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帮亲爹打下江山—— by闲来听风雨
闲来听风雨  发于:2023年08月17日

关灯
护眼

上面还可以架一根木棒,脚踩的时候,手抓在木棒上,更加省力一点。
看着很好玩,像玩跷跷板一样,不同的是人没坐在上面,而是用脚使力,使得长木棍的两头一起一伏。
郑远钧兴冲冲地上去试了试,开始还笑嘻嘻,后来脚就没劲了,腰也酸了。
在稻子抢收正忙的时候,这样的活一般还轮不到壮劳力干,都是老人和妇女干,一干就是一整天,真是辛苦。
把米碾出来,还和稻壳米糠混在一起。
庄民们先把大些的石头和杂物找出来扔了,再拿出筛子,把大米倒进筛子,上下左右颠簸。
米糠和碎石就从筛子底下漏出来,大米留在了筛子里。
筛子里一次不能倒太多米,筛起来费力,也筛不干净。
筛一次肯定是不行的,得多筛几次,直到把米糠和碎石全部筛出来,只剩下白花花的大米为止。
筛出来的米糠郑远钧全收了,这东西猪和鸡鸭都吃,她在庄子里养了不少家禽,不嫌米糠多。
她养的鸡多,鸡蛋就多,于是拿鸡蛋和庄民们换米糠和稻壳,五斤米糠换一个鸡蛋。
米糠不值钱,五斤米糠远远换不了一个鸡蛋。
但郑远钧考虑到庄民们这段日子太辛苦了,刚刚忙完早水稻,马上又要种晚水稻,得给他们补补营养。
这可都是她的员工,她的鸡蛋给得毫不心疼。
这时候的人很少养鸡,人都吃不饱,哪还有粮食喂鸡,所以鸡蛋是奢侈品,只有富人家才吃的。
这时听说米糠可以换鸡蛋,庄民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以前饿肚子时还把米糠煮了吃,现在这么多大米,谁还吃米糠,正好拿去换鸡蛋。
于是郑远钧收到了很多米糠。

这几日郑远钧在庄子里晃荡,经常会看见崔先生也在庄子里溜达。
他这儿走走,那儿转转,有时还会卷起裤腿,卷起袖子,下地干一会儿活,和庄民们说说话。
霍青的伤好得差不多了,他倒是不到处走,每天的安排十分紧凑,看书,练刀,不得空闲。
霍青练刀的时候,郑远钧路过几次。
美人舞刀,刀势所到之处,落叶飞旋,好一幅美景啊,让人心醉神驰,一下子就惊艳住了她这个深度颜控。
看霍青并不赶她走,她就把这当成了古代的舞蹈表演,天天准时到场欣赏。
杜明跟着她专程跑过去瞄了几眼,霍青也不遮掩,旁若无人地自顾练刀,任他们看。
那刀法威武霸气,刀势迅猛,呼呼有声,刀光连绵不绝,刀意圆润自如。
杜明看了几次,一脸凝重,这刀法好像不比他们的郑家刀法差啊。
曹刚听说后,也来看了,看过之后,马上增加了和杜明的练刀时间。
两个亲卫原本就勤奋,现在除了吃饭睡觉外,基本上就是在练刀了。
霍青更有一股狠劲,比他们两个练刀的时间只多不少。
看着这三个人你追我赶,互不服输,郑远钧不由感慨。
你们简直太能了,只有三个人都可以自动地卷起来。
这三人在她的眼中都是武学的天才,既是天才偏又远比普通人勤奋,还让不让人活了?
两个亲卫的武功已经是够高的了,看他们这如临大敌的样子,霍青竟还略胜一筹?
郑远钧五岁时,郑大都督从几十幼童中选出了武学天资最好的四个,送到都督府,陪着都督府公子一起学武习文。
五年后,郑远钧十岁,郑大都督把曹刚和杜明分给了她做亲卫,另外两个给了她的胞弟。
武学世家都喜欢这样给孩子培养亲卫,据说这样的亲卫从小陪着孩子长大,忠诚度是最高的。
曹刚和杜明都跟着学的郑家刀,虽然没把最核心的刀法传给他们,但两人悟性不错。
据郑远钧嫡长兄郑远锋郑世子说,两人都已习得郑家刀八分精髓。
特别是曹刚,刀法尤显朴实浑厚,于郑家祖传刀法中另生出一种雄厚之意,竟隐有自成一家之势。
令人称奇的是,在当初的四人中,曹刚的武学天赋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聪明的。
实在是他太勤奋了,每天的空余时间,不是在练刀,还是在练刀。
脑子不是特别聪明,但特别勤奋,最终取得的成就最高,郑远钧常常忍不住想:“难道这曹刚还是一个郭靖式的人物?将来有大造化的?”
而现在,就连这样的曹刚,都感受到了来自霍青的威胁。
郑远钧很是好奇,霍青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啊?
过得几日,庄子里的稻子都收了上来,郑远钧把数据记录好,派曹刚送去府城给吴太守,顺便去都督府捎个信,要她大哥给她找些工匠。
霍青路过正好听见,回到房里,告诉崔先生:“二公子把记录送出去了,他果真一点都不争抢功劳。”
“他的功劳太大,谁都抢不走,这时候不争反而更好,让人人都捞点功劳,人人都要念他好。”崔先生手里捧着这些天记下的庄子里的见闻,一页页地翻看。
霍青看着崔先生,眨了眨眼,怀疑地问:“他想得这么明白,看得这么深?所以才不写奏章,让吴太守写?”
我怎么就不相信呢?
崔先生想起十几天前,郑远钧听到要写奏章,皱着眉头,一幅如临大敌的样子,不由嘴角微勾,淡淡一笑:“不,他是真不会写,也真不想写。”
老牛听着一乐。
郑公子看着是个文化人,竟也和他这个粗人一样,不喜欢写文章,哈哈笑着一捶桌:“这人有意思,对我的脾气。”
京城,皇宫,景和帝寝殿内。
内侍小跑着进殿,弓着腰,脚步飞快,把急报递给于公公,附在于公公耳边,小声说了几句,无声地退了出去。
景和帝正闭目养神,听到些微动静,不耐烦地睁开眼睛,问:“什么事?”
“陛下,”于公公赶紧走上前,双手捧着急报,恭恭敬敬地呈给景和帝,“刚送来的急报。”
听到急报,景和帝心中发慌。
三次兵乱都是急报到京,每逢大灾,他也是接的急报,这次又是什么变故?
景和帝撕开急报,一目十行快速地看了起来,看完,表情一片空白,目光呆滞片刻,又从头看起。
于公公悄悄瞄着景和帝的脸色。
他跟在景和帝身边多年,对于景和帝的心思,他自认能揣摩出八九分,可这时却有点拿不准了。
皇上好像是有点茫然?
于公公揉揉眼睛,年纪大了,眼神不准,莫不是看错了?
这到底是要怒还是要喜啊?于公公心中忐忑,把腰更往下弯了弯。
不过很快,他就放松了。
皇上脸上现出了笑容,随着目光在急报上逐渐下移,笑容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狂喜。
“好!好!朕得天之佑,天佑朕!哈哈哈……”景和帝猛地站起,连连拍打急报,竟不顾仪态地狂笑了起来,“赏!大赏!郑二公子必须大赏!”
于公公凑上前,觍着脸笑:“陛下,是什么天大的喜事,您让奴才也高兴高兴。”
景和帝正兴奋得不知如何发泄,只想把这喜悦和每一个人分享,听于公公来问,一拍桌子:“粮产大增!信州急报,粮产大增!”
“啊?陛下,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奴才没读过什么书,也常听那些大人们说,农为国之根本,粮产大增,陛下您可不要那什么,”于公公作愁眉苦思状,“……名垂千古了?”
景和帝一脚踢过去,笑骂:“你个老奴才,还卖弄起学问了。”
于公公顺势倒地。
景和帝只做做样子,根本没用力,他也不疼,爬起来,苦着脸,小声嘟囔着:“奴才好不容易想出来的词,这个词就应该这么用,奴才要去找那些有学问的大人们评评理。”
景和帝听得直笑,指着他:“你还越发有理了,还要找大人们评理。”
于公公呵呵笑,又凑到景和帝身边,好奇地问:“陛下,粮食增产多少啊?”
看陛下高兴的样子,肯定增得不少。
景和帝看了他一眼,笑容愈盛:“你知道一亩田可产水稻多少吗?”
于公公六岁进宫,小时候种地的事还记得一些:“三百斤左右,最好的时候可以到三百五六十斤。”
景和帝脸上泛出了激动的红色,一手撑在桌子上,一手哗哗甩着急报:“信州来报,郑彦北二公子庄子所收水稻,亩产都在八百四十斤以上,最高到九百斤。”
于公公瞪圆了眼,张大了嘴。
他被送进宫的前一天,他爹一晚没睡,蹲在门外抽烟。
临走时,他娘一边哭着,一边偷偷塞给他两个鸡蛋和一个肉饼,那都是他娘瞒着人借钱买的。
要是小时候他家水稻有九百斤的亩产,他爹娘还会把他送进宫吗?
不,只要有八百斤,甚至只要有五百斤,他就不会进宫了。
二公子要是早生几十年就好了。
他家有了粮食,不会送他进宫,他这时都应该子孙成群了。
“这郑二公子可真有能耐。”景和帝回忆起来,“他是安王被诛的那年生的吧?”
“是,郑大都督接到他出生的喜信,马上点兵出战,大败安王。”看景和帝收敛了笑意,于公公跟着严肃了起来,老老实实地垂手回答。
“听说这位二公子出生之时彩霞满天,百鸟齐鸣,颇为神异?”景和帝神色莫测。
于公公心里咯噔一下,二公子这样在农事上有大本事的人,若是招了皇上忌讳,有什么闪失,岂不可惜?
于公公心思急转,凑近景和帝,压低身子,小声说道:“陛下,奴才听人议论说,安王叛乱,上天震怒,特降下福星,护佑圣明天子,所以他一来,安王就被诛了。”
“哈哈哈……郑二公子果然是朕的福星,这不,粮食竟能增产这么多,简直想都不敢想。”
景和帝听得高兴,郑大都督又向来忠义,对朝廷命令从不打折扣,于是把那一丝疑虑抛到了脑后。
“陛下,要我说,这还是因为先有了圣明天子,上天才会降下福星,粮产才会大增。”于公公跟着笑。
景和帝笑睨他一眼,吩咐道:“信州太守送来了一筐高产粮,让御膳房煮了,给大人们都送点去,让他们都尝尝。”
于公公高声应是。
景和帝垂下眼思索,要怎么奖赏郑二公子呢?
郑大都督手握重兵,统领数万兵马,郑世子也是一员虎将,且行事稳重,颇有章法,虽然郑家忠义,权势也不宜再加了。
郑二公子既然会种地,那就赏地,多赏一点地,还要赏金银。
就赏一千亩地,赏一千两银子。
嗯,再赏一块匾,让天下都知道他对郑二公子的恩德。
铺开纸,拿起笔,闭上眼,气沉丹田,睁开眼,屏住气,落下笔,一挥而就。
国之大才。
看着纸上大气磅礴的四个字,景和帝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十六章
郑远钧还不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她素未谋面的公公,为她在皇帝面前说了好话,解除了她的一场危机。
更不知道她即将收到一千亩地和一千两银子,还有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
这会儿,郑远钧正在让庄民们做秧马。
秧马简单,会点木工活的都可以上手,而在这时代,谁不会在家修修破桌椅呢?
都是常年和田地打交道的人,郑远钧把秧马的图纸拿出来,稍一指点,说明这东西的用途,庄民们马上恍然大悟,明白了秧马的好处。
“这东西好啊,可以坐着拔秧插秧,不用站着弯腰了。”
“秧马,这名字取得好,可不就是坐着插秧的马。”
“这下面一块木板,在田里坐着一划,就可以划老远,都不用走路了。”
“像船,两头还是翘起的。”
“这样在田里划着不费力。”
庄民们稀奇地在图纸上指指点点。
章庄头吆喝:“开工了,开工了,今天都把秧马做好,明天插秧。”
庄民们一哄而散,赶回家去做秧马。
做秧马需要木材,这不是难事。
信州山多水多树多,基本上家家都有储存的木材,就是没有,庄子旁边就有一个小树林,现砍也来得及。
在做秧马的过程中,郑远钧还发现了一个人才。
老张的伤好得差不多了,这两天经常出来转转,今天吃完早饭出来,就看到庄民们在做秧马,当即上手帮忙。
别人做一个秧马的时间,老张能做两个,不只速度快,而且他做出来的秧马极为漂亮,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简直就像艺术品。
郑远钧都不舍得把他做的秧马放到田里去了。
就是她藏在鲁老爷庄子里的木匠,估计都没有这样的手艺。
她还要做很多工具,木匠是必不可少的,多多益善,而且这样手巧的木匠更缺。
要不,她先把老张拐去做农具?
决定了,她等下就去问问老张的意见。
庄子里一片欢腾,收完了早水稻,又要种晚水稻了。
今年种水稻与往年不同,人人都拿着一个新农具,二公子说这叫秧马。
清晨,趁着太阳还没出来,庄民们开工了。
他们来到田边,拿着秧马下了田。
林老大媳妇坐在秧马上,一只手里拿着一把秧苗,另一只手分出几颗来,快速地插在田里,一下同时插四排。
插好后两脚轻轻向前一蹬,秧马就向后划了一点,她捡起分散扔在田里的一把把秧苗,又接着插。
坐在秧马上,她不需要深深地弯着腰,也不需要在田里的泥水中走来走去,一点都不费力,并且插秧的速度极快。
插到田地的尽头,林老大媳妇看着面前四行整整齐齐的秧苗,满足地笑了。
农忙时,她终于也能下地干活了,她再不是家里的拖累了。
林老大媳妇年轻时挑多了重担,伤了腰,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点,还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农活多半腰上要使劲,开始时下地还可以咬牙忍受。
后来伤势越来越重,特别是生了孩子后,腰部只要一用劲就针扎似的难受,疼的冷汗直流,即使咬牙也坚持不下去了。
家里一下少了一个劳动力,只能少种点田,粮食产量本来就低,田地一减少,粮食越发不够吃了。
三年前,她本以为两个孩子都要饿死了,心如刀割,想着都是她这个当娘的没用,让孩子受苦,等两个孩子死了,她就跟着去地底下照顾他们。
就在那一年,二公子来了,她的两个孩子活了下来。
他们家是第一个去找二公子借粮的,二公子知道了她的情况,给她讲了几道做菜的法子,让她照着做出来。
二公子尝了她做的菜,直夸她做菜有天赋。
后来,她就专职给二公子和他的两个亲卫做菜了,二公子给了她丰厚的月薪,她终于不是家里的废人了。
她学会了很多做菜的手法,二公子说,这些都不需要保密,她可以把这些菜做给别人吃,甚至可以把菜谱传给别人。
不过,二公子说了,同样的菜谱,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她就是那种最有天赋的人,不管做什么菜总比别人做的好吃。
二公子说,就爱吃她做的菜,别人做的菜都吃不下了。
她想着,只要还有一天二公子喜欢吃她做的菜,她就要给二公子做一天的菜。
二公子不赶她走,她就永远给二公子做菜吃。
就是二公子以后不需要她做菜了,她相信,她也可以凭手艺在城里找到事做,养活她的两个孩子。
她就是从此再不下田干活,也不需要担心她的两个孩子饿死了。
可是,她永远忘不了,那一年,就是因为她不能种田,她的两个孩子要饿死了,这成了她的一块心病,让她耿耿于怀。
那份因为不能种田而起的绝望,深深地刻进了她的骨血。
而现在,她坐在秧马上,她也能下地了,她也能种田了,还种得这么快,这么好。
二公子说了,种地会越来越轻松,等他做出了更多的新农具,一个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地种很多很多的地。
那是什么样子的农具,她想象不出来。
不过那时候的粮食,一定堆成了山,怎么也吃不完吧?
“哈哈哈,看我!一垄田就插完了,好快!”
“那是你快吗?那是二公子的秧马好。”
“嘿嘿,我的老腰今年不用受罪啰。”
“这样插秧,我连着插多少天都不累。”
“看!林老大媳妇都下田了。”
“哎呀,林老大媳妇都能下田了,这秧马真好。”
“二公子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好用的东西来?”
“二公子真聪明。”
“那是,二公子可是上天降下的福星。”
“是呀,天上的神仙还不聪明么?”
“幸亏这福星来了,我们才种出这么多稻子。”
“这么多稻子啊,我一想起,就睡不着觉。”
“什么福星?我怎么没听说过?孔叔,你好好说说。”突然有了一道不和谐的声音。
那孔叔一听还有人不知道二公子是福星,这怎么行?顿时来了精神,拉开架势,准备好好说道说道。

老张坐在一旁,有些出神。
昨天二公子和他说,想要请他造一些农具,也不知道是什么农具,是像秧马一样好使的农具吗?
老牛坐在秧马上给一垄田插上了秧苗,边擦汗边走过来,冲着崔先生竖起大拇指:“嘿!这秧马真好使,二公子可真会想。”
霍青刚刚练完刀,筋疲力尽,坐在田边休息,一边在心中默念崔先生教给他的兵书。
田地里,孔叔停下了插秧的动作,一手叉腰,一手撑在秧马前端,口沫横飞。
“十八年……不,二公子十七岁,十七年前。”一开口就打了个顿,孔叔暗自懊恼。
看没人打岔,不管知道还是不知道福星的,都在认真听着,他这才重整旗鼓。
“十七年前,我们二公子还在鲁姨娘的肚子里,安王叛乱,郑大都督去平乱,安王阴险啊,让人偷走了郑世子,就是二公子的大哥。”
“郑大都督急了,分了神,在战场上受了伤,眼看就打不赢安王了,这时候,上天就把我们的二公子送来了。”
孔叔猛地从秧马上站了起来,昂起头,仰着面,手一挥,指向天空:“那天的云真漂亮啊,五彩的云,满天都是,仙人就是踏着那云把二公子送下来的。”
庄民纷纷点头附和。
“对对对,我活了几十年,从来没看过那样好看的云,那是仙云啊。”
“原来是那天啊,我记得那天,我说那云怎么不同,原来是仙云啊。”
崔先生听得津津有味。
霍青早停了念书,顺着那孔叔的手望向遥远的天空,眼中光芒闪烁。
孔叔一挥手,强势打断了众人的议论,重新掌握了主控权。
“信州的鸟儿受仙人指引,都飞到了都督府,来迎接福星,福星降世的时候,鸟儿齐声鸣叫,老远都听得到。”
庄民们激动起来:“对对对,那天所有的鸟儿都往都督府飞,二公子就是那天生下来的。”
这次孔叔有了经验,不等别人再说,马上打断,接着往下说。
“安王听说郑大都督生了个福星儿子,吓得屁滚尿流,被郑大都督赶上,一刀,”孔叔手掌高高抬起展开,五指并拢,往下使劲一压,干脆利落,“砍了!”
老牛听得张大了嘴,继而手拍大腿,哈哈大笑。
庄民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起来,很是热闹,这次孔叔再也拦不住了。
“二公子真是福星啊,他一来,安王就吓破了胆。”
“福星一来,我们的粮食就增产了。”
“还有鸡蛋吃,鸡蛋啊,金贵金贵的鸡蛋,八文一个的鸡蛋。”
说着说着歪楼了。
“二公子说,他又在人工孵小鸡,等孵出来了,可以找他买小鸡,我媳妇说去买几只,生蛋给孩子吃,多的蛋还可以拿去卖。”
“孵小鸡不用母鸡,一下孵好多个,这是神仙才有的手段啊!”
“二公子还养了猪,你说二公子养的猪怎么就和别人养的不同,长得那么快呢?”
听到这话,有几人露出了一言难尽的神色。
老牛看得稀奇,问崔先生:“他们这是什么怪表情?那猪有什么古怪?”
崔先生看了看那几人的神色,好像是有什么难以言说之事。
最好是让老牛先去探探底,自己就先不要去了。
于是他慢悠悠道:“你想知道?那你明天去看看二公子养的猪。”
老牛怀疑地打量他几眼:“你不去?”
崔先生淡定无比:“我去看看人工孵小鸡的神仙手段,我们分头而行,你看了猪回来告诉我就行了。”
原来是这样,老牛释然。
以前被崔先生坑多了,即使是以他的粗神经,后来在危险来临时,他也是有一点感觉的。
时隔十八年,这份危险的感觉刚刚突然毫无预兆地出现,吓了他一跳,原来是他的错觉。
老牛摸了摸头。
老张在一旁疑惑地眨了眨眼:奇怪,怎么忽然感觉到一丝危险呢?
好像是崔先生以前坑人时的感觉?
错觉吧?
第二天没等崔先生和老牛出门,皇帝的赏赐到了。
一大群人敲锣打鼓地从庄子大门口进来,一个公公双手高举圣旨走在最前。
吴太守和白县令在一旁陪同,郑远钧还在人群中看见了他大哥郑世子,两人对了一下眼神。
庄民们呼啦啦跪了一片,郑远钧跟着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郑彦北都督之二子,生而聪慧,……”接下来是一大段晦涩拗口的句子,那公公念得抑扬顿挫,热情澎湃。
郑远钧上辈子对古文深恨痛绝,这辈子虽然生在一个学习古文的好环境里,奈何她从小就在筹划如何保命,实在没有精力去研究古文,这时候对这段话就听得半懂不懂。
不过听那公公的语气,郑远钧猜想是在夸奖她。
“特赐:上等田一千亩,白银一千两。”
“为表其功,赐御笔亲书牌匾一幅。”
“领旨,谢恩。”
念完了,公公合上圣旨,笑容满面地捧给郑远钧。
郑远钧高高兴兴地谢恩,三个头磕得真心实意。
这最后几句我听懂了啊,匾就罢了,我正好差田,一千亩田来得真及时,银子也是好东西,这皇帝爽快。
郑远钧捧着圣旨起身,公公笑呵呵地道:“二公子,皇上接到高产粮,当天就煮了,连吃了三碗啊,直夸赞二公子少年不凡呢。”
“皇上夸奖,又亲写牌匾,赏赐许多财物,我真是诚惶诚恐,感激涕零,可惜不能得见圣颜,只得在此叩谢圣恩。请公公回去后,一定替我向皇上表达谢意。”郑远钧满脸堆笑。
“一定一定。二公子,我姓陈,师傅是于公公,”陈公公笑得越发亲切,“皇上听民间传言二公子身有神异,向我师傅打听,我师傅禀告皇上,二公子是上天派来护佑圣明天子的福星呢。”
做了好事怎能不留名,师傅在皇上面前为二公子说话,打消了皇上的猜忌之意,师傅的一片好心,还是要让二公子知道的。
郑远钧却是有点茫然。
她知道这是古代,普通人说是神仙肯定犯了皇帝的忌讳。
但这身有神异的说法从她落地就有了,一直说了十七年,她爹也没有避讳的意思,那不就是没事了吗?
怎么现在这陈公公又特意说起来,而且看他是一脸邀功的意思。
看到郑远钧呆愣的脸,郑世子连忙抢步上前,一把推开她,双手扶住陈公公,无比热情。
“原来陈公公是于公公的徒弟,我父亲当年与于公公在京城一见如故,分别多年,时常挂念。”
“正好陈公公来了,等我备下些土仪,请陈公公带给于公公,聊表我父亲的思念之情。”
“好好好,你父亲的思念之情,我一定带到。”陈公公拍拍郑世子的手。
总算有个明白人,这郑世子不错,那二公子在农事上极有天赋,不想是个不通人情的。
不通人情的二公子捂住腮帮子,正在牙酸之中:还什么思念之情,古人肉麻起来比现代人强百倍啊!

第十八章
在郑世子和郑远钧的热情相邀下,前来颁旨的众人都留下吃饭,仔细尝一尝这高产粮的滋味。
陈公公是天使,当仁不让坐在首位,郑世子和吴太守两边坐下,郑远钧和白县令敬陪末座。
几人一边坐下,一边还在互相恭维。
“二公子,皇上吃高产粮时,赏了我师傅一点,我师傅吃了,说味道比一般粮食要好呢。”陈公公笑得露出了白牙。
“于公公不过是心中偏爱我一点,才会觉得我种的粮食比别人好吃。”郑远钧拱手做谦逊状。
“哈哈哈,二公子太谦虚了,郑世子,你父亲有你们两个,足慰平生啊。”
“公公过奖了,我父亲常感慨这些年为我们操心,远不如当年无牵无挂,与知交好友畅谈快活啊,还不知哪一日能再和于公公相见呢。”郑世子拉住陈公公的手,情真意切。
大齐景和十五年,安王叛乱,郑大都督受诏入京,领兵出征前皇帝亲自送行,获胜回京后皇帝召见嘉奖。
两次面见皇帝时,跟随在皇帝身边的都是于公公。
郑大都督曾与于公公打个两次照面,但两人并没有私下交谈。
这段经历郑大都督给儿子们说过无数遍,对于其中详情,郑家公子们都十分清楚。
虽然郑大都督与于公公并无深交,但于公公传达了善意,郑世子是一定要接住并有所表示的。
郑世子和陈公公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陈公公想起吴太守,也不能冷落了。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