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居种田养娃日常—— by随云溪
随云溪  发于:2024年02月23日

关灯
护眼

“刺史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是他们听着的那个意思吗?
没人敢信。
那边曾刺史已经开始脱靴子挽裤脚了,又招呼沈烈:“来,帮我把这犁套上,先试试旧犁。”
沈烈倒没迟疑,只是心下对这位曾刺史越发敬重起来,二话没说,上前就帮着套犁,并指导他大概的技巧。
曾刺史拉犁,总还要有个扶犁的,犁绳一套上,他环视一圈,手底下的官员他自己都清楚,和他差不多,没一个瞧着是会干农活的,索性就指了沈烈:“你来扶犁吧。”
沈烈也没二话,把长袍一系,鞋袜一除,裤脚一挽就跟着下了田。
他二人这里一动作,先前那些听到了话却不敢信的百姓登时哗然。
“刺史大人拉犁!”
“刺史大人亲自拉犁啊!”
其中不乏没少拉过犁的老农,上到五六十岁的老农,早就不能自己拉犁了,太沉太重,这活儿都给了儿子和孙儿,他们能做的也就是扶犁这样相对轻省的活计。
可是眼下看着那年轻的刺史官袍往腰间一扎,鞋一脱裤一挽,赤着脚就踩进了那泥田里,有感性些的,尤其才刚跟衙门赊过牛和粮种的,眼里竟是生了潮。
“好官,好官哪。”
没能占到路边位置的人和后来的人,只能站在外四五层的,听着这动静不明就里,连声问前边的人发生了什么,便有人回头告知,是刺史大人亲自下田拉犁。
更强调一声,拉犁啊,不是扶犁!
拉犁啊。
郑家、王家、林家人此时也先后赶到了,自有家下仆人为他们在人群中分出一条道来,站到了视野上佳又离范氏她们有一段距离的位置。
看到眼前一幕也是怔住。
桑萝也瞧着,看那位曾大人面上没有半分勉强之色,转头又瞧范氏。
范氏望着曾三郎,眼里未见不适、不喜,满满的都是欣赏与爱意。
桑萝笑笑,将视线重又落回正试犁的二人身上。
曾三郎自小跟在曾老太爷身边读书,武艺上却也没落下过,打小是有家里专门为他聘的武师父的。
但练武和拉犁真的是两回事,世家公子,出任歙州刺史之前哪会接触到这些,纵是有自小习武的底子,拉着那犁走了十几步也觉出了微沉。
他年轻力壮,又是武人,尚且觉得沉,曾三郎想想田里耕作的农民,今年这年景,贫苦些的怕是一日两顿都得靠添野菜才能勉强裹腹,这样的重活,又是怎么日复一日干下来的?
他没有走两步就算试过了,而是就那么拉着犁,一直走到这一块田的尽头,这才尝试转向。
旧犁没办法掉头,只能靠人去将之提起换一个位置才能继续。
褚其昌已经亲自扛着新犁奔过来了,旁边跟着一起下了田埂的长史,后边还有不由自主跟上来的陈老汉几人。
长史上前劝道:“大人,旧犁用过了,试试新犁吧。”
总不能还把旧犁拉回去吧,曾三郎什么出身?这样的世家公子,恐怕这辈子还是第一回 下田,真把自己当牛可劲儿使啊?
曾三郎却是不急,唤了沈烈,道:“你来拉旧犁,我试试扶犁。”
又问了扶犁的技巧。
两人转眼掉了个个儿。
扶犁这手艺,还真不是有气力就成,初时犁出来的地是真没法看,一路下了田埂跟在旁边的看的陈老汉没忍住指点了几句,曾三郎也高兴,不时还细问几句,慢慢才犁得有模有样了。
扶着旧犁走了一程,这才换了新犁,还是曾三郎先拉犁。
犁绳套上去才走几步,曾三郎就觉出了好处来,他步子一停,眼睛都亮了:“是更省力!省力得多!你扶犁怎样?”
沈烈笑道:“扶犁也能更轻松,大人一会儿不妨试试。”
一旁的褚其昌:“……”
老弟你是真行。
留着一把长须的长史都不由多看了这后生一眼。
曾三郎却是笑着就应,且试这几步不算,满满拉了一程,拉的过程中又停下来让沈烈从浅耕换深耕,又试着转向,一程走下来,那叫一个高兴,回头把深耕和浅耕翻过的地都细看了看,还和旁边旧犁犁出来的做比对。
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他心中火热,等拉犁试够了,把犁绳一脱就招呼沈烈:“来来来,你来拉犁,我扶犁看看。”
第二趟回到了起点,已经是满心开怀,两架犁已经被陈老汉他们抬上了田埂,都知道这是大伙儿要看的,陈老汉几人顺水就用沟渠里的水把梨略洗了洗,让沈烈几个力气足的后生拎到了上边官道上。
围观百姓把那一小块围得是水泄不通,更多是挤不进去的。
曾三郎也上了官道,对旁的都不在意,就绕着那两架犁研究这新犁省力的原因是什么。犁铲能看得出来,更尖更窄了,这跟打制刀剑是一回事,阻力小了,也更利了,武人是能看懂的。
至于更多的,曾三郎就看不太明白了。
这个就得桑萝来说了,力学之类的,用尽可能简单的话去陈述。
别说曾三郎这位刺史,就是范妃娘、长史、褚其昌、州署衙门同来的其他官员都听住了。
原本为了避开官员的三大家族之人也不由往这边更靠近了几分,其中与林老太爷同来的还有州学几位先生,也竖起了耳朵在听。
歙州城有头有脸的这么一帮人物,有听得两眼放光,眼里异彩连连的;有能听懂个大概的;有云山雾罩什么也没听懂的。
但这不妨碍他们佩服啊,这都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再看桑萝,女子啊。
女子啊!
曾三郎心里更添一句——奇女子也!
他不由就想起圣上那一纸让各州县荐才的诏书来,若桑氏为男子……他垂眸,这时问桑萝,道:“这犁你献于衙门,算是有大功绩的,可想要什么奖赏?若有想法,尽可说来,本官可上折为你请赏。”
桑萝却是摇头:“民妇一小小妇人,数载离乱,得今上平定天下才算过上安生日子,又蒙朝廷授田分地,让我等居有其屋、耕有其田、衣食有着,稼穑之事原是我为农人之本分,做出更好用的犁来,献给官府,尽的也是大齐子民之本分,何需言赏?如若大人问民妇是否有所愿的话,民妇倒是有两个心愿。”
曾三郎抬了抬眉:“你说。”
“农人辛苦,民妇此番献犁,一愿刺史大人能尽您所能让百姓们更快知道新犁、用上新犁,以能稍减几分劳作之苦,多耕出几块田地来,一餐一饭更添一份丰足;二惜今日之安定生活来之不易,民妇能尽自己一份微薄力量,心中甚喜,愿大齐昌盛,国祚永存,盛世长安。此惟民妇之愿尔。”
她一字一句,语声清越,语速从容,至最后一句话落,两手齐胸,微微欠身做了一个揖礼。
现场极静。
那一小片地方,明明有数百人在,却极安静,一时竟是谁也没有出声,直到曾三郎的声音响起。
“本官会如你所愿,不限于我歙州一州之地,会将新犁送往京城,呈于圣上,让我大齐百姓都尽快知道新犁,用上新犁。”
人群中终于有了声音,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好,也不知是哪一处先起的掌声,情绪是会渲染的,一时间欢声雷动。
王茂林在人群中看着站在曾刺史夫妇身边的沈家夫妇,眸光动了动。
至于郑家、林家、州学的几位先生,眼下有在低声问旁人可知那妇人是谁的,也有侧头低声交待身边下人让去打听消息的。
桑萝没管那许多,从袖中取出卷好的图纸交由身旁的沈烈,让他呈给曾刺史。
“此为曲辕犁图纸,画技粗陋,大人看看可用得上。”
曾三郎展开那画卷看时,州学几位先生已经留意到沈烈身上的学子服了,有人低声道:“这是学里今年收的学生?”
其中两位昨日已经给学生上过课的先生点头,记性较好的那一个道:“姓沈名烈,学员名单上写的似乎是城外大兴庄的,有个弟弟这次也被招录了进来。”
“大兴庄啊。”
有人喃喃记下这几点信息。
后边的事,是曾刺史当众宣布会尽快做出新犁,以及如何以旧犁换新犁之事,又当场招募木工,让过后可以往衙门报名。
桑萝退开两步,站在大兴庄众人身旁。
沈家的新犁会被衙门直接往京城送去,至于沈家用的犁,做出新犁来先就会送到他们家去。
听说有新犁可用,百姓们自是欢呼,又是一阵的欢声雷动。
热热闹闹的大兴庄献犁,初时数十人,发展到眼下,远远近近实则已聚了少说有四五百人围观,端得是热闹喧腾。
大兴庄功成身退,沈烈见了先生,上前请了个假,言明回去稍加整理就赶往州学去。
一群先生格外和蔼,都道莫急,又勉励几句方才离去。
曾刺史也领着众官员回了州署衙门,他一腿的泥,自是要回后宅清洗,夫妇二人往后宅里去,曾三郎叹息:“惜桑氏非男子也。”
范妃娘见过了这一程,加之她自己也是女子,自来知道女子在这世间比之男子受到的束缚要多得太多,对丈夫这话更能感同身受。
然自小生在世家大族,越是接近顶层,范妃娘也越是清楚,数千年来形成的规矩和轾梏想要打破有多困难。
“三郎献犁时不妨在折子中写明桑氏女子的身份。”
至于润色美言,范妃娘觉得不需要,只桑氏那两个心愿,不需再添任何笔墨,原样写在折子上,值大齐一统,这就是民心向道。

第241章 道
官员走了,百姓们一时还没舍得走,尤其是城外的乡民,有识得陈老汉、卢老汉、陈婆子或是大兴庄任意一人的,一时都围过去问话,足有一两刻钟,才由得他们离去。
大兴庄众人是晕晕陶陶、脚踩棉花云似的回到庄子里的,倒是桑萝,犁献出去了,赏也拒了,这桩事在她心里就算是做好了,了了,便不再挂在心上了。
她自觉日子可以如常的过,却不知道自己那一日的表现到底影响了多少人。
沈烈好似找到了自己的道。
从前读书,他是想挣出个出路,能给桑萝好日子,能护得住桑萝,能由得桑萝尽情琢磨她喜欢的那些东西,经那一日,却是不同了。
他在桑萝和曾刺史身上都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道,一条更加清晰、明确的读书科举做官之后该走的道。
沈宁和许文茵,模模糊糊的,心里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
大兴庄,较前一次考州学时,再一次跃入了歙州百姓眼中、耳中、口中,且轰轰烈烈,远比那一次轰动得太多。
同时传开的是桑萝和大兴庄众人在山中那几年是如何帮助山民在山里扎住了根,让他们靠着山里的物资活了下去的。
魔芋豆腐和薯蓣一时间人人皆知,甚至就连眼下没有的神仙豆腐,也在歙州城先出了名。
陈有田去了州署衙门报名参与做新犁,衙门做的第一批犁先送的就是大兴庄,沈家的两架犁是到得最早的,随着周边各村庄陆陆续续换得了新犁,大兴庄出了个奇景。
周边或远或近各处村庄的农人,一户两人,扛着自家刚到手才试用过的新犁就往大兴庄走,一进庄里,先就打听桑娘子家的田地是哪一块。
沈家的三十亩地,赵大和赵四根本没能犁上多少,全叫周边眼生的农人过来帮着犁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干,实是没机会,不知道是哪一个带的头,也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开来的,领到新犁就到大兴庄给桑萝犁田好像成了附近农人纷纷参与的一桩盛事,官府发出多少犁,就能来多少队人。
沈家不过三十亩地,哪怕官府的犁做得不那样快,也架不住一天来六七十号人,一人只干半天多,这活到第二天也没剩什么了。
可这事情并不算完,田地里的活干完了,那不还有山地吗?不用犁改用锄头了,一户来两人,来了就干半天多才走,沈家的田地里热闹过了山地里热闹,那真是,引了不知多少人来瞧热闹。
就那一阵儿,但凡看到大道上有人三五成群扛着锄头或犁走的,两帮子人一碰上,见面打招呼都是:“去大兴庄的?”
“是是是,你们也是?”
“也是,一起走一起走。”
就差跟见面问候一声吃了么没差了。
且不知是哪个心细的,发现沈家会在自家山地里种山里能找到的各种果树,没几天也传了开去。
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时不时就会有人往沈家送果树来,全是他们村子附近的山里挖的,每个村送来的也就那么三五棵,但架不住送的人多啊。有冯氏族人、甘家、周家、郑家、东哥儿家那种桑萝识得的,更多是她根本不认得的,甚至都不惊动她,东西往屋边放下就走。
赵大和赵四很为主家高兴的,当然,来沈家干活,他们爹娘兄弟和孩子们也都来帮过工的。
不过兄弟俩看着那短短七八天间就被歙州乡民你一片我一片开出来的四十多亩山地,也都傻了眼。
树是留着,杂草和灌木都帮着清理了,地也翻好了,有送果树来的,问过赵大和赵四果树往哪种,顺手帮着把果树都给栽好了。
眼下就是,清清爽爽、利利落落,果林弄了几小片,剩下的地全开出来,想种豆种菜种薯蓣,直接就能种了。
赵大挠着后脑勺问自家弟弟:“咱这工后边还有得做的吧?”
重活都没了啊。
这可实在是太突然了。
赵四还挺乐呵:“桑娘子心善,那犁给大伙儿省多少力?谁不感激呀。没活儿干也不打紧,我一会儿问问桑娘子去。”
歙州城外的乡民每天来干活那盛况桑萝也是清楚的,不过赵四来问家里后边没重活了,还用不用工的时候,桑萝还是愣了愣。
“用啊,怎么不用?山地田地七十多亩,赵四叔您看我自己能种下来的吗?”
事实上,沈烈、沈安和沈宁压根不让她干重活,轻活都快没她的份儿了。
赵四听着这话高兴了:“那就好,那就好,我们是可乐意跟着娘子你手底下做事的,村里人知道我们在你们家做事都羡慕着呢。”
桑萝笑起来,趁赵四过来了,索性叫他等等,回屋里先拿了一布袋的种子出来,道:“正好,这袋草种劳烦四叔帮我撒四亩地。”
“草种?撒四亩?”
“对,这是紫云英,家里养的这些猪羊兔、鸡鸭鹅都是喜欢吃的,这东西家禽和牲畜吃着好,长得又快,正好供应,也省得阿宁见天到处打草。”
这东西鲜草蛋白质含量还特别高,养牲畜家禽是非常好的草料,种一茬能割两三次,种得好亩产几千斤鲜草,足够用了。
事实上除了养牲畜和家禽,这还是道非常鲜美的野菜,鲜嫩的时候清炒或是炒腊肉,那叫一个香,桑萝还准备到时候再固定往东市卖这个,城里眼下可不就缺一口鲜吗?
最要紧是,只要不拿这东西来做肥田用,不需要太卡时间,只要满足温度条件都可以种,且一年有长达四个月的花期。
桑萝打的是紫云英蜜的主意。
她倒是会制糖,可就算弄到甘蔗,除了悄悄弄点自家吃,她敢拿出去卖吗?
蜜就不一样。
这时候的蜂蜜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卖价可一点儿不低,养蜂采蜜喂家禽牲畜几不误的好事,还能当菜卖,省心、打理不费事,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事实上这东西在山里那几年她让沈烈在山谷底下也没少种,不然也攒不下草种来,当然,那时候地不大,也就是供羊吃,然后作绿肥用。
赵四现在对桑萝不知多服气,听她都有章程,细问了大概是种在哪一块地儿,又领了不少的菜种,就拎了几个小布袋忙活去了。
赵四走了,桑萝想着家里田地的活计渐上正轨,等这一阵农忙过了,好雇人来挖地基围院墙了,索性取了纸笔出来,依着自家宅基地的大小画起平面图来。
未画几笔,干完家务就去了沈家和许文茵几个小姑娘凑在一起读书制笔的沈宁回来了。
“大嫂,我们毛笔攒了两百支了,我和文茵她们商量着要不要今天送出去卖?”
“这个好啊。”桑萝搁了笔,笑问沈宁:“怎么商量的?”
沈宁凑到桑萝桌边,道:“我们寻思着赶在州学下学的点之前到州学门外摆摊子,大嫂你看行不?”
“行不行试试就知道了,价钱定了吗?”
几年前在祁阳县的香烛铺子里买的毛笔,桑萝依稀记得是三十五文一支,眼下这是州学外,又是钱不值钱的年景,是个什么行情桑萝还真不知道。
沈宁却是笑:“二哥早帮我看过啦,便宜的三十多文一支,也有一二百文的,咱们这个就是竹制的笔杆,又是摆小摊嘛,我和文茵商量着卖二十五文一支试试。”
桑萝想到州学总共只四十个学子,其中不少还是家中条件不错的,只怕卖不了太多,不过却没吱声,只笑着让她试试去。
沈宁一见她大嫂允了,就乐滋滋准备起来了,桑萝问过才知,她连摆摊卖毛笔的薄木箱都央着陈二山帮忙做好了,收起来是个箱子,展开来就是个摊子。而且往州学摆摊,还叫上了陈二山。
州学里都是男子,沈宁这一年十三岁了,已经知道注意这些问题了,把陈二山拉了壮丁。
十六岁的陈二山,生得高不说,那一身武艺不是白练的,由他带着沈宁和许文茵一起进城倒也好,至少安全上不需要桑萝操心的,至于口舌略拙,她看两个小丫头自己也没准备闲着,就无所谓了。
桑萝失笑:“想得这样周全,去吧。”
“时间还早,我把菜先洗切了,大嫂晚食不用急着做,等我回来就行,州学的摊子摆不久的,我跟大哥他们下学差不多的时间就回来了。”
被桑萝笑着打发了:“成了,我没有觉得不舒服,晚食我来做,你忙你的营生去吧。”
沈宁第一天出摊,酉正才回,和沈烈沈安一起回来的。
手里没有箱子,想是放在许家了,桑萝观她面有笑意,笑问:“瞧这样子,卖出去了?”
沈宁欢喜得很,喜滋滋点头,从腰间把钱袋摘了下来:“大嫂,卖了三支出去,大哥他们的同窗买的,七十五钱,我给便宜了五文,收了七十文,先放我这保管着,晚点人凑齐了再分钱。”
四十五文。
落到沈宁手里十七文。
桑萝看小丫头开门红,很是高兴,笑着招呼兄妹几个洗手吃饭去。
等夜里睡下,才问沈烈是哪个同窗买的笔。
沈烈摸摸鼻子,说是王云峥的六叔。
王家子弟,哪里会用这样的笔,这是认出许文茵特意捧场的。
沈烈笑:“先由得她玩几天吧,等过两天她回过味来就会另想法子的了。”
州学只四十个学子,大多人家里还颇富裕,如果只靠在州学门口摆摊,沈宁手中这笔卖出去是有限的,而摆摊花出去的时间精力相比之下倒是不少。
沈宁反应过来很快,这摊子只摆了五天,除了头两天有沈烈和王云峥他们的同窗捧场买的,后边两天买的人明显少了,第五天开了天窗,一支也没卖出去。
晚间许文茵几个也来了沈家,就在沈宁房里,四个小姑娘相对托腮,琢磨办法,凑在一块嘀嘀咕咕半个时辰,天完全黑透了,秦芳娘和施二郎媳妇都在庄子里喊人了,三人才匆匆回家去。
睡前姑嫂两人凑一块泡脚,沈宁愁眉:“大嫂,这毛笔卖得有些慢。”
桑萝忍笑,道:“州学里学生不多,且还是用贵价笔的多,你想想看除了州学的学子之外还有哪些人要用笔?”
还有哪些人用笔吗?
沈宁垂眸略想了想,猛一拍额头:“大嫂,你说州城里现在家里有跟阿戌他们那么大的孩子,是不是也开始找先生开蒙识字了?”
朝廷都开科举了,读书这不明显有出路了嘛。
她们庄子里的孩子都每天读书呢,阿戌和周五郎尤其认真。
总算是回过味来了,桑萝笑着点头:“是,所以你得做他们的生意。”
满州城可能开始读书的孩子的生意啊?他们要是读书去哪里买笔墨?沈宁顺着这思路一想,眼眸微亮:“大嫂,我知道了,我把笔稍便宜点给州学外那一条街的几家笔墨或是香烛铺子代售吧?”
她一天跑一趟,前后花一个时辰,但实则只在州学外摆两刻多钟摊子,因为再迟也没人了,哪里卖得过笔墨铺子全天开业的?沈宁越想越对,是了,当初她大嫂不也把豆腐那些东西都给别家去卖吗?
有那大把的时间,她多做点笔或是读书,跟大嫂琢磨琢磨做纸什么的,不比自己每天扑腾一个时辰分几文十几文钱强?
一边想着,把右拳往左掌心里一击:“就该这样,多给笔墨铺子些赚头,虽一支笔我们赚得少了,但卖得一定比我在州学门口摆那一会儿摊多,蒙童都是当爹娘的去给买笔,人家也不会单挑着州学下学来买。”
可是想透澈了。
正月末,沈宁忙起了新事业,和许文茵一起跟州学外的香烛铺子、笔墨铺子一家一家谈过去,十五文一支笔,零售摆摊改批发了。
也是同一天,由歙州往京城的官船在这一日下午靠了岸,随船折差把一口木箱抬进了前来接船的马车里,背着装了奏折的木匣赶着车就直奔皇城而去。

第242章 歙州有妇名桑萝
二月初一为朔朝,大齐依前朝旧例,这一日在京文武官员九品以上皆要参加早朝。
晨鼓方向,鸡还未鸣,暗夜里的京城已经掀起了这一日的第一轮车水马龙了,京中各官员驾马挑灯穿越半个京城赶往太极宫。宫门卯初方启,一众官员先至待漏院歇脚。
于数日前刚至京城任了国子监祭酒的曾老太爷俨然也在其中。
他年事高,品级也够,是有特定的地方休息的,不过说是休息,也就是比在外头暖和些,要上大朝,茶水是不敢用的,曾老太爷便也就坐着闭目养一养精神。
身旁不知何时坐下个人来,轻笑一声:“曾老好福气。”
曾老太爷睁了眼,却见身旁含笑坐着的,不是今上甚为倚重的中书令薛晏是谁?
“哟,薛大人!”他侧身一拱手,“可不敢当这一声曾老。”
“曾老过谦了。”薛晏笑笑,意有所指:“您老有个好孙儿啊。”
曾老太爷眉眼一动,抬眼看薛晏,薛晏却是捋捋颌下短须,但笑不语。
这是……一会儿早朝就能知道的意思?
听着倒应该是好事,他便也不多问,活了一把年岁,练得最好的就是养气的功夫,只自谦一句:“薛大人谬赞了。”
待漏院歇了半个多时辰,宫门开启,众官员依序入宫,自又有一番仪礼,当然,眼下的朝堂官员还算不得多,许多职位还是空缺状态,这个过程倒也不算太慢。
待文武分列唱籍入殿,曾老太爷一眼就看到殿中多了一样不该出现在这殿中的物件——一口大木箱。
他侧头看薛晏,薛晏却只执着朝笏站着,压根没往他这边瞧一眼。
曾老太爷:……
还没来得及琢磨那木箱里能装点什么呢,有内侍的声音传来:“皇上驾到——”
圣上到了。
众官员皆正了身姿,然而心里都冒出了一个相同的念头:圣上今日早到了!
跪拜礼后那一声叫起,曾老太爷又听出了门道:圣上今日心情极佳!
果不其然,抬眼就见到年轻的帝王面上满是笑意。
“收复建业城,我大齐便算是把境内山河收拢了,这是喜事。昨日歙州到了一份贺礼,一份歙州刺史代治下乡民呈上来的贺礼。”
皇帝话落,便有内侍过去将那木箱打开,从中抬出一架犁来。
是的,犁。
但和他们平常见过的犁都不一样。
文武官员交头接耳,一时不知这犁和平常用的犁有什么不同,也有人下意识就看曾老太爷,指着他知道点什么。
龙座上的帝王看了一会儿,方笑道:“歙州刺史送来的奏折,众卿也听一听,便知这犁的妙处在哪了。”
说罢示意身边的内侍读那奏折。
奏折并不算多长,前边是官员们都熟悉的话术,只是到了后边,便提起了正月十五歙州报捷,十六一早,便有乡民献犁为贺,讲述的正是歙州城大兴庄乡民桑萝献犁之盛况。而后是曾三郎直言自己下田试犁,讲述曲辕犁与直辕犁的不同之处。
曾刺史文墨是不错的,简简单单百余字便将歙州那一日之盛景写得百官听之犹如亲见,然而这些都不如最后几段桑氏的应答叫人动容。
每逢下诏,诏书中歌功颂德之语不知凡几,执笔学士文章锦绣更不可能是桑氏能比,然那些都是朝廷的声音,歙州此番呈上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百姓的声音。
百姓的感激、百姓的愿景、百姓的认可、百姓的赞颂!颂的是民心之向!
这比再好的锦绣文章意义都不同,更何况这是在今上打下陈朝、天下一统的捷报刚传到歙州这个节点,献上来的又是事关农耕民生的犁,这怎么一样?
不见殿侧记载帝王举止言行的起居郎听着那奏折已经是两眼放光,奋笔疾书了?
众臣心里甭管是真信了这是巧合,还是开始琢磨这是歙州刺史早有准备做的一场大秀,心下都清楚,眼下这一出是大善!是对大齐,对当今,对新政权的赞颂和认可!
奏折念毕,百官齐贺!
这一日的早朝,却非在太极宫的大殿中举行的,兵士清道,一路往建业城郊而去。
京城,在大乾朝时名建业城。
而眼下建业城外,城郊百姓的春耕才刚开始,这一处,月前还是陈朝治下。
天子邀农人共试新犁!
歙州百姓进献新犁贺大齐一统之盛事很快便在建业城城里城外传扬了开去。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