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风雪by蓬莱客
蓬莱客  发于:2025年06月26日

关灯
护眼

永安一怔,反应过来,道:“你怎的一回事?方才是你说回了的,转头怎的又说不在!”
老军赶忙摆手:“贵人勿恼,方才是我话没说全。李二他确是昨日回的,不过,他在此只过了一夜,今日便往哨屋去了。”
“哨屋?”
“贵人有所不知。”
老军转头,指向让他看,“哨屋便在那地。”
沿他所指的方向,雪山余脉的尽头处,一座高岗在夜色中隐隐显出它模糊的轮廓。
这一带,春夏时节风沙狂肆,遮天蔽日,秋冬则时常雪雾遮天,怕平地目力有所不及,便在附近一处废弃的古长城旁,择地势高耸处设立哨屋,留人长年守望,以防胡骑入侵。
“往常我们都是轮流过去,半月一换,他一回来,自己便就去了。”
“这里过去,应当也就十来里路吧?”永安问。
“看着不远,实要绕道,中间还有一段谷地,至少也有四五十里路。”
永安听了,只得望向李霓裳。
老军见她眺望雪岗的方向,一双秀眉微簇,忙又说道:“李二一向独处,带足干粮,去了便极少回。贵人若是寻他有急事,我这就叫人赶去,将他叫回!”
他是此处燧长,说完扭头,招来一名跟出在旁的燧卒道:“秦老六,你和他关系好,你这就备马,去唤李二回来,就说有人找他——”
他一顿,转向李霓裳:“但不知贵人一行如何称呼?方便我们传话。”
“不必了。路不算很远,我这就自己过去,劳烦替我领路便可。”
李霓裳思忖,说道。
那日清早,发现他已于前夜离去,她便安排向导领路继续往这里行来。车辙陷雪难行,她半路弃车,与随从一样骑马上路,披霜冒雪,一路跋涉,终于在今夜赶到这里,万幸,他确实如她猜测的那样来了这里,这一趟并没有扑空。
夜长梦多,她不想再等下去,更担心又生新的变故,譬如,万一他知她追来此地再次避遁。
燧长只得应下。
这一趟出发之时,她原本的随从被天王遣走,被迫随瑟瑟回去,取而代之的,全部是孟贺利所领的人,到郡治后,孟贺利一行又全部被扣下,如今同行的,除去永安带的几人,连那名随在她身旁方便差遣的健妇,也是郡守所派。
这十数人虽对她也很是恭敬,她之所言,无不奉行,但终究不是自己人,考虑连日行路,众人已极为奔波,且全部过去的话,未免杂扰,万一惹他不悦,便留人就地整休,只和永安带着他的几人再次出发,随秦老六连夜赶往哨屋。
这老军很是健谈,路上,也不必永安发问,自己便如打开话匣子,先讲起了关于李二的事。据这老军之言,他是三年前差不多的这个时候来的,那日清早,他开门出去,按惯例去烽燧检点柴束,发现有人竟随意卧在烽台下的一个角落里过夜,随身的坐骑是匹老马,老马停在里侧,可躲风雪,他自己反倒卧在外,只拿一件大氅遮头。
秦老六叫醒人的时候,他半个人已被卷入的落雪掩埋,连头发都结上一层冰壳。
“……当时吓了我一大跳,没见过这样的人!我问他来历,他说是从白狼沟那边来此守燧的,昨夜到时迟了,就没惊动我们,自己在烽台边找个背风地睡下了。那样的天气,他竟满不在乎,也不怕自己冻死,就那样硬生生过了一夜!我管他要名牌,他拿不出来,说不小心丢了,只自称李二,我便带他进去,燧长问了他一些事,所答皆是,便将他留了下来。”
这李二到后,终日如闷嘴葫芦一样,少言寡语,对自己的过往来历,更是一字不提。
他们这烽燧的位置已够偏远了,哨屋更甚,去往那里,终日对影,方圆再无第二个人可以作伴,短时尚可,时日久了,谁也无法忍受。
在他来前,轮值去往哨屋,被视为极大的苦差,他却异于常人,来了后,自愿去往那里守望。
“我怕他一个人闷坏,有回给他送粮,叫他回来,我去替他守上几天,他竟也不回。”
秦老六摇了摇头,颇感不解,“不过,”他又说道,“论义气,李二这小兄弟是真的没话说!每回来,都会给我们捎带酒肉。肉也就罢了,酒可是有钱也没地找。知道我肩上落过旧伤,常发作酸痛,这次来,还特意给我也带了伤药,我用一晚上,就觉得舒坦不少。”
他扭臂,活动了下自己的肩膀,转头望向骑马跟在身后的来客,口里接着道,“只是可惜了,他年纪轻轻,怎会被发来这里,终日与我们这些老骨头为伍?方才听女贵人说,是李二的故交,可知他从前之事?”
守燧的这几人虽无大本事在身,但却都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军,岂会看不出来,那李二应是有几分本事在身的。
他们愿在雪山脚下长年孤守烽燧,多多少少,是因上了年纪,早消去了立功建业之心。此地虽然荒远,但只要守好烽台,便无别事,乐得天高皇帝远,每日里饱食安睡,得个自由自在。
李二却是不同,这个年纪便来这种地方,终日孤守荒隘,常人谁能忍受?
这老军很是不解,今夜好不容易有次机会,忍不住打听起来。
永安暗窥李霓裳,见她恍若未闻,只望着前方雪地,默默驭马前行,便含糊应说,并无深交。
看出来人不愿多说,秦老六作罢,只加紧行路,终于,在下半夜,将人领到了附近。
“到了,那里便是!”他遥指道。
李霓裳望去。
夜空如一口泛着幽蓝暗光的远古巨穹,倒悬在起伏不绝的冷银色的雪原与山峦之上。在荒寂得如世界尽头的雪山脚下,一座土台如断剑般,沉默地孤峙前方高岗之上。
燧卒高举火把,引李霓裳和永安往上,经过一段被朔风蚀得早已千疮百孔的长城残垣,来到那土台近前。
土台连着一座荒坍的古烽燧墩,下方有几间狭屋,可供人居住储物。
他朝着一面黑漆漆的门喊了两声,不闻应答,便上去啪啪拍门:“李二!醒醒!是我!秦老六!有女贵人到访——”
屋中无人应答。他低下头,这才看见防风锁被扣上了,咦一声,打开门,举高火杖,朝里照了一照:“怎的不在?”
门后地方不大,一眼便能看全,屋中无人。
他又转到近畔另间用作马房的屋,张望了下,依旧不见人影。
“少主!少主!”
情急之下,永安爬到土台顶上,趴在一道应是用作日常瞭望的残缺垛口上,向着四周高声呼喊。
回声震荡,耳边除去风声,没有半点回应。
秦老六听到永安呼声,显是困惑于他的称呼,回头望向身旁的李霓裳,张了张口,似想发问,却又迟疑了下,终究还是不敢开口,只走进屋中,看了下,指着榻上包袱,道:“贵人不必焦急,他东西都还在,马不见了,应是出去有事未归而已。贵人既已到此,不如先歇下来,等他回。”
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

秦老六点燃火烛, 重新烧起火塘,永安也找来一只水壶,填入干净的雪来烧水。安置一番过后, 留李霓裳休息。
她立在屋中, 环顾所在的这间屋子。斑驳的墙上,悬着弓箭,屋角有张粗木搭的榻,褪色的狼皮褥下,露出了些填铺的枯羊绒和干苔藓。火塘前一张小案, 上面有只被火熏得漆黑的陶甑罐, 她上去,见里面残留着半罐早已冻硬的黍粥。
她对着残粥凝怔了片刻,抱着随身之物,慢慢坐在案后的地垫上, 出神之际,被一阵轻微的嗤嗤之声唤醒。
壶中冰雪在火上融化,凝结在壶身上的水珠滚落, 火塘中升腾起几缕白烟。
她默默放下行囊,将小金蛇放出。
它天性畏寒, 入冬后便长时间睡眠, 吃喝极少。来此怕它冻僵,她在小金蛇栖宿的管上包缠了厚实的布套,又贴身藏纳, 用自己的体温为它保暖。
小金蛇在她的掌中继续蜷缩片刻, 慢慢舒展,醒来,探头探脑, 似在好奇探索新的环境。
见它无碍,李霓裳放下心,用温水喂它,又从行囊中取出为它而携的食物。
小金蛇吃饱喝足,应是不喜周围寒气,很快便失了兴趣,回到李霓裳袖中,钻入消失不见。
140.
照顾完小金蛇,自己也就着热水,胡乱吃了几口干粮后,倦意慢慢朝着李霓裳袭来。
连番骑马行路,到了今夜的此刻,她实也已疲惫至极,更是浑身酸僵,全是凭着一股不能放弃的意念,这才坚持到了此地。
屋中起初温度极低,她也没敢脱去外氅,此刻随着火塘的燃烧,终于升暖一些,但依旧不足以抵御寒气,倒是原本结在她头发和衣裳上的冰雪融化,令人倍感湿寒。
她未敢近榻,只除下身上潮湿的雪氅,架在火塘旁烤。
屋外风过土台,声时而呜咽如埙,似泣似诉,时而又如古战场箭啸余音,凄厉瘆人。
她抱膝蜷坐在火塘畔,望着面前微闪的光,撑着慢慢就要粘合在一起的眼皮,不肯睡去,想要等人归来。
“我裴世瑜,向着汾水发誓,今生今世,只娶李霓裳一人,只爱李霓裳一人!”
不知过去了多久,默坐中,她感到自己的身子仿佛化作火光上的一缕青烟,飞升起来。
眼前流过一条映着粼粼月光的古老河流。在水边的残塔上,一名英俊的少年郎,指着那条日夜流淌的古水,正向身前的女郎起誓,许愿,要与她一生一世。
“纵然汾水流干,我亦不背此誓!否则,叫我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女郎加以阻止,不让他说,他却还是说完这誓言,接着,要她与自己一样,发出相同的誓愿。
在他催促之下,她终于效仿起他。
然而,就在她也将要发出对自己违誓的诅咒之时,蓦然间,他阻止了她,说,他只要她往后记住今夜两人曾经共同发下的誓约便可。
那个时候,她不明白,他为何会有那样的反常举动。
分明是他逼迫她发愿在先,却又在她将要说出口的时候,不叫她继续。
后来,她终于明白了。
那个时候,在她还未真正明白自己所想的时候,他便已察觉到了她的摇摆。
在她的心里,并未真正想过,与他一生一世。
所以,他才阻止了她将要出口的誓言。
是不愿她亲口说出对她自己的诅咒之言吗?
眼眶发热。
李霓裳知道自己就要流泪了。
她极力抗拒这感觉。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不再哭泣,更不愿哭泣。
就在这泫然与压泪的反复拉扯之中,下一瞬,宛若一脚踏空,她整个人坠落进了一道悬空的虚渊里。
急速的坠落之感,骇得她周身从头到脚毛孔陡然竖张。
她在巨大的惊骇中睁大眼眸,瞳睛空洞了片刻,忽然意识到,自己此刻正趴卧在地垫上,而方才的一切,只是做了一个旧梦。
她已从梦中脱出,知是因了困极,不觉间蜷卧在火塘前寐睡过去而已,然而,她却又仿佛仍然深深陷入其中,一时间,整个人压抑得竟无法自拔。
梦不知几多长,屋中烛火似已熄灭,只剩一团火塘的余光,依旧在她不远的身前微烁相伴。
几缕蟹壳青的天光,也从窗上兽皮的裂缝里透入。
天亮了,隔壁不闻动静,想是永安与那老军昨夜疲惫,仍未醒来,此刻响在李霓裳耳边的全部声音,依旧是风过土台的孤寂啸叫。
她闭目,继续埋首在臂弯的袖堆中,放任自己陷入梦醒后攫住了她的如浸身在远古深湖底的深深空虚与沮丧中,一动不动之时,忽然,感到有些异样。
她记得自己坐在火塘前时,雪氅脱下在烘,但是此刻,身上却暖洋洋的……
眼眸半睁半闭间,她摸了下,发觉雪氅果然盖在她的身上了。
眼睫微颤,心跳了一下。
她整个人登时完全清醒过来,倏然抬起眼眸。
火塘上架了只奶罐,内中像在煮着此地人冬日惯常饮用的油茶,白气氤氲,她嗅到了空气里弥散出的膻香。
隔着火塘,一个人盘膝,坐在她对面的另一头。
黯淡的晨曦落在寒袍肩上。不知他昨夜去了何处,回来应当还没多久,在他乌黑的发间,仍凝着些许尚未化尽的斑驳冰霜。他右手握着柄切茶砖的小刀,正在有一下没一下地缓缓旋玩着,看去像是在等待油茶烧沸,两道目光却微垂,始终落在茶罐上,如古井水般,纹丝不动。
随着李霓裳的动作,他缓缓抬起眼皮,望向了她。
真是他回了。
非但如此,他竟没再避走,而是像这样,在此坐等她醒。
四目相交在一起。
那夜在赤骊部遇见,嘈杂间,不过仓皇几眼。直到此刻,她终于得以看清他的模样。
他看去瘦削许多,记忆中那双曾黑得发亮的眼眸,也已不复。
在他抬眉望来时,眸中不见了从前飞扬如星的光芒,只剩暗沉而凝凉的两道目光。
故人容貌不改,却又真的已彻底变做了另外一个人。
她坐起身,将雪氅缓缓折叠起来,放在了一旁。
借着整理衣裳的这短暂功夫,她平复了些心绪,向对面之人行拜礼:“昨夜来时,你不在,我便冒昧留了下来。我知我此行,实是——”
他将手中的小刀扎立在了案上,截断她的话。
“你执意找来,所为何事?”他径直问道,望着她的眼神,如看一陌生之人。
李霓裳一顿,暗中呼吸了口气,也不再迂回了,望着对面那双隐在昏晨里的冷眼,道:“我此行来,是受人所派。”
他的眼睑跳了一下,眉头慢慢拧紧。
李霓裳知道,他或已猜到自己口中的人是谁。
而她,其实也早已预见此行的结果。
事实上,从出发的那一刻起,她便明了,她没有那样的能力,可以说服面前之人,叫他留下天王赠他之物。
她只是不解,天王何以固执至此地步,一定要她来走这一趟,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
在他变得愈发冷漠的注目中,她取来身边的包袱,解开,捧出这一路小心携带的那一柄觜参匕,放到案上。
他看一眼:“是他逼迫你来的?”
“也算不上是……”
李霓裳一时不知该如何应答为好,含混应了一句。
浓重的阴云迅速在他眼底凝聚,他盯着匕首,片刻后,抬目道:“是他以此事威胁,若我不接受,他便将对你不利?”
“不不!”李霓裳立刻抬头,摇首,“无论你是否留它,我都无事。天王只要我将此物送来,盼你能留下而已。”
他应意外于她的答复,顿了一顿,冷冷道:“既如此,你可以回了。”
他的目光再次掠过匕首。
它静静横在案头。鞘上那镶着双宿纹样的宝石,在黯淡的屋中,闪烁着沉静的微光。
“至于此物,哪里来的,你送还哪里去。”言罢,他直身而起。
“等等!可否留步,容我说完经过?”李霓裳恳求道。
他不愿留这匕首,她便将它带回。
天王要她做的,她已经做了。
但,都已经来到这里了,若就这样回,心中总有几分难平。
无论怎样,她还是想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与他知道。
如此,不管他最后如何做想,她对自己一路跋涉护送来的这件匕首,也算是给了一个交待——或是因她曾有过的误闯裴家祖宅的那一夜的经历,冥冥中,只要想到那位与她曾在画中神交过的女子,她便不觉它仅仅只是一件冰冷、毫无生命的死器。
四目再次对望,这一次她不再退缩,眸中满是恳切。
终于,他僵硬地慢慢坐了回去。
“那便快些。”他道了一句,神色极为勉强。
李霓裳不再耽搁,从武节受到攻击开始,讲述天王如何召她去,天生城如何意外起火,几人又如何被困。
他始终冷面侧对,直到听到天生城因宇文敬陈长生等人的阴谋而失火,她与天王陷入火海,渐渐凝神起来。
“砰!”一道击声突然响起。
她停了一下,见他目露隐怒之色,一手捏拳击在了案上。

第141章
木案是经年的老物件, 榫头本就有些松,怎经得住这一击。一条案腿榫头折裂,案面歪斜过去, 案上盛着残粥的甑罐跟着晃动。
李霓裳下意识地伸手去扶, 不料他也同时倾身,飞快探手过来。
双手一道落在罐上,指不慎微微碰触了下。
见面后,不知是巧合还是他刻意,她听闻的他曾自伤过的那只手, 始终侧对她的视线, 她并未得见。
直到此刻。
她的眼帘中,忽然映入一节铁指。
指碰极为短暂,一掠而过,然而, 留在她指肤上的触感,却如侵透肌肤,格外渗冷。
仿佛觉察到了什么, 他那只手顿了一下,抬目, 见她视线停在自己义指上, 唇角微抿了下,便扶正甑罐,将手收了回去。
方才的叙话, 似也被这小意外打断, 屋中陷入静默。
“你在这里,就吃这个的吗?”
李霓裳醒神过来,慢慢也缩回手, 轻声问。
“我很好。你无须多想。”他冷淡地应了一声。
“你的话讲完了吗?”见她沉默着,他蹙了蹙眉,再次出声提醒。
李霓裳仓促醒神,继续讲述当时脱险的经过。
当说到天王以身替她挡住了砸下的牌匾,负伤不轻,她鼓起勇气,看了他一眼。
他低敛着眼眸。她看不清他的神色。
“当日最后能够脱险,说起来,还是要谢你。若不是你曾带我走过那条古道——”
“从前事便不必再提!”他终于抬目,看着她,打断她的话。
“能脱险是你们的命福,与我何干?”
李霓裳沉默了一下,道:“我讲完了。这便是我何以会来这里,想要见到你面的缘故。天王要我将此匕送来给你。你若愿意留,再好不过,你若实在不愿要,我将它带回去便可,他绝不会为难我!”
诚然,这一点,她并怀疑。
她对那位天王谈不上有多少了解,但直觉对方此事应当不会食言。退一万步说,即便他出尔反尔,那也是之后的事了,到时她再想法应对便是。
一阵静默过后,他的声音在耳边再次响起。
“你是否还有隐瞒?”
李霓裳望向他。
“他大费周折,迫你去他那里,又逼你不远万里来此,只是要你做这样一件事?”
他看着她,目光里带着审视。
李霓裳顿时想起天王起初要她做的那件事。
“怎么了?”
他似立刻捕捉到了来自她神色间的细微变化,目光随之锐利起来,“莫非他真的要挟你,另有目的?”
“并不,没有!”
李霓裳心口疾跳,反应过来,当即否认。
那样的事,怎能叫他知道?
见他视线依旧落在自己的脸上,她强作镇定,避开他的目光,微微垂眸,又强调一声:“确实只这一件事!你勿多想。”
她说完,见他沉默下去,不再继续逼问,暗暗松下一口气。
酥油茶也将要煮好了。
伴着煮壶肚内渐渐响起的茶沸声,她定了定神,将匕首取回,默默收入包裹,穿上雪氅。
全部的话都已说完,她也该走了。
她向那道坐影行过一礼,低低道了声“我去了”,言毕便转身而去,行至门后,待开门低头走出,身后忽然传来一道话音:“东西留下。”
李霓裳倏地停步,目睫微动。
她慢慢转回头,见他的目光从火塘的茶壶上抬起,转向了她。
“东西可以留下。”他重复了一遍。
“这是因着先慈的缘故。”他接着道。
“虽然在我看来,此物并不值她留存,但无论如何,是她遗物,既又送到我的面前,我若再弃,便是对先慈的不敬。除此之外,与任何人,任何事,没有一丝一毫的干系。”
最后他看着她,冷声说道。
李霓裳静立片刻,低声应是,将匕首重新取出,走回来,再次轻置于案头,走了出去。
门外,天已亮了,永安就站在附近,张望着这边,神情有些忐忑,忽然见她出来,立刻快步走来。
李霓裳上去,才走了几步,忽然,感到不对劲,抬臂,朝袖内看了一眼。
小金蛇不见了!
她记得清清楚楚,昨夜后来,它在她的袖中。
难道是她太累,睡过去后,小金蛇自己又回到了管屋中?
她低头,又检查悬在腰间衣物夹层内的管屋,里面也是空的。
小金蛇喜暖,不大可能会在她睡着的时候独自爬出屋。最有可能,应是爬到了木案下,靠着火塘取暖睡觉,方才却因光线昏暗,木案又遮挡了视线,她没有看见,走的时候,将它落下。
141.
李霓裳的心咚地一跳,预感不妙。
她飞快转身,推开门,吃了一惊,只见小金蛇蜷踞在离他最远的案面角落里,半边身体挂在外,正与对面之人对峙。
应是感受到了来自他的压力,它的颈段绷得笔直,状若戒备,一种随时便将发动攻击的姿态,然而,李霓裳却能感觉到,它此刻应当有些紧张,一双滴溜溜滚动的小眼睛里,甚至流露出几分惶恐之色。
李霓裳望向裴世瑜,见他也神色不善地盯着小金蛇,肩膀微动,缓缓抬手,疑心他欲拔出插在案上的小刀,急忙冲了进来,紧张地朝着小金蛇发了个信号。
小金蛇看见她回来,哧溜一下,飞快地从案上爬下,朝她游来。
李霓裳迅速将它收回到袖中,这才定下心来,不料,这小东西见主人回来,胆子又大起来,倔强地露个脑袋在外,两只小眼盯着那人,口里还嘶嘶地吐信,竟似带着几分挑衅的意思。
他自然看见了,脸色一沉,神情愈发僵硬。
李霓裳急忙将它脑袋强行按入袖内,阻止它再出来。
“对不住了。方才是我疏忽,小畜蒙昧无灵,若有开罪,还请多加担待。”她赔罪道。
他未应,只盯着她攥紧的袖口看了片刻,抬起臂,将那一壶煮好的油茶从火上提了下来。
屋中陷入一阵静默。
李霓裳不再说话,正待转身退出,见他已从火塘前起了身,系上寒氅,戴了雪笠,抄剑从她身旁经过,行至门后,停了一停,转回头。
“公主。”她听到他忽然如此唤她,心不禁跳了一跳。
“偏门或能逞一时之计,但我从未听闻,有人能以邪道而成就大事,反倒是误入歧途、引火烧身者,比比皆是。”
他的目光再次掠过她藏着小金蛇的袖。
“公主好自为之。”
言罢,他未再回头,俯身,走出戍屋的狭门。
李霓裳怎会听不懂他的言下之意,心中五味杂陈,一时怔住,听见他在屋外呼唤永安。
“屋中有烧好的油茶,你们喝了,暖下身,休息好便回吧,我另有事,先去了!”
“少主,等等我——”
永安大喊着,追上牵马大步行出的裴世瑜,死命拽住了他。
“你要去哪里?”
“前些天在那个地方,还没说上两句话,天一亮,你就不见了人。好不容易找到这里,你怎又要走?你究竟何时回去?难道这一辈子,你都不回去了吗?”
说到心事处,永安噗通一声膝跪在他面前的积雪地里,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裴世瑜眼含笑意,伸手将人从地上拽起。
永安觑他神色温和,胆子也大了起来,索性一屁股坐到雪地里,死活不起,双臂抱住他腿不放。
“少主,求你回去!他们说你一个人待这里……”他哽咽着,环顾四周,“你以前那样爱热闹的一个人,怎么能受得住这里的冷清?”
秦老六昨夜领着永安几人,挤在杂物间里烧火取暖,因行路疲乏,胡乱都睡了过去,片刻前,众人才被外面发出的杂声惊醒,出来,发现是李二回了。他正想出来,隐隐听到永安又唤他为少主,犹豫了下,停步,只远远地等着。
“你先起来。”裴世瑜道。
“少主你若不肯回,我就坐死在这里。我也不回去了!”
毕竟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外人眼里,虽能干如同大人了,但到了多年不见的旧主面前,怎还控制得住情绪,索性撒泼耍赖起来。
裴世瑜一时拿他无计。
“你给我起来,好好说话!”他眉头微皱道。
永安见他不悦,也不敢过分违逆,只好从雪地里爬了起来。
“我兄嫂、老管事、叔父、大师傅、叔祖,还有小阿皎,大家都好吧?”裴世瑜的脸色终于转霁,问道。
永安抹了下眼睛,点头:“他们都好,和以前差不多。只是君侯和夫人忙事,尤其这一年来,愈发忙,常不在家。”
他靠过去些,压低声音解释了起来。
“胡人年年犯边,总是防御,也不是办法,君侯想彻底解决边患,夫人便到处筹措粮草和军马,忙得脱不开身。阿皎小娘子一个人,有时便很孤单。她天不怕地不怕的,又聪明得很,知道我这回要出门,背着比她个头还要大的包袱,跟在我的身后,定要跟我出门,自己过来找你。”
他偷偷望一眼裴世瑜,见他神色渐渐转为柔和,唇角扬起一抹淡笑,精神一振,继续说道:“我问她如何知道你的……”
他顿了一下。
自少主走后,整个君侯府便无人再敢提及和他有关的事。
他偷瞥了眼裴世瑜,小心地继续道:“她说,是有回听到君侯与夫人谈及,才知道她还有一位叔父,自那以后,就总是念念不忘,听说他人在西州,知道我这趟出门就是往那里去,所以想跟出来,我自然不能答应,她闹得厉害,差点要在地上打滚,鹤儿她们怎么哄,她也不肯听,好不容易我才哄住她——”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