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by张佳音
张佳音  发于:2023年12月19日

关灯
护眼

赵柯把几张纸整齐地放在段书记面前,道:“第一页是我们大队实时的庄稼数据,暴雨之后,我们大队及时、尽力地挽救损失,存活量达到暴雨前的一半,其中存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劣苗,不低于一半的中等苗,大队长预计今年秋收,平均亩产大概只能到一百斤左右。”
赵村儿的耕地面积只有五百亩左右,靠天吃饭,每年的亩产不固定,庄稼伺弄得精心,这两年亩产约莫在两百八十斤到三百斤之间。
双山公社往年交公粮的要求,必须是品相最好的百分之二十。
今年的交公粮免了,不过按照今年的估产,真要交公粮每亩大概也就只能交二十斤左右。
大队还要留出好种,种子斤数还得跟往年一样甚至更多,所以今年秋收后分粮,社员们拿到手的粮食肯定要照比去年减半,甚至还要缩水。
这个数据,其实很难看。
可是放在整个双山公社二十个受灾的大队中,赵村儿大队的社员勒一勒裤腰带,紧巴一点儿,好歹不用担心饿死。
其他大队就没这么“好”了,即便赈灾款赈灾粮,也根本吃不饱。
就算是发霉的粮食,他们也不舍得丢。
要不是整个公社追种白菜,暂时拴住了各个大队的人,可能不少人要出去要饭,且不说耕地荒掉,再重新开垦,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太多人员流窜也很有可能影响治安。
段书记看着这一页纸,面色沉重。
他很清楚,公社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
“第二页是我们大队白菜和萝卜的数据,由于没有大面积种植的经验,我们只能按照村里自留地今年的产值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
段书记翻到第二页。
赵柯记得每一个数据,完全不用看就能脱口而出,“我们整个大队自留地平均每家收一千斤白菜,共计约五万三千斤,种了大概十亩自留地,平均亩产就是五千三百斤,我们大队种了一百八十亩的白菜……”
其他大队的种植量可能是赵村儿大队的两倍甚至三倍,产量必定也是个极高的数字。
段书记看着手中第二张纸上赵村儿大队的数据,叹道:“如果不是提前联系好各单位和食品站,各大队恐怕都不敢大面积种植。”
“因为公社下发的指示紧急,各大队要抢种,都没有挑选白菜品种,划拉到什么种子就全都种下去了,也没有足够的大面积种植经验,甚至因为晚种,可能影响成熟度,进而影响产量……”
段书记边听边点头,“确实是这样,这也没有办法。”
“是,今年突发状况,大家都不能强求太多,但是……”赵柯看向段书记的眼睛,“段书记,我认为这是个缺口,也是我们公社一个增产增收的机遇。”
段书记抬眼,“哦?怎么说?”
“全公社二十个村的白菜,今年能吃下,以后肯定也能吃下,最重要的是,白菜的种植要求不高,周期还短,而我们已经打通了一部分渠道,难道要放弃到嘴边的肉吗?”
北方冬天主要的菜就是白菜、萝卜、土豆以及各种干菜腌菜冻菜。
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城里普通人家吃得也都是这些。
农村家家户户种这几样菜的量都很大,尤其是白菜,因为要腌酸菜。
蚊子再小也是肉,更何况这还不是蚊子肉。
一斤白菜一分钱,五十万斤就是五千块,这年头一个大队每年如果能多收入五千块,简直了不得。
段书记听得很认真,并没有第一时间表现出激动高兴的情绪,而是有理有据地说:“这只是理想的前景,事实上,不可能这么通畅,如果食品站不收或者收的少、收的慢,我们是很被动的。”
“如果公社能牵头,建一个酸菜厂呢?”
段书记眉心的纹路更加深,他在思考这个建议。
“酸菜的保存周期长,也不怕冻,我们只要想办法把腌好的酸菜送进各地供销社、各个单位就行。”
“一开始的效益不会很好,这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消耗各大队种植的白菜,只要酸菜厂不赔钱,甚至不需要多大的规模,对整个公社就有切实的好处。”
一个人身处的位置不同,着眼点也不同。
他们不是商人,目的不仅仅是谋利,他们要更全面地看整个村子、整个公社的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农民增产增收,间接促进消费……天长日久,慢慢会有一个正向的发展,良性的循环。
段书记眉头渐渐松开,舒畅道:“小赵你回回来公社,都要给我搞些事情。”
赵柯欣然道:“那我厚颜说一句,应该是好事情多过麻烦事吧?”
“哈哈哈……当然是好事情。”
他们都没担心过腌酸菜的技术问题。
这片土地上,数百年流传下来的经验,足够他们来筛选更优。
“你又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段书记欣赏不已,“你这个脑子,很活泛啊,留在大队里当个妇女主任,有些屈才啊,不如来公社?”
公社的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螺丝一个帽。
赵柯来能干什么,顶着个干事的职位出主意吗?
其实这些主意,也没什么新奇,等到大家慢慢地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自然就会有更多灵活的人才涌现。
端看领导敢不敢大胆启用,能不能把握住风向。
段书记就是位能够听取建议的好书记。
赵柯婉拒:“大队的发展跟公社的发展根本分不开,我留在赵村儿大队,一样为咱们公社服务,而且刚刚不是还说过,我厚脸皮,有事儿找上门,您想不见我都要一直烦您。”
其实还有一个更实际的理由,她在赵村儿大队有实权,能够尽情施展。
段书记不强求。
赵柯又笑道:“要是咱公社这路,再修得平整点儿,没准儿我天天公社大队来回跑呢。”
“我听出来了,你这是又给我提意见呢。”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多说。
赵柯道:“这个时候,其他大队有很多社员闲散在家,不如动员起来。”
段书记若有所思,“修路是义务工程,也是大项目,公社会开会讨论的。”
他手里还拿着纸,并未见底,随手翻到第三页。
是地图?
还有各种线条。
“这是?”
“这是我们村排水渠的图纸。”赵柯说出她的第二个目的,“排水渠的作用,经过暴雨验证,我们大队现存的庄稼就是有力佐证。”
段书记认可地颔首。
赵柯坐得更直,看起来毫无私心地说:“排水渠也需要科学的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们大队作为双山公社的一份子,愿意无偿对其他大队进行技术指导,在此之前,我想邀请您和吴主任还有其他兄弟大队一起来我们大队实地考察。”
“这是好事儿啊。”
段书记直接答应。
“排水渠不急,明年雨季之前,都来得及。”
赵柯连人家什么时候挖排水渠,都给人安排好了,相当周全。
“也不能让你们大队太吃亏……”
赵柯立即顺杆儿往上爬,“钱我们是肯定不能要的,要是他们实在不好意思……一个大队出五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帮我们干一个月的活儿就行。”
暴露意图了。
段书记失笑:“倒也不是不行……”
赵柯又补了一句:“最好是未婚男青年。”
这一句,段书记有几分哭笑不得了,“这是要干什么?”
赵柯诚实地说:“给未婚男女多一个选择。”
既然婚姻是大多数人都要选择的一条路,与其内部消化,不如扩大选择范围,如果能达成利益最大化,那就更好了。
她的要求,不离谱。
跟其他大队沟通,需要几天。
赵村儿大队的实地考察时间,就定在了五天后。
赵柯从办公室离开,时间还早,她就没在公社过夜,当天赶回大队。
一天之内,蹬了六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两条腿灌铅一样,又酸又重,到家直接瘫在炕上一动不动。
余秀兰等她吃晚饭呢,硬给她拽起来。
赵柯的手还是健全的,不耽误吃饭。
晚上,烧了热水烫脚,烫到两个脚丫子通红,明显和小腿有一道齐平的分界线。
第二天,赵柯满血复活。
赵新山知道她进公社干啥去了,一大早在大队部得到准确答复,就打开大队喇叭,喊话:“通知:一家出个人,十五分钟后到大院儿来开会。再说一遍,通知……”
十五分钟后,一家不止一个,只要有点儿闲工夫的,基本都来凑热闹了。
赵新山站在方凳上,“说个事儿啊,四天后,公社领导和其他大队的人来咱们大队实地考察排水渠。”
这可是赵村儿大队少见的大事儿!
众人激动地交头接耳。
赵新山对着喇叭重重咳了两声,等到大家伙全都看他,才继续说:“这是咱们大队第一次外联工作,有重要意义,这几天,家家户户院里院外全都收拾一遍,必须展现出咱们大队最好的精神面貌,听见了吗?”
“听见了!”
社员们齐声回应。
赵新山把喇叭给赵柯。
赵柯站到方凳上,“眼下还有个事儿,需要大家配合。”
“赵主任,啥事儿啊?”
赵柯举着喇叭,道:“你们也都有感觉吧,咱们大队现在活儿有点儿多,人手有点儿不够用。”
众人一听,打开话匣子了。
“可不是,天天忙忙叨叨。”
“我想回娘家一趟都抽不空来。”
“我想给孩子改件衣服,都没倒出工夫。”
“谁不是呢……”
赵柯听他们说了一会儿,一直没消停下来,就喊道:“听我说啊。”
众人渐渐安静下来。
“这个排水渠呢,我跟公社说,由咱们大队指导。”赵柯看向知青们,“技术指导工作,得由知青负责,傅知青、刘知青,你们知青开小会商量一下。”
傅杭平静地点头。
刘兴学等知青也赶紧答应,眼神里掩不住的兴奋。
“没有报酬,不确定是否需要出外差,具体的以后再说,辛苦你们了。”
知青们齐齐摇头,“不辛苦。”
他们这是要干正事儿了!多有意义,怕啥辛苦。
赵柯道:“虽然没有报酬,但我谈了条件,一个大队出五个青壮来帮咱们干一个月的活儿,到时候得吃住在咱们大队。”
“那不是将近一百人呢!”
“得吃多少粮啊?”
“都是青壮,吃得多,干得也多啊。”
“能住开不?”
他们疑问相当多,这次没等赵柯喊“停”,就纷纷转头去问她。
赵柯目光扫过几个家里有适龄姑娘的社员,提醒他们关注重点:“我跟公社段书记提了个小要求,希望各大队来干活的青年未婚。”
众人皆懵,一时没反应过来。
“咱们都是一家人,我就不跟你们遮着掩着了,姑娘们,九十五个男青年呢,把握住机会啊。”
现场静了一瞬,随即哄堂大笑。
村里几个未婚没对象的姑娘脸臊的通红。
“笑啥笑,说正经的呢。”
赵柯举着喇叭,正儿八经地说:“你们也别笑,为啥说这次外联有重要意义,你们找五奶、找亲戚熟人介绍对象,那都只能在一亩三分地里扒拉,五、六个人里挑高个的,跟咱们自己打开门路,有十几个二十个选择机会,能一样?”
“全公社十九个大队呢,想想,现在是男青年,等以后认识的人多了,咱大队的未婚男青年们找对象,不更方便啊?”
这是最直观的、社员们比较在乎的问题,当然还有别的意义,不在今天的开会范围,赵柯没提。
而社员们一琢磨,一交流,神情都认真不少。
可不是这个道理吗?
谁家没有孩子,现在不是适婚年龄,以后也是啊。
赵柯又看向赵小艾、杨菲她们几个姑娘,“另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咱们大队缺人,把握住机会的同时,如果能把人留在咱们大队,就更好了。”
姑娘们娇羞地抬不起头。
有社员语带调侃地喊:“赵主任,要不你给自己也找个对象呗?”
傅杭注视前方的赵柯。
赵柯大大方方地回说话的社员:“我要是有相中的,那能放过吗?”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傅杭心里有些泛酸,可多看她几眼,嘴角又往上扬。
赵柯是以妇女主任的身份在对姑娘们说话:“找对象、结婚,本来就是要看条件,男看女,女看男,都互相衡量,没什么好羞于启齿的,眼睛放亮了,挑好的,大家伙也都帮着把把关。”
气氛很好。
社员们全都笑着应承:“肯定的。”
正视起找对象的事儿,姑娘们害羞的情绪仍在,却坦然了不少。
赵柯:“不管大队到时候怎么安排他们,安排到谁家,吃几口粮怕什么,不吃饱哪有力气干活?还有,该大方的时候大方点儿,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先把人哄到咱们大队,就算以后发现不对,也晚了,咱还能让他们跑了不成?”
“哈哈哈哈……”
“咱们赵主任说的对!”
有个人喊话:“就算全留下,也没几个啊?”
赵柯闻言,故意语带嫌弃,“那还不是咱村上一辈儿不争气,才生这么几个姑娘。”
笑声又起。
都是追儿子,啥时候有嫌姑娘生的少的。
不过按赵村儿现在的情况,可不是姑娘更吃香。
社员们不自觉地就跟着赵柯的逻辑跑,完全没想过,招婿入村这事儿跟一贯的风气不太一样。
脑子里还遗憾,九十五个男青年呢,多能干啊,可惜了,他们村儿姑娘太少,拿不下。
赵柯最后交代一句:“这不是简单的男女青年找对象,是咱们整个赵村儿大队发展的大事儿,大队长说要展现咱们大队的精神面貌,大家都严肃对待,务必要让客人们宾至如归。”
“行!”
“没问题!”
“赵主任你就瞧好吧。”
赵柯一拍手,“很好,都明确了,抓紧起来,准备迎客了!”
“散会!”
作者有话说:
还不够肥,我明天再努力

第73章
一个村几十户, 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同心同意,但和集体相悖,肯定要在大队落埋怨,就像之前赵老二一家一样。
谁都不想在村子里不好过, 所以结果就是, 赵柯一番话, 整个大队都忙起来。
许诚一路回家, 看到那些老老少少在院里院外,全都在大扫除, 心情很憋闷。
等到回家, 发现他爹妈和妻子也都在忙活, 坏心情直接写在了脸上。
许副队长手里拿着镰刀, 正在削树枝,准备补木围栏,随口对儿子说:“你咋才回来,过来帮把手。”
许诚原地停顿片刻, 听话地走过去, 帮父亲扶着树枝。
许副队长道:“赵柯说明天赵萍萍的对象家上门,要是拾掇半截弄得乱糟糟,咱大队形象不好,一会儿弄完围栏,你把外头的树枝划拉进院儿。”
许诚不愉,语气里露出几分酸刻来, “爹, 你现在咋也赵柯长赵柯短的, 她一个小丫头, 别捧太过, 再飘起来。”
他在父亲面前,是个各方面意义上的“好”儿子。
许诚小时候,许副队长看老队长和前妇女队长刘三妮儿都极力支持家里的孩子读书,也不断对儿子灌输“要好好读书”的观念。
但许诚从小心思多,慢慢养成了爱钻营的性格,实际不努力又装得很用功,考了三年公社初中都因为各种“意外”没考上。
许副队长虽然失望也只以为儿子运气不好,在许诚表示“不想给家里增加更多负担,以后可以在家里继续学习”之后,放弃让他继续考下去。
当然,最主要的是,那时候赵柯还没读出来,没有进工厂,村子里读过点儿书的人,也不过是留在村子里接父辈的班。
而且许诚一贯机灵周全的表现,足够许副队长引以为傲,坚信他不逊色于大队长的儿子赵瑞。
偏偏出来个赵柯。
许副队长有时候也嫉妒赵建国和余秀兰,咋就生出这么个闺女,也会唏嘘,赵柯光芒太盛,只要她在,大队长儿子和他儿子,都显得平庸了。
不过现在明眼人都清楚,赵柯以后的位置,实际不影响许副队长让许诚接他班。
许副队长安抚儿子:“明年选举,我就跟大队长说退下去,你别有情绪,提前跟赵柯打好关系,对你以后接任副队长有好处。”
许诚眉眼阴郁,无声地不甘:“凭啥我就只能做副队长……”
三十出头的人,没能力,又自视甚高。
父子俩重新夹好木围栏,天已经黑了,许诚越收拾外头的烂枝叶心里越难受,回屋就对给他端水洗手的媳妇儿丁巧巧发脾气。
“水这么凉,你不会兑点儿热水吗!”
水打出来放置很久,根本不凉。
其实还是因为嫌弃她大字不识一个,丁巧巧已经习惯了,低眉顺眼地舀了一瓢热水,兑进去。
许诚不耐烦地洗手,厌烦地不愿意多看妻子一眼。
丁巧巧安静地立在旁边儿,等着他洗完手,给他递手巾。
许诚嫌弃地看一眼她粗糙的手指,隔着老远拽走手巾。
丁巧巧懦弱地不吭一声,倒掉脏水,小声叫他去吃饭。
厨房里,许家六口人围坐在一起,丁巧巧安静地照看一家人吃饭。
许家大孙女十岁,小孙子七岁,但老一辈儿都想多子多福,许诚妈老生常谈:“你们俩还年轻,别管姑娘儿子,使使劲儿再多生一个……”
丁巧巧头埋得更低,不是害羞,是沉默。
许诚直接拒绝:“有俩就行了。”
事实上,自从儿子出生,许诚就很长时间才会跟丁巧巧有一次,最近几年,随着丁巧巧年岁长,人变老变得不好看,频率越来越低,许诚睡觉都离她老远,明显碰都不想碰她。
距离俩人上一次,已经有大半年了。
许副队长夫妻很满意丁巧巧这个孝顺能干的儿媳妇,是许诚不想生,他妈也就是念叨几句,不会埋怨儿媳妇啥。
许诚妈见儿媳妇垂着头,转移话题:“扫盲班停了一阵儿了,不知道啥时候重新开。”
许副队长是大队干部,让婆媳俩也去扫盲。
而许诚听了母亲的话,则是不以为然道:“我看她学也是白学。”
许副队长教训:“你以后要接我的班,不能有这种想法。”
许诚闭了嘴。
丁巧巧始终没再丈夫面前说话,她跟公婆相处都不如跟丈夫相处压抑……
今天,赵建发夫妻请了一上午的假,没去上工。
赵小草也想待在家里。
她明年就要考初中,赵萍萍不准她缺课。
赵小草只能撅着嘴去上学。
赵柯和赵五奶提前坐在堂屋里了,在马家人到之前闲聊了几句马家的情况。
六河子大队比赵村儿大队富裕一些,他们是附近几个大队里先养上猪的。
去年,杨菲她妈回六河子大队的娘家探亲,回来就在老槐树下吹乎六河子大队条件好,提到了六河子大队有一只母猪下了一窝崽。
大队长赵新山听进心里,去六河子大队买了两个猪崽,这才有了赵村儿大队这两头快要出栏的猪。
马家的房子是三年前盖的,特地给二儿子马盛也盖了一间结婚的屋子。
据马家说,俩人结婚,能给二十块彩礼钱。
这种条件,算是不错的,他们不愿意马盛结婚后跟赵萍萍住在赵村儿大队,很正常。
九点左右,马家四口人马盛父母、大哥还有马盛本人到赵村儿。
赵村儿的猪圈收拾得干净,没啥异味儿,赵萍萍等人的时候,就和朱大娘一起在猪圈干活儿。
马家人到村头跟赵萍萍汇合,免不了瞧一眼猪。
三十多头猪,饲养员伺候得精心,个个溜光水滑。
马父实在地夸了一句:“长得挺好。”
马母则是瞥了一眼猪圈,说:“没我们村儿的猪大,卖钱还早呢。”
个头大小,得看月份,赵村儿大队这几头猪才养几个月。
有的人家,是会想要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占上风。
朱大娘有意无意地笑着说:“我们大队今年受灾小,不着急,是打算明年养够膘多卖钱,社员们分红能多点儿。”
杨菲妈的娘家人来借粮的时候说了,六河子大队今年受灾情况严重,已经打算把猪全卖了。
比较下来,现在赵村儿大队的实力不比六河子大队差,明年很可能要超过六河子大队。
当然,六河子大队的人不认可这个说辞。
马家父母和大哥跟着赵萍萍和马盛往家走,看见赵村儿家家户户的比上次来都要整齐一些,村里路也比之前平,心不断往下沉。
赵萍萍的弟弟还去当兵了……
马家人当然希望儿媳妇娘家有实力,但不希望儿媳妇娘家太强势。
两家人见面,双方互相打招呼,主要是赵柯和马家人认识认识彼此。
赵小草嘴里成天挂着赵柯这好那好的话,马盛跟家里全说了。
马家人知道赵村儿的妇女主任年轻,但真见到了,还是惊讶于她的过于年轻。
然后马父马母一想到这个想到这个妇女主任在这儿,是因为赵萍萍家那离谱的要求,笑容都有些勉强。
大家互相寒暄完,纷纷落座。
赵建发夫妻都不是能说会道的,今天的主要发言人就是赵柯和赵五奶。
赵五奶跟马家夫妻俩好一通夸:“我之前就瞧着马盛好,好脾气、孝顺、能干……你们夫妻教得好。”
好话谁都爱听,马家夫妻面露喜色。
不过今天的目的,就是要议亲,马家夫妻开门见山:“我们都中意萍萍这孩子,结婚该有的,啥都不会少给萍萍,房子我们也早盖好了,结婚就有单独的屋子住。这条件……五婶儿,萍萍爹妈,没的说了吧?要我家老二搬到赵村儿,不合理。”
赵建发夫妻的观念,女儿出嫁应该去婆家,但赵萍萍主意正,大队现在也希望添人口,他们只能顺着。
现在马家夫妻这么说,他们都觉得有道理,说不出来啥,只能瞥赵柯和赵五奶。
赵五奶笑容慈和,附和马家夫妻:“是嘞,萍萍是我侄孙女,你们家不好,我咋能给孩子介绍呢。”
马家夫妻听这话,以为媒人认同他们,神情微微放松。
这个时候,赵柯出声问:“听说马大哥第二个孩子快出世了?”
马家老大下意识地回复:“是,七个月了。”
赵柯闲聊:“听说大的是小子,这又添一个,能住下吗?”
马母瞬间警惕,说:“咋住不下,两米的炕呢,再说我大孙子再大一大,可以跟我们住。”
赵五奶道:“小的时候还好,孩子长到十来岁,咋也不方便。”
马母立马道:“一家老小住在一个炕上的人家多了去了,这样没啥好挑的吧?再说,以后俺们攒攒钱,肯定要再起新房子。”
赵柯问得直接:“是要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房子吗?”
这就涉及到兄弟俩分家的问题了。
婚还没结,就提分家,马家父母都有些不愿意接茬。
气氛有些凝滞。
马盛紧张,眼睛去瞧赵萍萍的神色,然而赵萍萍很平静。
其实很多人家,儿子结婚就会分出去单过。
有些父母之所以掐着不放,想扶持儿子生活是一个原因,恐怕也有掌控欲作祟的原因。
还是得有足够的好处。
赵柯问:“你们大队能给萍萍姐同样的工分吗?”
妇女正常上工的工分就那些,六河子大队倒是也有饲养员,可已经有固定的人,不可能挤下去。
马家人没说话。
“我说话直接,你们别介意。我六叔家不是要招赘,是为萍萍姐和她对象的将来打算,这个对象不管是不是马盛哥,萍萍姐都会提出这个要求。”
赵柯给他们算一笔账:
“我们大队的猪,你们也看见了,以后会一直养下去,这一批猪的分红,萍萍姐对象没有,但是下一批猪,萍萍姐如果结婚了,并且粮食关系还在我们赵村儿大队,她的小家庭是可以分红的。”
“你们大队也养猪,这个分红大概有多少,应该有数吧?”
马家夫妻对视。
政策是斤猪斤粮,养猪确实是一笔很大的收益,这个没法否认。
但是,马父道:“俺们村儿也养猪,也分红。”
赵柯点头,没揪着这个说,转而问:“有个事儿,你们大队得到消息了吧?过两天,公社书记和主任还有各大队要来我们大队实地考察,然后各大队各出五个人为我们大队干一个月活儿,抵排水渠技术指导。”
马盛出声:“我们大队选了我。”
赵柯继续算:“我们大队前段时间又开了一百亩地,各大队的人来主要也是开荒,我们大队打算在河边开出一百亩水田,种水稻。这些地以后收成,粮食关系在我们大队的社员都会分红。”
“那得多少地?你们大队干的过来吗?”
赵柯当然不会说他们缺人,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我们大队今年刚买了一头牛,明年打算买个手扶拖拉机。”
拖拉机?!
十里八村都没有一辆。
莫说马家人一震,连赵五奶和赵建发一家都惊讶地看向赵柯。
赵柯一脸淡定。
计划确实有,但具体买不买,啥时候买……吹牛又不用负责。
马家那所谓的“还要盖房子”,不也是空头支票?
赵柯意味深长地说:“好女不愁嫁,以我萍姐的条件,肯定不愁找对象,而以我们大队的发展前景,肯定也不愁找愿意迁过来的对象。”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