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56):!!!】
不仅李隆基陡然一惊,各朝皇帝尽皆肃然。
秦念这话看似只是警示李隆基,可只要是危及权贵豪富利益的君王,都有可能面临这些危机!
【武曌:清查资产之后,又当如何处置?】
【秦念:当然是依法处置。资产来源说得清吗?名下土地怎么来的?违规收容了多少隐户?欺虐平民的重罪犯了多少?】
各朝权贵豪富为之惊恐。
不少人已经在想藏匿财产,或深埋地下,又或藏于深山。
然而财物能匿藏,土地怎么藏?
隐户还愿意被“隐”吗?
而欺虐平民之事,则更是难以掩藏——任何知情人都有可能告发!
【秦念:给三十州的军管效果排序,赐予尽忠职守的将士以厚赏:爵位、官职、财物皆可。军管效果最差的军队,则有可能被当地蛇鼠所笼络,可重点关注。】
【武曌:秦皇所言,令朕受益匪浅。】
武曌叹为观止。
她本以为秦念是要暴力镇压,却没想到“军管”之下,也能“依法治国”。
【秦念:清查出的土地,就可以分给清查出的隐户,以及名下土地不足亩的平民。有一条要注意:不要再给任何人赐永业田,此前分出去的永业田也当想办法赎回来。】
各州百姓望向天幕的目光极为渴求,他们渴望自己就在这三十州之内!
分地予隐户,补民以不足!
不再有永业田这一点——他们又不是能世代积累大量土地的“地主”。
对于被兼并土地的平民,他们早就知道“永业田”不是他们的“永业”。
【武曌:为何?】
【秦念:可以世袭的永业田跟分封的区别是?你朝交赋税的人口占比相对于贞观年间降了几成?】
【武曌:朕明白了。】
【秦念:三十州中收缴来的财富,应足以支撑一场对突厥的全面战争。】
秦念这话也不是随便说说。
唐朝建国到圣历元年已有八十年,三十州权贵豪富侵吞的财富,绝对足以支撑一场全面战争。
【武曌:秦皇龙章凤姿也!】
武曌好会夸人,比只会“大才”的皇帝会夸多了。
秦念暗中给这位同事点赞。
武曌明白,秦念这句话实则是在隐晦地提醒:
当选定最富裕的三十州,而不是根据赋税降幅来选。
而全面战争……
武曌几乎是立即就想到了秦念此前所说的“奴隶”政策。
以往都是异族掳掠汉人,现在也是时候去掳掠异族。
欲要提升异族奴隶的价格,就要先提升本族奴隶的待遇。
重兴百家、科举制、奴隶、土地兼并、外敌……
好在有太平可为她分忧,不然这么多事务,如何能够同时推行?
寿数无多,武曌没有时间可以挥霍。
【武曌:还请详述乾封与圣历年间如何应对吐蕃。】
吐蕃和突厥不同。
咸亨元年, 也就是唐高宗泰山封禅的四年后,吐蕃就入侵西域,“吐蕃陷西域十八州, 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
唐高宗放弃安西四镇后,派薛仁贵率兵十余万讨伐吐蕃,于大非川战败,丢失吐谷浑之地。
到仪凤三年,吐蕃与西突厥联手进攻安西,李治派李敬玄与吐蕃战于青海,大败,丢失日月山。
大唐对吐蕃最大的劣势在于地理因素。
吐蕃位于青藏高原, 对李唐和武周都天然占据优势, 可以随时袭击西域、吐谷浑等地, 甚至唐玄宗时期吐蕃还联合南诏攻打蜀地。
而想要攻打吐蕃,就要同时面对地理劣势与超远后勤两大难题。
到武周的圣历年间,由于日月山的丢失,从关中上青藏的要道被吐蕃占领, 反倒是吐蕃可以随时东侵。
好在虽无地利, 却有人和。
【秦念:二凤, 你不把吐蕃打下来,反而和亲资敌,你看你给后人留下多大的麻烦。】
在说出如何应对吐蕃之前,秦念照例先调戏一下二凤。
【李世民:朕不会再犯此错。】
李世民深知未来的自己选择与吐蕃和亲而不是攻打,必然是因为难以攻占。
他有开疆拓土之志, 若是能覆灭吐蕃, 他怎么会选择和亲?
但正如秦念所说, 异族必然成患。
他不在大唐强盛之时处理这一隐患,隐患不会消失,只会继续威胁他的后人。
【秦念:吐蕃大相噶尔·东赞死于乾封二年,吐蕃赞普芒松芒赞于当年亲政。芒松芒赞曾试图制衡权臣,不久后失败,被迫任命噶尔·东赞长子为相,此后噶尔家族垄断军政权。】
【李治:竟有此事?!】
李治大喜过望!
这不就是说吐蕃明年就将有内部动荡?
至于此时的吐蕃赞普并非“芒松芒赞”,李治猜测应是唐时与秦念时期对此人的称呼不同。
【李隆基(56):朕尚不知此事,你又从何得知?】
【秦念:考古。】
【李隆基(56):你考古……】
李隆基本是疑惑于秦念就算是“考古”,也不该“考”出大唐都没有记载的吐蕃往事。
——他理解的“考古”是“研究古代历史”。
但刚说出三个字,他就已经明白秦念是在说什么。
在中原是“考”不出来,但不代表秦念不能在吐蕃之地“考”出来。
这秦念所在的王朝,竟是已然吞并吐蕃?
【朱棣:秦皇,你还真是……一视同仁。】
和今天才入群的李隆基不同,朱棣清楚秦念口中的“考古”究竟是指什么。
考虑到话题或许很快就要轮到自己,朱棣换了个更为委婉的词汇。
吐蕃之地在此时被称为乌斯藏,被元朝吞并,如今隶属于大明。
他当然猜得到秦念应是在吐蕃“考古”出这等史实。
朱棣更没想到的是,秦念“考古”时居然真的不仅是为了陪葬品,还会去了解陵寝中的史实。
哪怕是没有用处的他国史实——
若无天幕,了解吐蕃的史实又有何用?
秦念知道李隆基和朱棣的扮演者是故意表达误解。
真敬业啊。
芒松芒赞想要制衡权臣,是出自敦煌藏经洞所出的藏文文献《吐蕃大事纪年》。
敦煌藏经洞是用于封存文物的佛教禅窟,并没有棺椁,不是墓葬。
【秦念:芒松芒赞挣扎的时间应该很短,因为在咸亨元年四月、也就是乾封元年的四年后,吐蕃就攻陷龟兹拨换城。】
【秦念:李治,你想要围魏救赵,就派薛仁贵率五万大军讨伐吐蕃,于大非川大败,吐谷浑地区全部丢失。】
【李治:薛仁贵为何会败?】
在李治看来,薛仁贵在随同阿耶征高句丽时扬名军中,得阿耶重用镇守玄武门。
永徽五年山洪至万年宫,宿卫奔逃之际,唯有薛仁贵冒死登门框高呼警示宫中,他才得以免于为山洪所沦溺,可见薛仁贵之忠。
显庆三年开始,薛仁贵征高丽,屡立战功。
龙朔元年赴天山击九姓突厥,三箭定天山。
如此战功赫赫的大将,怎会在征吐蕃时失利?
即便未能功成,也不应大败失地!
薛仁贵望着天幕,不知该如何是好。
【秦念:跟他关系不大。只是你让郭待封这个自视甚高的废物当薛仁贵的副将。他违抗薛仁贵之命擅自领着辎重前行,结果军粮辎重全部被吐蕃伏军所劫掠。】
【李治:……】
李治额角抽疼。
军粮辎重被劫掠,也就难怪薛仁贵会大败。
武照连忙安抚陛下:“此事尚未发生,不用郭待封即可。”
七年前陛下亲策试举人,九百人中只有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陛下令他们待诏弘文馆。
这郭待封乃是郭孝恪次子,郭孝恪曾献“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之策,助太宗皇帝擒窦建德。
陛下应是以为虎父无犬子,才会以郭待封为薛仁贵副将。
结果无能也就罢了,竟然于军中违抗主将之令!
此刻的郭待封脸色惨白,浑身颤抖。
他知道不仅自己的仕途走到终点,“自视甚高的废物”之名更是会流传于天下乃至于后世。
【李治:朕更换副将,薛仁贵可否覆灭吐蕃?】
薛仁贵暗叹。
大败之因虽不在他,但他知道吐蕃占据地利,易守难攻。
亦知太宗皇帝之所以选择和亲,也是因为吐蕃极难攻下。
倘若只是围魏救赵,率精锐突袭吐蕃,迫使其军离开西域回防大非川,或许能够功成。
但要覆灭吐蕃,完全不可能。
【秦念:吐蕃占尽地利,你想让薛仁贵带着十几万人长途奔袭、顶着极其恶劣的地理环境去覆灭吐蕃?你做梦呢?】
【李治:……】
李治之前想的是趁着吐蕃内政不宁,薛仁贵或能谋取大功。
但秦念并不认为这个想法可行。
李治不得不承认:
比起正面临吐蕃威胁的他,千载之后通过“考古”获知吐蕃内政的秦念比他更了解吐蕃。
就连后世唐皇都不知道吐蕃的秘辛。
【秦念:此外,大非川之战,薛仁贵对上的就是吐蕃名将论钦陵,而他哥赞悉若就是掌控政权的新任大相。这时候强攻吐蕃,只能说你想太多。】
【李治:……请秦皇指教。】
已经看过四次话题的内容,李治对秦念的性格已相当了解。
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得罪她。
哪怕是被接连讥讽。
【秦念:朕给你的方案,是设法告知芒松芒赞:若无大唐相助,他将在十年后离奇早逝。吐蕃三年不发丧,噶氏家族会扶持年幼的赤都松赞接替赞普之位。】
【秦念:瞒了三年,呵,那可真不一定是他的亲儿子。】
吐蕃隐瞒芒松芒赞死讯三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吐蕃正在与大唐交战。
但不妨碍秦念刻意将此事模糊成芒松芒赞的死因很蹊跷,外加给赤都松赞泼脏水。
有“不一定”一词,那就只是她的推测,不涉及规则三的禁止谎言。
李治看出“真不一定”背后,或是秦念刻意为之。
此言有利于他离间吐蕃君臣。
【秦念:此外,吐蕃亡国后,其王陵尽皆被摧毁。】
这话也不是秦念胡说。
吐蕃王朝崩溃时,起义军把历代赞普的陵墓都挖了。
【秦念:如果能说服芒松芒赞,大唐就可以从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别要名义上的臣服,可以要土地、要良马,最好是能够直接驻军以便支援。】
【李治:谢秦皇相告,朕知道该如何施为。】
这就是李治最擅长的领域。
他立即阻止秦念继续往下说。
天幕天下可见,有些事是他需要去做、且不能为人所知。
秦念只说到“驻军勤王”就停下,显然也是在确认他能否看懂言外之意——设法离间吐蕃君臣、甚至挑起内战,以坐收渔翁之利。
李治有相当大的把握说服芒松芒赞接受大唐的助力:
自身离奇早逝、王位可能旁落、王陵尽皆被摧毁。
说服芒松芒赞的可能性很大。
就算不能说服他,李治也已经得知四年后吐蕃将袭击西域,且其将领论钦陵被誉为“名将”,需谨慎以对。
【秦念:接下来是圣历元年。武曌,明年二月,郭元振的离间计将会奏效,赤都松赞讨伐驻守吐谷浑故地的论钦陵。冬天论钦陵未战而溃,自杀。他的儿子莽布支和弟弟赞婆等人率族人向你投降,只可惜吐谷浑故地依旧在吐蕃的掌控之下。】
码完这波字,秦念不由得为武皇感到可惜。
当年消息不畅通,以至于武周没能把握这绝佳的收回失地的机会。
一旦武周军队攻占青海湖周边的绝佳牧场,吐蕃将不能再通过吐谷浑东侵。
在皇后的离间之下,吐蕃名将论钦陵将在未战而溃后自杀?
李治惊叹于皇后的才能,同时也想到可以利用此事加深吐蕃的君臣矛盾。
【武曌:朕将派遣军队前往湟水,招降论钦陵!】
武曌大喜过望!
咸亨元年,击败薛仁贵的吐蕃将领正是论钦陵。
前年,又是论钦陵于素罗汗山击败王孝杰。
正是此时,郭元振献策:
吐蕃人苦战久矣,武周应每年派遣和亲使者入吐蕃。论钦陵想要拿下安西四镇,就绝不会接受和亲,也就必然引发吐蕃上下的怨恨,以此离间吐蕃君臣。
武曌没想到是郭元振的离间之策竟奏效得如此之快——
她不知道上任赞普曾与论钦陵兄弟争权,故而低估了赤都松赞对论钦陵的忌惮。
更没想到论钦陵会未战先溃。
【秦念:久视元年,也就是论钦陵死后的第二年,吐蕃侵犯凉州,唐休璟于洪源谷大捷,“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斩其副将二人,获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而还。”】
既然提到了吐蕃,秦念当然要夸耀一下武曌的武功。
不需要天幕,武则天也能成功平定吐蕃。
秦念的建议,只是让武曌将平定的时间提前,甚至夺回日月山这个军事要地。
如果能将论钦陵这个吐蕃名将收为己用,那就再好不过。
西州都督唐休璟大喜。
他向来主战,所幸陛下同样主战,故而他能一展所学!
此前他任安西副都护,吐蕃攻破马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及副使阎温古战败后,唐休璟收其残兵镇守西州,故而升任西州都督。
同名同姓?
唐休璟曾担任吴王府典签,因吴王李恪谋反案被贬任营州户曹。
年轻的唐休璟望着天幕羡慕不已。
倘若能如此人这般建功立业、留名史册,那真是死而无憾。
【武曌:六年前正是因唐休璟上书,朕才派王孝杰收复陷于吐蕃的安西四镇。】
唐休璟喜不自胜!
试问古今能有多少人如他这般留名后世, 更是为陛下道于天幕,为各朝百姓所知?
【李治:四年后,安西四镇全部陷落?】
李治疑惑。
此前秦念说的是吐蕃攻陷龟兹, 如今看来,竟是碎叶、于阗、疏勒同样失陷?
【武曌:是。】
【武曌:王孝杰生于京兆新丰县;乾封元年时,唐休璟正任营州户曹。此二人皆为良将,可担大任。】
此前朱棣问及苏海政枉杀阿史那弥射时,武曌就猜到雉奴时期的事情也能提及。
果然,这段话没有违反规则。
【李治:你二人速入长安。】
新丰县?
不是同名,那就是自己!
此时正为军伍小卒的王孝杰连忙向火长报告。
陛下召他入长安!
营州户曹唐休璟愣住,直到听到周边同僚的恭贺才反应过来。
他就是拿吐蕃人的首级筑京观的唐休璟!
【秦念:王孝杰,你在东硖石谷与契丹交战时, 你的副将苏宏晖惧敌逃遁, 你“深入寇境, 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自己也堕谷而死, 这辈子记得离这个坑货远一点。】
少年王孝杰有点懵。
这样吗?
苏宏晖是谁?
不管苏宏晖是谁, 王孝杰知道:
既然后世秦皇将这个名字说了出来, 则陛下必不会再起用此人。
苏宏晖极为羞愧。
东硖石谷一战后,陛下派使者要来将他斩首示众。
只是他立功赎罪,故而被免于诛杀。
然而此事竟然记录于史册,后世秦皇定论他为“坑货”。
【武曌:可惜天幕来得晚了一年,朕失一良将。】
【秦念:确实可惜。】
【秦念:对了, 唐休璟你可以一直用, 别管他递多少辞呈, 别让他退休。】
【武曌:……?】
武曌有点茫然。
这是何意?
【秦念:他八十二岁的时候退休,但还想进步,让儿子娶尚宫的养女为妻,借此得以起复,为当时的人讥笑。既然他这么想进步,那就不必退休。】
【武曌:……原来如此,朕必不会允许他致仕。】
三个时期的唐休璟都很尴尬。
这这这……
乾封元年的唐休璟四十岁,圣历元年的唐休璟七十二岁。
没错,唐休璟是以七十四岁的高龄身披铠甲率先冲锋,与贼六战六克,绝对算得上老当益壮。
而景龙二年的唐休璟已经八十二岁,致仕后让儿子娶尚宫的养女为妻,以寻求复起。
【李太平:宋国公愿意继续为国效力,朕求之不得!】
八十二岁的唐休璟连忙让家人准备车驾,准备现在就去拜见新帝。
有陛下这句话,还有谁敢讥笑他!
如今陛下刚即位,正是朝堂重臣更迭之时,唐休璟当然不愿错过时机。
【秦念:二凤,贞观四年时,唐休璟四岁,是京兆郡始平县唐谐之子。】
【李世民:四岁……朕还是再等十几年为好。】
李世民无奈道。
他不缺武将,就是缺,也不能是起用四岁幼童。
唐谐望向自家四岁小孩,震惊不已——
他家孩子才四岁,就已被陛下、甚至是未来的数位唐皇所知?!
【秦念:至于郭元振——此人要是在朕治下,轮不到他建功立业,就得被斩首示众。】
献离间吐蕃之计的郭元振下意识摸了摸脖子。
然后感激陛下的识才辨能。
他知道秦皇所指之事。
郭元振于高宗时期举进士,被授予通泉尉的职务,在任期间劫掠贩卖管辖区内一千多人,用来赠送给宾客,百姓苦他久矣。
陛下召见他,发现他极有能力,于是派他出使吐蕃。
也正是这次出使,郭元振发现可以离间吐蕃君臣,于是献计于陛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
方才后世秦皇提及明年吐蕃就会内乱,论钦陵兵溃自尽,这便是他的离间计起效。
【武曌:既然离间计起效,郭元振就可以算是以功抵罪。】
武曌实在惜才。
她就怕秦念突然来一句郭元振当斩。
【秦念:被他卖掉的一千多人找回来了吗?】
【武曌:朕会立即派人去将他们寻回,送还其家!】
卖掉……一千多人?
李治眉头紧皱。
皇后怎么会重用这种人?
【秦念:三年后,突厥、吐蕃联合进犯凉州。郭元振迁凉州都督,“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
【秦念:“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不得不说,这郭元振确实是个人才。
郭元振在凉州南境险要处设立和戎城,在北边的沙漠里设置白亭军,控制战略要道,扩凉州疆域一千五百里,从此寇虏不再进犯。
还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使得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
只是秦念完全不能理解,郭元振为什么要因为“任侠使气”,就拐卖一千多人送给宾客。
这什么脑回路?
【武曌:朕这就迁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
武曌迅速作出决定。
既然郭元振如此善于抚御,那就不必等到三年后再任职。
凉州因居于突厥、吐蕃之间,频频受到袭扰,百姓苦之久矣。
【秦念:历史上你派去迎接论钦陵弟弟和侄子的人就是他和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刚好可以先让他去招降论钦陵,再去就任凉州都督。】
【武曌:……就依秦皇所言。】
郭元振哭笑不得。
他是看出这位后世秦皇依旧对他不喜,故而让他在就任凉州都督前,先去招降论钦陵。
但作为人臣,尤其陛下是赏识他的伯乐,职责再多,他也只会甘之如饴。
他年轻时作恶而不自知,换做陛下以外的皇帝,或许早就将他诛杀,哪有机会建功立业,并为后人所知?
【武曌:郭元振是进士及第。乾封元年时年仅十一岁,本名郭震,魏州贵乡人。】
【李治:朕记下了。】
【秦念:记得好好教育他,别让他再劫掠百姓送给宾客。】
【李治:……】
四十三岁的郭元振苦笑。
现在各朝百姓都知道他曾劫掠上千人送给宾客。
五十三岁的郭元振却是笑容满面。
他正担忧吐蕃之事,如今陛下换成类母的太平公主,他所忧之事已无需再忧。
五十七岁的郭元振于去年冬天被罢去相位,原因是卷入太子与太平公主的争斗之中——
太平公主想要拉拢韦安石一同鼓动陛下废黜太子,被拒后诬告韦安石,郭元振力保其不被治罪,于是也得罪了太平公主。
他现在望着天幕,心情复杂。
倘若知道太子将会使大唐极盛转衰……
如今说什么都晚了,陛下已经禅位于太子。
或许……自请随太平公主入西域也不错。
郭元振并不知道,明年后他会带兵“保护”李旦,助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从而进封代国公。
同年因军容不整而险些被李隆基所斩,因刘幽求、张说的求情改为流放新州,再被特赦起复为饶州司马,因郁郁不得志而病死于赴任途中,享年五十八岁。
【秦念:长安二年,也就是四年后,赤都松赞率众万余人入侵茂州,都督陈大慈“与贼凡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次年吐蕃遣使求和。】
这个陈大慈在《旧唐书》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
声名不显的将军也能击败吐蕃,可见在这个时候,武周对于吐蕃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唐高宗时难以解决的吐蕃之患,在武周一朝是以吐蕃兵败求和作为结束。
至于吐蕃为什么又成为唐朝的大患,那就得感谢李显李旦李隆基三人对吐蕃的倾力支持。
【武曌:吐蕃何时复叛?】
武曌没有因为吐蕃求和而感到欣喜。
一则她已接受秦念的观点:异族不被同化,就终究会复叛。
二则秦念说过西域将危,其中南面的危险显然来自吐蕃,即吐蕃必然复叛。
【秦念:李隆基,你知道吐蕃何时复叛吗?】
李旦李显都不在群里,秦念就只能讥讽李隆基。
【李隆基(28):此时吐蕃未叛。】
【李隆基(56):两年。】
此前已多次违反规则,担忧“开元二年”也会违背规则二。
李隆基改成“两年”。
武曌推测出时间——
李隆基如今十四岁,五年后吐蕃求和,此时为十九岁。
二十八岁时吐蕃尚未复叛,但两年后吐蕃复叛。
从求和到复叛,仅仅十一年。
【秦念:二凤,你不妨猜猜,这吐蕃是怎么复叛的?】
【李世民:……朕不知从何猜起。】
李世民再次叹了口气。
他知道吐蕃复叛的缘由必然会和自己扯上关系,秦念才会突然问他。
这么问,明显就是要借机讥讽于他。
就是不知道是直接关系,还是如汉武帝的“始作俑者”那般。
【秦念:李太平,李显是否已经在让唐军联合吐蕃平定羁縻政权突骑施的内斗?】
【李太平:是,但使者离开长安不久。冯嘉宾,朕命你即刻返回长安,此事就此作罢!】
五十三岁的郭元振终于放下心中巨石。
不愧是最类母的太平公主——
现在应当称陛下了!
看到这一答复,秦念就确定李太平所在时期为景龙二年。
【秦念:那个叫冯嘉宾的御史中丞,你这一去,可就得死在娑葛手中。】
冯嘉宾心中大惊,若无天幕现世,他这一去竟是不归路?
【武曌:太平,李显为什么要联合吐蕃去平突骑施之乱?】
武曌觉得有点乱。
突骑施内斗,大唐只需要册封其胜者即可,为什么要参与突骑施的内斗?
参战也就罢了,就当是扶持亲唐的首领。
为什么要联合吐蕃?
吐蕃为大唐之患,为何要让吐蕃参与突骑施的内斗?
一旦突骑施与吐蕃联合,西域必危!
【李太平:儿臣不知其中详情。】
虽然上官婉儿是她的人,但李太平关注的主要为国内之事。
最多也就知道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入西域,将联合吐蕃攻打娑葛。
至于其中是何内情,她并不知情。
【秦念:突骑施内部阿史那阙啜与继承汗位的娑葛不合,不敌。重金贿赂宰相宗楚客、纪处讷,请求唐军引吐蕃入西域,一起攻打娑葛。郭元振上奏引吐蕃入西域对安西四镇不利,李显没理他。】
【武曌:……】
四十三岁的李显深深地低下了头。
他原本应该被立为皇太子,因天幕的缘故,自己被定论为几近昏君,皇太子也将变成太平公主。
作为旁观者,此刻他也不明白未来的自己怎么会置郭元振的上奏于不顾,反而听信奸臣之言。
【秦念:娑葛杀冯嘉宾与阙啜后,兵围安西、拨换、焉耆、疏勒,攻陷安西后断绝四镇之路。】
【武曌:……】
武曌闭了闭眼。
她之前一定是年老昏聩,才会想要复立李显为太子。
狄仁杰同样脸色难看。
为了让陛下复立李显为太子,他前后上书奏对数万言。
结果李显不仅声誉排名近昏,其行径同样昏聩。
【李隆基(28):好在娑葛信任郭元振,写信告知他与大唐无恶,只是与阙啜有仇。郭元振从中斡旋,中宗皇帝赦免娑葛,册为十四姓可汗,得以止战。】
李隆基还不了解秦念的风格,见她只说一半,连忙补上后续。
主要是担忧秦念只说一半会误导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