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李世民:……】
【赵匡胤:……】
赵匡胤猜得出光义为何如此。
得位不正,试图以此笼络天下士人之心。
难怪光义明知折杖法之弊,却没有对其作任何改动。
既然要笼络人心,又哪里会改动于官吏有益的折杖法?

【秦念:因为得位不正, 他还大规模封赏功臣的亲属为官,数量也有数千人。】
【秦念:他这么做应是为了让自己提拔的官吏取代你朝的官吏,又由于提拔的几乎都是文臣, 文官垄断官场,彻底塑造大宋重文抑武的风气。】
【赵匡胤:此番不会再有此事。】
秦念没有说宋太祖搞职权分割、官职分离也会导致冗官,但这已经是代价最小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且大宋的财政完全能够负担得起这个程度的冗官。
假如赵光义完全照抄宋太祖的政策,冗官还真不至于到后期那个地步。
【秦念:冗官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出在你的流民安置政策,招抚了大量流民充任的胥吏。】
【赵匡胤:朕已知此策之谬误,往后必皆用“以工代赈”之法替换。】
赵匡胤在认错,最焦躁的却是朱元璋。
宋朝最严重的三冗问题,其中的冗兵冗官竟然都与宋太祖一句“唯养兵为百代之利”有关。
而他朱元璋, 可是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编纂《祖训录》。
大明亡于异族, 难道也和他留下的祖训有关?
这个疑问甚至都不能算疑问。
就目前所见, 朱元璋就已经意识到“低薪养官”“富养宗室”极有可能遗祸后世。
【秦念:冗官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团后,后世宋帝有人想要变法,也无法功成。】
【赵匡胤:德昭!】
【赵德昭:我必遵父皇之意!】
见秦念道出大宋的种种弊病,赵德昭反而安心。
他最怕的就是什么都不懂, 反而伤国之根本。
如今得知弊病所在, 他就有了治政的目标。
【秦念:赵匡胤, 后世并不认为你能和二凤比肩。】
【赵匡胤:朕知道。】
前四人中,唯有他不是“千古一帝”。
秦念将大宋许多问题点出,不留半点情面。
但赵匡胤对他并无怨言。
他清楚一旦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再结合秦念谈其他皇帝时的各种政策,大宋的国力必然迎来暴涨。
【秦念:但在文治上, 朕认为你要高于二凤, 说是朕之前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富宋的富, 就是宋太祖最大的文治——
宋时工商农的地位皆远超其他封建王朝。
赵匡胤没能跻身千古一帝,完全是武功拖累文治。
更令人惋惜的是宋太祖并非没有实现武功的能力,而是他死得太早。
以宋之富,若是能配上大一统的武功,“唐宗宋祖”或许真能算作并列关系。
但即便武功不够,凭借为富宋奠定基础、终结五代十国重塑人伦道德,也足以让赵匡胤跻身声誉榜前九。
【赵匡胤:这……朕不敢当。】
【李世民:朕亦觉文治不及你。】
看到赵匡胤种种富国之政,李世民自叹弗如。
秦念曾言农工商的相互促进,他对此虽极为欣赏,却也还是颇有顾虑。
直至今日看到赵匡胤的治政之后,李世民才明白这种相互促进有着怎样可怕的潜力。
宋朝没有完成大一统,太原以北皆在异族掌控下,疆域远不及大唐的一半。
却有着三倍于大唐的富裕!
若不是赵光义弑兄篡权,在这样富裕的财力支撑下,加上赵匡胤部署北伐时的表现——
赵匡胤治下,宋朝必不会仅限于中原之地。
【刘彻:秦念,你自认文治武功皆居首位?】
刘彻很是看不惯秦念的自负。
【秦念:不,朕只是文治居首,武功居首者只能是祖龙。】
秦念当然得认为自己文治第一,不然怎么配得上民心榜首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说武功居首为祖龙,那当然是因为“始皇帝”。
有人认为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故而始皇帝不能被赋予“大一统”功绩。
郡县制也是早已有之,始皇帝一统六国也不过是继承六代秦王遗泽。
这话说的,就好像是个人都能替换嬴政当这个始皇帝。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
但那也得本身是英雄,才能为时势所造就。
换做他人,真能一统天下并选定郡县制治国,彻底改变华夏进程?
统一六国,在分封与郡县的抉择中选定郡县制,以大魄力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以秦法重定华夏秩序者——
始皇帝。
【嬴政:……】
嬴政嘴角上扬。
【刘彻:秦朝的疆域还没汉朝广阔。】
刘彻并非不认可始皇帝的武功,只是不服秦念将文治武功居首者皆归于秦。
【秦念:开创的功绩远高于继承。】
【刘彻:……】
“所谓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汉武帝的功业,在于为华夏铸魂。”
想起自身被后世定论为千古一帝,也是因为“开创”之功。
刘彻无法反驳。
【刘秀:文治居首,秦皇时期亦富于宋?】
刘秀也就尝试着问一下,本以为会为天幕所阻。
然而就如他此前所猜测的那般,天幕的规则限制越发宽松。
【秦念:比宋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朕之一朝,如今最大的文治功绩是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十四岁以上识字不到千字者视为文盲。】
文盲率,文盲占据人口的比例?
秦念一朝,每十人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此刻各朝皇帝都懵了。
在此之前,他们都认为武功自是比开疆拓土,文治应是比较各朝富裕程度。
可秦念却骤然拉出一个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文治计算方法。
文盲率?!
此时众人都想起了秦念的科举制——
那些遍及各地的里学。
秦念编造文盲率为六成以下,是参照开国时文盲率为80%,而1964年为38.1%,取中间值。
网上说明朝的文盲率在70%-90%,假设这个数据属实,秦念编的“六成以下”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文治第一。
但这个数字没提文盲的标准。
事实上史学界至今没能确定清朝的文盲率,就更别说距今更久远的明朝。
——清朝识字率低于1%为误传,那是新式学堂学生的占比。
秦念可以确定:以识千字为标准的文盲率,六成以下就足以碾压所有封建王朝。
1930年的《寻乌调查》记载:“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
这是农村的数据,但封建王朝的农村人口占比在90%以上,低于10%的城市人口对总体数据影响不大。
据此可以判断,封建时代女子的识字率可以忽略不计。
而男子的识字率最乐观也就30%(三名男子中就有一人认识千字),不乐观那就是《寻乌调查》的“识字二百”只占百分之二十,要是标准提高到识字一千,那就更低。
男女一同计算,各朝文盲率就必然高于85%,大概率在90%以上。
至于以通俗小说的发展来测算明朝的文盲率,那肯定不对。
因为清朝的书籍出版种类为明朝的三倍以上——印刷技术的进步将书籍的价格打下来,这才是小说行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刘秀:秦皇文治,古之无二。】
刘秀心服口服。
这已经不是孰强孰弱的问题。
既然连此前文治最强的赵匡胤都未有秦念那般的“科举制”,其所在一朝的文盲率肯定也不低。
各朝与秦念一朝比什么文治?
完全没法比。
各朝儒生皆讷不能言。
再迂腐的儒生,也知道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是什么概念。
那是孔圣尚不能及的“有教无类”!
儒家都认为自己或许武功太差,但文治应是第一。
就算出现宋朝的举国沦丧于异族,但宋之富难道不是他们的功绩吗?
结果秦念这个极厌儒家的君王,却是在富于宋的情况下兼顾武功,还让十人中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朱元璋:你朝既然富于宋,又为何要考古?】
朱元璋依旧对秦念盗陵之事耿耿于怀。
【秦念:朕说了,那是保护性挖掘。】
【朱元璋:……】
【秦念:国防压力大,朕也是不得已。】
此时再次见到“国防”一词,诸帝肃然。
秦念此人相当自负,却不修陵寝也要加强国防。
他还自认用兵强于唐太宗,却需以胜宋之富来强国防,且依旧面临外界威胁,甚至不得不盗前朝之陵。
那些异族究竟强盛到什么地步,才能让秦念如此忌惮?
【秦念:赵匡胤时期的治政的利弊,基本上都说完了。时间还早,等赵德昭上报完天灾情况,大家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进行讨论。】
秦念确实没多少可以说的。
其实也可以说说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但赵匡胤的情况太特殊。
他最大的意难平应该就是死太早。
武功没能配得上文治,文治还被赵光义的后代牵连。
在说完赵匡胤的功过之后,再把这些无足轻重的话题拿出来水时间,就显得很不协调。
于是秦念决定发动其他同事一起找话题。
这也是她的一次尝试。
不是每个皇帝都像前三个皇帝那样有着众多适合在聊天群讨论的史实,甲方的规则中也并不包括聊天时只能聊史实——皇帝间的闲聊应该不犯规。
赵德昭起初还有点懵。
等父皇询问开宝八年十二月至今,大宋何时于何地遭遇天灾,他才反应过来。
【李世民:朕欲办里学,但财政与老师皆不足,当如何开始?】
等赵德昭上报完灾情,李世民率先发问。
李世民已经在推行科举制?
刘彻很是不满。
此时帝国双璧尚未归朝。
币制改革尚在进行中,修法、治河尚未开始,汲黯也还没回到长安。
结果这李世民就已经开始在施行科举?
不过李世民遇到的问题,大汉也会遇到。
能提前得到解答也不错。
【秦念:先试点。先择一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逐步向其他地方推行。】
【李世民:有农人称子女不能入学,农家幼童亦需参与耕织之事。】
【秦念:农忙时学校放假,农闲时开学。幼童入学包吃,强制入学,父母不让子女入学就入刑。】
李世民让官吏将秦念之策尽皆记录。
秦念如此流畅应对,必是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有李世民为先,其余人也尽皆让百官商议哪些事务需要询问秦念。
距离天幕初次出现,已有三十日之久,各朝许多新政都出现了问题。
“后世秦皇竟如此博学。”
武照感慨道。
始皇帝基本不言,但其余八名常驻皇帝提出的问题各有不同,涉及方方面面。
李治不能发言,此时只能旁观天幕的言论。
好在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多是太宗皇帝遇到的问题,虽然不能问,但也能看到秦念的回答。
嬴政不问,是因为他的问题最多,后世皇帝问的所有问题,大秦都会遇到。
那就没必要问了。
待到他自身的话题,再将其余皇帝未曾提及的问题逐一询问。
同事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刁钻,很多都是秦念从未涉及过的领域。
好在她可以依靠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
这群扮演者该不会每个人都在认真推演剧本吧?
有些问题小众到她只能在专业论文中找出答案。
这沉浸指数也太高了。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秦念松了口气。
哪里是什么自由讨论,这分明就是答疑环节。
显然,甲方并没有给她留闲聊的漏洞——
群里的皇帝人均工作狂,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在闲聊上。
同事们的扮演非常符合人设。
【甲方:明日话题:武曌。】
【甲方:请提前做好准备。】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李显、李旦、李隆基。】
景龙二年, 安乐公主下嫁武延秀,仪仗从宫中出发时,李显及韦皇后到安福楼观看。
此时天生异变。
天幕排榜, 李显看到自己的排名大惊失色。
同样因排名而脸色骤变的是正打算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再自称太上皇的李旦。
说是内禅,但李旦决定依旧把控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及重大刑狱事务,其他政务才会全权交给李隆基。
等他成为太上皇,依旧是他称“朕”,身为皇帝的李隆基自称“予”。
说是禅让,实则是李旦制衡太子与太平公主的手段。
自己声誉排名不高,李旦并不觉得有多奇怪,他自觉就是平庸之君。
令他大惊失色的是李隆基竟然位列昏君之列!
与此同时, 李隆基位列第二的民心降到十名开外。
开元二十八年, 此时连年丰收, 京师的米每斗价格不满二百文。
天下太平安定,即使行走万里也不用携带兵器。
正是大唐极盛之时。
天降双榜,当大唐百姓看到当今陛下那标红的名字竟然位居昏君之列,凡是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 都心生恐惧。
但大多数的百姓并不了解历史, 故而李隆基的民心排名下降得不多。
李隆基脸色极其难看。
此时正值朝会, 随陛下走出大殿看到天幕的百官亦皆震恐。
李治猛然看向自家的皇后。
武照倒是想要为自己辩解,但在此刻她已明白没有辩解的必要。
如果只是武姓族人篡位,相关皇帝中就不应出现李显,甚至还出现了李旦李隆基二人。
从此前的话题来看,“相关皇帝”皆为至亲。
武曌、武照, 甚至还同音。
今日是天幕十日之变, 已经返回长安的李治于大殿外召开朝会。
大唐的文臣几乎全是儒生, 二十日前见秦念道出儒家种种弊病后,众臣皆还在茫然之中。
茫然于不知儒学中还有多少谬误。
倘若以往得知皇后竟然篡位称帝,他们此刻必然已经皆在死谏。
可如今儒学错谬未清,再见皇后之声誉竟然还在陛下之上,甚至是能与先帝一般位居前九的皇帝——
他们就不得不想到秦念所言“万民与后世不在乎皇帝是怎么上位”。
一时间竟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李世民原本对武曌极为欣赏。
认为如王莽一样仅一人的帝王,还能有如此高的声望实为不易。
但前提是武曌篡的不是唐!
看到雉奴之名从“观众组”回到“嘉宾组”,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必是武曌篡了雉奴的皇位!
难怪秦念说武曌的处境与雉奴相似,竟是这么个相似法?!
要不是雉奴的声誉排名摆在那,李世民都要怀疑秦念是对大唐有嫌隙,故意骗他立雉奴为太子!
雉奴既然不是昏君,这武曌究竟是怎么篡的位?
当然,李世民也并非没有注意到疑点:
汉高祖的话题没有胡亥,赵匡胤的话题也没有被他篡位的皇帝,为何武曌的话题却有雉奴?
又为何还有三个李姓皇帝?
但此刻李世民已无暇顾及这么多。
“陛下毋怒,相关皇帝皆为李姓,必是如汉光武帝一般已然复唐!”
病情好转,故而未缺席此次朝议的杜如晦连忙劝导。
此刻后宫内皇后殿内,李承乾拎起三岁的弟弟:“雉奴,你居然被人篡位?”
幼年李治还以为兄长是在逗他玩,咧着嘴直乐。
长孙皇后只觉眼前一黑。
雉奴是被篡位,难道她的幼子也未能善终?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李世民:武曌!你篡的是雉奴的位?!】
【武曌:……不是。】
秦念早就在期待今天的话题,看到首先发言的是二凤,那叫一个乐不可支。
她还以为会是李治先出声问武曌是谁。
结果李治没出声,反倒是李世民先出言询问,还怀疑武曌是篡了李治的皇位。
是二凤先发声倒也不奇怪,这一连串的李,尤其是李治被移到嘉宾组,就足以说明武曌篡唐。
比较让秦念感到意外的是相关皇帝居然还有李隆基。
之前的皇帝都是一两个继承人入群,武曌这边居然是三个。
不过甲方也没规定“相关皇帝”是怎么算的。
从话题度和解决意难平这两个角度,李隆基也确实该进群。
看到篡的不是雉奴的位,李世民的愤怒略降一二。
那就应该是篡李显、李旦、李隆基这三人之一。
应该是李隆基,声誉排名与王莽相差无几。
如果是这样的昏君,武曌篡位倒不是不能理解。
一定是这样,不然雉奴的排名也不会这么高。
这李旦、李显……一个平庸,一个近乎昏庸,这两人是怎么从武曌手中夺回皇位的?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
【李治:弘儿怎么了?】
见到阿耶之问,李治已然冷静下来。
此前秦念说“乱臣贼子”时,武曌位列其中,显然皇后就是篡位登基。
既然不是篡自己的位,那应该就是篡第三子李显之位。
后来又还政于李旦或李隆基——既是李姓,就应是他与皇后的后人。
就李显李旦李隆基这三人的声誉排名,李治甚至认为皇后篡位情有可原。
当然,他的脸色还是很不好看,也不愿意回头看皇后。
只是先问太子的情况。
若是聪慧如弘儿登基,皇后必然不会篡位。
武照暗自松了口气,恐慌已一扫而空。
【武曌:弘儿是病逝。秦皇,朕已命当初为弘儿诊治的太医呈上病症,你可否为弘儿诊治?】
【李世民:雉奴,你们……?】
李世民满头问号。
不仅是他疑惑,多智如房玄龄杜如晦都感到茫然。
太子与武曌是熟识?
熟识到得知武曌篡位之后,居然丝毫不怒,还问及他人之事?
这“弘儿”又是谁?
为何太子与武曌似乎都对他极为关爱?
【李治:……】
李治实在不知道怎么跟阿耶解释他跟皇后的关系。
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与阿耶谈及此事。
……他以为至少也得等他死后,才需要向阿耶请罪。
【秦念:把症状发上来吧。】
秦念再度拨通了李爷爷的电话。
果然,武曌给出的症状与脉象也不是随便编的,李爷爷诊断出的结果是慢性迁延型肺结核。
天幕陷入短暂的寂静,都在等待秦念给出诊断结果。
李隆基不是蠢人,而李显李旦身边也有聪明人。
在太子李隆基的提醒下,李旦意识到天幕中间的对话是怎么回事:
母后在向后世秦皇询问兄长病情的治疗之法。
太宗皇帝、父皇、母后都不是在天有灵。
而是如自身一般,皆处在为帝之时?
【秦念:这病在李治时期属于绝症,无法根治,只能延缓病情。】
十五岁的李弘早就开始监国,也在朝会之列。
看到后世秦皇的诊断,怔然间看到父皇母后皆眼眶泛红,亦是落下泪,拜倒在地:
“儿臣不孝,让父皇母后为儿臣忧心!”
“快起来,地上凉!”
见李弘不肯起,李治连忙上前,与武照一起将太子扶起。
【武曌:……能延寿多久?】
武曌怅然,但也只是怅然。
长子已离世多年。
【秦念:不劳累,不烦心,谨遵医嘱。虽然不能根治,但大概率能走在李治后头。】
【李治:……】
【武曌:陛下享年五十有六。】
长孙皇后悄悄擦拭眼泪。
还好,这武曌与雉奴关系莫逆,又不是篡雉奴的皇位。
雉奴应是寿终正寝。
五十有六,虽非长寿,但也不是早逝。
先前秦皇说过风疾的医嘱,雉奴的寿数还能更长一些。
这李弘……应是雉奴的孩子?
【武曌:谢秦皇为弘儿诊治。】
【李治:谢秦皇。】
李治自知多病,一直认为自己寿数无多,不想寿数竟是长于阿耶。
……皆因皇后为他分担政事之故。
“不如为太子择贤能女子为妃?”
李治询问皇后。
武照当然明白陛下的意思,这是想要寻一女子为太子分担政务。
如此,就不必更易太子,弘儿依旧能得以长寿。
她没想到的是李治其实还有未竟之言。
——若不能寻到如皇后这般聪慧的女子,待弘儿继位,李治决定依旧让皇后摄政。
皇后的声誉排名甚至在他之上,李治信任她的能力。
“陛下不如询问秦皇,可有如此女子可为太子妃?”
李弘茫然:怎么突然就从他的病转到了给他找太子妃?
【李治:秦皇,你可知何家女子可为太子妃,为弘儿分担政务?】
李世民欲言又止。
显然,弘儿是雉奴的太子。
既是体弱至此,雉奴不该更易太子吗?
怎么会是想要择女子为其分担政务?
难道李弘是雉奴的独子?
李弘因病早逝,雉奴不得不让李弘的幼子即位,于是被托孤大臣武曌篡位——
也不对,此前雉奴似乎并不认识武曌,武曌夸赞雉奴之时,雉奴并没有予以回应,两人并非熟识。
疑惑太多,李世民很想询问。
但社稷为重,先看秦念如何回答储君之事。
秦念没想到李治居然会这么问。
她还以为李治会更易太子,然后逐一询问李贤李显李旦的情况,这脑回路怎么会是……
倒也不奇怪。
秦念恍然大悟:这李治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正是因为他风疾严重,才会有二圣临朝。
所以李治这是完全不在乎武皇篡位,还打算给李弘也选个能力足够的太子妃?
泰山封禅,乾封元年,这时候武皇说不定还没有篡位的打算。
还是说李治认为只要登基的是李弘,武皇就不会篡位?
李弘也确实得宠。
五岁被封为太子,八岁就加冠监国,足见其父母对他的厚望。
可惜,她并不认为李弘应该当太子。
【秦念:李弘就不适合当太子,一个连《春秋》中“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都不忍读的“圣人”,还治什么政?】
秦念没有直接骂,已经是顾及李弘属于英年早逝,没有对华夏造成实质性危害。
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指的是楚成王想废黜太子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带兵包围皇宫,迫使楚成王上吊自尽。
单看这段历史,会觉得这是古代封建帝王常见的“父慈子孝”。
但楚成王是杀兄夺位,他与齐桓公争霸,史称齐楚争霸,他还赢了——虽然是以熬老头战术熬死了年老的管仲等大批齐国能臣良将,这时齐国后继无人。等齐桓公也被熬死后,齐国一蹶不振。
楚成王在位期间灭周边十余国,镇压夷越各族,楚地扩土千里。
不过楚成王晚年时,楚将子玉不听王令,非要和晋国交战。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后暂避锋芒,子玉冒进而败,这就是城濮之战。
逼死楚成王的商臣也是个狠人,史称楚穆王,在位期间扭转城濮之战带来的劣势,继续开疆拓土。
而楚穆王的儿子就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就这么一段历史,李弘的反应居然是“不忍闻”,于是不读《春秋》改读《礼记》。
《旧唐书》记载这一事件是想夸赞李弘的“诚孝”,但秦念看到这段只觉幸亏李弘死得早。
她承认这李弘应该是个善人。
但善人当什么皇帝?
【李治:弘儿只是纯孝。】
【秦念:一个不能正视人性之恶的皇帝,只会被臣子一边夸赞他圣德,一边被当成蠢货耍着玩,汉朝就有前车之鉴。李治,别跟你爹似的,因为个人感情不肯正视现实。】

他知道秦念在说谁: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其父汉宣帝刘询曾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也正如汉宣帝所言, 汉元帝被视为汉室基祸之主。
“父皇,儿臣无能,请……另立太子!”
李弘不愿成为乱唐之主!
李治第一反应就是要拒绝,皇后却已然道:“陛下,弘儿体弱,不应操劳。”
武照已经被秦念点醒。
她同样疼爱弘儿,但诚如秦念所说,弘儿……确实过于柔仁。
“那个信以德治国的蠢货?”
刘彻自言自语,但此事与他无关。
刘据、刘弗陵都不会信什么以德治国。
刘询隐有不安。
此前秦念说“以德治国”时点名刘秀。
显然, 这个皇帝指的就是他与刘秀之间的皇帝。
再看刘奭在声誉榜上的排名……
刘询有点怀疑这个“汉朝的前车之鉴”就是指他与皇后的长子刘奭。
李世民依旧没有发言。
此前他询问时, 雉奴就沉默以对。
他不想为难雉奴, 不如等雉奴先处理好太子之事。
或许大唐就不会被武曌篡位。
【李治:……当立谁为太子?】
皇后已经作出决定,李治只得接受。
他也不想让阿耶为此事费心。
弘儿体弱,改立太子之后就不必“劳累烦心”,常伴他与皇后左右, 也是好事。
【秦念:武曌啊。横竖十一年后你就打算禅让她, 只是被宰相劝住了。搞不好她登基的想法, 就是你给撩拨出来的。】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