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 by白色的木
白色的木  发于:2024年05月05日

关灯
护眼

但就算是这样,包头还想克扣他们的血汗钱。
老皇帝:“那你赢了吗?”
太子笑呵呵地从柱子后面探出脑袋:“那当然!现在踹匠的薪水是按布匹发放了!每碾一匹布,薪水十三文钱!”
——布一匹,宽二尺二寸。
老皇帝态度坚决:“那他们可以去找官府,官府自然会替他们讨薪,也可以谈到这个价格。”
太子:“那你当初被逼卖田,卖身为奴时,为什么不报官?”
老皇帝:“……”
太子:“……爹,我说我不是故意这么说的,你信吗?”
两人视线正好打了个对面儿。
太子拔腿继续绕柱。
老皇帝追在后面打。
“啊——”
东宫里抖开一声惨叫。
反正,三四千踹匠暴力讨薪这件事,在太子献出红肿臀部后,消于无形。
没有官府追究,没有衙役责问,本来已经做好抗争准备的踹匠们简直像是喜鹊炸了群,兴高采烈,欣喜若狂。
不过,朝堂正在据此拟定相关规章制度,日后再碰到此事,严格按照规章办事。
许烟杪关注了一下这事,确定踹匠们不会被官府针对,便也高高兴兴继续吃吃喝喝,翻翻八卦,小日子过得可开心了。
转眼就到了土豆出苗的时候。
——而在五天前,玉米已经种下了。红薯还没到种下的时间。
打眼望去,上百亩地全种了土豆,嫩嘟嘟一片土豆苗,枝繁叶茂,春意盎然。
从土豆原产地而来的土著伊拉拉比划着肢体语言,间或交杂几句土话,谢洛水连忙道:“陛下,伊拉拉的意思是,到七月上旬,土豆就能收获了。”
老皇帝微微颔首,走到地里,蹲下身子去看那毛绒绒的一排。脸上露出喜色。
虽然第一次种土豆,也不知道现在长势如何,但看那苗壮茂盛的样子,他就打心眼里高兴。
许烟杪在心声里说过土豆、红薯、玉米的缺点。
比如这土豆,贮藏麻烦,在水结冰的温度下就容易受冻,但稍高一点时,又容易出芽。而且由于土豆含水量高,难以远距离运输,又没办法长期贮藏。
——当然,长期贮藏这个,由伊拉拉提供的土豆冻干技术,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麻烦了一点。
——至于土豆疫病这个事情,由于美洲那边土豆有几百个品种,谢洛水带回来其中十几种,以后还可以继续开船去,倒是不用担心找不到其他能够抗病的替代品种的问题。
而且,土豆也不能连着种,需要和其他作物轮种。
但是,土豆在劣田的情况下,能够亩产五百七十二斤,并且特别特别不挑地,沙地也能种,对于老皇帝而言,足够忽略其他缺点了。
毕竟,能指望平头百姓有什么良田呢?

老皇帝给每个农人发一亩地种土豆,就是为了方便他们实验。
而大多数农人,也被告知了这一点。
再往后,一直到七月上旬土豆成熟,无数报告飞上老皇帝的桌案。
甲区廿四,给土豆浇水过勤,收成之日,所结土豆大小如鸽蛋。失败。
丙区卅一,种土豆施鸡粪,鸡粪生刺草虫,长出来的土豆坑坑洼洼,被咬得很难看。勉强算失败。
乙区零九,土豆收获时,用铁锹挖掘,有所损伤。改用四股叉,发现损伤减少。有贡献。
丁区十二,收获七天后,土豆发芽与皱缩,多次排查原因,发现是因其将之存放菜窖中,过热。失败。
戊区廿六,奇思妙想,发现土豆煮熟后很黏糊,拿去混了泥巴,做成砖,晒干之后砖块质地坚硬。
老皇帝:“……”
老皇帝:“这个……也赏吧。”
毕竟土豆相对来说容易获得一点,百姓以后可以慢慢积攒土豆砖,给自己家里换一座砖房。比土屋保暖。
又问:“船上那一舱土豆和红薯真的没有救了吗?”
谢洛水和大将军都低着头,感觉自己很对不起华夏百姓。
大将军一拍大腿:“我再去一趟巴拉圭部落,这次知道路线了,用不了两年。再去取些土豆、红薯种子回来。这一次一定不把它们放在一起!”
之前运回来的时候,其他船舱都是分开放,但有一舱混着放了,谁能想到,土豆和红薯不能混在一次存放,不然就会让红薯僵心,土豆发芽。
总之,那一舱算是废了。
——土豆发芽后确实不影响种植,但当时是在海上。
老皇帝点点头,又道:“无妨,出现新种总是要摸索着去养,废了也很正常。这次划分百亩田地种土豆,几个月里出现的问题,汇聚成册,足足有五个小册子。但万事开头难,只要过了开头,往后日子就好过了。”
大将军和谢洛水齐齐点头。
老皇帝突然拿出一卷画铺在桌上:“来,看看,当时我亲自收土豆时,让人画的。”
——真的是亲自收,他给自己也划分了小部分地,每天自己种地、浇水、施肥、打理土豆苗,到土豆成熟时还自己去挖,不让任何农官插手。
大将军和谢洛水探头去看,只见画卷上,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身材壮硕的老人肩上扛着四股叉,脚下一堆刚挖出来还粘着泥的土豆,麻衫长裤,皮肤黑红,牙齿雪白,笑容灿烂。
整幅画都透露着一股丰收的喜悦。
谢洛水和大将军异口同声:“这个画得好看!”
他们特别能欣赏得来这种。
老皇帝哈哈大笑:“好看是好看,就是老喽,才种小半亩地就快累垮了。你们别看画上我很精神,这几个月下蒸上晒的,我现在腰酸手皮痛。”
但是,土豆能种出来就好。
土豆种出来了,就有更多的种子,就能让这些老农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种土豆。
不必特意推广,只要农人发现他们那个去了京师的邻居回到家乡后,种了新的作物,能当主粮,管饱,亩产高,山地也能种,他们自然就会好奇,就会去询问种子。
这比官府主动推广还有用。
不过,现在红薯还没收获完,倒也不急于一时。
许烟杪把火鸡肉切碎放进锅里,伴着香菇片和洋葱丁一起炒,最后放入菠菜。各种调味料也在做菜过程中洒入,不一会儿,一份大杂烩就出锅了。
刚端到桌上,正靠着冰盆消暑的狮猫“扑”地一下跳到许烟杪膝盖上,睁着一双大眼睛对着他。许烟杪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摩它的背。
——毛又凉又滑,养得可好了。
一边凝重地说:“不行,乖崽,这是我要吃的。”
随后,虔诚地拿起筷子,将火鸡肉夹到嘴里,咀嚼。
“……”
咀嚼……
“……”
许烟杪面无表情地把火鸡肉强行咽下去。
内心尖叫:【怎么会有肉比鸡胸肉还柴!!!】
【跟吃卫生纸似的。】
许烟杪盯着这盘子菜看了半天。
【不能浪费粮食……】
【可是它真的很难吃……】
【但是浪费粮食也是真的可耻……】
【等等!我知道了!】
许郎脑门上亮起灯泡。他迅速用筷子把火鸡肉挑出来放到空碟子里,端到隔壁:“婆婆!婆婆!帮个忙!”
隔壁的婆婆拉开房门,用温和的嗓音问:“什么忙啊?”
许烟杪举起碟子:“婆婆能不能帮我把它捣成糊糊。”
——他家那个厨子这个时间点已经回家了,只能求助别人。
捣成糊糊,应该就好入口了吧?
婆婆乐呵呵道:“可以啊,你一刻钟后来拿。”
“谢谢婆婆!”
“哎!”
婆婆转身把这碟子火鸡肉放到厨房里,然后去翻自己捣肉的工具。
人刚转身,左军都督佥事偷偷探头,伸出手,迅速调换了一块肉。
放进碟子里的是一块鸡肉,还是鸡腿肉,他夹走了火鸡肉。并且跑到离厨房很远的角落里。
‘让我看看,这肉到底有多难……’
“呕——”
永昌侯翻墙进院,偷偷夹走一块火鸡肉。再放下一块鸭肉。
内心嘀咕:真有那么难吃吗!
“呕——”
‘俺不信,还会有肉像吃纸一样!’
前军都督佥事放下一块兔肉,迅速夹走一块火鸡肉。
“呕——”
“总算找到了。”
婆婆抱着捣肉的工具回到厨房,看到那碟子肉时愣了一下。
她怎么感觉……好像这些肉有哪里不对?
随后又觉得是自己多想了,将肉倒进洗好的捣肉工具里,捣成了糊糊,重新倒进碟子里。一刻钟后,许烟杪准时到达:“谢谢婆婆!”
婆婆脸上都笑开了花:“不用谢,不用谢。”
许烟杪带着“火鸡肉”回家,眼一闭心一横,吃了一勺。
【咦?】
【怎么感觉好像变好吃了?难道真的是任何东西变成糊糊都不难吃?】
【好耶!】
他真机智!
许烟杪高高兴兴吃完一碗“火鸡肉糊糊”,不过剩下的肉他不打算再吃了。
“乖崽,快来吃!”
许烟杪把火鸡肉放进锅里加水煮,不加任何调味地煮熟,撕进猫碗里。
“这肉爸爸不吃,都给你吃啊。”
小猫发出没见过世面的呜呜声,一脑袋扎食盘里。
迅速抬起头,蹿到一边,离那盘火鸡肉远远的。
【说起来,土豆成熟了,我要不要去找太子要几个土豆,研究一下薯条怎么炸啊?】
第二天上朝时,许烟杪第一句心声就是这个。
太子正在走神,突然听到自己的称谓,回过神来,回忆了一下刚才许烟杪在说什么后,顿时精神大震。
薯条……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好吃吗?
【说到太子……】许烟杪的思维很跳跃:【说起来,我老是觉得那个老皇帝把人流放云贵,等太子登基再将人捞回来施恩这个做法很眼熟,我肯定在哪里见过来着……在哪儿呢?】
许烟杪又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走神得特别明显,上到皇帝下到御史,全当没看见。
然后,默契地趁此机会谈一下正事。
老皇帝:“高华春,你出来说一下你昨天上的奏章。为何要把税收以实物为主换成税收以白银为主?”
朝堂上,一些官员还愣了一下,回忆高华春是谁。
直到万寿公主走出来,他们才想起来这是万寿公主的闺名。
万寿公主拱手行礼:“陛下,如今太仓银库有三千余万两白银……”
老皇帝:“多少?!”
万寿公主:“三千余万两白银。”
老皇帝:“哪来这么多白银?”
万寿公主:“陛下,以往我们银库,银子贮量除了来源于国内银矿的开采,便是来源于他国上供,倭国、交趾、缅甸、高丽……岁贡银不过三十万两。现如今,倭岛银矿尽在我大夏手中,每岁开采之矿至少五百万两白银。又因着海上贸易……”
万寿公主委婉委婉又委婉。
说是海上贸易,实际上,就是把舍利子制品销往国外。
但这事虽然做了,但不能放在明面上说。毕竟出去的人直接把舍利子制品伪装成了珍惜物品,大赚特赚。这事不太符合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形象。
——括弧,鸡骨头做的舍利子制品,括弧完毕。
“哦哦。”老皇帝恍然大悟:“你继续。”
万寿公主:“银库中白银堆积如山,可若不能换成粮食布匹,终究是废铁。”
万寿公主:“臣认为,倘若将税收变成以银为主,使朝野皆用银,租、役、贡皆征银,国库中的三千万两白银就能动起来。”
便有官员出来,责问:“白银存放在银库中又不会跑,如何需要动起来?反倒是税收以银为主,百姓需要先将米麦兑换成白银,再把白银缴纳给官府,这其中门道便能增多,以往多少百姓是因此倾家荡产,不知公主是何居心!”
万寿公主平静地说:“以银为税物,比实物为税物更便于百姓运送。何况,我并未说田赋全部以银缴纳,百姓依旧可以按照需求与需要,缴纳粮食、生丝、原棉以及织物。”
万寿公主对着老皇帝再次拱拱手,决定用一个很直观的数字来表达为什么粮税变成银税,能够方便运输,减少徭役——因为运送税收,那也是要征百姓来运送的。
“此次江南漕粮四百万石,若折成白银,只需运送百万两白银即可。”
作者有话说:
结尾参考明朝正统年间“金花银”事件。
顺便,只要去看明清的税收单子,就会发现,明清以银纳税,但是同样也有粮食、生丝、原棉、织物这些税收记录,这就证明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所以我文里,公主对此的用词是“以银为主”,而不是“只以银纳税”。
本章所有和白银税收有关内容,全是参考了明清税收的情况。
并且由于大夏有足够的银矿(主要是打下了倭国),反而比历史上更容易发展银本位。历史上由于大量白银是来自国外,华夏本土银矿不足,导致脖子被卡,一旦跟国外的白银贸易有问题,华夏就会银荒,然后就经济萧条。
(也就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白银来源是海上贸易,明清政府失去了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权。从而导致在对西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再直白一点,那段时间里,明清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全来源于西方卡不卡我们的白银)

第176章 陛下,你也不想偷偷削武官底薪的事情,被发现吧?
数字是最直观的东西,四百万石粮食和百万两白银这个差别一出来,大部分官员面上表情都变得若有所思。就连出来反驳万寿公主的那个官员,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万寿公主更进一步拿出自己的数据:“过往税收,是由官府指定粮仓,百姓将粮食运送到此仓,而中途的粮食损耗由百姓自己承担。”
其中就包括了,路途颠簸粮食散落的数量,还有百姓中途吃饭吃掉的数量。
“曾经就出现过一次解运距离过远,三车漕粮,运输之人吃掉一车半的情形。也就是,实际上,百姓看似只需要交税交足三车粮,实际上却是要交四车半。”
万寿公主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但倘若征收白银,百姓运送白银,只需在运输路途中,于当地直接买粮食食用,损耗便会少很多。”
她这么思索很有道理。
但一项政策出来,必然是要经历质疑。
又有官员走出来,语气很好的询问:“郎中此举确是欲为百姓牟利,可倘若有官员恶意在夏税秋税期间,抬高银价,这又要如何应对呢?”
——这是一个从县令升上来的官员,对基层的情况很是了解。
万寿公主沉吟两息,道:“万变不离其宗,此事可以按灾时,商人恶意抬高粮价的对策来处理。”
也就是,税收期间由朝廷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定好各个地区的银价,不允许私自涨价。
然后由御史及锦衣卫监视天下,严惩恶意抬价的官员和商人,一旦发现有人藉机抬高银价,不仅要追回其非法所得,还要给予严厉的惩处,以儆效尤。
这些在万寿公主呈上的奏章里都有写。
那个官员流露出赞同的目光,点了点头,又对着老皇帝拱手:“如此,臣无异议了。”
户部右侍郎魏仁出列:“陛下,臣认为此举应当先选几个府实行,确定其可用,再将之推行。”
老皇帝点点头:“确实需要……”
【哦豁!试点啊!】
大夏君臣:“!!!”
许烟杪你怎么这么快就回神了!不再多看一眼到底是什么让你眼熟吗!
你这样,等会儿我们还得分心去听你带来的热闹,一心二用好辛苦的!
老皇帝坚强地把剩下的话说完:“确实需要选几个府实行,卿家可有想法?”
户部右侍郎轻轻松松就甩出了几个数据:“如今大夏一岁之田赋,最多不超过两千九百五十万石,其中,一千二百万石由地方支配,余下一千七百五十万石中,四百万石来自南方,一千三百五十万石来自北方,但,其中七百五十万是军费,也就是说……”
他抛出最后的答案:“需要运输到京师的粮食,南方是四百万石,北方是六百万石,南少北多,应当在北方选两个运输粮食不便的州府实行此政,再在南方选一个同样运输不便的州府,实行此政。”
【哇!】许郎在心里鼓掌:【这些数据都是平时记下来的吗!】
户部右侍郎整个人简直像吃了仙丹似的精神焕发。
甚至恨不得昭告天下。
他!魏仁!今天被白泽夸奖了!今天必然福星高照,运气斐然!
——重度迷信患者。
没忍住,又炫了一下自己对于数字的敏感:“说到税收分配,往年全体武官俸禄折成银约莫是十余万两,今岁提到近二十万两了,陛下隆恩浩荡,如此宽惠厚爱,臣虽为文官,却也为之感怀。”
上首,老皇帝愣了一下,咳嗽一声,语气一转:“这事不必特意拿出来说。武官为朕出生入死,提一下薪水,是应该的。”
“陛下!!!”
全体武官热泪盈眶。
老皇帝:“咳咳,继续说税收之事,些许小事往后不必再提。”
【因为偷偷扣了武官的俸禄,怕提多了被发现?】
沉默,是今天的武官们。
有文官好友悄悄摸摸地,在御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问一句:“你还好吗?”
那武官干巴巴道:“有点晕。”
文官好友拍了拍他的肩膀,同情地说:“节哀。”
而户部右侍郎人已经傻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居然会捅出这个事情来。
他知道了!
户部右侍郎面带焦色。
看来是他今天运道特别不好,说不定会碰到丢官或者砍头的大事。但因为小白泽的福气护佑,变成了这种不涉及性命的祸事!
没错!肯定是这样!
户部右侍郎正了正有些歪的玉笏,“呼!”地吐出一口气。
【说起来,文官没有扣吗?我看看……确实没有扣,虽然很大可能是再扣就活不下去了,薪水已经没办法让从九品小官每天吃肉了。武官好歹还有老皇帝假借扶持文武平衡的名义,时不时给一波赏钱续命。】
老皇帝:“……”
许烟杪,你别夹带私货。任何一个朝代,从九品小官也没办法每天吃肉。
武官们哀怨的目光看向老皇帝。
陛下!你别不看我们!这怎么一回事,你说清楚啊!亏我们过去还觉得我们是你心尖尖上的武官,才得到你时不时的赏钱呢!
老皇帝:“……”
啊……这个……那个……
老皇帝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仿佛透过鞋面能看到由于高强度种地,有些脓肿的脚背。
【不过,老皇帝也不容易。前朝留下的那堆烂摊子,他花了三十五年都没恢复过来。】
【比如说那个历法计算错误,导致亩产一直提不上去。】
【还比如币制混乱……】
【又倒霉碰上连年天灾,每年国内不是水灾、旱灾,就是蝗灾、雪灾的,近几年才稍微好一些,没那么频繁了。】
【又不能直接和武官说:现在国家困难,你们削一下薪水,大家一起共度难关。人家为你抛头颅洒热血,勒紧裤腰带打天下,不是为了打下天下后还继续勒裤腰带,他们也早过了靠理想就能生活的年纪了。】
【所以只能从刚建国就说,你们的薪水就是某某两银子嘛。这还是老皇帝和袁尚书商议出来的。】
【说起来这三十五年里武官薪水还是有涨的,毕竟开国初那会儿,全体武官俸禄折成银大概是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怪吉利的。】
武官们:呸!吉利有个屁用啊!来点实惠的啊!
【不过开国那会儿,原定就是十几万两,因为国力不足就削了,现在改成二十万两,比以前涨了。】
武官们数了数指头。
也就是说,扣掉陛下偷偷给我们塞的钱,再努力当个十年的官,就能把损失补回来了?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许烟杪逻辑很好,他一下子转了过来:【不过这是不是意味着,前面三十五年,武官得到的赏赐,都不是赏赐,只是弥补损失?你以为是奖金,实际上是偷偷补的薪水?那前面三十五年工作做得好的奖励呢?】
面对着一堆幽怨的目光,老皇帝也难得心虚了一把。
这个……这个……最近腰包肥了,要不再赏赐一波吧?
——就是心头肉有点疼。
老皇帝:“关于税收之事,谁还有想法?”
武官们默默盯着他。
陛下,你别转移话题。
老皇帝颇为专注地盯着万寿公主看,目光中抱着对她的殷殷期待。
万寿公主为难地垂下眼睛。
她要说的部分,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啊。
万寿公主绞尽脑汁:“陛下,这个……”
“嗯?”老皇帝语气和蔼:“没事,慢慢说。”
万寿公主目光看到太子,突然灵光一闪:“陛下,臣认为可以学习一下踹匠会馆。他们为了讨薪,提前准备了罢工准备金,户部也可以为了此次新型税收,准备足够的救济粮食,倘若出现问题,百姓因交税而陷入困境,便可及时予以赈济。”
建议很好,就是户部又得拨一部分钱出去。
老皇帝:“这事朕觉得可行。”
说完,下意识看向袁政,等着对方反驳。
前户部尚书,现工部尚书袁政抬了抬眼皮,半点没吭声。
老皇帝反应过来:这人调任了。
也就是说,他现在可以随便支配内库和国库了!
老皇帝顿时激动起来。
“咳咳,我们国内如今有多少矿场?此前都是将朝廷无力开采的矿场让民间承买,现在也应当归于朝廷了?”
搞钱搞钱!
许多官员都看向袁尚书。
这是他之前搞出来的政策。
因为大多数开国皇帝治下,国力还没起来,很多地方属于有心无力。
比如矿场,朝廷暂无过多人力去开发,袁尚书就建议把它承包给民间,等矿挖出后,官府抽取其中百分之二十,并且拥有优先购买权,其余的均归业主所有。
而且,官方发现矿场后,便开展买扑——也就是公开竞标拍卖,想获得矿场开发权的人,先缴纳三百贯定金,然后任由其叫价,价高者得。没有拍到的,可以退定金。但是付了定金不叫价的,定金不退,还有处罚。
袁尚书安安静静地站在原地,好像老皇帝说的政策和他无关。
那、那就……
百官迟疑着:“可以一试。”
现在开国三十五年了,又有倭岛的矿支撑,如今国库也丰裕了,应该问题不大吧?
老皇帝:“关于朝廷接下来的行动,你们有什么想法?正好可以趁此时说一说。”
——老板大方给经费了!!!
各个部门精神一震,立刻就有十几个官员不约而同站了出来。
金部司郎中:“陛下!每年发舶时节,市舶司若能设宴犒劳一番蕃商、海商,所需费用不满二百余贯,却可带动更多的蕃商来大夏贸易。也能激励海商出海。”
老皇帝:“才二百余贯,准了!”
金部司郎中:“谢陛下!”
工部侍郎:“陛下!如今京师居不易,可否在官地上建官屋,供与百姓居住——屋子可以破漏一些,但每间屋子每个月只收租金五百文,以显陛下仁慈。”
建屋子又得拨出一笔钱。
老皇帝:“行!既然是利民之举,这个也准了!”
百官:“!!!”
芜湖!!!
那我们继续啦!
作者有话说:
老皇帝激动自己能管钱这段
我闺蜜说:老皇帝看起来像妻管严被管了一辈子然后老婆死了()
我: (⊙o⊙)
后来,她看完整章
她:我错了,这明明是一群熊孩子死了妈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及,如果国家有技能树,老朱肯定是狂点农业那一类的。
有大臣让他开银场,他:“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你以为报产量就行了嘛,没有的事。
广平府吏王允道说:“磁州临水镇地产铁,元时尝于此置铁冶都提举司,总辖沙窝等八冶,炉丁万五千,户岁收铁百余万斤,请如旧置炉冶铁。”
老朱表示:“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然后,将王允道“杖之,流海外”
所以,导致我一直怀疑,穿越者跟他说倭国那边有银矿,他真的会愿意攻打吗()
在明王朝统治早期,明廷规定用粮食来呈交土地税,全国税额总说接近2950万石。在理论上,2950万石永远是最高限额。在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都不应该突破此限额。基本税率经常下降,很少上升。
在2950万石中,有1200万石由地方政府支配,作为官俸、行政费、抚恤金和养老金之类、赈济费、官府学校费和地方粮仓储存费。另外800万石,主要在政府花费
——《中华族群的进化》
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馀万石
——《明史》
给民间承包矿场,参考宋朝:
即许雇募人工采打,或召人户开采,应一行用度以至灯油之类,并许召保借支官钱应副,候烹采到宝货,先行还官外,余充课利
——《宋会要辑稿》
诸处新坑有用官钱令坑户开发去处,若至矿宝浩瀚,还纳官钱了当外,有矿宝,除填纳,不问多少,并系元管开发新坑户卖钱入己,显属侥幸。今相度诸路坑场,如有坑户系用官钱开发坑垅,若遇矿宝,除填纳官钱了当外,有剩钱分给施行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