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 by三傻二疯
三傻二疯  发于:2023年08月25日

关灯
护眼

武家诸脉同气连枝,太平公主亦不能不为夫家尽力。但她被领入九州亭之后,抬眼一见却不觉骇异:皇帝盘坐于紫檀长几案之后,埋头手不停挥,身侧是以冰块雕刻而成,纵高足有一丈的瀛台与方丈;而几案上的奏折堆积如山,高度竟与这冰雕差相仿佛。
在太平公主的记忆之中,这副景象也唯有在昔日天皇天后二圣临朝时才得一见。彼时女皇精力充沛、励精图治,料理政务如掌上观文,案牍之中从不厌倦;常常与学士女官们议论政事至通宵达旦。只是数年前废黜大哥独揽大权以来,皇帝或许是年老而倦勤,渐渐开始委任宰相为自己代劳;皇权固然并无动摇,但日常政事却难免会有疏忽与宽纵之处。
数年之间,权贵豪门能依仗权势肆行非法,多半也是利用了女皇这似有意、似无意的疏忽。但而今——而今望一眼这高耸如山的奏折与御批,熟稔母亲心意的太平公主登时悚然,意识到了最隐秘的关键——至尊执政的作风,恐怕又要大有变革了!
在这样朝野变动的微妙关头,行事愈发要留意。太平公主心中打鼓,小心行下礼去。皇帝唔了一声,颔首示意她坐于案前,抬手从身侧翻出了一本奏折。
“狄仁杰上表谢恩,劝朕推隆亲亲之恩,重用骨肉至亲。”皇帝淡淡道:“他还特意在奏表中举荐了你,称你‘忠孝行己,仁明绝伦。才无不周,识无不综’,可堪大用。”
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蒙住了。
说实话,仰仗着皇帝爱女的身份,太平公主私下也结交了几位希图攀缘皇室的重臣,偶尔也能在母亲面前敲敲边鼓。但这狄仁杰……这狄仁杰她委实是没有过半分来往,怎么会突然寄来这么一封惊天动地的奏疏?!
宰辅重臣公然举荐皇室公主入朝理政!太平公主再不解世事,靠直觉也能闻出这敏感操作背后令人毛骨悚然的意味——自皇帝登基以来,最为忌讳的便是内外勾结‘外臣上书为宗室说话’,这是武周朝真正的禁忌,所谓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太平公主瞠目结舌,正绞尽脑汁想着该如何辩解。却听皇帝又徐徐开口:
“此外,狄仁杰还献上了一些洛州的特产,请朕转交于你。”
太平公主:…………
得了,公主登时头皮嘴巴发苦,额头涔涔流出冷汗:这是宰相该做的事么?这是活腻歪了要自爆拖人下水吧?
狄仁杰,老娘与你何怨何仇?!
太平怒火攻心,只能开口辩驳:
“陛下,臣与这狄大人委实并无来往——”
“朕知道。”皇帝平静截断了她:“狄怀英更不是趋炎附势的人。他千里迢迢倾家荡产的给你送来这些礼物,不过是因为愧疚的赔礼罢了。”
太平公主:……啥?
皇帝一句话不过寥寥二十余字,却瞬间把公主的脑子给干过载了:为什么会是“赔礼”?为什么又会“愧疚”?——还有,还有,为什么陛下的口吻如此宽厚,竟然只呼“怀英”而不称姓名?
你们君臣到底是打什么哑谜呢?!
她只能艰难开口:“臣……臣实不知——”
皇帝低头翻检奏折,并不抬头打量自己那脑子烧得快要冒烟的亲生女儿,语气依旧平和。
“也没什么。不过是朝堂的老把戏罢了。”女皇道:“朕拔擢了他狄怀英入阁拜相,那朝廷中亲近李唐的势力便未免太强。为了稍加平衡么,就得举荐一位朕信得过的至亲来料理政事……以现在的局势看,也唯有你最为合适。”
说到此处,女皇却不觉微微一笑:“不过,这姓狄的还的确有几份良心——大概是真忠于太宗皇帝与高宗皇帝吧,而今要亲手摧折他们的骨肉,到底还是心有不忍。”
皇帝抛下奏折,终于抬头望了一眼,不出所料的看到了爱女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
“不明白么?”皇帝道。
太平公主瞠目结舌,只能期期艾艾:“臣,臣愚昧……”
皇帝微微一笑,声音轻柔而又和缓;在这一刹那之间,她不再像是高高在上,威严华贵而不可凌犯的至尊,反倒更接近于太平公主幼年牙牙学语之时,朦胧记忆中那温柔循循善诱的慈母形象:
“这也不难明白,狄怀英只是留意到了你的身份而已。”皇帝柔声道:“而今朝堂波涛诡谲,但概而论之,不过李、武两派而已。所谓非此即彼,非李即武,没有缓和的余地。朕在世时还好,朕若不在,朝中定然要有一番龙争虎斗——尔时你死我活,必将分出生死而罢休。但在这样的紧要时候,太平,你是倒向李家,还是倒向武家呢?”
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不出意料的看到公主的脸上褪去了最后一丝血色。
显然,在稍稍点拨之后,聪颖敏达的太平公主终于意识到了这小小一封奏疏的要害,意识到了自己那尴尬与可怕的境地。
但这还不是结束,皇帝的语气略无停顿,漠然的女儿揭示出了最不堪的真相,打破她最后的妄想:
“……以你的身份来看,你是什么都没得选。太平,你是李家的女儿,却是武家的儿媳,还生了武家的儿子,因此双方都不能相信你。”女皇平静道:“一旦有一方得胜,便必然会清除你这前朝的余孽,永绝后患。以而今的局势看,恐怕只有你安分守己,绝口不沾权势,或许才能在朕驾崩以后勉强保住性命……而现在,狄怀英为了朝政平衡推你上台,便无异于是拿你的身家,换将来朝局的安稳了。”
“亲手将高宗的骨肉推进火坑里,想来狄怀英的心中,也有点不是滋味吧?”
皇帝的语气淡然而又平定,仿佛只是闲闲聊及家常琐事。太平公主脸色却渐渐煞白一片,近乎于摇摇欲坠,牙齿打战。在反应不及的惶惑与恐惧之中,太平公主只能勉力从喉咙中挤出一句艰涩的颤音:
“女儿——女儿……”
皇帝深深凝视她片刻,终于长长叹了口气:
“罢了!狄仁杰在奏疏中反复劝朕爱惜骨肉,朕也知道他的意思。一个臣下尚且能怜悯旧主的女儿,朕总不能比他更无情——也罢,太平,朕可以为你做些打算。”
太平公主愕然凝望母亲,嗫嚅着开阖嘴唇,却不能出声。
皇帝抛开了奏折,盘膝在几案后正襟危坐,神色却骤尔变得郑重而凝肃。
“听好了,太平。我给你你两条路选。”皇帝一字字道:“第一,若你无心权势,朕可以赐你与武攸暨和离,从此出家避居道观之中,再也不要过问世事;朕临走之前,会仿先汉窦太后的先例,将历年积蓄的私房尽数赐予你。有了这些财物,再仰仗着你的身份,平安度日应该不算为难。”
她停了一停,眼见女儿并未立刻开口答应,才徐徐说了后半句:
“第二,你若执意要当这个执政,朕可以将你的子女过继几个出去。将来设若有万一,也还可以留个念想。”
太平……太平公主怔在了原地。
眼见女儿被这猝不及防的血腥未来所骤然震慑,皇帝抬了抬眉毛,低下头去。
“现在不要答复朕,回去仔细想想吧。”皇帝淡淡道:“——对了,朕听说皇嗣的三儿子颇为玉雪可爱,你下次进宫的时候,带来给朕瞧瞧。”
太平公主茫然点头,恍惚起身行礼,又恍惚退了出去。
八月二十日,狄仁杰终于打点行装,驰入京城。
依往速来惯例,谒宫门谢恩之后,宦官便将他引到了凤阁廊下。但偌大凤阁竟尔空无一人,唯有来往的书吏进进出出,各个都是行色匆匆的模样。
狄仁杰瞻望许久,心中不觉大起狐疑:他听说新相入阁理事,照例都有同僚于廊下设酒宴请,为何而今空无一物?莫不是鄙夷他出身州郡骤得宠幸,要立一立威风么?
按理说这周氏霸凌也无伤大雅,但无奈狄仁杰未曾入阁,眼下竟有些不知所措。所幸不过片刻功夫,一位校书便将他迎了进去,一路送进了政事堂。
刚进政事堂中,却见偌大阁内灯火辉煌,到处都是蜡油、废纸与墨迹,而长长几案两侧人来人往,十几个眼圈乌黑的老头正俯首争论,神游物外。
狄仁杰还未来得及见礼,门口的两个老头抬头索水,一眼望见狄仁杰的面容,登时眼前一亮,大声招呼:
“新人来了!大家不必再忙——新人来了!”
狄仁杰:?!!
这这——这不对吧?

第61章 合作
狄仁杰不知所措,被人推着向前涌去,直到莫名其妙的撞见了一个身着紫袍的老者,眼圈上的乌黑格外深重。
老头很热情的向他拱手:“老夫姓岑……”
狄仁杰听到此语,赶紧叉手作揖,口称不敢——政事堂的宰相们虽然是同朝议事,但岑长倩岑公年资最长,爵位最高,早被公认是朝廷的首相;他不过是蒙恩宠能行走于政事堂中的新人,哪里敢与岑相公分庭抗礼?
岑相公谦和之至,赶紧将他搀扶了起来,粗粗寒暄之后,却开口发问:
“狄公什么时候让人把被褥送进来?再有,不知狄公喜欢什么口味的宵夜?也可以吩咐给厨房,提早做些预备……”
狄仁杰:…………
——不是,这有点不对吧?
仅仅在政事堂内当值了两日,狄仁杰便渐渐理解了当下这怪异的局势。显然,随着宫中发出的诏谕一道比一道严厉,御史们清理积弊的动作随之愈发激烈,往常阿附于武家的党羽逐一被揭发处置,数年来被武氏权势所隐藏的暗雷接连引爆,渐有危及根本之势。再考虑到滞留宫中数十日未归的魏王,那武家的结局恐怕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这样波涛诡谲的时候,亲近李唐的大臣本该趁机发动攻势,一举犁庭扫穴,解决将来继位的后患。但京城至今风平浪静,却没有丝毫政潮的征兆,竟浑若无事一般
究其原因,固然是因朝局不稳,等闲官吏心怀忌惮,不敢轻易下场;另一面却也有不容忽视的客观要素——自八月以来,能搅动政局的相公们都在政事堂内日以继夜的为皇帝,焚膏继晷通宵达旦,可怜一把老骨头被锤炼得憔悴消瘦,一时之间精疲力竭,实在是没有这个出手的力气了!
直到此时,新官上任的狄仁杰才在文山会海之中领悟了皇帝的真意——无怪乎如此大刀阔斧,原来励精图治之下,还有这样阴狠的算计!
但而今已然泥足深陷,纵使领悟到也无可奈何了。在政事堂值了两天的夜班之后,皇帝终于按高宗以来的惯例,在上阳宫正殿召见了新任的宰相。
俗套而又冗长的问候笼络与赏赐之后,皇帝命人捧来了一份奏折。
“这是太平公主上陈给朕的奏报。”女皇面目森严,眉目中竟俨然有了怒意:“公主说,她在饮宴间听见朕亲手拣拔的贵戚豪族竟尔悄悄非议政事,言辞狂悖恶逆,真是令她这做臣子的都不忍心细听。这还都是朕高官厚禄养大的好亲戚!朕委实意料不到,天壤之间,竟会生出这样忘恩负义的东西来!”
狄仁杰愣了一愣,随后拱手:“不知臣可否看一看这奏折?”
皇帝扬一扬头,随侍的女官赶紧将奏折奉上。狄仁杰接过奏折,却并未展开,反而左右观望——殿中的布置真正是贴心得恰到好处,他身边就是一个极大的冰盆呢。
于是狄相公抬手一抛,将奏折掷入了冰盆之中。黄麻纸的奏折立刻被冰水浸润,纸张上的墨迹洇成一团,再也不可辨认。
女皇呵道:“大胆!朕都还未曾读过,你怎么就敢先损毁奏折?这分明是藐视君上!”
言辞之中声色俱厉,俨然咄咄逼人,若不是皇帝手中依旧把玩着香囊,恐怕还真有些吓人。
狄仁杰眼也不抬,心平气和:“陛下,既然臣子都不忍心看,怎么能给君上看呢?”
他又拱了拱手:“再说,太平公主是陛下的爱女,又何必纡尊降贵,像狱吏那样靠告密来博宠呢?”
——就算皇帝有意用太平公主来平衡朝局,但这好歹也是她与先帝金尊玉贵的女儿,难道还真能当作寻常唾手可得的酷吏,随随便便消耗在这样滑稽无聊的罗织告密中么?
女皇的脑子真要糊涂到了这个地步,她现在就该去长安养老!
果然,皇帝只是稍稍抬一抬眉,随即不动声色,慢悠悠开口:
“那狄公以为,朕的女儿不该操心这些妄议政事的悖逆恶人,又该去操心什么呢?”
狄仁杰俯首行礼,平静说出了标准答案:
“金枝玉叶的天家贵嗣,所推重者不在庶务,而在德行。圣人说,‘百善孝为先’,而皇裔的孝心,便是要辅佐君主,赞善匡失,弥补朝政的疏漏……”
这句话板板正正平平无奇,其中却隐约暗藏锋芒——“赞善匡失”是什么意思?“弥补朝政疏漏”又是什么意思?继而有疏漏要弥补,岂非是指摘皇帝施政的举措并非尽善而尽美。
但锋芒中的每一句都是儒家无可辩驳的政治正确,字字句句皆本圣人经典,纵然皇帝亦不能反驳。果然,女皇蹙眉凝视着自己新近拔擢的宰相,双目之间已经渐渐生出了冷光——自废黜庐陵王太后秉政以来,皇帝任用酷吏亲信武氏,政务上颇有不当之处;朝野上下群议鼎沸,不是没有非议的声音。但寻常非议也便罢了,而今竟尔在御前含沙射影,这便近于狂悖而犯上了!
再有,皇帝超擢狄仁杰入阁而拜相,这知遇之恩何等深重?仓促议论君非,岂非忘恩负义?
女皇冷冷打量狄仁杰,目光灼灼逼人凌厉锋锐,如刀如剑如枪如戟,真正是数十年杀伐果断磨砺出来的淋漓杀气。
如此凝视片刻之后,眼见狄仁杰安然不动,她终于移开了目光。
“宰相说得确实有理。”皇帝淡淡道:“——你听到了没有?”
只听环佩声铿然作响,华服锦衣的女子从屏风后小步趋出,深深下拜于地,恭敬行礼。
狄公随意一瞥,不觉瞠目结舌:这女子方额广颐,容貌华贵而有端庄,分明是皇帝的爱女,太平公主!
——不是,皇帝这又是几个意思?!
狄仁杰就是狄仁杰,即使在骤逢巨变的错愕之中,他依然迅速反应了过来:显然,太平公主竟然能在宰相议事时蹑足旁听,必定是已经取得皇帝的俯允,终于有了参政的资格。
当然这也不算稀奇。他狄仁杰拜相后朝中势力大变,皇帝必然要援引亲信入局加以制衡。但好巧不巧,太平公主首次参与政事,却偏偏是在他与皇帝君臣独对之时!
——太平公主辅政是源于他狄仁杰的举荐,太平公主入朝是因他狄仁杰与皇帝议政而始;请问太平公主和他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这才是真正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政治脉络,从此狄相公在朝堂上便会天然的被视为太平公主一党,再也不能撇清干系;以而今这这微妙暧昧而又莫名其妙的局势看,即使狄相公辩驳一千次一万次,恐怕朝野上下也不会有人信他半个字!
说实话,连狄仁杰自己都不可能相信这样的鬼话。
狄仁杰在电光火石间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他脸色迅速的变绿了。
不过,虽然狄相公的脸色由白而绿,由绿而黑,被皇帝甩来的这口莫须有的大锅噎得说话不能。但跪坐于地的太平公主却还是一脸茫然——半个时辰前她被皇帝召来后藏于屏风之后,但全程只听到了君臣之间云深雾罩不解其意的几句往来交锋,而今被皇帝骤然唤出,她脑子里犹自一头雾水:
发生甚么事了?!
皇帝侧首看着爱女,手执如意敲击方桌,语气不徐不疾,仿佛循循善诱的教诲:
“听清狄公的话没有?”
太平公主赶紧俯首:
“听清了。”
“只是听清了么?”皇帝的声音陡转严厉:“听清之后还要细想!你昨日向朕举荐人才,举荐的都是些什么人物?宗楚客,宋之问,这样的货色也能往朝堂上引么?朕今日召狄公议事,便是要让你亲眼看一看,真正的宰相是什么样子!”
太平公主惶恐伏地,额头不由渗出了汗珠。十数日之前,皇帝向她提供了参政厮杀与退隐平安的两条道路;而反复思虑之后,太平公主终究不能遏止心中熊熊权欲之火,到底是私下谒见了母亲,请求能有一个参与朝堂的机会。
要插手政事就得有呼应附和的帮手。太平公主绞尽脑汁斟酌良久,终于从夹袋中摸索出了宗楚客宋之问这一对大贤之士,暗自以为得计——当日皇帝以天后身份秉政,便是依仗着北门文学之士来料理政务;而这宗、宋二人的文采,恰恰在朝臣中卓然特异,独树一帜;她若选用此二人,岂非也是萧规曹随,效法母亲昔日的善政?
当日名单递上去之后,皇帝只是略略扫过,并无什么表示。但而今女皇骤然开口,声色俱厉,才终于发泄出了积蓄数日的怒气:
这种货色你也敢选吗?!朕任用武家那些废物点心,是迫于无奈不得已为之;你又是怎么精挑细选,才从偌大朝廷中准确挑出这些垃圾的!
——当然,皇帝明白,这委实也不能太责怪她那宝贝女儿。毕竟,能拉下脸来谄媚权贵,靠着裙带攀援附上的大臣,又有几个能有真才实学?如陈子昂等文采治才兼备的贤良,人家对朝政自有坚定不移的执守,岂是一个公主所能轻易罗致的?
她只能无声叹了口气,回望垂首肃立的狄仁杰,用意已经昭然若揭——既尔太平公主实在挑不出好的人手,那么狄公这位真宰相怎么能袖手旁观,不帮上一帮呢?
可任凭皇帝反复以眼神示意,狄公却依旧不言不语,纹丝不动,安稳变如泰山,仿佛只是一个全程旁观的纯粹背景板而已
显然,在意识到自己悄无声息被皇帝摆了一道之后,狄公已经在无语与郁闷中迅速找准了己身的定位:所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任凭你至尊母女如何表演,咱这宰相统统来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牛不喝水强摁头,皇帝管天管地,还能硬逼着宰相奉承太平公主不成?
皇帝凝视宰相许久,眸色渐渐深沉。她与这些贤臣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委实是太明白彼此的套路了。皇权固然高高在上,却并非无远弗届无所不能,一旦这些贤才表现出这样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即使强势如她,往往也无可奈何。毕竟是刚任命的宰相,事关朝政大局,绝不能随意置之重典;而皇帝惯用的高官厚禄 ,则对这号人物基本无效。毕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女皇眨了眨眼,平静开口,若无其事的转移了话题:
“眼看着也要立秋,到京郊祭祀稷神的人选也该定下来了。魏王这几日病得实在不轻,一两个月里未必能起身。朕的意思,恐怕只有在近支的宗室中挑一位好的来代行仪式。”
这句话平平一出,皇帝抬眼瞻望,果然看到狄仁杰衣衫一颤,神色之间微有动容。
——什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非是没有戳到真正欲罢不能的痒处而已!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每年立秋于京郊祭祀稷神祝祷丰收,是朝廷极为重大的典礼;仪式上诸邦使节与贤达高士随同观礼,是昭示朝中风向极为重要的场合。自数年前皇帝废黜亲子手握大权以来,为了潜移默化的抬高武氏的地位,都是武承嗣兄弟主持祭典。而今魏王被皇帝钦定为“生病”缺席,那风向已经是不问可知了!
狄仁杰垂目敛容,闭口不语,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心中却波涛汹涌:显然,皇帝贬斥武承嗣便等同于贬斥武家,贬斥武家则李氏便必青云直上;既然魏王已经“病重”,那么主持稷神祭祀的便唯有李家人。李家人——该选李家的谁呢?
皇嗣李旦?决计不可!皇嗣的身份太过微妙,必然招致皇帝莫大的忌惮。
皇嗣诸子?且不论诸子尚且年幼,便是皇孙的爵位,也实在不够高贵,撑不起祭祀的场面。
思虑至此,答案便呼之欲出。狄仁杰果断俯身开口:
“陛下,京郊的祭祀关系甚重,主祀犹需得人。以亲以贤,以而今的身份,都唯有太平公主最为合适。臣昧死伏乞陛下俯允。”
事出突然之间,太平公主尚自困惑不解,诧异于自己莫名被拉扯入话局;皇帝则已经相当配合的蹙起了眉:
“荒唐!京郊祭祀稷神是要演练弓马骑射的,公主怎么能上场?”
——按太宗以来尚武的惯例,京郊的祭祀既为祝祷秋收顺利风调雨顺,也是要乘着秋高气爽组织射猎,向朝觐的诸蛮夷番邦使者炫耀武力。太宗神勇非凡,从来都是亲身上场,技惊四座;高宗不善骑射,但拣派的也是宗室中筋力绝佳的子弟,借以震慑外夷。如令太平公主主持,射猎中若有差池,岂非贻笑于蛮荒?
狄仁杰暗自在心中翻一个白眼,心想当年武承嗣骑马好似骑驴,连四力半的弓都拉不开一张,怎么没见着圣人顾虑什么骑射之事?不过借坡下驴,他顺势说了下去:
“陛下何必多虑?女子中善骑射者尽有,不提前朝冼夫人之事,纵使我朝开国定鼎,亦有平阳昭公主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克定之勋,彪炳青史。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之功,子孙何可稍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骑射小事耳,公主每日多加习练,总有熟能生巧的那一天。而今还有月余功夫,足够公主从头学起。再说,皇宫也多的是骑射的好手……”
他说得轻描淡写,顺理成章,皇帝亦神色平静,随意点头,仿佛君臣只是在聊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而太平公主跪坐在旁,却不知不觉瞠目结舌,作声不得:
……不是,你们君臣什么意思?
怎么——怎么听着听着,我这好好的公主就得每日练骑马练弓箭练武术了呢?
我一个好好的公主,为什要练这个?你们开口给我塞任务的时候,就不能考虑考虑我的感受么?
——还真不用考虑。宰相陈奏皇帝许可,这已经是标准而合法的敕旨,书写后立刻可以颁行天下,有不遵者以大逆不道论处。公主目瞪口呆,却只能木然缩在一旁,听着宰相与皇帝你一言我一语,将她从早到晚的时间排列分割,精准塞入了骑射马术,乃至基本军事常识的演练——京郊骑射可不是射几只兔子玩,如果要组织狩猎,那是得有点练兵的本事的。
公主头晕眼花,作声不得,只能任凭宰相摆布。终于,狄公说完具体安排后停了一停,似乎又在思虑什么。
“以臣的见解。”他道:“公主每日闲暇的时候还很多……”
——胡说!妄言!什么闲暇时候很多?!本公主不饮宴不游玩不交游了么?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公主要辅佐陛下理政,还要多学一学经术才是……”
——什么多学一学?我学得还不够多么?
“……因此,每日的习练骑射之余,还可以多读一读史籍经纶,领悟前人当政的得失。”
公主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了,只能仰望着皇帝,神色中难免多了哀婉。
——这样的日程,和出家还有什么分别?
皇帝垂目看了爱女许久,终于移开目光,望向了神色不动的狄仁杰。
仅仅目光稍一接触,女皇立刻明白了这重臣的暗示——玉不琢不成器,即使皇帝真想要狄相公辅佐爱女,公主自己也得争一口气,否则与拖累何异?
如果执意要让公主来拖累宰相,那么狄公就只有辞官归乡,再不沾染他们武家半点。
“……朕看这主意很好。”

第62章 诗歌
自上阳宫正殿退出之后,狄仁杰立命侍从驾驶马车,驰入夏官侍郎凤阁舍人李昭德的府邸,递上拜帖请求一见。
两人都是复唐派的柱石,彼此之间声息相通遥为呼应,虽然相隔千里万里,却是神交已久的老友。而今盟友到访,李昭德自然倒屐相迎。但迎入正厅后寒暄不过数句,狄仁杰便请屏退随从,而后向李昭德出示了一份帛书。
纵使李昭德沉稳老练,接过帛书仍不由大吃一惊——绢帛上墨迹淋漓言辞激切,字字句句却都指斥的是周兴来俊臣贪墨误国残刑害命肆行非法等种种大逆不道的举止,而且条分缕析证据详密,真正是有理有据严丝合缝,足以将周兴来俊臣打得万劫不能超生!
李昭德细细读过这份致命的文章,终于看到了落款:
【臣,太平公主李,谨上】
李昭德:……
“这是太平公主所书?”
他扬一扬绢帛,口中分明是普普通通的疑问,却莫名能听出一股无以言喻的诧异。
——太平公主写得出来这样罗织严密面面俱到的奏疏?再说了,这份弹章词藻华美典雅而又蕴藉风流,但论文采也是一篇顶级的文章,这能是太平公主写的?
我怎么不信呢?
狄仁杰叹了口气:
“……这是上官才人命笔的。”
李昭德还是盯着他。
“……好吧,老夫也参谋了一二。”
李昭德嘴唇微微抽搐:外朝宰相怎么会与宫中的女官搅和在一起?其后必然有皇帝的默许,搞不好圣人还亲自干预了文章的措辞。
所以这该叫什么?太平公主与狄相公上官氏武皇加起来能威震整个朝堂,我们四人真是嘎嘎乱杀?
李昭德无声吁气,开始从头细读这封弹劾周兴来俊臣的帛书。既然帛书中隐约有皇帝的影子,那么已经可以看作是一份成文的敕旨,所欠缺者唯有草诏用玺的流程而已。
但再次细读之后,李昭德却不由皱起了眉头:即使弹劾的奏疏本就激切夸张危言耸听,这份帛书也未免有些太为过分了,若以上面罗列的罪名而论,那么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抄家灭族不算,恐怕还要有更大的波澜——
“……彼等肆行无忌,竟掠卖人口,潜置巫蛊。将行窃弄,覆我邦家。”李昭德开口念诵出声,神色却诧异之极:“巫蛊?叛逆?——狄公,这可是兴起大狱的!”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