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以至于寒冬来临,他们无法抵御寒冷,被迫失去生。命。】
“什么苛捐杂税,那是朝廷正常税。收!”姜叶的话让许多人跳脚,他们都是苛捐杂税的既得利者们。
“不收布税,国库怎么收入。”君王们皱眉,不认同姜叶的说法。
要是不收布税,国库银钱会减少,当然,收到百姓们连蔽体的衣服都没有,确实过分。
但是取消布税,恕他们做不到。
“所以只对比布税方面,某些时期,咱们华夏真不如国外聪明。”姜叶和江雪不禁摇头。
“华夏不如国外聪明?!”这话引起诸朝许多人不服。
居然说他们不如国外人聪明,这他们能忍才怪。
“这后世人到底是华夏人,还是国外人,居然这么捧高踩低。”朱元璋冷哼。
华夏怎么可能不如那些蛮夷!
【我们古代对布税的做法是压榨,压榨,再压榨,眼睛只盯着女人们手中仅存的布匹,布匹一旦产出就会迅速掠夺。】姜叶冷笑。
诸朝君王冷哼,“谁不是这么干的?总不可能国外就是例外。”
这他们可不信。
【而国外的做法是,改良织机技术,对布匹扩大生产,压低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
姜叶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行业的盛况放出来,只见纺织工厂内,女工们动作行云流水,布匹以肉眼可见的织成。
布匹产量大,哪怕打下布料价格不是他们本意,依旧惠及许多人。
诸朝的经济学家们计算了下其中利益,顿时被扩大生产规模的布匹利益所震惊。
相比之下,他们朝廷搜刮的布税,显得十分小家子气。
明朝不注重经济,在这个问题上反应偏慢。
可对于有现成经济学家的朝代,很快就感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
“快,下旨提升纺织技术,绝不能故步自封!”诸朝,帝王们下旨道。
在这之前,他们对纺织技术,是从黄道婆处得来,对于纺织技术,除了纺织内行人上心外,大多数外行都不是很在意,毕竟他们也不会纺织。
可当知道纺织技术发达,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大利益,他们态度立马积极。
他们依旧对底层没有衣服穿的百姓有多少同理心,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注定会惠及到一些人。
“皇后,这个纺织技术咱们也可以用。”刘邦去找吕雉。
之前天幕说岛国有白银,但可惜他们汉初没有足够国力。
纺织技术就不一样了,有黄道婆的各种纺织技术打底,他们汉初完全可以走纺织一道。
“陛下和我想到一块去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吕雉笑道。
她比刘邦这个外行想的更早,且已付诸行动。
“既然这样,那纺织的事就交给皇后办了。”刘邦说出前来的目的。
毕竟汉初除了吕雉这个一国之母,也没更合适的人。
不过这样一来,刘盈太。子之位越发稳固,唉,也算有利有弊吧。
吕后时期,吕雉依旧把纺织一事交给自己女儿鲁元公主来做。
武曌也把这事交给自己女儿太平公主。
相比起女君主们的贴心小棉袄,男君主们选择范围更广,也更不合适。
毕竟哪个皇子,会对纺织感兴趣,而且把差事交给儿子,以后真不会对儿子们传出不好的传闻吗?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外行插手,会不会影响纺织利益?
跟偌大的利益比起来,亲儿子都得靠边,不如纺织专业人才们让帝王们放心。
朱元璋是个例外,他才不管合不合适,直把事情一股脑的推到朱标怀里,“标儿,好好干,爹看好你。”
老朱对自己嫡长子很有信心。
“爹,我一定好好干,咳咳……”朱标像从前一样把好事接下,结果话还没说完,就剧烈咳嗽起来。
“标儿,你怎么了标儿!”朱元璋大惊,连忙叫御医。
“爹,你忘了大哥身体不好了。”年幼朱棣提醒亲爹。
朱元璋回想起朱标原本早亡的命运,脸皮不自觉抽搐。
等太医过来给朱标诊断后,被告知朱标身体不宜操劳,朱元璋沉默。
年幼朱棣凑过去,想关心自己大哥,结果后背结实挨了朱元璋一巴掌。
“老四,你说是不是觉得你大哥没了,你就有机会了?”
“我没这样想!”年幼朱棣跳脚反驳,知道其他朝代自己登基为帝,说心里没想法是不可能的,可是这不代表朱棣不知道自家大哥在亲爹心里的分量。
总之,大哥活一天,他就一天没希望。
“你最好真这样想。”朱元璋眉目阴沉。
等叮嘱完朱标好好注意,朱元璋去后宫找马皇后,有些尴尬,“那个,皇后,朕想让你接手纺织一事。”
本来这事马皇后就是最合适的人,可之前出于私心和防备,朱元璋把事交给了大儿子朱标,现在朱标身体需要静养,朱元璋只得过来找马皇后。
“陛下既然这么说,那我就接下这份差事了,你让标儿好好休养,就说有娘呢。”马皇后叹道,没跟朱元璋计较之前的事。
可朱元璋看马皇后淡淡的神色,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试探道:“皇后你真没生气?”
“陛下这话什么意思?难道只准你当爹的疼儿子,不准我当娘的为儿子分忧吗?”
“我知道陛下不想我干政,陛下放心,我会谨守皇后本分,其实陛下真不用忌惮我,我的寿命是跟儿孙挂钩的,一定会走在陛下前面的。”马皇后叹气,真心实意说道。
朱元璋反而慌了,“皇后别说晦气话,你们几个都会活的好好的,朕是九五至尊,朕命令你们不准抛下朕一个人!”
回应他的只有马皇后近乎死寂的平静。
就像朱元璋心里,江山社稷和儿子们最重要,马皇后心里,朱元璋也是排在儿、孙后面的。
朱元璋不敢想象失去儿孙和发妻的样子,可哪怕他是九五至尊,于人的生。命一途,也无能为力。
【好了,【衣服款式】这一专题到现在已经步入尾声。】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本期对古人服饰的介绍。】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依旧对古人服饰感到陌生和惊讶样,相信古人看到我们现在的服饰模样,同样会大吃一惊。】
“何止,你们后世服饰变化也太大了吧。”诸朝古人们道。
无论是秦汉唐宋明,甚至元明,都能看到传承的痕迹。
可是后世的衣服款式上,他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咱们衣服怎么说呢,确实出现过文化断层,以至于我们华夏各朝的传统服饰现在大都被称为‘古装’‘汉服’。】
古装诸朝古人们可以理解。
可是汉服…………置他们唐宋明于何地?
“汉服,这个称呼乃公喜欢。”刘邦道。
刘彻矜持点头,“看来后世对咱们汉朝很喜欢,咱们得更努力才行。”
“是,陛下!”卫青和霍去病振奋。
【衣服,是民族自信的体现。】
【当初我们主动剃发易服,舍弃华夏自身原本服饰,转而学习西方装束,那时是我们民族自信的低谷。】
【后来随着我们国力发展壮大,我们华夏诸朝传统服饰在我们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常见。】
【说起这个,我就感慨,曾几何时,我们华夏诸朝的传统服饰被自己国人斥责为奇装异服,不被接受的样子还历历在目,直到近些年来风评才慢慢好转。】
伴随姜叶话落,是零落年轻男女身穿古装,置身西方服饰包围之下的图片。
那些人明明是同胞,看向他们的神色却是惊讶、好奇、陌生,甚至讥讽、耻笑。
那些身着古装的少数人,和周围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仿若异类般。
诸朝古人们目瞪口呆,“谁是奇装异服,他们才是奇装异服吧!”
跟现代人感受完全相反,古人们看后世的服饰,怎么看怎么别扭。
“明明是自家的衣服,未来为什么丢了呢?而且还是主动丢的。”这一刻,不知多少古人泪目,强忍心头酸涩。
他们懂的不多,却也为后世抛弃过的华夏服饰感到心酸难过。
嬴政和刘彻等帝王,心里别提多不得劲。
“清朝剃发易服时,都有那么多人反抗,为什么再次剃发易服,反而是主动的?”
“难道,未来让华夏受挫折的存在,远甚于清?或者清朝完全没法比。”嬴政和刘彻等帝王神色凝重。
被动剃发易服,和主动剃发易服,完全是两码事。
一个是武力强行征服,口服心不服;另一个则是文化征服,口服心也服。
从这方面看,对方比清朝强了绝不止一个档次。
“果然,最后西方打了进来,并给予了华夏重创。”清朝,康雍乾几个并不是很意外。
毕竟清朝已经和西方接壤,他们对西方有所了解。
可为什么了解,还选择闭关锁。国,那是由他们身份决定,毕竟西方革的就是帝王的命,他们傻了才会送自己上断。头台。
“是时候好好想想大清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要不然大清还会遗臭万年。”康雍乾三个叹气。
他们算是清朝最有可能改变的三个帝王,他们三个之前的清朝帝王有实力但没有改变的心,他们三个之后的帝王有那个心,但没有能力。
【好了,至此古人的【衣食住行】,【衣】的方面告段落,下次直播,我们会带大家认识古人们的饮食文化。】
【大家下次直播见。】姜叶和江雪结束直播。
直播结束后,姜叶和江雪肩膀放松下来,换完衣服,两人手牵手下班。
“走吧,先去吃美食,然后回去看资。料。”
于姜叶和江雪而言,直播结束,可能只是相隔一天。
可对于古人们而言,却是一月未见。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诸朝发生许多变化。
材料方面,棉花有的朝代还没有找到,可是纺织工具方面,已经完全做出来,一下让诸朝的纺织速度提升上去。
尤其是看到未来纺织行业兴盛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就像一个诱。人的黄金饼在诸朝帝王们眼前挂着,他们迫切的想吃到。
当然,至于是从中获利,还是亏损赔本,就看各自本事了。
除此之外,还有各朝的服饰风气,各朝衣服不再局限于一个朝代,朝着多元化发展。
秦汉唐几个衣服限制宽松的朝代还好,可以直接改动。
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衣服无法直接改动,只能偷偷动作,比如给裙摆多绣一朵鲜艳花朵,给暗沉压抑的服饰添一分色彩,就好像一直被禁锢的身心,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触及外界风景。
这次诸朝有了经验,没有上次直播结束后的心慌,一个月后,天幕直播如期而至,诸朝古人们笑出来,“果然是一个月。”
可也有一些人不开心,因为他们看不到天幕。
本以为天幕再次出现,他们能重新获得天幕观看资格,谁知还是不能看见,这让他们心里猛沉,“我们以后不会再看不到天幕了吧?”
“我们只不过做错一些小事,天幕居然这么斤斤计较,真是小气!”他们不甘心,不服气。
而能看到天幕的人却顾不上他们,因为姜叶和江雪已经开始本期直播。
这次直播和他们的食物有关。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十三章
【人类最初, 食物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这两种方式,在缺少食物的时候, 来源会不稳定,且活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 食物种类很难丰富。】
【直到一万年前, 新石器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狩猎, 变成种植和圈养, 然后延续至今。】①
【本期食物专题按照朝代划分。】
【依旧以秦朝及之前的春秋战国开头, 并不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朝代,而是后世关于秦朝及秦朝之前的记载并不多。】
“后世对秦朝记载不多,也是, 秦二世而亡,比起后世动辄数百年国祚的朝代,的确短命。”嬴政语气微扬, 似怒似嘲。
要知道嬴政最初,可是想让秦朝比肩国祚八百年的周朝, 后来……不说也罢。
【秦朝时期, 常见粮食有稷、黍、麦、菽、麻、稻,除了麦和稻, 其他谷物现在不是换了名字,就是变得不常见。】
【嗯, 如果有人直接跟我们说那些食物的古名,我们压根听不懂。】姜叶和江雪有些尴尬。
诸朝古人们睁大眼睛, “这岂不是五谷不分!”
“后世娃子们怎么连粮食名字都记不住啊?”百姓们很不解。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后世人像舍弃过服饰一样, 也把咱们的传统粮食舍弃了?”有人根据之前的经验推断。
“额, 衣服可以换款式,粮食怎么换?”很快有人意识到衣服和食物的差别。
食物可不像衣服说换就能换的。
【古代的稷,就是我们今天的小米,时至今日,小米已经成为杂粮之一,失去主粮位置,但在古代,稷的地位毋庸置疑。】
【‘江山社稷’这个词代指国家,其中的稷,就是粮食的稷,由此可见稷在古代的重要性。】
【还有秦朝建立之前,秦国秦昭襄王的。名字就叫嬴稷,也因为后来稷改名成小米,秦昭襄王也有了‘赢小米’称呼。】姜叶道。②
秦昭襄王嬴稷本人:“……”稷未来改名小米,为什么连带他也改了名?
嬴稷是秦朝之前的人,他所处的春秋战国,也是天幕本次直播的新观众。
刚惊诧天幕的神奇,嬴稷就被自己后世的。名字糊一脸。
不过秦朝建立前的秦国,也就是说,他秦国果然是最后赢家!
此时正高兴的嬴稷并不知道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要不然大喜大悲之下,很可能出事。
跟高兴的嬴稷比起来,其他六国还活着的君王们冷哼。
与此同时,春秋战国还有一批人看着天幕思索。
巧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十分相近,且数量庞大。
【关于稷的起源,不知屏幕前有没有知道的观众?】姜叶开始和观众们互动。
“稷起源于周,为百谷之长。”春秋战国,有人抚须回道。
“栗米也是稷,‘稷’并非单独某种食物的称呼,而是一类食物的总称,只把稷简单说成小米,并不正确,还有高粱也是稷的一种。”有人纠正姜叶的说法。
姜叶看到评论轻笑,【是的,不光稷,还有其他谷物称呼,也是某类食物的总称,而不单独特指某种植物。】
【只是今天我们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植物,稷的代表植物就是小米。】③
【之前我们提过,距今一万年左右,华夏人开始种植,稷就是其中一种作物。】
“一万年,那么久,后世又是怎么得知的?”诸朝古人们惊讶。
他们知道稷的种植历史很久,可最多追溯到周朝,无法得知一万年左右这么准确的时间。
【这是一万年前,小米的最初形态,不知大家眼不眼熟。】姜叶挥手,身后屏幕出现一丛通体绿色纤细,一点不起眼的植物。
别说,诸朝古人们还真眼熟,“这不是狗尾。巴草吗,我手边就有。”
说着有人随手一揪,狗尾。巴草毛茸茸的晃动。
“等等,天幕的意思是,咱们手边的狗尾。巴草,和咱们种的稷是同一种东西,真的假的?”
“假的吧,狗尾。巴草扎嘴,籽轻飘飘的,怎么可能是美味的稷、小米!”诸朝古人们实践以后,并不相信。
【没错,小米的祖先,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狗尾。巴草,我们对比一下,是不是觉得两者差别特别大。】
江雪挥手,狗尾。巴草旁边增加了小米成熟前,谷物状态的图片。
比起狗尾。巴草,小米的谷物状态没有了毛茸茸的鞭。毛,取而代之的是丰满的颗粒,重量上更是有了质的变化。
【这是时间的力量,也是我们华夏先祖们的智慧和勤劳。】
【秦朝距今两千多年,在一万年前,华夏先祖们用数千年的时光,对颗粒轻盈的狗尾。巴草进行一代代优良选种和种植,最终让狗尾。巴草蜕变成了两千多年前古代封建社会所需的主粮。】
【这其中付出的心血,还有期间漫长的时光,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要知道最初的狗尾。巴草口感并不好,以及那漫长的筛种、育种过程,他们有没有想过放弃?】
【我们站在后世角度,自然知道他们没有放弃和成功了,可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未来却是不确定的。】
姜叶和江雪的话让诸朝古人们愣住。
“是啊,数千年的时光,他们究竟是怎么坚持下去的?”
这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但凡先祖们当初没坚持下来,他们现在都很难见到小米的存在。
数千年的时光,足够发生太多变数。
【在华夏先祖们摸索种植的路上,稷只是其中之一,同时期,黍的地位也不遑多让。】
【虽然数千年后,黍和稷都成为杂粮。】
诸朝古人们:“……后世人的粮食得多好,居然连稷和黍都看不上了。”
能让稷失去主粮位置的粮食,一定比稷有更多优点。
【黍,现在被我们称为黄米,嗯,没错,的确是黄米,可是,小米颜色也是黄的,它们两者外观十分相近。】
姜叶放出小米和黄米的区别,一下还真让人分不清。
可对于诸朝古人们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难。
“黄米比小米颗粒大,也比小米分量重。”
“做熟以后,黄米会黏,小米则不黏。”
【是的,黄米和小米虽然外观和颜色相近,可是做熟以后,两者口感并不一样。】
【黄米和小米都是脱壳后简单烹饪就能食用。的谷物,于古人们而言,它们都是饭,可对于我们而言,小米大都用来做粥,可以很好养胃;黄米呢,凭借其粘性,可以做粘豆包,口感很好。】
【然后是麦,不同于稷和黍,都是华夏本土种植出来,麦是外来作物,于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传入华夏,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麦,我们华夏也有自己的本土麦。】
【小麦至今还是我们的主粮之一。】④
秦朝及春秋战国的人们惊讶,“天幕确定说的是小麦?”
“真看不出来,未来稷和黍都成了杂粮,反倒是小麦一跃成为主粮。”
没错,秦朝时期的主粮是稷,虽然也吃麦,但麦并不是主粮。
【秦朝时期的人对麦的烹饪手段很简单,那就是脱壳后,直接整个颗粒蒸成饭,味道怎么说呢,没有小米和黄米口感好,因为麦颗粒大,成熟后口感硬,不易咀嚼。】
【等到汉朝,麦饭有了新的食用方式,那就是把麦子颗粒捣碎食用。】
【不过这两种说法也不绝对,因为战国时期,鲁班就发明出石磨,石磨可以把颗粒状的谷物加工成粉末状,秦朝在战国之后,理论上,秦朝人是有可能吃到面粉食物的,当然就算有人吃到,数量也不会太多。】
【西汉时期,贵族们有食用面粉食物的记载,但直到唐宋时期,面粉才普及到百姓们的身边。】⑤
这让唐宋之前的百姓们心情复杂,“原来战国时期,就有了石磨,可是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没吃上面粉。”
就算他们同时代的贵族们可以吃到,却也跟他们无关。
“大家别丧气,石磨咱们不是有吗,就是没有,咱们也可以想办法做出来!”有人乐观道。
时代越往后,石磨数量越多。
更别说姜叶一边说,还一边放出石磨磨面粉的视频。
只见石磨由两个石头圆盘叠加,下方石头固定,从圆孔中倾倒少量麦子,再转动上面那块石磨,麦子很快就被碾压成麦粉。
要是觉得石头重费劲,还可以用牲畜干活。
“鲁班,那是你的石磨!”战国时期,认识鲁班的人们高兴说道。
“后世的石磨比我做的石磨精细。”鲁班看着后世的石磨道,比起后世的石磨来,他的石磨显得粗糙。
“鲁班,给我们做石磨,我们也要吃麦子磨出来的面粉。”鲁班周边的人们道。
纵使他们并不是一个人一个石磨,而是很多人共用一个,可是架不住来找鲁班的人很多。
鲁班微不可见一窒,不着痕迹后退,“石磨很简单,你们人太多,我活干不过来,你们可以去找别的木匠做。”
“不,别的木匠可不叫鲁班!”
此时鲁班还不知道这叫名人效应,他只觉得自己快被石磨订单淹没。
不过石磨磨出来的面粉,味道确实比干巴偏硬的麦饭好吃。
“麦子变成面粉后味道多变,难怪后世能超越稷,成为新的主粮。”
秦昭襄王嬴稷原本还有点不服,可等品尝过面粉,不得不承认,面粉有稷不具备的优势。
嬴政身为帝王,吩咐一声,面粉很快做好。
同时姜叶正好公布面粉能烹饪的美食,“比起小米和黄米,面粉能做的美食非常广泛。”
随着姜叶挥手,背后屏幕面粉相关的美食数量堪称密麻。
面条、馒头、包子、饺子、油条……有的美食古代人隐隐有思路,有的美食则一头雾水。
这和她们的烹饪方式有很大关系。
“寡人用饭用早了。”嬴稷看到姜叶公布面粉美食,有些傻眼。
再看他刚才吃的东西,和天幕上的美食完全没法比。
“来了。”嬴政刚想品尝面粉美食,就有相关食谱奉上,心情自然愉悦。
“没想到面粉还有那么多种吃法。”西汉,刘彻惊讶。
他吃过面粉做的食物,却没想到跟后世繁多的面粉美食数量比起来,连入门级都达不到。
“秦汉时期小麦并不是主粮,没被大规模种植,麦子整体分量上不去,自然轮不到百姓们。”对面食并不陌生的李世民道。
好在唐朝小麦的种植已经提升上来。
“我们比古人会吃,后世人比我们还会吃。”身处中游的朝代古人们感叹。
【说完稷、黍、麦,接下来是菽。】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菽是古代豆类的总称, 现在我们对于豆类的划分更为详细。】
【比如黄豆、黑豆、红豆、大豆、小豆,在古代通通称之为菽。①
【和麦饭一样,秦朝时期人们对豆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整颗豆子蒸熟, 但是这样吃,肚子容易腹胀, 这是身体消化不。良的表现。】
【汉朝时, 豆类被开发出更多食用方式,如豆浆, 把黄豆打碎成粉末状, 加水煮沸, 去除渣滓后可以得到丝滑浓郁的豆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豆浆会有假沸现象,假沸现象就是豆浆没煮熟, 却如开水样翻滚,给人它已经熟了的假象,而未成熟的豆浆喝了会让人食物中。毒, 所以豆浆得多煮一会,才会彻底煮熟, 煮熟的豆浆无毒且营养价值高。】
【在豆浆的基础上, 加入盐卤,豆浆会凝固, 成为凝脂般的豆腐脑,传闻豆腐脑的发明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②
【比之豆浆, 豆腐脑是另一番口感,两者口味都可甜可咸, 味道由添加的佐料决定, 当然原汁原味也很好喝/吃。】
随着姜叶声音, 背后屏幕出现各种豆制品的制作流程。
【除了豆浆和豆腐脑外,豆浆在煮熟之际,表面会凝固一层淡黄色的油皮,把油皮揭下并晾干,又大又薄的叫豆皮,卷成竹段状的叫腐竹。】
【和腐竹相关记载可追溯到唐朝。】③
【豆腐脑搅碎,放至平整干净容器里用纱布包好,然后上面压重物,压出豆腐脑的水分,取下重物,打开纱布后将得到豆腐。】
【重物压制时间短,可以得到鲜豆腐,鲜豆腐水润柔滑,但易碎;重物压制时间长,可以得到老豆腐,老豆腐水分比鲜豆腐少,口感比鲜豆腐筋道结实。】
【除此之外,豆子还可以做豆芽,豆子泡水到稍皱程度,放到镂空容器里,容器下方放水但别让豆子沾到水,放水是让豆子温度操持湿润,别沾水是因为豆子沾水会坏。】
【容器上方需要用布遮挡,给豆子制造全黑环境,这样可以让豆子更好发芽,期间每天给豆子均匀淋水,三天左右时间,豆子就能变成豆芽。】
【一斤豆子大致可发十斤多点的豆芽。】
当然豆子发豆芽的注意事项不止姜叶说的那么简单,好在还有身后屏幕作为补充。
诸朝百姓们如饥似渴的看着天幕,激动道:“这个咱们可以做!”
之前姜叶介绍稷、黍、麦,稷和黍在古代是贵族专属,麦子磨成的面粉,也不是底层百姓能够得到的。
但是豆子不一样,豆子他们手边就有。
无论是豆浆、豆腐脑,还是豆腐、豆皮、腐竹,在有原材料的情况下,他们都可以试着做出来。
更别说豆子还能直接发豆芽,真真的一豆多吃,他们所食用。的食物种类一下丰富起来。
“豆子可真全身是宝啊,明年咱们种更多豆子吧。”今年种豆不多的人家懊恼后悔道。
有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开始发豆芽和把黄豆磨成粉,制成各种相关豆制品。
“豆浆、豆腐脑和豆腐口感嫩,非常适合孩子和老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百姓们喜极而泣。
他们家的条件吃不上细粮,吃豆饭又对孩子和老人身体不好,现在他们总算解决这方面问题。
就是家里没有老人和孩子,各种豆制品也极大改善他们的饮食条件。
【跟其他谷物比,麻较为特殊。】
【因为麻可以榨油,虽然同样可以吃,但比起当食物来,麻的榨油价值更大。】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