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成了千古一帝by醉吟居士
醉吟居士  发于:2025年03月10日

关灯
护眼
文库防失联备用地址 Wap.dux5.CC 请收藏书签

天幕害我!
百官没一个敢插话的,这毕竟是天家事,还轮不到他们管,只是皇帝是个手段强势的人,也不缺儿子,搞这种事的五皇子……轻一点儿被当今厌弃,重一点……这就不好说了。
也有人认真的盯着天幕,是啊,五皇子为什么那么自信,没了哥哥他一定就能上位呢?难道就因为他是菜鸡?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不少朝堂上的人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毕竟排行在前的儿子在继承上确实有优势,唯一意外的也就是五皇子居然蠢到信这种东西,别的不说,诅咒人真要有用的话还轮得到他吗?当今皇帝打天下的时候都不知道被其他对手扎了多少次小人。
【现代人受够了网络上的嫡庶神教,也就对所谓的嫡嫡庶庶产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甚至产生了什么嫡长子把庶子通通发卖啊这种搞笑段子,总之就是一群思想僵化的封建糟粕。
但所有制度最初能被发明出来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总不可能是弄出来逗乐子的,先不提随意贩卖亲爹其他儿子这种笑话有多离谱,嗯,这种也确实是说出来搞笑的,我们笑笑就行了。而对于古人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就在于其稳定性,并不全是他们思想僵化的原因。
这么说可能还不够直观,我们拿史实举例,就说历史上那些搞宫变和造反登上皇位的,除了少数几个,哪一次不是死的血流成河?不光损害组织架构的稳定性,还损害人力和生产力,搞大了就是动摇国本的事。】
“说的是啊,江山社稷岂能容得下被这么折腾?”有殿中老臣抚着花白的胡须,轻声点评了一句。
所以说真不能怪他们总是上书要皇帝早立太子,道理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保证皇帝会不会某一天出点什么事,早点把二把手定下来,除了可以安大家的心以外,也能避免意外发生的时候,权利交接上万一出什么问题。
还有人面露古怪,嫡庶神教是什么教?贩卖亲爹其他儿子?真要有谁敢干出这种手足相残的事,逐出家门都是轻了,后世人也当真是奇怪,说古人封建,但怎么所思所想比他们这些所谓古人还封建?
【就例如黎太宗,他就是搞宫变登上皇位的,杀兄屠弟且为乐,开了个坏头。所以这也就是他被一些人诟病的原因,导致后世子孙一个两个都想效仿他来个宫变继承制——当然我们也都知道,这也是一群菜鸡,好的不学,学坏一出溜。
而且你要说立贤,怎么个立贤?这个说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有些人甚至可以为了站队指鹿为马,对着他们家傻的流口水的殿下睁眼说瞎话夸他贤德,这就是党争夺嫡的开端,所以这个口子才轻易不能开。
而只要将继承人的选择钉死在嫡长上,首先就占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正统二字,那自然是万众归心,其他心怀鬼胎的人想要动摇都轻易没有办法,这也就达成了皇权更替的稳定性。】
天幕讲的通俗易懂,下面不少人跟着点头,确实就是这样,皇权更迭最好就是不要有太多起伏。
也有些人为天幕的形容忍不住喷笑出声:“这后世人说话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什么傻的流口水,虽然足够形象,但这也太……
【所以话说到这里,大家也都该明白了赵王的作案动机:没有了两个哥哥,那皇帝首先考虑的肯定得是他啊!】

所有心思具都被说中,五皇子低着头感受来自上首处皇帝冰冷审视的目光,整个人简直汗如雨下,一时竟连为自己争辩一二都做不到,舌头就跟打结了一样,一片空白的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
三皇子很幽怨,他前头两个兄长去世的早,皇帝如今名义上的长子就是他,根据天幕所言,估计未来之所以会让他继位就有这个原因在内,他要是真能把下面的弟弟都发卖了倒还好呢。不,这么做有点过了,下面的弟弟也不全是那种悖逆之徒,只是他要是真有这种权利,估计也能震慑住这些兄弟,而不是最终落的一个被害死的下场,甚至连害他的那个人是谁现在都还不知道。
皇帝听了一耳朵儿子做的蠢事,压着的气实在憋不住,直接抄起桌上的酒樽就向五皇子掷了过去,他年轻时是个能百步穿杨的主,如今年纪大了也不算差,准确的砸中了五皇子的头,伴随着头破血流,皇帝愤怒的声音响彻大殿:“看看你这蠢货做的好事,都青史留名了!”
五皇子跪地俯首,丝毫不敢顶嘴:“儿臣……儿臣罪该万死。”
皇帝并没有因为五皇子的顺从而改变态度,只是深深的看了这个儿子一眼,随即派出人手,去五皇子的府上搜寻。
五皇子整个人顿时如同一滩烂泥般瘫软在地上。
其他人见此纷纷了然,看来这个时候五皇子就已经偷偷在搞他那个诅咒人的事业了。
其余皇子均惶恐不安,生怕下一个点名的就轮到自己,不过也有些人觉得自己必不可能犯下五皇子这样的蠢事。再说有人做陪衬,这下自己的机会不就来了吗?什么立长立贤的,那都要看情况,说不准那个宣太宗就是自己呢?做人就是要有梦想!
天幕自然不会理会下方的暗潮汹涌,自顾自的继续讲道。
【事实证明赵王想的可太美了,那点儿小动作根本就瞒不过精明的皇帝,小人没扎多久就被查出判圈禁,直到后来孝宗继承皇位,把他放出来,后续这才封了赵王。
不过都说了菜鸡互啄,犯蠢的自然不可能只有赵王一个,这里又有一则,说某日皇帝过寿辰,后来被封平王的十皇子殷闾和被封晋王的十二皇子殷闼素来不睦,得知弟弟准备了一份很出彩的寿礼,内心不忿,在即将献宝之时将侍从支开把两人的寿礼换了。
先不评价这个操作吧,等到献出寿礼之时,晋王才发现不对,当庭就说是有小人作祟,但皇帝哪里有闲心管这种事?这种破事都能被算计就是你小子太蠢,自己琢磨去吧,老子才懒得管你!
这其中应当也有皇帝想要让他自己查出来,顺便长个心眼儿的意思,但查是查出来谁干的了,古代又没有监控不能证明,况且当事人心眼也是一点没长。
史书有载,晋王喜好武艺,力能扛鼎,嗯……所以这么说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晋王直接冲去平王家里把人给捶了一顿。
他是战斗爽了,但这么干肯定影响不好,于是两人一起被罚——咱就说这事干的吧,你倒是找皇帝为你做主啊,既能显示出你的委屈,又能告平王的黑状,还能拉近父子关系,一举三得。
总之咱们从这两则故事中基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殷钊这些儿子那真是多才多艺,能文能武,不仅有忠厚老实型的,有迷信做法型的,有阴险奸诈型,甚至还有大耳瓜子呼你型的,就是没看到一个适合当皇帝型的。】
有人听到这里就相当震撼:“啊这……这也确实未免太多才多艺点儿了吧?”也怪不得皇帝没得选,这目前也没看到一个靠谱的啊!
皇帝实在无法忍受这等折磨,四下开始找趁手的东西,要不是顾忌人多,估计这会儿都要把鞋底子脱下来抽人了。
殷钊只觉得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有脸都在今天尽数丢尽了,尤其是天幕细数的那些类型,说的就好像他养的不是儿子,而是养了一群五彩斑斓的妖魔鬼怪似的,真是气煞他也。
于是在十皇子和十二皇子面色苍白的一同出列跪下之后,他直接就面色冷凝的就要拿着从身后大太监那里抢来的拂尘下去抽两个儿子,这下安静如鸡致力于当壁画的朝臣们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前劝阻。
“陛下,陛下万勿动怒!”
“陛下,保重身体要紧啊!”
“陛下,何苦劳烦您亲自动手!”
“辅国公说的对,还是寻侍从来帮您教育两位皇子吧!”
殷闵站在圈外犹豫再三,觉得献孝心这种事多半用不上自己,况且以他的小身板又挤不进去,但身为儿子又不能不做个样子,于是就混在其中小声劝了两句。
他当混子都当习惯了,这方面的摸鱼经验可谓相当丰富,因为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一般也没人注意他,轻轻松松就混过去了。
在这一声又一声的陛下当中,皇帝不得不停了手,冷哼一声,随手指着一旁道:“去旁边面壁思过,别在大殿上碍眼!”
“是!是!儿臣遵命。”
十皇子和十二皇子纷纷逃也似地跑到一边面对墙壁站直,随后又愤愤不平的对视一眼,眸中均现火光,而后者想到天幕说的那句一举三得,不由懊恼,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皇帝坐回位置,抬眼继续看向天幕。
【有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孝宗排行第三,那他前面是不是还有两个哥哥?确实是有,而且质量相比起这些儿子来还挺不错,只不过那时殷钊天下也才打了一半,两军对阵,敌人输了之后为了报复他就率领残余的军队偷家,于是儿子数量-2。
虽然他儿子挺多吧,但很多其实都是后来生的,出了这件事后殷钊也挺伤心,于是后面就把儿子们护的都跟小鸡子一样,平定天下后的那些年又忙于政务,没空管孩子,等到回过神就已经成定局了。
理所当然的,家禽的圈养方式必然养不出雄鹰,哪怕皇子们并不缺乏名师教导,但光读死书不接触民间疾苦显然是没用的。】
那句儿子数量-2听的皇帝的面皮不自觉的抽动了几下,到了最后却已经彻底冷静了下来,因为太过失望,反而已经不在意了,总是生气也没什么用,毕竟大局已定,况且接下来还有那个重量级的厉帝没说呢,只希望早日知道那个推翻厉帝的宣太宗是谁,也好让他早些培养一二。
天幕下的有些人就很为皇帝抱屈:“陛下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时间亲自关注这等小事,有问题的分明是那些负责教导皇子的老师。”
“此言差矣,天幕的意思分明是陛下应该早做决断,立下太子带在身边教导,帝王心术又岂是一般人能够懂得的?师长没办法教很正常。”
“……”
【当然,皇帝毕竟生了这么多儿子,虽说菜鸡占了绝大多数,里面其实还是有那么两个成才的,最起码绝对说不上菜鸡,只可惜水平还是一般般,终究没有厉害到让皇帝下定决心违背原本的继承制,废长立贤的程度,于是左右权衡,最终还是选择了孝宗即位。】
听到天幕的改口,皇子们不少松了口气,一般般也好,总比全都是被说菜鸡要好。
也就是在这时,天幕再次开口。
【不过关于成材率这方面,广泛传播的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哦?什么说法?
天幕下的众人纷纷竖起耳朵,就连皇帝自己也在好奇,毕竟他明明都聘请名师教导自己的这些儿子了,哪怕就像天幕说的,他把儿子护的太严,导致失去了历练才变得平庸,但这个理由其实显得也有些牵强,令他隐隐不太服气。
毕竟智商(天幕用词)这种东西总归不是出不出门历练就能提高的,君不见前朝的一些皇帝少时不也只是在宫中读书吗?人家也没蠢成这样。
由此可见,能创下一番伟业的人从来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哪怕这是神乎其神的天幕,皇帝内心也仍旧有所保留,只会在求证过后才能相信。
【现在的大家基本都知道,近亲结婚极大概率会导致难以生育、容易流产以及生出智障或者畸形儿,然而古代近亲结婚的概念就只是同姓不婚,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会和舅舅这方结亲,但不会和叔叔伯伯这边结亲。
现代人看着就很荒谬哈,一个是你母亲的兄弟姐妹,一个是你父亲的兄弟姐妹,逻辑上这不都一样吗?然而古代人说NO!NO!NO!这怎么能一样呢?
于是问题就这么来了。】
天幕下,一部分人露出惊讶的表情。
“所以亲属之间相互结亲会生出傻子来?”
少数的一些原本就出身大家族的人倒是不太惊讶,毕竟概率摆在那里,医学也发展了这么多年了,一点发现不了才是奇怪。不过对于这种家族来说,很多时候娶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联姻,生孩子又不一定非得和正妻生,也不是每一胎都一定是畸形儿,于是这个问题就被他们自行忽略了。
至于普通百姓,除了亲上加亲这个观念以外,很多贫苦人家最初也是因为贫穷才会进行换亲,亲戚两家自产自销,有些哪怕知道也很难改变。
而皇帝则是坐在龙椅上沉默的长叹了一声。

【宣太祖本人虽然不是什么特别好色的人,但毕竟是个封建古代的皇帝,遇到美人的时候也没理由不接受,普通人家因为条件限制,一般很少能养出真正的美女来,毕竟再好的底子天天风吹日晒也美不到哪去,因此下面给他献的美人多是从各处富裕人家搜罗来的。】
皇帝一怔,私事暴露在这么多人眼前颇让他有些不好意思,况且怎么突然就说到美人这上面来了?这……
这时,天幕竟吟起了诗句。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首诗相信不少人听过。
前朝末年,一个猛人诞生,就是这个猛人把那些顽固不化的世家门阀都给屠了,只剩下一些漏网之鱼苟延残喘,却也再恢复不到往昔的辉煌。
这个猛人本人怎么样先不说哈,但这件事在咱们老百姓看来其实还挺好的,毕竟这部分人惯会在老百姓身上吸血,他们家族一个个枝繁叶茂的人又多,作起孽来也同样连绵不绝。铺张奢靡,又霸占绝大部分资源,有时候就连皇帝也轻易不能奈何得了这些土皇帝,行使政权都受到掣肘。】
【如果没有这场强制性洗牌,真不敢想象这些世家大族绵延到现在会成什么样,会不会成为现实版的天龙人呢?】
天龙人之说虽然听不太懂,但大致意思却不难推测,许多人顿时心中了然。
“砰!”
“简直岂有此理!”
有人一拳砸在桌上怒道。
天幕下许多世家出身的人在看到那句诗后当场破防,尤其在听到后面的形容更是怒不可遏,毕竟被说蛀虫的可是他们,况且越是这样落魄世家出身的人便越是怀念曾经家族势力仍在的时候,思念着往日作威作福的生活。此言一出,天幕可算是在全天下人的面前将他们那副虚伪的面皮给扯了下来,从今往后还让他们怎么见人?
“天幕实乃妖言惑众!”
前些日子还在追捧天幕的人如今立刻就换了一幅说辞,这幅变脸速度简直令旁观者叹为观止。
与之相反的,百姓们倒是纷纷抚掌赞同,此时人们的思想中君权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是说,哪儿出了问题必然不是皇帝的问题,而是朝中有奸佞小人作祟,这种思想下,人们一听就连皇帝都要受到世家掣肘,对于这番说辞接受的可谓自然而然,必然就是这些人在违背皇帝的意思作孽。
至于文人,大部分人其实也没什么为这些世家辩解的想法,毕竟世家倒台受益者可是大众,从前有限的官位几乎全部都掌握在这部分人的手里,如今却是面向了更多人,是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皇帝……皇帝也没什么想法,偶尔想想还挺感谢那个人的,不然要让他做的话,先不说操作难度,做出屠杀这种事首先就要背负骂名,他如今也算是乘了前人的凉了。
皇子们却纷纷后颈一凉,感觉到了些许不妙,从近亲结婚的危害说到这里,该不会是……
【殷钊的不少小老婆据说就是落魄世家为了讨好皇帝以图东山再起,于是被献给他的落难美人。说到这里,咱们就不得不嘲笑一下了,以前这些顶级世家结亲连当朝宰相这样的门庭都看不上,有时候皇帝甚至也要被他们用鼻孔鄙视,如今却个个出卖女儿争相讨好,前后变脸速度也真是可笑极了。
代代近亲联姻的后果咱们看隔壁某国皇室就知道了,哪怕已经极力在改善基因,专门祸害人家好女人,但孩子长那么大了仍旧还傻傻分不清亲爹是谁呢。
所以呢,另一种说法就是,那部分菜鸡皇子之所以水准这么低,是因为他们从基因上就不行。】
世家残余们纷纷脸色涨红的跳脚,不少母亲出身世家的皇子也露出难以忍受的屈辱表情,直接从血脉上被否定,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父皇,儿臣身体不适,请求先行告退回府上歇息。”
众人抬眼一看,发现这位面色不大好看的殿下正是母亲出身世家的皇子之一,不由默了默。
离开又有什么用呢?这天幕即使在自己家里也能看,皇帝聚集人在这里不过是方便谈话罢了,不过考虑到皇子肯定心情不好,可能是想自己静一静。
皇帝看着这个儿子也顿了一下,随后不甚在意的摆手道:“下去吧。”
“是,儿臣告退。”
八皇子身影如风,转身就离开了大殿,只剩下其余皇子继续沉默的坐在原位,沉默的看着天幕。
此时天幕继续说道。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事全都怪到女人身上,有研究表明,老殷家可能也存在点遗传病,毕竟除了宣太宗以外——这位可能是母亲这边的基因比较强大健康,再加上还是养生达人,活了一百一十二岁,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就连儿子都没活过他。除此之外,其他殷家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儿身体上的毛病,就和前朝皇室遗传的头风病一样。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近亲结婚的危害了。
历史上其实有不少朝代的皇室都存在这个问题,古人就喜欢亲上加亲嘛,再或许还有一些政治以及利益上的考虑,所以就谁都逃不了。严重点的就是每任皇帝都是不可理喻的精神病,祸害着祸害着就亡国了,后世传下来的名声都是某知名精神病家族,顺带蛐蛐一下他们都干了什么荒唐事。
轻一点的就是身体不好,晚年饱受病痛折磨,再或者短命到连成年都活不到。】
得,天幕刚打击完皇子,这就轮到皇帝本人了。
听到前面的时候,皇帝就已经暗暗提起了一颗心,果不其然,天幕谁都没放过,居然说起了他们殷家的血脉问题。
皇帝的脸色瞬间严肃,朝臣们也跟着一个个或噤若寒蝉或面色严峻起来,毕竟此种说法一出,难保不会有人以此为借口想要推翻殷宣皇室,虽然如今天下已经趋向稳定,但乱臣贼子什么时候都不缺,有一些反王后裔因为藏的好,可是到现在还没彻底抓完呢。
不过等说到后来,皇帝的脸色也稍微缓和了一点,怎么说呢,如果只提起他们殷家,那他还会担心,但若是被提名的不止他们家一个,而是历朝历代都有份,那他就放心多了。
虽然这件事可能还是会造成一点动荡。
思及此处,皇帝心中已经有了腹稿,准备在听完天幕这期的讲史之后,就立刻去处理问题。
然而这边正想着,回过神来才想起那边天幕居然说他儿子活了一百一十二岁。
皇帝:“……?!”
这是皇帝能活到的真实岁数吗?这都活成人瑞了吧?
他儿子不会是改了年龄算法吧?
天幕下的不少人顿时也被这条消息冲击了一脸,就连讨论皇室的遗传病这件事一时都顾不得了,还是那句话,从古至今谁见过皇帝能活到这个岁数啊!一般人都活不了这么长!十里八乡要是有这么一个人瑞,那都是要赶来沾喜气的。
而且历朝历代针对这种长寿的老人都是有福利的,像是前朝,就规定八十岁老人给予一人服侍,九十岁老人则给予两人,一百岁老人给予三人,除此之外还奖励老者可以当官,年龄大的妇女还可以被封为郡君、县君或者乡君。
而本朝虽然不给官也不封爵,但却会赏赐布匹、金银以及粮食,当地官员也会登门慰问,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这方面有多重视。
【好了,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归正题,也就是殷钊将皇位传给孝宗这件事,前面的很多原因也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得不感叹几句时也命也。
天庆三十年三月,殷钊突发急症,连夜召了孝宗进宫,并将皇位传给对方后就薨逝了。
这里公认的其中一个说法是:天庆帝极可能就像我们刚才讨论的一样,看哪个儿子都很纠结觉得不合适,想再等一等,结果没想到身体明明还很硬朗的他居然会突发急症,眼看就要不好了,时间紧迫之下,也就只好选了虽然略显愚笨,但性情仁厚的长子。
一方面是孝宗居长,其他儿子又都没比他优秀太多,名正言顺更不容易造成朝野动荡;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几个性情稍显暴戾,很可能在上位后清算兄弟的儿子,孝宗简直就是兄弟们的养老保险,没看搞巫术诅咒他被圈禁的弟弟都给放出来又封了赵王吗?这人还挺大度的嘞。】
大殿中的气氛一时冷凝,所有人纷纷僵硬,如今正是天庆二十四年八月,那这么说当今皇帝岂不是就只有差不多六年好活了?这是他们应该听的吗?
也有老臣琢磨,觉得应该再次上书劝陛下早立太子以安朝野,往日他们劝了陛下都没听,这次总应该听了吧?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也先是心里咯噔一下,随后便眉头一压,向殿中的群臣扫视过去,重点则放在了几个陪他一起打天下的勋贵身上,想到天幕所言的孝宗之死以及继位之君,心头冷意划过。
这些人若是老实,他倒不建议让他们安享晚年,若是不老实……哼!
被夸大度的三皇子一脸愁苦,他这么大度也没见他那个篡位的弟弟放过他。
殷闵唏嘘,这种突发情况谁又能预料到呢?皇帝或许早就考虑过立长子,不然也不会在最后时刻下决断这么快,但看一眼平庸的儿子,再看一眼北边的游牧民族和朝堂上的大臣,判断出这个儿子多半压不住,于是就犹豫不决。却又没有如某个皇帝般当机立断杀的人头滚滚给孙子铺路的决断——他推测后面那个厉帝估计就是在某些大臣的拥护下上的位,这就是家里没收拾干净的后果了。
皇帝也不好当啊,一步走错,后果就是很难承担得起的。
【总而言之,孝宗就这么继位了,而关于殷钊的突发急症,史学家也有不少相关推测,很可能是他早年打仗留下了暗伤,本人脾气又挺爆,心脑血管方面也可能有点问题。再加上年纪大了饮食又不健康,日常就喜欢大鱼大肉,多油多盐,以及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遗传学问题,于是突发脑血栓什么的就去世了。】

天幕的话语一出,大殿上顿时就有许多人坐不住了,宰相陆有年原本还坐在那里当壁花,哪怕天幕之前曾有过那么多惊人之语,都沉稳的坐在原处没评价什么,但此时却一步迈出,对着高处的帝王拱手谏言道:“天下危亡皆系于陛下一人,臣请陛下万望珍重身体,切忌再行放纵口腹之欲,嗔怒之心也当克制。”
皇帝自然明白臣子这番话中所蕴含的真情与恳切,况且这番话也确实做不得假,在位皇帝好坏,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极其深远。
思及此处,皇帝竟也顾不得因为天幕方才说的话语而忧虑了,血脉乃是出生时就注定的,没办法改变,然而未来却是事在人为。
本朝既然有天幕出现向他这个皇帝透露未来,就必然支持他做出改变,如此他还枉做那般矫情姿态做什么?他笃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最起码不会再重蹈覆辙令败家子登上帝位,荼毒生灵。
如此看来这天幕所言虽然有不好的地方,却是远远利大于弊的,至于那些可能产生的乱子,大权在握的皇帝虽然觉得麻烦,却不认为自己镇压不住。
想通了一切,皇帝心中一时竟升起万丈豪情。
“爱卿快快平身,此等良言朕自会谨记于心。”皇帝亲身将爱臣扶起,转而思忖,心中长叹道:确实是时候该管住口腹之欲,注重修心养性了,没想到只是这么一点放纵,竟能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死了倒不足惜,天下却因此受累。
【孝宗在位期间的政绩也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延续他爹在位时的政策,只能说优点是没什么缺点,缺点是没什么优点。
如果他能一直按照这个方针进行下去的话倒也没什么,然而也不知道是不是久不捅篓子的人,一捅篓子就要捅个大的,这一次,这位平庸君王竟亲手为自己将来的死而埋下了伏笔,也成就了史书记载上孝宗执政最大的过错,后果竟是直接把自己给葬送了。】
群臣们面面相觑,皇帝则努力再努力的平复心绪,而三皇子本人脑门则是滴溜溜的渗出了汗珠,未来的他究竟做了什么?才会把自己的性命都给葬送了?
【兴和二年十二月初,北方胡人来犯,恰逢此时戍边大将定国公秦祎病逝,这种情形下朝中总要重新派人去反击吧?哎,重点就在这里了,孝宗选谁不好偏偏选了义阳王李崇去。】
殿内先是为胡人来犯的消息而一片沉默,随后齐刷刷的看向了坐在殿内前排的义阳王李崇。
面对所有人以及皇帝看过来的目光,李崇:“……”
格老子的!
他心中暗骂,表面上却不得不做出诚惶诚恐的姿态:“臣觉得这里面可能有误会。”
皇帝笑容微妙,这个义兄他可是很了解,能力平平心却很大,打个胡人不让他们继续进犯,靠着手下的人辅佐或许勉勉强强可以,但怕不是他死后后继者镇压不住,重新有了兵权后就又心思不正,做了什么蠢事。
殷闵心情也很微妙,随手端起桌上的一盅酒就喝了一口,他觉得自己仿佛隐约间意识到了什么,李崇的族妹正是宫里的贵妃,诞育有皇二十子,嘶……会不会,那个厉帝就是他这个弟弟啊!
ps:请勿下载或安装任何外部未知来源软件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