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手中的西瓜,跟后世古代图片有些差距,可是后世又大又红的西瓜,直让他们不敢认。
【古代西瓜不仅个头小,皮厚,色泽不红润,听说味道也泛苦,而咱们现在又大又甘甜的西瓜区别好大。】
【不仅是西瓜,之前咱们提的其他物种,古今模样也有很大不同。】③
【就像我们现在的高产粮食离不开诸多农学家们的辛勤付出,咱们现在西瓜自由的今天,背后也站着一个女人。
她就是吴明珠,我们的西瓜奶奶。】
【吴明珠奶奶六十多年培育出三十多个瓜种,成功让西瓜伴随夏季,甚至夏季之前,就来到我们身边。】
随着姜叶声音,身后屏幕:地头采摘了满地个头均匀的西瓜,一个不小心碰到,薄薄的瓜皮当即炸裂开,露。出里面一看就汁水丰沛,看不见西瓜籽的红色瓜瓤。
“咕嘟。”画面真实的仿佛近在眼前,诸朝许多人都忍不住咽口水。
“要是咱们也能吃到后世的西瓜就好了。”他们希冀道,尽管他们内心深处明白,这是奢望。
“朕是帝王,都没吃过那么好看的西瓜。”刘彻吃着和后世不说两不相干,却也差别巨大的汉朝西瓜,嘴里泛酸。
只是他情况还算好的,在他之前,嬴政和刘邦等汉朝初期的帝王,连不甜的西瓜都吃不到。
也就越往后的时代,西瓜才越普及。
“按照后世所说,咱们唐朝的西瓜比汉朝西瓜甘甜。”李世民边和妻儿、爱臣们吃瓜边道。
虽然他们唐朝的西瓜比不上后世的西瓜,却也比汉朝西瓜刚传入华夏时味道甜。
不过,西瓜是夏季水果他们知道,可是水果在夏季来临之前就来到他们身边,是什么意思?
总不可能是西瓜夏季之前就成熟,这不违反常理吗?
对此有疑惑的人并不少。
“后世之人是不是说错了,西瓜哪有夏季之前就成熟的?”
“这俩娃子一看就没种过地,说错话也情有可原。”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
这次换姜叶和江雪对视,反而疑惑他们的评论。
【西瓜夏季之前成熟,靠的是大棚技术和物流,而且别说西瓜只是提前一段时间上市,就是大家冬天吃到西瓜也是很简单的事。】
这种常识性问题,在姜叶和江雪看来有些反常。
其实不止是这个问题,还有之前的问题,也让人有点说不上来。
要么,是在看直播的观众们在扮演古人角色,要么,就是他们节目组请来的水。军。
不过现在正在直播,姜叶和江雪就算有疑惑,也没表现出来。
评论区,开始有人对大棚技术和物流好奇起来。
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西瓜一个夏季水果,后世冬天也能吃到?
【大家别激动,我们一个个解释,大棚技术利用。的是棚内和棚外的温差原理,从而让棚内能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瓜果。
其实古人们早在汉朝就有利用温度差种植反季节植物的记录,不过因为耗费巨大,仅限于皇家和贵族使用。】④
【大棚技术可以看作人工温泉。
除此之外,还有如海南岛这种热带地区,可以让农作物一年三熟,所以像我们的袁隆平爷爷和吴明珠奶奶等农学家们,就靠海南岛缩短过植株培育的时间。】
“世上居然还有一年三熟的地方,诸卿觉得海南岛在哪?”嬴政沉吟。
海南岛可以加速后世粮食的培育速度,自然也可以加速他们秦朝培养植株的速度。
前提是他们秦朝能找到海南岛。
“陛下,后世人取地名如果没有南辕北辙喜好,那海南岛应该在南方,而且是海中岛屿。”
“加上百越那块稻米可一年两熟,臣以为,海南岛是百越更南之地。”李斯道。
其他朝代也有人同样推测,并朝代越往后,推测的地理位置越准。
【然后是物流,物流在古代被称为驿站,只是后世换了名字,提升了速度。】
“看来后世驿站没多大变化。”
关于物流,姜叶和江雪没多解释,古人们也想象不到后世的物流速度。
这话题就这么过去。
【回到西瓜本身,可能会有人觉得咱们说的西瓜自由有些夸大,关于这点,请看国外西瓜现状。
如韩。国和日。本,人家西瓜可不像咱们按个论斤,而是按块卖,因为整个西瓜价格不便宜。】
视频内开始播放日韩那边对西瓜的处理。
只从西瓜外表,并没多大区别,区别在于他们对西瓜的处理方式。
吃瓜瓤就不用说了,吃完瓜瓤,人家还把西瓜皮清理干净,把剩下的西瓜皮烹饪成美食。
其实诸朝古代百姓很珍惜食物,对于烹饪西瓜皮并没太大反应。
前提是没有后世华夏西瓜自由与之对比。
看到后世华夏对西瓜论斤称,论个买的寻常态度。
再看别的国家对西瓜的珍惜,一点不舍得浪费。
诸朝古人们对“西瓜自由”几个字,有了更深感触。
“我们也想西瓜自由。”诸朝古人忍不住道。
西瓜普及前的朝代古人想吃西瓜,西瓜普及后朝代古人想吃更甜更多的西瓜。
“培育西瓜的瓜,我们应该能做到。”诸朝农学家们道。
不同于杂交水稻,西瓜从传入华夏就一直在改良,这方面他们有经验可循。
【关于西瓜还有一个冷笑话,说是日韩喜欢偷华夏的文化传承,然后厚颜无耻说是自己家的。
但是西瓜酱,哪怕他们知道配方,也绝对做不出来,因为他们国家没有那么多西瓜。】
说着,姜叶和江雪放出西瓜酱的制作配方,见西瓜酱需要用到许多西瓜,诸朝古人回想起日韩对西瓜的珍视。
“确实,他们国家没那么多西瓜,真可谓偷都偷不过去。”
于百姓们而言,西瓜酱就是看热闹,可对于帝王们而言,这个冷笑话背后折射出来的政。治问题,足够他们上心。
“后世有别国偷窃华夏文化,然后装成自己家的?往好一点说,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文明,往坏处想,他们这是其心可诛!”
以嬴政为首的大一统帝王们,对于这事很敏。感。
“日。本位置已经知道,韩。国又在哪里?”他们可以替后世走一趟,跟他们好好探讨一下华夏文化的归属权。
对于赵匡胤和刘娥这类非大一统的执政者们,则想到更多,“后世别国之所以敢觊觎华夏,一定是看到了华夏的虚弱。”
“韩。国,该不会是朝鲜/高句丽/新罗……吧?”有人找到关于韩。国线索,猜测道。⑤
“不会吧,那个地方那么小,难不成后世对方疆域很大?”
诸朝百姓们宁愿把对方往强大处想,也没想到人家就算没有实力,也能野心勃勃。
帝王们也想到这个可能,毕竟按照他们的层次和理解,如果不是真的具备实力,怎么可能会来挑衅华夏。
既然已经提前知道,他们不可能再放任对方成为威胁。
“先是日。本,再是韩。国,都在朕不征之国的。名列里。”朱元璋深呼吸。⑥
在看自己列出来的不征之国名单,只觉得越来越打脸。
“那爹,咱们还出兵吗?”年幼朱棣问朱元璋。
“废话,凭他们未来敢偷华夏文化,就说明有不臣之心!”
对于不臣之心,朱元璋可不会容忍。
“现在基本可以确认,后世所说的韩。国,和咱们所说的韩。国是同一个。”朱标查完资。料后道。
为了防止误伤,朱标去查资。料,查完以后,反而得到证实。
“陛下,在臣看来,后世之人实在小肚鸡肠,没一点宗主大国的风范。”宋仁宗时期,司马光率先发出不同声音。
“只是一个笑话,司马大人何必上纲上线。”王安石皱眉,看着司马光不赞同。
“那王大人有没有想到,后世之人这笑话被别国人看见,将有损我华夏威严?”司马光坚持道。
从一开始,他就不认同后世观念,可是一直忍着,直到他摸索出只要不是故意辱骂,哪怕意见不同,也能看见天幕,他这才放心站出来。
“难道这事不是对方不对在先吗?”苏轼忍不住道。
“对方无礼在先,咱们宽容在后,这样才越能衬咱们宗主国的气度,而不是像后世那样讲笑话讥讽对方。”司马光是打从心底觉得后世讲冷笑话的行为掉价。
可怕的是,宋朝除了赵匡胤和刘娥等少数执政者时期,宋朝其他朝代,像司马光这样态度的文臣们数量绝对不少。
至于武将们什么态度,在宋朝,武将可没有地位,也无法在朝堂发声。
“我呸,这跟人家打了左脸,还把右脸伸过去有什么两样?”
“就是,越是这样,越会被人觉得是软柿子。”武将们聚在一起发牢骚,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好了两位爱卿,咱们继续看天幕吧。”宋仁宗纵使心里赞同司马光,可也不想明面反驳王安石,马上熟练和稀泥。
天幕上,姜叶和江雪对西瓜的介绍收尾,开始说石榴。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石榴古名安石榴, 不同于其他植物,石榴是树,且培育方式也和种。子们不同。
其他植物可以通过源头种。子改良, 石榴树,确切来说树, 大部分都能通过嫁接改良。】
“的确, 树可不像种。子那么好弄,最重要的是树生长时间比粮食蔬菜多多了。”
“确实, 只怕这嫁接又是未来本事, 咱们学不来。”
诸朝古人们已经做好外行看热闹的打算。
【实际上我国古代就有嫁接技术, 《周礼》记载一种“连理木”,后世也有称“木连理”的,这都是嫁接手段。
所谓嫁接, 就是通过手段把一株植物的枝条或者芽连接到另一株植物身上,要是成功存活,枝条未来长大, 结出来的果实就会具备两种植物的特点。】①
【当然,这种特点有可能是它们双方的优点, 也有可能是它们双方的缺点。
如果继承它们双方的优点, 就可以留种加大培育力度。】
【除此之外,还得看两株植物的类型, 嫁接的一般都是同类型不同品种的树。
如其他关系较远,比如苹果树和梨树;再比如石榴树和柳树, 虽然它们都是树,彼此就不能嫁接。】
说着, 屏幕放出果树嫁接的详细步骤。
【切下来嫁接到另一株植物上的被称为“接穗”“接芽”, 原地不动的为砧木。
需要注意它们切口尽量平整对齐, 这样可以让嫁接存活率更高。
除此之外,嫁接双方枝条也不要太粗,切口越粗彼此伤口越难以愈合,从而嫁接失败,这也是常见嫁接,都是细枝条、小芽缘故。】
【果树嫁接好后,需要缠紧,这样有助它们愈合和固定,有芽的需要把芽露。出来。
考虑到嫁接可能失败,一株树上一般都会嫁接多个枝、芽,以此增加成功率。】
嫁接并不难,更别说这项技术古代就已经发展。
看完嫁接术,诸朝古人眼睛一亮,“咱们也可以嫁接!”
“没错,就是咱们大字不识,也会削树枝和缠绳子。”诸朝百姓们很激动。
就算嫁接不成功也没关系,顶多损失几根枝条和芽,对两株树木都造不成太大损害。
可一旦成功,他们今后的果子口感等方面会得到极大改良。
面对学不会的杂交法,嫁接法便于操作,很快就有人行动起来。
当然要想摸索出适合嫁接的树木,还需要时间。
【其实除了果树,蔬菜也可以嫁接,只是蔬菜嫁接没有果树嫁接常见。】
【石榴树味道酸甜可口,食用价值高,从古至今还被古人赋予“多籽多福”“喜庆团圆”等美好寓意,比如古代纺织衣、被上,就有很多关于石榴的图案。】
“石榴好啊,看着喜庆还好吃。”诸朝古人笑道,很喜欢石榴。
以后他们靠嫁接术,一定能种出更大更红更甜的石榴!
【胡椒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种很寻常的调味品,可是在古代,它的珍贵程度堪比黄金。
唐朝时期,宰相元载贪。污胡椒八百石,气的帝王对其抄家掘祖坟。
明朝时,胡椒价格有所降低,依旧可以当做俸禄发给百官。】②
听到姜叶的话,唐代宗李豫叹气,“后世没说全,元载贪。污的何止八百石胡椒,还有其他无数金银珠宝、良田豪宅。”
可谓比他这个帝王都富。
明朝百官心情就不那么美妙了,“明朝胡椒产量高于前面朝代,价格一直在掉。”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俸禄在变相减少,明朝百官愿意才怪。
“仔细想想,胡椒就算降价,也总比大明宝钞好吧。”明宣宗朱瞻基道。
他知道底下臣子们对胡椒降价不满,可是明初还把大明宝钞当俸禄呢,一对比,他们心里是不是好受多了?
【不止是我们华夏,国外甚至为了胡椒掀起多次战争。
在我们华夏,胡椒位比黄金,也能暂时当钱,而在国外,胡椒直接就是货币。】
【在我们今天。看来,以前国外为了胡椒掀起战争,是很傻的行为。
可要把胡椒换成黄金,为了黄金而开战,是不是就好理解点?】
【还有我们今天的石。油,大家也在互相争夺,等以后咱们拥有更好的能源,再回头看今天,就像我们今天。看曾经的鸟粪战争和胡椒战争。
这就是当时胡椒战争的本质。】
诸朝百姓对胡椒并不了解,因为九成九的百姓都没有胡椒,还有很多人,连胡椒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
可是一把胡椒换成黄金,他们瞬间秒懂。
“能掀起战争的,都是有价值的,哪怕那个价值未来是过时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们轻叹。
兜兜转转,千百年后,人的本质依旧未变。
“很好,看来未来黄金没有降价。”有人注意到后世对黄金的推崇,登时安心。
看来胡椒价比黄金是一时的,黄金才是永恒的!
“胡椒、黄金朕都知道,石油为何物?”刘彻对石油感兴趣道。
“能让后世之人如此举例,后世石油地位一定举重若轻。”
“不过石油到底是何物?”嬴政皱眉,可惜他们对石油了解太少,没办法解惑。
“石油,是我写下的石油吗?!”
北宋,在《梦溪笔谈》初次记下“石油”两字的沈括拓惊讶。
如果是其他东西,宋朝以后,东西会流传开来,可偏偏从宋朝开始,越往后人的思想越被禁锢。
以至于北宋沈括拓写出来的《梦溪笔谈》并没多少人看过,就是看过,也无法光明正大讨论。③
【说完有些严肃的话题,咱们接下来说说存疑的几个物种,分别是芝麻、葡萄、核桃等。
之所以说存疑,是因为有人说它们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也有人说不是。】
【咱们先来看芝麻,先前秦朝食物篇提过,春秋战国就有对芝麻的记载。
但是,芝麻并不止一个品种,也许张骞带回来了别的品种的芝麻也不一定。】
【如果说芝麻不确定的话,那葡萄却是确定的,我们华夏本土就有葡萄,但张骞也从西域带回来了葡萄。
这就涉及到西域的地理环境,古代的西域是咱们现在的新疆,当地日照时间长,强度大,以至于种植出来的瓜果,都特别甜,是咱们有名的“瓜果之乡”。】
【葡萄除了直接食用,还能用来酿酒,葡萄为原材料酿出来的酒,被称为葡萄酒或者红酒。
在葡萄酒传入之前,咱们华夏的酒是粮食酿出来的粮食酒。】
【原材料不同,两种酒的味道也有差别。
红酒味道带有果香,粮食酒则是粮香。】
【相同的是,它们最初的度数都不高。
以秦汉为例,他们酒的度数大致在十来度,放在我们今天,也就醪糟、米酒程度。】
【宋元及之后,随着蒸馏技术的发展,酒的度数越来越高。
有意思的是,西汉海昏侯墓里,也出土了一套蒸馏器,有人说是蒸馏花露水的,也有人说是蒸馏酒的,总之不管蒸馏什么,都证明秦汉时期,也是能做到蒸馏的。】④
说着姜叶把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和后世的蒸馏器做对比。
【蒸馏技术建立在原酿酒的基础上,只是多了蒸馏的步骤,可就是这一步,就能做出比原先度数更高的酒。】
“加了这一步,就能得到高度酒!”原先就苦恼高度酒的诸朝医师们眼睛一亮。
有了高度酒,他们离大蒜素将更进一步。
“高度酒一定比低度酒还要浓烈。”诸朝酒鬼们看到蒸馏技术,哈喇子直接从嘴角流下。
他们相信卖酒的商家们,很快就会把高度酒做出来。
“西汉海昏侯墓,也不知是刘家哪个子孙这么倒霉。”刘彻注意到西汉海昏侯墓,没太在意,并不知道那是他亲孙子的墓。
只有海昏侯刘贺本人,彻底崩溃,“那是我的墓,我的墓啊!”
姜叶和江雪没说他的。名字,但他身为主人,还能认不出自己的东西。
“是谁挖了我/海昏侯的墓?”崩溃的刘贺和皱眉的汉宣帝刘询问道。
更巧的是,两人的话同时变成评论。
【关于海昏侯墓的话题,等到汉武帝话题时一块说。
现在回到蒸馏技术上。】
【技术是无罪的,但使用它的人却不一定。
随着蒸馏技术让酒度数变高,后续的影响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酒度数上去,可以为伤口清理消毒,就像古代战争,许多人不是死在战场上,很多都死在伤口感染发炎上面,高度酒可以杀菌,避免他们伤势更加恶化。】
“高度酒可以减缓战场死亡!”嬴政眼睛一亮,他原先对高度酒并不太感兴趣,可高度酒要是能减少战场死亡,那可是一大利器。
最重要的是,蒸馏器,他们秦朝能做出来。
“陛下!”卫青和霍去病激动的看刘彻。
刘彻点头,“爱卿们放心,朕这就让人做高度酒。”
只有更多士兵,才能为他征战更多疆域。
李世民、赵匡胤和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马上皇帝,更不会迟疑。
【有弊的是伴随酒业发展,随之兴起的酒文化,在高度酒出现之前,大家劝酒基本不会有事,但高度酒出现以后,再劝酒,不停喝是可以喝出人命的。
所谓酒文化,就是拒绝不了别人递来的酒,哪怕喝酒对自身有损。
时至今日,这种风气依旧没有杜绝。】
“怎么可能杜绝啊,只要还有权势在一天,这种‘文化’就不可能消失,就算没有酒,也会有其他东西代替。”
“拒绝不了的不是酒,而是权。”
对于姜叶和江雪的“天真”,诸朝当政者们忍不住摇头。
就像他/她们说的,酒只是表面。
“哼,他们连酒都不愿意喝,还可能会听令行事吗。”喜欢酒文化,准确来说是酒桌文化的当权者们冷哼。
他们要的是下属们喝酒吗?不,是他们的服从。
“还好咱们不来那一套。”李白端着酒杯摇头,他喜欢酒,对酒桌文化敬谢不敏。
“太白兄,看来咱们未必能适应朝堂。”同桌的杜甫叹道。
“不能适应就不能适应呗,还可以更潇洒。”李白洒脱道。
其实之前李白并不是这样想的,他还是想一展抱负的,但后来听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荒唐,他出仕的念头就淡了许多。
【说完葡萄酒和古代蒸馏技术,咱们接下来说说葡萄干。
葡萄干比葡萄优势在于能保存更长时间。】
【尤其是古代交通不便,加上葡萄皮薄多汁,受不得颠簸,葡萄干就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
葡萄干是葡萄晒干后的状态,虽然没了大部分水分,其营养物质却没流失多少,且更加方便运输。】
葡萄干并不难制作,葡萄已经普及的朝代百姓,看到葡萄干眼睛不由一亮,“看来咱们过年又能多上一份干果了。”
“西域那个地方适合种葡萄,是不是也适合晒葡萄干。”刘彻说着,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想的是能和西域合作,一同抗击匈奴来犯,可是现在,刘彻想要更多。
刚巧,嬴政也想把自己大一统的地盘扩大。
也许这次派人前往西域,不仅是去带回各种作物种。子。
【最后是核桃,核桃古名胡桃,其实它和葡萄一样,华夏也有本土核桃。
核桃营养极其丰富,常吃可补脑、提升记忆力,在古代还被称为“长寿果”,虽然我们后来查到,不止核桃一个被叫做“长寿果”。】⑤
嬴政、刘彻:“……”白激动一下。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②③④⑤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小可爱的捉虫,么么哒~】
作者同类型完结文:
《位面餐厅从大秦开始》【可能雷点:有嬴政和吕雉cp。】
《诸天聊天群从西游开始》【可能雷点:有武松和潘金莲cp。】
作者预收文求收藏:
《国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和本文算同类型,主神、无限、历史直播、国运流。】
《诸朝直播带货指南》【位面直播、给诸朝古人和星际未来互相带货。】
《穿书女配和女主联手爆红》【娱乐圈文,女主和女二友谊长存。】
【好了, 至此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农作物们已经说的差不多。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的变化。】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汉还没打败匈奴, 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已经大败匈奴, 这也是汉朝丝绸之路如此兴盛的原因。
因为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在背后做支撑, 你有好东西,却没保护的实力, 别人只会强行掠夺, 而不是老老实实和你做交易。
所以丝绸之路, 不仅是汉朝经济的兴盛,背后也折射出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朕大败匈奴的,一定是仲卿和去病!”刘彻十分肯定。
汉武朝其他臣子听了别提多酸, 未来的事,陛下怎么那么肯定。
【除了张骞这位实践者,汉武帝刘彻这位决策者也非常高瞻远瞩。
之前不是说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的重要转折点吗, 因为当时汉朝对匈奴示弱太久,以至于汉武帝想对匈奴反击时, 朝中有不少阻拦的臣子。
那些臣子未必存心唱衰自家朝堂, 而是长久以来的实力压制,让他们心里面对匈奴自信不起来。】
【大家试想一下, 如果当时的汉武帝刘彻被这样的态度所影响,明明有反击匈奴的实力, 而不去反击,那么未来, 还会有辉煌大汉, 和咱们后世以“汉”为民族的汉族吗?
可能会有人觉得我们言过其词, 关于这点,咱们可以来一个反面教材,宋朝做一下对比。】
宋朝诸人:“……”
“为什么要拿宋朝和汉朝比,而且还是反面?”宋朝开国帝王赵匡胤不明白。
赵光义时期,宋朝还没积弱到一定程度,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倒是刘娥,心头一动,“后世该不会是想说先帝吧?”
想起先帝的做派,刘娥沉默。
大部分北宋王朝,和所有的南宋王朝,此时全都深深低下头去。
他们觉得丢脸,乃至羞愤,“为什么要拿宋朝和汉朝比啊,这不是存心让我们宋朝丢人吗!”
【很多人会把两个相邻的朝代一起提及,比如秦汉、汉唐、唐宋、宋元、元明、明清这样,但很少会有人拿汉朝和宋朝做对比。
虽然双方的比试结果没有悬念。】
“后世人说话怎么那么毒。”宋朝后世的人们破防。
宋朝前期的人迟疑,“我们宋朝没那么弱吧,还是说跟宋朝比,败的是汉朝?”
听朝臣们这么离谱的猜测,赵匡胤沉默,就算他觉得自己厉害,也不觉得自己能跟汉武帝比。
汉武帝和秦始皇两人历史名声都不好,但功绩确实大。
【汉朝给后世的印象是强大,宋朝给后世的印象是弱、怂、送,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就像先前说的,汉朝初期,不管执政者们是何性格,他们都对匈奴妥协,汉朝是弱过的。
而宋朝呢,开国太。祖是武将,结束自唐末的一系列纷争,你能说宋太。祖赵匡胤弱吗?】
汉朝初期执政者们沉默,好在后世子孙争气,要不然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
“弱、怂、送?这真是朕的大宋?”赵匡胤不敢相信,确定不是跟他宋朝同名的“宋”?
可再不想相信,赵匡胤也不得不承认,后世的宋朝,就是他建立的大宋。
【至于汉朝和宋朝为什么给后世不同的刻板印象,就源于他们继任者不同的选择。
就像汉武帝刘彻面对强势匈奴,面临妥协和反击两个选择。
宋朝也有君王面临不同抉择,然后对方走出了一条新的路。】
“新的路?”赵匡胤不理解。
宋朝前面的朝代也不理解后世话的意思。
只有宋朝中、后期,及后面朝代的当权者们,一下反应过来姜叶和江雪说的是什么。
“是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吧,他在‘打输送钱’、‘打赢要钱’之间,选择了‘打赢送钱’,这谁知道,不得说声‘人才’啊。”朱元璋感叹道。
【面对匈奴,已经积蓄实力的汉朝在汉武帝刘彻的领导,卫青和霍去病的勇猛冲锋下,选择了和匈奴力战,最后打出“强汉”风采。
而宋朝宋真宗赵恒,在宋朝国力尚可,打赢辽国的情况下,选择给辽国送钱和谈,史称“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