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霸脑海里一直回想老师的话,长叹一声,提着灯笼回房。
“珠娘,明日收拾行李,我们回宫里住。”
“可我真不知道怎么管理后宫!”
“嫂子逼迫你,就是想把事推给我。”
“你是兄弟!怎么能管理兄长和父亲的后宫嫔妃!”
“我他……我也想骂人。”
李玄霸按着眉头。
嫂子此举,大概率是自己的锅。
父亲后宫嫔妃不少。二哥虽还未大封后宫,但预定的秀女们也已经进了宫门。
不过大可不必认为李世民委屈。
后世有个误解。皇帝“为国献身”,其实不是皇帝为了平衡朝堂势力开后宫,而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往后宫塞了不符合自己审美的女人。
同情“为国献身”的皇帝,属实把同情心放错了地方。
“封建”在现代是骂人的话。
皇帝是封建男人中最封建的男人,后世人却强行认为自己喜爱的皇帝,在男女关系上会成为现代大部分男人都难以比肩的道德楷模。
当然,不是说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不够好。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是难得的如民间夫妻般住在一起的帝后。只有在长孙皇后每月身体不适的时候,唐太宗才会去其他妃嫔处。所以长孙皇后不是在养胎,就是在怀孕的路上。
后世人看史书时常有个疑惑,为何历史中有“好色”恶名的帝王一般子嗣不多,倒是没在女色上被谏臣骂过的明君子嗣很多。
这从康熙和唐太宗的话中可以窥得原因。
康熙常常自夸不好女色,从不睡没有份位的女子,身边不准宫女伺候;唐太宗曾言“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
从周朝时起,礼制就已经规定了天子、诸侯、士大夫的合法妻妾数量。
《礼记》记载,“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诸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人一妻一妾,百姓一妻无妾。“媵妾”就是合法的、能入族谱的家妇。
如果在合法媵妾外再睡女人,在内睡丫鬟称“嬖”,即侍妾;在外则是“外室”。嬖侍妾和纳外室才叫好色。
回到皇帝子嗣的话题上,后宫内命妇有资格生育子嗣,只要身体健康,守规矩的帝王轮着睡能生不少;按照礼制,内命妇之外的女子没资格生育子嗣,虽然古时没有不危险的避孕、打胎方式,但不在乎孕妇性命的打胎方式要多少有多少,所以好色的帝王反而时常子嗣不丰。
唐太宗子嗣多,还真不代表他在女色上道德不端。
当然,现代人评价古代人,凭什么要用古代人的道德?
著名太宗黑营销号大腿一拍,高兴极了。
“没错!唐太宗就是封建,他爱豪宅、爱骏马、爱华服、爱美女!可下头了!现代女性怎么能粉封建下头男!我的某哔号是XXX,某斗号是XXX,某音号是XXX!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太宗封建下头事迹!”
某营销号小编一向肯定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从未给唐太宗张冠李戴不属于他的污点,为何他能蝉联太宗粉最厌恶的“太宗黑营销号”首位迟迟不下榜?
因为这家伙最爱把纸片人偶像唐太宗,拉回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唐太宗。他乐此不疲地对着太宗粉耳边大喊,唐太宗就是个封建下头男。偏偏这家伙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杀伤力极强。
众所周知,粉丝看到自己所粉的皇帝有劳民伤财不把百姓的命当命的封建局限性都很淡定,但一看到皇帝真的喜欢睡美女开后宫的封建局限性就会狠狠破防。
其他皇帝的粉丝看到某营销号都泪目,求太宗粉把某营销号拴好,让他当一辈子的太宗黑,千万别放出去祸害其他家。
历史中的唐太宗是个“封建男”,李玄霸转世成了李世民的双生弟弟也管不了他哥不纳妃。
如果李玄霸对李世民说,“哥啊,后世可嗑你和嫂子的CP了,你要和嫂子一生一世一双人,还要为了嫂子被怀孕太多努力避孕。现在没有靠谱的避孕方式,所以你干脆禁欲吧”,李世民只会认为李玄霸在故意找茬,然后把弟弟揍一顿。
李玄霸不可能插手他哥纳妃,但后宫有一件事,他犹豫了许久,还是同情心泛滥,和嫂子提了一下。
李渊经过连番刺激后身体大不如前,估计他称帝后新纳的嫔妃没几年就会成为太妃。
李渊成为太上皇后就无心后宫。历史中也是如此。
李世民要养的年幼兄弟,大部分都是李渊在武德年间生的。仅有最小的二十二皇子李元婴确定是李渊当太上皇所生。
二十皇子李元祥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怀上。二十一皇子李元晓出生年月不详。但李元婴出生时,李世民给李元婴摆了辉煌的酒席,以向天下人昭告自己没有欺负李渊,李渊当了太上皇还能有儿子。李元祥却没有这个待遇。推测李元祥应该也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怀上。
后世常骂李渊当了太上皇后沉迷酒色,狂生孩子给李世民养,这还真是误解李渊了。
现在李渊当太上皇的时间比历史中早许多,他新纳的妃嫔大部分无子。李渊一死,这群人都要进寺庙。
宋神宗曾经有一项德政。
宋朝后宫制度大多延续唐朝,生病的宫女和无子的太妃都要送往寺庙安置。宫女和太妃能带走自己的财物,朝廷每月还会给宫女、太妃发放津贴。
宫女和太妃被送往寺庙后,大多没几年就会“病逝”。
隋唐起,皇帝都抬高宗教,让宗教来安抚百姓。佛寺道观不仅不交税,朝廷对其优待和捐赠也很多。送往寺庙的宫女和太妃的遗产,是皇家寺庙的主要经济来源。
虽然朝堂不是没有监管,但只要住在寺庙里,折磨人的阴私手段有的是。这些“病逝”的宫女、太妃,大多死于谋财害命。
宋神宗听闻此事,在周王乳母岐国夫人得病出宫时派太医随行监视,岐国夫人奇迹病愈回宫。他确定传闻为真,从此常派太医前去寺庙监督,寺庙谋财害命的案例大大减少。
唐朝无子嫔妃常常出现自愿殉葬之人。李玄霸很恶意地推测,或许聪慧的妃嫔衡量得失,与其在寺庙里被折辱而亡,不如自愿殉葬死个痛快,还能得一个好的身后名,惠及家人。
史书中对后宫妇人记载少之又少,无子先帝嫔妃更是无人在意。李玄霸本来没想起这件事,直到宇文士及求上门来。
宇文士及是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的驸马,与李渊交好。
宇文化及弑君之事,他事先不知情。待宇文化及北归遭遇挫折,决定重新南下割据时,宇文士及带着亲兵离开宇文化及,投奔李渊,后来与李渊一同回到长安。
宇文士及在原本历史中,会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先复封新城县公,又进封郢国公。
这个在大隋时无心仕途的闲散公子,在大唐出能抵御突厥,镇守西北;入能安抚百姓,辅佐朝政。
宇文士及闲散了前半生,后半生倒是成了文武双全的劳碌贤臣。
这个时空中宇文士及虽然没有机会跟着李世民立功,但一直站在了李世民和李玄霸这一方,再加上其妹仍旧是李渊的昭仪,也混得了一官半职,正努力在大唐朝廷发光发热,干活很积极利落。
宇文述是大隋所有旧臣都认定的大隋忠臣,虽然他有两个儿子谋逆,但隋炀帝死在王薄手中,宇文士及也不知情,所以大隋旧臣也没有迁怒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在隋朝旧贵圈子里混得也算不错。
勋贵圈子就是这样,凡事对个人不对家族,否则拔出萝卜带出泥,说不定自己也会遭殃。
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曾帮助李世民、李玄霸良多。李世民投桃报李,对其较为宽厚。李玄霸也继续维持着与宇文士及的私交。
李渊当了太上皇,宇文士及悄悄携带重金来求李玄霸帮忙,希望李玄霸给窦太后说说好话,让宇文昭仪伺候窦太后。若李渊早逝,宇文昭仪能以伺候太后有功为名留在宫中养老。
宇文士及知道李玄霸对李渊的态度,他提起李渊的身后事,李玄霸不会生气,所以他才来求李玄霸。
宇文士及提起太妃要去寺庙,虽然语焉不详,只说寺庙凄苦,李玄霸还是想起了史书犄角旮旯提起过的唐朝无子先帝嫔妃的遭遇。
宇文昭仪在原本时空中本应该在去年有子,摆脱厄运。但李渊虽然在去年十二月才成为太上皇,他在进入长安后就已经无心后宫,焦虑地等待自己被迫退位这一刻。所以宇文昭仪至今无子,将来也很难有子。
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后,宇文士及全家被杀,近亲中仅剩这个妹妹。本以为妹妹入宫为妃,将来富贵一生,不会因家中旧事受人磋磨。现在眼见妹妹结局凄惨,宇文士及病急乱投医,只能希望“算无遗策”的李玄霸能帮忙。
“母亲和嫂子都心善,断然见不得后宫命妇年老无依。这事简单,我和母亲、嫂子提一句就成。”
李玄霸犹豫片刻,答应了此事。
“如果、如果晋王殿下还有余力,能教我如何说服南阳公主,劝她去侍奉萧皇后,不要出家为尼?寺庙真的不是好去处。”宇文士及犹豫了一番,又提出一个请求。
李玄霸沉默半晌,叹了口气,道:“这事我一直记着。南阳公主心情未定,我暂时也不好贸然打扰。再过段时日,待她心情平静些了,我再请萧皇后给南阳公主写信。”
宇文士及泪流满面,跪地长揖:“谢晋王殿下。”
李玄霸将宇文士及扶起:“我与大表兄和二表兄都很亲近,你与南阳公主也曾护我和二哥良多,这是我应关心之事。”
宇文士及虽起身,仍旧泪流不止。
他当初鼎力帮助李世民和李玄霸时,只是喜爱这两个孩子的聪慧,怜惜他们在家中的不公平待遇。再加上他身为李渊的好友,便自诩为李世民和李玄霸的长辈,对其多加照拂。
谁知举手善意,竟能在宇文家犯下弑君大罪后庇佑他和妹妹。
或许上天是看到父亲是大隋忠臣的份上,为父亲留下血脉,才让自己如此好运。
李玄霸目送宇文士及离开,背手长叹。
宇文化及挟持隋朝旧臣和萧皇后等宫廷女眷。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后,这些人落在了窦建德手中。二哥击败窦建德,他们便和二哥一同回京。
萧皇后和南阳公主都在其中。
萧皇后以为不仅儿子全部身死,孙儿也都死于非命,心灰意冷,在李世民安置她的宅院中吃斋念佛,闭门不出。
南阳公主更是心如死灰,到了长安后剃度为尼,寻了一处深山庙宇常伴青灯佛祖。
李玄霸也曾想请南阳公主回长安。
南阳公主对李玄霸道:“昔年晋王和太子还是幼童时,随驾我的父皇南下江都,曾怜惜路上百姓,请求我的帮助。我明知父皇不体恤百姓,却担心惹父皇不悦,从来不敢劝谏。二兄兵谏之时,我也因胆怯,眼睁睁看着二兄冤死。如今父皇身死,大隋国灭,我身为皇后之女,大隋最为得宠的公主,岂能一点惩罚都没有?”
南阳公主对李玄霸叩首,李玄霸躲闪不及,急忙将南阳公主扶住。
“我愿常伴佛祖,一生一世为父皇所害百姓冤魂念佛诵经。希望能减少一点父皇的罪孽。”
南阳公主泣不成声。
她最痛苦的一日,就是亲眼见到父皇被斩首那一日。
而她最痛苦的事,却不是看到父皇身死而悲哀,而是看到百姓为父皇身死欢呼。
原来即使是皇帝,也会被卑如蝼蚁的百姓所杀。
长兄仁德爱人,次兄也曾劝父皇爱惜民力。
长兄在冰天雪地里跪求父皇无果,染病逝世;次兄以命兵谏,落得了身后污名,也无法劝父皇回头。
早知大隋会因虐民国灭,早知父皇下场凄惨,早知自己会亲口同意窦建德杀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南阳公主深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跟随长兄次兄一同劝谏父皇而亡。
要是自己当初劝谏了就好了,要是自己当初与长兄次兄一同死了就好了。
李玄霸见南阳公主情绪激动,不敢再刺激南阳公主,除了劝说南阳公主不要离开长安城,就在长安城郊寻个寺庙出家,好宽慰萧皇后的心之外,没有再去打扰南阳公主。
他探得宇文士及在暗中接济南阳公主,也没有插手南阳公主的生活。
南阳公主知道宇文士及无辜,但不愿意再见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知道窦建德本来没打算杀自己的孩子,是南阳公主不肯留下与他的孩子,但仍旧想与南阳公主复婚。
宇文士及如今并没有像原本历史那样已经被李渊赐婚,一直怀抱着还能与南阳公主破镜重圆的奢望。
李玄霸不由感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可有时候人心不变,世道却变了,奈何?
“能帮就帮吧。”李玄霸最终还是插手了后宫之事,将此事细细告知了嫂子,希望嫂子能帮忙。
宇文珠很容易共情。李玄霸担心宇文珠难过,没有告知她此事,现在却是瞒不住了。
宇文珠垂泪许久,李玄霸手忙脚乱给宇文珠擦眼泪。
良久后,宇文珠哽咽道:“观音婢一口应下,然后和兄公一同避暑,又将此事交回你手中?这是为何?”
李玄霸叹气:“嫂子大概是想你我施恩于后宫妃嫔家族,这样你在太医院开办妇科女子学院之事,可能会少些波折。”
女子行医本就不是正道,宇文珠还想以朝堂的名义培养女医,阻碍力道不小。
即使李世民支持,如果世间舆论皆反对,也不会有女子敢跟着宇文珠学医进太医院。
妃嫔大多是官宦之女,宫女都是良家子。若能改得此条弊政,宇文珠得了她们家人的感激,或许会有更多人赞同宇文珠在太医院统领女太医。
既然此事本就是李玄霸提出,那么功劳由宇文珠领得,不是理所当然吗?
宇文珠眼泪都流不出来了:“也太荒诞了!哪有亲王和外命妇插手后宫之事!太荒诞了!”
李玄霸道:“我也这么想。但嫂子都愿意承担’让外命妇负责宫务‘的责任了,那我们就放手去做吧。而且二兄和二嫂让我们这么头疼,我们也该有点大动作,让他们焦头烂额。”
宇文珠揉了揉眼睛:“好吧,郎君说得对!”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这笔账讨回来, 李玄霸就不消极怠工了。
他先帮经验不足的宇文珠制定了“后宫巡查方案”,从审核妃嫔宫女宦官津贴有没有挪用开始,对宫中上下依次敲打。
唐朝掌管后宫事务的机构叫内侍省, 由宦官管理。
历史中的唐太宗谨防宦官专权, 规定内侍省不设三品官, 不允许宦官过问外廷之事。
不过宦官中,有一个例外。
这个例外也出现在了现在的时空,李玄霸带着宇文珠, 去寻了这个“例外”——张阿难。
路上,李玄霸给宇文珠介绍了张阿难的身份。
张阿难是萧皇后的陪嫁,原在萧皇后宫中为内侍, 又在太子杨昭府中为内侍,后回到杨广身边。
李玄霸不知道历史中的李渊和唐太宗是如何结识的张阿难。张阿难在雁门之围中因功封官, 大概率是李世民在雁门之围时结识的张阿难。
一位十六岁初上战场的少年怎么在雁门之围中结识的杨广宫中近侍, 其中内情李玄霸的想象力不充分,想不出来。
最终结果就是张阿难参与了晋阳起兵,进了秦王府,被封汶江侯,食邑七百户, 当了一辈子内侍省长官,逝世时官至从三品左监门将军, 陪葬昭陵。
唐太宗规定内侍省最高长官不得超过三品,所以内侍省最高长官只是从四品。但张阿难不仅官至从三品,还掌管禁军, 把宦官不得当三品官和不得干政的规矩都给破了。
后来唐玄宗给宦官封将军, 就是遵循唐太宗的旧例。
皇帝制定了规矩, 然后自己破坏规矩, 是很常有的事。唐太宗也有充分的理由,其余的宦官只是伺候人的奴婢,自然不得升迁。但张阿难是开国功臣,他不能算作宦官。
只是后世知道唐太宗的意思,用这个旧例的时候可不会遵循唐太宗的本意。他们只是想重用宦官,就随意找借口而已。没有这个借口,还有其他借口。
这一世,他和二哥是在陪同杨广下江南时结识的张阿难。
那时他和二哥被萧皇后带在身边,张阿难就是负责照顾他们的人。
当张阿难跟随杨昭的时候,他们与大表兄交好,与张阿难也很熟悉。
杨昭病逝后,张阿难回到了杨广身边,与原本历史一样,在雁门郡立下战功,被杨广任命外官,派到了太原,照旧参与了晋阳起兵。
在隋朝的时候,张阿难是兄弟二人在隋朝宫中的内应;等他到了李渊身边后,他是兄弟二人的眼线。虽然他没能随着李世民出征,但李渊身边厉害的将领不多,在防守太原时,他也战功赫赫。
如何给张阿难封官,兄弟二人都很为难。
如果张阿难不是宦官,以他的功劳和本事,封个将军不为过。虽然兄弟二人都知道宦官不该干政,但因为张阿难年少蒙难净身入宫,他立下了功劳就不能兑现,兄弟二人都很难接受。
李玄霸理解了唐太宗心中的纠结烦闷。
唐太宗以军功起家,治军严明,有功必赏几乎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张阿难是他的下属,如果立功不得赏,简直逼死他的治军强迫症。
李玄霸决定摆烂。
他给二哥说了后来宦官专权的事,拂袖走人,让他二哥自己决定。
皇帝就要独断专权,他一个小小的晋王怎么能僭越?
几日后,李世民黑着眼圈,还是决定给张阿难应有的待遇。
“宦官专权是因为皇帝能力不够,无法平衡朝堂,只能依靠亲近宦官。只要皇帝能力不够,宦官、外戚、外臣相互制衡,是他们唯一能保住自己帝位的方法。”李世民翻遍了史书,得出结论,“就算我不给张阿难爵位,将来想要重用宦官的皇帝还是会那样做。我不能因为后世子孙不争气,就寒了现在功臣的心。”
于是张阿难仍旧封侯。
虽然张阿难现在还没有封将军,但李世民已经决定先让张阿难领一段时间的内侍省,等长孙皇后熟悉后宫事务后,就免去张阿难的内宫官职,并发诏说张阿难是开国功勋,如今免除张阿难的宦官身份,张阿难不得再入内宫,只能当外官。
虽然命根子接不上去,但皇帝说张阿难不是宦官,张阿难就不能再是宦官。
李玄霸问道:“二哥,你虽然想了这么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后世子孙肯定会仍旧不管不顾,仍旧把信任宦官的锅扣你头上。这值得吗?”
李世民耸肩:“我有什么办法?总不能为了看不着的不肖子孙,寒了看得见的功臣的心。”
李玄霸转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张阿难。
张阿难哭求辞官,李世民焦头烂额哄了许久才哄好,气得挽袖要揍弟弟一个狠的。于是李玄霸母亲宫中住了几日。
张阿难可以说是看着李世民和李玄霸调皮捣蛋长大,又是少数知道李世民和李玄霸保住了杨昭儿子的知情人,对李世民和李玄霸慈祥极了。
李玄霸说要管父亲和二哥的后宫诸事,张阿难只顾着给李玄霸和宇文珠面前堆吃的,不断点头说好。
李玄霸无奈:“张翁,你是不是根本没听?”
张阿难笑道:“我只知道三郎君说的肯定都是好事。晋王妃想做什么就吩咐我,我一定做得妥妥帖帖。”
宇文珠感到压力很大。
李玄霸安抚道:“后宫有母亲和嫂嫂先后打理,已经没什么问题。珠娘只是展现一下权威,为我查探皇家寺庙贪污一案做铺垫,不必太担心。”
宇文珠使劲点头。
李玄霸无奈抬手,帮宇文珠把点头点得太用力,都甩歪了的珠钗扶正。
张阿难看着李玄霸和宇文珠的相处,脸上微笑更加慈祥,连眼睛都微微眯了起来,半点不像个能在战场上厮杀的猛将。
待李玄霸安抚好宇文珠后,张阿难才道:“三郎君,寺庙可不能细查啊。”
李玄霸点头:“我知道。我有分寸。就算查出什么麻烦,不是还有二哥吗?”
张阿难哭笑不得,不再劝说。他看出来,这兄弟二人又在斗法,他还是不插嘴了。
宇文珠疑惑:“为何寺庙不能细查?”
李玄霸细细地为宇文珠解释:“这就要从宗教对朝堂的作用说起了。”
张阿难停下给李玄霸和宇文珠堆糕点和果子的手,坐在一旁认真地听课。
宗教对朝堂、对皇帝还能有什么作用?当然是麻痹百姓的作用。
封建王朝的权力触须难以伸到最底层,要如何让村落自主运行?传统上是靠宗族自治,后来皇帝发现,佛教这玩意儿真的很好使。
宇文珠又生出新的疑惑:“为何是佛教,不是道教?”
李玄霸笑道:“因为道教术业不对口。”
后世年轻人都对道士的好感大于僧人,对道教的好感远远高于佛教。其实后世年轻人欣赏的“爱信信、不信滚”的道教,是经过仙侠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再创作的“文学道教”,和现实道教是两回事。
道教诞生之初,就只有两个追求,站在统治者身边,或者站在统治者对面。
站在统治者身边,即帮统治者主持宗教典仪,为统治者炼丹,陪统治者高谈阔论;站在统治者对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真正的道教是世俗宗教,与世俗权贵走得极近,每一代道教领袖都会得到册封,热衷于给权贵当座上宾。
封建时代的道教领袖是什么模样,搜搜最后一任张天师在哪就差不多了解了。
总之李玄霸前世遇到的宗教都有一股超凡脱俗之气,不是宗教本来的面目,是新社会新气象。
虽然孙思邈是道士,但正因为孙思邈本人是道士,所以他对道教没有什么滤镜。宇文珠身为孙思邈的弟子,也不会把“道士”这个身份看得太重。
谁都知道,道士能做官,而大部分道士也是想做官的——朝中除了孙思邈是道士,还有个道士叫魏徵。
说到魏徵,宇文珠就懂了,张阿难也懂了。两人频频点头。
“佛教在发源地,原本和道教差不多。但今生受苦来世享福一说,非常适合麻痹百姓。经过本土改革,现在的佛教真的很适合大众信仰。最大的功劳,要归于梁武帝。”
梁武帝对佛教的滤镜,就像是后世看过仙侠小说的人对道教的滤镜。
区别是,后世人被戳破滤镜后只能暗自磨牙,梁武帝被戳破滤镜后,就挽起衣袖大刀阔斧把佛教改造成自己想象中超凡脱俗的模样。
戒肉戒酒戒杀……梁武帝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佛教改造了个遍。
这种改造,很快就传到了北朝。
大乘佛法正好适合统治者的需求,在融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又经过梁武帝大刀阔斧改革后,大乘佛法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打造出了适合中原百姓的慈眉善目无欲无求的佛祖菩萨。“汉家佛教”几乎成了独立的一脉。
“只是权贵用宗教作为手段安抚百姓,骗人骗过了火,连自己都信了。”李玄霸毫不客气地嗤笑,“比如我那个傻蛋二哥。”
宇文珠疑惑:“兄公不信佛啊。”
张阿难假装没听到。他是信佛的。隋朝两任皇帝也都信佛。信佛几乎是上层权贵共同的爱好。
李玄霸道:“等他受了打击就去信佛了,还信得很疯狂。”
宇文珠非常聪慧地闭上嘴,没有问什么样的打击。
自家郎君肯定不会诅咒母后和观音婢出事,大概率是胡言乱语他自己出事。
李玄霸确实想这么说,可惜宇文珠不接话茬。
这个时空,李渊仍旧追认老子为祖宗,不过还好在胡乱追封一连串先祖当皇帝前,他就当太上皇了。李世民要脸,没有把老子追封为皇帝。
因李唐认老子当祖宗,佛教因为隋朝皇帝的支持又在民间较为泛滥,为了压制佛教,李唐定道教为国教,规定道教位次在佛教之上。
但李渊无论僧道,严格控制宗教。
武德九年,李渊下令,无论僧侣道士,“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勒还乡里。京师留寺三所,诸州各留一所,馀皆罢之”。
但很快,玄武门之变发生。玄武门之变后,监国太子李世民下令,“复浮屠老子法”,施恩天下僧道。
不过,历史中的唐太宗下这个命令的时候,只是为了消弭玄武门之变的影响,那时候他还不信佛。
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
他骂虔诚信佛的张亮“卿既事佛,何不出家?”,并贬了另一个虔诚佛教徒萧瑀的官,直言“朕于佛教,非意所遵”。
提及梁武帝时,唐太宗感慨,“(梁武帝)倾帑藏以给僧祗,殚人力以供塔庙,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假余息于熊蹯,引残魂于雀,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顷而为墟,报施之征,何其谬也”。
但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一口气修了三百九十二座佛庙。
那么他之前批判修佛寺导致亡国的梁武帝修了多少寺庙?
四百八十座。
唐太宗离信佛信得民不聊生的梁武帝还差近一百座寺庙,他治下国土也比梁武帝广阔,还能再接再厉。
三百九十二座寺庙会征用多少徭役?用掉多少赋税?
士人和后世人皆感慨帝后凄美爱情,连朝臣都不敢劝谏。但百姓真的会为长孙皇后祈福,而不是望着那三百九十二座寺庙暗自咒骂?
李玄霸问了二哥这个问题,二哥气得差点把李玄霸的头发拔了,让李玄霸闭嘴,他不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