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by木兰竹
木兰竹  发于:2024年04月16日

关灯
护眼

李智云无语道:“那把我一起带走吧,我们一家人都整整齐齐的,让三兄、母亲、娘亲都哭死。什么大唐,不要啦……哎哟!”
李智云的脑袋挨了李世民狠狠一巴掌。
李世民骂道:“胡说什么!”
宇文珠捂着长孙康宁的嘴,拖着长孙康宁就跑。
李世民追打李智云,李智云叼着饼子抱头鼠窜。
路过的秦琼左手拉着宗罗睺,右手拉着薛举,赶紧转身加快脚步离去。罗士信一早就不知道躲哪去了。
没看见没听见,我是瞎子聋子。
裴行俨蹲在地上和长孙无忌道:“突厥怎么还没打过来?再不打过来,李二就要疯了。”
长孙无忌抱着脑袋痛苦道:“我妹妹再胡说八道,我才要疯了。”

李玄霸确实已经猜到了草原上可能出现了疫情。
不提疫情本就是大事, 李世民等人只能短暂地瞒住李玄霸一会儿,不可能真的不让长安知道。宇文珠给孙思邈的信送来时,李玄霸正在冒充孙思邈的药童, 折腾一些他印象中的中成药方子。
宇文珠也担心过信会被李玄霸看到, 所以只是把询问防疫的信息藏在日常请教中, 但李玄霸脑海中有这个时期的大概情况,很快就猜到了草原疫情。
从武德到贞观,出现过很多次大疫。战乱时没有关于疫区百姓的记载, 但可以从史书中的权贵者遭遇,看出此时北方疫情很严重。
原本历史中,始毕可汗率军渡过黄河, 想与梁师都一起攻打大唐,在军中病逝;始毕可汗的继任者处罗可汗, 也就是被如今时空的二哥在突厥牙帐俘虏的阿史那·俟利弗设, 也是在攻唐之前患病,听义成公主的建议吃五石散暴卒。
如果说两位突厥可汗的病逝还能说碰巧,再加上同时间段秦王李世民和西秦霸王在“双秦王之战”前后的遭遇,就可以确定这段时间从陇西到草原靠近黄河这一线,确实有大疫。
李世民首次与薛举交战时, 因重病把军权交给刘文静与殷开山。李世民上战场上得早,但迎战薛举是他第一次独自统领大军。进长安前, 大军的统帅是李渊。
这时的秦王铁党刘文静与殷开山还不知道刚及冠的李世民的能耐,如后来坑死了李道玄的史万宝一样自恃自己是老将,没把李世民的话放在心上, 自己做主冒然开战。唐军惨败, 被薛举筑了京观。
后世许多人刚读到史书中这一段记载的时候, 都难免狐疑“李世民重病”是不是后世为尊者讳, 帮李世民甩锅?哪这么巧,李世民第一次独自当主帅就重病?
再看一段,质疑者就会发出仿佛看到地狱笑话的无奈神情——西秦霸王薛举用自己的暴病而卒告诉质疑者,李世民遭遇的疫情是真的。
李世民先中招,挺了过去;薛举随后中招,没挺过去。
顺着史书着墨较多的当权者患病记载,再看同时期对于军队的描述,“患病”的描述便多了起来,进一步佐证这个时期疫情发生的时间和范围。
李玄霸拿着地图圈来圈去,和自己记忆中的记载做对比,勉强确定了疫情可能发生的区域。
因大唐的实力比原本时空中这个时间段的大唐强很多,疆域也宽广许多,所以原本时空中这场疫情多在“敌占区”,现在都在大唐境内。
李玄霸紧急召开朝议,将此事交给了孙思邈。
孙思邈想亲自去疫区,被李玄霸阻止。
“你可以在疫区周围晃悠,但绝对不能进去。天下能控制住疫情的名医我只相信你,如果你出事,接下来几年接连发生的大疫谁来扛?让珠娘独自扛吗?”李玄霸说得十分不客气。
孙思邈看着李玄霸给他列出来的“未来大疫图表”,感觉自己养生养气的功夫都快被李玄霸废掉了。
当然,他不是生李玄霸的气,只是在骂老天。
百姓刚熬过了乱世,怎么疫病又来了?这贼老天没完没了!
孙思邈是道士,他气得都跑去对着自己祖师爷的神像骂了。
想着接下来还有的大疫,其中可能还有水蛊、鼠疫等如今解决不了,只能靠预防的疫情,孙思邈就头皮发麻。
他召集太医院的同僚,没日没夜挑灯夜读,改良了防疫的古方。太医们背着药箱,带着李玄霸从民间征召的医师,分别坐镇几个疫情严重的地方。
这些地方离长安都不远,他们当务之急是阻止疫情蔓延到长安。
李玄霸得知孙思邈指着神像骂后,只能说祖师爷冤枉。
大乱之后必有大疫,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古代的大疫很难灭,火星一直存在,只要百姓日子稍稍一不好过,大疫很快就死灰复燃。
古代的防疫几乎都是朝廷派人去疫区建造隔离区,只要病人死光了,疫情没有蔓延,这次防疫就是圆满成功。
没有现代医药条件,李玄霸也不能超越现实救死扶伤。
他所采取的办法,和原本时空中唐太宗采取的方法差不多。
贞观三年,唐太宗在地方上设置医学博士,即官方医生。每个州只有一两名医学博士,虽不能控制疫情,但能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上报太医署,唐太宗就能及时派遣太医署的太医携带医药支援疫区,将疫情尽量控制在疫情发生地。
贞观年间的疫情据记载,都是些从皮肤烂到肚子的恶疫,大概率是洪涝和大旱之后的衍生疾病——鼠疫。但这些恶疫都控制在疫情发生的州县,虽然救不了疫区已经得病的人,但他算是封建帝王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出色了。
李玄霸现在还来不及建立地方医学院,但已经在和母亲讨论这件事,方案已经拿了出来,只等二哥登基就让二哥着手去做。
这等收买人心的事,还是要皇帝自己去做才行。
没有地方医学博士的上报,李玄霸仅凭借自己对历史碎片信息的整理,再加上从各地搜集来的情报,就确定了疫区范围,派出了上百名太医支援疫区。
太医这么多,全靠孙思邈的名声。
李玄霸到了长安之后,就用自己为案例,声势浩大地为孙思邈与宇文珠“造神”,并宣布即将在长安建立官方医学院,只要通过考核的民间医者,都能免学费和住宿费在医学院里学习,出色者还能进入太医院和地方医学院。
于是民间医者纷纷来长安“朝圣”,等候专属医者的官学开学。
李玄霸临时布置考核,吸纳了一批医者进入太医院,又给了剩余医者可以追随太医的便利,他们若在防疫中有功劳,将来就能免试入学,还有奖赏。
厚赏下必有勇夫。医者们也不怕死了,咬牙硬闯疫区。
李玄霸这一番雷厉风行的行动,朝臣们被李玄霸牵着鼻子使劲奔跑,跑完时都没回过神。
他们不是还在讨论李建成谋逆的后续吗?投资李建成的勋贵世家不还在给晋王殿下割肉吗?没能及时入场的山东世家不还在疯狂为晋王殿下这个石林领袖造势吗?
有些心系大唐又不太了解李世民和李玄霸这对兄弟相处模式的忠臣,都有点担忧晋王殿下这么高调,是不是想要趁着太子殿下没回来,自己揽权了。
李玄霸通过先一个狼牙棒敲过去,又递上一杯甜奶茶,让勋贵世家们安分下来,开始正视自己“大唐臣子”的地位,李玄霸却没有乘胜追击,捣鼓起防疫了?
话说,长安周边有大疫了?不及时防疫都要蔓延到我们这群人头上了?这么可怕的事,我们怎么在晋王殿下已经着手处理之后才知道!
哪怕兵荒马乱,洪涝灾害,京城里的贵人们都不是很在意,因为他们可能有损失,但损失不会太大,奢华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大疫就不一样了。
疫病这玩意儿不论贵贱,哪怕权贵们再怎么养生,若大疫传到了他们住的地方,该死还是会死。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中的“五子”王粲、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还有因与曹军对战而染病的鲁肃,都是死于这场大疫。
如果疫病传到了长安,他们可没有好日子过了。
这时不知道从哪传出晋王李玄霸私下透露,如果还有人不当大唐忠臣,就把他们驱逐出长安城。这样既能显示出大唐的仁慈,又能让疫病惩罚他们。
晋王李玄霸表示,这一切都是谣言,还抓了几个传谣的人。
但京中权贵们都认为,这是晋王能做得出来的事。他这人虽然表面上有个“德重恩弘”的诨号,实际上手段凶狠毒辣,十分阴险。借刀杀人不脏手的好事,李玄霸瞅到机会就一定会做。
杜如晦苦笑:“连我的门槛都快被京兆杜氏主家的人踏破了。京兆杜氏的主家在我回京后也显得不卑不亢,说杜家子弟都能和我一样,凭借自身才华被帝王赏识,现在怎么慌了?我京兆杜氏也没做过对不起大唐的事啊,他们慌什么?”
房乔也一副无语的表情:“我的家族清河房氏已经没落了上百年,他们真没必要把自己当世家子弟,因没有鼎力支持大唐而向我求助。我给主公做事,不就是清河房氏对主公鼎力支持了吗?我们家族除了我,哪还有多少人才?”
两人用眼神质问李玄霸,你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
被李玄霸拉着参加宰相核心会议的赵慈景无奈道:“这不都是李三郎拉着世家子弟细数他们和姻亲的族谱,把他们吓坏了?”
文会中其他事都被人传得绘声绘色,唯独李玄霸与世家子弟交谈时细数对方家谱的事,外界连个风声都不敢传。
李玄霸此举确实能展现出他对世家子弟的尊重,但这尊重在他整顿朝堂的时候,就有点吓人。
李玄霸岔开话题:“我确实有需要他们做的事。我要整修渭河水利,疏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渠道。许多灌溉良田都在他们手中,我希望他们支持我。作为回报,玻璃、茶叶和新的香皂、护肤品,他们都可以优先订购。”
他特意点明了,是“玻璃”,不是“琉璃”。
我这是如瓷器一样的高端大唐制造产品,不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没有什么底蕴的漂亮石头,也不是从蛮夷那里传来的没有中土气质的土特产。
另外,李玄霸还是没能烧制出来大块的、全透明的玻璃,但把窑的温度提高了,倒是瓷器的制作技术有突破。
隋唐时的瓷器还有点粗糙。现在他分了一半工匠去研究瓷器,如果能把宋元明清的什么白瓷粉瓷彩瓷青花瓷都给研究出来,让勋贵和世家慷慨解囊就更容易了。
隋唐时都是庄园经济,不仅勋贵世家都在家中豢养工匠佃农,吃穿用度都是自家生产,关上门都能自给自足,百姓还要去权贵家中“服役”。商业氛围很不发达。
所以李玄霸只有推出权贵难以模仿的珍稀品,才能让他们乖乖支援点钱粮,不仅能赚到钱,也能激活商税,让朝臣能通过实践完善商税相关律令。
他在大冷天的装逼,难道只是吃饱了撑的单纯为了面子好看吗?
通过装逼,他不仅能慑服习惯性装逼的世家子弟,让他们捧自己为“流行先锋”,还能带货圈钱。
“他们还在想大疫的事,你又在考虑关中水利灌溉了?”杜如晦哭笑不得,“你这样东一下西一下,他们永远跟不上你的思路。”
李玄霸无奈道:“什么叫东一下西一下?我们是在治国!一个国家,北边在抵御突厥入侵,西边有疫情,关中的灌溉水利需要重修,东边和南边还有贼兵未平。我才觉得他们脑子有问题呢,一段时间只能思考一个问题吗?他们都和杨广学坏了吗?打仗就只打仗不管民生?顾头不顾腚?”
李玄霸按压了一下太阳穴,感觉自己好累。
等二哥回来,他一定要把所有事都丢给二哥,自己带着珠娘跑路!
不彻底休息几个月,他是补不回来这段时间的心力消耗了!
怪不得明君都得精力充沛。有本事的封建君王都是大权独揽,大权独揽就等于什么事都要指望你,能不累吗?
这种劳累,还是让二哥笑纳了吧。我就是一个亲王,我不配为大唐劳心劳力。
听着李玄霸一会儿骂朝臣,一会儿骂二哥,房乔、杜如晦和摸鱼摸到现在被李玄霸拉壮丁的赵慈景都感觉自己被李玄霸骂了。
房乔忙给李玄霸顺气:“好了好了,别骂了,那群人要是有点本事,也不至于劝不住隋炀帝,让蒸蒸日上的大隋二世而亡了。你心脏不好,激动不得。”
杜如晦给李玄霸递茶:“那群废物跟不上你,就让他们缀在你身后,不用思考,只需要跟着跑。你不是还有我们在吗?等主公回来,我帮你一起骂他。皇帝就该好好待在京城治国,突厥的事他随便派个将领去都能平。长孙老将军不是现在身体又变好了吗?裴公也精神矍铄。”
赵慈景不敢说话,当一个帅气的布景板。
李玄霸骂了好一阵子,才缓过劲。
这群权贵满脑子都是在想什么家族什么官制,担心大唐即将修整的朝堂官吏爵位制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什么休养生息,都要在他们敲定官制后才会思考。李玄霸已经在着手恢复民生,他们自然不习惯,觉得李玄霸跑题。
但天下之事繁多,每日冒出来的问题也繁多,哪可能只着手一件事?他们抱怨李玄霸变得太快,李玄霸还骂他们脑壳有包呢!
“这次大疫也算是再次吓唬了他们,现在他们应该老实了。”李玄霸缓过气后,继续安排道,“以预定商品的方式来让他们慷慨解囊,算是我给他们的颜面,希望他们能懂得我的好心。博陵崔氏不是要送个人来给我当弟子吗?我的身份特殊,不能收弟子,他先进晋王府给我当润笔的文吏。我会教他科举入仕。”
“你们也对走你们门路的勋贵和世家子弟说明白,除了支持大唐重新整修关中灌溉水利,二哥继位后第一次科举,也希望他们踊跃参加。”李玄霸咬牙切齿,“不服的,赶出京城。”
三人面面相觑。
那个“传言”,果然是李三郎让人传的吧?

第一批援助的太医很快就到达了疫情发生的郡县。
他们向当地百姓询问疫情的时候, 百姓都很惊讶。
生同一种病的人确实在逐渐增多,百姓已经开始自救。郡县中有官吏忙碌,李世民的核心班子离开河右陇右后, 留下的地方官吏都是能吏, 他们都还算负责。在朝廷的力量还没能触及到的村庄里, 在村老的组织下,村民也在自发地隔离生病的人,竭尽全力求一线生机。
这种“自发”当然很残忍, 但这就是对疫病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底层百姓的生存智慧。
村老一般都会一点草药知识,他们和村里兼任算命的人常常在村里兼任赤脚医生。
当疫情发生的时候,他们除了冷酷地驱赶患病的人进山中居住, 让他们与村里人隔绝开来,还会采集一些草药, 熬制药羹给村民喝。
这些草药大部分时候没什么用处, 甚至加了香灰、神像脚下的泥土之类的迷信的东西,但这时候村中的富户会拿出米面和珍藏的糖块丢进“大锅药”里,所以“大锅药”在村人看来,是真的很有效。
古时候大部分疾病都是来自营养不良。要提高对疫病的抵抗力,也需要加强营养。
西方近现代曾有个医生发现, 有一种万能药“糖水”,对越贫寒的人就越有效, 对越富贵的人疗效就越差。后来经过科学研究,才得出营养影响治愈力这种本应该是常识的结论。现代社会也有对这个结论的具体应用——许多小病输一瓶葡萄糖就好了。
百姓察觉了疫情的苗头,开始努力地自救。但一旦遇到烈性传染病, 这点自救程度只够他们拥有逃到非疫区的时间。
然后, 他们要么被拦下等死, 要么把疫病传染到更广的地方。
大部分时候朝廷所做的事, 就是阻拦他们求生,所以太医带着药来帮忙防疫的时候,疫区最开始是恐慌。
但还好陇西是李世民的大本营,当听说现在的皇帝就是李小将军后,他们虽然恐慌,但没有第一时间反抗。
当他们反复确认,就算疫区中的人也可以领到药,而不是被杀死后,又反复询问“真的是李小将军当皇帝了吗?”“真的是李小军师派你们来的吗?”,情绪更稳定了。
孙思邈虽没有去往疫情最集中的地方,但还是来到疫区边缘的隔离区,亲自接见各个村庄派来的宿老。
“是的,就是’义薄云天‘李二郎当了皇帝。突厥也有疫病,陛下去了草原,把得病的突厥人阻挡在黄河北岸。’德重恩弘‘李三郎现在是丞相。你们肯定听过萧何丞相、诸葛丞相的事迹,李三郎现在当的就是那样的丞相,留在京城里治理天下。你们或许听说过我的名字,我是孙思邈,很早就跟着陛下和丞相来陇右当医师。”
孙思邈在旁边太医欲言又止的眼神中,面色平静地说谎。
李世民还不是皇帝。现在他虽是实质上的皇帝,但其实还在当太子。
李玄霸也不是丞相。他是拥监国的晋王,权力比丞相还大,但没进入三省当长官。
但孙思邈知道,百姓听不懂朝堂里的那些弯弯道道,他们只知道皇帝最大,丞相次之。
所以李世民必须是皇帝,李玄霸必须是丞相。
孙思邈离开京城的时候,就对李玄霸上报了自己的忧虑,阐述了自己可能会撒的谎。
李玄霸道:“只要能安抚住百姓,孙医师说什么都可以。有什么我让我哥担着。”
孙思邈哭笑不得:“晋王殿下,你不该说有什么事你担着?”
李玄霸一脸理所当然:“天塌了有皇帝顶着,就算二哥还不是皇帝,但天塌了也该是当兄长的先顶着。”
孙思邈满心担忧都被李玄霸这一番话给笑没了。
他知道,李玄霸还是以前那个李三郎,而李玄霸所相信的李世民,也一定还是原本的李二郎,所以他敢冒这个险,担这个责。
其他太医原本有点不接受孙思邈的做法。
说太子是皇帝,说晋王是丞相,这就罢了,晋王和太后……啊不是,晋王和皇后都同意了,孙思邈只是依照命令行事。
可只要告诉疫情最严重的河右陇西百姓,现在的皇帝是李二郎君,丞相是李三郎君,他们就真的能相信自己是来救他们,而不是害他们的吗?
孙思邈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后,才告诉下属太医自己如此行为的原因。
“你们或许还记得大业初年,隋炀帝战胜了吐谷浑,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那是太子殿下和晋王殿下兄弟二人初次名扬天下。”孙思邈露出了回忆的神色。
李玄霸自幼体弱,他前往张掖的时候,以西域奇药奇方为诱饵,说动孙思邈同行。兄弟二人治理陇右和河右的始末,他都一直看在眼中。
隋炀帝灭吐谷浑,设立西海诸郡,本应该是一件很大的功绩。
但隋炀帝有一种特别的本事,再好的事到了他手中,都能弄得天怒人怨。
隋炀帝建立西海等郡,迁徙全天下犯轻罪的百姓来塞外居住。塞外无粮,隋炀帝命令关中陇右河右等靠近西海等郡的百姓为被迁徙到塞外开垦的罪犯提供粮食。
这一次额外的强制征发不仅搜刮了百姓的粮食,还要求百姓自己将粮食送到塞外。
塞外路途遥远,路上人烟稀少,强盗众多,朝廷发布这个命令的时候,隋炀帝已经准备攻打高丽,所以军队也没有保护运粮的人。如果路上有缺失,官吏就会在当地继续征调。
几番折腾,粮食没了,种田的人也没了。
陇右离得最近,百姓最为凄惨。在征讨高丽还未让东边、南边的百姓人心浮动的时候,北方的百姓已经率先变得穷困潦倒。
至于河右,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更加雪上加霜。
隋炀帝向来对京城周边的百姓最为苛刻。西京附近的百姓被强征去开发塞外,东都附近的百姓被强征挖运河修宫殿。两个京城附近的百姓都感受到了“京城人”这个身份的温暖。
这时候李世民和李玄霸正在中原剿匪,并在中原打下了“义薄云天”和“德重恩弘”的名声。
后来李世民和李玄霸到了张掖,凭借抢掠突厥,让河右的百姓勉强不会被饿死;
当李世民的管辖范围增大到了陇右的时候,陇右的匪患迅速平定,连隋朝已经荒废十几年的水利都修了起来,青黄不接时还有官府开仓放粮无息借贷。
百姓们懂得含义的字不多,“义”和“德”是他们为数不多能铭记于心的字眼。
对上层人士而言,李世民“战无不胜”和李玄霸“算无遗策”的诨号是更高的夸赞,也是更为确切的诨号。
但无论哪个地方听说过李世民和李玄霸名声的百姓,都只牢牢记住了“义”和“德”。
李世民讲义气,会保护跟随他的人的安全,会尽力让跟随他的人不饿死。
李玄霸有德行,对百姓异常友善,总能推行百姓最急需的善策。
孙思邈道:“河右和陇右已经被隋炀帝折磨得民不聊生,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太子殿下和晋王殿下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高义‘,一个给他们带来了’厚德‘,将他们从生灵涂炭中拯救出来。当他们听闻中原已经天下大乱,河右和陇右却一片宁静,仿佛治世,更加感激太子殿下和晋王殿下。”
孙思邈顿了顿,张嘴笑道:“百姓或许愚钝,但谁对他们好,他们还是知道的。所以只要告诉他们,太子殿下是皇帝,晋王殿下是丞相,他们就会相信我们,支持我们。”
太医看着孙思邈嘴角上翘,眼角却发红,不由也心头一热,鼻头一酸。
许多太医就是北方人,隋炀帝新建郡县后强征粮食和民夫,也征到了他们的家乡。虽然他们有一门手艺,大部分人还有官身背景,不至于被强征弄得家破人亡。但邻里乡亲的惨状,哪怕已经快十年了,他们仍旧记忆犹新,如怎么也愈合不了的伤口,触之即疼。
有太医喃喃道:“这就是民心啊。”
孙思邈颔首:“这就是民心。所以晋王殿下虽然只要求我们控制疫情不蔓延,但我们应该做更多事,才不会折损太子殿下和晋王殿下这么多年凝聚的民心。”
孙思邈又笑了笑,声音又是骄傲,又带着一丝哽咽:“他们治理河右陇右时还是垂髫孩童呢。那时他们就是百姓心中的高义厚德之人。我们可千万不能折损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太医和跟随太医前来的民间医师们向孙思邈作揖。他们没有回答什么,但一切都在不言中。
如果皇帝和丞相有心救民,他们这些医者怎么能不拼尽全力救死扶伤?
孙思邈看着面前的下属,心中涌起一股澎湃的热意,生出一股豪迈之情。
他很早就出家为道士,除了醉心医学,其他欲|望都很淡泊,对名利完全不感兴趣。
隋文帝曾经征他为官,孙思邈躲入太白山中,不想让仕途俗务约束了他的自由。
直到他遇到李世民、李玄霸这对神奇的双生子。
李世民大概是他遇到的最年幼的“医闹”,现在他手臂上还留着当初牙印疤痕消退后的点点红印。
李世民咬住他的胳膊不放,连起身都困难的李玄霸艰难地爬起来,给了年幼的兄长狠狠一头槌。
李世民一边哭一边道歉,哭得几近晕厥,把脖子上的金环取下来塞自己手中当赔偿,塞完后抱住李玄霸继续哭,并把鼻涕眼泪往弟弟身上擦。
李玄霸使劲挣扎,被大他一圈的双生哥哥牢牢压制,最后像浮出水面的鱼儿一样翻白眼装死。
孙思邈从未遇到这么有趣的“医闹”,不仅半点气都生不起来,还对这两人产生了怜惜,与他们越走越近。
回首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心腹,都快封爵了。
当官后确实束缚很多,不得自由。
但李二郎和李三郎给他带来的“束缚”,感觉还不错。
没想到自己也有迸发雄心壮志的一日。孙思邈自嘲地想,脸上却不是自嘲的笑容。
“太医派遣制度需要用明文固定下来。”李玄霸做好给二哥后勤的初期准备后,就将后续事务交给了母亲。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疫病上。
他起了头,母亲很有能力,即使还是个新手,也能应对自如。
李玄霸把早就和二哥商量好的地方医学制度拿了出来,把定期上报地方疫情作为明文规定保留下来。太医轮流支援地方,也已经做好了初步规划。
李世民在离开长安前,被李玄霸拉着熬的好几个夜都奉献给了这个初步规划。
剩下具体的细节,就要朝中诸公来填充了。
杜如晦唏嘘道:“有了这套制度,将来再有疫情,就能掐灭在萌芽状态,不会害民太多。”
房乔也拈须点头,眼神充满希望。
李玄霸却嗤笑:“想都别想。一个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人。这个防疫制度只能说在二哥在位期间行之有效,下一代皇帝就没用了。二哥经历了大隋民乱,知道百姓不可虐。但二哥的孩子在富贵窝中出身,他们可看不到卑微如尘埃的百姓。如果只论朝廷成本,花费人力物力救助价值连牛羊都不如的贱民,不如把他们圈起来,人死光了,疫情就没有了。”
杜如晦和房乔脸色煞白。
他们扶额叹气,想说什么又组织不出语言。
如果其他人这么说,他们肯定会反驳。但李玄霸言之凿凿,他们却只能叹气。
杜如晦疲惫道:“只是下一代皇帝,这制度就荒废了吗?”
李玄霸冷淡道:“嗯。”
唐太宗后,无论是颇有作为的高宗等皇帝,还是中晚唐的皇帝,对疫病的应对措施都是“等待”。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