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庭在轿中未出,捋一把美髯,打量近前问安的儿子。
自上次在眉州,父子二人相谈不欢而别,两人又有月余未见。杨敏之眉宇间沉稳之色依旧,不骄不躁,对他这个严苛的父亲也依然满是恭敬与濡慕。只见眼前二十一岁的儿子,芝兰玉树,风姿清举,杨敬庭心中既颇自豪又疼爱,只是不显露于面上。
受命入内阁以来这些时日,他虽还未到京,与万岁已多有书信通过快驿飞马往来。在万岁的勉励与期许之下,他时时觉得心潮澎湃,老骥伏枥之心仍在,壮志犹存,当为天地生民开万世太平。对于这个唯一的儿子,自然也是颇多期望,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杨敬庭心想,老妻说的对,敏之于学业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仕途崭露头角尚未可知。他还年轻,不能急于催促他建业,当下应先为他觅得一房贤惠妻室,修身齐家,方可立业。
于是对杨敏之道,他与江南台湖书院的山长程道衡通了书信,不日程山长携家眷到京中游历,顺道来国子监讲学,约莫一两日后到通州运河码头,叮嘱杨敏之务必亲自去码头接应程家人,妥善招待程家世叔及其家眷。
杨敏之恭敬领命,目送父亲一行人往内城太和殿方向而去。与李荃等人颔首别过。
这次去保定府接应首辅大人的锦衣卫官差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沈誉的手下。沈誉也到永定门迎接首辅,和杨敏之别马而过时,深深看杨敏之一眼,懒洋洋的喊了一声“杨大人”。
杨敏之勒马停住。
“万岁命我给承恩侯在锦衣卫中挂个名,今日誉会亲自将任命书送到侯府。只是,”沈誉勾唇一笑,道,“誉不敢让侯爷纡尊降贵来当差,也就给得起一个总旗的七品虚职,望杨大人莫要怪罪。日后侯爷那边若不慎出个什么岔子,能照应上的,兄弟我自当照应上,若誉有所不及,那便只有劳烦杨大人了。”
沈誉桀骜的眉目仿佛永远都沾染着一层冰霜般的肃杀寒意,似笑非笑的说完这番话,喝了一声“驾”,便打马飞奔,直追前方首辅的人马,一身红色的飞鱼服在朦胧的晨雾中渐行渐远。
杨敏之蹙眉回望。沈誉说话时一脸嫌弃的样子,好像张侯爷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争储风波刚告一段落,就是像锦衣卫这样深得万岁信任的天子私臣,也不愿意在此时跟外戚勾连上。况且还是承恩侯府这种在京中根基太浅的外戚。
司礼监李尽忠和李荃都是聪明人,给承恩侯推选了锦衣卫而不是工部,绝不会傻到说是听了他杨敏之的建议。沈誉却顺着蛛丝马迹揣度出十之八九,其机敏程度与他不逞多让。
沈誉出身锦衣卫,中间去了几年宣府卫所,打北漠这几年凭军功升上来,今年年初回到北镇抚司。一回来就被万岁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与同为指挥同知的陆如柏颇有分庭抗礼之势。
杨敏之思忖过后,打马和杨源靠到一边,吩咐杨源,让他不用和自己去永定门接人,等廊房大街的商铺开门后置办出贵礼,以他的名义给锦衣卫指挥使陆骞递一张帖子。也不劳烦陆大人亲见,只需转告陆大人,晚辈探病不便打扰,由亲随代劳,望他勿怪。陆骞自会明白他的意思。
杨源没有杨敏之的脑子转的那么快,但也约莫知道公子这番举动应该是跟他们现在的好邻居承恩侯府有关。心道,只是做个半年的邻居,便时不时的围着这一家子转,真是够劳心又劳力的。
见杨敏之眼底乌青,随口问道:“大公子昨夜睡得不安稳么?阿清那小子,鼾声如雷,从他的厢房穿墙而过,不把我吵醒不罢休,实在可气!”他和杨清两个厢房的床靠的太近了,等回去了得把自己屋的床挪得远远的。
本来已经被杨敏之刻意抛之脑后的旖梦,被杨源这一声问话,稀里哗啦全都涌现出来。在清爽的晨风中,尤显得面热耳赤,不敢再深想下去。
杨敏之把马腹一夹,咬牙:“且去办好你的事!”扬声远去。
承恩侯府与首辅府所在的街巷。两面朱漆大门相隔数丈,一字排开。
沈誉领手下锦衣卫将首辅大人一行人送至太极门,折身就过来承恩侯府。如同早间他同杨敏之所说,来给承恩侯府送锦衣卫的任命书。
有个手下从保定府接应首辅大人才回京,还没来过承恩侯府,好奇道:“听说这条大街如今被京中百姓称为美人巷,不知道侯府家的女娘究竟是何等模样的美人,若今日能见到就好了。”
另有人嘻嘻笑道:“今日是别想了。下月末万岁在行宫举行端午龙舟宴,你报名去龙舟竞技,不但能见到美人,龙舟赛上拔得头筹还能挣银子,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说起来,这些年因万岁对漠北用兵,不论是后宫还是朝廷,均开支无力,捉襟见肘。宫中这几年,除了除夕和元宵节,其他节日都不准大肆操办。到了去年年底,滋扰扣边的鞑子被远远的打回去,北方边境得以整肃大安,边关百姓的日子才眼瞅着慢慢安定下来。但是,朝廷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几乎所有京中官员,去年的俸银和禄米都还没领全乎呢。
说起与俸禄银子相关的话题,几个锦衣卫青年收敛起刚才嘻嘻哈哈的调笑之态,肃然讨论起来,今年宫中的端午龙舟赛,一定要参加上,赢了当场就有赏赐有银子拿!
沈誉充耳不闻,面色冷漠如冰,抱臂站立于侯府前院,好整以暇,等张侯爷前来恭领任命书。
回廊那头挪出一个肥胖的身躯,人还未至,爽朗的笑声已传来。
沈誉皱眉迎上前去。
承恩侯府,从早上起就忙的天翻地覆。
先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沈誉沈大人亲自登门来送锦衣卫的任命书,万岁已任命张侯爷为锦衣卫总旗。
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小官之职,对于屠户出身的白身张侯爷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
要知道,老家的县令大人也不过七品呢。但是,听冷淡的沈大人说完,张侯爷方明白过来,锦衣卫愿意为他开一份俸禄,却不需要他去当差。
那这个官当的有什么意思?张侯爷顿觉索然无味。他很想跟沈大人问一声,可不可以不要俸禄去锦衣卫当个差呢?
他不差这点俸银,也没啥本事建功立业,但是男人嘛,大大小小有点事业才有自尊心。整日和夫人闺女作伴,虽然尽享天伦之乐,侯爷有时也觉得脸上挂不住,格外怀念在老家杀猪开猪肉铺子的日子。
但是面对沈誉仿佛结了冰霜的一张俊脸,张侯爷不敢多讲一句话。
侯爷杀了几十年的猪,但是沈誉身上那股子满是杀气和煞气的可怕气息是半分也没沾染上。可见,要人命的活儿,跟要猪命的活儿,终归是不一样的。
张侯爷私下和随沈誉一同过来的锦衣卫侍卫打听,这个沈大人二十有四,和秦韬一般大的年纪,却已经做到了从三品的官职,当真了不得!只是为人冷酷,不大和气,不容易亲近。
只能说,百样米养百样人。张侯爷还是喜欢同秦韬这样随性活泛的青年打交道。当然郑璧也不错,亲近和善,未语先笑,让人不由心生好感。
而像杨敏之和沈誉这样的年轻人,要么心思深沉喜怒不形于颜色,要么枭视狼顾令人心生惧意,张侯爷有自知之明,晓得这样的人还是少牵扯上为妙,更别说作为自家的女婿人选。
张侯爷前脚刚恭送完沈誉和锦衣卫一行人,后脚就迎来了宫中过来宣旨的内侍。
贵妃胎像已稳,昭告外廷。侯夫人可择日进宫拜望贵妃。另,皇太后宣张姝六日后进宫觐见。
张姝昨夜睡的晚,大早上锦衣卫过来送任命书时,她还在睡梦中。侯爷夫妇也不教人吵着她。
待内廷过来宣旨,她便不得不起了,几乎是在半梦半醒之间被喜鹊从床上拉扯起来梳洗打扮。
内侍将万岁的旨意传达完毕,教养嬷嬷也跟内侍回宫中,笑着跟张姝道别,说觐见皇太后那日再在宫中相会。这时侯爷夫妇和张姝才知晓,这个教养嬷嬷竟是太后宫中的女官。
太后将自己宫中的教养嬷嬷指派给贵妃家人,还单单宣召张姝觐见,不知是何用意。何氏和张姝都不由得诚惶诚恐。
何氏等不及要去宫中跟贵妃娘娘打听一番,当下就跟内侍递牌子,明日就去宫中探望贵妃。
张姝昨夜刚好把画卷作完,忙跟母亲说,即刻就让管事把画卷拿去书画作坊装裱起来,明日正好可以给姑姑带去。
何氏正一边拿剥了壳的白水蛋给女儿敷乌青的眼底,一边和她商量装裱画卷一事,下人过来禀报,又有人过府来拜会。
这次来人是陆家五娘,锦衣卫指挥使陆骞陆大人的孙女兼指挥同知陆如柏的女儿。陆五娘给张姝下了拜帖,过来拜访。
何氏和张姝母女二人面面相觑,整理好仪容,请陆五娘进内院。与陆五娘随行的还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子,身穿一身锦衣卫制式的窄袖常服,挺拔利落,清瘦缄默,看着并不像婢女的样子。陆五娘唤她丹娘,余下的没有多说。
陆五娘身量颀长,秀丽飒爽,说话间总带着盈盈笑意,一笑起来两边面颊就绽出两只浅浅的梨涡。跟何氏尊称“伯母”,挽起张姝的手就问张家娘子年岁几何,得知二人同年且张姝还大上几个月,于是对张姝亲昵的喊“张家姐姐”,又说自己的闺名单一个“蓁”字:
“在家里祖父和父亲都唤我蓁蓁,姐姐以后也这么喊我就好。因父亲和兄弟们给万岁当差不敢擅离职守,祖父又在家中养病,我便跟祖父讨了个差使自作主张过来了,否则今日祖父和父亲一定要亲到府上来祝贺侯爷的!”
陆骞贵为三品的锦衣卫最高指挥使,和承恩侯府理当避嫌。且从官职上来讲,陆大人和刚任命为七品小总旗的侯爷相差也太大,亲自登门拜访其实并不合时宜。
恰恰有陆蓁这么一个和侯爷家千金年岁相仿的小孙女,让她以闺阁的名义过来走动,这样于陆家和侯府来说,两相便宜。
此中关节,陆蓁大约明白一点,何氏和张姝是一点都不明白。何氏连声夸赞陆蓁孝顺懂事,叫张姝带陆蓁去青鸾院好生招待,让两个小姐妹自己去玩耍。
陆蓁素来调皮好动,上午杨源代杨敏之去陆府给祖父探病时,她就藏在祖父厅堂的纱橱后。等杨源离开,祖父仿佛思索了片刻,便让她给承恩侯府的大娘子下拜帖。
陆蓁这几日在家中为祖父侍疾,正憋闷的慌,祖父一吩咐就欢欢喜喜的接了差使,一天也等不得,拿着拜帖直接就闯过来。
她早就听说侯府大娘子貌美,今日见到张姝,不止长得好性情也温柔,比她往日里来往的那些高门贵女要好相处的多,心下欢喜,有心与张姝交好。
随张姝回到青鸾院,只见眼前气派的院子,怒放的芍药花丛,高大的秋千,敞亮的屋子,小姑娘的眼睛亮起来,这里瞅瞅那里看看,道:“只有像姐姐这样的仙子才住得这样的院子!”
张姝笑吟吟陪她说话,边吩咐喜鹊和婢女们将一人高的“田园耕织图”画卷仔仔细细的卷起来收到锦盒里,准备拿到前院让管事去找人装裱。
陆蓁拦住张姝:“这么大一张好图画,普通的作匠可装裱不好,我知道廊房大街有几家相当好的书画铺子,我带姐姐去!”
张姝有些为难,自从上次去红螺寺上香后,她再没有出过门。
陆蓁杏眼圆睁,满脸不可思议。今天算是见识到真正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娘子了。她敢说除了张姝,全京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听说宫中派了教养嬷嬷到侯府来教张姝礼仪规矩,这教的也未免太好了些……
即便如此,陆蓁哪里依得,定要带张姝出门开开眼界,所谓大家闺秀并非宅家闺秀呀。
张姝有些心动,待禀明了何氏,何氏欣然应允,便要护卫把马套起来,将女娘们出门的衣物吃食用具一应准备起来,跟着点了仆妇婢女共八人陪同。
陆蓁诙谐道:“按伯母这架势,我们这一去,便是明年回来也使得了。”话虽说得有些夸张,张姝也觉得母亲太过兴师动众了些。
她此时已看出来,陆蓁应该是惯在外面跑的,跟她出门若是这样麻烦,怕会遭嫌弃。于是对何氏说,带喜鹊和车夫即可。
陆蓁笑着拍手道这就对了,见何氏仍是一脸不放心,把丹娘招到近前来,跟何氏和张姝说,她的女护卫丹娘可不是寻常女子,是在锦衣卫当差的女番子,有正经的番号。论武艺更不用说,连她陆氏族中的堂兄弟们在丹娘手下都过不了几招。
何氏半信半疑。
丹娘环视院中一周,指着院中青桐树上高高挂着的一只破损的风筝,道:“我帮夫人把这只风筝取下来吧。”
说着身形一转,闪电似的从树干踏上去,又如履平地一般须臾之间就登上了丈高的树杈,把卡在枝桠上的风筝轻松拿出来。
何氏等人看得目瞪口呆,想喊一声“小心”,又怕她被吓着真摔下来。
丹娘一笑,将风筝轻飘飘扔到地上,自己却不沿树干原路返回,竟然径直一跃而下!比风筝落下的样子还要飘逸沉稳。
陆蓁搂着张姝的胳膊,道:“伯母这下可放心罢。再说了,在这京城当中,谁敢和锦衣卫陆家作对!”满是自豪的骄矜之色。
何氏还有甚不放心的,托着丹娘的手上下打量,称赞奇女子也,道谢不止。
前些日子,有皮赖之徒在侯府外把风筝放过来,结果卡到高高的树桠上,看着就糟心,拿又拿不下来。今日可算来了个有本事的,将风筝取下来了。何氏嫌弃的让下人赶紧把这个风筝拿走扔掉。
陆蓁挽着张姝往外走,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福至心灵,扭头看着她道:“姐姐莫不是还没学过骑马,也不会打马球吧?”
张姝忽闪着一双如水星眸,拿手中帷帽当团扇一般遮住半边脸,犹豫道:“我本来,也不爱这些玩意儿。”
陆蓁痛苦的哼哼了两声,果然被自己一语言中。
“太后不是让我等六日后入宫觐见么?必是为了今年的端午龙舟宴,除了龙舟竞技,太后娘娘也是好久没有看过我们这些女儿家们打马球了,今年算上姐姐,正好可以组两队……”
张姝一愣,早间内侍过来宣旨时提过,下月二十五,尾端午这日,万岁在西山行宫举办端午龙舟宴,宴请勋贵外戚和文武百官,她与父母都会出席。
听陆蓁说,端午宴那日,锦衣卫和拱卫京畿的几大卫所会在龙舟赛上一决高下,太后还亲自张罗了马球赛和诗会。
原来,光出席不行,还得出力。
难怪太后会召见她。
直到陆蓁陪她坐上马车,两手一拍,帮她做了个决定,先去廊房大街裱画,再去马市买马!
陆蓁于诗词上平平,对于诗会早就不抱什么希望,马球赛还是可以在太后跟前凑个趣的。她与张姝一见如故,自然也希望张姝能与自己在赛场并驾齐驱。
陆蓁扳起手指头盘算,从明日起,她便请张姝随她住到陆家在通州的马场去,丹娘教骑马,她教马球,争取在月底之前把张姝教会。至少在六日后进宫见太后时,不能露怯。瞅瞅,教养嬷嬷都教了个啥呀……
张姝刚上马车时看到自家东侧小门外,栓了一头毛驴。掀开马车一侧的帘子,又看了一看,果然是工部秦大人的那头驴。前两年秦大人为了帮她家造宅子,没少骑着毛驴去河间县她家找父亲。
这头毛驴的脚力可真好。
张姝放下帘子,眨了眨眼睛,跟陆蓁吞吞吐吐道:“买马就不必了吧,我会骑驴,还稳当些……”
陆蓁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滑稽的场面,马球场上,娇滴滴的张姝骑着一头娇滴滴的小毛驴……那情景简直不忍再细想下去!
恨铁不成钢道:“我可是听说,贵妃娘娘刚入宫时不会骑马也不会打马球,只三天就学会了御马!只三天呢!”
三只细葱般的手指头在张姝面前晃来晃去,张姝惭愧的羞怯一笑,说就依她的罢。
这边张姝和陆蓁出了门,侯爷在前厅招待行色匆忙的秦韬。
侯爷只当秦韬也是来祝贺他任职锦衣卫的,跟他两手一摊,开门见山的说,自己不过领了个虚职,就是个吃闲饭的。
秦韬一听,眼中思虑之色几不可见的变了一变,笑道:“侯爷想做点实事,这有何难的。我眼下就有桩只赚不赔的买卖,原本想请侯府出个帖子还不知好不好使,既然侯爷已在锦衣卫当差,便再好不过了!如此以来用锦衣卫的名义就把事办妥了!”
侯爷让秦韬细细说来。
原来是通州运河码头上出了点岔子。一只停泊了数日的漕运货船不知如何起了火,不但殃及了周围停靠着的几艘船,连整个河运码头都为之忙的人仰马翻。
火已被扑灭,受损的船也送到码头附近的船坞修缮,但是现在河运码头上所有的船都走不了。
其中有一艘江南大商户江家的商船金风号,本应今日从码头出港返回杭州,却因为货船火灾一事,被滞留码头。
河运总管衙门是工部主持。走水的漕船是给内廷运送货物的,属于市舶司管辖。商船在河运关卡上缴纳的税银又是被户部收去的。没出事一切都好说,现在出了事,还没调查清楚之前,谁也不敢放船出港。
江家商船管事却等不及,要知道在运河上来来往往跑的船就是流动的银子,多等一天下去就要损失白银万两。他心急火燎之下,通过多方关节找到了秦韬。
秦韬与码头船坞的尤管事,早些年同在台湖书院求学时,有几年同门师兄弟的缘分 。后来两人一前一后到京中做小吏,交往越发密切起来。江家管事就是通过老尤找到了秦韬这里。
秦韬有些为难,对张侯爷道:“侯爷您是晓得我的,我没甚本事,只是爱交朋友,承兄弟们看得起,有事都愿意找我,他们只当我是个信得过的人,就冲着这份信义,我便是刀山火海也得给人家办妥了不是?”
张侯爷自己性情豪爽,也喜欢秦韬这种讲义气的性子。问道,他又能为秦韬和江家商船做什么呢。
秦韬过来本是想跟张侯爷问一声,能不能以承恩侯的名义出一封印信,他拿去给河运码头的总管衙门。码头总管衙门里有他的同年,想必还是能说得动的。今日过来方知,侯爷在锦衣卫挂了职,如此便更好了,以锦衣卫的名义行事还会更稳妥些。
只要侯爷愿意出面递个帖子,不论码头放不放行,江家管事都愿意出白银一千两。秦韬表示他和老尤分文不取,全都给侯爷。
张侯爷不晓得只是挂个虚职,内里还有这么多名堂。果然如秦韬说的,只赚不赔。银子不银子的倒是次要,张侯爷忽然觉得自己也不是个一无是处的闲人,能被人需要,能干点实事出来,这种成就感是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于是张侯爷拿出还从曾未使过的承恩侯印章和锦衣卫总旗印章,给秦韬出了一封印信。秦韬也不多做停留,千恩万谢后拿着贴子赶去通州河运码头。
下午,一张千两白银的银票便被江家商船的人送来。
张侯爷不以为意,转手给了何氏,让她明日进宫时带给贵妃。贵妃在宫中的开销也不小。只算他这个当兄长的一点心意罢。
张侯爷在侯府接待秦韬时,张姝和陆蓁来到皇城南最大的商市廊房大街。
不过裱画一事办得不太顺利。
张姝让车夫走了多家书画铺子,掌柜的无不为难的说,可以装裱,但当天恐怕不能完工。
能把铺子开到廊房大街上来的,每日卖的货物如流水不断,接的活计做都做不完。像装裱这种又简单又耗时还没有多大油水的活儿,掌柜们还真不爱接。就算看他们的身份显贵勉强接了,但这幅画卷着实大了些,怎得也得耗费一整日功夫。
若是如此,明日母亲就不能把她的心意带给姑姑了。张姝撩开车窗上的帘子凝眸看向街市。
这条街上还剩最后一家名叫宝山阁的书画古玩店铺没去看过。
从外面看,这家店装饰的相当朴素,午后的阳光照射进来,只堪堪越过门槛投下一条影子,格外显得店铺内清爽幽暗。铺子里清清冷冷的,既没有客人,也无人在门口吆喝招揽生意。想必平日里也很少能接到活儿。
张姝心中一动,决定亲自过去问问。
陆蓁挽着她的手从车上下来,走进店铺,店中无人,从柜台后露出一截木梯,盘旋着通往二楼。上面传来说话的声音,间隙插着几句咿咿呀呀的稚语,是孩童的声音。
陆蓁曲指敲了敲檀木条案,扬声道:“有人吗?”
楼上的话语声被打断,一阵哗啦的脚步声从二楼楼梯口传来。从楼上下来两个人。
前面的中年男子一身掌柜的衣着打扮。后面的青年约莫十七八岁,从楼梯下来时看到等在堂中的张姝和陆蓁,愕然道:“张家娘子?”
掌柜后面这人正是杨源。说起来,他还是上回跟杨敏之到红螺寺那日,远远的瞅见过一眼侯府千金。和杨清一样,张姝的容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姝进来后便摘下帷帽,但不认得他。
陆蓁却一眼认出,这个俊秀的小哥儿是状元郎杨敏之的长随,早上去过她家给祖父送礼。
早间,她正陪祖父用膳,下人来报说翰林院杨敏之大人的长随带贵礼过来探病。状元郎打马游御街时她去凑过热闹,对于状元郎的长随,她也有些好奇,于是跟祖父撒娇让祖父见客。
等祖父见杨源时,她就悄悄躲在祖父厅堂的纱橱后偷看,只见青色纱帐前跟祖父恭敬答话的朦胧身影,本应是青春年少的年纪,却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实在有趣。
陆蓁只当碰到熟人,笑道:“巧啊,小哥儿也是帮杨大人来办事的么?”
说来还是托了这位杨小郎的福,她今天才能大摇大摆的出门耍一会子。
杨源愣住,拱手道安之际问了一问,才晓得面前这个一笑起来就露出两个梨涡的明丽少女是陆骞的孙女。此时见陆家女娘与张娘子在一道,他才明白他家大公子让他带贵礼跟陆老爷子探病之意。
话语间,从楼梯口露出一个高大的身影。杨敏之一手抱着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垂髫女童,面上挂着清雅的笑意,正哄逗女童,从折角处拐出来,看到张姝,脚步一滞,垂下眼睑将女童小心的放下来,牵手走下步梯。
他和杨源分开后,去永定门城门口接到大姐和小外甥女杳杳。
杳杳在马车上一路憋坏了,到了京城觉得一切都新鲜,吵嚷着不肯回府。杨敏之便让大姐带仆妇先回府安置,自己带她到廊房大街四处逛逛,给她买吃食,买小玩意儿。
等杨源去陆府送完礼后两人会和,再在这边给大姐添置上许多日用,从铺子采买了让店铺伙计送到府上。又想到大姐在闺中时便喜欢金石雕刻之类的玩意儿,和杨源到宝山阁来,拿了一套刻具和印章胚料,适才在楼上跟掌柜挑了一些成色好的奇石,准备一并带回去送给大姐。
昨日刚见过。张姝和杨敏之两人似乎都犹豫了一下,互相见礼。
身穿花布衣裳的杳杳撒开杨敏之的手,在厅堂内欢快的转悠,就像一阵花花绿绿的小风,轻旋起来,把张姝的裙角和杨敏之的衣角都勾带到一起。
杨敏之退后半步,面容比昨日在水榭那会儿还要生疏几分。原本清俊深邃的眉目,此时淡漠的如同遥远的山顶积了一层冰冷的皑皑白雪,格外矜持疏离。
张姝下意识拿帷帽想要遮住脸颊,发觉手中拿的不是团扇,又缓缓垂手放下来。
昨日避开嬷嬷和喜鹊跟杨敏之道谢后,心中大安,觉得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可是回头想来,这两日所见的杨敏之,与两年前那个古道热肠潇洒惬意的郎君,就像不是同一个人。她不爱琢磨人,更不敢往深里去揣度一个见了没几面的郎君,那是逾矩。
杨源跟张姝作揖见礼,问张娘子可是要买字画之类的,他们家公子是宝山阁的常客,若娘子看上什么好东西,他家公子倒能帮忙挑上一挑。
陆蓁已招呼丹娘和喜鹊将画卷从马车上拿下来。宝山阁的掌柜凑过来看,也是面露难色,说的和前几个铺子的掌柜差不多。
张姝轻“哦”了一声,心中很是失望。
杨源在旁热心搭话,张姝勉强笑了笑,道:“明日家母进宫看望贵妃,我本来准备了一幅画卷作为礼物,只待装裱好了就请母亲带进宫去,看来这次是不成了。”
陆蓁也替她惋惜。她自小得太后喜爱,经常被太后召见入宫。但是后宫中的女子,除了太后和皇后,其他的贵人们,可就不是什么时候想见家人就能看到的,即便贵妃也不例外,并不能频繁召见家人。
杨敏之心想,这回见不到,下回再带去也是一样的。
还是看到隐隐的失落从那双安静柔软的眼眸中流露出来。
他心中顿觉不忍,脱口道:“这有何难的,张娘子若放心,把画卷交与我,今晚之前定能装裱好。”
陆蓁高兴不已。刚才见张姝面露失望之色,陆蓁本来还想着带她再去别的市坊再找找。只是如此一来,今日去马市之事恐怕就被耽搁了。这会儿杨大人说他就能找人把这活计做了,岂不妙哉。
杨敏之看了一眼从锦盒中取出来的画卷,道:“寻常铺子只雇一名作匠,娘子的画卷尺寸不是市面上常用的规格,装裱起来一人之力无法完成,且会多出废料,耗时耗力,故而那些铺子不愿做。”
陆蓁见杨敏之说的靠谱,推着张姝答应下来。赶紧把画卷交付出去,她们还要去马市买马呢。
按杨敏之吩咐,喜鹊和丹娘将画幅展开,掌柜丈量出长宽各几许,杨敏之算出各项材料各几何,一一列到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