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但在赵匡胤眼中,刘继业还算不上“无敌”。
六年前他亲征北汉,刘继业率数百骑兵突袭,为党进所败。
若无北汉援兵助他逃回太原,早就被俘虏了。
仅过去三个月,这刘继业又出城夜袭,坠马伤足再退入城中。
此人为何会为秦念所知?
所知也就罢了,为何还一定要改名“杨业”?
【秦念:刘继业本姓杨。他降宋后参与雍熙北伐,被赵光义任命的那个蠢货监军逼迫出战,为辽军所俘后绝食三日而死。杨家将英勇之名流传后世,朕甚敬之。】
杨业之所以会降宋,是因为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降了,是他劝据守的杨业降宋。
秦念认为应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杨业认同自己是汉人。
开宝二年,赵匡胤亲征北汉。
当时杨业认为契丹人贪利弃信,迟早会吞并北汉,于是劝刘继元归附宋朝,并自荐要袭击辽国的援兵:
“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
只可惜刘继元没答应。
【赵匡胤:原来如此,若他此番降宋,朕必会善待于他!】
赵匡胤同样敬之。
绝食三日而死——
如此忠勇的将军,在这个时期尤为可贵!
【赵匡胤:冗兵一事,是否还有其他缘由?】
花了较长的时间用于安排此次北伐,赵匡胤担忧秦念不能尽道大宋之弊,连忙继续询问。
【秦念:有。如果说其一是赵光义作大死,其二算你迫不得已,那其三就纯属你在发癫。】
【赵匡胤:……】
赵匡胤叹气。
他也没躲过秦念这难听的讥讽。
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才有这等评价?
【秦念:“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盖凶年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这话是你说的吗?】
这句话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宋朝的《邵氏闻见后录》。
秦念不确定赵匡胤的人设是否采用这句话。
当然,就算不是也没关系。
这句话与正史的内容相互映证,“凶年饥岁募民为兵”在正史中也有体现。
那就是宋太祖在发癫。
【赵匡胤:……是。】
赵匡胤原本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问题。
但这话被秦念于“冗兵”之事提起……
他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
【秦念:遇上灾年,就招募灾民充军,让他们在军队里终身服役——你可真是个人才啊!】
【赵匡胤:朕以为灾民不会太多……】
【秦念:呵呵。】
不用秦念细说,赵匡胤也知道流民的数量必然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秦念此前就提及数十年后黄河水患将会变得极其严重,这必然带来远超他预计数量的流民。
他让流民饥民充军,是认为灾年时流民进入军队至少不会挨饿,就可以防止灾民起义。
而在丰年,只要百姓不叛变,叛乱的士兵也不至于危及国本。
赵匡胤苦笑。
他想起大宋农民起义近乎大唐的两倍。
如此看来,招募灾民充军并不能阻止百姓造反,反倒还造成了冗兵的问题。
【赵匡胤:时逢灾年,又当如何安置流民饥民?】
【秦念:以工代赈:雇佣灾民兴修水利、道路、粮仓、房舍、垦荒等一切有利于恢复民生的工程,直到将灾民安置好。这不比你把人关进军队一辈子强得多?】
早在齐景公时期,晏子就借修筑“路寝之台”来雇佣饥民干活,“台成而民振”。
宋仁宗时期也有以工代赈的做法:
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时,以兴建寺庙、粮仓等工程雇佣灾民。
当然,秦念肯定不会把“寺庙”加进去。
各朝皇帝尽皆眼前一亮。
这以工代赈之策极佳!
【赵匡胤:灾民原本的住所与田地不一定适合居住,若是涌入他地……】
问题还没问完,赵匡胤自己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顾虑的是灾民涌入无灾之地,无法为其提供建设“房舍”与垦荒之地。
可秦念已经提及“房舍”,这明显是指要为灾民建造屋舍。
只问出一半,他就知道秦念会怎么答。
【秦念:能把人强征进军队,却不能把灾民引去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你大宋不打算开疆拓土?】

当然,为了防止大唐赈灾之法被秦念所嘲,他没有将惊叹道于天幕。
引灾民入他地, 并非秦念独创。
汉高祖就曾在关东□□时,下诏允许灾民就食蜀汉。
不同点在于秦念将此与实边结合。
“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
北漠西域不适合开荒,但也有适合耕作之地,譬如高句丽。
【秦念:再说说你那把大量罪犯刺配充军的离谱操作,好好的军队在你那变成贼配军了?】
【赵匡胤:……罪犯充军,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吗?】
这事被嘲,赵匡胤就真觉得冤了。
就是秦念“恩宠有加”的汉武帝,也是经常以罪犯充入军队再去攻伐他国。
秦念想要讥讽罪犯充军一事,为何在汉武帝的话题时予以略过?
【秦念:前朝刺面也只刺部分罪犯, 谁跟你似的只要是塞进军队的罪犯都往脸上刺青?】
【赵匡胤:朕的军队是终身服役, 刺面只是防止罪犯出逃。】
【秦念:对, 在别的朝代犯罪,服完刑就可以重新做人。在你朝一旦犯罪,哪怕只是被牵连,那就是在军队服刑一辈子, 走到哪都是下等人。】
【赵匡胤:唉, 我朝比较特殊。且刺配之刑只用于重罪犯人, 并非不分罪行轻重。】
赵匡胤看明白了。
秦念是在为被发配军队的罪犯鸣不平。
但他这般对待重罪犯也是不得已。
赵匡胤自认他的《刑统》旨在宽贷轻罪,这些被刺配的重犯放在唐朝基本都是死刑。
死刑折为刺配,于军中服役一生也不会再伤及无辜,这难道不是仁慈吗?
秦念知道“特殊”指的是五代十国的道德沦丧。
乱世当用重典。
宋朝给罪犯刺面,刺的是罪名。
贪赃枉法刺“赃”、僧道惑民刺“妖僧”“妖道”、诽谤朝政等刺“不臣”“谤讪”。
像抢劫偷盗杀人放火这类被发配到军队的罪犯, 在额部刺“劫”“盗”等字的同时, 还要在脸颊刺发配地。
军队内部的犯罪, 则有“逃军”“叛”等字。
秦念一开始看到这些刺字的时候觉得挺好。
犯罪终身追责制,多好。
可当意识到有些罪犯是受牵连、有些罪犯其实是起义后被镇压的农民时,她就开始皱眉头。
在知道宋神宗时期,“自是命官无杖黥法”——对贪官污吏不再处以杖刑和黥刑之后,她就开始反感。
而在读完“贼配军”相关的史实后,秦念就彻底反对宋太祖这个操作。
军人,绝对不该受到歧视。
【秦念:朕知道五代十国时期道德沦丧,也知道乱世当用重典,但朕更知道军人不可辜负。“贼配军”的存在,让百姓以从军为耻,这是民族败亡的开端。】
赵匡胤皱起眉头。
他不理解。
【秦念:你朝,是第一个亡于异族的朝代,也被称为……神州陆沉。】
【赵匡胤:!!!】
赵匡胤脸色煞白。
大宋,因为他设置的“贼配军”,亡于异族?!
“第一个”,这个词更是告诉他,大宋之亡甚至不同于五胡乱华或是五代十国。
而是神州陆沉!
整个中原都落入异族之手?!
大宋已被调动北征的军队中就有许多“贼配军”。
这些士卒地位最低,常被驱为先锋“肉盾”。
即便立下军功也难以升迁,升迁也会遭到排挤。
人生无望,不过苟活而已。
朱元璋闭了闭眼。
大明就是第二个亡于异族的王朝。
天幕出现至今已有一月,朱元璋命人翻遍典籍,也没有找出姓氏为爱新觉罗的异族。
【刘彻:什么叫做神州陆沉?!】
刘彻怒而起身!
他早就发现榜单中有许多异族之名。
看宋辽争锋,只当是异族如辽国般建国,也被天幕认可为皇帝,故而混入榜单。
他万万没想到宋朝会亡于异族,整个中原全部沦陷!
【秦念:中原沦陷,异族统治华夏,汉人称为低等族群。异族杀汉人,赔钱免罪;汉人杀异族,必死。】
【刘彻:哪、个、异、族?】
【嬴政:在何处?】
【李世民:朕亦欲伐之!】
秦念心跳频率加快。
这三个名字放在一块问异族在哪,哪怕知道这只是个扮演群,还是让人难免心潮澎湃。
不过秦念还记得规则:
不能提及话题外具体的人事物。
何况秦汉唐时期,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祖先在哪。
【秦念:规则限制,不能说。】
【秦念:而且说了也没用,异族亡我之心不死,灭完一个异族还有无数异族虎视眈眈。唯有不断进取,华夏才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赵匡胤:朕痛悔之!】
赵匡胤红了眼眶。
他万万没想到,只是为了关押罪犯的“贼配军”,最终竟然成了神州陆沉的开端!
【秦念:你所在时期,“刺配”还只用于“特免死罪”的重犯,虽然其中有些“重罪”朕并不认可。可没过多久,你朝的刺配条款就已经高达两百多条。】
【赵匡胤:……为什么会骤增至于此?】
此时的刺配重罪不过不到五十条,怎么到后期竟然会激增至此?
“贼配军”的后果太过惨重,赵匡胤绝不可能继续施行。
但刺配条款的激增,其中必然还有他没有发现的隐患,所以他必须问。
【秦念:你制定折杖之制,将笞、杖、徒、流折算为杖刑执行。】
宋太祖在建隆年间颁布折杖法。
其目的在于“递减流徒杖笞之刑”——减轻流刑、徒刑、杖刑和笞刑的刑罚:
笞刑、杖刑折算为数量更少的臀杖,执行后就即刻释放。
徒刑是指坐牢或者在当地干苦役,折算成脊杖后也立刻释放。
流刑是流放,折算成脊杖后可以在当地服苦役,不会被流放几千里。
只有免死的死刑犯才会被刺配,终身服役。
看起来是不是很人性化?
事实上却隐患重重。
【赵匡胤:有何不妥?】
【秦念:你还记得你搞贼配军的初衷吗?】
【赵匡胤:重罪应用重典,但轻罪……慎刑轻罚有何不妥?】
【秦念:事实却是原本只是徒刑几年的中罪,十几、几十的脊杖打下去,对于或死或残的那批犯人,你还不如让他们服徒刑。】
【赵匡胤:朕不知此事!为何无人与朕道说?!】
赵匡胤惊怒交加。
这话甚至是对赵光义所说,这还是他第一次直接质问弟弟。
赵光义任开封尹多年,不可能不知此事!
赵光义却只能沉默,无以作答。
此前他的储君之位本就不稳定,他又怎么会说出折杖法的弊端,去得罪众多权贵豪富?
【秦念:被打残打死的都是些平民。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官吏们怎么可能告诉你折杖法的弊端?】
【赵匡胤:……】
赵匡胤一向自诩极懂人性。
而在此刻,他才发现他过于自负。
他自认是爱民、施行十几年都为百官称颂的折杖法,居然成了虐民之举,还成为如“赃罪从宽”一般利于贪官污吏的政策!
十几年来,他对此一无所知。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阶级间的利益不会完全一致,有时候还会截然相反。”
赵匡胤终于切身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残酷的真实。
光义既然知道此事,为何登基之后也没有作出改变?
【秦念:对于大多数没被打残打死的平民,折杖法也是“善政”,也就不会激发民愤,甚至会加以称颂。】
其实不只是得益的平民。
就连有亲友残疾或死亡的大宋百姓,他们也不会责怪陛下。
因犯罪受刑本就低人一等。
陛下的折杖法又确实有许多人受益。
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家运气不好,又或者说是天意惩恶,亲友才未能挺过来。
怎么会去反对折杖法?
但那是之前。
在看到“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时,大宋的百姓们终于发觉不对劲。
【秦念:只要身体素质够好,或者背后有贵人撑腰,再或有足够的金钱贿赂官吏,笞、杖、徒、流四种罪行这些人想怎么犯就怎么犯,你还想大宋的道德水准能提上来?你做什么梦呢?】
在秦念看来,宋太祖的本意是好的。
但本意好有什么用?
事实就是折杖法以□□刑罚替代自由刑,催生了巨大的腐败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常能见到大宋的“衙内”们横行霸道,带着仗势欺人的走狗们欺虐百姓。
归根究底,就是宋法对这群人根本没有威慑力。
【赵匡胤:是朕思虑不周。此次天幕结束,当即刻修改《刑统》。】
【秦念:宋法对权贵的纵容助长虐民,虐民使得“盗贼蜂起”。面对盗贼蜂起的乱世,宋帝就不断加刑,将被迫起义的农民刺配充军,防止他们再造反。】
【秦念:冗兵愈重,大量的贼配军及其后代被视为“贱籍”,这些“贱籍”的生存环境恶劣,最容易当逃兵再聚集为匪,使得“盗贼蜂起”更加严峻。于是宋帝不得不继续加刑以应对“乱世”,造就更严重的冗兵。】
【秦念:冗兵数量太多,财政无法担负,加上成系统的贪污腐败,贼配军粮饷极端短缺,于是逃兵也越来越多。】
【赵匡胤:皆朕之过!!】
赵匡胤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只觉透体冰冷。
此时的宋臣看不出折杖法的后患,只觉对自己有利故而隐而不报,勉强可以理解。
可当盗贼蜂起的乱世到来,大宋的文臣们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为什么没人去建议宋帝治本,甚至坐视刺配之刑越加越多?
他们依旧只从己利!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才干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酒,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他知道儒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是觉得文臣再怎么贪浊,危害也远不及武臣。
可当秦念将文臣贪浊的后果说出来,他才发现真论“民受其祸”,文武唯一的区别,就是文臣的虐民更隐蔽!
他一开始就想错了!
【秦念:贼配军地位低下,逃兵为祸乡里,致使宋朝皆以从军为耻。大宋的外战就越来越孱弱,最终面对异族入侵时,华夏竟以四十倍的人数差被异族所奴役!】
除明以外,各朝震动!
以四十倍的人数差,为异族所奴役?

【秦念:明明在汉朝之时, 借兵刃弓弩之利可以“一汉当五胡”。】
【秦念:到你宋朝,百姓以从军为耻;官吏贪腐致使武备落后,尤其战马极为稀缺;吃空饷问题极其严重, 军费居高不下,底层士卒却饥寒交迫——最终举国积弱。】
一汉当五胡,出自“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并不是指汉人就比得上五个胡人,而是指汉人借助兵刃弓弩发挥的战斗力远强于胡。
宋朝的工商业明明极为发达,其兵刃弓弩原本也该胜于异族,宋军的战斗力绝不应该这么差。
可惜宋朝的士大夫阶级, 太贪了。
宋朝的皇帝, 更是沉浸在士大夫的赞颂声中找不着北。
丝毫没有意识到越是优待士大夫, 越是给他们各种免于刑罚的特权,其贪腐程度就越严重。
【秦念:儒家鼎盛,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换来的就是这么个结果。】
秦念是在褒赞汉朝, 刘彻却笑不出来。
毕竟秦念还补了句“儒家鼎盛”。
历朝历代的儒生皆羞愧欲死。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儒家的理想中的君臣之道。
儒家鼎盛, 更是儒生的梦想。
可当真有一个朝代,儒家达到鼎盛,君王也当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刑不上大夫、有八议之善——
其结果竟是四十汉不如一胡,竟是神州陆沉!
“儒家改史改得好啊。”
朱元璋面色极其难看。
他是后世之君, 本该清楚宋朝是怎么亡的。
但在儒家史官的书写之下, 他却以为宋以吏治松弛而亡, 是对贪腐惩治不利所致。
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就在“儒臣”本身。
朱元璋同样是皇帝,他不会将政策的失误归咎于宋太祖。
身为君王,所见所及都有限制。
儒臣本该是君王的耳目,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可当秦念以非儒家的视角解读宋朝的历史,朱元璋看到的却是儒家欺君。
从上到下皆在欺君!
儒史却不是这么写的,儒家的史书只是将责任归咎于臣子“违背孔孟之道”,归咎于“儒道不兴”!
官吏清廉就是儒家治国的功绩,贪官污吏就是违背孔孟之道。
儒家哪里会有错?
【赵匡胤:朕甚悔之!】
赵匡胤心中极为沉痛。
他曾以为必须重文抑武,才能防止重演五代十国的频繁改朝换代。
他曾以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就会对大宋尽心尽力。
君臣同心,大宋怎么会亡?
可现实却是贪欲无极。
这些士大夫不会认为自己获得了好处,就该像助家族兴盛一般辅佐宋帝。
他们只会嫌贪污得还不够多。
即便国破,他们的家也不会亡,他们还可以侍奉其他朝代的君王。
君臣一心只有个例。
故而唐太宗才会对魏征爱之甚极,纵有私授史官之事,也不忍将魏征墓移出昭陵。
君王与臣子就是不同的阶层,是他过于自以为是!
【秦念:朕知道你为什么抑武。你处在一个礼崩乐坏都不足以形容的时代,是华夏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时期。】
【赵匡胤:……】
宋朝之前的诸帝都皱起眉头。
李世民更是忧心忡忡。
秦念曾说“五十多年整出十几起篡位事件”,加上赵匡胤的商税“治的就是你朝羁縻之策的遗留问题”。
可见宋朝就在唐朝灭亡的五十多年后建国。
他本以为频繁篡位就足见唐宋之间是何等乱世,甚至将其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并论。
可如今秦念说的竟然是“华夏史上最惨无人道”!
唐宋之间,究竟乱到什么地步?
【秦念:其他时期的吃人,是“岁饥,人相食”。但你所在的时期,却是不饥也食人,将食人视作平常,甚至以食人为乐。人肉被与猪肉一同售卖,价格还更为低贱。】
史书上的记载远比秦念描述的更为黑暗。
秦念原本想复述原文,但打字的时候不由得想到“天幕”的设定是面向所有人。
真将五代十国的史书原文放出来,极有可能给小孩造成心理阴影。
出于扮演的沉浸感,秦念没有发原文。
【赵匡胤:朕是因此以为武将之害高于文臣之害。】
【李世民:这是……朕的过错?】
李世民声音颤抖。
这十日以来,他将秦念提及的所有大唐亡国之因都熟记于心,无数次推演大唐如何因这些弊端走向亡国。
可李世民怎么也没想到,大唐留给后世王朝的,竟是如此惨烈的局面!
羁縻之策、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武将篡位、以人为食……
李世民已是悲痛万分。
【秦念:不是,唐朝该为这事负责的皇帝有很多,远远轮不到你。真要这么追根溯源,那就得追溯到孔子的“柔远人”。】
【李世民:朕是皇帝。】
孔子提出柔远人,那是一家之言。
李世民不愿将自身的过错归咎于古人。
错在身为皇帝的自己不该采用儒家的柔远人。
【秦念:追溯皇帝?刘彻?】
【刘彻:朕只管得到在位时期的事,此后的皇帝如何治政又与朕何干?朕又没有要求后世尊崇儒术!】
【秦念:这才叫高配得感。二凤,多跟刘小猪学学,心态好才能像他那么长寿。】
【李世民:……】
【刘彻:哼!】
【秦念:正如刘彻所说的,你又没有留下祖训去逼迫后世皇帝沿用你的政策。仅羁縻之策最多也就是异族皆反,回到大唐建国之初的状态。】
【朱元璋:……】
看到自己被迫发言,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在点他。
他确实留下了祖训,认为按祖训治国大明就能得以长存。
可事实却是大明亡于异族。
那他留下的祖训……
【秦念:恶化到赵匡胤所面临的局面,是因为后世皇帝作出大量错误的决策,跟二凤你的关系真不大。】
【赵匡胤:朕亦认为乱世至此为后世唐皇之过,与唐太宗并无多少关联。】
【李世民:……】
李世民还是为唐末的百姓而深感悲痛。
更是下定决心,将竭尽所能革除大唐的各种弊端。
【秦念:赵匡胤,武将过盛的时候,是应抑武兴文。你也确实终结了那个最惨烈的时代,让华夏百姓重新有了身为人该有的尊严,这是你最大的功绩。】
【赵匡胤:朕为帝王,这是朕应该做的事情。】
赵匡胤的民心骤然跃升,直入前十。
距离五代十国的乱世只过去了十五年,大宋的百姓们还记得那个时代。
原来是陛下让他们不再为人食!
【秦念:但文武不该对立,而应互相促进。你觉得军队过于野蛮,就应该去塑造一支文明的军队,去教导将士们善待百姓,而不该是以文抑武。】
【赵匡胤:朕受教。】
武兴文废,是五代十国的伦理皆丧。
文兴武废,是大宋亡于异族,神州陆沉。
赵匡胤已经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秦念:现在本该继续说三冗的问题。但朕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王继勋这个畜生,为什么还活着?】
王继勋怒视天幕。
这秦念凭什么如此辱及他!
他曾参与平定岭南,于大宋有大功,他的同母姐姐是皇后!
【赵匡胤:……】
赵匡胤当然知道秦念为什么骂王继勋是畜生。
王继勋被部下告状,赵匡胤就解除了他的兵权,降其职为彰国军留后,需要定期朝见。
结果王继勋在家以切割奴婢的肉为乐,前后有多人被害。
直到一日下雨把墙淋坏,一群婢女跑到宫门诉冤,赵匡胤才知道此事。
但他毕竟是孝明皇后的弟弟。
孝明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所生的子女三人皆早夭,她自己也年仅二十二岁就崩逝。
赵匡胤削夺王继勋官爵后想将他流放登州,但顾念与皇后的旧情,最终任命他到西京洛阳任职。
后世秦皇是要为死去的奴婢伸冤?
【秦念:“继勋残暴愈甚,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女侩及鬻棺者出入其门不绝,洛民苦之而不敢告。”】
【秦念:“继勋具伏自开宝六年四月至太平兴国二年二月,手所杀婢百余人。”】
【赵匡胤:!!!】
赵匡胤震惊地望着天幕。
王继勋竟敢强抢百姓的子女,稍不如意就将其杀死食人?!
杀婢女上百人?!
【秦念:赵光义在这事上办得可比你像个人:“乃斩继勋洛阳市及为强市子女者女侩八人,男子三人。长寿寺僧广惠常与继勋同食人肉,令折其胫而斩之,洛民称快。”】
【赵匡胤:河南府尹,立即彻查此事!朕要斩了他!!!】
王继勋恐惧得瘫倒在地。
当死亡轮到自身时,他才知道恐惧。
【秦念:此前这个畜生“以脔割奴婢为乐,前后多被害”时,你放过了他。此后这无辜被杀食的上百人,死于你对他的纵容——后世都记着呢,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这是朕的过错,是朕不该为私情纵容他!!】
【秦念:他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你放过了他。那恭喜你,你和你的孝明皇后,都因为王继勋这两大罪行被后人追着骂。】
秦念当然是在危言耸听。
事实上知道这事的人不多,也没人会责怪早逝的孝明皇后。
但秦念必须这么说,才能让各朝的皇帝掂量着:
因为顾念死者的旧情去饶恕罪人,那么罪人的罪孽就会被后人算在自身以及这个死者头上。
【赵匡胤:孝明皇后早逝,她不知此事!】
【秦念:她冤,还是被脔割而死、被杀食的上百人更冤?】
【赵匡胤:……】
赵匡胤悲痛不能言。
而各朝的皇帝也都受到警示。
朱元璋脸色铁青。
庇护亲人有何不对?秦念为何如此不依不饶?
【秦念:冗兵之后是冗官。你朝冗官的俸禄在财政支出的占比甚至超过了军费。】
【赵匡胤:……为何?】
骤然又回到国政,赵匡胤强打起精神。
殃及孝明皇后非他之愿,如今也只能斩杀王继勋等人以谢天下。
还有给予那些无辜死者的家人以财物,抚慰死者。
【秦念:赵光义一朝,执政仅二十一年,科举制录取进士就录取近千五百人,以及考进士多次不中特赐本科出身的特奏名两三千人——唐朝到灭亡也才取了七千多人。】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