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随着厚葬一同起源,殉葬这种事,有人埋就有人挖。】
人和物,都逃脱不掉。
贵族们:“……”
什么叫有人埋就有人挖?他们的东西是那些盗墓贼的吗!
【因为掌控话语权的是贵族们,盗墓这事从现世就是违。法的事,但再禁止,也无法根除这种情况。】
【而盗墓一事,也从侧面佐证了我们之间的说法,那就是人死后,并不会以灵魂的形式继续存在。
要不然那些待在棺材里,眼睁睁看着自己陪葬品被洗劫一空的鬼们,为什么不出来阻止?是他们不想吗?】
姜叶的话不知让多少贵族心中一痛,“是啊,人死后要真能变成鬼,那些盗墓贼绝对有来无回,但可惜事情是反过来的。”
而这同样证明了,他们死后富贵的事都是空想,想想都扎心。
【盗墓贼们并不会珍惜墓中东西,很多带不走的东西他们会就地损毁,历史上不知多少珍贵文物就是这样失去踪迹。】
【但也因为盗墓贼们,许多绝迹的珍品文物重回世间,给后世了解华夏历史带来极大帮助。】姜叶诉说盗墓贼的优缺点。①
贵族们脸色冷漠,盗墓贼们对后世是有贡献了,对他们却是百害而无一利。
“朕想知道朕帝陵的情况。”嬴政、刘彻、李世民等帝王忧心忡忡。
万历皇帝,康熙、乾隆几个被前面盖戳的帝王则面无表情,毕竟他们已经知晓自己帝陵未来情况。
【华夏历史上,盗墓百分之九十都是私人,但也有少数情况,那就是官。方盗墓。】
【比如三国时期,曹操设‘摸金校尉’一职,官。方下场盗墓,以此来弥补军饷不足。】②
“咳咳咳!”三国时期,曹操猝不及防,剧烈咳嗽以掩饰尴尬。
他心里有些埋怨,干这事的人又不光他,干嘛只说他一个。
“曹操,竖子、小人!”刘备很生气。
为什么?因为曹操盗的就是他汉室宗亲,刘家人的墓。③
【当然曹操并不是重点,他也不是唯一官。方下场盗墓的人。】
【我们主要来看曹操所处的时间点,三国在秦汉时期后面,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市面上金银玉等珍贵物品就少了许多,想想三国都开始缺金银玉等物,后面朝代会更捉襟见肘。】
【这就是厚葬带来的弊端,好东西都埋到了地下,市面上好东西没有了,后人可不就打起前人陪葬品的主意。】
【从这方面看,盗墓贼们把地下的古物带出土,让它们继续流通,起的是正面作用。】
诸朝贵族们想吐血,“那是他们的东西吗,他们一群盗墓贼还起正面作用,这世上还有没有天理啊!”
但凡有点资本,能够厚葬的人,对盗墓贼们都喜欢不起来。
这话就是盗墓贼们都惊讶,“没想到咱们盗墓对后世还有好处呢。”
“要不以后对那些墓室损毁轻点?”
至于停止盗墓,那是不可能的。
【论黄金,南非金矿储量占全球黄金总量一半还多。】
【而银矿,华夏银矿总量,连全球银矿总量的十分之一都没有。】④
嬴政、刘彻、李世民等帝王坐正身体,什么,咱们华夏的金银储量居然不是世界第。一!
“南非是什么地方,以及全球范围有多大?”嬴政皱眉思索。
【铜矿更不用说,铜矿铸成的铜币,很受诸朝百姓喜欢,他们用不起金银陪葬,却用得起铜钱陪葬,以至于世面上的铜钱越来越少,到宋朝时闹起了钱荒。】
【宋朝刘娥执政时期,发行了纸币交子,就是因为世面上铜钱数量不够用。】
【等到明朝,朱元璋发行纸币大明宝钞,也是因为没钱,只是他乱印钱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大明最后被‘穷死’。】⑤
宋朝刘娥抬眸,轻叹,“纸币,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毕竟纸币防伪比铜币更难,也有更大弊端。
相比起太后刘娥,朱元璋就懵懂的多。
“不对啊,咱大明可以印钱,为什么还会穷死?总不可能是后世子孙连钱都不会印!”
“这不就跟着抱着宝山却活活饿死一样吗!”朱元璋不明白,不理解。
【玉矿跟金银同理,向来为贵族们钟爱,以至于从古至今,大都只进不出,从而对世面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
【物殉不像人殉那样惨无人道,厚葬多了,却也会造成严重情况。】
【同理,随着时代越往后,人们的配饰也从奢华变成清雅,这也是金银玉铜数量变少自然而然演化的社会风气。】
【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唐朝和宋朝,这两个朝代相隔不到百年,人们想起唐朝,脑海会和雍容华贵挂钩,宋朝则是清淡素雅。】
【为什么这两个朝代配饰风格给人的印象很大不同?】
【归其原因,是宋朝打输了给别国送钱,打赢了还给别国送钱,造成金银铜玉等钱财严重外流,宋朝人喜欢素雅装扮,是给自己挽尊,言外之意是:我们就是喜欢素雅风格,才不是因为没钱呢!】⑥
才不是因为没钱呢……
这句话不停回荡在诸朝古人耳边,让人想听不懂都难。
宋朝人们面红耳赤,却不出反驳的话来。
“打输了给别国送钱朕能理解,但为什么打赢了还要给别国送钱?”宋朝赵匡胤及之前的诸朝人们无法理解。
就是赵匡胤本人也很迷茫,“这真的是朕的大宋?”
“赵德昭,赵德芳,你们给朕过来!”赵匡胤很确定打赢也给帝国送钱不是自己所为,那就是自己儿子们干的了。
无独有偶,已经登基的赵光义也把自己儿子叫到身边。
他跟他哥赵匡胤不同,很确定大宋江山未来一定是自己儿子的。
明朝,朱元璋对宋朝哈哈大笑,可是笑着笑着,他笑不动了。
因为明朝在宋朝后面,宋朝都没钱,明朝就更不用说了。
“可恶,朕居然有点理解曹操了,大明宝钞既然不行,要不咱们也去跟先人们‘借点’?”朱元璋对摸金校尉心动道。
尽管他不喜欢姜叶,却也知道姜叶站在后世说大明宝钞不行,那大明宝钞可能真不行。
可是不印纸币,他又能从哪弄钱?
“爹,就算真‘借钱’,也别大张旗鼓,别暴。露咱们自己,要不然我怕明末,咱们明朝帝陵也会同样遭遇。”朱标担忧。
今日他们光明正大对待别人帝陵,他日后人同样可以这样对付他们。
“你说的对,这事得偷偷干,不能明目张胆。”朱元璋并不怕被骂,却怕帝陵也被盗墓贼们光顾。
除了宋朝人还在为打赢也送钱的操作感到面皮发烫之际,其他朝代都考虑起了薄葬的事。
有人打算薄葬,这类人大都是底层百姓。
而像嬴政和刘彻等贵族,他们选择加强各自帝陵的防盗措施。
毕竟他们身份摆在那,哪怕是薄葬,同样能引来盗墓贼们。
除了薄葬,也有人关心另外的事。
“主持人能说一下南非的金矿吗,华夏古人怎么抵达?”
诸朝帝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
居然有地方金矿产量占据全球数量的一半,虽然他们对全球没有概念,却也知道量很多。
最关键的是,那么多的金矿,居然不在他们手里!
【金银玉铜矿等其实算经济问题,我们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它们对古人服饰的影响。】
【后期我们会有专题专门讲解,就像大家关心的金矿问题,南非对于华夏古人来说非常遥远。】
听姜叶这么说,诸朝古人们忍不住失望。
【不过对于古人们来说,也有就近的矿产资源,那就是日。本,日。本曾用名倭国和东瀛,秦朝时期古人就对其记载。】
【别看日。本地方不大,其银矿资源量可稳居世界前十。】⑦
“世界前十!”
诸朝不知多少帝王失态。
嬴政和刘彻眼睛一亮,“东瀛!”
刘秀和邓绥等东汉政。权一笑,“倭国。”
这他们耳熟,倭国就是刘秀给起的。名。
“日。本,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武曌想起倭国使臣过来武周,向她提出给自己国家改名的事。
正好让他们使臣带路。
“倭国银矿居然稳居世界前十,那他们还有脸跟朕哭穷,他们比朕有钱多了!”朱元璋暴躁。
想起倭国过来给他哭穷,他也以为倭国那么大点地方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谁知道人家是诓他,人家比他大明有钱多了!
“去,给朕把白银从倭国全都拉回来!”朱元璋气的眼睛猩红。
虽然他下过禁海令,但他自己下海可不包括在内,可谓一如既往的双标。
“郑和,你出海时去倭国一趟。”朱棣对郑和道。
不同于朱元璋才开始造船,朱棣的航海船队十分成熟。
而听到倭国白银产量,就是反对朱棣派郑和出海的太。子朱高炽也不再说什么。
“徐福,你能把白银从东瀛给朕带回来,朕就赦免你。”秦朝,嬴政看向被召回咸阳的徐福道。
之前徐福出海是为他寻求长生不老药,后来丹药原材料曝出有。毒,徐福获罪,没想到还有派遣徐福和船队的时候。
“是,陛下,臣定不辱命!”徐福语气坚定,紧紧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西汉,刘邦/吕后叹气,他们不光穷,还没有航海人才。
汉初百废待兴,就算知道东瀛有钱,也暂时得不到。
刘彻倒是有钱,但之前不知道东瀛有那么多白银,只能从头组建船队。
姜叶不知道自己几句话,多少朝代的船队朝某岛。国驶去,不仅有官。方的,还有不少私人的。
他们一反对倭寇的恐惧,如饿狼扑羊般扑去。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十二章
【好了, 大家也对各个朝代衣服的款式有所了解,那大家觉得哪个朝代的衣服最开。放?】背对大屏幕,姜叶跟大家再次互动。
能出海去岛国寻找白银的人数跟诸朝总人数比起来只算小众。
参与不到出海的事, 大家注意力又重回天幕上。
就像姜叶之前介绍的,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色, 哪怕是不同朝代的人, 也能迅速记住各朝服饰的特点。
“唐朝服饰最开。放,女子领口可以往下, 其他朝代的女子服饰都不行。”
“对, 只看唐朝男子服饰, 跟其他朝代没有太大差别,可是女子服饰,差别一下好大。”
因为互动缘故, 相关评论一下涌现很多。
这些评论者大都是其他朝代的人,反倒是唐朝人们,很少热情评论。
唐初, 李世民很高兴大唐服饰出彩,但同时他也很纳闷, “咱们大唐未来的衣服变化挺大啊。”
他大唐正统帝王, 刚开始都没认出自家衣服。
“那些服饰莫不是出现在咱们大唐中期和后期?”唐高宗李治跟自己的武皇后猜测道。
他执政时期,和他父皇执政时期, 彼此服饰装束上差距并不是很大。
武皇后目光落到唐朝女子们的服饰上,心里莫名喜欢。
不仅是服饰, 还有身穿唐装女子们身上其他朝代女子没有的昂扬自信,那是华服美饰修饰不出来的气质, 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
也不是说身着其他朝代服饰的女子们不自信, 而是她们都下意识收敛自己, 让自己气质更加符合自己身上的朝代装束。
如同秦、汉优雅缓慢的淑女步,宋、明女子们妆容和服装颜色都很寡淡。
相比之下,元、清的衣服丑归丑,却也由内而外散发着蛮横的生劲。
“天幕该不会想说那位吧。”武曌之后的李隆基小声冷哼。
一旁的杨玉环就像没听到李隆基的话,依旧语笑嫣然的喂李隆基吃荔枝。
李隆基只觉得往日甘甜味美的荔枝变得难以咀嚼,他脸色难看的愣了几息,很快展颜。
“现在天幕不止一个朝代能看到,天幕要是暴。露了她,反而能让太宗以绝后患。”语气里止不住的期待。
杨玉环垂眸,想着要是李隆基的爷爷奶奶,也就是高宗和武皇两人要是没在一起,那还会有李隆基这个孙子吗?
而李隆基应该是没考虑到这一点,要不然他绝对笑不出来,毕竟以李隆基的性格,自己利益和太宗利益比起来,自然是以自己利益为重。
武周,武曌听到姜叶的互动,心里就了然之后的事情走向。
因为谁让她就是促进唐朝女子服饰开。放的主要推进者。
“母皇,爷爷和父皇要是知道您,对其他的您发怒怎么办?”太平非常担心。
虽然从小父系环境教育长大的她更亲近李家宗室,可这不代表她希望自己母亲出事,哪怕是其他朝代的母亲。
“你父皇那边我不担心,至于你爷爷那边,在知道未来的情况下,别说我了,就是你父皇,都未必还能成为帝王。”武曌反倒不担心其他时空自己的处境。
就像她说的,难道知道未来,李治就能撇开她去找别的政。治伙伴吗?
倒是太宗要是知道自己嫡长子李承乾长大会造反,一定会想办法挽救,真要那样,受影响的何止她一个。
太平心稍安,抬眸看向天幕。
姜叶看到评论基本都是唐朝,道:【唐朝服饰给人的印象是开。放包容,可大家知道这种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武曌之后的大唐人士听到姜叶的话,心里猛地“咯。噔”一下,这下就算再不愿意和抵触,也难免想到那位颠覆过大唐的女帝。
【有史记载,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女子们出行需要佩戴幕篱和帷帽遮盖住容颜,唐初服饰风气并没人们想象中的自由。】①
【而后世人印象中,女子们的服饰风气和妆容始于女帝,然后于开元盛世发扬光大,之后又随着安史之乱,唐朝女子们的开。放服饰,也随着大唐盛世的腰斩而结束。】
【唐宋相距不到百年,宋朝服饰风格不可能一下就改变,它需要一个演变的过程,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不在,整体国力转衰,服饰风气自然越来越内敛。】
【而大唐国祚二百八十九年,从女帝登基到安史之乱爆发,不过六七十年,至此,大唐盛世成为绝响,大唐女子们开。放的服饰这颗大唐璀璨明珠,也一去不复返。】
姜叶似可惜,似遗憾,直把女帝之前的古人们炸的人仰马翻。
“后世居然出了女帝?”男人们震惊,只觉得违反常理。
“后世出了女帝!”如吕雉、邓绥等人,眸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世上还有女帝啊。”这是什么都不太懂的普通人,他们对帝王的存在都懵懂,更何况帝王的性别。
没受过知识规训的他们,反而比有知识的人更快接受这点。
“我大唐以后居然出了女帝。”李世民惊讶,第。一时间想起自己胞姐平阳昭公主。
他胞姐平阳昭有很强的军事才能,都因为性别无法参政,没想到李家后世的女儿更有本事。
出于惯性思维,李世民完全没往女帝是别人家的方面想。
“女帝?!”唐高宗李治下意识看向宝贝女儿太平公主,看到女儿一脸娇憨,又摇了摇头。
说不定是他的孙女呢,李治也没把女帝可能往别家想。
就连还是皇后的武曌,此时也没有当女帝的心思,因为她现在的权势,还不足以支撑她成为女帝。
但这个未来就像一颗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
“从女帝登基,到安史之乱,不过六七十年,真是荒谬,朕的大唐怎么可能会腰斩,天幕真是危言耸听!”李隆基怒不可遏,因为这期间正好他当政。
他自觉身体很好,不会短期驾崩,这跟指着他鼻子骂有什么区别。
愤怒的他忘了姜叶和江雪是后世之人的事,又或者他就算明白后世之人站在时光下游,说的都是真的,也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就好像只要他拒绝承认,大唐就依旧是盛世,不会迎来安史之乱一样。
“陛下,安史之乱中的安一定是安禄山,望陛下严惩安禄山!”李隆基不愿意面对现实,不代表他的臣子们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他们赶紧求见李隆基,希望李隆基及时止损。
可惜他们忘了,年迈的李隆基早就不复年轻时的虚心纳谏。
面对群臣的意见,李隆基非但没有采纳,反而斥责,“安禄山乃朕肱骨之臣,你们如此逼迫朕处置他,究竟是何用心?”
这话简直诛心,安禄山是陛下的肱骨之臣,那他们算什么?
就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情绪也一阵翻涌。
李隆基的臣子们不明白,他们曾经英民神武的陛下为什么变成这样?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别说安史之乱的安有可能是安禄山,原本历史中,就算安禄山真的造反,消息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李隆基依旧不信。②
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和臣子们僵持住。
而安史之乱后的李白和杜甫听到姜叶的话,隔空同时落泪。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评论,“能否详细说说安史之乱!”
可能是意愿太过强烈,李白和杜甫的话同时变成评论。
“咦,子美,是我们两人的。名字,可是我们刚才并没说话啊。”安史之乱前,李白和杜甫正好在一起,看到彼此的评论,不由一愣。
“天幕很多朝都能看到,难道是未来的我们?能让他们如此在意,安史之乱难道是巨变。”杜甫担忧道。
他们身处女帝之后,一算他们的时间,就知道他们距离所谓的安史之乱、大唐盛世腰斩并不远。
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也想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了什么,大唐又是为什么腰斩,由盛转衰!”李世民、李治等唐朝帝王,自然关心大唐的未来。
武曌也没例外,毕竟就算未来大唐复国,国力也有她的功劳。
“陛下,是太宗陛下,是太宗陛下啊!”看到李世民的评论,正和李隆基僵持的臣子们别提多高兴。
反之是李隆基猛地沉下来的脸色,无他,就算他很崇拜太宗,也不想在自己可能犯错的时候看到太宗。
【好像很多人对安史之乱感兴趣,那就简单说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李隆基这位帝王,在帝王里算独树一帜,他的帝王生涯可以简单概括为:前半生英明至极、后半生昏庸彻底。】
【英明的前半生,李隆基虚心纳谏,和臣子们齐心缔造开元盛世,把大唐国力带到巅峰;
昏庸的后半生,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宠奸佞杀忠臣、强夺儿媳为妾、认安史之乱主角之一的安禄山为干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不甘成为太上皇,和儿子互相争权夺利,把短时间能解决的安史之乱拖至八年之久。】③
【用时间可能无法描述安史之乱的残酷,我们上具体数据,据推测,安史之乱前,开元盛世期间,大唐户籍人口约在五千至六千万,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至两千万不到,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大唐人口没了三分之二。】
【就算其中数据有水分,锐减一半的人口却是可以肯定的。】姜叶神色凝重道。④
“安史之乱让大唐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李隆基的臣子们听完,纷纷晕过去。
毕竟他们可是安史之乱当事人,谁能确保自己一定平安?
就连奸相李林甫,也很不可思议的看着李隆基,诚然他年纪已经很大,可是他还有儿孙在世啊。
哪怕李林甫不是好人,也不想自己儿孙经历乱世。
李隆基顾不得李林甫无礼,他猛地摇头,“不,不可能,大唐才不会葬送在朕手中。”
“假的,这一切都是假的!”李隆基状若癫狂,无法接受巨大打击。
因为一旦承认,他将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只剩不到两千万,要知道朕大唐初建,也是一千万人啊!”李世民双眼猩红,浑身带煞道。
隋末,杨广把四千多万人口折腾到一千万左右,未来,李隆基把大唐五六千万人口,折腾到两千万不到,直接相当于大唐几代帝王白干。⑤
“昏君,和杨广一样的昏君!”
“难怪后世说李隆基在帝王里独树一帜,一个帝王,怎能做到前半生明君,后半生昏君的?”李世民想不明白。
“前明后暗,唐玄宗名副其实。”唐玄宗之前,不知道唐玄宗的古人对唐玄宗的庙号表示认同。
唐玄宗之后的人,也很认可李隆基的庙号。
唯一不认同的,只有李隆基本人。
“得亏咱老朱家没有唐玄宗那样的败家子,希望太宗能挺住。”朱元璋一边庆幸,一边为唐太宗叹息。
“陛下,您现在悔过,还来得及!”李隆基的臣子们痛哭,生怕李隆基死不悔改,让安史之乱如期而至。
李隆基倒是想嘴硬到底,可是触目所及,都是不赞同的目光,他到底还没失去最后理智,知道怎样选择对自己更好。
“先去派人查探安禄山,看对方是否真有谋逆之心,毕竟朕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说道,心里对姜叶非但不感激,反而磨牙霍霍。
尽管臣子们对李隆基的答复不十分满意,却也比李隆基继续冥顽不灵要好。
他们赶紧派人去查探安禄山的底,这次天幕提前暴。露李隆基的所作所为,今后李隆基再做昏庸决定,都得三思后行。
“父皇,未来堂弟李隆基成了帝王,那咱们一脉呢?”
另一时空,李隆基堂姐,安乐公主李裹儿对自己父皇李显道。
李显就算天资平庸,却不会天真以为自己和兄弟一脉的皇权是稳定交接。
“裹儿,要是唐玄宗李隆基未来没有闯出安史之乱的祸事,凭借开元盛世的政绩,哪怕是你父皇我,皇位都会不稳。”
他们这一脉地位本来就不是很稳固,要是李隆基真是板上钉钉的明君,哪怕是他,也无法阻止那个侄子提前登基。
但幸好李隆基的后期昏庸,对他们极为有利,起码不会有臣子二话不说去投奔对方。
“既如此,父皇咱们就用堂弟去钓一下不忠咱们的大臣吧,他们敢投奔堂弟,咱们就敢杀。”安乐公主李裹儿眸光厉道。
“现在天幕刚说完堂弟,咱们又被那么多眼睛看着,不方便对堂弟动手,可是投奔堂弟的人就不一样了,咱们杀他们,谁也说不出什么。”
“吾儿没有急躁,甚好。”听女儿没冲动处死政敌,李显忍不住点头。
现在他们占据大义,先对弟弟一脉动手,反而落了下乘。
“希望安史之乱前的百姓们逃过一劫。”杜甫、李白等安史之乱后的人们虔诚祈祷道。
“李隆基该死!”
安史之乱后,付出血泪代价的百姓们无法用言语形容自己的愤怒,民间到处对李隆基破口大骂,李隆基于民间声望直接跌落谷底。
他们对李隆基再无一丝爱戴,只有满满恨意。
安史之乱前的百姓们,虽然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可对李隆基这个帝王,已经不如之前那样信任。
在这之前,李隆基是他们心目中的盛世明君,结果明君把他们推沟里。
【说大唐服饰最为开。放,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那种开。放是建立在她们衣物富足的情况下。】
【大唐女子服饰开。放,只是和其他朝代同阶女子们相比。】
【还有一种‘开。放’,是被迫的,那类人并不是不想穿衣服,而是想穿衣服却没有。】
【他们是底层的百姓,和衣物富足的贵族们是两个不同阶级。】
【关于后者,我们刚开始找资。料时,方向是古代衣不蔽体的百姓们,结果这类资。料很少,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衣服都穿不起的百姓,不可能读书识字,他们无法留下自己事迹相关的记载,能记载下这种情况的贵族们又不屑记载。】
【后来,我们转变思路,查询古代被冻死的百姓们,从秦汉至明清,甚至近代,可以说没有朝代能够例外。】
【有记载底层百姓全家共用一件衣服,谁出门谁穿的;还有实在没衣服,赤身出门耕种的,如果以衣服的多少论开。放程度,底层百姓们才是最开。放的,且从古至今未变过。】⑥
【而连蔽体的衣服都没有,他们又如何熬过漫漫寒冬?】
【为什么我们华夏自古以服饰为礼,却依旧有很多穿不起衣服的人?】
姜叶的问题让诸朝所有人沉默,能穿起衣服的人不关心底层人有没有衣服穿,他们往日只会借此讥讽他们无礼,却不去深想底层百姓们为什么不穿衣服。
是他们不想吗?是他们没有!
而底层百姓们,之前面对服饰开。放评选并没怎么发声,因为就连最开。放的大唐服饰,跟他们日常穿戴,都小巫见大巫。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幕居然会特地提到他们,这让他们羞耻的同时,很是无措。
虽然他们没有衣服穿,但却接受过服饰礼仪,知道没有衣服穿,是很羞耻的事。
但羞耻同时,他们心里又涌起难以言喻的酸涩。
因为他们和那些贵族服饰距离太远,在这之前并没有太大代入感,直到他们也成为其中一部分,才终于感受到一点真实。
【我之所以提起古代百姓们无衣,是因为华夏服饰文化不仅包括贵族们的服饰,底层百姓们无衣,也是华夏服饰的一部分。】
【当然,跟光鲜亮丽的华服比起来,没有衣服穿的百姓并不算很好看,他们特别像衣服的两面,华丽的一面对外展示,晦暗一面则不为人所知。】
【而古代百姓们无衣的现象,是因为他们懒惰吗?不,是因为他们织出的衣服都被强行抢走,古代布匹就是税。收的一种,在纺织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织布的效率并不高,可就算这样,依旧有苛捐杂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