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毕竟此前李世民就将卫子夫说成卫皇后。
要是说成“废后”,放在语境里其实有点怪异。
【武曌:???】
【李治:胡言乱语!】
武曌本以为她能笑看史官对她的造谣。
却不想第一个谣言就触及逆鳞!
赵匡胤觉得不对劲。
虽然此时还没人点他的名,但涉及唐史,他犹如惊弓之鸟。
【秦念:唐后宋前,编纂《旧唐书》的史官在“史臣曰”说了句“振喉绝襁褓之儿”,这是武曌杀女的最早记录。】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秦念担心说“后晋”违反规则,就以唐后宋前来指代。
原文是“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
翻译过来就是,武则天为了谋夺后位,扼杀襁褓中的婴儿。将后妃(王皇后萧淑妃)剁成肉酱、毁坏尸骨,行为极为不道,是奸人妒妇的惯常行径。
秦念怀疑这个“史臣”的专业素养。
《旧唐书·后妃传》中明确记载王皇后萧淑妃的死因是:“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旧唐书·高宗本纪》则记载“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这里二者明显矛盾,因为唐朝还没有截去手足后,扔在酒里就能活数日的医疗水平。
而这个史臣又编出了菹醢、也就是剁成肉酱的死法。
秦念不觉得武则天恨王皇后二人能恨到这种地步,李治还活着,这时候的武则天肯定不能为泄愤表现得如此残暴。
——刘邦活着的时候,吕雉也不可能将失宠的妃子做成人彘。
【秦念:这个史官为了描述武曌的恶毒,说她杀婴、菹醢王皇后萧淑妃,其实这时还没有说她杀的婴儿是自己的女儿。】
【李治:皇后未行菹醢后妃及杀婴之事!】
武照本该极为愤怒,但看到陛下比她还生气,这怒意就降低些许。
未来的自己都还没出言否认,倒是陛下先沉不住气。
【秦念:赵匡胤时期修订完成的《唐会要》则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李治,你是因为武曌说女儿是王皇后所杀,于是决定废皇后吗?】
【李治:不是。】
秦念也觉得《唐会要》这段记载挺可笑的。
唐高宗废后,既是因为武则天是他的真爱,也是因为废王立武关系到李治集权。
王皇后无子,李忠舅父柳奭劝皇后亲近唐高宗庶长子李忠,又联合褚遂良、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请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
显然王皇后和太子李忠的利益与关陇集团强绑定。
此时是永徽三年,唐高宗必然在此时就有废后的想法。
唐高宗怎么可能是因为武则天用安定公主的死栽赃王皇后,才有废后的打算?
《旧唐书》关于王皇后被废的缘由是“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后唐高宗想要废后,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阻止。
没错,又是长孙无忌这帮人。
但他们也没能阻止多久,唐高宗在永徽六年废王立武。
【李治:赵匡胤!】
【赵匡胤:朕错了,朕这就让史官王溥修正《唐会要》!】
这回不是三弟后人修唐史导致的问题,而是就出在自身。
赵匡胤速度致歉。
虽然史官采纳哪些史实并非他所能决定,事实上《唐会要》记载的主要是典章制度沿革变迁,赵匡胤都没意识到这本书中也有与唐皇相关的伪史!
甚至看到武则天杀女之说,赵匡胤都没觉得与自己有关,因为《唐会要》写的是安定公主暴卒。
谁成想问题出在“奏王皇后杀之”?
【秦念:再往后,宋朝史官就综合《唐会要》的诬陷王皇后和《旧唐书》史官编的杀婴,给武曌编了个绘声绘色的杀女再栽赃的精彩故事,流传极广,我朝百姓都有许多人相信武曌杀女。】
秦念只能感慨宋朝史官不去写小说真的屈才了。
《唐会要》注明安定公主之死是“暴卒”,宋朝史官却偏要取两本史书中不利武则天的记载进行融合二创。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武昭仪生女儿,王皇后前来探望并逗弄婴儿。
——武则天早就是专宠状态,无子的王皇后会跟她关系好到来看她生的女儿?
武昭仪暗中将婴儿闷死。等皇帝到了,假装很高兴地掀开被子,发现女儿死了。她惊讶地询问左右,都说:“皇后刚才来过。”
随后她悲痛哭泣,皇帝未能察觉真相,愤怒地说:“皇后杀我的女儿!”
这哪里是记史,这分明就是在写小说。
【李治:赵匡胤!又是你朝!】
【赵匡胤:朕替光义的后人致歉。】
【秦念:再来说说宋史为了塑造武曌的妒妇形象,给四十四岁的李治安排了两个四十岁的女儿这件事。】
【李治:?】
【赵匡胤:……】
【秦念:“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闻眙恻,建请下降”,这一年是咸亨二年,李治四十四岁。】
秦念是真的对宋朝的史官无话可说。
《新唐书》这段话明显是抄袭《旧唐书》的“时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于掖庭,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令出降”。
编瞎话的时候,甚至都不去考虑一下李治的年龄,整出这种笑话。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显然发现不对劲,将“四十不嫁”改成了“年逾三十不嫁”。
很遗憾,这种“考证”也只能说明司马光不是个尊重原始史实的人,为了抹黑武则天,宁愿随便篡改年龄也不愿根据《旧唐书》的原始记载将这句话删掉。
宣城公主的驸马王勖有墓志出土,明确指出这位公主出嫁的年龄是二十二岁。
义阳公主是长女,也是萧淑妃所生,出嫁时年龄至少二十三岁。
在当时这已经算得上是晚婚。
其实按照原本的史实进行记载,就足以说明唐高宗没让公主及时出嫁,才会有李弘的请求。
宋史令人无语的点,就在于偏要夸大事实,且一定要将黑锅丢给武则天,才会出现四岁的李治有两个女儿这种莫名其妙的“史实”。
【李治:……】
【秦念:武曌,宋史还记载你因李弘为这两公主说情,就不再宠爱他。】

《新唐书》记载“武后怒, 即以当上卫士配之,由是失爱”。
《资治通鉴》再接再厉:“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
乍一看, 秦念还以为这是武则天随便就把这两公主给嫁了。
然而实际上:
权毅尚义阳公主,官至袁州刺史。
王勖尚宣城公主,官至颍州刺史。
从这两个驸马的前程不难看出,武则天没有刻意为难这两名公主。
更不可能因此迁怒李弘。
而传到现在,因为武则天风评大反转,被骂的反倒变成了李弘——拎不清的圣父,给母亲政敌的女儿说情。
其实死了十几年的妃嫔没有资格当武则天的政敌,反倒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若是真老死在掖廷,肯定会影响李治和武则天的名声。
秦念怀疑九五夫妇是把这两公主给忘了。
【武曌:朕未因此事不喜弘儿。】
武曌确实是弘儿为义阳宣城请令, 她才将二人出嫁。
因为她把这两公主给忘了。
这不过是件小事, 她怎么可能因此对弘儿心生嫌隙?
【秦念:儒家史官编造这些内容的目的, 就是想夸大你的过错,寄望于借此否定你的功绩。可这种不顾事实的瞎编,只会让后世对史官这个群体失去信任。】
【武曌:贻笑千载。】
看到武曌的讥讽,儒家史官皆是面色涨红, 却不知如何反驳。
谣武曌扼杀襁褓中的公主。
谣四十四岁的君王有两个四十岁的女儿。
就连民心第二的唐太宗李世民, 也被儒家的史官编造了一大堆伪史。
结果这些伪史并不能否定他们身为皇帝的功绩, 反而使得儒家史官为后世耻笑。
【秦念:他们真正应该大肆着墨并指责的,是你为了篡位造假一堆祥瑞。但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的皇帝也需要祥瑞佐证“正统”与“政绩”,儒家同样需要编造祥瑞来哄骗真信以德治国的蠢货皇帝。】
【武曌:哈哈哈。】
武曌笑出声。
被秦念指出她编造祥瑞一事,她并不在意。
汉高祖刘邦编的那些祥瑞都被秦念嘲讽了一个遍, 她早就做好心理准备。
她已无需再以祥瑞定正统, 被指出造假也无妨。
李世民苦笑。
他同样“造假祥瑞”, 比如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其目的也是为了佐证自身为正统。
这与武曌借祥瑞篡唐又有什么区别?
也难怪秦念对天意与祥瑞之说嗤之以鼻。
董仲舒再叹。
后世秦皇所讥讽的祥瑞之说,实则就是《天人三策》中的天人感应。
距离天幕初次出现已有四十日,他闭门修书这么久,所修正的儒学谬误不足十分之一。
其实秦念本想提一下天枢。
“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
她不认可这种行为。
这些铜铁用于造军械和农具,都好过造一个夸耀功绩的柱子。
但秦念总觉得她要是把天枢说出来,哪怕是以指责的口吻,也拦不住某些皇帝非要效仿。天枢是长寿三年所铸,也就是说武曌四年前就已经造好了天枢,那就更没必要提及。
《资治通鉴》记载天枢是“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但《旧唐书》《新唐书》以及《阿罗憾墓志》都没有体现诸胡凑钱,只是武三思率诸胡奏请建造。秦念不觉得诸胡能主动拿出百万亿给武则天造天枢,退一万步说是诸胡出钱,“赋民间农器”造天枢也绝不可取。
【秦念:说起改史,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李隆基。作为史上第一个系统性销毁物证并伪造史书的皇帝,你有什么感想?】
由于李旦禅让,唐睿宗时期的话题已经解锁。
秦念还询问了甲方,确定李旦当太上皇时期的历史话题也得以解锁。
她不用担心这会违反规则。
【李隆基(28):……】
李隆基的沉默,在于他才刚登基,现在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李隆基(56):……】
年老的李隆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但他不明白已经毁了所有证据,为何秦念还能找出真相。
【李太平:他改了什么史?】
对“政敌”落井下石,李太平乐意之至。
【秦念:他把四次死谏阻止李显立韦后之女为皇太女的上官婉儿,改成了劝韦后行武曌事的李唐奸臣。】
武曌:“……”
沉默是因为“行武曌事”,但她还是注意到“四次死谏”。
【李太平:李隆基!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
上官婉儿是李太平挚友,她当然无法坐视不管!
此时的婉儿正在辅佐陛下接管国政,看到天幕之言,神色并无变化。
武曌看了看婉儿,倒是没有追究。
她只剩下七年寿数,而且已经确定以太平为皇储。
【李隆基(28):……】
韦后死时,上官婉儿一并被斩。
李隆基清楚这是误杀——刻意为之的误杀。
姑母专门因上官婉儿之事,恳求他的父皇允许她将其厚葬。
未来的自己,竟是将错就错,改史称上官婉儿为奸臣?
【李隆基(56):……】
李隆基依旧无法作答。
一旦作答,必然致使自己声名扫地。
哪怕知道秦念不会放过他,他也不能自己作答。
【朱棣:上官婉儿四次死谏?史书上只说她与武三思□□。】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秦念:她是李唐忠臣,虽然忠的是李太平不是你李隆基。可你但凡要点脸,也不能这么造她的黄谣。】
【李隆基(28):朕虽然杀了她,但没有造这种谣言!】
此时的李隆基也不认为他会造这种黄谣。
【秦念:你看五十六岁的你有反驳吗?】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李太平:卑劣至极,令人不齿!】
上官婉儿是李唐忠臣?!
唐玄宗之后的各朝,几乎都是目瞪口呆。
将忠臣贬为奸臣,还侮辱她与外臣私通,这居然是李唐皇帝做出来的事情?
哪怕上官婉儿忠的是李太平,李隆基也不应如此颠倒黑白!
【朱元璋:秦念,这又是你考古所知?】
【秦念:当然是考古。若不是考出太平公主给上官婉儿书写的近千字墓志,还真不知道上官婉儿忠于李唐,这可真就是千古奇冤。】
【李隆基(56):……】
年轻的李隆基看着未来的自己这般沉默,明白一切都是事实。
【秦念:为了掩盖史实,李隆基,你不仅删改政治文献,居然还把上官婉儿的墓给毁了,致使她尸骨无存。可惜,你没发现甬道内还有太平公主置于其中的青石墓志,将你贬忠为奸的丑事公示于天下。】
【李太平:李隆基,你无耻!】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臣拜谢陛下。”
上官婉儿眼中泛起泪光。
近千字墓志,她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厚爱?
李太平忙道:“你我情深至此,何须道谢?”
【秦念:“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李太平,这是你命人刻下的墓志。也正是这份墓志洗清了上官婉儿的冤屈,于千年之后,得以椒花颂声。】
【李太平:这是朕应为之事,也是朕连累了她。】
【秦念:只是怨恨你,李隆基还不至于做到这个程度。朕猜他是想以抹黑女臣的方式,来阻止以后再现女子干政。】
【秦念:李隆基,自你之后,女子确实不怎么干政了,但你李唐怎么就一路奔向衰亡了呢?】
【李隆基(56):……】
李隆基无话可说。
女子不干政,国家却依旧衰亡。
而且就是在他治下极盛转衰。
在秦念说出吐蕃如何反叛之后,李隆基早就不得不承认皇祖母延续社稷之功。
【秦念:掌权者无能才是国家衰亡的原因。你以为昏庸的君王将责任推卸给女子、奸臣、刁民,就能掩盖自身无能的事实了吗?】
【李隆基(56):朕已知错,将尽快恢复上官婉儿的坟茔,亦将修正史书,为其正名。】
朱元璋想到以祖训阻止后宫干政之后,大明亦亡于异族。
何况……
若无吕雉干政,汉惠帝刘盈将如何应对内忧外患?
若无武曌篡位,唐中宗李显又会将唐朝置于何等危境?
掌权者的无能才是根源。
无能,才会让后宫乱政、才会致使奸臣当道、才会让刁民四起。
【刘秀:全部归因于君王,是否有所不妥?权臣当道之时,君王亦无能为力。】
【秦念:如果是皇帝年幼,这时候权臣才是那个“掌权者”。若权臣也无能,那就得问是哪个蠢货君王让无能的臣子变成权臣。】
秦念提及的“掌权者”权臣,指的是霍光这类权臣。
此时皇帝年幼,国家兴亡就与皇帝无关,执掌权力的人是权臣。
如果在权臣的治理下,国家衰亡,那就该追溯是谁让这个无能的人变成执掌大权的权臣。
至于权臣篡位——在秦念看来,赵匡胤篡位就篡得挺好。
秦念不喜欢王莽,不是因为王莽篡汉,而是他篡汉后生民涂炭。
【刘秀:……】
刘秀所描述的“权臣”,当然是说王莽。
见秦念这般讥讽,他竟是不知该如何反驳。
或许本就无法反驳。
王莽若是有能力,就当如赵匡胤这般为新朝奠基,而非举国反新。
可王莽如此无能,却可以成为篡汉的权臣,追根溯源,是哀帝未辨忠奸,是孝元太后不似吕……
【朱元璋:若是外戚干政祸国,难道不是太后之过?】
朱元璋也看出秦念口中的“无能权臣”应是指王莽。
可王莽能够篡汉,分明就是因为孝元太后王政君历汉室四朝皇帝,其外戚世代掌权。
【秦念:太后重用外戚你怪太后,那刘彻重用外戚李广利,致使七万汉军全军覆没时,你怎么不怪汉武帝祸国?】
【朱元璋:……】
【刘彻:秦念,朕没惹你!】
【秦念:举个例子而已,不是针对你。】
【刘彻:……】
刘彻知道李广利之事是自己理亏,也只能生闷气。
冷眼看着秦念究竟想要说什么。
【秦念:朱重八,朕不知道你哪来的毛病,喜欢把过错归咎于性别。】
【秦念:后宫干政有好有坏,正如皇帝也分明君与昏君。你看到有后宫祸国,就禁止后宫干政。怎么看到昏君亡国的时候,就不见你定个祖训禁止男子干政——你国为异族所亡,你打算把责任归咎于谁?】
【朱元璋:……】
【秦念:李隆基,说起来帮你缔造盛世的四大宰相,居然全都是武曌留给你的臣子——你自己提拔的臣子怎么就不能与他们比肩?你是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吗?】
见把朱元璋干沉默了,秦念就换一个话题。
通过指责李隆基来引出这四个丞相,从而引出武则天拔擢贤才的功绩。

到开元二十八年, 李隆基远不止四名宰相。
但他清楚秦念提及的“四大宰相”是哪些人——他自己也知道这四人是才能最出众的宰相。
“你是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吗?”
这句话让李隆基感到愤怒。
纵然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人皆是皇祖母时期入仕,但他能从诸多臣子中选出这四人加以重用,这不也是他的能力吗?
开元年间入仕的臣子资历尚浅, 才会……
李隆基愣住。
他意识到秦念骂的不是现在的他。
即便时间后延,他所提拔的文臣也远不如皇祖母时期,秦念才会讥讽他“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李太平:秦皇!这四位宰相是何人?】
李太平连忙问道。
这是缔造盛世的能臣!
她一次性就能获得四个——正如秦念此前提及的武将那般,她都能加以重用!
武曌对这四人也很感兴趣。
如今需要做的事太多,需要更多能臣。
【秦念: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
此时已是宰相的姚元崇难掩笑意。
他通过下笔成章举得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
两年前得陛下赏识,破格升任为夏官侍郎。
今年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是宰相所加名号。
缔造盛世的宰相——这是对于文臣而言最高的赞誉。
武曌却是有些失望。
不是失望于姚元崇的能力, 而是姚崇已经担任要职, 那她借助天幕获得的重臣就少了一人。
【武曌:姚元崇,陕州硖石人,时年十七岁。】
【李治:召姚元崇入朝。】
十七岁,已经可以征召。
李治直接下诏。
姚元崇连忙接旨, 少年心性的他暗自嘀咕:
“我这算是被哪位陛下提拔?”
如此大不敬之语, 当然只能在心里嘀咕。
他将要去缔造盛世!
【秦念:宋璟。】
【武曌:邢州南和人, 时年四岁。】
【李治:……】
武曌笑出声。
凤阁舍人宋璟无奈,当然更多的是深感荣幸。
他十七岁时于先帝调露年间进士及第。
没过多久先帝崩,宋璟得陛下重用,数次升迁至凤阁舍人,于中书省掌制诰。
【秦念:张说——这个喜欢安排亲信升官, 不要给他吏治相关的权力。】
【武曌:尚未出生。】
【李治:……】
武曌下令召张说入朝。
张说弱冠应诏举, 其对策为天下第一, 因近古以来,未有甲科,武曌让他屈为第二等,授太子校书,数次转任后担任右补阙。
如今才三十二岁,武曌暂未委以重任。
去年张说担任节度管记,王孝杰死后,正是张说驰奏其事,武曌才得知其兵败是因苏宏晖怯战。
既然秦念说他有宰相之才,武曌当然要予以重用。
【秦念:张说,你喜欢给人写传记散文没关系,但不要瞎编得那么离谱:编郭元振治理凉州时征调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打到吐蕃赞普牙帐,逼得吐蕃赞普屈膝请和也就算了。】
【秦念:你还编造宗楚客因那一百二十万人告发郭元振有异心,“则天惶惧,计无所出”,在你与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等二十五人抗表请保下,“则天由是稍安”?】
【武曌:……哦?】
三十二岁的张说汗如雨下。
先前被后世秦皇指出“喜欢安排亲信升官,不要给他吏治相关的权力”也就罢了,未来的他编写的传记散文中对陛下的不敬竟也现于陛下眼前!
张说此刻心中已无被誉为“缔造盛世的宰相”的喜悦,只觉前程一片黑暗。
比他更眼前一黑的是被带上大名的郭元振、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
“起来吧,朕不会追究你们。”
看着跪倒一片的大臣,武曌笑道。
她现在就好奇张说入朝之后,要如何面对这些同僚。
李太平时期。
郭元振决定待张说服丧期满,务必要去请张说高抬贵手,他郭元振担不起这么“离谱”的传记散文。
全国军队加起来都不到百万,张说竟然抬手就是“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
当初他担任凉州都督,只是“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他何德何能带着百万军打得吐蕃赞普屈膝请和?
张说编的这些就没一个字是真话!
【秦念:最后是张九龄,韶州曲江人,一说生于咸亨四年,一说生于仪凤三年。】
这个秦念真没法确定,干脆直接问,看同事们的剧本是怎么写的。
【李隆基(28):生于仪凤三年,长安二年登进士第。】
【秦念:那在武曌时期,张九龄现在二十一岁,四年后登进士第。】
【武曌:不必等四年,张九龄,朕现在召你入长安。】
武曌很是满意。
姚元崇、宋璟二人都是已经得到重用,但张说、张九龄二人却是新增的重臣,可以分担许多要务。
【李太平:召姚元崇、宋璟、张九龄入京;张说,朕知你已多次推辞征召,待孝期满,速入长安。】
此时姚崇正担任常州刺史。
三年前的神龙政变,姚崇参与其中,因此封梁县侯。
“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合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
姚崇因辞别旧主而悲泣,并认为这是臣子的本分,就算因此获罪也心甘情愿。
不久后他就出京担任亳州刺史,现在已转为常州刺史。
见新帝召见,姚崇心中百感交集。
宋璟如今任职相州刺史,当初则天皇帝在时,他已升任吏部侍郎。
如今在外,是因得罪武三思而为李显所不喜。
张九龄和其他三人不同,他尚未得到重用,以至于新帝根本不认识他,才会召他入京——
事实上,他现在就在长安,担任校书郎的职务。
【李隆基(28):召姚元崇、宋璟、张说入京;张九龄,即刻入宫。】
姚元崇、宋璟二人,是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才被分别外贬为楚州、申州刺史。
此刻看到陛下禅让太子,两人却没有喜色。
他们都没忘记太子登基后的结果,
盛世转衰。
张说同样是因为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而被罢去宰相之职,被贬为东都留守。
他离京前还献佩刀于太子,请求太子尽快铲除太平公主。
如今却是不知自己当初的举动是对是错。
张九龄此时是唯一就在长安的人。
他在则天皇帝时期入仕,拜校书郎,但未得重用。
太子于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时,他对策高第得以升任右拾遗。
如今太子即位,张九龄深呼吸,然后整肃衣冠,前去觐见。
他会尽全力改变“盛世转衰”的未来。
【秦念:李隆基,现在想明白为什么你朝选不出李治武曌时期入仕的那些宰相了吗?】
【李隆基(56):……出身寒门的官员太少。】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人,唯有张说出身高门士族。
也只有张说被秦念指出“喜欢安排亲信升官”。
李隆基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他科举取士时并未想过偏向高门士族,可他的朝堂中担任要职的寒门却越来越少。
【秦念:科举制相关,朕在二凤的话题已经说过,之后你自行观看。】
【秦念:武曌,“拔擢贤才、扶植庶族”就是你在文治上的功绩。除了这四个缔造极盛之世的宰相外,狄仁杰同样是非常杰出的贤相,老赵就曾说过:“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狄仁杰:“陛下,臣……”
狄仁杰现在只求天幕不要再提及他了。
上次提他,是张说谣诼陛下时捎带上他。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