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诸朝古人们眼睛通红,强烈渴望,“华夏古代能不能做出化肥?”
他们也想要化肥,想要粮食产量翻好几倍!
看到评论关于古代化肥的话题,姜叶和江雪叹气。
【华夏古代并不能做出化肥,因为华夏古代并不具备相关的化学设备,化肥和粪肥有关系,却又没直接关系。
就像有。种化肥名为尿素,它是从尿液中提取成分制成,却又不是直接用尿液制成,古代并没有专业设备和相关知识,怎么把那些东西进行分离和提取?】④
“什么专业设备和化学知识,完全听不懂。”
诸朝古人们像是被泼了盆冷水,那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感觉,让他们渴望的发狂。
嬴政等帝王不甘,“难道华夏古代就没有化学吗?”
他们不想看着宝山眼睁睁远去。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让姜叶和江雪看见。
【古代并没有化学家,但有化学家们的雏形。】
嬴政等帝王惊喜,他们古代居然真有化学家!
【古代化学家雏形是古代炼丹的方士们,他们炼丹的原理,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虽然他们不算纯粹的化学家,可也比不知原理的外行人好很多。】
“没想到化学家们就在朕身边!”帝王们恍然,然后看着给自己炼丹的方士们两眼放光。
嬴政时期的方士们在服劳役,说召就召回去。
而方士们并不想回去,他们不想从高大上的炼丹,变成接地气的研究尿液。
可不管他们再不愿意,依旧回到了咸阳。
“可恶,徐福怎么那么好运气,又让他躲过一劫!”一想到徐福没跟他们一块研究尿素,被嬴政下令研究尿素的方士们不甘道。
方士们开始研究尿素化肥,民间依旧还是以农家肥为主。
百姓们最初不甘过后,又重新变得脚踏实地,“后世给了咱们各种农家肥和套种增产的办法,足够咱们粮食增加产量了。”
关键是这些方法他们可以实施,而不是像化学知识,听都听不懂。
方士们其实也不懂什么是化学,但他们躲不过帝王们的命令。
至于化学相关设备,只能让墨家和公输家摸索着来。
“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诸朝农学家们对高产的杂交水稻很感兴趣。
何为杂交?
粮食想高产,一看粮种,二看施肥。
施肥方面,他们现在用农家肥,化肥的话一时半会弄不出来。
诸朝农学家们就想着能不能从粮种方面进行改良。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姜叶和江雪顺势而为。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产量高,不知大家对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评论感兴趣,我们带大家看袁隆平爷爷杂交水稻的研究资。料。】⑤
话落,评论区涌现大量的感兴趣。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不想错过。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十七章
【水稻并不是天生的高产粮食, 我们现在的杂交水稻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离不开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大批农学家们对粮食增产的研究。】
【首先来说杂交的优势,杂交相较于传统选种, 能够实现对粮种方面的弯道超车。】
【像我们之前说的,古人们把狗尾。巴草培育成小米用了数千年时光, 我们只用短暂的几十年, 就让粮食成功产量翻倍。
因为古代人是通过一代代留种,用时间去优化粮种, 杂交则是选取各有优势的同类型植物, 从而让它们结合获得双方优势, 直接省去中间的时光。】
【杂交的困难点在于怎么让它们结合。】
【以杂交水稻为例,水稻为自花授粉,每一朵花里都有雄蕊和雌蕊, 如果想让它们和别的水稻结合,得剔除雄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工作量。】
姜叶把水稻花朵图片放大, 标出雄蕊和雌蕊,然后再放大一株水稻、一亩水稻、百亩水稻与之做对比。
诸朝百姓们倒吸一口凉气, “这比筛芝麻粒还费劲!”
芝麻粒本来就小, 水稻的雌雄蕊比芝麻粒还小,肉眼都看不清楚, 更别提分。
【转折点在袁隆平爷爷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培育出来的雄性不育水稻上,他为这株雄性不育水稻进行人工授粉留种, 希冀这些种。子长成会继承杂交优势,可惜结果没尽人意, 这些种。子的后代并没有超越上一代。
不过也是这次, 让袁隆平爷爷肯定水稻杂交的优势, 定好方向后,第。一步就是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①
【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数量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袁隆平爷爷挨个查看了十几万株稻穗,只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②
随着姜叶的声音,附上一张袁隆平爷爷顶着炎炎烈日在稻田里用放大镜查看稻穗们的图片。
他周身的稻穗何其多,他就那样蹲在田里,一株株的查看过去,整个身形和稻田几。乎融为一体。
诸朝古人震惊,“看了十几万株稻穗,就为找到那么一株特殊稻子,这毅力真是惊人。”
扪心自问,他们可能开头就选择放弃。
“这跟大海捞针有什么区别?”
“十几万分之一的可能,他是怎么坚持下去的?”诸朝数学家们恍惚。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几率有多小,此时才更震惊。
【第二年,袁隆平爷爷又找到五株雄性不育水稻,这五株雄性不育水稻,总不可能是袁隆平爷爷一到地头就全部找到,肯定又是经过大量辛苦查找才能得到。】
【可偏偏这么艰辛的过程,成了旁人嘴里轻飘飘一句“运气好”。】③
姜叶前句话诸朝人都赞同,总不可能前面找一株特殊水稻,都查看了十几万株水稻,后面五株特殊水稻,查看的水稻总量反而比第。一株特殊水稻所需少。
后面那句,诸朝人震惊,“什么,这都能被归咎为‘运气好’?”
“不,这是实打实的实力啊!”
哪怕诸朝对后世那位农学家还不是很熟,但就对方表现出现的毅力,足够让人折服。
可结果呢,居然有人将这归咎为“运气好”,把对方的艰辛轻飘飘的带过,这让人如何不愤怒。
“就算这是对方的实力,可是他费这么大功。夫找几株稻子干什么?”
这是觉得袁隆平辛苦,却又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辛苦的人。
他们不懂袁隆平这么大费周章的用意。
“前面天幕不是说了吗,是为了培育杂交水稻,需要用到雄性不育水稻。”有记性好的古人总结复述。
“都不育了,稻子还能有用?”不懂行的人表示怀疑。
他们就算懂得不多,也知道不育是什么意思。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记性好的人只能记住姜叶说过的话,不能说出自己未知的知识。
姜叶没过多纠结诋毁袁隆平爷爷的小人们身上,很快继续下去。
【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补充了袁隆平爷爷探索、研究出来的“三系杂交法”的重要一环,至此,袁隆平爷爷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走上正轨。】
【在此期间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还经历过重大挫折,好在他们都一一克服过来。】
【现在跟大家说说袁隆平爷爷“三系杂交法”的原理,以及他辛苦寻找的雄性不育水稻,为什么那么重要。】
【“三系杂交法”粗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先前袁隆平爷爷辛苦找到的雄性不育水稻,就是第。一环,被称为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为杂交水稻母本。】
【第二环为雄性不育保持系,为父本一,不育保持系和不育系结合,可稳定产出雄性不育水稻,先前我们说过人工去雄耗时费劲,通过这一步,可以节省大量精力。
至于为什么大量培育雄性不育水稻,是因为杂交水稻几代过后,产量会下降,要想获得高产量,得一直杂交下去才行,这一步就是为了后面更多杂交做准备。】
【第三环为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二,顾名思义,就是恢复杂交水稻的生育能力,让其高产。
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系和不育系为远亲,是其他地区的水稻,并不是不育系附近的水稻,不育系附近的水稻做恢复系父本,效果不如远亲水稻好。】④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能自行授粉的母本,和一个可以授粉但不育的父本,加一个可以授粉和生育的父本。
母本和父本一结合,得到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做新的母本;新的母本和父本二结合,得到的就是杂交水稻。】⑤
【杂交水稻结合两种水稻的优点,不仅产量高,最重要的是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培育出更有针对性的杂交水稻。】
【比如有的水稻容易倒伏但口感好,有的水稻抗伏倒但口感不好,两者杂交可以得到抗伏倒和口感好的杂交水稻。
再比如有的水稻容易生虫但产量高,有的水稻不易生虫但产量不行,它们两者杂交,可以得到不易生虫和产量高的杂交水稻。
耐寒和耐旱的杂交水稻也是相同原理,杂交之后,水稻对不同土地的适应性极大增加,也就是说我们能比以前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粮食。】
【可以说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前,我国身为人口大国,一直都存在隐形的粮食危机,可是杂交水稻推广之后,不仅是我国隐形的粮食危机,就是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也得到极大缓解。
现在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已经远离粮食危机,这一切都要感谢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农学家们。
虽然不少人都说杂交水稻口感不如其他水稻,但是真当我们遇上粮食危机,粮食口感什么的都将是次要。】⑥
诸朝百姓们惊呆了,“后世人有的吃就不错了,怎么还挑三拣四啊?”
“就是,那可是稻米,再难吃能有树皮难吃,能有观音土难吃!”
“解决了十数亿,甚至数十亿人口的粮食危机,后世那位袁隆平,真可谓神农在世、国士无双!”
帝王们对袁隆平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十分眼馋,他们治下人口人数远不如后世,要是他们也有一个袁隆平,直接就是太平盛世!
不过让他们没想到,杂交水稻的进程还在继续。
【后来袁隆平爷爷又在“三系杂交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两系杂交法”,这无疑为我国的粮食危机又增加一道保险。
也因此,袁隆平爷爷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临终前,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愿望,一是禾下乘凉,这是对巨型高产稻的期许,二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愿全世界都能远离饥荒。
现在袁隆平爷爷的继任者们正在朝着这些目标努力,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把它们变成现实。】
“杂交水稻之父,名至实归。”听到对方已经离世,嬴政等帝王心头怅然若失。
“陛下,民间正在为袁国士立庙,把对方奉为又一农神。”有下。面人来报。
百姓们听说袁隆平已经离世,一边悲痛,一边给袁隆平立庙,对方希望人们能够远离饥荒,并一直为此努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农神。
帝王们微怔,道:“对方当得,不必阻拦。”
“百姓们没有能力,信奉农神,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有一丝安慰和寄托。”
“可是我们身为帝王,能够做更多!”
这一刻,不同时空想做些什么的帝王们男女声音混合到一起。
没错,身为帝王,他们不像百姓那么无力,他们可以做更多。
尽管他们现在种不出杂交水稻,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
【除了“杂交水稻之父”,我们还有“海水稻之父”。
海水稻并不是种在海里的水稻,而是种在盐碱地上的耐盐碱水稻,截至目前我们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百万亩,正在朝计划的“亿亩滩涂变良田”的目标进发!】⑦
正准备动作的帝王们震惊,“后世居然连盐碱地上都能种粮食?!”
要知道盐碱地可是寸草不生的地方。
之前后世说杂交水稻适应性强,他们已经尽量高估杂交水稻,可再想,也没敢往盐碱地上想。
要是盐碱地也能种粮食,那将凭空多出无数良田!
“后世人才怎么那么多?怎么没给朕一个!”帝王们深深的羡慕了。
要是只有袁隆平一个,他们还能安慰自己,可是并不是,后世不仅有“杂交水稻之父”,还有“海水稻之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继任者,这让爱才的帝王们如何不羡慕。
嬴政、刘彻、李世民环顾自己的朝臣,他们的朝臣质量绝对高,数量也不少,可此刻,嬴政、刘彻、李世民,就是觉得自己好缺人才。
他们这些能臣众多的君王都这样,那些臣子不丰的帝王们更不用说。
没有袁隆平这样现成的人才,帝王们目光放到本朝的农学家身上,“你们看懂杂交水稻了吗?”
“回陛下,杂交水稻原理我们基本已经摸清,可问题是我们手中没有雄性不育水稻。”
要知道雄性不育水稻出现的可能,可是十几万分之一,他们短时间哪能得到。
“朕给你们加派人手寻找,不求你们做出后世那种高产稻子,可只要能让我们稻子增产一点,就算有功!”
帝王们也知道一下得到后世的杂交水稻不现实,可总不能知道高产原理,却什么都不做。
一时间,诸朝农学家们纷纷得到帝王们重用。
在这之前,农学家们地位有些尴尬,虽说各朝都会以农为本,但农业上的专业人才却很少得到重用。
他们以前目标不是很清晰,可是现在,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使命是什么,并会为之奋斗一生。
【秦朝的稷、黍、麦、菽、麻、稻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汉朝的美食。】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资料查着查着,居然弄懂了杂交水稻原理,虽然只是皮毛。

第二十八章
【秦朝之后, 汉朝建立,只是汉朝前几代百废待兴,加上粮食产量、种类和秦朝差不多, 所以汉朝前几个帝王就不提了。
这次咱们重点介绍汉武帝刘彻时期。】
刘邦、吕雉、刘恒、刘启:“……”
其中刘启情绪最复杂,天幕虽然略过了他, 却重点提他儿子刘彻。
“我儿未来可是武帝!”刘启抱着还小的刘彻骄傲。
他本就极喜刘彻这个儿子, 知道刘彻未来的成就后,二话不说就提前废了太。子, 让年幼刘彻比另一时空的刘彻更早成为太。子。
纵使有大臣想反对, 可在刘彻未来谥号面前也没足够的底气。
年幼刘彻知道天幕是在说未来的自己, 听的十分认真。
【汉武帝刘彻时期,可谓是汉朝的重要转折点,在汉武帝之前, 因为秦二世血。腥残。暴,以致中原国力大降,一时被匈奴后来居上。
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 不得不与之屈辱和亲,汉朝初期的执政者们, 不管本身性格如何, 都以怀柔姿态对待匈奴,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 大汉国力才有和草原一战的实力。】
【只是在那之前,大汉对匈奴都是输多赢少, 哪怕大汉实力上来,对匈奴也没有太大信心。
这时汉武帝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第。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游说西域各国联合抵抗匈奴。
结果张骞去的路上, 被匈奴一困就是十余年,等张骞逃出来,继续前往西域,发现想联合的大月氏已经换了地方,并且对方已经远离匈奴威胁,拒绝了和汉朝合作。
倒霉的是,张骞回来路上已经尽量避开匈奴,结果还是被匈奴捉住,又被困了一年多,直到匈奴内乱,张骞才趁机逃回汉朝复命。】
说到张骞,姜叶和江雪都为张骞叹息。
按照当时匈奴对大汉的威胁,张骞不管是去西域还是回来的路上,都应该有避开匈奴,可偏偏就是避不开。
“那个张骞好倒霉啊。”诸朝其他人为倒霉的张骞感慨。
至于张骞本人,则深深叹了一口气,不愿再回想身处匈奴的那十几年时光。
而嬴政和一众汉朝前期帝王们注意力则在匈奴的威胁上。
嬴政先是意外匈奴后来压制中原,毕竟他所在时期,秦朝国力远胜匈奴。
后来匈奴为什么能对中原后来居上,原因还不是因为胡亥这个秦二世。
就算嬴政对取代的汉朝心里不舒服,却也不得不承认,汉朝没有对不起秦朝的地方。
甚至汉朝前几代当权者,都是在给胡亥收拾烂摊子。
而刘邦、吕雉、刘恒、刘启,还有刘彻本人,更关心,“大汉未来打败匈奴了吗?”
“怎么打败的?”
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被困十几年,合作又被拒绝,这种情况下,大汉如何应对?
好在刘彻谥号“武帝”足够给予他们信心,毕竟刘彻要是对外没有功绩,绝对得不到“武”字谥号。
【尽管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达成,却意外走出了另一条路,那就是为汉朝及后世开辟了丝绸之路,史称“凿空”。
也是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原食物变得丰富,算是中原食物史上的一次里程碑。】①
“丝绸之路是朕政绩,不愧是朕。”刘彻眉眼舒展,心里自豪。
之前他就对丝绸之路很感兴趣,没想到丝绸之路居然还是他的政绩之一。
【接下来我们看看张骞这位祖宗严选出来的食物。
张骞从丝绸之路带回来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苜蓿、黄瓜、大蒜、香菜、西瓜、石榴、胡椒等。
存疑的则有芝麻、葡萄、核桃等。】
【介于东西多,咱们给它们分一下类,分别为蔬菜、水果、调味料三大类。
可以说这些食物,百分之九十九,咱们后世都不陌生。】
【首先来第。一个,苜蓿,嗯,这个名字对我和江雪两个来说挺陌生的,它不像其他食物,对我们来说非常常见。
我们之所以对苜蓿陌生,是因为我们不是畜牧业内行,而对于畜牧业来说,它一点也不陌生。】
【苜蓿,准确来说是紫苜蓿,别名紫花苜蓿、牧蓿。
虽然它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但最大的作用,是作为畜牧牧草,和改良土壤肥力。】
【我们现在之所以对苜蓿陌生,是因为现在苜蓿普遍作为牧草喂给畜牧们,远离了我们的食物菜单。
虽然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可不代表我们对畜牧业不上心,相反,大到牛马,小到鸡鸭我们都有养殖,苜蓿就是这些食草动物们最好的牧草饲料,在后世,苜蓿是公认的“牧草之王”。】
“牧草之王,食草动物们最好的饲料!”刘彻眼睛一亮,要知道大汉跟匈奴打仗,军马必不可少。
而苜蓿又是食草动物们最好的牧草和饲料,也就是说苜蓿能间接提升大汉实力。
“张骞,这事你做的很好,等你再去西域,一定要带回更多苜蓿种。子。”
已知苜蓿是好东西,他们大汉当然多多益善。
大汉之后的朝代,苜蓿越来越常见,诸朝人通过天幕认识到苜蓿,以后可以专门给鸡鸭牛羊割苜蓿草吃。
“其实苜蓿人也是能吃的。”诸朝不少百姓呢喃,要知道他们可食用过不少野菜,之前只是不知道名字。
说到这,他们又羡慕起后世的富足,因为要不是有更多粮食,苜蓿怎么可能会远离人的菜单。
秦朝,嬴政手里没有苜蓿,他吩咐下去,“先找出合适的使臣,等后世之人说完西域的食物,就前往西域。”
按他对天幕了解,其他食物同样是好东西。
汉初,刘邦、吕后、刘恒、刘启几个也想派遣使臣前往西域,不过他们比嬴政谨慎的多。
嬴政所在的秦朝国力强盛,不像他们汉初,还在百废待兴。
【除了做牧草,苜蓿还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植物可吸收的氮肥,算是天然肥料,这点大豆也有同样功效,它们都是豆科植物。】
【提升土壤含氮量的苜蓿、大豆等豆科植物,和其他消耗氮的植物轮种,可做到有效增产。】②
听到姜叶和江雪的话,诸朝不少百姓恍然,“难怪咱们种完苜蓿和大豆后再种菜,菜的产量很高,原来苜蓿和大豆是天然化肥。”
先前他们只凭借种植经验摸索,却说不出粮食增产的原因,现在他们明白了。
当然,苜蓿和大豆的确是天然化肥,但它们对粮食产量只能提升一年,而不是多年。
要想粮食再提产,需要再次轮种。
【黄瓜,在古代被称为“胡瓜”,后为避讳胡人出身的后赵石勒所改名。
大蒜原名“胡蒜”,香菜原名“胡荽”,也都因为石勒而改名。】
“胡人出身,后赵?”中原帝王们皱眉。
他们已经知道后世有元清两个异族王朝,可是看后世意思,成功入主中原的异族,不止元清。
【黄瓜皮薄翠绿,水分十足,口感清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
和其他需要更多过程才能吃到嘴里的蔬菜,黄瓜清洗过后就可以直接食用,算是少数模糊蔬菜和水果界限的作物之一。】
【大蒜味冲,跟吃了口气清新的黄瓜正好相反。
虽然味道冲,古人们对大蒜却很喜爱,因为大蒜可以给菜很好的调味,尤其是炒菜,大蒜是爆香三角“葱姜蒜”中稳定的一员。】
【除却食用价值,大蒜还有很强的药用价值,生吃或者直接外用,都有一定杀菌消毒功效。
制成大蒜素,更能高效抗炎杀菌,最关键的是,古代是可以制出大蒜素的。】
“抗炎杀菌,炎莫非指的‘炎症’,菌又是指什么?”诸朝医师们思索。
就像他们说的,炎症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可是菌,他们就摸不着头脑了。
【大蒜素提取并不难,比如酒浸法,就是把大蒜捣碎烘干,然后用高度酒浸泡,一段时间后,上层液。体就含有大蒜素。】③
【难的是古代没有高度酒,还有保存大蒜素的容器。】
听姜叶和江雪说起大蒜素的利弊,诸朝医师们并没有气馁,“没高度酒没事,大蒜素比化肥、杂交水稻好做多了。”
可不,这样一对比,大蒜素难度陡降。
有医师准备用手边的酒试试看能不能做出大蒜素。
还有的医师疑惑,“什么样的酒,能被称为高度酒?”
酒浸法提取大蒜素步骤不难,在姜叶说完后也没人疑惑,很快姜叶继续下去。
【香菜也是咱们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往往起最后装盘锦上添花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香菜评价很两极分化,喜欢香菜的人会很喜欢它,讨厌香菜的人,会很讨厌它。】
“我喜欢香菜,香菜特别好吃!”
“我讨厌香菜,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它?”
哪怕是古代,对香菜评价也存在两极分化。
甚至他们对香菜的喜爱和讨厌,还变成了评论,一时间氛围变得浓烈。
看到快吵起来的评论,姜叶和江雪连忙阻止。
【其实大家喜欢和讨厌香菜,就出现在香菜的味道上,对于喜欢香菜的人来说,香菜的味道是芬香的,可对于有些人来说,香菜味道并不芳香,还很难闻,他们先是觉得香菜味道接受不了,才会不喜欢香菜。
再深奥一点,人。体内天生携带喜欢和讨厌香菜的基因,没必要强求观念不同的人认同。】④
“基因是什么?是不是血脉的意思?”诸朝古人们不明白什么是基因,只能按照自己的观念理解。
不管怎么说,香菜之争的氛围缓和下来。
【接下来,请容我们隆重介绍我们的夏季水果之王——西瓜。】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十九章
【夏日炎炎, 瓜果玲琅满目,说到这,可能很多人心里都会浮现自己心仪的夏季水果, 但要论夏季水果之王,很多人一定会选西瓜。】
姜叶的江雪说的太过肯定, 让诸朝古人们忍不住反驳。
“夏季瓜果之王, 当然是夏瓜了!”
“什么西瓜、夏瓜通通靠边,夏天论解暑, 还得看我们的寒瓜!”
评论区热度一下窜上去, 比之前的香菜之争还热闹。
直到有人评论, “夏瓜就是寒瓜,寒瓜就是夏瓜,两个不同名字, 指的是同一种瓜。”
这让想分个高低胜负的夏瓜和寒瓜派沉默。
他们不约而同停止发言,转而静静看着姜叶。
果然,他们听见姜叶说。
【西瓜古代曾用名为夏瓜和寒瓜。】①
“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刚才还争高低的众人忍不住尴尬。
除了争执热闹的人外,还有一群不明所以的围观者。
他们大都是西汉张骞还没把西瓜带回前的朝代, 和以及西瓜来到中原后, 还没普及开的朝代。
【西瓜汉朝时就传入中原,直到宋元时期才普及到百姓们的周边, 所以我们现在身为后来者,西瓜普及更广。】
【而咱们今天吃的西瓜, 和古代的西瓜已经大不相同。】②
姜叶身后屏幕放出古代西瓜和现代西瓜的对比图。
只见古代西瓜只有巴掌大小,切开的横截面可以看出皮厚肉少, 其内瓤大都为白色。
而后世西瓜个头能让人抱满怀不说, 切开的横截面皮薄, 里面是满满红色。诱。人果肉,不仅如此,红色瓜瓤里还找不到籽!
“那是西瓜,后世西瓜怎么那么大,那么红?”诸朝古人们不敢置信。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