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傍晚的时候,所有人总算是收拾完毕,他们带着对旧居的一丝感念,更多的是对崭新开始的无限向往,将一件件行李搬上等候的车辆。
车队缓缓驶出四号区。
热闹了两年的四号区,重归寂静,等待着它的是二次修缮。
第144章 咱们底气足,自然不怕……
车队缓缓驶入清河苑。物业的工作人员早已穿着统一的制服, 面带微笑地在入口处和各栋楼前等候,引导车辆停放,帮忙搬运大件物品, 一切都井然有序。
这边的物业也是自己的。
除了四号区之外,今天还有一些员工是从古镇外的宿舍区里搬过来的。包括二号区抽中签的一些店铺老板,像陈阿婆、冯老爷子这些抽中签的今天都喜气洋洋在搬家。
“真羡慕你, 正好赶上了这一波。”两个女孩子帮自己的室友, 也是古镇文创部门的设计师小柳搬家。
“对啊, 你就是比我们早一年毕业,哎, 真是生不逢时啊!”
她们都是住在同一间宿舍的室友,不过小柳毕业后就来了清河古镇,从助理做起,今年刚升职为了设计师。
小柳脸上的笑容大大的, 想要低调点儿都低调不了, 安慰她们:“没事儿, 咱们古镇福利那么好, 路总肯定会开放第二波的。”
当时她其实也犹豫挣扎过,因为家人让她把积蓄拿回去给弟弟买房, 是部门同事们劝了又劝, 让她一定不要听,而且要抓住这次买房的机会。
小柳当时想了个办法,她对家里人说积蓄花掉了, 又伪造了一份病历说是自己生了重病,结果父母和弟弟不仅没来看她,而且第一反应就说家里没钱了,家里的钱是要留给弟弟买房的。
这让小柳心灰意冷, 这才咬咬牙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然后又申请了员工贷款在清河苑买了一个两室一厅的小房子。
现在,看到自己的新房子,小柳只觉得神清气爽。
这么多年,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不用再在阳台上隔出来的“房间”待着。
听了她的话,两个同事也连连点头:“等下次申购的时候我们借钱也要买的。”
有个女孩子笑道:“忽然想想,咱们古镇和以前这种大包大揽的国企还挺像的,有员工房、有食堂、有自己的诊所,甚至马上就要有自己的学校了。”
希望老板赚大钱,把它长长久久开下去。
巧了,小柳家斜对面正好是向大力一家。这边房子的格局是两梯三户,一户是大户型,另外两户是小户型。
向家人也刚到楼下入户大堂。
他们带着大包小包,黄四娘推着向新生,有些紧张地看着那个会发光的金属门。向新黎却兴奋地挣脱奶奶的手,跑到前面,踮起脚尖去按那个向上的箭头按钮,动作熟练得像个小主人。
“叮”的一声,电梯门缓缓打开。向老娘小心翼翼地迈进去。她和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不同,平时都待在四号区很少外出,电梯也只坐过那么一两次。
“这铁盒子,真能稳稳当当地上去?”她嘴里念叨着。
向大力笑着扶住母亲:“娘,您就放心吧,比走楼梯省劲多了!”
电梯平稳上升,微弱的失重感让向新黎咯咯直笑,也忘了之前对别墅的羡慕。
向新生坐在推车里,紧紧拉着妈妈的手,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到电梯屏幕里的楼层数字,口齿不清:“七,七……”
一岁多的她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单字。
电梯到达七楼,他们一家正巧与小柳她们撞在了一起。
“是柳设计师呢!”黄四娘有些意外,露出笑容,“早知道你也在这儿买了房,不过没想到咱们是邻居。”
她在文创商铺上班,而小柳是文创部门设计师,两人都认识。
知道是一个部门的,向大力和向老娘也都有些惊讶,都热情打招呼。他们那会儿,远亲不如近邻,是很讲究和邻居打好关系的。
“待会儿有什么东西需要帮的话就来找我们。”向老娘笑呵呵说,“我们也没别的,出力气的活儿还是能帮得上的。”
小柳受宠若惊,连忙点头:“好的,好的。”
她不善言辞,此刻却在感谢自己毕业时做的那个决定——鼓起勇气从几千公里之外来江南找工作,最后来到这个谁也不认识的小县城,安家落户。
还遇到了一群很好的人,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温暖。
拿着钥匙,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走向自己的新家。打开门的那一刻,几乎每家每户都发出了惊喜的赞叹。
窗明几净是最直观的感受。宽大的玻璃窗将阳光毫无保留地迎入室内,地板光洁如新,墙壁雪白,厨房和卫生间的设施闪闪发光,一切都是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开始。
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甚至洗碗机等等都是标配。
类似的情景在各栋楼里上演着,电梯间里充满了好奇的讨论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这现代化的便利,对于他们而言,是融入新生活最生动的一课。
而往里走,是一排设计更为精巧、带有独立庭院的中式别墅区。
路晓琪的家就在最里面,可以说是楼王。旁边便是宇文恺、苏隽、赵飞燕、宋五嫂等人的别墅。
这边的院落由低矮的院墙或翠竹稍作隔断,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便于互相走动。
苏隽先帮路晓琪将所有的行李都搬下车来,再和路爸爸一起将东西归置到了室内。
路晓琪有些过意不去:“你先去搬自己的东西吧。”
肖美云喜笑颜开:“小苏啊,晚上来家里吃饭。以后啊,要是懒得做饭,就过来吃,阿姨给你加双筷子!”
苏隽连忙点头:“谢谢阿姨,一定常来叨扰。”
路晓琪在旁边打趣:“别有负担,我妈估计不会做几顿饭的,到时候肯定是每天吃食堂。”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肖美云瞪她一眼,然后又扑哧一笑:“不过,你们这个食堂的确是还挺好吃的。”
她真的许久没做过饭了。
住在四号区不太方便开火,而且古镇里又有食堂又有餐厅,卫生管理得很好,味道又好吃,为什么还要在自己家做饭呢?所以肖美云与路学军很心安理得放下了做饭的执念。
“但今天还是要做的,要烧一烧灶,新家得要入伙。”肖美云拍板,“就这样,咱们轮流来。今天咱们家先开火,等明天再去苏隽家里开火,你去和宇文先生他们说一说,看看要不要也开个火?要的话轮着来。”
路晓琪立刻点头:“行,我马上就去。”
走的时候她对苏隽使了个神色,言下之意是你现在不走,更待何时?
谁知道苏隽含笑,微微摇了摇头,继续帮着路父路母搬东西。
路晓琪耸耸肩,自己赶紧溜了。
她过去的时候,宇文恺和他隔壁的王维正在互相恭维,一个觉得对方规划得好,一个觉得对方造景的意境实在是高,队这个小区显然都很是欣赏与满意:
“此地甚好,清静雅致,毗邻而居,亦可时常切磋探讨,妙极,妙极。”
路晓琪笑着插话,把肖美云关于“轮流入伙”的提议说了,问道:“我妈想着新家要旺一旺灶火,图个吉利。不知宇文老师和摩诘先生意下如何?若是可以的话,那今晚就从我家开始,大家一起来我家吃顿便饭,也算是暖暖房,添点人气。”
宇文恺很赞同:“的确是该如此,《礼记》有云,‘燔柴于奥’,是告迁古礼。新居开火,寓意薪火相传,家宅兴旺。那我便要去路小友家叨扰一二了。”
王维也含笑点头,语气温雅:“入乡随俗,理当如此。”
路晓琪见两位大家都欣然应允,很是高兴,“行,那咱们就说定了!那我再去问问其他几家。”
向家村的人都还好,大多数都是拖家带口,而且还有向明这个里正在,有族人和村民们帮扶着,这些事情不需要她来操心。但是这些SSR们,尤其是和自己相处最久的那几位,却都是单身一人。
她转身去了另一边的赵飞燕与宋五嫂等人的家里,大家也都答应下来。
待到了晚上,众人齐聚在路晓琪家里,吃着第一顿入伙饭,其乐融融。
月亮的清辉洒在崭新的清河苑小区里,照亮了一扇扇透着温暖灯光的窗户,也照亮了每一张充满希望的笑脸。喧闹的搬家过程渐渐接近尾声,属于他们的、真正安定下来的新生活,就在这片窗明几净之中,正式拉开了帷幕。
小柳很喜欢自己的新家。
这里窗明几净,布局合理,外部环境清幽,每天推开窗就能看到远山近水,呼吸着带着植物清香的空气,她觉得连上班通勤都变成了一种享受,整个人每天都神清气爽。
她甚至感觉自己脑子都要清醒了很多。
她用心装点着这个小小的港湾,一间房是自己的卧室,一间房是自己的书房兼工作间,偶尔她会在这里加班。她根本没有考虑客房以及父母来了是不是有地方住的问题,这是完完全全属于她自己的空间。
阳台上摆满了绿植,墙上挂着自己设计的文创图案装饰画,沙发上堆着可爱的抱枕,每一个角落都透着小柳对生活的热爱。
更让她开心的是,邻居向大力一家为人极其热情朴实,时常还会送些自家做的吃食,让她这个异乡人感受到了久违的邻里温情。
这天周末,小柳正沉浸在工作室的安静氛围里。
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洒在她面前的数位板上,她专注地勾勒着线条,屏幕上呈现的是一组正在精细打磨的图样——这是她为“花萼相辉楼”系列文创设计的新作。
文创部门与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是很紧密的。花萼相辉楼夜宴在筹备的时候,她们部门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在设计相关的文创作品。
小柳出了一个设计精巧的冰箱贴,是花萼相辉楼的缩小版,但是上面的窗户可以打开,打开后可以看到里面的飞天舞姬,而且舞姬还可以简单地左右移动。
这款冰箱贴在花萼相辉楼夜宴红了之后一下子就卖爆了,现在正在断货了,正在紧急补货中。
设计总监便决定将这个IP交给她,让小柳出一个完整的系列。小柳压力不小,但也充满了干劲。
她这段时间将花萼相辉楼好好的研究了遍,最后决定将里面很有特色的香炉、壁画等等拿出来做一个系列的冰箱贴,再把其中的纹样提取出来做一套“霓裳羽衣”主题的香薰卡和贴纸包还有金属书签等等。
“还可以和木作工坊合作,做一个花萼相辉楼的拼装木制模型……”小柳脑子里有了灵感,慌忙在一旁的本子上记了下来。
正在她把视线转回到数位板上,试图捕捉那种乐曲的流动感与舞姿的飘逸时,手机响了,是老家一个表妹打来的。
她赶紧接了。
对那些老家的亲人,小柳也就对这个表妹还惦记着,表妹比她要小六岁,小时候也算是她看着长大的。
“喂,表姐?”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几分怯生生的犹豫。
“芳芳?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小柳有些意外。
“表姐,我……我听说你现在在清河古镇工作,是吗?”表妹芳芳的声音低了下去,“我,我想问问,你们那边是不是新开了一家学校,叫清河职业学院的?”
小柳立刻想起了这事。
从去年的时候,她就听说古镇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联合古镇里的不少非遗传承人们想要开办一家职业学院,下设刺绣、木工、烹饪、古建修复、古法琉璃等好几个专业,老师都是从清河织造、木工作坊里抽调出来的大师傅,比如向明向齐、张师傅、还有韩管事等等。
连宇文恺这些被清河大学邀请去做讲座的大师们都会偶尔去授课。而且还听说毕业生成绩优异的,很大概率能直接留在古镇工作。
“对,是有这么个学校。怎么了芳芳,你有兴趣?”小柳坐直了身子,语气温和起来。
她记得这个表妹性格内向,但手很巧,小时候就喜欢摆弄针线。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传来带着哭腔的声音:“表姐,我成绩差,高考肯定没希望了……我爸我妈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还能换点彩礼钱给家里。可是,可是我真的不想那么早就嫁人……”
芳芳在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了清河职业学院的介绍,她觉得或许这是一条路。努力学一门技术,以后可以和表姐一样留在外地工作,脱离那个家。而且视频里说,如果成绩优秀的话,毕业还能在古镇上班。
表妹的家庭情况,小柳再清楚不过,和自己家如出一辙的重男轻女。或者说,她们那个地方,那个至今依然闭塞落后的老家,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而且,表妹家是在农村,甚至还会更严重一点。表妹当时考上高中的时候,姑姑和姑父就不想让她去上,是村里面的扶贫干部去了好几趟,搬出来村委所以他们才松口,其实也是觉得有个高中学历到时候打工挣的钱能更多。但县上的高中,教学条件就那样,表妹除了读书还要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都给包了,成绩能好才奇了怪了。
“我想问一下,那个学院真的有那么好吗?可不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啊?”
听着芳芳压抑的啜泣和话语里那点不甘熄灭的火苗,小柳的心一下子被揪紧了,仿佛看到了几年前挣扎无助的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用尽可能坚定和鼓励的语气说:“你听我说,既然它是这么宣传的,那当然是真的。”
小柳现在对清河古镇有着无比的信任。
“你想学刺绣专业是吗?那我恰巧知道一点,古镇里的刺绣老师都是真正有传承的大师傅,手艺绝了!你要是真心喜欢,来这里学,肯定能学出来。如果毕业留在古镇工作那当然是再好不过,这边环境好,待遇也不错。如果不能留下来,我觉得以现在的就业形势来说,学一门能安身立命的手艺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比去读个普通的大专学个万金油的专业要好……”
小柳冷静地替她分析利弊,她顿了顿,声音放得更柔了些:“至于家里……我当年不也是这么过来吗?他们的话,你别全往心里去。女孩子怎么就没用了?我们靠自己一样能过得很好!助学贷款我帮你打听打听,到时候再回复你。你别担心,按照我们古镇一贯风格,肯定会有相关贷款和补助的。”
她想要鼓励表妹出来,和自己一样。要是待在老家,等待她的可能真的就是嫁人了。
小柳又叮嘱她不要被家里影响,能多考点分数还是多考点分数,听到她的话,电话那头的啜泣声渐渐停了。
芳芳只觉得自己灰暗的心似乎又重新被照亮了一点点。
“好,表姐……我就按照你说的做。”她的语气也坚定起来,“等高考完,我就说要出去打工,然后给自己攒学费。”
小柳点点头:“你能这样想就好,反正,考出来只是第一步。高考完你可以直接来我这儿,现在这儿很多工作岗位,我给你找个两三个月的临时工是没有问题的。”
“谢谢表姐。”芳芳带着泪意。
小柳安慰了她几句,挂断电话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她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绿化带里蓬勃生长的花草,又回头看看自己精心布置的小家。她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拥有了现在的一切。
而如今,她似乎也有了一点力量,可以像曾经帮助过她的同事那样,去拉一把和她有着相似困境的亲人。她希望,清河古镇这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也能成为表妹小芳人生转折的新起点。
拿起手机,小柳找到了自家古镇的官方号,果然发现它在前两个月就已经陆续发布和清河职业学院的一系列视频了。
学校采取的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大专,欢迎高中毕业生报考,但是招收名额不多;还有一种则是五年一贯制,即前二年中职教育,后三年高职教育。
它分为了四个系,总共十几个专业。比如芳芳想要报考的刺绣专业,就放在了“古代传统服饰工艺系”之下,这个系除了刺绣之外还有缂丝、妆造、纺织等等。而另外一个大系,则是“古代建筑工艺系”,里面分为了琉璃作、木工作、木雕作、壁画彩画、古建筑修缮等等。
另外,就是烹饪、金银作等等。
每一个专业都有一条单独的视频介绍,不得不说,小柳看了这些视频之后都想着要是能去进修一下就好了。
果然,评论区里也有不少人在发出感叹:
【卧槽,缂丝和琉璃作都有?这都是国家级非遗了吧!这师资力量也太硬核了,看得我这个老阿姨都想辞职去回炉重造了!】
【这个学校好,都是宣传咱们华夏的传统文化。】
【五年一贯制,直接从中职读到高职,还能跟着大师傅学真本事,感觉这对于喜欢传统文化、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学习可能不太擅长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条神仙路子啊。
【同意,比硬挤普通高考独木桥强多了!】
【专业是真牛,但也是真小众。毕业了除了留在清河古镇,就业面会不会太窄了?毕竟外面社会对这类传统手艺人的需求没那么大吧?】
【楼上,我感觉现在情况越来越好了,毕竟国家都在讲文化复兴嘛,你看看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汉服啊什么的就知道了,以后就业路子肯定会很广。】
【现在这种手艺人工资不低啊,当然得要会宣传哈,很多真的比普通上班族强多了。】
【我女儿学习一般,已经帮她关注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招生公告。】
“居然都没什么质疑的。”路晓琪退出又点进去,“不会是你们把那些删掉了吧?”
陈盈盈没好气地挑起眉,把手里的文件夹轻轻拍在路晓琪桌上:“路总,你是不是对咱们现在的口碑有什么误会?”
说点夸张的,她们清河古镇现在可是国内扛起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从一开始的古建筑修缮、到榫卯工艺、琉璃瓦作的宣传,再到VR技术复原古代名场面,再到各种传统戏剧戏曲的演出,以及近期的清河织造、传统珠宝首饰……
每一个都是广受赞誉的。
“居然做了这么多事情啊。”路晓琪听她这么一说,都忍不住愣了一下。
陈盈盈很骄傲,与有荣焉:“那可不!”
她走到路晓琪身边,指着屏幕上的几条热门评论:“你看,大家讨论的点都很实际啊,比如就业前景,但没一个人怀疑咱们古镇有没有资格办这个东西。”
“资质能办下来也要多亏了你跑了那么多趟。”路晓琪真诚对陈盈盈说。
这些大事,只有交给陈盈盈她才放心。
陈盈盈被她一夸,反倒谦虚起来:“也还好,咱们这个职业学院,从构思到落地,可是实实在在解决了传统技艺传承难、人才断层这个痛点。所以从省里到市里都支持得很。”
她们其实一开始的构想只想要申请一个中专的,没想到这个方案一递上去之后,市里面很快来人问,想不想要索性做大一点?比如直接办成五年一贯制?
清河市政府把这事儿当做推动地方文化复兴、打造特色职业教育的标杆项目来抓的。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宣传资源,要什么给什么,大力支持,一路绿灯。而这个学院的创办,也成为了省里面今年重点关注的文化项目。
要知道,古镇里面掌握了多项全国级非遗技术,传承人众多。并且难得的是,这些非遗还不单单只是摆设,而是可以创造经济利润的!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帮清河古镇储备人才,更是为整个地区乃至全国培养稀缺的传统工艺传承人,是功在长远的好事。
“所以啊,”陈盈盈总结道,“咱们底气足,自然不怕议论。现在这反馈,已经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太多了。”
正说着,楼下传来向莉莉清脆响亮的喊声:“盈盈!晓琪!吃饭啦!菜都要凉啦!”
她们今日是在陈盈盈家聚会,给她家过伙。
这样轮流过伙的日子已经过了半个月了,陈盈盈家是最后一家。
“走吧,走吧。”路晓琪率先起身,“来了——!”
第145章 营养液3.9W的加更……
凭借着清河古镇的名气与口碑, 清河职业学院在网上的讨论度一直都居高不下,相关话题甚至几次冲上热搜。
这股风潮也带动了一波对职业教育的新关注。许多办学质量不错但此前在大众层面知名度不高的职业院校,也趁机纷纷发布自家特色专业的宣传视频, 介绍师资和就业前景,算是蹭着热度进行了一波“职业教育正名”的集体发声。
这种联动,意外地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 #择校新思路, #手艺人的春天的积极传播话题, 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思考。
虽然如今社会上的主流思想还是学历至上, 但也有一些人,特别是初三和高三年级, 一些成绩中游、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家长之间,私底下也开始悄悄讨论起这条看似“非主流”却似乎前景还不错的路径。
【能考得上本科就考本科,不过如果连个民办三本都上不了,那我劝你不如好好去学门技术。】
【是这么个理儿, 很多技术工越老也越吃香, 但要是做个普通办公室工作, 可能年级一大就要考虑失业风险了。】
【AI当道, 手工艺反倒不容易被取代,这也的确是条路子。】
【搞笑, 你们以为读书读不好, 学技术就能学好了?学技术一样要靠脑子的好吗?】
这条评论获得了上万个赞,但也很快有人来反驳他:
【的确存在读书不会解题但是手工很好的学生啊,倒也不用这样去打击他们。而且很多人学技术其实就是端个饭碗, 可没想着要成为业内顶尖。】
【不管是哪个行业,顶尖的总是少数,但也不代表普通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总之,网络上各种辩论, 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
而在安平县本地,这种讨论更是直接具体。
张凯正在读初三,成绩在普高线上下浮动,让父母有些操心。
晚饭时,张父和张母商量:“咱们小凯这个成绩……清河古镇那个新开的职业学院,要不,让儿子去试试这个?”
张母:“你想让他去学木工?”
他们儿子平时就喜欢摆弄一下小木头,自从清河古镇营业后,里面一些匠人红了,他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还去古镇里面上过几次木作课。
但平时玩归玩,要真去学,张母还是有些犹豫:“是不是还是正儿八经去读个高中考个大学更好啊?”
“这要能考得上的话那肯定先去读高中,可小凯那成绩……”张父紧锁着眉头,长吁短叹。
张母也叹了口气。
张父继续说:“我看他摆弄木头倒是有点天分。这孩子脑袋不笨就是没把心思放在书本上,说不定去学木匠还真能学出点明堂来。说不定,以后还真能留在清河古镇上班,那咱们可就不愁了!”
安平县谁不想去清河古镇工作?
工资高、福利好,那可是妥妥的金饭碗。而且,学门手艺傍身,总归是好的。
张母想到镇上疯传的那些木工师傅们的工资,也有些心动,最后说:“行,那先中考后再说,咱们先打听打听情况,到时候也问问孩子是什么想法。”
他们家还是蛮开明的。
张凯听了父母的话之后有点懵懂,倒也没显出抵触,反倒有些兴奋:“真的吗?”
他喜欢木工。
“但你现在还是要好好读书,”张母见状,忙接过话头:“你想想,就算只是学木工,以清河古镇的标准,肯定也得要挑聪明的。而且,我听说里面还是照样会抓文化课的,到时候你考得太差,老师们肯定不喜欢。”
张凯想了想自己在木作工坊里接触到的老师,的确都是很尊崇知识的。在教他们木工的时候还会叮嘱他们平时也要好好学习。
他点了点头:“行,我会认真听课的。”
张母和张父对望一样,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和正在读初三的张凯的懵懂,还只在意好不好玩不同,已经在读高三的徐乔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意。
她的高中很一般,学生都在混日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的徐乔自然成绩好不到哪儿去。不过她虽然念书不怎么样,但却喜欢烘焙,喜欢厨艺,甚至立志要成为大厨。
看到清河古镇新开的学校竟然有烹饪专业的时候,徐乔一下子就心动了。
她在饭桌上提出想去学烹饪,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女孩子家学什么厨子!那是伺候人的活儿,又累又没前途!以后找对象都难!”
按照徐母的想法,女孩子去学个护理或者是去学个会计什么的,会要更好。
徐乔猛地拿出手机,翻到自己关注的清河古镇的账号,举到母亲面前——那是一张照片,是宋五嫂在花萼相辉楼夜宴开张那天在后厨和膳祖和梵正一起的合影。
“怎么就没前途了?”女孩声音带着激动,“清河古镇三个出名的大厨都是女的,而且现在学厨的女人多了去了,凭什么女的就不能当厨师?你这就是偏见!”
徐母看着照片上那三位气场强大的女性,又看看女儿倔强的脸,一时语塞。
她心烦意乱,挥了挥手:“随便你,反正你现在主意大了,我是管不了你了!”
徐乔:“那是因为你说的本来就不对!”
徐母:……
就在各界都因为清河职业学院陷入到一场一场讨论的时候,清河古镇的枕梦辋川度假酒店低调地开业了,迎来了酒店的第一波入住客人。
马瑜也带着自己的公婆和小鲤鱼,还有随行的阿姨一起坐着家里的保姆车来到了酒店。徐悦然还在上班,要晚上的时候才过来。她也不能玩全程,来蹭住两三天就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