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很多人印象里,百姓们是站在明朝这一边的,其实那都是扬州十日等事件之后的事,最初百姓们的立场是两不相帮和偏向清廷的。】⑤
【可以说那时清廷要是把握住机会采取怀柔政策,绝对能收获民心,但可惜他们身为异族,加上人数少,并没足够自信统治那么多的百姓,面对百姓们的反对,他们做的是熟练举起屠刀,大开杀戒。】
【就这样,无数不愿意剃头的百姓们倒在了血泊中,愿意剃头的百姓成了清朝的子民。】
【历史滚滚向前,金钱鼠尾等清朝发型,也成了华夏历史无法抹去的一页血色篇章。】⑥
【好了,说完清廷的残忍手段,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另一些情况,比如明末军队也一同欺压屠杀百姓,以及当时清军和百姓们的数量差距。】
【大家要知道清廷是少数民族,换句话说,他们在扬州和嘉定等地方实施大屠杀的时候,数量是没有当地百姓们多的。】
诸朝古人们沉默,所以这么少的人,是怎么杀的那么多人?
【但可惜,就算百姓们是那些人的数倍,最后依旧反抗失败。】
【一是武器差距,普通百姓的兵器没办法跟正规军相比,二就是人力无法统一发挥最大作用,他们虽有抵抗的心,却远没有清廷士兵们凶狠和纪律性。】
“武器差距和纪律性。”明末扬州和嘉定的聪明人眼睛一亮,于他们而言,最怕的就是没有头绪,现在有头绪就好办多了。
不同于其他时空还给人心痛时间,知道未来的扬州和嘉定百姓强忍悲痛行动起来,因为他们不想死,不想再变成后世人嘴里冰冷数字的一员。
“我们去支援扬州和嘉定!”明末其他地方的百姓们想到什么。
今天他们救别人,希望明天他们有难时,其他人也能伸手相助。
为了活下去,明末的百姓们开始互帮互助,积极抵抗清军。
明末朝廷一看,连忙派人过去,希望能把百姓们笼络过去,毕竟原先历史,他们最后就是联手了。
却不想百姓们很冷漠,“清朝特别差劲,难道你明朝就好?”
“就是,你明朝明明就是百姓起义出身,后来却反过来欺压百姓,我们就算成功帮你们复明,也不过是明朝重头再来一遍而已。”
而已经经历和知道明朝历史的他们并不稀罕。
不同于历史中的明末百姓们,是真的没有退路,只能和南明联手。
这一次,他们还没步入绝境。
因为天幕的出现,许多聪明人不再低调隐藏自己,而是积极献策,毕竟扬州数十万亡魂,他们绝对是其中之一。
他们不想死,只能贡献自己所有才华和力量。
就像天幕说的,初入中原的清廷数量并不多,他们要是操作得当,完全可以把对方赶出中原。
至于驱逐完异族们,中原会落入谁手,目前还未知。
另一边,初入中原的清兵们并不知道中原百姓们已经开始拧成一股绳,不知道人破釜沉舟的爆发力。
他们从汉人嘴里知道他们未来会入主中原后就一直很高兴。
而看到他们高兴,负责为他们翻译天幕的汉人们不由满头大汗的隐藏一些事实,比如扬州十日之类。
这倒不是出于同胞之情,而是他们距离清兵太近,清兵知道后生气,拿就近的他们泄愤怎么办,可别以为这事清兵们做不出来。
有心算无心,这一次清廷还想对扬州和嘉定等地方故技重施,却被有防备的百姓们狠狠栽了大跟头。
信息差的出现,让双方战况发生反转。
“民间情况如何?”康雍乾三个帝王顾不得担心自己祖宗和后代情况,只能先稳住自己所在朝代。
至于清朝其他帝王的朝代,只能让他们自求多福。
“陛下,民间百姓们是有起义苗头,已经被镇压下去,是否要诛杀他们?”
“诛杀,你们是不想我大清更不得民心?”康雍乾三个对这种处理方式皱眉。
倒不是他们对百姓心存善念,而是怕天幕又给他们捅出去,到时候让他们更难执政。
除康雍乾几个政。权稳固的帝王还能暂时稳住外,清朝之初和后面慢慢没了实权的帝王们,江山社稷明显动摇。
就像他们血。腥暴力镇压百姓们时的想法,人数,就是彼此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哪怕他们拉拢了许多聪明汉人,依旧无法阻挡滚滚而来的民心大势。
还有一些汉人,眼看时机不错,连忙向帝王进言,“陛下,此情况下,朝廷应该多出安抚民心的政策,百姓们自然会平息下来。”
“刘墉,你食的可是朕的俸禄,居然为那些百姓说话。”乾隆冷笑不悦道。
“可陛下,他们也同样是您的子民不是吗?”刘墉继续劝说帝王,心里则叹息,时机不对。
乾隆帝是清朝帝王中目前实权最大的帝王,百姓们现在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实在不想看到同胞的血白流。
“你说的不错,他们也是朕的子民。”乾隆因为刘墉这句话而脸色缓和。
至于他心里是不是真这样想的,谁也不知道,反正过后,一系列安抚民心的政策下达,暂时稳住了乾隆一朝有些动摇的朝纲。
除了清朝诸代帝王治下起义遍地开花,明朝各代帝王治下的百姓们也越发不甘。
“凭什么我们一直被压迫?先是明朝再是清朝,永无出头之日!”百姓们双眼猩红,眼前看不到一点活下去的希望。
聪明的明朝帝王见状连忙推了皇室宗亲们出去让百姓们泄愤,且以后不得不对皇室宗亲们的行为加强管理。
如此百姓们的愤怒才稍有平息。
不同于越往后,明朝帝王和皇室宗亲血缘关系越淡,亲缘越浅,把皇室宗亲推出去,帝王们丝毫不心疼。
明朝帝王们排位越靠前,越下不去这个手。
就像朱元璋,作奸犯科、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可是他的儿子们,再对比他给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让他对自己儿子们动手,无异于剜心割肉般痛。
“朕以后对他们严加看管还不行吗?他们年龄还小,以后一定会洗心革面!”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还是保下儿子们。
一是他确实舍不得杀自己孩子,他对别人向来冷酷无情,可对自己孩子却是好的很,且他从一开始就是十分双标的人,如果不是天幕引起的民愤,朱元璋连软话都不会说。
尽管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这样作为,一定会失去民心。
二就是涉及到朱元璋的根本利益,那就是朱元璋不信任其他人,只信任自己血脉。
哪怕最坏情况是他血脉自相残杀,可也能保证江山一直在他后代手中,杀了儿子们,万一大明江山落到外人手中怎么办?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是他人做嫁衣的。
此时朱元璋虽然知道民心重要,可终究还是私欲占据上风。
因此他不知道,他越想保住自己儿子们的命,就越保不住。
他几个罪大恶极的儿子们,如朱樉等人,死的比原有历史还早,且还找不到凶手。⑦
这让朱元璋沉默,好像一下老了十岁。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姜叶不知道自己的话就像蝴蝶翅膀,使知道未来的各时空发生一定偏移。
【发型问题到这里就结束,接下来给大家看点轻快的,那就是随着服装变化而增加的配饰们。】
姜叶切换话题。
于她而言,古人发型的事已经是过去式,可对于古人们来说却不是。
加上配饰介绍女子们的配饰占据大部分,很多人的注意力都从天幕上移开。
比如明末清初的时空,众人正值生死存亡之际,对首饰并不感兴趣。
也就只有歌舞升平的盛世,人们才对配饰们的注意力多一点。
【配饰大致可以分为头饰、耳饰、颈饰、手饰、腰饰、腿饰、脚饰几大类。】
说着姜叶身后屏幕展现出众多配饰,从头到脚把人包圆。
相比之下男人配饰少一点,哪怕是对天幕上心的嬴政和刘彻,也稍微从天幕上移开视线。
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儿子们刚死,他这个父亲得多大心才能继续看天幕。
反倒是昏君们兴致比明君们大的多,“天幕配饰样式齐全,来人,着人给后宫娘娘们打造。”
反正打造出来,最后饱眼福的也是他们。
“母皇,儿臣想要那套首饰,你给儿臣打造一套吧。”太平公主眼睛一转,借机朝自己母皇撒娇。
那套首饰她自己也能打,可是自己打出来的首饰,跟天子所赐的自然不同。
在不涉及原则问题的时候,武曌自然顺自己女儿的意,但她也不想让女儿轻易如愿。
“你来说说明清两朝的弊端,过关才能得到奖励。”
这些问题于皇室出身的太平公主并不难,难的是这是一道政治问题。
而之前,太平从没参过政,武曌的话让太平心猛地一跳,心里思索一番后才回答。
“之前天幕说,明朝之所以失民心,是因为皇室宗亲们,儿臣倒是有不同见解,儿臣觉得明朝的皇室宗亲并不是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明朝帝王们,如果不是他们一直放纵那些皇室宗亲,明朝那些皇室宗亲何至于成亡国之祸。”
“难道明朝几十万的皇室宗亲,真连几个好的都没有?只不过明朝帝王不给他们机会,儿臣相信,但凡明朝帝王们对皇室宗亲严厉约束他们违法犯纪,再以双方彼此的血缘牵绊,他们绝对能成为明朝帝王们的助力。”
就算真有祸患,只要运用得当,照样可以利大于弊。
可是有明一朝,感觉就没明朝帝王用过这份力量。
“还有清朝,他们就像天幕所说,是自己的残。暴行为失去了民心,怨不得他人。”
“母皇,清朝发型真丑啊。”太平忍不住中途感叹,想到清朝发型,打了个寒颤。
武曌没好气的看了女儿一眼,虽然也觉得自己脏了眼睛。
无独有偶,大唐另一时空,安乐公主也在和自己父皇母后复盘明清两朝的事。
虽然安乐公主性喜奢华,但她没忘自己的政治理想,衣服、配饰等东西,等她成皇太女和女帝以后再说不迟。
开元年间,李隆基目光落到杨贵妃发间,笑着问杨贵妃那些首饰好不好看。
“好看,三郎可是要给我打造?”杨贵妃美目流转、抿唇轻笑道。
“自然,朕的爱妃值得最好的。”已经年迈的李隆基哈哈大笑,拥杨贵妃入怀。
埋李隆基怀里的杨贵妃忍不住翻一个白眼,既然她值得最好的,那倒是让她当皇后啊。
男人的话,听听就得了,杨贵妃可没忘记李隆基原配发妻王皇后和前婆婆武惠妃的下场。
【除却配饰们不同的款式,按照它们的打造材质,可以分为金、银、玉、木四大类。】
配饰们在身后屏幕上继续播放,姜叶说起古代配饰的材质。
【如果按照世俗价值划分,金和玉无疑是最高档次,其次是银,和银价值相当的珍珠、璎珞等材质,最低的则是木制配饰,也是底层百姓们常见和常用。的配饰。】
【配饰自然是越华丽和珍贵越好,但可惜古代底层百姓们根本用不起金银玉饰,他们所用。的基本都是木制的首饰,其中以乌木发簪和荆钗为代表。】
这话让不少。妇人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发钗,那是她们全身上下唯一的配饰。
【说到这,我真的很想说以古代的洗漱环境以及配饰问题,底层古代百姓们不管男女,都该留短发才对,长发的话一点不好打理,且衣容整洁是贵族们才需要考虑的事,底层百姓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
【且从身体营养方面分析,过长的头发会消耗人。体更多气血,衣食无忧的贵族也就罢了,于底层百姓而言,长发不仅不是优势,反而是拖累。】
前面听到姜叶说他们适合留短发,诸朝百姓们想开口反驳。
可是听到姜叶后面的话,他们大惊,“长发会消耗人更多气血?!”
“难怪咱们都是长头发,却跟贵族们的长发没法比,贵族们的长发像绸缎,咱们的头发却像杂草。”诸朝百姓们心里别提多复杂。
“要不,咱们试着留一下短发?看后世人短发挺常见的。”有人小心翼翼道。
这也就是看了天幕,知道有人留短发,要不然他们是不敢轻易说这话的。
“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啊。”长久以来的观念和新观念的灌输,让很多人摇摆不定。
“没了长头发,说不定身体能好一点,听我的,都留短发!”也有人当机立断。
众人朝他们看去,心中了然,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种孝道没错,可再长的头发,也抵不住父母亲自发话。
且父母让孩子们留短发,也是爱子心切,为了让孩子们身体能更好些。
有了一例,就会有更多例,就像姜叶说的,衣冠整洁,那是贵族们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他们又不是贵族。
再加上头发可以再生,以后想留长还能留长,众人对失去长发并没想象中的心痛。
别说,头发一短,感觉干活都利索多了,虽然他们所谓的短发,根本没办法和后世贴头皮的寸头比,可也比之前大都及腰的位置好的多。
洗漱问题就更不用说了,头发短,洗头发时不知少费多少水,干的也比长发时快。
头发问题只是姜叶随口一说,重点还在配饰上。
【比起木制品,金银玉等材质更受欢迎,不仅是因为珍贵,还因为它们比之木制品,材质很难腐朽。】
【当然一些名贵的木头防腐朽效果不比金银玉差,可那毕竟只是少数,不像金银玉,普遍经得起时光检验。】
这话让喜欢金银玉配饰的贵族们自得,“金银玉自然是好东西,等以后要陪我们一起去地下的东西。”
“有后世这话,我打算陪葬更多的金银玉!”也有贵族把自己的陪葬品变得更加丰厚。
【说起金银玉,不得不提起古人一大习惯——厚葬,在古人观念里,人死后灵魂依旧还有意识,所以他们死后会陪葬相应的人和物,人就不说了,人殉是十分恶臭的行为,每个让人殉葬的人,都该遗臭万年。】
【此殉葬包括但不限于臣子、后妃、子女、宫人、奴隶等。】
【好笑的是古人其实也反对殉葬,但他们反对的是有身份的人殉葬,而不是宫人、奴隶们,可无论殉葬的人是什么身份,这种陋习都不值得提倡。】
【所谓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都是人对死亡的美好妄想,其实仔细想想,就能发现其中漏洞。
首先是人死后,真要有灵魂,那被迫陪葬的亡魂不报仇都算好的,怎么可能还会继续听令,生前她们可以被家人、身份和其他东西拿捏,死后怎么可能还会继续被拿捏?】
【而被迫殉葬的人如果没办法为自己报仇,就说明人死后有灵魂一事是假的,毕竟总不可能生前人分三六九等,死后还分三六九等,都是灵魂,难道只特殊照顾你当主人的,不照顾奴隶,别闹,那些主人真要有阴间门路,他们还会死?】
姜叶说的有理有据,让人完全无法反驳。
可这样的真。相,对相信死后有灵魂的人就难受了。
比如嬴政,“朕的兵马俑,难道都白做了?”
他为什么做那么多兵马俑,就是希望它们在阴间化为大军继续拱卫自己。
就像主持人说的,活人殉葬死后不报仇都算好的,算下来还是兵马俑安全、放心。
不过后世的殉葬群体居然还包括子女吗?这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正吃瓜的嬴政完全没料到自己就是那个正主。
“哼,就算死了没有灵魂,朕也要陪葬。”刘彻心梗了一会儿,并没决定减少陪葬品。
他是不让活人殉葬的,但是金银玉石等东西,绝对不能少!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迷茫,“人死后居然什么都没有,那咱们还陪葬贵重品吗?”
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刘彻的壕气,很多人的陪葬品,都是自己家最珍贵的东西,他们想的是死后能不能靠那些东西翻身。
既然人死后没有灵魂,那东西还要带到地下去吗?
“既然死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咱们就把东西留下,给孩子们继续过日子吧。”有人想了想,放弃了陪葬东西的执念。
当然放弃陪葬执念的只是少数,且大多数都是底层群体。
中高层的贵族们,哪怕知道人死后没有灵魂,他们依旧会陪葬很多东西,因为它们有这个挥霍资本。
【说起殉葬,其中三个朝代最为恶臭,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元、明、清。】
【看到区别没有,元和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而明虽然是中原政。权,可是它做的事,却和少数民族政。权一样恶臭。】
【少数民族政。权并不具备华夏流传下来的礼仪制度,是实打实的蛮夷,可让人心痛的是明朝这样一个正统王朝,居然也有相同陋习。】
【甚至不仅是相同,明朝的殉葬制度,比其他两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诸朝哗然,尤其是汉、唐、宋这段时期的人非常不敢置信,毕竟殉葬制度距离他们已经很远,实在很难想象在他们之后,会重启殉葬制度。
还有那明朝,真的是汉人正统王朝,而不是异族政。权吗?
这让很多人难受起来,“为什么明朝会有殉葬制度?”
倒是元朝和清朝有殉葬制度,他们并不意外,也不在乎。
毕竟一个是自己家,一个是别人家,任谁都想让自己家变得更好,而不是去和别人家比烂。
“你才蛮夷!”忽必烈等元朝人跳脚道。
还不如也对他们高要求呢,这样反而让他们感受到一股自上而下的强烈蔑视。
那是华夏发展出来的数千年文明礼仪,和野蛮血。腥的元朝政。权形成鲜明对比。
至于清朝,康雍乾几个并不担心清初其他帝王的殉葬制度,因为比起担心殉葬制度,清初几代的政。权还在不在都不一定。
至于他们执政时期,殉葬制度已经废除的差不多。
“天幕,真是多管闲事。”朱元璋看着天幕十分冰冷和厌恶。
如果不是天幕,他儿子们说不定还活着。
要不是为了政。权,他早就没办法忍受天幕。
可现在,天幕居然又批判他们明朝,这让朱元璋如何不气。
姜叶并不知道自己机缘巧合打断朱元璋的动作,朱元璋某些作恶多端的儿子们死了,并且找不到凶手,然后朱元璋就打算让儿子们的妻妾为自己儿子们殉葬,反正这事他很熟练。①
结果朱元璋正打算做呢,就听姜叶提起和反对批判人殉的事。
这一刻,朱元璋别提多想让姜叶专心讲配饰材质的事。
从配饰材质扯到殉葬和人殉,难道主持人不觉得话题跑偏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①朱标死后,妻妾就被迫殉葬了。
还有人说朱元璋下旨让后妃殉葬,是为了让马皇后做好人去捞人——可那时候马皇后人早没了,怎么捞?从皇陵里蹦出来捞吗。

“父皇,还是先看天幕怎么说吧。”朱标道。
从小乱世长大,且也被元朝思想影响,朱标并没觉得人殉有什么不对。
不过他也知道,其他人对这种事很反感,尤其是底层。
“凭什么那些元朝人能人殉,朕却不能!”朱元璋不服,这让他感觉自己输给了元朝。
“可能因为咱们明朝是汉人王朝,所以要求才比较高吧。”
朱标若有所思,跟元清比起来,大明不会输,但是跟汉唐比起来,他们大明就逊色许多。
“父皇,从今往后,只怕天下人也会想知道,咱们明朝是想做汉人王朝,还是异族王朝。”朱标深觉不妙道。
“怎么,难道他们还想造反!”朱元璋冷笑。
凭什么说他的大明比不上汉唐,他不服!
哪怕他对刘邦和李世民很喜欢,却也不想自己的大明输给他们的汉唐。
可是,就算朱元璋再不想承认,后世人心里想起的明朝,也是和元清一起并列,而不是和汉唐做对比。
【首先来说元朝,有史记载说元朝人殉是从成吉思汗开始,这里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他们之前就有人殉习惯,只是之前所为没有记载下来。
第二种就是他们是来了中原后学会了人殉,之前之所以没有,那是因为草原人数太少,人殉会影响他们部落实力,后来中原人多,可以让他们肆意挥霍。】
【但我觉得情况应该是两点解读的结合,元朝之前本来就有人殉行为,只是为了避免整体实力下降,活殉仅限于少数贵族用,后来入主中原,人殉规模才迅速扩大,要不然没有人殉习惯的元朝,不可能突然就学会人殉。
要知道中原此时已经远离人殉千年,总不可能是元朝从华夏古籍里把落后风气重新扒拉出来,但这样一来,就跟元朝空有蛮力,却没有脑子的印象相驳了。】
“噗,你们才没有脑子,我们元朝也是有读书人的好不好!”忽必烈想吐血,毕竟元朝是他建立的,他愿意听到元朝被人贬低才怪。
南宋末,成吉思汗得知元朝是自己的后代,不由哈哈大笑。
与之相反的是文天祥等人,脸色煞白,“我们后面就是元朝,我等是历史罪人!”
若不是他们太弱,怎么会让异族入主中原。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元朝真正战绩,只能说文弱的南宋,遇上凶悍的元兵是一种不幸。
【元朝入主中原后大肆折腾,所以国祚不到百年,就被重新赶出华夏。】
【自古以来,蛮夷入华夏,要么是被同化,要么是被驱逐,清朝是前者,元朝是后者。】
“同化吗。”康熙呢喃,想起自己从小到大学习的汉文化知识。
除却种族因素,他对汉文化知识并不排斥,因为汉文化高深,对他十分有利,可以让他更好治国。
“居然不到百年就又回去草原了。”忽必烈傻眼。
正高兴的成吉思汗也皱眉,“这后世子孙怎么回事?到嘴的肉都能丢。”
“不,我们不想回去草原,草原太冷了!”忽必烈等元朝君臣猛地摇头。
他们当初为什么拼死也要入主中原,那是因为草原气候骤降,不再适合他们生存,所以种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凶悍,成功入主华夏。
回想起草原,哪怕那是自己的根,忽必烈等人也不想再回去。
已经适应温暖气候,安稳生活的他们,十分眷恋华夏的安逸和繁华。
“陛下,要不咱们废除人殉吧?要不然有天幕在,臣等怕有碍国祚。”元朝有脑子的贵族小心翼翼提议。
万一在天幕影响下,他们元朝国祚比原先的更短怎么办?
“先去打探草原情况,草原要是还不暖和,咱们就考虑扎根华夏。”想起华夏文化浩瀚如星,并不喜欢学习的忽必烈愁眉苦脸。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们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赶出中原,现在知道国祚这么短,肯定是要想办法续国祚的,要不然他真就像天幕所说的没脑子了。
【相比起元朝直白的残忍和血。腥,明朝的帝王们更加无耻,因为他们给殉葬的女人们起了一个‘朝天。女’的。名字,并给她们的亲人加官进爵做安抚。
比起元朝女人们的一死了之,明朝的吃女人不仅被冠以大义,还让她们的亲人也能对女人们敲骨吸髓,可谓是一女多吃,除了女子本身,其他人都能获利。】①
【有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人殉了四十多个嫔妃,明成祖朱棣人殉了三十多个嫔妃,就连被称为仁宗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也都有人殉。】
【最重要的是,能上史书记载活殉的女人都是有身份的,更多被活殉的人,身份低的人都没资格上史书,可想而知这个数量有多庞大。】②
【然后呢,因为朱元璋开的头,人殉这股风气并没局限于帝王,很快就蔓延到皇室宗亲身上,朱元璋杀。人不眨眼,却很疼儿子们,比如他有一个儿子生前伪造龙袍都没事,等朱元璋一死,他本就无法无天的儿子们更是也跟着学人殉。】
【等到最后,这股风气往下蔓延,以至于有点钱的人也跟着活殉,可以说朱元璋这种行为,值得遗臭万年。】
因为朱元璋影响的不止自己,还有大明整体。
“遗臭万年,呵呵,朕倒要看看谁能让朕遗臭万年,你越是不让朕做,朕偏要做!”朱元璋哪受得了被人指着鼻子骂。
他奈何不了天幕,还奈何不了那些女人吗。
既然他已经担了骂名,那就把事做实了。
“父皇,万万不可啊。”朱标脸色一变。
直接跟天幕对着干,民心一定会动荡。
“陛下,妾请求殉葬,望陛下允许。”马皇后身穿朝服,朝朱元璋行叩拜大礼。
“皇后,你这是干什么,朕只会让那些没生育过的嫔妃殉葬,你对朕可是有功之臣!”毕竟马皇后是生育过的,且彼此还是原配夫妻,朱元璋不至于如此冷血。
“可是陛下,没有生育过,她们就不是您枕边人吗?常言道‘一夜夫妻百夜恩’,求陛下放她们一条活路吧。”马皇后也是女人,很难不为朱元璋这种行为齿冷。
就像朱元璋说的,她是因为生育过才不算在列,要是她无法生育呢?
要是她没办法生育,哪怕他们是患难与共的原配夫妻,朱元璋也绝不可能容忍她,从子嗣数量就能看出朱元璋此人对血脉的执着。
“皇后,你是一国皇后,怎能为那些下贱之人下跪求情。”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