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城管部创立,他们兼任正副部长之后——
汴京再有违规搭建的商铺,那就是踩他们的脸面。
天下人共鉴之!
此时占道商铺背后的贵人们同样无言。
就知道这秦念不是个好相与的皇帝!
但比起这赤裸裸的阳谋,更令他们无法接受的是这仅为“短期方案”。
只是不违建,他们勉强可以接受。
长期方案又会是什么?
“官吏与军队绝对不能经商”?
这触及他们的底线!
【刘彻:何为长期方案?】
大汉明确禁止官吏经商,也不会放开这一限制,刘彻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他就是纯粹想知道秦念还能有什么谋划。
这以毒攻毒之法就很不错。
以后有些不好办的事情,就可以这么办。
【秦念:官吏军队及其亲属经商,必须上报家族资产及经营状况。市监、税务等部门给予重点关照。一旦查出不法,从严从重处置。】
宋两朝经商的贵人脸色骤变!
若是直接禁绝他们行商,他们还能互相勾结抗法,甚至是造反。
但秦念此法却极为微妙。
如何“从严从重”?
“严重”到什么地步?
若触及他们的底线,皇帝只需略微放宽,就可以轻易瓦解他们的“联盟”。
放宽还是从严,皆在皇帝一念之间。
且皇帝查的是“不法”,有理有据!
【赵匡胤:秦皇大才!】
这不是秦念的长期方案。
赵匡胤心知肚明。
这不过是过渡方案。
秦念的最终目的,必然是禁止军队与官吏经商。
隐而不言,是因为天幕为天下可见。
只是不知德昭是否能察觉此事。
民心的上升就是赵匡胤的底气,他已无需如此前那般隐忍——民心越高,百姓被煽动造反的可能性就越低。
赵德昭并没有看出秦念的言外之意。
但他记住了秦念此前所言:军队与官吏绝对不能经商。
他绝不会让大宋变成大怂!
他习惯隐忍,也知道父皇为何称不得不为。
此时不是禁绝军队与官吏经商的时机,那就先按父皇所支持的“长期方案”来做。
刘彻意识到一个问题:
大汉禁止官吏经商,却没有禁止官吏亲属经商。
这上报资产与经营状况,及重点关照从严从重,可都是处置官商勾结的好手段。
察觉“亲属”问题的也不止刘彻一人。
【秦念:除去官吏军队之外,全民皆商其实是件好事。你朝后期农民皆半耕半商,正是极富之时。】
【赵匡胤:竟是这般?】
赵匡胤难得看到后世宋帝的好消息。
【秦念:富宋的根源,就源于你定下的国策对工商业足够友好。而某朝穷到开历史的倒车,正是因为将你的政策全部推翻。】
【朱元璋:……朕亦有沿用宋制之处。】
【秦念:你先打住,你沿用的方式跟二凤学刘彻似的,是赵宋绝对不会承认你这个逆徒的程度。】
看到朱元璋说沿用宋制,秦念想到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大明宝钞。
虽说宋朝的交子在后期也崩了,但前期作为高效的支付工具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明宝钞的作用,大概就是帮朱明割了一轮百姓的韭菜,还是用律法强行割取。
【李世民:……】
【刘彻:哈哈哈。】
【朱元璋:……】
【赵匡胤:……】
赵匡胤在忍笑。
怎么说朱元璋都是后世的皇帝,他得罪不起。
朱元璋一朝能比大唐还要穷,被秦念认定为“开历史的倒车”。
赵匡胤想不出他是怎么学的宋制。
再想到唐太宗学汉武帝的五属国政策,最终学成了在大唐疆域之内分封藩属国,埋下安史之乱的隐患……
赵匡胤就更想不出朱元璋是怎么学的。
【秦念:既然说到工商,那就不得不提你朝废除工匠世袭制度。】
唐朝就有官府支付报酬雇佣的工匠,叫做明资匠。
但明资匠的数量极少,绝大部分还是无偿且强制劳役的轮番服役制。
而到了宋朝,工匠开始从强制无偿服役制转变成雇佣制,这也是宋朝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农民可半耕半商,商人得到保障,工匠被赋予自由身。
这是封建时代平民百姓上升渠道最开放的时代。
只可惜赵光义及其子孙实在太废,未能守护这难得的正向变革。
元朝灭宋,就将这些政策全部推翻。
明朝代元之后,更多的是继承元朝的制度。
【李世民:废除世袭?朝堂又如何征用匠户?】
李世民疑惑。
若是废除世袭制度,朝廷需要征用匠户但匠户数量不足又当如何?
【赵匡胤:给以雇值。】
【李世民:……】
李世民沉默了。
之前秦念说宋富于唐三倍,他其实没有意识到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如今赵匡胤一句“给以雇值”,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大唐的贫穷。
没错,李世民只略作心算,就确定如今的大唐给不起雇值。
此刻他的民心跌到了第五位。
而原本民心仅为中上游的赵匡胤,其民心已然跃居前三十。
赵匡胤知道自己的民心为何涨幅如此巨大。
比如不久前才收取江南,江南百姓的民心必然处于极低点。
然而秦念不断言及他的爱民政策,新增之地的民心就随之迎来骤增。
刘彻也注意到了李世民与赵匡胤的民心变化。
李世民的民心下降,应是唐朝的匠户看到宋朝匠户有雇值,对李世民产生了不满。
不只是唐朝的匠户不满,群里秦汉唐各帝、武曌、朱元璋、朱棣的民心也都有下降。
呵,民心。
刘彻本欲讥讽一番民心的不知足,却又看到了稳居首位的秦念。
“……哼。”
【秦念:钱给够,自然多的是百姓愿意从事工匠行业,国家就不会缺工匠。】
秦念“贴心”地予以补充。
【李世民:朕当效仿宋制富国, 届时亦会效仿宋朝善待工匠。】
李世民想起秦念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不去改变农民的苦,只想着把农民牢牢禁锢在农田里。如果这叫做爱民,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
强制工匠世袭, 亦是虐民之举。
当李世民作出承诺,他的民心就又回到第三。
这是大唐百姓对他的信任。
他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秦念:将服役制改为雇佣制,换来的是大宋工业的迅速发展:铁产量超唐朝六倍有余、丝织业两倍以上。】
【李世民:朕今日方知抑工之弊。】
大唐对匠户的管理沿用的是以前的制度,李世民从来没觉得有哪里不对。
甚至认为匠户世袭服役于国有益。
可见到唐宋的差距,李世民也就明白秦念为何执着于提高工商的地位。
宋朝疆域远少于大唐,却能三倍富于大唐。
【秦念:工商业的发展带动造船技术的迅速迭代,为海上贸易奠定基础。】
【秦念:开宝四年,赵匡胤在广州设立华夏史上第一个专职海关机构:市舶司。】
唐玄宗时期就有“市舶使”,但这只是“使职差遣”, 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专设部门。
其形成主要是被动应对外国商船来唐。
而宋太祖设定的市舶司, 则是将海外贸易直接纳入国家财政体系。
秦念不得不感慨宋太祖有着长远的眼光。
【赵匡胤:海外贸易?】
【秦念:在你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上, 后世宋帝积极推进造船业的发展。又将招揽外商定为国策,派遣官员主动出使南海诸国,与数十国建立海上贸易。】
海上数十国?
秦汉两朝的皇帝此时意识到他们对世界有误解。
世界有极,而极内有着诸多国家。
【秦念:而这海上贸易, 能为大宋贡献五分之一的财政收益。】
只占财政的五分之一, 看起来似乎不多。
但宋朝财政的五分之一, 是大明全年的财政收益!
朱元璋终于明白大明为什么会比大宋穷那么多。
为了防治倭寇,他撤销泉州、明州、广州三大市舶司,严禁濒海居民及守备将卒私通海外诸国。
如此施为,是因为“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且张士诚、方国珍诸贼残部都入海与倭寇纠集袭击沿海地区。
朱元璋曾以为这项政策正确无误——
在得知海上贸易的收益能与全国财政持平之前。
“老四……朕是不是错了?”
朱棣想要为父皇辩解, 最终却是讷讷不能言。
待他继位, 他不可能延续父皇海禁之策。
朱元璋没有再问,也没有在此时取消海禁。
他已经做好被秦念讥讽的准备。
届时,想必秦念也会给出治倭之策。
【赵匡胤:朕不知海上贸易巨利至此,多谢秦皇相告。】
赵匡胤叹道。
他设立市舶司时,只知海外贸易有利益,却真不知巨利到这般地步。
否则必然会更加重视。
如今秦念提前告知此事,他就知道应尽快兴修海船、招揽外商。
【秦念:工商业说得差不多了,那就来说说你的《宋刑统》。】
“朕应会被讥讽抄袭《唐律》。”
赵匡胤叹道。
没错,大宋《刑统》的律文几乎就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只是将敕令格式与律文合编,形成律令并行,并对部分条文进行调整。
“父皇多虑。”
赵德昭连忙回道。
【秦念:作为华夏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虽说总体上抄的《唐律》,但法家没落之后,各朝律法本质上都是在抄前朝,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刘邦:……】
【李世民:……】
【朱元璋:……】
【赵匡胤:百代都行秦政法。】
赵匡胤果断称颂秦法。
他自认不如汉武帝唐太宗那般得秦念“偏爱”,秦念对他说话却也算不上特别难听。
应是他此前多次附和秦念之故。
既然如此,称颂秦法显然也有益于《刑统》不受太多责难。
当然,这话能够现于天幕,也是因为此言非虚。
【嬴政:……】
嬴政并不想发声,但赵匡胤提及他,就有了被迫发声。
李治一直都很关注“武曌”的情况。
为何谈及沿袭秦法一事时,却没有武曌之名?
汉光武帝刘秀不言,是因为汉光武帝沿用的汉律来自于汉高祖。
武曌为何不言?
十日时间李治就派人日夜兼程赶回长安,此时应已将武家族人尽皆软禁。
虽说皇后确定武家男丁无武曌,他也不认为皇后会有所隐瞒。
但汉明帝刘庄的原名是刘阳。
【秦念: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朕不对《刑统》中的具体刑罚进行评价。但朕见有野史记载,你曾立下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个誓约出自南宋陆游撰写的小说《避暑漫抄》,可信度不高。
《宋史》中宋太祖杀的士大夫也不少。
但宋朝对文官的厚待确实始于宋太祖,秦念是以这句话来引出之后的话题。
【赵匡胤:朕未有此誓……德昭,是朕之后有此言?】
【赵德昭:儿臣未曾听闻这一誓约。】
宋朝的士大夫们皆惋叹。
他们是真希望这一誓约为真。
可惜是假的。
【赵匡胤:秦皇,这应是野史杜撰。】
赵匡胤相当谨慎,没有直接否定这一记载。
他不认为秦念会突然提及这样的野史。
此前秦念突然言及《汉武故事》的野史,是为了引出汉武帝在后世的昵称。
但这句话并无昵称之意,在《刑统》之后提及,难道……
【秦念:野史中的誓约是假,那正史中你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也是假的吗?】
【赵匡胤:……】
可即便提前猜到秦念的用意,赵匡胤也还是语塞。
事实上他斩了不少“士大夫”,其中有贪污者也有枉法者,绝对不是野史所记载的那般“不得杀士大夫”。
但纵容一事,他做了。
然而从轻处置或赦免有罪的臣子,历朝历代又有哪个皇帝没有这么做?
人皆有私心,为帝王者也会有私情。
何况赵匡胤的“纵容”,有时也不是因为私情,而是顾全大局。
比如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三人征蜀时“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又擅开丰德库,致失钱二十八万一千余贯”。
甚至引发蜀地叛乱,赵匡胤不得不调兵镇压叛乱。
但这三人毕竟有着攻灭蜀国的大功,为安抚众武将,赵匡胤不能将他们诛杀,只能降职处置。
【秦念:沉默是默认,且不打算改?】
【赵匡胤:此前已经作出的判罚,朕不能随意更改。但天幕为证,以后再有文武官吏贪赃枉法,皆按律处置,朕绝不轻饶。】
赵匡胤迅速想出了应对之法。
除去调侃之言,秦念此人说话不会无的放矢。
“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必然引发相当恶劣的后果,现在不承诺改,等被秦念以后世之事讥讽之后,也必须改。
不如尽早作出承诺。
如今民心在他,纵然因“纵容贪赃枉法”导致民心排名略有下降,赵匡胤也不必过度担忧民变。
至于此前的判罚,赵匡胤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必然引发众多武将的恐慌。
大宋如曹彬那般守法律己的良将实在不多。
【秦念:“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种说法是宋时的士人在借假誓约来制约皇帝,以促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不妥之处?】
“制约”一词,让作为皇帝的赵匡胤瞬间警觉。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他曾经的设想,但在看到赵宋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以及秦念揭示儒家治世的弊端之后,赵匡胤就已生改制之念。
赵匡胤立即决定配合秦念,请他道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后果。
改制的时机已经到了。
【秦念:儒家的理想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给了你们这个机会,更是以“八议”、“刑不上大夫”,给足了你们特权。】
此时并没有沿用周礼中“刑不上大夫”的礼仪,士大夫犯罪,该受刑就得受刑。
但赵匡胤没有出言反驳,因为秦念说的是“宋朝”。
必是后世的宋帝为儒家所误,沿用周礼。
赵德昭没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但他知道父皇不反驳,必然有其缘由,于是努力思考秦念此言为何没被天幕规则视作谎言。
不久,他也想明白其中缘由,对天幕的规则又多一分了解。
宋朝以及前朝的儒生望着天幕,遍体生寒。
他们知道这位秦皇对儒家是“极厌”,所以猜得到接下来绝对没有好话。
“你们”一词,更是有如一位崇法的秦皇在讥讽各朝儒生。
明朝的儒生则是或惶惶不安,或厚着脸皮辩解:
“宋帝轻信奸佞才会亡宋,那些奸佞之臣皆是儒家不齿之人,怎能将亡宋归罪于儒家士大夫?”
【秦念:而儒家士大夫治世下的宋朝:犯赃者遍天下,“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外国骄盛,寇盗横炽”,以三倍于唐之富引发近两倍于唐的农民起义——大宋,也亡得不冤。】
秦念这里用了一点话术。
唐朝的农民起义那是真玩命,但宋朝喜欢“招安”,很多“起义”的目的并不单纯。
甚至不乏地方官吏与“起义军”勾结,再行“招安”的操作。
但这不重要。
她看出赵匡胤的扮演者是在给她垫话,目的肯定是改写宋朝的文官剧本。
【赵匡胤:我朝往后不得有“八议”“刑不上大夫”之说,一切罪行皆依照律法论处!】
【赵德昭:遵诏!】
【秦念:朕再补一个建议:等到国家财政富裕至足以高薪养廉之时,就应提高对官吏、将士的待遇,并收紧律法为贪赃从重。】
【朱元璋:高薪养廉?】
朱元璋不解。
他认可贪赃枉法不能轻饶,如今他就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知道宋亡于过于优待官吏,故而大明的官吏俸禄远低于宋。
【秦念: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具体原因等到你的话题再说。】
不是说明朝就没有廉洁的官吏。
比如海瑞就是著名的“海青天”。
但那是因为海瑞属于极为难得的生性刚正的官。
没有高到一定境界的道德水平以及过硬的身体素质,很难在明朝当清官。
【朱元璋:……】
即便秦念还没有细说,朱元璋已是脸色铁青。
“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明这些杀之不绝的官吏,难道是他的错?
【赵匡胤:高薪养廉,朕记下了。】
作为一个了解人性的皇帝,赵匡胤不需要秦念细说,就知道此言实为至理。
大宋两朝的吏员将士皆喜,但许多高官显贵的脸色就相当难看。
“高薪养廉”——
高薪之下,他们想要私下结党的难度就会陡升。
这秦念果然是暴秦之后!
李世民再叹。
叹的是“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唐如今给官吏的俸禄高吗?
比宋穷三倍,连赵匡胤现在都不能高薪养廉,显然大唐也不可能。
自天幕出现,李世民发现治国的难度正随着话题的增加而增加。
虽叹,但更多的是喜。
比起不明不白地埋下亡国的隐患,不如在他治政时就将这些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
如此,交给雉奴的天下才不会隐患重重。
大唐的万民也将不再那般“苦”。
【秦念:你朝亡国,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三冗。】
【赵匡胤:何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费。冗费中包含给异族各国纳贡的钱——这保护费只要不再变成大怂就用不着交。】
其实冗费中的保护费占比极低。
但秦念不打算这点说出来, 毕竟说出来就是给宋朝挽尊,这种尊严实在没必要挽救。
【赵匡胤:……】
异族、各国?
后世的大宋交保护费的对象还不仅一国?
秦念曾解释过保护费的含义:
“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 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护费来乞求不被攻打的国家?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真就是“大怂”。
【秦念:冗兵。一在赵光义“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的治军理念下,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只能不断扩张军队。】
【赵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赵光义脸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军上的名声,或将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难听。
大宋两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内虚外”。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
话是这么说, 秦念也知道宋太祖的“守内虚外”是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
以五代十国篡位的频繁程度, 实在是不能指望武将的忠诚。
开封又没有山河屏障, 就只能加强禁军以护中央。
【赵匡胤:秦皇有何建议?】
赵匡胤也知此事用不着解释,秦念必然知道原因。
若秦念能够给出好的建议,对他而言是件好事。
只希望别是建议迁都。
迁都不是不行,而是费时费力, 必然耽误北伐进程。
在得知辽国萧绰是英主之后, 他就愈发迫切想要尽快攻灭辽国, 至少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让德昭面对青史留名的萧绰,赵匡胤实在不放心。
【秦念:学刘彻。】
【刘彻:?】
【赵匡胤:还请详言!】
不是迁都?
赵匡胤眼前一亮。
不愧是秦皇,总会有其特殊的处置之法!
【秦念:精兵不是养出来的,是打出来的。你朝的禁军越往后越弱,面对异族甚至达到了闻鼓溃逃的地步。】
【赵匡胤:朕此时的宋军是常胜之军。】
看到“闻鼓溃逃”四个字, 赵匡胤才明白秦念此前为何说雍熙惨败致使大宋转攻为守。
如此孱弱的禁军……还能叫做禁军?
不管如何, 赵匡胤必须先为此时的宋军辩言, 否则秦念此言将会使得士气低落。
【秦念:朕让你学刘彻,是指训练更多精骑主动袭扰辽国——宋辽之战的胜负最终还是得落在骑兵上,你朝现在的骑兵数量,少了。】
赵匡胤统一中原时的对手是各种割据政权,兵力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明显不足。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祖曾设封桩库,打算积蓄满“三五十万”就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
——《王文正笔录》中记载的是“三五百万”。
如果不能赎回,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秦念觉得萧太后肯定不会同意赎买,宋朝想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只能武力攻打。
【赵匡胤:秦皇应知朕之顾虑。】
赵匡胤的顾虑,就在于不敢把军队彻底交给某个武将。
汉武帝的帝国双璧若是出现在此时,那就是谋朝篡位的最大威胁。
这种需要长途奔袭的精骑,必然不可能经常换将。
不能换将,就有篡国之危。
【秦念:“袭扰”,没让你宋骑去封狼居胥。就你大宋被燕山山脉封锁的现状,也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秦念:千骑为营即可,目的就是练兵,各营之间可相互独立。待到幽州之战,就得指望这些骑兵能够防住辽骑绕后。】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输得那么惨,就是因为辽骑的绕后增援。
赵光义严重低估了辽骑的支援速度。
反正是纸上谈兵,秦念说得毫无压力。
说白了,她针对解决“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把辽国干掉后,就不需要再在边境屯重兵防范辽国。
看到“封狼居胥”,刘彻很是得意。
不过看到“燕山山脉封锁”,他就意识到局势不对。
这宋朝竟然是被异族堵在燕山之内?
此时的燕山指的是原燕国的低山丘陵,但联系赵光义毁太原城,再结合“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不难猜出宋朝的具体疆域。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异族手中?
李世民骤然色变。
他此刻才确定宋朝的处境!
此前只知“太原”“幽州”等地名,只当宋辽呈交错之势,不想竟是中原屏障已然变成异族的屏障!
这不就是中原对异族门户大开?
千骑为营?
赵匡胤略作思索,发觉此事大有可为。
只是千骑,远不足以对中央形成威胁,甚至难以攻占小城。
这千骑之兵,也不可能生拥立千骑之将的心思。
以千骑袭扰辽境……
此时正逢大宋收复江南,辽国来使求和。
宋辽已缔结和约。
但天幕一出,宋辽必有一战的消息肯定会传到辽国。
攻灭太原之战必须提前!
赵匡胤已然作出决定。
【赵匡胤:曹彬、党进、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赵匡胤怎么就开始大点兵了。
是打算让这些武将去领千骑精兵?还是要这些武将推荐千骑营的人选?
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这是要打太原?!
开宝八年正是大宋灭南唐之战。
赵匡胤不太可能两线作战,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时间已经是开宝八年十一月,所以赵匡胤的时间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这是要重演赵光义的作死行为,打完江南就打太原?
赵匡胤的人设肯定不会崩得这么奇怪。
秦念代入赵匡胤的思维,意识到他急于攻打太原的唯一变数就是天幕。
天幕所有人可见。
赵匡胤是担忧辽国一旦得知宋灭北汉后有意攻辽,会全力支援北汉?
是了,北汉是辽国的属国。
开宝元年和开宝二年,赵匡胤两次出兵攻打北汉,都是因为辽国支援北汉而未能攻下太原。
【秦念:开宝九年,辽国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迪里支援北汉;太平兴国四年,辽国以数万骑支援北汉,宋军击退援军之后才迫使北汉投降。】
【秦念:这是原本的历史,天幕之变下是否有异,不好说。】
【赵匡胤:多谢秦皇告知。】
秦念耐心地等待赵匡胤派兵部署。
七路兵马奔赴太原?
史书记载的是五路。
但有天幕这种设定,也必然会改变历史,若是与史书完全一致,那才是偷懒。
或许是有着天幕的存在,赵匡胤的民心排名上升,可以调离更多禁军去攻打北汉。
也有可能是刚攻灭江南,宋军疲惫,应当再加两路军队。
【秦念:如果北汉降了,或许那里的汉人也能看到天幕。】
【秦念:有一个现在叫做刘继业的武将,如果降了记得给他改名杨业。】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刘继业。
北汉之将,骁勇善战,北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