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从古至今,人们对油,也就是脂肪的获取来源只有两大种,一种是从动物身上获得,被称为荤油;另一种就是从植物中获得,这种油被称为素油。】
【秦朝时期的麻,被称之为胡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芝麻,从它名字带‘胡’,就能看出它并非本土植株。】
【关于古代的麻,有说是西汉时期,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原,但是比秦汉更早出现的《诗经》中也找到关于胡麻的记载。】④
【至于为什么纠结这件事,是因为这关乎秦朝时期有没有芝麻,芝麻要是西汉张骞带回中原的,那比西汉更早的秦朝,就没有芝麻。】
【除了秦朝有没有芝麻的疑惑外,我最初没弄懂麻的时候,以为古代位列五谷的麻,是织布用。的麻,想着衣食都很重要,这样排列挺合理。】
【但是随着知道更多资。料,我发现古代位列五谷的麻是可食用。的麻,这涉及到麻的种类,有的麻可以做衣服,有的麻可以食用,还有的麻能二者得兼。】
【能织布的苎麻我们之前介绍过,这次的芝麻主要是食用。的麻。】
【芝麻由于颗粒较小,虽然味道很好,但无疑做不成粮食,只能调味用。】
【古代看重芝麻的,自然是榨油方面。】
【芝麻是很优秀的榨油农作物,出油率大概在45%-60%,也就是说一斤的芝麻,出油率会在半斤上下。】
【除了芝麻油外,还有大豆、油菜花籽、花生仁和向日葵籽的出油率也很可观。】
【这些都是人们可以入口的食用油。】
【除此之外,还有棉花的棉花籽也能榨油,就是不宜食用,但可做别的用途。】
关于非食用油,姜叶只是简单提一下,然后又回到食用油上。
诸朝古人们眼睛一亮,“棉花籽居然也能榨油,虽然不能吃,但也比直接扔掉好。”
“什么棉花?”春秋战国的新观众们一头雾水。
“我们现在只有芝麻、大豆和油菜花,花生仁和向日葵籽咱们没有。”
嬴政和刘彻等秦汉帝王们扒拉了一下自己家的农作物,三样现成,两样没有。
芝麻他们叫胡麻,大豆叫菽,油菜花叫葑。⑤
和秦汉情况一样,隋唐宋,隋文帝、李世民、赵匡胤等人也没发现花生仁和向日葵籽踪迹。
虽然他们已经有芝麻、大豆和油菜花,但能榨油的油作物谁会嫌少。
“俺明朝也没有花生仁和葵花籽,这两样好东西该不会便宜后面的清朝吧。”一想到清朝有,而他明朝没有,朱元璋就来气。
永乐年间,朱棣想起什么,从郑和给自己带回来的植物里扒拉扒拉,“咳,花生仁是落花生,朕有了。”
“还有向日葵,是丈菊。”⑥朱棣有瞬间沉默,想起曾被当成花观赏的棉花。
当然华夏吃瓜子有着悠久历史,向日葵这么多现成的籽,他们没理由放过,但从人们给它取的。名字,还真像观赏物。
朱棣之后,花生和向日葵籽踪迹越来越多。
在这之前,诸朝百姓想找都很难找到,因为花生和向日葵并非本土作物,都是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
【既然是榨油,自然离不开榨油机器,最初的榨油法为压榨法,压榨前,油作物们会被炒熟磨粉再蒸,蒸完整理成油饼,把油饼装入榨膛后,利用石头和木头撞击的压力从而榨油。】
【这样的榨油装置很考验人的体力,后来出了水代法榨油。】
【以芝麻油为例,芝麻洗净炒至焦香,然后磨成细腻丝滑的芝麻糊状,先前芝麻火候炒的轻些,磨成的芝麻糊就是芝麻酱,到这步就可以完成。
芝麻油的话,需要往磨成的芝麻糊里加水,利用水重油轻原理,芝麻渣和水在锅中下沉,上面的就是芝麻油。】
【水代法比起压榨法少了体力和繁琐步骤,两种榨油方式算各有优劣,比如压榨法适合古代大型油铺,水代法适合家庭作坊。】
【古代榨油离不开人力,我们现在的榨油过程已经大都机械化,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随着姜叶话落,身后木制榨油机变小,而后和后世的机械榨油机各占一半屏幕。
后世机械榨油机也是压榨原理,榨油核心原理不变,只是从木质材质变成更结实的钢铁,榨油也不再需要人工,其机械所造成的压力,远大于人力,出油速度更快。
“又是机械!”嬴政等帝王一瞬不瞬的盯着后世的机械榨油机。
之前天幕也出现过后世的收棉机,现在榨油方面也用机械。
如此利器,后世却只用来便捷衣食。
就算嬴政等人肯定,后世可能会有大型的军事器械,还是被后世的大手笔震惊。
扪心自问,他们要是有这实力,会把这些利器用来哪方面?
九成九的帝王都不会像后世那样作为。
这是身份决定,也是思维决定,毕竟以前从没人告诉他们,还可以这样对待百姓和使用机械力量。
“陛下,以纺织机效率为例,后世榨油机利润绝对非常可观。”李斯积极表现,力求更好赎罪。
嬴政看向朝臣,“爱卿们可能弄出后世的机械榨油机?”
秦朝朝臣们:“……”陛下,他们纺织机还在摸索中呢。
“陛下,后世的榨油机对我们来说太远,水代法榨油却触。手可及。”
明知不可能,嬴政心里依旧可惜,“把后世的机械榨油机交给墨家、公输家研究,水代法先用上。”
因为后世天幕,眼看能做的活越来越多,嬴政没只满足墨家,还把公输家也弄回了咸阳。
可尽管墨家和公输家的人都在咸阳,面对帝王交代下来的命令,依旧手忙脚乱。
毕竟他们和后世可是隔着数千年的时光,不是知道大概,就能抹平其中差距的。
不过尽管忙碌,墨家和公输家的人却很开心,“没想到咱们行业在后世能做这么多事。”
身为行业前辈们,他们为后世后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时,他们也被后世机械打开眼界,技术更上一层楼。
【说完芝麻,咱们最后来说稻。】
【其实稻在古代,也就是秦汉时期,食用占比并不是很大。】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至于旱稻,不如水稻出名。】
【秦朝时,稻米占比不大, 和其政。权方位和地理环境有关,秦朝国都咸阳地处北方, 当时主食是小米和麦, 别说秦朝,就是现在, 北方依旧食面粉多。】
【政。权方位和地理环境决定秦朝当权者们的饮食习惯, 所以稻米虽然也有数千年食用历史, 但在秦朝时期,并不能达到我们现在稻米的主粮位置。】
“未来稻米也是主粮?!”诸朝古人们惊讶。
之前姜叶说过,麦后来居上成为了主粮, 没想到稻未来也成了主粮。
【关于稻米,我们不是专业的,了解的不多, 只说一下表面,稻米有单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之分, 所谓单季稻就是一年只能种植一次, 双季稻是一年两次,三季稻是一年三次。】
“世上居然还有一年可以种两次甚至三次的稻米!”古代百姓们振奋。
“种的次数越多, 粮食是不是就越多?”
“双季稻和三季稻在哪?”嬴政和刘彻等帝王更为在意,有更多粮食, 就意味着更多人口,和更大疆域。
但凡一个合格的帝王, 都不会无视这么重要的信息。
【秦朝时期, 稻米不管南北, 都是单季稻,关于双季稻,最早记录为秦汉时期,地区为岭南百越交趾,那里的交趾稻可以一年种两次。】
【秦始皇在世时曾收复百越,按理来说是拥有过双季稻的。】①
嬴政心不觉一痛,又想起秦朝二世而亡。
因为秦朝国祚太短,就算拥有了双季稻,也来不及发挥出双季稻的威力。
【汉朝时,汉武帝刘彻再次收复百越,这次百越交趾的交趾稻正式流向中原,此后记载越来越多。】②
刘彻心情很好,“双季稻朕算有了,三季稻在哪呢?”
【交趾的双季稻只是双季稻的一种,等到北宋,又从越南引进另一种双季稻:占城稻。】
【没错,两种双季稻是岭南老乡。】③
“到时候正好一锅端。”对嬴政和刘彻来说,两种双季稻是老乡,反而方便他们。
“派人去岭南引进占城稻,提前让咱们华夏拥有它们。”唐朝,李世民迅速下令。
宋朝之前的帝王,知道越南有新的双季稻,很多都行动。
就是遇上昏君,也有底下的臣子和百姓们上心。
赵匡胤还是第。一次听姜叶说起北宋,不由嘀咕,“宋朝就宋朝,还北宋。”
这说明宋朝以后会遭遇大变啊。
北宋帝王和朝臣们也注意到,不由面面相觑。
至于南宋,他们已是亲身经历者,只觉得满眼悲痛,“宋朝就算有更多双季稻又如何,最后还不是通通便宜了敌人!”
【至于三季稻,并不是单独的某个稻种,而是不同生长周期和品种的稻种轮流种植,它们根据种植时间,被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合起来被称为三季稻。】
“原来如此,三种不同的稻子合起来是三季稻,这个方法咱们现在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哪怕是秦汉时期也能做到。
也就分辨不同稻种生长时间需要点功。夫。
百姓们也听懂三季稻原理,但可惜因为试错成本和周身稻种种类不丰,就算知道,也很难直接种出三季稻。
【在没有化肥和杂交技术的古代,植物的种植次数越多,就代表能收获越多粮食。】
【就像有的双季稻和三季稻,它们单独一轮的粮食产量未必比得上单季稻,但是它们次数上去,总量却能超过单季稻。】
【南方地区温暖湿润,水系发达,十分适合种植水稻,南宋时期,有句话叫‘苏湖熟、天下足’,这里的粮食指的就是水稻。】④
“水稻只能种在南方吗?北方怎么办?”诸朝北方人急道。
他们也想要双季稻和三季稻,可是北方水源没有南方丰富。
“南方到底太远了。”国都定在北方的诸朝帝王们忍不住摇头。
南方的稻米倒是能想办法运到北方,可那样会增加许多成本,他们有这个福份,百姓们就别想了。
【抱歉,关于南宋‘苏湖熟、天下足’,我们忘了说,南宋的天下只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南方,并不包括北方,也就是说苏湖的稻米,只够供应南方,而不是整个天下。】
想到什么,姜叶和江雪赶紧补充。⑤
“咳咳咳!”南宋赵构剧烈咳嗽,十分不服,“南宋的天下,怎么就不是天下了!”
虽然南宋的天下,确实小了点。
“陛下别跟后世人一般计较,他们怎能理解陛下的雄韬大略!”秦桧奉承赵构。
南宋朝堂像秦桧这样不要脸的臣子们还是不多的,他们面对一唱一和的君臣二人,只能沉默以对。
“后世说的对,咱们南宋小,并不值得骄傲。”还有良心的臣子们忍不住叹息。
还有人望向北方,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们想回去,回到我们曾经的故乡。”
“我们一定会回去!”少年岳飞语气昂扬道。
【南方能种植水稻,北方其实也能,北方能种植水稻的地方叫黑龙江,在唐朝名为望建河,于唐高宗李治时期,在黑龙江建立黑水都护府。】⑥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睁大眼睛,和长孙皇后互相对视,然后一同看向尚在襁褓的小儿子李治,和大儿子李承乾。
承乾才是太。子,未来怎么会是稚奴成了帝王?未来发生了什么事?李世民夫妻俩发愁。
【但名义统治和实际开发有所区别,那时候黑龙江虽然名义上归属华夏,但黑龙江的土地并没得到开发,清朝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但也没有开发,而是封禁,让黑龙江依旧保持原始的渔猎风俗。】⑦
“黑龙江是清朝老家!”朱元璋终于知道清朝的源头,不由磨刀霍霍。
“后世揭露了咱们祖地,只怕其他时空咱们先祖危矣,只能让先祖们自求多福了。”康雍乾三个一叹,却什么也做不了。
他们现在光是维持统治,就耗尽全力。
【如果说前面朝代,还能用黑龙江土地没有化冻为借口,那清朝就是实打实的蠢了,要知道黑龙江的黑土地,全世界只有三大块,可他们就眼睁睁放那,空有宝地而不用,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肆割地赔款,我们后世都不敢想象黑土地归属别国的样子!】姜叶和江雪心有余悸,十分后怕。
“全世界只有三大块的黑土地,可见其珍贵,那清朝怎么回事,自己家的地都不会种!”
“就是,不会种给我们啊!”其他朝代的人们恨铁不成钢。
“黑水都护府得加强兵力和民力。”李治和武皇后商量道。
不知道宝地也就算了,没知道还空放那里的道理。
唐朝后面的宋朝沉默,他们连燕云十六州都没收回来,地盘也越来越小,别提更远的黑龙江。
“其他两块黑土地在哪里?我们大元铁骑去走一趟。”元朝人挑眉,对其他两块黑土地也来了兴趣。
虽然他们崇尚武力,不代表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明朝,尤其是明初,朱元璋和朱棣已经行动起来。
清朝,乾隆抓狂,“天幕你说清楚,是我父皇雍正和爷爷康熙割的地,我没割过地,别把我算在内!”
康熙、雍正:“……”作为真割过地的他们,无话可说。
不过天幕都这么说了,黑龙江肯定不能再维持原状,而是要利用起来。
要不然就真应了后世人对他们的评价:蠢!
【黑土地有多土地肥沃呢,据相关数据显示,以黑土地为主的东北四省土地目前种植出来的粮食产量,大概占全国粮食总量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总人口约十四亿,四分之一就是三亿多人。】⑧
“等等,后世人口多少?”诸朝古人们听到后世的人口数量,不敢置信。
很多人怀疑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因为要是没出问题,怎么会听到这么荒谬的数字。
“十四亿人口,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诸朝帝王们双眼猩红,他们比底层百姓,更明白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的含义。
“最值得注意的是黑土地啊,后世那么多人,它都还能养活四分之一的人,难怪后世对诸朝不开发黑龙江痛心疾首,我的心也开始痛了。”诸朝古人们对姜叶和江雪感同身受起来。
“咱们人口没有后世那么多,也就是说只靠黑土地,咱们就能吃饱饭了!”诸朝有人狂喜。
“醒醒,就算咱们朝代有黑土地,种出来的粮食也到不了咱们嘴里。”有清醒的人冷笑。
他们不勤劳吗?他们现在种出来的粮食,不交税是能养活一家人的,可是一交税,全家活下去都是问题。
“没想到黑土地居然那么富饶!”康雍乾三个被黑土地的粮食产量震惊。
但一想到那是自家祖地,却一直搁置在那,什么都没干,就忍不住沉默。
别问,问就是脸红。
“陛下,臣等恳求陛下开垦黑龙江的黑土地!”清朝的臣子们忍不住道。
要知道哪怕是“康乾盛世”,底层也多的是饿死的百姓。⑨
【当然,在知道黑土地肥沃的同时,我们也得知道黑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一旦黑土地肥力消耗殆尽,黑土地就会消失,所以黑土地不能滥用。】
【现在我们已经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尽量减缓黑土地肥力流失。】
关于对黑土地的保护,诸朝人们都听进去,知道黑土地会有消失的一天,他们会更加珍惜。
【粮食产量除却肥沃的土地因素,还和外界的施肥有关。】
【施肥可以改良土壤环境,毕竟像黑土地那样的天然沃土,属于可遇而不可求。】
这话让诸朝百姓们忍不住点头,可不,他们哪有黑土地的运气,大都是一般田地。
【关于给庄稼施肥,从春秋战国就有记载,考虑那时候文化载体不丰,有也没记载下来,施肥时间还可以往前推。】
【可以说,咱们华夏的施肥史,领先隔壁数千年。】
“……只是施肥而已,有什么好骄傲的?”诸朝古人忍不住,在他们看来,施肥是很寻常的事。
【别小看施肥,它背后代表的是古人们在种植一道上的智慧。】
【尽管古人们并不知晓土地的营养成分,却也有意识的主动改良土壤。】
【就拿粪肥来说,咱们古人是留存发酵,然后灌溉到地里,肥地的同时,还改善了卫生环境。】
【如果对咱们古人行为无感的话,可以来看看隔壁的粪便情况。】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小可爱的捉虫,么么哒~】
作者同类型完结文:
《位面餐厅从大秦开始》【可能雷点:有嬴政和吕雉cp。】
《诸天聊天群从西游开始》【可能雷点:有武松和潘金莲cp。】
作者预收文求收藏:
《国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和本文算同类型,主神、无限、历史直播、国运流。】
《诸朝直播带货指南》【位面直播、给诸朝古人和星际未来互相带货。】
《穿书女配和女主联手爆红》【娱乐圈文,女主和女二友谊长存。】

“隔壁情况?!”嬴政等帝王眸光一凝, 对于姜叶所说的邻居情况十分好奇。
所谓邻居,距离他们会有多近?
【对比华夏从古至今都有粪肥的概念,国外的人以前是没有施肥概念的。】
【我们可以看看, 西方古代,是如何处理他们粪便的。】
随着姜叶声音, 身后屏幕画面转换。
只见西方建筑风格和华夏建筑风格并不相同。
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们的墙壁和街道上的东西。
“那些深黄色的东西是什么?”
距离远诸朝古人们还没看清,心里忍不住好奇。
镜头拉近以后, 他们才发现那些建筑表面和街道上的颜色, 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颜料, 而是凝固而成的厚厚屎尿。
“?!!”反应过来,诸朝古人油然而生难以言喻的反胃感。
“不是,他们都没茅厕吗?就那么直接泼到大街上!”
“就是, 那么多屎尿,多暴殄天物啊!”
尽管一边恶心,骨子里的习惯, 依旧让诸朝古人们想要节俭。
谁知这只是刚开始,镜头从街道来到河边, 只见河边也免不了屎尿踪迹, 甚至河底,已经被屎尿染成浊黄。
结果就这样的水色, 还有人镇定自若的打水,不知是洗衣服还是饮用。
“不是, 那种水真的还能用吗?不管做哪种用途,那种水都不行了吧!”
用来洗衣服, 衣服也会有屎尿味, 至于喝下去, 恕他们想象不出来那种滋味。
这次诸朝古人已经不是反胃,而是直接吐出酸水。
“不行了,撑不住了,他们怎么那么脏啊?”
虽然他们华夏也不乏在水源拉屎撒尿的人,但把水源污染到那种程度,还真没有。
要知道那可是水源啊!
“也许那只是西方底层百姓的生活,他们的贵族说不定很干净。”诸朝贵族们脸色泛青,希冀道。
作为贵族,他们理解贵族和底层百姓是两种生活方式。
可是,当镜头来到西方城堡上,为西方贵族们挽尊的诸朝贵族们再也绷不住。
因为西方城堡上到处都是岁月积累下来的厚厚粪堆。
诸朝贵族们彻底傻眼,“不是,底层人那样还可以说没条件,贵族们怎么也不保持干净?”
对比他们华夏贵族们的沐休,他们无法接受别国贵族们如此邋遢,不,那已经不是邋遢能解释的了。
“往好处想想,他们的城堡挺难攻的,要想爬城墙,得经过屎山粪堆,呕!”
华夏古代城墙守城时,也会泼金汁,金汁就是尿液,他们以为那就是最脏的,现在跟西方一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不是,他们的贵族都不出门吗?”诸朝贵族们十分不理解。
这么脏的环境,他们是怎么出行的?
就在这时,西方贵族们脚踩高跟鞋,从厚厚的粪堆上从容走过。
他们谈笑风生,都对脚下的粪堆不以为然。
诸朝古人:“……”
所以国外贵族们选择的不是改变环境,而是适应环境吗?
“奇怪,又没下雨,他们为什么晴天打伞?”
诸朝古人比起国外男人们脚上的高跟鞋,对他们白天打伞的行为更好奇。
话落,就见一盆屎尿从天而降,正好淋到雨伞上,雨伞下的人,则幸免一场屎尿灾难。
诸朝古人:“……”理解了,他们要生活在这种环境,也绝对晴天打伞。
【因为西方没有用粪便施肥的概念,他们对粪便的处理会很随意。
当然他们的统治者也想过改变这种情况,但可惜成效不大。】①
【到最后,他们贵族为此发明出了踩屎用。的高跟鞋,还有白天打伞的习惯,除此之外,因为他们常年不洗。澡,还发明了香水来遮掩自己的体臭。】
“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吗,洗个澡保持干净就那么难吗!你们可是贵族,不是平民啊!”诸朝贵族们忍不住发出怒吼。
怎么说呢,看完西方的贵族们,感觉他们东方贵族的档次都跟着掉了。
“他们不用粪便施肥,自然不会费功。夫打理,后世人说得对,咱们东方百姓有大智慧。”看完西方的粪便处理,诸朝古人们精神恍惚。
之前他们对姜叶和江雪说的粪便施肥是智慧体现,还有些不以为然。
现在经过对比,他们深深觉得粪便施肥,是种大智慧。
底层百姓无法想象自己肆意挥霍屎尿的样子。
中高层的权贵们也无法想象自己生活在屎尿粪堆的样子。
【西方不用粪水施肥,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粪水不干净卫生。】
诸朝古人们麻木,“难道生活在屎尿堆里,就干净卫生了?”
“还不如把那些屎尿都弄到地里,好歹街上和墙上能干净点!”
【不过西方虽然没用人粪,但他们会用鸟粪,为此还为鸟粪的归属掀起过战争。】②
【平心而论,鸟粪里某些元素的确多过人粪,对植物施肥确实有很好效果,但都能为了鸟粪打起来,却依旧不看自己身边的粪便,也是神奇。】
“这不是舍本逐末吗?鸟粪哪有人粪好收集?”诸朝古人们不解。
结果等看完西方鸟粪岛相关视频,立马理解,他们也想要!
因为鸟粪岛鸟粪丰厚的都能形成矿石,直接用鸟粪,比收集人粪成本还低,这是对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致。
当然,要是换成华夏,会全都用,而不是做取舍。
【西方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我们过后再提,现在说回粪便施肥。】
【新鲜的粪便并不能直接使用,因为里面可能会有虫卵和细菌,直接使用,可能会使虫卵和细菌转移到植物上,尿液也是,直接浇植物上,会造成烧苗情况。】
【粪肥得经过时间发酵沉淀,彻底杀死里面可能存在的虫卵和细菌,才能使用。】
【这块我们华夏先祖们做的很好,并且除了人粪,畜粪、杂草、食物残渣等,也被拿来制肥。】
【大家可以看一下各朝粮食产量的数据图,除却天灾人祸和战乱,基本都一路走高,古代粮食增产,一看选种,另一个就是施肥。】
【在没有高产粮食的古代,古代人们就是靠着施肥智慧,来为我们的粮食稳步增产。】
嬴政等时代靠前的帝王们看到数据图,不禁皱眉,因为各朝粮食产量虽然稳步提升,却没到特别夸张的程度。
比如秦朝到清朝,亩产可能提升一二百斤,但就算这样,这样的粮食产量,绝不可能支撑后世那么庞大的人口。
身为当权者,他们知道后世人口数据,就能大致他们知道所需的粮食数量。
可是姜叶给出的这份数据,并没能让他们解惑。
“直到清朝,小麦和稻米的产量都没得到很大提升,为什么它们还会成为后世的主粮?”嬴政等人不解。
能成为主粮,就说明小麦和稻米产量巨大,而从数据上,他们看不到这点。
“后世小麦和稻米的产量是不是不对?”
“还有,什么是高产粮食?”
诸朝有人疑惑,并且还不是少数。
姜叶看到后,道:【从秦朝到清朝,乃至近代,咱们的粮食产量确实没变得很夸张。】
【以咱们初期为例,小麦每亩产量在150-200斤左右,稻米则是300斤左右。】
【现在几十年过去,咱们小麦亩产800-1100斤左右。
三季稻亩产1500斤多,平均下来一季稻子五六百斤。
杂交水稻则亩产到1000-3000斤左右。】③
诸朝古人看看从秦朝到清朝的数据图,再听姜叶的内容,不禁面面相觑,“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弄错了?”
秦朝到清朝,数千年才提升的一二百斤粮食产量,后世短短时间内不仅超越还翻了几倍。
“这其中果然有咱们不知道的东西。”刘彻了然,他就说后世那么多人口,粮食产量不可能很低。
不过粮食翻数倍的产量,还是惊到他。
后世为什么几十年内就完成他们数千年都没完成的增产?
【咱们现在粮食之所以比古代高产那么多,是因为咱们种地都用化肥,化肥是粪肥升级版,却又远超粪肥。】
【这也是我们说施肥对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