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命只能扮演神明了by程惊堂
程惊堂  发于:2025年11月26日

关灯
护眼

不知不觉间,他们这六十五人,还没正式成为“同窗”,就已经建立了情谊。
就这般忙中有序。
景瑞二年,三月初一。
期待已久的殿试终于到了。

早间天还未亮,奉天殿中就已经点起了灯,烧起了炉子。
偌大的大厅内,此前站着文武百官也只觉得空旷,今日却一反常态,竟瞧着满满当当。
三层高台之上的龙椅,以及下面两层的宁王座椅都没变。
但再往下的大厅内,距离高台较近的地方,却摆了九张红木宽椅。
左边四张,右边五张,中间留着很宽的过道。
椅子上铺着软垫,是为今日到场的七位藩王和剑南王,还有身为主考官的太傅楚九辩准备的。
按理说楚九辩与六部尚书都是一品,他这般特殊地与亲王并列其实有些不妥,但朝中上下却无一人觉得有问题。
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间,将楚九辩与普通的官员区别开来,认为他的地位就该高出他们。
再往后,此前百官站立的地方已经摆满了桌椅,足足六十五张,井然排列,是给学子们准备的。
这六十五张桌椅两侧,各有一米多宽的过道。
两侧过道之外,各摆着三排高背宽椅,是为大臣们准备的坐席。
今日不比早朝,众人这一站就不知道要站到什么时候,所以楚九辩就命人准备了椅子。
不过也只是备了座椅,至于茶点之类就还是算了。
人家学子们考试,如此严肃的场合,这些人可别太惬意了。
除了这些,殿中还有其他变化。
比如此前百官与皇帝在的时候,宫人们不能进奉天殿,只有在大家都离开之后才能进来打扫。
但今日宫殿内两侧的阴影处,不仅站了许多宫人,还有两排御林军。
与平日里处处不同,显出这场合的肃穆和盛大,也更叫人知道楚九辩他们有多重视这次的殿试。
宫门处,百官的车马渐渐行来。
官小些的为了让着前头上官们的车马,所以来的都比较晚。
待他们下了车站定之后,前头那些高官才会从车里下来,站到众人前头。
今日是个难得的大晴天,一大早的天气虽还是生冷,但没有寒风刺骨,倒是叫人好受许多。
百官整齐列队,各个都穿得厚实。
百里鸿是个仁慈的帝王,大冬天的怕臣子们在外头冻着,便叫他们穿厚一些来上朝。
若是披了披风的,也可以进了殿后再脱下来。
因而此刻这些官员们各个都穿得够厚,还捧着手炉,倒也不算特别冷,甚至还有闲情低声闲聊。
不过后面的小官们都不敢聊得太明目张胆,只前头的高官们放肆些,聊得也不过是今日殿试之事,话里话外未说什么坏话。
众人最前头,六部尚书都没开口,只一个个抱着手炉,凝视着面前紧闭的朱红大门。
礼部尚书王致远本就瞧着年轻,近日因为瞧出了少主王其琛的本事,以及自家亲孙子王朋义的造化,身上的重担卸下来不少,瞧着便更是精神矍铄。
反观站在他身侧的吏部尚书萧怀冠,本就佝偻的背更弯了些,整个人双颊凹陷,眼眶犯青,双眸也浑浊迟钝,说是老态龙钟都是轻的。
若是一些不知事的孩童瞧见他这幅模样,或许都会觉得是见了鬼。
王致远一日日瞧着对方的变化,又听着探子们汇报来的不知真假的消息,心里多少有了些猜测。
想来这老东西,是真活不久了。
只是不知对方还能挺到什么时候,如今这朝中,萧家的话语权可就在萧怀冠一人身上。
若是此前他能借着礼部员外郎蔡鹏“护送军饷”一事,想办法给其寻了个更好的差事,那身为萧怀冠门生的蔡鹏,也就是萧家的人。
萧家在朝中也能找回些话语权。
可偏偏那日萧怀冠犯了糊涂,从始至终都神游天外,没抓住这个顶好的机会。
王致远瞥向身侧的萧怀冠,神色难辨。
若是当朝吏部尚书忽然死了,那朝中格局就会变得更复杂。
可这,或许就是楚九辩和秦枭他们想要的结果。
所以与其说萧怀冠不知何时会死,倒不如说,是秦枭与楚九辩需要对方什么时候去死。
王致远目光深沉地望向朱红宫门。
宫门缓缓打开。
那一日该是不远了,他想。
与此同时,一行车队也从锦绣坊中缓缓驶出。
因为知道今日是殿试之日,所以很多人都早早起来守在西市,守在青云楼附近想看看热闹。
这一瞧还真不得了,只见那长长的车马队伍,还有御林军护卫,端的是气派非常。
而那些学子们,今日也都换上了楚九辩之前叫人做好的国子监学子服。
天青色的锦缎上绣有银色暗纹,白色领口处还用天青色的丝线绣着“国子监”三个字。
男子们着长袍,腰挎佩带,女子们身着长裙,腰间也是同男学子一样材质和样式的腰带,众人还都得了楚九辩用棉花填充过的厚实披风,允许他们每日穿着。
所以这些学子间唯一的不同,恐怕就是发型。
男学子们无一例外,无论及冠与否,都将长发用玉色发冠束起,干净清爽。
女学子们则都梳着最轻简的发髻,用翠玉簪子做点缀,一个个更显亭亭玉立,疏离清冷。
围观众人瞧见学子们身着一样的服饰,从楼中出来的时候,只觉得应接不暇。
此前他们也都见过这些学子,可没有哪一次,如此刻般觉得自己与他们之间有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也是到了这时候,他们才隐隐意识到,“科举”是怎样的一次机会。
它给了这些原本穷乡僻壤中的普通学子来到京城的机会,给了他们接近皇帝,接近那些权贵的机会,更给了他们未来获取更大权势地位的机会!
众人看着那被御林军护送着一路远去的车马长队,脑海中纷纷涌起一个念头——
此一去,这些人便与他们彻底不同了。
陆尧按照会试名次排名第一,便坐在最前头的车厢内。
他闭着眼,呼吸均匀,显然是在睡觉。
秦川抱臂坐在他对面,不知道该摆出什么表情。
因为大祭司说过要他睡够时辰,所以陆尧今日起早后,便争分夺秒地想要再多睡一会。
秦川还以为他就是说说,却不想对方竟真睡得着。
不过秦川并不怎么意外,什么离谱的事情发生在陆尧身上都可以理解,毕竟对方是为了试验人能多久不正常睡觉,而真的好几个月不睡觉的狠人。
不知今日殿试,对方表现如何。
秦川朝车外看了眼,勾唇。
好在这宫里他熟悉,也提前叫秦朝阳帮他在奉天殿的宫人中留了个位置。
于是待到学子们下了车架之后,秦川就身形一晃,入了宫去。
并从后殿进了奉天殿,换了衣裳后就跟着其他宫人一起,堂而皇之地走入大殿,站到了大殿一侧的阴影中。
他站的位置刚刚好,没有柱子遮挡,可以一眼看清殿中场面。
百官们已经与高坐上的皇帝见了礼,退至各自的位置前站定,却并未坐下。
洪福公公站在高处,扬声道:“亲王入殿!”
言罢,殿外也有了转达声。
随即便有八道身影先后入殿,绕过大殿中央的桌椅,一路到了最前头,躬身朝皇帝见礼。
百里鸿嫩生生的嗓音叫了起,八位亲王便起身。
“坐吧。”百里鸿又道。
众人齐齐谢恩,而后藩王们才都落座,与他们同排的楚九辩也同时落座,之后才是百官依次坐下来。
楚九辩的位置就在靠近秦枭的这一侧,因而他一抬眼,便与秦枭对上视线。
二人四目相对,又移开。
虽都没刻意表现出什么,但有心人却一眼就瞧出他们之间那微妙的感觉来。
而这有心人,除了隐在暗处看热闹的秦川之外,便是那距离楚九辩最近的剑南王百里海,以及隔了一个安淮王之后的定北王百里御。
百里海此人,自从第一次在这早朝之上见过楚九辩开始,那点小心思就压制不住了。
他甚至时常找些理由进宫找太皇太后,美其名曰是陪伴祖母,但其实他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宫中靠近前朝的地方晃悠。
好几次,他都如愿碰上了从瑶台居出来的楚九辩。
不过楚九辩次次都很是疏离,一个笑模样都没有。
然而他越是如此,百里海就越是想看他露出其他表情,便是恼怒,也显得鲜活,也能叫楚九辩看着不再那般像是神明。
可事与愿违,剑南王觉得自己这个人,根本就激不起神明的一点心神涟漪。
他不甘心。
几次三番地想再亲近些。
可他却惊闻楚九辩竟许久不曾回瑶台居住,反而一直住在养心殿,且出入总与秦枭相伴。
再加上京中盛传的“情劫”之类的传言,百里海几乎可以肯定楚九辩与秦枭已经有了不一般的关系。
如今再次来到了这大殿之上,百里海本还因为能与楚九辩坐在一处而觉得心脏酥麻,可此刻他却又发现了对方与秦枭之间那暧昧的氛围。
当局者迷,那种感觉他们自己或许并不知道,但旁观者清。
百里海垂眼,掩下眸底的暗色。
凭什么是秦枭?
他凭什么能得到神明的眷顾?凭什么能占有神明!
百里海知道自己对楚九辩并非什么喜欢,更不可能是爱。
他只是太喜欢楚九辩的脸。
而且征服一位神明,光是想想就让他浑身颤栗。
秦枭能做到的事,他也可以,他一定要得到楚九辩!
与他的想法不同,定北王百里御坐在位置上,视线饶有兴致地扫过楚九辩与秦枭,又收回去。
此二人竟真如传言那般。
此前几次见到他们,百里御都特意观察过,却并未看出什么。
今日却很是不同。
就好似此前秦枭与楚九辩这两人之间还没发生什么,是还能克制情绪的关系,但现在这两人之间定是发生了什么,才叫那般暧昧藏都藏不住。
是什么呢?
圆了房吗?
百里御眼前又浮现出青年挺拔的身影,以及那头漂亮的银发。
神明竟能与凡人苟且。
这可真是......让人好奇极了。
秦枭淡漠的视线扫过台下这几位藩王,最后只在百里海和百里御身上多看了几眼。
坐在他们二人中间的安淮王百里明,本就胆小,此刻更是头都不敢抬,浑身僵硬,还以为宁王是看他不顺眼。
连他都能感受到秦枭明显的注视,更遑论百里海和百里御了。
百里海抬眼与秦枭对视一眼,就又垂下来,面上带着惊慌,好似被吓着了似的。
但他那双阴沉的双眼,却丝毫瞧不出一点恐惧之色。
百里御则含笑看着秦枭,不闪不避。
学子们还没到,因而殿内此刻有些静谧,所有人都在不着痕迹地打量着不同的人。
就在这般情形下,秦枭忽然开口道:“定北王方才在想什么?”
楚九辩一顿,抬眸看他。
其他人自然也被他这句话吸引了注意,若有似无的视线投射过来。
百里御没想到秦枭竟会直接问出来,明显愣了下。
“不好说吗?”秦枭勾唇,又看向百里海道,“想来与剑南王心中所想一致。”
百里海凝眉,面上那无助的神情也扭曲了一瞬。
秦枭面上带着笑,可那视线落在谁身上,谁便能清晰感受到一股张扬的杀意。
“宁王说的什么话?”百里御重新挂起笑,“本王怎么听不懂?”
秦枭就看向百里海:“你呢?”
百里海阴沉的双眸看着他,扯了下唇,说:“本王也不知......”
“既如此就该去找个太医看看,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秦枭声音淡淡,视线掠过二人,“顺便再把眼珠子摘了,免得成日里惦记些不该惦记的。”
百里海咬紧牙关,可到底也只是挤出一抹笑,却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百里御却是不可思议地看着秦枭。
宁王怎么会说如此粗鄙的话?
其余藩王也都被震了震,反倒是文武百官见怪不怪。
秦枭如此混不吝也不是第一回了,习惯就好。
“你——”百里御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正想说些什么,就被秦枭一声“陛下”打断,一点礼貌都没有。
“陛下。”秦枭说:“学子们到了。”
百里鸿不知道舅舅怎么忽然和那两位亲王说起这些,但他无条件站在舅舅这一边,看那两人面色难看,小朋友就差挥着小手给舅舅鼓劲儿了。
如今秦枭一开口,百里鸿就知道这是舅舅故意噎那两人,不叫他们反驳。
这种吵架吵一半,对手骂了个痛快,自己还没开口就被噎住的感觉,绝对很憋屈。
于是百里鸿当即道:“那便传学子们进殿吧。”
洪福勾唇,扬声道:“宣国子监学子进殿!”
眼下第一场科举,大家还没习惯“秀才、举人”等等称呼,因而洪福称的还是“学子”。
话落,刚刚行至殿外的学子们,便当即捋了衣袍,排成五列十三行的队伍,从殿外走进来。
一众身着天青色衣衫的学子踏进门来,众人纷纷侧目,而后视线便都有些移不开。
倒不是因为这些人都长得好,而是因为他们的精气神都格外不同。
那挺胸抬头,双眼含光的模样,就好像一簇簇烧起的火焰。
不少大臣都有瞬间恍惚,这般模样,好似与他们年少时刚入官场时一样,满腔热情和抱负。
可岁月荏苒,他们早在这权势的浪涛中沉浮,忘了初心。
也有人面色深沉。
他们其实并未看过原版的科举答卷,但也听过大大小小的消息,知道这些学子确实有本事,但他们也并不多把这些人放在眼里。
可现在,看着这些本该身在穷乡僻壤蹉跎一生的学子,以如此精神样貌出现,不少人都感受到了一股难言的危机感。
端看这些人殿试表现如何了。
便是那坐在前头的六部尚书和侍郎,瞧着这些人也都心情各异。
他们都知道楚九辩设置这个殿试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是为了彰显这些学子的才华,借此机会替这些学子扬名。
如此,待到之后朝中有什么位置缺人,这些学子便能理所当然地顶上来。
只是不知这用科举手段选上来的学子,到底有几个得用的。
藩王们也各有心思。
科举出现后,他们就同世家一样扩大了招收人才的途径和数量,从本来报名科举的人里挖走了许多。
如今站到这里的,可以说都是他们挑剩下的。
当然,也有些不愿与藩王世家扯上关系的,比如谈、严两位大儒。
今日他们更关注,自然也是这两人。
楚九辩看着这些学子,却没什么复杂的想法。
这就是他们之后要培养的人才了,瞧这一个个的,不说年轻的陆尧和谈雨竹等人,便是年岁大些的谈济几人,也都瞧着年轻了许多,意气风发的模样。
一众学子以排名靠前的陆尧、谈雨竹与张二等五人为首,一路行至最前方的位置,躬身朝上首的皇帝见礼。
楚九辩收回视线看向前方,看到秦枭正也看着学子们。
似乎是察觉到了他的视线,秦枭便朝他看过来,可楚九辩竟下意识避开,没看他。
楚九辩很清楚方才秦枭为何会忽然发作,找剑南王与定北王的茬。
但正是因为清楚,他才不知道该如何看待秦枭。
然而他这般时不时的别扭和疏离,以及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对秦枭的亲近,甚至偶尔放任男人对自己做些越界举动的行为,其实在外人看来就是若即若离,好似是在耍秦枭玩。
秦枭望着青年微微绷紧的下颌,指尖轻轻敲了敲座椅扶手。
皇位之上,百里鸿叫了平身。
众学子便礼仪姿态极好地起身,便是有人手都因为紧张激动而在抖,可表现出来的模样仍然是镇定的,是完美无缺的。
这都是此前他们在青云楼中的,从那些侍奉的宫人身上学来的规矩。
他们中许多人不知朝中局势,但这么长时间互相聊天交流,自然也知道了些内情。
比如皇帝与宁王,还有仙人转世的楚太傅是“皇权党”,他们与把控朝堂的世家党,以及地方上的藩王实力,三方对垒。
皇帝开科举,为的就是培养他们这些学子去替换朝堂上的世家权贵。
他们中有些人知道其中凶险,但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且此前都已经拒绝过藩王和世家的招揽,自然就是想要为皇帝、为大宁效力。
而更多的人则根本不知其中凶险,但却已经天然地偏向了给他们创造改变命运机会的皇帝,便也想要表现得更好些,不给皇帝丢人。
学子们纷纷落座,殿试便算是开始了。
只见隐在暗处的宫人们鱼贯而出,手中捧着崭新的笔墨纸砚,放到诸位学子面前的桌上。
当然,得到这文房四宝的只有经义、算学、刑狱、工学与女医五个科目的学子。
前三个不用说,都需要正常答题,也必须要懂文墨,更要会写字。
百里鸿手里早就准备好了,殿试第一轮时,需要这三门科目的学子回答的问题。
此刻他将三张字条从袖间拿出来递给洪福,洪福便拿着字条高声唱读其中内容。
算学题的内容,是以河西郡为例,提供了一块农田的具体数据,叫学子们算出需要缴纳的税,以及将这块地分成几份才公平,按照大宁律,这么多的田地该属于多少人口等等。
刑狱题,则是一段真实案例和一段虚拟案例。
真实案例便是说,有两位富家子弟在朝廷命令禁止使用曼陀罗,可他们却还是用了,还大言不惭说无人能治得了他们等等,如此,该如何判?
虚拟案例大概就是说一位位高权重者常年贪污受贿,但他对朝廷也确实有些贡献,可他又残害忠良,证据又隐藏地极好没被发现,该如何判?
如此两道题念出来,殿内绝大多数人都变了脸色。
那算学题名为算税目,其实是直指世家兼并土地、隐瞒税赋之事。
而那刑狱题,直接又把萧家和陆家的脸面拿出来踩踏,而后又以“位高权重者”指代,说他们贪污受贿之事。
这都是秦枭与楚九辩的明示,他们是要告诉所有人,他们就要开始清算总账了。
洪福继续,念了经义题目。
这题目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就是叫学子们想一想要如何提高大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求是主要从经济方面来说。
大宁经济可以说是一个格外矛盾的发展。
重农抑商,但世家权贵、各地豪族,乃至于皇室,都在做生意,商人的地位低下,但他们的生意却没受到影响。
甚至大宁的宵禁都很晚,京中甚至还开放了早市和夜市。
因而大宁的商品经济其实是发展的不错的,只是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一切就都显得很混乱。
经义科目的学子们这一路考上来,其实都知道这“策论”该如何去写了。
他们细细思考,便知道这题目到底问的是什么,不多时便纷纷落笔开始整理思路。
这三门需要纸笔的科目都已经开始答题。
洪福又读了工学科目的考试内容——要他们改良耕地用的犁,或者画出一座可以建成且稳固的大型桥梁,需要横跨运河的那种。
二选一即可。
念罢,已经有宫人抬了大宁现在常用的犁放到殿中,需要的学子可以过去细细查看。
工学的学子共十人,但其中读过书的只有包括严瑞在内的两人,剩下八人只是会写字罢了,之所以给他们纸,是为了让他们画设计图。
眼下这些学子便有的去研究犁,有的已经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个个眉心紧蹙。
三位女医也都识字,不然也不可能学得会医书。
楚九辩念及她们的水平到底不算太高,便只考她们辨认十种较为小众的草药,而后又请了三位嬷嬷出来,请女医给她们把脉,瞧出她们的病症,再对症下药开方子。
以上都是需要用到纸笔的科目。
剩下十三位女红科目的学子们,得到的就是崭新的南疆绸缎庄的丝帕,以及丰富的针线。
又提供了几张图纸,需要学子们在规定时间内绣出图中某个花样即可,唯一的要求,是她们要对花样进行改造,加入自己的创造。
最后的农学学子共十人,都是地里出来的庄稼汉。
不知是不是年纪大的都不愿冒险,因而这农学学子们竟都是青壮年,捂了一个冬天倒是比此前白了些,但还是一个个瞧着就皮肤黝黑,健康又精神。
因为不识字,所以他们这一路考上来,都是考官口头问关于农学的知识,他们就口头回答,再有专门的人在一旁记录他们说的话,最后呈到楚九辩手里。
眼下,依旧是需要人问,他们才能口头作答。
而此次问他们问题的,不是考官,也不是皇帝,而是楚九辩。

殿内炉火烧得旺。
楚九辩身着一身绛紫色官袍,从一众身着亲王朝服的亲王之间起身,抬步行至大殿中央,向上迈了一个台阶,与秦枭共处在同一处平台之上。
楚九辩转身,看向台下一众学子。
所有科目的学子们都已经开始作答,只有农学的学子们还安静坐在位置上,微微垂眸,不敢抬眼多看。
第一排位置上就有一位农学学子,还是本次总排名中排行第三的那位张二。
这些学子们的信息早就送到了宫里,所以楚九辩对这些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比如这个张二,此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家中甚至可以算得上贫困。
但他确实是种地的一把好手,每年属他们家的地产量最高,可他们之所以还要饿肚子,便是因为家中田产在他父辈时期,就被当地县城里一姓“邱”的豪绅霸占了一大半,只剩了三、四亩地在他们手里。
事情起因便是张二的父亲趁着农闲,去这邱老爷家里做短工。
邱老爷知道张家人种地好,且他们手里的地也肥沃,每年都能种出最多最好的粮食,便动了歪心思。
他仗着张二父亲不识字,以“短工合同”为名,骗对方在好几个不同的文书上盖了手印。
那些文书就是说明张家是自愿把田地给了邱老爷,还要以极为低廉的工钱,为邱老爷种地。
种的便是曾经张家的那些地。
第一年的时候,张二父亲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勤勤恳恳带着家人种地。
可收完粮食之后,邱老爷忽然带了一众护院和多架驴车过来,强行将张家大半的粮食都收走了。
村里人不敢招惹邱家,可张家族长也能任由自家人被这样欺负,就在邱老板离开之后,带着张二的父亲和祖父,以及另外几位有点地位本事的族老一起去了县城。
众人去了府衙,击鼓鸣冤。
张二的父亲被打了二十大板,众人才能面见县令陈情。
县令就叫了邱老爷过来,两方人在堂上各自诉说事情经过。
邱老爷手中有张二父亲盖了手印的文书合同,明明白白写了这地就是张家主动送给邱老爷的,也自愿以低廉的工钱为他长期种地。
所以眼下,邱老爷最多算是拖欠了张家的工钱。
那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县令便是想帮张家都没办法,更何况这县令本也与邱老爷沆瀣一气,这件事便被轻轻掀过,只叫邱老爷将工钱结给张家。
几十文钱的工钱,邱老爷随手就给了。
于是最后,张家便只得了这几十文钱,以及二十大板。
所谓公道,所谓律法,在当地豪绅权贵眼里什么都不是。
这不是第一例,更不是最后一例,大宁各地的豪绅地主,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
普通百姓求助无门,只能一日日被压榨。
如张二这般的还好些,他争气能干。
短短十几年,他带着自己大哥一起,靠着种地和做短工,再时不时进山打猎,不仅把原本剩下的三、四亩地扩大到了如今的七亩,还能在朝廷举办科举之后,毅然卖了三亩地,凑了些银钱,开始了自己的科考之路。
前段时日,他考中的消息传到县里的时候,那已经年迈的县令和邱老爷都慌了神。
可他们也不敢再对他做什么,毕竟在此前第一轮科考开始的时候,就有宫里的人过来警告过,不准任何人动这些学子,否则杀无赦。
他们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但面对宫里来的人,自然是大气不敢出,只能暗暗乞求自己曾经欺凌过的人不要考上。
但越怕什么就来什么,这张二不就走出来了吗?
那县令与邱老爷,楚九辩都没叫人处理。
这种事情,自然是交给张二亲自去做才算是报了仇。
而今日殿试之上,楚九辩要问这些农学学子的问题,自然也绕不开这两样。
一样是“地”,一样是“民”。
“请诸位农学学子上前来。”楚九辩面上没什么表情,显得疏离高冷,但他语气却比平日里温和些。
学子们第一次见到楚九辩,知道他就是提出要科举的楚太傅,心中自是敬仰。
十几人都走上前,在距离楚九辩几米远的位置站定,全都垂着眼,不敢看人。
在他们身后,便是六十五张桌椅,以及其他正在作答的学子们。
殿试本就有皇帝和高官问问题的流程,所以众人心里都有准备,私下里也都联系过。
农学学子们这一路考试都是以“问答”形式走上来,自是更熟悉这个环节,眼下第一批上前作答,虽心里确实慌乱紧张,面上倒还表现的不错。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