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 by三傻二疯
三傻二疯  发于:2023年08月25日

关灯
护眼

但御前实在不能这样失礼,于是卫将军瑟瑟发抖,只有伸手将霍去病揽在怀里藏住身形,避开这僵硬得像要凝固的气氛;舅甥二人相依为命缩成一团,真是喘气都害怕放粗了声音。
……您二位高人过招,能不能稍稍顾怜一下我们这孤苦无依的舅甥俩?
皇帝倒无暇顾及两位将军的处境了,忠言逆耳直刺心房,他的脸倏然而变,刹那间便有了降妖除魔般的威严。
出于某种自我防护的本能,他当然想开口怒斥汲黯的无礼,并力证自己建造陵墓的合理之处;即使——即使大汉不能千秋万代,总也可以子孙绵延,世代守护列祖列宗的陵寝。自己躺在地下,好歹能享受几百年的安眠——
但话未出口,皇帝的心头却突然咯噔一声,猛的想起了自己身后那怪异的孝昭至孝宣的统绪,以及,以及天幕语焉不详的“巫蛊之变”。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大汉的帝统真有那么牢不可摧么?
一念及此,皇帝心塞得再也没有了反驳的兴致。他咬牙片刻,只能烦躁的挥一挥手:
“此事再议!”
在天幕剧透出那惊天动地的大雷之后,天子远游的兴致显然被破坏无余;至尊御驾虽在太原驻留了三日,但除照常召见军将嘉奖征伐漠北的有功之臣以外,并没有什么游幸赏玩的举止。数日以来,天子多半呆在行宫中闭门不出,只是偶尔召见车骑将军议论对匈奴的战略而已。
千秋万代的帝统虽然令人烦心,但对外的方针却敲定得颇为顺利。与卫青议论数日后,皇帝明发了数道诏谕,一面令北地、陇西诸郡的郡守留心边务,招揽熟悉西域的士人,预备着再次“凿空”;一面又明旨传谕内史,命其问候看视张骞的家人老小,并赐予金帛财物。
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两道谕旨一出,朝野百官震动非常,立刻察觉了皇帝经营西域的决心,霎时间的惊骇实在无可比拟——至尊用兵于匈奴,尚且有复九世之仇的大义,何况汉匈不两立,战略上也绝无妥协的余地;但现在广开边务,贸然涉足于西域,俨然是好大喜功的征兆!
所谓纣王用象箸而微子泣,巨祸起于肘腋之间,不可不防微而杜渐。
但而今这位天子意志的坚硬如精钢,一旦定议便再无回环。诸位公卿高士与贤良文学议论良久,想想当年支持和亲的博士狄山被匈奴斩头而去的奇妙遭遇,终究不敢作死批这个龙鳞。但大事在前,不议论几句委实不能更新。贤良文学们左右环顾,终于绕开了风头正盛的车骑将军,精准找上了最容易捏的软柿子。
——不错,正是中大夫汲黯。
皇帝旨意明发后不过数日,各地的书信便潮水一般的涌向了驻守于云中统计军功的中大夫,信中措辞或直白或委婉,或诚恳或尖酸,但主旨颇为一致——汲公朝廷重臣。身负天下之望,怎么能坐视皇帝行此悖乱之举,而袖手不出一言?这样阿谀谄媚的举止,岂不会令高士贤达们寒心么?
汉朝时战国纵横之风尚在,这些斥责书信遣词造句精美绝伦,排比譬喻气势恢弘,无一不是花团锦簇的名家手笔;但文人的习气挥之不去,词句中引经据典,却都在暗戳戳的嘲讽中大夫的畏葸与谄媚,言下之意也再清楚不过——要是中大夫再有这逢君之恶的举止,那么下一次的舆论攻势,就绝不只是这点阴暗的讽刺了!
以贤良文学的话讲,这叫“春秋责备贤者”;我们对付不了皇帝与车骑将军,还能收拾不了你中大夫汲黯么?
汲公亢上而不傲下,原本也不将这些议论放在心里,甚至在百忙之余抽出闲暇,让随行的霍去病为他念了几封书信。但这书信越念越不对头,不仅汲黯听得面色阴沉,就连霍去病都不觉大皱其眉,几乎读不下去。
原因无他,这信中什么“天地所生财货百物,只有此数”、“修德而远人自来”等等,听着未免也太过耳熟了……
这不正是天幕中,所谓“宋儒”议论西域边事的调调么?
以汲黯的广博见闻,当然也知道贤良文学素日的尿性。他往常也还能容忍这文人的酸腐风气,但在数月以来,被天幕强行灌输了宋儒那一堆下饭到令人窒息的妙论之后,而这妙论旧调重弹,在某种若有若无的即视感中,汲公——汲公突然就有些绷不住了。
绷不住的汲公展开了案牍上预备的绢帛,抽出毛笔刷刷一挥,顺带倾泻出被大宋破防多日以后的愤怒。
——以为本大夫只会喷皇帝么?!
至十一月,中大夫汲黯终于将此次决战的虏获与杀伤清点完毕,押送着阏氏等高级俘虏返回长安。但在惜别太原之际,这位刚直古板的老臣却悍然放出了大招——他命人将太原城中群聚议论的贤良文学们尽数请到了自己下榻的府邸,而后令手下的门客当众宣读了给诸位贤良文学的统一回复。
汲公不好儒学文墨,文采上或许不足与高士并称;但中大夫立身于朝,威名赫赫,靠的就是一张不拐弯不回避直来直去的嘴;所谓打人必打脸,骂人必揭短,汲公连皇帝的底裤都敢掀,还会怕几位舞文弄墨的书生么?
于是乎门客声音铿锵,念的与其说是回复,倒不如说是檄文,真正是从头到脚将诸位高士喷了个透透彻彻。相较于张汤、主父偃这等不被士林清议待见的兴利之臣,汲黯却是真正与贤良文学彼此熟悉,深知底细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中大夫一出手才直击要害——他也懒得与诸位讲学大师辩经,开头就猛戳大师们的痛处:
——诸位玩嘴玩了一辈子,念的那套经到底有用么?
祖龙不相信贤良文学;高帝不相信贤良文学;自高皇后至文帝景帝也从未将贤良文学摆上台面;至于当今圣上嘛……众所周知,天子虽然屡次下诏求贤,但依旧是“内多欲而外假仁义”,五经博士们不过是装点皇帝功业的花环而已。
被一位皇帝无视,犹自可以解释;被秦汉以来所有的皇帝无视,那未免就实在有些难以搪塞了——总不能是历代朝廷都不明大理,全世界都在与大师们逆行吧?
这一通连环炮刁毒入骨又杀人诛心,但偏偏举出的每个案例都是实情,实在反驳不得。大师们被说得脸色先青后白,先白后绿,青紫变化间颇为好看,有莫名的美感。几位年届五十的贤良甚至摇摇欲坠,几乎被当众打脸打得近乎于昏厥。
——天可怜见,贤良文学们虽然酷爱放些不切实际的嘴炮,但有历代汉帝谨守在上,他们多半没有什么搅和朝政的机会;究其实际,这些贤良高士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罪过。而今汲黯毫不留情揭开老底来个混合扫射,多半还是被大宋的妙论恶心得有点破防,相当不讲武德的搞起了迁怒。
换言之,他们算是为便宜徒孙们背了这口大锅……
当然,汉儒毕竟不同于宋儒。被如此当廷呵斥之后,诸生也不屑于回家写小作文编排野史烂梗,而是毫不犹豫仗剑剑而起,立刻就要与汲公见个生死高低。但中大夫尚未开口,一直肃立于他身后的霍去病便立时扬眉拔剑,挡在了汲公之前。
仗剑的士人看了这小孩一眼,隐约记起他是卫将军的外甥,贵幸无比的外戚,于是冷哼一声,回剑入鞘。
当然,退后归退后,面子上还要绷住。士人纵声长笑,尖刻发问:
“汲公也要与外戚佞幸为伍了么?汲公口口声声嘲笑我等的学问空谈无用,清议误国,这便是汲公所谓‘有用’的学问么?”
中大夫的眉毛微微一挑,越过了霍去病的头顶,看向了桀骜不驯的士人。
“问得好。”他淡淡道:“有用无用,也不是空口白牙便能论断的。——也罢,老夫便向诸位做个担保。只要朝廷开拓西域有成,那么对匈奴的战争便可在十年以内了结,从此民不加赋,商贾辐辏,天下将享用莫大的利益!”
此语一出,廷中诸生登时哗然一片:匈奴与大汉彼此对峙七十余年,早已是朝廷日夜不敢稍忘的肘腋大患;这样根深蒂固的腹心之疾,长久对峙的强悍敌手,怎么可能在十年间驱逐干净?这样的匪夷所思的大话,就连极力鼓吹汉匈决战的张汤、公孙弘等佞幸都不敢出口!
荒谬,荒谬,荒谬绝伦!
大概是实在太过惊异,士人居然口吃难言:
“汲公莫非在说笑……”
中大夫面无表情,径直打断了他:“若十年后匈奴仍旧肆虐,天下仍旧不得安静,老夫从此归于林下,终身不出一言,子孙后代也再不出仕,以此稍补妄言之过。”
贤良文学:……
廷中瞬间一片寂静,哗然声消失不见,只留下数十双瞪得溜圆的眼睛。与中大夫正面驳斥的士人目瞪口呆,再也作声不得。
原因无他,这所谓的“子孙不仕”、“不复一言”,简直等同于公开掀桌自爆,押上了家族千秋万代的声誉与前景,再无回转的可能。这样的疯狂、极端、不留余地,顷刻间把贤良文学整不会了。
不过辩论而已,至于么?
在一片寂静之中,持剑的小霍亦向前一步,声音清朗:
“小子也愿意与汲公一起作保。”少年道:“若十年内还未能殄灭匈奴,小子便上缴陛下所赐的一切官职爵位,从此在边关做一看守烽火的小兵,非死不回。”

第46章 视频片段:巫蛊
相较于汲公许诺时的满场沉默,不敢一言;霍去病一板一眼附和中大夫的保证,反而激起了几位士子的轻笑,府邸内外一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或许是掩饰自己被汲公震慑住的难堪,站立于前的士人咳嗽了一声,上下打量了霍去病一眼,神色中立刻多了些戏谑——霍去病在同龄人中算是鹤立鸡群的高个子,但偏偏今日拔出来的却是中大夫随身带的礼仪式长剑,仅仅剑身就有半个人高,而今擎在手上高高举起,颇有几分滑稽。
——我收拾不了汲黯,还能收拾不了你小子?
于是士人嬉笑着开口:“郎君身量虽小,口气倒真是不小;这么年经的时候,就开始掂量着官位和爵禄了么?”
这句话阴阳怪气,含沙射影,霍去病当然听得明明白白,但他神色自若,毫不在乎。
不在乎就是零伤害,霍郎君顿了一顿,道:“国家用兵匈奴,小子无它志略,犹当效李牧、蒙恬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坐视?”
士人愣了一愣,面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这小子颇得皇帝宠爱,要是仰仗着好舅舅好姨姐得些高官厚禄,那倒也不足为奇;但而今口口声声大言不惭,竟尔要在异域博取爵位,那就实在思之令人发笑了!
封侯何等难事,是你这么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能妄想的么?
十年后这小子也不过二十二岁,弱冠的年纪而已;这样的岁数就敢觊觎着沙场封侯,真不怕笑掉了古往今来一切兵家的大牙——上一个年纪轻轻就敢口出狂言的将军,而今在长平战场上的坟头,草都有三尺来深了!
再说,卫皇后的母家侥幸能出一个卫青也就罢了,难道还能一窝又一窝的生名将不成?下猪仔呢?
正因如此,士人胸有成竹,嘴角的笑容都多了嘲讽的意味。当然,对着小孩嘲讽胜之不武,所以他干脆望向了站在霍去病身后的汲黯,试图欣赏中大夫的神情。
但出人意料,中大夫脸上并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尴尬之色;相反,他覆手伫立,神色竟然有些高深莫测的……微妙?
不是,脸皮这么厚的么?
霍去病道:“先生不信么?”
“不信?”士人险些大声笑出来:“本来在下只是替家父送信,不料竟听到如此的谬论——也罢!既然你这竖子如此狂妄,我也不妨代家父与你做个约定:设若你真在十年内立了个什么战功,我与家父从此俯首折节,把你这竖子奉为尊长,从此潜身缩首,任你驱遣,虽死无悔,如何?”
大概是急于洗刷被震慑的耻辱,士人说得又快又急,还未等汲黯开口,已经噼里啪啦以全家老小立下了毒誓。
中大夫阻止不及,只有朝着这位孝不可言的好大儿徒劳摆手,而后长长叹一口气。
十一月,中大夫汲黯返回长安,当廷向皇帝禀报了清点的军功。经此雁门关外一役,汉军斩杀匈奴凡一万八千有奇,俘虏九千三百余人,牲畜辎重等无可计算,而最为瞩目者,还是车骑将军一举捣毁了匈奴赖以在漠南盘桓的水源要地,并尽数取走了单于王庭历年以来的储备。所谓食敌一钟当我五十钟,匈奴自此元气大损,没有六七年积蓄再也不能南下。
战绩辉煌至此,真是国朝数十年来从未见过的酣畅大胜;数月前皇帝亲口褒扬卫青,朝中大臣还犹自不敢相信这天降之喜,而今汲公以声誉作保,公卿们才恍然领悟:原来卫将军当初上奏战功,居然还是说得保守了!
如此光辉灿烂的胜利,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巩固了皇帝无上的权威,足以横扫朝野一切质疑对匈奴用兵的声音;挟此大胜之威,皇帝当廷宣示恩赏之时,已经再也没有公卿敢多嘴打搅天子的兴头了。
也正因为如此,一时上头的至尊赐予卫青的奖赏就大大逾越了常理,不仅以长平六千五百户封卫青为侯,还超擢卫青为大将军,俸禄万石,位阶仅在丞相及御史大夫之后。
考虑到卫青一年前还不过是俸禄千石的车骑将军,这样的升迁速度简直是祖坟着火,足以将卫家列祖列宗都吹上半空的热度。皇帝还格外发挥了他爱之欲其生的肉麻作风,除了在圣旨中反复赞颂车骑将军美德之外,还特意多加了一句“毋庸固辞”——知道车骑将军谨慎小心,但朕实在懒得再走什么三辞三让的套路,咱们君臣之间,就不必再玩这个把戏了吧?
圣旨措辞委婉,但意思大致如此,这样不拘一格,听得朝中众臣都连翻白眼。可皇帝的兴头还没过足,过几日后又召见奉常,下旨要率丞相、宗正等拜谒太庙,所谓“告成功于祖宗”,也算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洗刷自白登之围以来的耻辱。
这是尊崇孝道的大事,三公九卿当然不敢有异议。但奉命办事之时,诸位重臣却难免有所嘀咕:虽然此次是对匈奴罕见的大胜,但毕竟单于北逃,游牧王庭尚在;而今庆祝得这样郑重其事,设若将来战事不利,岂非有被回旋镖打脸的尴尬?
上头归上头,半路开香槟可不慎重啊陛下!
当然,天子毕竟不是徽宗道君皇帝那种自吹自擂的货色,他固然为卫青的功绩喜悦,却并未因此逾越常态——横竖至关重要的水源图已经捏在了手中,即使这样辉煌的胜利天下罕有,也不妨碍汉军日拱一卒,取得对匈奴战场的绝对优势;所谓大局定,优势在我,大不必急切。
至于而今这么大张旗鼓,委实是有说不出的心思。
汲黯的记功的奏报送上之后,雁门之战结算完毕,为皇帝积累了一笔数量惊人的偏差值。而皇帝果断发挥了他太平天子挥金如土的风格,将所有偏差值尽数梭哈,向天幕求索那至关重要的“巫蛊之变”!
当然,以直播公司一向大缺大德不做人的风格,自是不肯在巫蛊之变这等最关键的骗氪素材上放松一刻。于是它顺势推出了盲盒系统,将素材碎片塞入了盲盒之中,打包一齐售卖给了天真而又无知的皇帝——可怜皇帝头一次看到那低得出奇的盲盒价格时还欣喜若狂,等真上手抽出了几个碎片,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样的套路!
按理说拼手气的事情天子不应该谦虚,但毕竟兹事体大,牵涉的是汉廷千秋万代的大统,不能有一丁点疏忽。因此皇帝思前想后,决意要借一借列祖列宗的福气——先帝英灵在上,看在大汉江山的面子上,总也该帮扶未来的继承人一把吧?
怀着这样不可告人的心思,皇帝在列帝灵前酹酒祭拜,念诵奉常草拟的祝词,而后恭恭敬敬于灵位前行礼,在每位先帝前默默祝祷自己的心意,祈求祖宗垂怜。
按照由近至远昭穆的顺序,天子先祭拜的是父亲孝景皇帝;孝景皇帝对他期许最深,关爱最切,甚至不惜废掉长子来成就小儿子辉煌的帝业,当然不会不顾及到好大儿在太子问题上左右牵扯的难处。亲爹最疼亲儿子,因此只要老老实实磕几个头,交代底细即可。
孝景皇帝之后是孝文皇帝。文皇帝温文谦让却绵里藏针,所以当今天子行礼时难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自己那奢华糜费的“茂陵”最后的结局,不能不老脸一红。
最后,最后是高皇帝与高皇后。
即使天子城府已深,在背对大臣的眼光,直面太祖高皇帝灵位之时,面部表情仍旧有了稍稍的扭曲。
他鼓起眼睛瞪了牌位半晌,终于还是咬牙跪了下去,结结实实一个响头:
祖宗,看在您老坑曾孙子坑得这么狠的份上,今天就帮曾孙子一把吧……
叩拜完毕后,皇帝令诸位重臣及看守太庙的太常令丞等尽数退下,留他一人与列祖列宗“独相精神往来”,说一说老刘家的私房话。
待到重臣们一头雾水的退出太庙,皇帝迫不及待召唤出了光幕,用刚刚焚香祝祷的手果断点下了抽选盲盒的按键,要给祖宗们一个小小的天幕震撼。
更何况,这抽盲盒的成就值还是自己辛苦锤匈奴所得,而今展现于太庙之前,也让祖宗们欣赏欣赏子孙的丰功伟绩。
果然,运气从来眷顾着当今至尊。一声轻响之后屏幕中闪出了耀眼的金光。
皇帝脸上立刻多了笑意:光芒是开出珍稀素材的征兆,金光越为显著,标志着与自己关心的问题愈为密切,必将能解释所谓“巫蛊之祸”的疑问——
【机关算尽太聪明——武帝晚年的翻车之旅】
皇帝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大概是为了讽刺新党,讽刺王安石,旧党魁首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大开嘲讽,熟练运用影射史学的武器,以汉武帝而暗戳戳阴阳怪气宋神宗。为此,司马先生特意在武帝纪的末尾长篇大论的论述了《轮台诏》,并特意挑选了如《汉武故事》等颇不靠谱的史料,以此渲染出武帝前明而后昏,末年“下哀痛之诏”、椎心泣血,悔不当初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塑造当然有些微妙。但纵以司马光那八百度的滤镜,依旧不得不在评述中承认武皇帝“聪明能断,善用人”,甚至于特意赞美他任用赵过改善耕田法的举止:“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大抵农耕是儒学绝对的政治正确,委实不好反驳,捏着鼻子也得提几句好话。
但真要说到此处,尴尬的便来了——武帝选拔任用赵过,恰恰是在巫蛊之祸前后;换言之,是在传统叙述中武皇帝已然由明转昏、老不死而为贼的阶段。
但从这挑选大臣的毒辣而精准的眼光来看……时年六十余岁的皇帝真的已经昏聩老迈,愚蠢到被小人蒙蔽了么?
如果眼光再放远一点,再看看皇帝晚年选拔霍光、田千秋等人的精妙操作判断,这用人选人的水准俨然毫无下滑,依旧是当日独力拔擢卫霍时“聪明能断,善用人”的风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皇帝的判断力一如即往的犀利,他晚年那堆下饭操作又是怎么来的呢?】
皇帝,皇帝鼻息都粗了几分。他不可置信的看着天幕上“昏聩”二字,几乎觉得脑门子在嗡嗡作响:
什么,什么叫“下饭操作”?什么“老不死而为贼”?
——天可怜见,在天幕刚刚剧透出“巫蛊之变”四个字时,皇帝固然惊骇绝伦,但能预料到最为恶劣的结果,也不过是始皇帝晚年的结局而已:自己暮年多病,不能视事,胡巫等奸佞趁机勾结,以巫蛊的罪名矫诏而杀太子,因此而天下大乱,难以收拾。也正是顾及到这个结局,他才会为好大儿选配了汲黯与石庆这样刚正忠直的社稷之臣,甚至于打算为他清扫胡巫、宦官,严防当年的赵高之祸。
但现下看来,秦汉大一统的时间毕竟太短,老刘家见过的世面毕竟太少,在想象力上还是过于保守——以天幕泄漏的只言片语判断,如若巫蛊之祸后皇帝依旧拥有选拔人才的权力与判断力,那么这场惊天巨变之后,至尊本人的责任,可能、大概、或许……未必有那么清白?
甚言之,巫蛊之祸的真正罪魁祸首,搞不好是——
皇帝打了个寒战,不敢再想下去了。
但而今这场合实在不怎么适合逃避问题……皇帝刚从天幕上收回目光,一扭头便望见了太庙中列祖列宗的画像。先考先妣们的面容板直而又漠然,冷淡的目光自高处落下,笔直凝视着跪坐于灵位之前的不孝子孙,大汉统绪动荡的元凶罪首。
皇帝:…………
【在议论武帝晚年的下饭操作之前,我们得回顾一下孝武皇帝——或者说大汉的执政风格。
与明朝时洪武皇帝那种肝到死的作风不同,自高皇帝开始,老刘家讲究的就并非皇帝“躬亲庶务”,而是“用人”,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皇帝的能力未必天下第一,但只要“得贤而用之”,一样可以成就帝业。
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无论高皇帝对韩信、张良,抑或武皇帝拣拔卫、霍,乃至昭烈皇帝三顾武侯,那种对人才精准得吓人的判断力,从来都是刻在老刘家dna里的
当然,这种执政风格是最适合时代的。能力超凡脱俗的皇帝实在稀少,面面俱到的皇帝更绝无仅有,纵使高明如唐太宗,在治国理政上也未必能胜过房、杜;既然注定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那么挑选合适的人才作为皇帝的耳目心腹爪牙,才是重中之重。
而在这条选人用人的赛道上,孝武皇帝恰恰是老刘家的拳头产品,历代皇帝中绝对的翘楚,用人眼光的毒辣恐怕还在太宗皇帝之上,仅次于他那“天授之”的曾祖父——毕竟,一个长于深宫之中,对军事没有任何一线操作经验的皇帝,居然能如此精准的挑选出两张罕有的名将SSR卡,而且大胆使用,屡建奇功,胆略与才识上都不是常人可及的。
毕竟,大多数皇帝的操作,是有了贤才也不能放心任用,反而在异论相搅的政治制衡中浪费掉所有时机,最终变革一事无成,只能归于空妄而已。
……我说得对吧,宋仁宗与宋神宗两位陛下?
蒙受君王的知遇之恩是所有士人的梦想,也无怪乎司马光都要额外破例,赞赏武帝的“善用人”了——其言外之意,未尝不是暗戳戳劝谏宋神宗善用旧党君子的意思。
当然,“善用人”只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实际操作上则不知道有多难。以大宋为例,王荆公才高一时,志气莫可比拟,但选任的官吏却大多是攀附小人,最终急功近利败坏新法,良有以也;司马光汲汲以圣贤经传为能事,上台秉政后折腾出的却是“重症盈朝”,诸如尽废新法、退返西夏土地的神奇操作,大概连汉朝的贤良文学们都只能掩面不迭。
换言之,“善用人”多半用的是自己人,是小人,是妄人,如果政斗激化到白热状态,那搞不好用的还是魔怔人。这些宝贝得一就能亡国,更何况粉墨装饰,连番登场?也无怪乎后世对王安石变法心有余悸近千年,闭口不敢议论这等狂举了。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善用人”的高人,武皇帝又是怎么规避掉这些小人妄人魔怔人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老刘家的另一个好习惯了——所谓薄情而寡恩,残刻而尖酸。】
皇帝……皇帝尴尬的咽了一口唾沫。
在偌大太庙中,所谓老刘家“刻薄寡恩”的评价在半空嗡嗡回荡,响亮之极,实在不能视若不见,也实在有冒犯列祖列宗,大逆不道的嫌疑。作为祖宗的大孝子,皇帝本该仗剑而起,大声怒斥天幕的虚妄,纵使激怒神明,亦死不旋踵——
但,但,更为大逆不道的是,皇帝在惊愕中稍微回想了自家祖宗发家以来的往事,居然不由自主的起了一个念头:
天幕,天幕说的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好吧,皇帝手握腰间宝剑,尴尬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当然,随尴尬而升起的,还有熊熊的怒火:
——就算是实话,你也不可以到处往外说!
他咬牙看了一眼紧闭的太庙门,再望向天幕。
【是的,刻薄寡恩——老刘家六代明君,六代都是刻薄寡恩的高手;高皇帝摧折发妻和长子;文帝的王后与儿子都死得不明不白,还亲手逼死了舅舅,折辱迎立他为天子的绛侯周勃;景帝腰斩晁错、饿死周亚夫、逼杀长子、栗姬,种种手腕从没有避讳过他的好大儿。也正因如此,武皇帝在刻薄寡恩上青出于蓝,更在列祖列宗之上。
这也正是“善用人”背后冷酷的真相——所谓“能者居上”,那你猜“不能者”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赵破奴、李广利,乃至李广等,可有千万个故事要讲喔。
简而言之,武皇帝扮演的角色可绝不仅是什么慈眉善目的天使投资人,他同时戴着两幅面具。当他认定你拥有才能时,那么你将获得做梦都想不到的奖赏、恩赐、禄位,以及毫无保留的任用机会,所谓“取青紫如拾地芥”尔——即使抛开卫霍这两个论外人物不谈,如主父偃、张汤、公孙弘等,那也是数年之间飞升二千石,乃至于封侯拜相,荣贵莫可比拟。
但如果你辜负了他的期望呢?
那就得想想李广利、赵破奴、公孙贺、李广、庄青翟,乃至一长串以方术献媚于皇帝的方士了。这些人当中,飞将军李广仅仅自杀,已经是最为温和、友善、顾念旧情的结局。而其余么,从族诛到腰斩,从枭首到弃市,基本将大汉最严苛的刑罚尝了个遍,其惨痛酷烈之处,亦莫可比拟。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