候,沈卓看着她的脸,有点心疼,“怎么弄得这样?”想伸手摸摸,又怕碰疼了她。
回想今天看到的别的妇女,好像也没有这样的啊。不过大家基本都脸庞黑黑的,还有些粗糙,也看不太出来。
这么一对比,沈卓突然发现,她变白了好多,肌肤也变得娇嫩了,才会那么容易被划伤,一有点什么就很明显。
他看着她的脸,一时有点恍惚,“你是城里人,这些活对你来说一定很难吧?”
叶欣正在剥咸鸭蛋,腌了一个月正好可以吃了,今天尝个鲜,听到他的话有些奇怪,“我都干了那么久的活了,你才想起来问这个?”
沈卓一愣,也觉得自己有点莫名其妙。这么段时间以来,她其实干活都很勤快,队里上工或者自己种菜、背重物、摆摊卖菜,她都做得好好的,从不叫苦。
要说她不能干乡下农活,就是否认她的能力了。
他有点懊恼,说道:“你也别勉强自己,要是累了就歇歇,不一定要拿多少工分。你还是新手,不必跟那些妇女比的。”
叶欣不禁笑了。
要说刚来那会儿,她的确手忙脚乱,体质上、技术上跟村里妇女不能比。但这几个月经过空间泉水的滋养,其实她的体质已经好了很多。又是白天黑夜轮番种地,对许多农活她已经很熟练了。
不过沈卓的关心还是让她感到温暖,“还好了,我现在已经能跟上大家的进度了,你不用担心。我这脸上手臂上也没什么,割完水稻就好了。”
沈卓也就不好说什么了,看着她红通通的脸,只期盼农忙赶紧过去。
倒是叶欣要说他了,“还说我呢,你自己也是,干活的时候不要出那么多力。”
沈卓不认同,“我力气够了,可以干。”
叶欣说:“你还在长身体,就算力气够了,挑担这种重活还是要省着点力气干,免得累垮了自己。”
沈卓说:“我多干一点,多拿一点工分。”他现在已经可以拿满工分了。
叶欣听着却皱起了眉头。
她以前有个同事,是农村考上来的,年纪轻轻就有驼背的毛病,改不过来了,而且腰长腿短,比例很不好。那同事说就是青春期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做农活做的,家里穷,从小就要干很多农活,挑水、挑粪、挑庄稼,压得身体都长不好。
叶欣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反正她知道这种出力气的活,太重了对身体不好。
她自己其实现在体质好了,力气也跟上来了,但她干活的时候也是收着力气的,绝不会透支体力,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她也不希望沈卓累着自己,就把以前同事的例子模糊地给他说了说,认真道:“我宁愿不要那么多工分,也不要你过度劳累。太繁重的农活会影响身体发育的。”
沈卓听了点头,“我会注意的。”
话是这么说,但其实他觉得自己还有余力,重活是能干的。
这几个月吃好喝好的,他感觉自己身体真的好了很多,起码力气长了不少。也正是因此,队长才会给他派重活,要是他不勤快点干,怎么能拿满工分?要是不多拿点工分,那些昂贵的肉、蛋、鸡鸭不是白吃了吗?
而且他觉得自己多干一点,多拿一点工分,也能让她轻松一点。
但这些话没必要跟她说,她也是心疼自己。自己也会注意不要累坏身体,也不能养成驼背的毛病,她现在越来越好看了,自己可不能变难看了,不然配不上她。
月底在忙碌中过完,国庆也没有休息,继续农忙。
倒是大队长按照上面的指示,宣读了一些有关爱国思想的口号。
不过对于这些口头的东西,大家听了也就听了。对于农民来说,还是田间地头的东西最实在。
大队长李兴国想想也没意思,最后说:“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就是最好的爱国!咱们以实际行动迎国庆、庆国庆,加紧收粮,保证颗粒归仓!”
第030章 去县城
收完水稻, 收红薯收玉米,然后翻耕土地,种小麦, 种油菜……一直忙到了十一月中, 人人都累瘦了一圈。
忙完公家的地,还要忙自留地, 就没个歇息的时候。
不过农民就是这样的, 种完这个, 种那个;播种之后收获,收获完又继续播种;土里刨食,周而复始。
这时候天气也冷下来了。
早晨, 叶欣穿上了厚厚的冬衣,搬张小凳子坐在鸡舍旁边,给鸡喂玉米。
“咯咯哒, 你们什么时候下蛋啊?”
一转眼就两个月过去, 五只小鸡都活了下来, 一公四母,刚来时毛绒绒的小黄鸡早就褪了毛,换成了淡金色的羽毛, 还长到了两斤多,没有那股柔软的可爱劲了。
不可爱也不要紧, 叶欣开始盼着它们下蛋。
每天上工前下工后都要来看看几只鸡,喂鸡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情,都不用沈卓动手的。
小鸡一开始吃青菜叶子, 偶尔也会吃点米饭, 不过沈卓觉得喂米饭太奢侈了。等它们长大一点,叶欣就开始投喂玉米, 之前还会碾碎了喂,现在可以整粒给它们吃了,非常省事,也不脏手。
农忙期间,叶欣空间的水稻又收了一次,玉米也收获又播种了,不愁没有小鸡吃的。种子够了,库存也有了,木屋仓库堆了不少粮食,各种菜干更是数不清。每次看看仓库她都感到心中满足。
冬晨寂静的寒气渐渐染上饭菜的香味,院子里有了烟火气。
沈卓从灶房探出头来喊她:“吃饭了。”
“来了!”叶欣把手中的玉米全都撒进鸡窝,拍拍手转身去干饭。
早上吃米饭和青椒炒腊肉、酸辣白菜,香喷喷,暖呼呼,吃进肚子里就一阵舒坦。
一边吃饭,沈卓一边跟她商量:“吃了饭,咱们把红薯挖了?”这说的是屋后菜地他自己种的那些。
叶欣叹了口气。
不想挖,才刚刚结束了农忙,她想歇歇。
她问:“肉是不是吃完了?”
沈卓立刻就明白她的意思了,点头:“这是最后一点了。”
上次上街还是九月那会儿,因为预料到之后很忙,就多买了些干肉熏肉,正好天气转凉,也不怕放不住。十月果然忙得没有上街,断断续续地,买的肉也吃到了现在,不过也已经消耗空了,肉蛋都没了。
两个月没上街,天天就是埋头干农活,跟个骡子一样,叶欣都觉得自己有点忙傻了,而且还有种与世隔绝的茫然感。
好不容易忙过去了,她迫不及待要去逛逛街,放松放松。
她说:“红薯不急着挖,咱们去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