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by织鹊
织鹊  发于:2025年09月25日

关灯
护眼

【但对于父系社会的社会结构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虽然现在因为网络的普及,舆论的变化,开始有很多言论,拿帝后和离,拿外交官邓国公主等举例说明鹤仙是平权先锋,嗯……作为鹤推之一,阿婆主说句实话,鹤仙是皇帝,是名为皇帝的政治机器,平权,你要他平什么权?平他自己的权吗?
是和离,不是废后,不过是因为鹤仙敢于担责,让邓国公主外交,是因为邓国公主有能力,而鹤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女性的权益在弘德一朝能有所提高,是因为不同于政客,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一个研习道家经典的皇帝,在他看来,阴阳本就没有孰强孰弱,天尊地卑的卑也不是卑微,男女都是他的牛马,谁强我用谁,并因此引起内卷,皇帝这个庄家通吃;也是因为后期南方纺织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而然的带动了女性话语权的提高,这才是主要因素。
当然,皇帝不轻视,不压制的态度,也很重要就是了。】
商人们眼睛就跟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先说海贸,又说南方纺织,他们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什么女子地位提不提高的,钱途才是最重要的!
而各行各业,不少男子则是一惊,“什么意思,意思是要女子在外做工?”
“太子这是什么意思?未来的皇后不做表率撰写女则之类的吗?”
“天地乾坤岂能颠倒?”
朝臣更是蹙眉,经济结构的变动,带来的影响可太大了,这可不是加班一段时间就能稳定的。

第23章 纺织与市场
【人类文明的演变,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男子的权力在扩大,女子的权力却在缩小,我这里将从先秦到大梁,每朝每代,对女子继承权,户权等各方面的官方律法资料打包放在了评论区置顶,大家可自取,视频中我截取一部分给大家看看。】
随着天幕的话落,明明是冬日,不少在室内的女子却果断地推开了房门,仰头看向了天幕。
【肉眼可见的,权益在下降,哪怕是看似开放的唐朝,也是一样。
北朝之时女子尚且有田可分,到唐,女性便没有了土地,不分田了,看似一家要交的粮食更少,可布品却要交得更多了,更轻松了吗?怎么可能,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剥削。】
【而后续的朝代,一般都会参考前朝,吃进去的,是不可能吐出来的。】
“原来以前的女子,能够有田分吗?”
不止一个女子,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疑问。
如果不曾看见光明,本可以忍受黑暗。
朝堂公卿们,已经在担忧自己的头发是否还能保住了,这不仅是工程量大的问题,还有天幕这一刺激,他们根本不能拖太久,至少短期内,朝廷需要有态度……
三位公主眼中闪过野心,默契领悟到了对方的意思,这也是在提高她们的权益。
公主的权势,何尝不是处于下降状态?若非元泰帝闺女稀少,她们也不可能有如此大气的封号,与位比亲王的待遇。
【如果看这些文字资料还是头疼,那阿婆主说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一个王朝的风气,是从上而下形成的,我们只从朝堂,不,只从皇室来看,对比一样十分清晰。】
【秦就不说了,始皇帝没有皇后,从汉朝说起,两汉四百年,你们能说出多少个皇后的名字?在不刻意了解历史的情况下。】
吕雉,窦漪房,王娡,卫子夫,许平君,郭圣通,阴丽华,邓绥……
名字,名声,都不缺。
【当时的皇后,被称作小君,太子,如刘据,都称卫太子。】
那可不是,两汉皇后都杀疯了,根本不搞虚的,全是实打实的争权夺利。
【晋朝国情,算了,连皇帝叫什么都没人清楚几个,别说皇后了。那就再往后,隋唐,长孙皇后算是知名的贤后吧?还有劝谏太宗的历史,但是史书上有写皇后叫什么吗?】
天幕下的众人顿时一愣,是啊,长孙皇后,叫什么名字来着?甚至礼法上开国皇帝李渊的夫人太穆皇后叫什么来着?只记得是窦氏。
【李治的王皇后同样没有记录姓名,武曌是特例,走的是皇帝路子,杨玉环也留下了名字,但那是因为成了亡国妖妃要为君主背锅,到了启朝,留下实际名姓的太后,也就一个,还是因为垂帘听政掌权,朝堂,写史的风气都如此,下面是怎样的,还需要多说吗?】
“所以得有权,才能留下名字。”贤后?贤名有几个用?
“三妹,之前天幕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做到了。”
邓国公主看到了前路,并拉上了两位姐姐的手,“梦中疯了一回,如今,正好拼一回。”
太子兄长,已经给了她们机会了,不是吗?
相较于兄弟,她们这些姐妹获得权势,威胁比兄弟们小多了,弱势,同时也是她们的优势。
【鹤仙有刻意去改变这样的情形吗?如有。
鹤仙登基后,就将生母追封成了皇后,塞入了老爹的陵寝,这都常规操作了。
但他要求史官记录之时,增添赵皇后赵淮佑与太祖元后陶雲之名,让她们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而不单是一个姓氏。】
安王姜衍,楚王姜徵,杞国公主姜瑜纷纷抬起头,心中一怔,就连元泰帝,也不免一时恍然,陶雲,他妻子的名字,但在史书记录之中,他从未注意到这样的小事,他和他的儿女们,也无一人注意到,除了——小九。
【但在此之外,鹤仙什么也没多做。他只是在自己范围内,将看好的牛马放在了相应的岗位,可以是女子,只要有能力,敢于争取,能自己顶得住压力。
鹤仙的所作所为,均是建立在他君主的身份之上,只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新事物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间接性的助推了女性权益的提高,于鹤仙而言,也不过是任其在棋盘内衍变,他不会轻易做动摇国本稳定的事,纺织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此,元泰帝表示这是不是应该的吗?
“牛马?天幕这是第几次提起牛马了?”
“当牛做马的意思吗?”
“难道后世的人有牛和马成精的?”
“想什么呢,怎么也比我们强吧,都能上天泄露我们的天机了。”
“也是,仙界牛马好歹也是神仙。”
【说起纺织业,其实也与倭岛有一丢丢关系。
在倭岛收复,银山开始开采之后,极大的激发了大梁民间商人海贸热情,原来海外,有钱的还真不少!海上虽险,但收益却大。】
【丝绸,瓷器,茶叶,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对外贸易的三大出口商品,中原王朝也一直占据着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海贸的兴盛,同样反哺着这三大支柱行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自古以来便重视农桑,巨大的利益之下,纺织业的发展只会更加迅速,古代从不乏能人异士,这样的大环境下,弘德十五年,纺织机器也迎来了极大的革新,新机器,能提升原本至少三倍的效率。】
纺织行业的商人彻底沸腾了!
【纺织行业的兴盛,是必然会增添外出做工的女子,提高她们收益的,如果鹤仙真是一股脑的“平权”主义,又怎么会派遣魏泱前往江南坐镇,对此进行控制呢?所以我说,没必要强行给鹤仙添加人设,鹤仙,先是一个皇帝。】
姜衡有些不能理解自己了,控制什么?技术革新,是好事儿啊!
倒是元泰帝,和一些老大人们,松了口气,还好没有冒进,选择了控制。
【鹤仙将革新纺织机器的工人安排进工部,继续研究纺织机,织布机等相关机械,但暂时不能投入生产,因为工人太多,高效率下,必然带来大批工人的失业,从而影响一大片的家庭,社会结构需要稳定,朝堂需要稳定,转换赛道,根本不能一蹴而就,这便是车长难调头。】
年轻的太子版姜衡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等等,那他历史上的大瑛……额,挺莽的,傻人有傻福,就那么大点地盘。至于中原,要逐步解决这个矛盾,除非……转嫁危机。
【那这些发明就蒙尘了吗?】
【当然不,鹤仙从不做因噎废食之事,不然也不会继续让工部研究了。所以,鹤仙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扩大领土……呃,口误,扩大市场。】
你这口误,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姜衡不由得叹气,果真如此,最终还是要扩大对外贸易。
弘德三年才开始对外用兵,还要兼顾国内应急天灾,水利设施建设修缮等各种开支,显然,这个市场的扩大,是长久之战。
不过这阿婆主,总是不由自主歪楼发展支线,或者说,前面随便放个引子,后面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延伸得越来越远,不过说到纺织业,还是多说一点吧,不介意阿婆主再多延伸一些。
说起来,中原地大物博,人才其实多得很,只是有没有被发觉而已。
虽然天幕说了不能贸然突进的原因,但商人不会在意这些,重金之下,有的是人能研究出东西来。
两眼一睁,怎么全是加班两字?希望今年春闱,能热闹一点吧。
【当纺织业极速发展,若要保证用工的稳定,产量便会堆积,仅靠内销,和对外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民间自主的,安全性不够的海贸,是不够的。】
“这阿婆主,总算说了些重要的了!”
无论是社会结构的变动,还是海贸的发展,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看似只有简单一两句话,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大课题”,丝毫不容有误,这关系着王朝的发展。
姜衡则是注意到产量,内销等用词,东宫他也收了一些于经济方面敏感的人才,与他们聊过一些他还记得的经济知识,知识东一点西一点的,不成体系,只能靠他们自己整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敏感度够不够。
【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倭国灭得太妙了,没有了倭寇在沿海的侵袭,东面沿海区域大大安生了起来,渔民也只需要与天搏斗,同时良好的沿海环境,也是促使民间早期,私下的小规模海贸发展的一大功臣。】
【同时,倭国的银山让大梁君臣都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哪怕是再迂腐的文官,也再掩饰不住对外探索的心思,极大的促进了大船,甚至大型战船的研发,减轻了大梁后期官方对外海贸的诸多压力,而倭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平岛,也成为了大梁官方航海事业上,一处极妙的中转补给站。】
“这东平岛,看来得尽快收复了,收复后,对中原大大的有利啊!”
武将对此有发言权,“已经在练兵了,好歹是海战,得多练练,且现在还有北蒙,得等威海卫那边的消息。”
又道:“听说殿下前阵子又派了人前往莱州府那边?”
姜衡也不藏着,直说道:“整理了一些海上季风的资料过去,军队和渔民都可以学一学,减少损失。”
这个时候,朝臣就不觉得太子修道不好了,这些天文历法风向什么的,也就道士最擅长了,纷纷夸赞殿下聪颖,就连元泰帝,也没反驳,却在想着他对钦天监的使用上,还是单薄了一些,该给他们加加担子了。
【最重要的,还是银山的开采,以中原为主的白银货币体系的建立,当然,这并非一朝之功,就连纺织业的健康发展,都不是短短二三十年就能稳定下来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利益也太大了。】
【不过不得不说,元鹤真人是真的一点也不ooc。】
天幕突然提起元鹤真人,大梁君臣都愣了一秒,才反应过来,哦,殿下的道号啊,怎么突然提起这个了?
【倭国被屠,银山要开采,但到底多了一个岛的地盘,按理来说应该遣民前往开发,彻底打造成一个郡县的,但鹤仙不,除了开采银山和后期让军队驻守,又在海贸兴起后设立驿站,保证海船和军队的轮转外,根本不管东平岛的发展。
有大臣谏言,鹤仙却说:倭岛所处鬼门线,又是倒骑龙格格局,实乃不祥之地,发展它还要费力改风水格局,吃力不讨好,中原不缺一处小岛,纯消耗中转就够了。】
【虽说现在不能封建迷信,但东平岛如今作为旅游岛屿,发展前,官方还真花大力气改了地形布局,所以,懂得都懂。】
又是鬼门线又是什么倒骑龙格,听着就不好。
“让钦天监研究研究。”元泰帝立马吩咐,他虽然不喜欢儿子学道,但不代表真的一点不信这些,不然每朝每代养着钦天监干嘛?真以为他们只会拍马屁啊,朝廷的俸禄,没有一分是能白拿的。
【不过海贸的路线中,从东平岛作为转折站的很少,大多集中于中原王朝南部的番邦小国。
东平岛作为一个中转站,更大的作用还是在中原王朝的对外探索上,以及作为中原王朝在大航海时代中的一道军用屏障,不详是一回事,不发展是一回事,但放着一点不用是不可能的。】
【在鹤仙这个主打接受新事物的君主带头作用下,朝廷被迫接受着刺激,向外探索,加大了对周边小国的收复,对远方国度的探索,只会一步步扩大市场,让先进的生产机械,能尽量平稳的过渡。】
【官方与民间的双重作用之下,纺织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让更多的女子得以外出做工,增添收益,这也是鹤仙为何会派魏泱坐镇,作为原皇后,女性相关的内容,桑蚕相关的行业,魏泱有经验,因为她必须要了解。】
【家庭收入的增加,带来的自然是底气的增加,同样,一个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来自于谁,决定了谁是一个家庭的主导地位,新旧交替,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是经济结构变动注定带来的影响,而这些,也需要魏泱看到,上报,并且提出建议,交由朝廷探讨。】
朝臣一个个目不转睛,抄答案的时刻到了!

【弘德三十六年,朝廷更新了离婚与立女户相关的律法。】
天幕放出主要内容并简略介绍,有刑部与大理寺的专业人士诶了一声,“这大多参考的是秦汉时期的律法条文?”
“什么?”
“喏,就那个,是二年律令的内容,那个是秦法中的内容,还有那个……”
说着,声音越来越小,合着,这律法还真是一步步在吞噬女子权益……
“不过这答案还挺好抄。”
反正他们都是京官,还不至于贪一点女眷的东西,顺势抄这些,保护一下自己闺女也不错。
毕竟,大势不可挡不是吗?
至于民间跳脚的部分男子,与他们何干?怎么不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些年努力了吗?总不能一直等着被喂饭吧?
【从秦汉到梁初,在经济结构的变动之下,女性终于再次迎来了机会。而鹤仙,只是顺其自然之时,又辅以控制,保证一个国家的平稳发展。
究其本质,鹤仙不惧怕新事物的发展,接受新事物的发展,并试图让自己成为新结构中的标准定立者,千古明君,明,不在其名声,而在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眼光和决策。】
【纺织机器的革新,朝中并非没人选择直接搁置,这样的人还不少,因为搁置,不作为,就不会有问题。
但鹤仙反对,鹤仙问他们,三倍效率的发明既然已经在民间出现了一次,商人看到了效益,那利益驱使之下,是一定还会继续研究的,朝廷制止,民间就一定能全部止住吗?
鹤仙选择迎接新事物,与其被动防守,时刻谨防民间“发明家”与“商人”的突袭,令朝廷应接不暇,不如朝廷主动担责,把控方向与进度。
鹤仙一方面调整大梁本土的纺织相关的税赋,一方面将开疆拓土与扩大市场相结合,中原王朝在世界的转折点中,敏锐的选择了放眼世界,中原王朝,再一次抓住了屹立世界之巅的时机。】
【单单是商业的对外发展吗?自然不是,还有中原王朝之外的,对于世界的探索。】
“时机?”
敏锐的政客们抓住了重点,何谓再次屹立世界之巅的时机?时机,可是稍纵即逝的。
“其他番邦,莫非发展得很快?”
若非如此,怎能用到时机一词?
【可以海贸的国家就那么点,民间的商人胆子再大,但开拓新航线,对于他们而言,也太具有挑战性了,这便需要官方的干预。】
【弘德二十年,鹤仙定下探索新航线的政策。】
这得多大一笔开支啊,户部郑貔貅可不管后期收益如何,心口瞬间就是一痛,这要是没成功,户部还能有头发吗?
【新航线的探索,严格来说,分两部分。
前期是对南方邻国诸岛等海外番邦国家的政治外交,贸易合作,从相对于熟悉一点的诸国开始向周边延,一个是以官方态度下场,给民间的商人做一个保障与靠山,一个是要探寻新的市场和大陆,国家,那免不了可能再次经过这些小国,提前透个底,方便以后的停泊等后续内容。
至于后期真的发现新大陆,其实已经很后了,新大陆带来的最大效益,也不是市场,因为太远,那儿的人也太穷,最大的效益,是各种可以研究种植的新作物。】
新作物?
君臣齐齐一震,说新作物啊!先说新作物!
天幕才不管这管那的。
【但不论是后期新大陆的发现,还是前期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交流,都并非易事。
自古以来,的确有不少藩国到中原学习朝贡,但中原主动外出探索,很少。
而主动向外开辟海外线路的朝代,从弘德一朝始,在对周边国家的收复中,对外的开拓合作中,形成了以中原为主的南海贸易体系,中原王朝也踏出了海洋政权最关键的一大步。】
“海洋政权?”
“这么看来,以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会落在海洋之上,海权……”
“造船!”
【但这一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大家要清楚一件事,出海,在当时,哪怕是国力强盛如中原,也从不是一件无风险的易事。】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怎么可能简单?”
“或许,未来出海已经很安全了?”
【向西开通路上丝绸之路,当真简单吗?陆地上尚且不易,海上更是风浪未知,就不说天气了,只一个水土不服,就有可能要人命。
说句幸运的,也就中原将种植刻在了本能中,加之鹤仙舍得前期投资,在海船上都要种果蔬,不然光是坏血病就能死一片人。】
“快记下!快记下!”
沿海的,准备出海的所有商人,纷纷记笔记,也别管他们出海多久,只要出去,看样子都得带些水果蔬菜了。
【所以前期,哪怕是沿着海岸线与南洋诸国的交流,同样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航行于海上的,不论身份阶级的所有人,都是。】
【弘德二十年,鹤仙任命已经52岁的心腹昆石为兴海总军大都督,携率军队沿海岸线探寻新大陆,所有出海的将士,若不幸牺牲,均按军功给家里发放补贴,建造航海烈士纪念碑,刻录烈士姓名,千年不朽。】
武将和军士都十分满意这样的君主,能对航海的将士如此,对上战场的将士,又能差到哪儿去?
只是,52岁的昆石,这么大的年纪,殿下得是对这人的身体素质多信任,又是对其他年轻将领多不放心啊?不应该呀,不是一直在对外种地吗?年轻小将领应该不少吧?
如今的东宫右位率昆石昆将军不禁露出笑容,大都督啊,听着就威风,他在戏文里听过的的大都督可是周瑜,权力可大了咧,他一个戏子出身,竟还有真的当大都督的一天,此生何求啊。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邓国公主姜琦主动请缨出海。】
两位年长的公主姐姐早就进了宫,此时就在邓国公主身边一起看天幕,“三妹,那海外航线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海上风浪又莫测,你何苦……”
两位姐姐知晓三妹心气高,因为三妹是立国后出生的,绝对全方位富养起来的天家公主,所以不甘忍受驸马的欺辱,所以不能忍受太孙一系上位后自己的弱势,做出一系列的错事,可既然后来九弟已经放她出来了,以九弟的脾气,也不会委屈了她,何苦拿命再去赌?
其实在这之前邓国公主也不知她以后会具体作何选择,但天幕一出,她知道这就是她。
姜琦望着天幕,声音都有些轻飘飘的,道:“可能……是不甘心吧。”
兄弟们学的四书五经,她也在学,不仅学这些,还要额外学习女红等内容,她一样也没落下,既是父皇对她的重视,也是想让她作为皇室公主的典范,父皇最爱面子了。
可她学的四书五经,似乎没什么用处,天幕中父皇要通过他提携郭家,她必然享受了权势的荣耀,她能一次算计太孙一家,拖了四哥下水,又尝到了兄弟们的“腥风血雨”,同为乱世中造反起家的姜家的子女,她又怎么可能再甘于沉默?
【邓国公主的毛遂自荐,惊呆了群臣,这不是过家家,这是随时可能没命的海上,然鹤仙只再次向姜琦确认是否要去,姜琦应,鹤仙允。】
“这么一说,还真是,这公主图啥?在宫里不好吗?”
“她赌赢了不是吗?”阁楼上,少女盯着天幕,喃喃自语道,“便是死又如何?天地浩瀚,至少都看过了。”
而不是这窄窄的一方天地。
权力,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待在原地盼望着别人的施舍。
【这绝不是不知轻重的想当然,而是打破时局的无奈。】
【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只看到了邓国公主在外交上的荣耀,却忽略了邓国公主赴海外的前提——她是戴罪之身。】
“戴罪之身?是说被关禁闭?不是已经被放出来了吗?”
自从天幕出现,各地的茶馆这个时候就格外热闹,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主打一个奇思妙想的碰撞。
“这你就不懂了吧,汉宣帝给祖父卫太子议谥,虽说保留了太子名号,但谥号却是“戾”,是他不想给爷爷来个美谥吗?”
【邓国公主姜琦,是被元泰帝这个父亲下令斥责,关的禁闭,终生不得出。
安王也因此没熬过元泰二十七年就去了,鹤仙上位后,做的也只是关照在公主府的妹妹,安王世子这个侄儿也因此病弱,直到弘德十三年,大侄儿也去了,次年,两位姐姐方才有机会有理由有脸面顺势求情,鹤仙借坡下驴,这才放出了姜琦,但并不意味着,过错不存在。】
【此时的邓国公主,是没有政治权力的。】
【她因权力的角逐受伤,她开始学习并拆解权力,她游走于权力之间,拨弄权力,伤人伤己却甘之如饴,她早已放不下权力。
如今,仅有的机会放在她面前,她又怎会因胆怯而放弃?女性要进入男性权力的搏斗场,本就要付出更多,何况她有过在身?】
杞国公主冷哼一声,“什么过不过的,那些个官员私下的龌龊事情多了去了!”
郑国公主盘着手上的小叶紫檀流珠,声线平稳开口道:“毕竟能一边说着圣人之言对同僚出手,一边又让后院姐妹和睦相处,最后再反过来说最毒妇人心,他们这些人,翻来覆去,不就这一套吗?”
“是啊,又是最毒妇人心,又是妇人之仁,好的坏的都让他们说完了!”杞国公主这暴脾气,“二妹,北蒙不是有异动吗?我们也别闲着了吧。”
“好啊。”

【邓国公主自请出海,海上的一切未知,外出的将士都是做好了回不来准备的。
哪怕昆将军是绝对的天子心腹,可有一个皇家人在,对于士气和众将士的信心,的确是不一样的,加之前期涉及两国政交更多,有公主在,代表的含义和重视程度也不同。
而且,选择昆将军出海,本就有不得已在,昆将军年龄大了,鹤仙其实是不放心的,但可以外出的将军中,昆将军跟在鹤仙身旁最久,对于鹤仙的理念,心思,想法,也了解更多,对外的交往重中之重,鹤仙不敢轻易交给年轻人。
鹤仙的本意是打算昆将军出海,带着年轻的将领跟着学习一两回就放手,让昆将军能回来养老的,如今邓国公主请缨,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鹤仙自然无有不应,何况作为公主,邓国公主比年轻的将军,更会维护皇权。】
这一点,皇家众人,无论男女,都默契地表示认同,姜衡则神情凝重,看来他变法妥协,影响挺大的,不然也不至于让应该养老的石头压阵,若无意外,他应当是动了核心——人与地。
【邓国公主姜琦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大梁,第一次出海,公主便展示了属于姜家子孙的政治素养。】
【第一次出海,是沿着南方海岸线与南洋诸多小国进行试探性的外交,以及熟悉航线,此前,对于海外的地图,大多来源于朝贡的国家。】
官员盯着天幕,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一定要记下,以后用得上。
商人同样目不转睛,这与他们的“钱途”息息相关,他们用不上,以后的儿孙还能用不上吗?
【柯枝国,地处西南,久慕中原文化,历史上已经数次遣使者朝拜中原王朝,在大梁平定天下后不久,就十分谦卑的派遣使者来大梁学习中原文化,这次中原王朝对外出海,使者也是大力推销自己的国家,渴望天朝上使莅临他们的国度。】
中原王朝,对于周边的小国而言,一直都是一个先进的庞然大物,能得到中原上国的重视,对于任何一个小国的稳定而言,都是大大的助力。
大梁子民们一个个与有荣焉,这柯枝国,很懂事的嘛!
“陛下,柯枝国在元泰九年便遣使者前来为陛下祝寿,上一次,还是两年前,临走之际十分不舍,言语间,透露柯枝国内部似乎涉及王储变动,待其稳定,有意遣使者长居我朝学习。”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