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列于武官之首,嘴角含着若有似无的笑意,似乎早已知晓邬瑾会为莫聆风出头。
就连皇帝也微微俯身,看向邬瑾。
邬瑾面无惧色,举止自若,一步步走向金台,跪在金台下方。
他的额头触碰到冰冷的金砖上,这一瞬间,整个朝堂的阴暗和无情都涌了过来,诱惑他,拉拢他,许以高位,许以万贯,许以圆满人生,让他放弃愚蠢的决定,就此沆瀣一气。
他头上的鸦翅幞头轻轻摇动,似是在对他摇头,身上的朱红色朝服束缚他,试图捆住他的双手,腰间大带、锦绶、玉佩、玉钏沉沉坠地,试图让他无法直起腰杆。
他放下笏板,取出奏本,声音轩朗:“臣翰林院学士邬瑾有本启奏。”
皇帝打量他,目光略带兴奋。
他看邬瑾头上的乌纱有微光,官袍上有金芒,玉带上有华彩,这些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之物,邬瑾这困兽,该做何种抉择?
“准奏。”
“臣具本,参劾陛下为君不明、不善、不正。”
他波澜不惊,掷地有声,于朝堂,却是惊雷乍响,裂进每一个人耳中。
金台上,皇帝脸色骤变,两手死死抓住御座扶手,双目圆睁,咬牙盯着邬瑾。
不明!不善!不正!
六个字,交织成一把钢刀,剥开明君的皮,从前胸一直剐到皇帝后脊梁骨。
大殿中,雷霆震怒,乌云罩顶,大殿外,不觉已是云开雾散,日移花影,晨光自殿门倾入,照得殿中人影,惶惶不安,心惊胆寒,攥紧两手冷汗,不敢动、不敢言。
唯有邬瑾,神色如常,拿着奏本的手不抖、声音不颤,继续道:“不明者,陛下亲宗室,不亲政事,田地为国本之重,陛下纵放宗亲,侵吞国本,以济阳郡王为祸首,学而无道,承君之宠,舞权弄术,贪腐无度,致百姓无地可耕,粮价溢涌,上行下效,各地贪腐不绝。
济阳郡王奏乞、投献侵占民田过万顷,臣自宁州、朔州入京,见村舍人烟冷绝,仅有佃户,相拥而泣,正是政荒民弊,覆亡之景!
幽、厉之君何以亡?其任人不忠而不知,民心离散而不闻也!”
听到“覆亡”二字,皇帝面色铁青,脖颈上青筋暴起,指甲狠狠掐进掌心,看着邬瑾明朗目光,忽有毛骨悚然之感。
放肆——放肆!!
但他不能让邬瑾闭嘴,否则就坐实了这六个字。
常料烛蜡油滴落在灯盏上,如此轻微的声音,却变得清晰可闻,内侍本该上前,熄灭蜡烛,此时也成了木雕泥塑,不敢上前。
金狻猊吐出来的青烟在抖,烛火在抖,朝臣在抖,整个大殿仿佛都在震动。
济阳郡王直起身子,抖着一身肥肉,走出右班,喝道:“邬瑾!闭嘴!”
他扑通一声跪下,急声道:“陛下,此人心术不正,因他与莫将军有私,又与臣有旧怨,还想留名青史,故出此下策,污蔑陛下与臣!”
邬瑾道:“臣有济阳郡王十罪罪证,安于草堂,陛下可遣大理寺前往,取之细看。”
何来罪证?
济阳郡王脸颊上的肉往下耷拉,草草看了一下魏王,见魏王脸上也掠过一丝慌乱,心里咯噔一下,嘴硬道:“污蔑!一定是你和大理寺合谋,不然你怎么只让大理寺去取?”
魏王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济阳郡王撕毁邬瑾《易经》时的情形。
那件事最终以赔偿了事,他等了许久,都没见到邬瑾出手,没想到竟然应在了这里。
若是平常弹劾,就是有一百种罪证,他们也能压下去,济阳郡王所受的责罚,无非是还地于民,罚俸而已,不会伤筋动骨。
可眼下,邬瑾指责皇帝不明,皇帝若是不动济阳郡王,就是真的坐实了不明。
他一面去看低头不语的太子,一面疯狂思索,要将此事敷衍过去。
邬瑾摇头:“因为御史台有失公正。”
御史中丞傅严掀动眼皮,看向跪地的邬瑾——分明跪着,却比他们站着的还要笔挺,他想为自己辩解,但细细一想此事,又将嘴巴闭上,眼看手下几个领侍按捺不住,忙以眼神示意。
而邬瑾,明知自己置于业火之中,依旧面不改色:“陛下,臣奏本未完。”
皇帝牙关咬的死紧,两眼如同钩子,要将邬瑾剩下的话一并钩出来。
他一字一顿:“说!”
邬瑾从善如流:“其二,陛下不善。
宽州百姓,敬信天子,堡寨将帅,征战数载,振兵掠地,昂首迎矛,而宣皇威,君授良将,纲维天下,彼时民安、食足、兵精,陛下顺天应民,有尧舜之德,禹汤之仁。
然因不明,而生巨蠹为巨害,吞噬脂膏,陛下无复尊主庇民之意,金虏重兵围高平寨,军情八百里加急,乞请援军,陛下不增兵,不派火药,不发兵刃,关闭宽州城门,与金虏一同围困高平寨,令堡寨失兵数万,肝脑涂地,白骨如山,饿死城台。
陛下亦置宽州百姓于兵乱之中,城郭通衢,行人断绝,瓦砾遍地,战事虽捷,兵已成祸。
天下民,无有贵贱,皆是陛下之民,为江山之基石也,陛下有失君臣之道,士兵含怨,有失君民之道,人心离散,为天下人所不耻!”
邬瑾所言,再中皇帝隐痛。
为天下人所不耻!
金台上的皇帝,满口血腥气,血从心里往上翻,从齿缝中往外溢,双目睁的通红,死死盯着邬瑾,手指抓在御座扶手上,骨节已成青白二色。
他面沉似水,目光已成一把刀,望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一片血海,立在他身旁的张供奉汗流浃背,僵在那里,眼珠子都不敢转一转。
整个朝堂,都浸在晨曦中,明堂已成,金碧辉煌,朝臣却是呆若木鸡,魂飞魄散。
他们心里都在呐喊:“他怎么敢?”
承受着皇帝无声震怒,这宝殿也仿佛随时会碎,他们面色惨白,持着笏板的手,止不住的哆嗦。
枢密院吴鸿喆战战兢兢,只恨自己眼不花耳不聋,将这不善之言,听得一清二楚。
军情急奏,枢密院未曾尽职——他们看皇帝脸色,明知此事不妥,也不出言反对,恪尽职守。
高台上,皇帝挤出来三个字:“继续说!”
朝臣被这狠厉沙哑的声音吓得发抖,盐铁使鲍正手抖,笏板竟脱手而出,幸而兵部东方权眼疾手快,替他捉住,两人转瞬之间出了一身透汗,鲍正腿软的几乎站不住,脸色惨白,豆大的汗从额头滴落。
邬瑾镇定如常,置生死于度外:“其三不正。
宽州边关,归德将军莫聆风年少英才,天下闻名,临危立权,提刀振臂,躬身举寨,大败金虏,行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有大造于国朝。
王景华鹰犬之爪牙,提槌敲鼓,祁畅承恩袖蛇之徒,除忠灭良,御史台以人人可造之金环为证,包藏祸心,外托问询,内实刑讯,摧折栋梁。
朝堂之上,股肱之臣,戴乌纱,持象牙笏,口呼忠义,实则顾念自身,凡事欺心默然,有语者,亦为陛下语,时日长久,逆陛下心者,皆为逆本。
今日归德将军蒙冤受难,陛下不为栋梁之才正名,反谓御史台行问询之责,假江山以济私,为大不公。
陛下雄才大略,知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君以怀德之道御天下,仁义之至,则神明清澈,势若雷霆,位重泰山,中兴业隆。
臣读圣贤书,敢不尽忠?有此进言吐诚,万望陛下内怀忧,外怀仁,万物之心乃服,名垂千载。”
金台上的皇帝不再暴怒不止,而是目露凶光,眼前的邬瑾,已为血色掩盖,将为死人。
他没有看错,邬瑾确实是一把斩断国朝腐弊的利剑,却没想到,剑为双刃,持剑者,亦会被这把剑伤的血肉模糊。
剑一出鞘,就伤在了致命之处。
而他的臣子,他的爱卿,讷讷不敢言,跪的跪,站的站,原来都是软骨头。
金光中翻飞着金屑,血腥味在他口中和鼻尖弥漫,金台御座,原本就是砌在白骨和血肉上的,书生坚不可摧的风骨,注定也是宝座之下的垫脚石。
他看向太子,看向魏王,看向朝臣。
这些人留意到了皇帝山岳般压下来的目光,从前他们在这波诡云谲的朝堂里搅弄风云,争相出列,今日却迈不动脚。
他们惶恐、惊惧,额上汗打湿幞头,迫切希望有人能出来解围。
魏王两条腿迈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臣有话想问邬学士。”
皇帝深吸一口气,已经僵硬铁青的手松动,这时才惊觉自己后背已经湿透,里衣成片地贴在背上。
“准。”
魏王看向跪在地上的邬瑾:“邬瑾,你以谏言之名,痛陈陛下有私,看似问心无愧,实则是你内结莫家,外通金虏,狂辱圣颜,虎狼之心,路人皆知!”
邬瑾问:“莫将军之罪已定?”
魏王一愣,还未开口,邬瑾已经昂首道:“其罪未定,何来通敌一说?”
魏王喝道:“她的罪没定,你的罪却是到了身上,你这般死奏,为莫家出头,污蔑天子,是在为谁谋划?”
他意有所指,看向太子:“图谋兵权者,是莫家,还是另有其人?”
邬瑾摇头:“无人指使,只因蚊蝇聚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耳。”
第306章 廷杖
日光愈盛,紫宸殿内外一片金芒,邬瑾的声音在殿中鼓荡,到达殿外,不尖锐,不刺耳,清朗和润,令人肃然敬重。
群臣死寂的心,终于掀起一点波澜,无声在殿中涌动——他们饱读诗书,写尽世情,以无上手段在这风起云涌的朝堂上站稳脚跟,却因为邬瑾的“以身殉道”而叹息。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点微不足道的躁动,立刻就被金台上的皇帝察觉。
他的怒火只是压制,并未消散,九五至尊,从未有人拂逆天子之意,如今被邬瑾直刺,雷霆之怒已在心中酝酿出惊涛骇浪。
他断定邬瑾是为莫聆风出头,更有可能是为太子出头,要让天下人认定“此座不值”,所谓“以身殉道”,不过是冠冕堂皇之语!
还有谁,是邬瑾同谋?
目光鹰隼般扫过他的二子、臣子,眼神如同刻刀,刻在他们身上,让他们身不由己,胆战心惊,从心底发怵。
皇帝最后看向邬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杀了他!”
父子连心,或者说是阴谋者连心,亦或是魏王为了能在此处和太子分庭抗礼,而趋迎圣意,郑重拱手:“陛下,自王景华挝鼓,邬学士便在朝中上蹿下跳,搅乱御史台问询,皆因二人旧情颇深,如今邬学士狡诈,阴谏陛下,其心可诛,请陛下殿审邬学士,夺去官带,杖八十,以儆效尤,再提三司同审。”
夺去官带,是侮辱,廷杖八十,是要受刑之人受尽折磨而死。
济阳郡王跪在地上,不自觉浮现一抹笑意。
邬瑾死了好,只有他死,今日早朝所发生的一切,才能任意粉饰,他也能在这场纷争中毫发无损。
翰林院贺峰用余光看向计祥,神色凝重,计祥察觉到他的目光,微微摇头。
三位翰林学士,以计祥为尊,计祥既然摇头,贺峰也只得把所有的话咽了回去。
皇帝冷声道:“邬瑾,你此时招认,可免去八十杖!”
邬瑾仰头望向皇帝:“陛下,如今朝中馋邪轻巧、无能之士,禄以利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宗亲多污名,犹恶劣,
陛下不可网漏吞舟,采听风闻,察察为政,当斩断乱麻,清丈田地,可解国库财力困穷,方为正道——”
皇帝一双眼睛,死死钉在邬瑾身上,手在袖中,攥的死紧,听着邬瑾坚决而又平和的声音,将御座前方案上摆放的一块砚台怒掷于地:“拖出去,打!”
邬瑾果然是在为莫家说话,是在讥讽他阴谋窃取十洲之财是歪门邪道!
站立在大殿内外的禁军闻言,四人出列上前,一向不闻铁器之声的紫宸殿,响起不近人情的甲胄“哗啦”声。
两个禁军一左一右,弯腰伸手,自邬瑾腋下穿过,齐齐用力,提他起来,后方两人上前,摘去他头上长翅幞头,夺去奏本、笏板,解开革带,剥下官袍,放置于地。
正要架着邬瑾出去时,邬瑾却一甩双臂,挣脱桎梏,只着一身白色中衣,不摇晃、不踉跄、不哆嗦,稳稳当当,走向殿门,迈过门槛,一步跨入明光里。
今日天色,实在很好,巍巍金光,穿破层层白云,沾染着秋末冬初凝结的水汽,化作艳艳十色,照拂五彩禁宫,落在漆黑刑凳上,让刑凳浮着一层暖光。
邬瑾的目光越过刑凳,越不过宫墙,眼前却能浮现自己所见过的娇妍山花,翠翠野草,潺潺流水,轻轻岚烟。
他遇到过世间绝色,吻过万里春风,拥抱过赤诚烈火,一颗心藏着多少笔墨也写不出的炙热情意,又岂是宫墙能够困住的。
灿烂金光下,有风登堂入室,拂过他的面庞,他俯身趴在刑凳上,不管多少双眼睛盯着,多少只耳朵听着,都镇定自若,只是两手紧紧扣住刑凳边缘——还是不舍,但人生至此,也足够了。
禁军上前,一左一右按住邬瑾双肩,一人举起刑杖。
栗木杖上,包有铁皮,落在邬瑾腰背上,一杖下去,发出沉闷声响。
邬瑾只觉巨痛袭来,一声痛呼,从胸膛往外涌,喷过狭小的喉咙,消弭在紧咬的牙关中。
“杖一。”
“二。”
“三。”
报数声和杖子声一同传入殿内,不过数杖,血腥气就已经漫到了殿内,贺峰眼角一湿,有了泪意,慌忙垂下头去遮掩。
他也是翰林院学士,和邬瑾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官,却不敢做和邬瑾一样的事。
邬瑾有无数理由妥协以及同流合污——家贫、父母尚在、性命攸关,但他一步都没踏错。
殿内有人黯然,有人窃喜,殿外阳光,明媚灿烂,行刑人和受刑人,心却都很静,接受注定的死亡结局。
邬瑾皮开肉绽,白色中衣已成血衣,血反复浸透衣衫,整个人如坠地狱,到二十杖时,神智已有昏昧之兆,糊涂着想:“蜜橘会不会酸?应该先尝一尝的。”
一杖接着一杖,邬瑾嘴角开始溢血,并非牙关唇舌上的血,而是五脏六腑受损涌出来的血。
再打下去,就是大罗金仙,也回天乏术。
在大殿中的贺峰猛地出列,凛然拱手:“陛下,良箴苦口,邬瑾颇敢直言,有错处,不当死。”
已经涌动的小小涟漪,在他出列后,越发动荡,犹如风吹水动,风吹纸乱,虽未哗然,却也震耳欲聋。
魏王刚要张口,皇帝便振袖呵斥:“贺峰出去,一同论罪!”
贺峰满脸黯然,取下头上乌纱帽,摆放在金砖上,退出大殿。
他还未迈步出门槛,忽然听到身后传来计祥的声音,扭头一看,就见计祥出列:“陛下,太宗诏求直谏,不杀上书言事人啊!”
紧接着,左班文官,一个接一个的出列,恳请皇帝网开一面,让皇帝放弃廷杖。
被胁迫的皇帝,越发怒不可遏,再次将案上一个赏瓶砸落。
赏瓶和金砖发出清脆共鸣,余音绕梁时,王爵一列中,忽然有人手持笏板,走了出来,拱手道:“陛下,紫宸乃执经登坐之处,邬瑾不良之臣,命绝于此,反扬其名,与他争论,也有失天威,陛下不如交三法司会审,寻常置之。”
此人身行庄重沉稳,轻易不开口言事,是皇后之父明远公。
“二十九。”
一杖落下,邬瑾衣裳湿透,“噗”一声,鲜血溅起,他两手从刑凳上落下,无力垂在两侧,身体随着刑杖微微颤动,气息微弱,口中鲜血滴滴落下,身上一脉冰凉,心头热气,正在幽幽散开。
明远公丝毫不怵陛下阴骘面孔,沉声道:“陛下,君之侧,难免有恶——”
说到此处,他目光低垂,不看任何人,不让任何人认为自己所说的“恶”,是在意有所指。
他亦知道邬瑾命悬一线,朝臣们此时冲出来求情,就是让这根线不断绷紧。
线绷的越紧,断的也就越快。
他站出来,就是来松一松这根线,让邬瑾有一线生机。
“邬瑾有口才,恶似袁悦,能短长说,几乱机轴,为司马孝文王而诛,留馋险之名于世——”
廷杖报数打断了他:“三十。”
明远公丝毫不乱:“陛下此时杖毙邬瑾,邬瑾便以敢于廷争面折而扬名天下,名垂竹帛,不如留他性命,审、不审,两可,用、不用,亦两可,时日长久,其病痛自现,谗言已息,才是诛他之时。”
这一番话,在大殿中回荡,所有人都悬着心,殿外的声音,格外震动心弦。
“三十一。”
“砰”的又是一声,打在邬瑾身上,紧随其后的,不是邬瑾的闷哼或痛呼,而是滴答。
滴答一声,血从刑杖尖端铁皮上落地,又滴答一声,血从刑凳上落地,一声接一声,变作一场腥风血雨,淋在人心里,使人四肢百脉,都随之冰凉。
有人疑惑那杖子为何如此快,有人质疑那杖子为何如此慢。
皇帝看着明远公,也知所说在理,不由怒火稍退,理智重回,目露迟疑之色:“拖他进来回话。”
魏王急声道:“陛下,绝不可轻纵邬瑾!此人若无靠山,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言行耸人听闻,前所未有,若不廷杖,以儆效尤,有损天威!”
“三十二。”
殿外又传来“砰”一声响,滴答声令人心焦,翰林院一位年轻学士悄悄搓手顿足,五内如焚,被同僚狠狠肘击,才停住手脚。
太子终于在臣心明朗之后,出班站队,持笏躬身:“陛下,邬瑾手无缚鸡之力,抵挡不了八十廷杖,一死了之,正中他背后阴谋者下怀!”
“三十三。”
“砰”,再一杖。
吴鸿喆年迈老朽之躯,也随着行刑的声音哆嗦了一下。
魏王大喊:“陛下,太子之心叵测!”
太子扭头斥道:“你明知孤为殿下,还敢犯上?孤乃首嗣,携册宝,居东宫,天意所属,何需叵测?倒是你——”
“闭嘴!”皇帝发出一声尖锐怒吼,张供奉立在他身侧,心都顿了一顿,才猛地狂跳起来。
朝臣耳中,皆是自己一颗心在腔子里狂跳的声音,外面的杖声一时传不进来。
皇帝看着他的儿子、臣子,心里满是怒火,眼睛里却是一片空茫,日光太盛,让这宝殿都有了虚光,红的、绿的、紫的晃成一团,只剩下满地晃动之影。
殿外的廷杖反倒真实起来,上下天光,聚于邬瑾一身,风吹云动,血光忽艳忽暗,火一般在金砖上蔓延。
已经打到三十六杖了。
皇帝有了论断:“停杖,拖他进来问话!”
张供奉身边内侍向下传话,停杖之声口口相传,到达殿外,第三十七杖的刑杖止在半空。
禁军停顿片刻,收手回杖,连人带杖,一同后退,让出位置。
按住邬瑾双肩的两位禁军起身,再次将手穿过邬瑾腋下,把他从刑凳上提下来,这一回邬瑾站不稳了,脚跟离地,只有脚尖拖在地上,全靠禁军搀扶,脖颈无力,脑袋软绵绵歪在一侧,乌发凌乱散落,又贴在面颊上。
他两眼紧闭,脸上有细细密密血珠,汇于下颌,悄然落地,身上衣裳浸在血里,血从衣裳上往下淌,聚成血泊,脚尖仿佛是悬在了一汪深不见底的湖面上。
这模样,皇帝问不了话。
一名禁军提来一桶刺骨井水,举上邬瑾头顶,兜头淋下,邬瑾从昏迷中清醒,骤然爆发的剧痛席卷而来,令他忍无可忍,闷哼一声。
折辱之杖,此时才真正有了意义。
不等他缓过痛意,禁军已经架着他往里走,地上拖出一条长长血痕,迈过门槛时,邬瑾双脚离地,脚背直接从门槛上划过,再不复“玉树”风姿。
血腥气驱散了殿内浓郁的龙脑香,禁军架着邬瑾走向金台之下,一直跪在地上的济阳郡王望着滴滴答答坠地的血水,心生嫌恶,惶然之余,又觉畅快。
禁军意图让邬瑾跪下,结果一放手,邬瑾直接趴了下去,连动一根手指,都是难事。
皇帝居高临下,再度问话:“邬瑾,到底是谁在阴谋乱国,你如实答话,朕抿去你剩余廷杖。”
地上的邬瑾慢慢动了动手指,随后一只手捡起掉落在地的奏本,一只手竭力支撑上半身。
在昂首之际,他承受万箭穿心之痛,后脊梁骨一节一节,支撑起脖颈。
脖颈直了起来,头颅随之昂然,他举起奏本,送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两眼模糊不清地睁着:“陛下......民兴于仁啊!”
一语过后,他整个上半身砸落在地,随之涌出来一大滩鲜血,离的最近的济阳郡王心头一喜:“死的好!”
明远公连忙上前一步,弯腰去看,伸出一根手指放在邬瑾鼻尖,暗暗松一口气:“陛下,晕过去了。”
皇帝脸色铁青,喊道:“押到御史台狱去,大理寺、刑部共查,限期三日,水落石出!”
三日之内,将邬瑾的“不明、不善、不正”假以阴谋之说,以正天子之名。
太子看向济阳郡王:“陛下,邬瑾所言宗亲罪证,是否让大理寺去取?”
济阳郡王面色惨白,哆嗦了一下,魏王恨恨扫过太子,却也无言以对。
“取来,一一查实。”皇帝起身离座,伸手攥住张供奉及时伸过来的手臂,两眼通红,顾不得手足之情、太子与魏王权衡之术,咬牙离去。
散朝后,御史台中,盛况空前。
送入御史台狱的,不仅有邬瑾,还有一同论罪的贺峰,御史台前堂中,坐着御史中丞傅严、刑部尚书邱凯、大理寺少卿杨英,三人虽然齐聚一堂,却无心问案,低头喝茶,心思各异。
不同于今早紫宸殿的死寂,茶盏放置在茶托上,发出清脆响声,杨少卿掩面轻咳,频频回头,等待去邬瑾家中取罪证的部属前来回禀,邱尚书侧头看窗外,小小一窗,装尽凋零之景,他深吸一口气,不知这日头,何时能落下。
这一日,属实难熬。
傅严因邬瑾“不公”一言,更是坐立难安,想到狱中精舍内,还关押着莫聆风,也是棘手人物,不由大为头痛。
三人一声不吭,一阵脚步声从院内响起,一位领侍御史奔了进来,手中抓着一份报:“中丞!供朝报手里出来的。”
傅严接在手中一看,便知这份不是朝报,而是供朝报行私自抄录的小报。
京都书坊,耳报飞快,尤其早朝上种种争端,常走的比官员下朝的腿还快,不到半个时辰,就会钻入书坊耳中,诸如东方权弹劾女婿之类的事,隔日就会见报。
而今日邬瑾死谏陛下,朝臣讳莫如深,朝报门下后省还未编订,书坊却依旧从内探口中得到消息,并且在短短两个时辰内,就由书拥之笔,诉诸小报,从报囊中悄然送往各处。
傅严一眼扫过,见上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句,“啪”的将小报拍在小几上。
邱尚书欠身,伸长胳膊,捏住小报一角,拽到自己跟前,打开细看,只见邬瑾所写奏折,一字不落,廷杖数目,一杖不少,莫聆风名声,峰回路转,再度隆隆。
只是没有皇帝震怒一节,魏王与太子争锋相对一事也淡去了。
他看过后,转手便给了杨少卿。
杨少卿看过后,三人再次沉寂。
审,如何审?
事已至此,朝野哗然,等小报传往各处,更是天下皆知,再冤杀邬瑾,他们便是遗臭万年。
查封小报,更不可能。
小报后头,不是简单的一个书坊,往往有进奏官、储君、藩王在其中示意,左右民心,搅动风云,小报屡禁不止,便因如此。
傅严仰头闭眼,片刻后,睁开双眼,目光从同僚面上扫过,沉声道:“我知道你们心里不愿意治邬瑾的罪,我也佩服他,但要给他治罪的是陛下,你们含糊过这三日,不能含糊到陛下眼前去,三日后,交不出陛下满意的卷宗,我们也得点缀进去,说句不好听的,身死名灭,名有何用?”
邱尚书端起茶盏,看着茶盏中浮沉的尖尖茶叶:“我们三司,端的是一碗饭,陛下说要审,不管有没有内情,都要审,可怎么审?从谁开始审?背后阴谋者是谁?”
他浅饮一口茶水,自问自答:“邬瑾昏迷着,审不了,那就只能审莫将军,遮以旧情,可莫将军小小女子,能做下这般大功,她一个字都不会往外吐,除此之外,还能推至党同伐异,那就得审——太子殿下和魏王。”
屋中又是一阵沉默。
审问这条路,好像是没有出口的死胡同——谁也不会来背这个指使邬瑾死谏,以乱朝纲的罪名。
傅严使劲一捏山根,带气道:“邬瑾说御史台不公,这时候我倒真想不公一回。”
杨少卿放下茶盏:“我要查济阳郡王罪证一事,不能兼顾,你们议定后,我再来。”
说罢,他迫不及待起身,拱手告辞。
他的时间,远比三日之内审讯邬瑾要紧迫——他必须在皇帝还顾不上济阳郡王时,坐实罪证,不辜负邬瑾一番苦心,借机剜去宗亲这一块毒瘤。
若是等陛下清闲下来,此事就难办了。
邬瑾的谏言振聋发聩,可终究是落入泥沼中,清正与否,全在君父一念之间。
皇帝与宗亲之间的感情,十分复杂,皇帝一方面想要借刀徐徐图之,一方面又不愿和宗亲离心,等济阳郡王哭求到皇帝面前,这些罪证又会不了了之。
他大步流星走出御史台,轿夫抬出轿子,压下轿杆,随从撩起帘子,请他上轿,他迈过轿杆,正要弯腰,忽见前方一人,身穿绿色官袍,疾步前行。
他见那穿绿袍的似乎是指证莫聆风的翰林院侍讲,不由驻足,身边忽然走过几个身穿斓衫的学子,迎面走向祁畅,几人交头接耳,相遇之时,其中一人直唾其面,劈手将小报丢至祁畅身前,大骂:“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