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可古代受限于条件,没办法靠机器精准识别,只能靠人力,所以也限制了钱庄的发展。】
说着,视频开始呈现古今小人取钱的区别。
古装小人拿着存款凭证去钱庄取钱,经过店员和掌柜的确认以后,顺利取到钱。
可他的存款凭证要是和钱庄对不上,则不会取钱成功,因为不同钱庄,不会认可对方的存款凭证。
“等等,如果是这个原因,完全可以朝廷下令,这样民间钱庄也遵守不就行了?”
“这样一来,存取款会方便许多。”有人想道,觉得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解决。
“可同时也会更乱,一家钱庄的账都算不过来,更何况加上别家的账了。”
“既然这样,后世人又是怎么做到的?”
不等人回答,他们就得到答案。
只见现代小人走进自助取款机,卡一插,存款、取款步骤一气呵成。
不同银行取钱会扣除一点手续费,同银行取钱则不扣手续费。
也就贷款流程,才需要到柜台确认。
直到现代小人消失不见,诸朝古人们都还回不过神来。
“不是,他们取钱和存钱的时候,怎么没看到人啊?”
“那个大家伙居然会吃钱和吐钱,它是怎么做到的?”
自助取款机流程,让诸朝古人们疑惑。
“也许那个大家伙后面,是真人呢?”
有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说道。
“……应该不至于,要是真人,何必用机器多此一举,想必那个可以吃钱、吐钱的机器,能和人一样处理事情。”
“好家伙,难怪后世说咱们受科技限制呢。”
“算了,咱们钱庄虽然没后世那么方便,但也不是很麻烦。”
“前提是别碰高利贷,要不然就等着家破人亡吧。”
【还有虚拟货币带来的便捷支付,比现金风险更低。
如果说身上带现金,有丢失的风险,那么虚拟货币则彻底免除这个烦恼。
当然这仅限于日常,遇到诈骗,还是会有丢钱风险。
不过跟古代盗窃比起来,现代诈骗钱,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手段。】
“后世既然不是实体钱,怎么使用?”突然有人想到。
之前他们得知虚拟货币没有实体,但是怎么使用,他们倒是不知道。
现在心里自然非常好奇。
“后世的钱没有实体,自然没办法偷走,岂不是说后世小偷变少了?”
“额,小偷也不光偷钱啊,后世小偷偷不了钱可以偷别的东西。”
“也是,忘了这点。”
“什么需要一定技术和手段,我们古代的贼也是有技术和手段的好不好。”诸朝盗贼们不服气。
帮他们转达天幕内容的人:“……”
难道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吗?
然后他们看到天幕内容,只见小人们拿着巴掌大的东西,然后冲某个东西晃晃,然后就响起到账多少元的声音。
直到小人们手里拿着东西离开超市,都还有人没反应过来,“他们没有付钱?!”
“应该付钱了吧,那个到账的声音,应该就是付钱成功的意思,不过还是无法理解啊。”
“为什么只是对着一晃,钱就花出去和收到?”有人看懂了付款流程,却看不懂付款原理。
“付钱速度好快,而且因为没实体,小偷们偷都偷不走。”
“虽然后世钱没有实体,但付钱的东西有实体啊,被小偷偷走怎么办?”
“关于这个,不出意外,后世肯定有解决的办法。”
“换做我们,也一定会想办法解决。”
不过具体怎么解决,天幕视频里面没有说。
小人们超市付款视频结束以后,后面是和诈骗相关的视频。
只见手机铃。声响起,小人们接通后,有声音传出。
对方冒充他们的亲朋好友,语气诱骗他们对其转账。
看到这一幕,嬴政等人睁大眼睛。
“为什么会那个东西会传出声音?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
“声音限制是多远,近了就算了,要是远了,能有多远?”刘彻豁然起身,情绪激动道。
他们知道后世很厉害,可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手段,还是让他们感到震惊。
而让他们感到如此震惊的技术,后世居然用来搞诈骗……
这种滋味,让他们难以形容。
面对诈骗,有的小人没有上当,有的直接上当。
上当以后,钱被转走,有的小人醒悟,赶紧去警局报案。
报案结果怎么说呢,有的能及时追回,有的则无法追回。
能追回的大都在国内,而无法追回的则在国外。
而听到警方告知的信息,诸朝古人们愣住。
“他们的意思是,那个东西可以通话千里,他们是被千里之外的人给骗了?”
“何止,还能隔空转账,比面对面还夸张。”
“国外距离,何止千里。”嬴政抿唇。
“如果朕也有那东西,那边关、地方的政令,将彻底掌控。”
“呵呵,后世连骗子都能千里传音,朕身为帝王却没有!”刘彻吃味。
“陛下,从这方面可以看出那个物品的价格,以至于骗子们也能拥有。”桑弘羊道。
桑弘羊身为经济学家,对于经济诈骗并不陌生,顶多就是意外后世诈骗手段的与时俱进。
“不过物件如果不珍惜,只是哄骗,手段应该不算高明才对。”桑弘羊想道。
因为他们时代,要是有同样的物品,同样可以哄骗。
这和天幕说法可不符。
等看下去,桑弘羊发现诈骗也是分级别的,通话哄骗还算低等级的。
高等级的诈骗,可以直接隔空操控别人的手机,并转钱。
别说,还真看不懂。
“什么操控,怎么操控?”只能通过别人转述,没办法看到天幕内容的诸朝盗贼们困惑。
“总之,还真需要技术和手段,的确不是你们能比的。”
“如果真按你们说的,他们那么有本事,为什么还要做贼?”诸朝盗贼们疑惑。
他们很多人鸡鸣狗盗,是因为没有其他本事,可后世有本事的人也干这个,他们是同行都没办法理解。
“因为他们和你们一样好逸恶劳,也可能他们靠着技术和手段,可以获得比咱们想象中更大的利益。”
“他们就算了,你们呢?还准备一直游手好闲下去吗?”旁人帮盗贼们转述天幕内容,不代表他们就会认同盗贼们的行为。
“以前我们想干别的都干不了,天幕到来以后活多了,连我们都有干活的机会,我们以后准备老实上工干活了。”
随着天幕到来,工厂数量越来越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
“你们居然想去干活,而不是继续做盗贼,要知道以后挣钱的人多了,咱们能偷的钱也就多了,能轻松来钱,干嘛要出力?”
也有盗贼死不悔改,觉得未来偷盗前景一定更好。
然后他们就见想改行的同行们直接远离他们,若有所感,他们回眸,就见身后站一大堆人。
“好啊,居然这么惦记我们的钱,今天你们能竖着回去算我们输!”
说着一堆人包围死性不改的盗贼们,对其围殴。
人群里,传来盗贼们痛不欲生的惨叫。
“因为会挨揍,甚至可能会被打死。”
想改行的盗贼们看到他们同行惨状,越发坚定改行想法。
“另外就是我们想知道天幕更多内容,如果我们继续做盗贼,早晚有一天,不会有人为我们转述天幕内容。”
有盗贼呢喃抬头,眼睛映不出天幕,这让他们心里惆怅。
“看不到天幕,我们连后世盗贼们的手段都想不出来!”
虽然他们有的已经决定改行,但对后世同行的手段,还是很好奇。
【经济诈骗类型多种多样,请大家平时提高警惕,守卫好自身财产。
如果不幸上当,可尽快联系警方,会有一定希望挽回损失。】
视频播放完后,姜叶和江雪提醒观众们。⑤
虽然诸朝古人们并不会遇到电话诈骗,但后人们的心意他们领了。
【关于银行的介绍就到这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让货币变得更加流通,极大促进经济发展。
可惜古代钱庄们不规整,要不然会对古代经济更加有利。】
姜叶语气惋惜遗憾。
对于姜叶和江雪等后世人来说,古代已经是过去式。
可对于诸朝古人们而言却不是。
闻言,他们纷纷看向钱庄/典当行的方向。
古代钱庄/典当行们:“……他们这么看我们干嘛?想规范我们吗?”
“门都没有!”放高利贷,血气缠身,凶神恶煞的钱庄打手们蛮横道。
古代能开的起典当行和钱庄的人势力不是普通百姓们能改变和撼动的。
对于百姓们,他们自然有恃无恐。
直到,朝廷下令插手。
那些不规整的钱庄当即傻眼。
“朝廷为什么会出手?”他们不明白。
“为了更多的钱呗。”
“天幕的意思是钱庄规范后会对百姓们更好,可朝廷态度,以后钱庄规范,获利的未必是百姓,这可真是讽刺。”
那些当权者,有几个是真为百姓的?
如果他们是卑鄙小人,那朝廷就是伪君子!
“咱们宋朝可真是对外没硬过,对内没软过。”宋朝百姓们为朝廷行为感到羞耻和羞愧。
“不过咱们必须阻止,不是说不规范钱庄,而是不能让朝廷规范。”有人反应过来,赶紧行动。
而没有钱庄的朝代,则开始出现钱庄。
他们也想提升自己朝代的经济。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到这里, 相信大家对经济已经了解的差不多。
接下来开始我们本期直播的正题:华夏的两条丝绸之路。】
“终于来了,本期直播的正菜。”刘彻很高兴。
之前【饮食篇】,就提过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华夏的各种美食。
从那时刘彻就对丝绸之路十分感兴趣, 毕竟那可是他的政绩。
结果天幕只讲了美食,其他略过不提。
现在, 刘彻心里的疑惑, 终于能得到解答。
“从今往后,大秦也会有自己的丝绸之路。”嬴政道。
饮食篇提起过丝绸之路, 自那之后, 不少朝代都派人前往西域和出海, 嬴政自然也不例外。
【丝绸之路于华夏历史、文化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但要说丝绸之路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莫过于经济方面。】
“丝绸之路听着很挣钱,就是路不好走。”诸朝古人们感叹道。
能让后世都津津乐道的丝绸之路, 可想有多赚钱。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挣到这个钱的。
因为丝绸之路不管哪个,都很不好走。
【丝绸之路对于经济一途是重要里程碑。
因为可以以丝绸之路为分界线,把华夏的经济大致划分为内和外。
两条丝绸之路就是华夏经典的对外贸易。】
“也就是说丝绸之路是咱们出国和外国人做生意, 在这之前,咱们都是和自己人做生意。”
“对外贸易是怎样的?跟咱们自己人做生意一样吗?”
诸朝议论纷纷, 对丝绸之路上的交易十分好奇。
【两条丝绸之路, 一条是陆路,方向是西域, 开辟时间为汉朝汉武帝刘彻时期,代表人物:张骞。
另一条丝绸之路是海路, 方向是西方,开辟时间为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 代表人物:郑和。】
姜叶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两条丝绸之路。①
诸朝有人恍惚, “原来咱们走的路叫丝绸之路。”
“咱们身处汉朝, 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吗……”明朝及之后的人闻言微怔。
比起陆上丝绸之路的人们,他们的兴致并不是很高。
“明成祖朱棣,老四,你什么时候成‘祖’了?”朱元璋看向朱棣。
之前姜叶骂明朝殉葬的时候,就提过明成祖,但那时候朱元璋气不过,就暂时放过这点小事。
现在没有大事,听到朱棣的未来称呼,朱元璋难免上心。
因为“祖”,只有开国帝王才能用。
“怎么,你未来夺位登基,连老。子都不认了?”这才是朱元璋生气的点。
因为这意味朱棣对他不孝。
“爹,那是我死后的庙号,我生前怎么知道!”年幼朱棣蹦跳着躲藏到大哥朱标身后。
朱标护着朱棣,“父皇,还是丝绸之路要紧。”
“没想到这小子以后居然弄出一条媲美汉朝丝绸之路的海上丝绸之路。”朱元璋心情难免复杂。
儿子有本事,他这个当爹的自然高兴,可偏偏朱棣不是他心目中的继承人。
“阿嚏!怕不是老爷子在背后惦记朕,说,是不是你未来给朕拟的‘明成祖’庙号?”
别说朱元璋心里不得劲,就是朱棣本人也不接受明成祖这个庙号。
他那么努力粉饰太平,甚至不惜抹黑大哥朱标形象,为的什么,不就是想显得自己名正言顺,是大明王朝的正统帝王。
明成祖这个庙号一出,好家伙,他那么多努力全都白费。②
“不是儿,也不知是哪个不肖子孙做的。”朱棣太。子朱高炽摇头。
他觉得自己没那么蠢,且没这么做的必要。
至于始作俑者本人·嘉靖帝,则完全没想到祖宗们。
毕竟就算知道,也对他没什么影响。
【两条丝绸之路有更多不同,比如路线、类型等区别。
但最大不同,莫过于它们所维系的时间。】
“维系的时间?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太晚吗?”
“如果想指海上丝绸之路出现晚,没必要用‘维系’这个词。”
“也就是说两条丝绸之路所使用。的时间,有一个长,有一个短。”
“长的是哪个?短的是哪个?”
“汉朝的丝绸之路维系的时间可不短,哪怕汉朝灭亡,丝绸之路依旧存在。”
“加上明朝之后没有几个朝代,短的那个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晚,维系的时间也短吗?”这点让人很意外。
“忘了之前天幕说的明朝海禁,汉朝可不禁止普通人也走丝绸之路。”
有些评论难免上了天幕,明朝之前的人看了还好,明朝及之后朝代的人看了沉默。
就是想找朱棣出气的朱元璋也没了劲。
朱元璋看着朱棣皱眉,“对于你以后出海的事,朕其实很看不顺眼。”
“但你既然已经做了,是不是应该做好?而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他们身处后世,知道陆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
这样一来,短的自然是他们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爹,你别问我,我现在又没让人出海。”年幼朱棣很头疼。
为什么做事的是未来的他,遭罪的却是现在的自己。
“你们说,是汉朝的丝绸之路使用时间长,还是明朝的丝绸之路使用时间长?”
后世人知道汉朝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可汉朝及之前朝代的人们可不知道。
尤其是刘彻,“朕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一定远朝明朝的丝绸之路!”
要是输了……他绝不会输!
“子房,你觉得呢?”刘邦笑嘻嘻的问张良。
张良垂眸,“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只有朝廷能用,除非我大汉的丝绸之路也有相同规定,要不然大汉稳赢。”
“朕相信我大汉帝王没那么小家子气,之前天幕特意提过明朝海禁,可没说过我汉朝陆禁。”
说着,刘邦身体放松下来。
【汉朝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后来汉朝覆灭,华夏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依旧还在使用。
不过越往后,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就越模糊。
因为越往后的朝代,华夏地图疆域越来越大,直至囊括西域。
也就是说刚开始陆上丝绸之路是出国做生意,后来变成在国内做生意。】
“西域未来纳入华夏版图,干的漂亮!”刘彻眼睛一亮,为此喝彩。
这样一来,哪怕陆上丝绸之路从对外变成对内,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看来后世西域已经彻底融入华夏。”汉朝,汉宣帝刘询挑眉。
就是他历史上第。一次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把西域纳入华夏管辖范围。③
【然后是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虽然有海禁政策禁止普通人出海,但因为海上比陆地更危险的缘故,普通人也很难走海上丝绸之路。
光路的原因就刷掉大部分人,这最初就注定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受众范围窄。】
“身为大明百姓,我们不敢奢望走海上丝绸之路赚大钱,但好歹能让我们出海捕鱼吧!”
“要不然逼急我们,真去当海盗了!”
明朝海边普通百姓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并没多大感触,比起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他们更关心眼前的出海捕鱼。
而内陆没办法接触到海洋的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顶多就是看热闹。
只有聪明人,注意到两条路的危险程度,以及其受众。
“大海可谓是天险,只要明朝能抓住机会,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独属皇室的财富,可是看天幕意思,明朝并没有抓住机会。”
【史书记载,明朝大规模航海一共有七次,朱棣在位时六次,他孙子朱瞻基在位时一次,领头人都是郑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郑和去后,明朝再也没大规模下过西洋,甚至取消下西洋的航行。
可以说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场即巅峰,开局即辉煌。】④
“好像烟花啊,绚烂过后就没了。”诸朝有人忍不住吐槽。
不是他们尖酸刻薄,而是真的很像。
“噗,七下西洋就不说了,分开看倒没什么,但前六次都集中在一个帝王身上,这就好笑了。
没记错的话那朱棣是明朝前期帝王,这岂不是说明朝中后期,都再没走过海上丝绸之路?”
刘彻觉得好笑和不解。
朱棣看向儿子朱高炽,“为什么不下西洋?”
朱高炽垂眸,“因为国库没钱。”
其实他们国库现在也没多少钱,但做主的人不是他。
他要是能做主,肯定不下西洋。
倒是儿子朱瞻基,未来会下西洋,才让他意外。
幸好只有一次,要不然他得心疼死。
“奇怪,明明是海上丝绸之路,朕却没挣到钱……”
原本朱棣还很理直气壮,可听自家太。子说国库没钱后,不自觉的心虚起来。
但同时他也很不明白,天幕都说丝绸之路很挣钱,能发展经济。
可为什么他没感觉到?
【跟持久的陆上丝绸之路比起来,海上丝绸之路可谓昙花一现。
接下来我们深入看一下,为什么陆上丝绸之路可以维持那么久,而海上丝绸之路却不可以?】
“是因为海上比地面更危险吧?”
“还因为人数,普通人没有大船,压根不敢出海,以至于能出海的人,从来都是少数。”
“对啊,同样是丝绸之路,为什么汉朝的丝绸之路可以,咱们明朝的丝绸之路不行?”
“如果说区别,汉朝丝绸之路最初,也不是冲挣钱去的啊。”
“赶紧认真记!”朱棣眼风扫过儿子朱高炽。
这事一般用不上太。子亲手记录,可谁让朱棣这会心情不爽。
“父皇,如果知道原因,是不是能扭转咱们大明经济上的困境?”朱高炽问朱棣。
“知道原因,肯定好解决啊。”朱棣道,他很想扭转大明经济,因为他很缺钱。
【我们来看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最初是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一块对抗匈奴,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谁想军事策略最后没有达成,反而点亮经济发展。】
“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总好过什么都没落下好。”
“事实证明汉朝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方面影响不亚于军事影响。”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目的是对外建交,对沿海诸小国宣誓大明主权与威严。
至于经济方面,后世有所分歧,有说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不挣钱,也有说很挣钱。】⑤
这矛盾说法让诸朝古人们有些懵,“那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是挣钱,还是不挣钱呢?”
“都说是海上丝绸之路了,肯定挣钱啊。”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明朝穷?”
“这……”
“真有意思,挣钱就是挣钱,不挣钱就是不挣钱,很难说清楚吗?”
“得是什么情况,才能出现这样矛盾说法。”
【说明朝下西洋不挣钱的理由有明朝的厚往薄来朝贡政策。
厚往薄来是什么意思?是小国们来明朝朝贡,明朝给它们的回礼,一定要比小国们的朝贡多。】
“额,这没什么问题吧,咱们华夏泱泱大国,人家来朝贡,你回礼比人家朝贡少,面上也不好看呀。”
“不光明朝,其他朝代也是这样回礼的吧。”
“咱们可是宗主国,赏赐少了显得没风度。”
“朝贡厚往薄来不稀奇,回礼比朝贡少才算稀奇吧。”
对于这个问题,诸朝古人们态度一致,没多少分歧。
【只单独看朝贡,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可是结合朝贡相关的事看,就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明朝朝贡之所以被后世诟病,和朝贡回礼丰厚、次数、真假有很大关系。】
“回礼丰厚能理解,次数和真假又是什么意思?”诸朝古人们不懂。
“次数和回礼丰厚,难道……”
【明朝朝贡回礼丰厚是诱因,这个原因为明朝吸引了大量小国来朝贡,因为他们来了以后,可以从明朝这里获得丰厚回报。
虽然按照明朝朝贡规定,几年才朝贡一次,但人家小国一年来几次,对宗主国表示尊敬,你要是明朝,你也不好意思把人家往外赶。】⑤
“……是不好赶,几年一次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一年来那么多次啊?”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一来一往就是几个月,这岂不是说有些小国一年到头都在朝贡?”
“还不是因为回礼丰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丰厚回报,是我我也愿意去明朝朝贡。”
“几年一次朝贡可能不显得什么,可是一年几次,那些小国是把明朝当冤大头了吗?”
明朝:“……”
他们很想否认,但却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
【一年几次的朝贡,让明朝对朝贡的管理很混乱,以至于有人冒充小国使臣,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骗取明朝的丰厚回礼。
从经济方面看,明朝明显是吃亏的一方。】⑥
“居然有人敢冒充小国使臣?!”
“不仅如此,还成功了,并且冒充的数量,好像还不少。”
“明朝朝廷都不审核身份吗?”
“谁能想到有人那么大胆啊。”
“要真是这样,那明朝确实挺吃亏的。”
“就算是为了显示宗主国气度,也没必要这样吧。”
明朝:“……”
比起经济损失,他们更在乎丢的面子!
【明朝朝贡上的经济损失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庞大数字,以至于后人印象里,容易把朝贡损失和大明经济挂钩。
在后世看来,明朝明明经济不好,其朝贡损失难免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面子”的不好印象。
不过明朝朝贡不能只从经济上看,朝贡政策,更多反应的是政。治。】
“所以明朝朝贡还是亏了。”有人提炼信息总结。
“难道明朝朝贡回礼,比下西洋挣到的钱都赔进去了?”
“才没有!朝贡损失没有那么大!”
虽然小国们来的确实频繁,还有弄虚作假,可是这些小打小闹,还损伤不了明朝的经济。
【因为明朝朝贡,很多人都以为郑和下西洋赚到的钱都赔了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下西洋不赚钱的原因,觉得赚的没有花的快。】
“有没有可能,郑和不下西洋,明朝朝贡亏钱更多?”
“可郑和要是不下西洋宣扬国威,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国前来朝贡吧。”
“好有道理。”
“所以郑和下西洋,到底赚不赚钱呢!”
“赚钱啊,就是都花了。”
“那跟没赚有什么两样?”
“有赚有花,和没钱硬花可不一样。”
【然后是郑和下西洋赚钱的观点。
此观点具有主观意识:朱棣又不是傻子,下西洋要是不赚钱,他能让郑和去六次。
说明一下,朱棣这个永乐大帝、明成祖在帝王里很有含金量。】
“也就是说那个朱棣并不是傻子,反而雄才大略。”
“这样一来,自然可以印证下西洋的赚钱。”
就像那句话说的:朱棣不是傻子。
其次就是朱棣这个帝王的含金量,已经经过后世认证。
“你才是傻子呢,朕怎么可能是傻子!”
当事帝王·朱棣别提多生气。
明初,朱元璋看着朱棣,“你小子确实通过下西洋赚到钱了。”
所以才会去那么多次。
一旁朱标面色如常,脑海中却不停响起那句“含金量”。
他做帝王,能比朱棣这个弟弟更出色吗?
这样想朱标并不是怀疑自我,只是朱棣这个弟弟的皇帝生涯,已经给出很好答案。
朱棣越是出色,他心里就越是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下西洋集中在朱棣时期,到后面明朝帝王们不再下西洋?
关于这件事,是因为明朝臣子们强烈反对,说是下西洋劳民伤财。】
“咦,下西洋不是挣到钱了吗,按理来说应该回本了啊。”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