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公元535年,高凉太守冯宝与冼夫人联姻,冯宝是北燕的后裔,在北燕灭亡后投奔南朝,家族三代镇守高凉,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也是俚汉交融的表现!”
“冼夫人与冯宝一起解决当地百姓纷争,自此岭南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
“侯景之乱爆发后,高州刺史李迁仕征调冯宝,冯宝欲奉调前往,冼夫人一眼就看出了李迁仕意欲谋反,劝阻了冯宝。”
“李迁仕举起反旗后想起不听自己命令的冯宝,派出大将前往征讨,冯宝心急如焚,冼夫人却淡定自如,她派遣使者放低姿态送上厚礼,又亲自带着千余人前往劳军,出其不意消灭了李迁仕的大军。”
“冼夫人对陈霸先极为看好,在陈霸先建立陈朝的过程中资助颇多。”
“公元557年,冯宝去世,岭南一带大乱,冼夫人以一己之力招抚百越,稳定局势。为表彰冼夫人的功绩,已经称帝的陈霸先封冼夫人九岁的儿子为阳春郡守。”
“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冼夫人带着百越酋长里应外合大破欧阳纥的水军,将欧阳纥一举成擒。因冼夫人的功绩,她的儿子被封为信都侯,冼夫人被封为中郎将,得到了刺史级别的待遇。”
“陈朝灭亡后,冼夫人之子也去世了,岭南一带奉冼夫人为首,不肯依附隋朝。冼夫人威望空前,被尊称为圣母,成为岭南地区的保护神!”
“开皇十年,杨广拿着陈叔宝写给冼夫人的信来到岭南,冼夫人看后审时度势,决定投靠隋朝,自此岭南平定!”
“番禺人王仲宣不肯服软,举兵叛乱,冼夫人亲自披甲带枪,前往平叛,在冼夫人的号召下,岭南彻底归附隋朝。隋文帝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可调动六州兵马!”
冼夫人:“我历事梁、陈、隋三朝,只有一颗忠诚之心!”
“冼夫人在岭南地区抑制少数民族和地方割据势力,推广汉族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这才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是女性力量的体现!”
“冼夫人是妇女为国立德立功之第一人,是妇女享万民祭祀之第一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结束了北周的鲜卑化政策,将改为鲜卑姓的汉人恢复汉姓。】
【废除北周六官制,改为五省六部制。五省为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其中内侍省主管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真正在国家政务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了中央集权,这项制度被之后的封建王朝继承,传承千年!】
隋朝之前的平行时空都在忙着抄作业。
李斯:“三省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萧何:“六部代替九卿,将原本责权不明的部分重新做了划分。”
张良:“六部的长官是尚书,他们只能执行皇帝及三省定下的政策,权利也被削弱。”
诸葛亮:“既然后世能沿用千年,足以证明这项制度的完备!”
【地方上,杨坚裁汰大量冗官,整顿吏治,撤销郡级机构,精简为州县两级,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杨坚为人多疑又刻薄,他自身勤俭节约,当然看不得贪赃枉法的存在。”
“吏治清明才是开皇之治的基础!”
“皇帝不必是个品德完美的好人,他只需要将严酷的一面对准违法之徒,将温和留给治下百姓,就是一个好皇帝!”
【为了更好的控制地方,九品以上的官员由中央任免,禁止地方官吏选拔僚佐。吏部负责考核官吏,决定升迁罢黜,每一个官职任期三年,避免官吏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
隋朝之前的平行时空中,朝臣都开启了速记模式。
不得不说,杨坚的多疑让隋朝的政治更加清明,也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杨坚废除了九品官人法,创立科举制,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渠道,这项制度持续长达一千三百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当时英美等西方列强无不惊叹于这项制度的成熟,借鉴其作为政府文员的招聘方式。”
“可见,科举制度本身是极为先进的,只是明清两朝的八股取士抹杀了科举制的创造力,消解了科举制的造血能力。”
“科举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我们现代的高考、考公、法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举制的延续。”
大兴宫中的朝臣无不为陛下恭贺,杨坚象征性的谦虚一番,但他嘴角的笑意一直没有下去过,可见其心情极好。

第253章 开皇之治
【从周朝的乡举里选,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朝的军功爵制,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曹丕设置的九品中正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过了不断地改革创新,终于来到了以考试取士的科举制!】
秦始皇:“科举制,这就是后世的选拔制度!”
汉武帝若有所思:“一切以考试为准,倒是公平。”
刘秀:“大汉的察举制已经实行分科举人,考试进用之制,对策、试经也等同于考试,为何说隋朝开创科举制!”
汉顺帝刘保:“考试分明是朕的创举,怎么没有朕的名字!”
东汉的考试只是察举制的附属,考试不会黜落人选,也就失去了权威。
且汉朝的察举制并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更多的官员是通过长辈的功劳入朝为官,只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官吏。
所以卫青、桑弘羊等人的传奇出身才会被传唱两千年!
曹丕锐评:“九品中正制早已失去了朕创立之初的用意,早就该被废止了。”
事实证明,将选官权交给大臣,并不能带来更多的人才。
南朝齐国,就曾在九品中正制之上设置考试制度,考试不合格的不予授官。
南梁设置五经馆,允许寒门士子参加考试,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
北魏、北齐、北周,也有同样的制度,将考核不合格的举人当场黜落。
“隋朝的科举制还只是雏形,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吏举荐才能参加科举,到唐朝时期才能自己报名参加。隋朝也没有进士科,只能算是察举制的延续吧。”
“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有嫉贤妒能的毛病,隋文帝废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隋炀帝因为嫉妒薛道衡的才华,将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可想而知,隋朝的科举制并没有选拔出多少真正的人才。”
“所以不要再说隋炀帝的功绩是科举制了。”
“应该说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真正成型于唐朝!”
杨坚:原本对所谓的开创科举的名头并不在意,但既然有这么多人抢,那朕就当仁不让了!
不就是分科取士吗,不就是不限制参加之人吗!
朕都能做到!
【开皇二年,杨坚以长安城“年久失修”为由,在城东南新建大兴城,大兴城成为隋唐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大兴城就是唐朝的长安城!”
“原本的长安宫室狭小,残破不堪,再加上做了几百年的首都,护城河中污水沉浸,干净的水源极为缺乏,已经不堪重用。”
刘邦嗤笑一声:“呵!霸占大汉的江山,用着大汉的都城,还这么多屁话!”
“大兴城的地理条件极为巧妙,它有六个坡度,设计师宇文恺将皇宫放在最高处,其次是各部衙门和寺庙,最低处则是居民区。”
天幕上出现的大兴城平面图堪称强迫症的福音,南北交错,东西对称,整齐划一,井井有条!
对此武帝刘彻表示:“想要!”
桑弘羊硬着头皮劝谏:“没钱!”
刘猪猪:???
始皇则看中了这种规划的安全性,皇宫、皇城与居民区分隔开,既安全又实用。
咸阳宫已不能满足大一统帝国的办公需要,新的都城正在选址,隋大兴城便是现成的答案!
【针对因战乱导致的户籍不清,税收不稳,杨坚下令大索貌阅,即全国人口普查。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165万口,壮丁44万人,将依附豪强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一扫魏晋南北朝以来大族隐户的积弊!】
【隋朝继承北魏的均田制,将被战乱破坏的土地重新划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稳定民生。设置常平仓,存储运输关东的粮食,建广通渠,将渭水引到潼关,沟通关中漕运。】
【又在民间设立义仓,丰年收购,灾年开仓放粮!】
扶苏:“常平仓、义仓,这个好!”
记下来,抄作业!
“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上奏:隋朝储存的粮食直到现在依旧没有用完。”
“当时距离隋朝灭亡已经二十年,隋文帝也过世三十三年!”
“1969年在洛阳发现一个隋朝粮仓遗址,内含259个粮窖,其中还有已经碳化的谷子五十万斤,可见当时的富裕!”
马周:“臣是想说隋文帝设置这么多粮仓,却贪婪吝啬,灾年不肯开仓放粮,才会导致隋朝灭亡,不是想要夸赞隋朝啊!”
杨坚:“你们唐朝人不要太离谱,什么粮食能储存三十年!”
李世民:“隋朝原本的粮食当然存不了这么久,但新粮入仓陈粮出仓,这样一来一回不就能周转出来了,姨丈少见多怪了!”
杨坚:卒!
【杨坚命苏威等人编撰《开皇律》,定立国家律法,使臣民有法可依,减省刑法,施行仁政,以示隋朝与北周的不同。】
“北周的法律极为残暴混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开皇律》废除了宫刑、车裂、枭首等残酷的刑罚,减去八十一条死刑,从法律上废除灭族之刑。”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开皇律》将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都是我们影视剧上经常看到的刑罚。”
“死刑复奏的制度也形成于开皇年间,凡是判处死刑的案子,必须经过大理寺审核才能决定,地方没有执行死刑的权利。”
“《开皇律》完成了自汉文帝开始的律法改革,之后被唐朝全盘继承。”
汉文帝叹息道:“朕只是废除了肉刑,远不及《开皇律》之仁慈。”
作为被改革的对象,始皇不得不思考秦律的合理性。
不过始皇有最好的帮手:“李斯,律法改革进行的如何了?”
李斯忙回道:“陛下,需要修改调整的律令已经整理完成。”要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就需要陛下做主了!
【鉴于此前币制混乱,隋文帝铸造标准五铢钱,重新统一货币,重新统一度量衡,开放酒市与盐井,促进商业发展。】
始皇:“隋朝之于唐朝,便如大秦之于汉朝!”
都是终结乱世,为下一个盛世王朝做嫁衣的结局……
【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开皇元年全国仅有户口462万,到隋炀帝大业五年,人口达到890万户,4600万人!】
在封建社会,人口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嬴政震惊:“居然增加了一倍人口,他是怎么做到的?”
秦朝统一天下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
刘彻深深的羡慕了:“有这么多人口什么事做不成,只要皇帝不是昏聩无能之人就能开创一番大业!”
西汉初建之时人口仅1300万,武帝年间有人口3000多万,经过昭宣中兴,人口才达到5000万!
隋文帝以一己之力,赶上了汉朝几代帝王的经营啊!
猪猪怎么可能不嫉妒!
【内部稳定的隋朝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危机,那便是北方的突厥!】
【突厥本是柔然的炼铁奴,早在北魏时期便兴起于阿尔泰山南麓,于552年脱离柔然的统治,继而消灭宗主柔然,成为北方草原新的霸主!】
“突厥人原本是白种人,后来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融合了铁勒人,变成黄百混合人种。”
“突厥有自己的文字——鄂尔浑~叶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
【隋朝与突厥的战争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始,一直持续到607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分别臣服隋朝为止,历时26年。】
【公元581年,隋朝建国后,杨坚冷落突厥,停止进贡,突厥各部对隋朝本就不满,再加上与突厥和亲的北周千金公主,不甘被杨坚篡权夺位,不断吹枕边风。于是突厥趁着隋朝新立,入侵犯边!】
“北周北齐并立之时,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消灭对方,两国纷纷向突厥和亲进贡,突厥借此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游牧民族都是以对外侵略来拓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南方暂时不能打,突厥便将自己的主要力量放在向西拓张,势力范围一度扩张到了新疆与中亚地区。”
“在向西拓张的过程中,突厥与波斯爆发矛盾,便与东罗马帝国联合,对抗萨珊波斯王朝,这是突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因为领土太过庞大,远远超出了一个奴隶制帝国的管理能力,突厥只能设置小可汗管理阿尔泰山以西地区,就此埋下了突厥分裂的隐患。”
“北周灭亡时突厥也不太平,当时的突厥贵族内乱,大可汗沙钵略不得不将自己的权利一分为四,设立四大可汗,共同管理突厥事务。”
“突厥联合原北周守将高宝宁入侵隋朝,杨坚调兵遣将,加筑长城,积极防御。”
“沙钵略带着突厥主力十万人马与隋将达溪长儒三千人马交战,两军激战三天,作战十四次,隋军兵器都用光了,最后只能用拳头拼杀……这场恶战中杀死突厥兵一万多人,隋军也折损了十之七八。”
“西北方隋将贺娄子干也击败了进攻兰州的敌军。”
“但防守临洮的隋军却被突厥人击败,甘肃、陕西等地遭到了突厥人的掠夺!”

【这场惨烈的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三年后,隋朝则抓住时机出兵反击!】
【长孙晟曾作为使节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和亲,长期居留突厥,十分了解突厥四可汗之间的矛盾。他提议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为方针,分化离间突厥各部。】
“这个长孙晟可是长孙无忌和文德皇后的父亲。”
“成语一箭双雕说的就是长孙晟的故事。”
长孙皇后想起自己的父亲神情有些暗淡,父亲去世的时候,她才八岁,但依旧对父亲的音容笑貌记忆犹新。
李世民宽慰道:“长孙大人一生同突厥交往二十多年,凭借其出色的谋略,分化瓦解突厥诸部,保北境安宁。以后世的话来说,他是民族英雄,值得天下人纪念!”
长孙晟:老夫可是隋朝的忠臣,没想到百年后还能做唐朝的国公……
【杨坚采纳了长孙晟的意见,与远在西域的西突厥部落结交,分化沙钵略可汗的势力。】
【公元58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不愿认沙钵略可汗为宗主,突厥一分为二开始内战,趁着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及草原灾荒蔓延,杨坚命杨爽、杨弘等人兵分八路反击突厥!】
“杨爽部下先锋李充等人率领五千精骑出朔州,与沙钵略短兵相接,趁突厥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突厥惨败,沙钵略丢盔弃甲,带着残兵逃亡。”
“杨弘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与突厥大军遭遇,战而胜之。”
“幽州总管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大败高宝宁,平定辽宁地区。”
“窦荣定出凉州,数次击败西突厥阿波可汗。长孙晟趁机离间突厥内部关系,促成阿波可汗归隋。”
“之后的战争就是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可汗的内战了……”
“阿波可汗联合不服沙钵略的突厥势力,纠集龟兹、伊吾等西域小国建立西突厥汗国,沙钵略的汗国自动降级为东突厥汗国,东西突厥打成了一锅粥,隋军反倒成为了啦啦队……”
“突厥——你们中原人的心都脏!o(╥﹏╥)o”
长孙晟:深藏功与名!
【在武力打击与心理打击的双重作用下,西突厥汗国归顺隋朝,公元584年,沙钵略可汗在西突厥与隋朝的两面夹击下,向隋朝求援、称臣、请和!】
杨坚还记得沙钵略的国书:“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但这场战争远远没有结束,公元587年,沙钵略可汗去世,他的儿子懦弱无能,汗位由弟弟继承,即莫何可汗。】
【杨坚为庆祝莫何可汗继位,送去了旌旗鼓乐,莫何可汗以此开道,突袭西突厥,西突厥部落以为莫何可汗得到了隋朝的支持,纷纷不战而降,阿波可汗被生擒!】
“杨坚——西突厥膨胀的太快了,朕有义务让阿波可汗认清楚自己的位置!O(∩_∩)O~”
杨坚:这种事心里清楚就好,说出来做什么!
【次年,莫何可汗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再次分裂东突厥,突厥的实力已经无法对隋朝产生威胁,杨坚立刻出兵南陈,统一天下!】
“莫何可汗的正统继承人是都蓝可汗,但他的另一个儿子自封突利可汗,在漠北组建了自己的势力。”
“突厥已经成功分成三瓣了!”
汉武帝刘彻突然道:“主父偃,你提议的分裂诸部,长孙晟做到了!”
主父偃嘴角抽搐:都是因为两位将军动作太快,根本没有我们文臣的纵横之地啊!
【杨坚一面修筑长城,加强军备,一面继续实行对突厥的分化拉拢策略。他将隋朝公主嫁给势弱的突利可汗,在长孙晟的游说下,突利可汗归降隋朝,被封为启民可汗。】
【他的兄弟都蓝可汗对隋朝的行为极为不满,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悍然入侵隋朝边疆。结果被隋军击败,都蓝可汗也被部下杀死。达头可汗收拢残兵败将,统合东西突厥,成为北方的共主!】
【公元600年,统合突厥的达头可汗再次率军南侵,隋军在牧草与河流中下毒,突厥士兵、战马纷纷猝死。突厥人迷信神鬼,认为这是天降恶水要灭亡突厥,顿时军心溃散,被长孙晟、史万岁的大军一路追击,损兵折将!】
【达头可汗经过数次大败,再也无力发动侵略战争,他整合的突厥汗国也一蹶不振,部落四散逃亡,纷纷投奔启民可汗,达头可汗本人也逃亡西域。】
【杨坚的悍然出击,打击了游牧民族的嚣张气焰,稳定了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为隋朝及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在隋朝的支持下巩固了自己的权利,隋朝的北方边疆也获得了长时间的安宁!】
【启民可汗为隋文帝杨坚上尊号“圣人莫缘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杨坚成为突厥名义上的君主,这是中华天子第一次身兼异族国君!】
启民可汗: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染干如枯木更叶,枯骨更肉,千世万世,常为隋典羊马也。
启民可汗——隋文帝杨坚最大的狗腿子!
武帝刘彻撇撇嘴:“同样暴揍北方游牧民族,朕怎么就没有得到这样的尊号!”
莫名被人比下去了呢!
霍去病立刻保证道:“陛下,匈奴人愚昧不堪,等臣下次出征,定然在狼居胥山上为陛下立碑作传,后世皇帝都比不过陛下!”
武帝欣慰道:“还是去病最懂朕的心意。”
圣人可汗已经有人做了,他可不愿拾人牙慧,要做就做无人能取代的第一人!
【此后,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蒙古高原!直到启民可汗去世,他的儿子始毕可汗继位,再次与隋朝交恶。不过此时的隋朝已经日落西山,隋炀帝忙于应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民间起义,根本无力北征,给了始毕可汗发展壮大的机会!】
唐初君臣对此无力吐槽,隋炀帝都化成灰了,他们还得收拾他留下的烂摊子……
【在杨坚的励精图治下,开皇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长,国库充裕,社会一片繁盛,史称开皇之治!】
“杨坚致力于恢复和传承汉文化,隋朝的藏书是历朝历代最多的,这是杨坚的一大功绩。”
房玄龄对此不置可否:“隋文帝大张旗鼓的求取民间藏书,但收藏于大兴城的古籍绝大部分都毁于隋末战火,如今只剩下四分之一了……”
杨坚:坑爹儿子,破坏朕的功绩!
“杨坚自幼生长于寺院,十分信仰佛教,登基后大规模复兴佛教。”
“佛教对于赢得底层百姓的信任,巩固隋朝统治是非常有用的。”
“若是隋朝继续传承下去,定会复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奇景。(~ ̄(OO) ̄)ブ”
“事实上,三武一宗灭佛后,反倒让广大佛教信徒更加忠诚于自己的信仰。”
“但有的时候矫枉就必须过正,三武一宗灭佛给佛教的膨胀画下了一道红线。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逐渐适应中华文化的需求,成为与儒教、道教相辅相成的一种文化信仰。”
【杨坚有明君的励精图治,也有皇帝这个职业的老毛病。开皇十三年,杨坚命杨素建造仁寿宫,因仁寿宫规模庞大,工期紧迫,数以万计的民夫被累死。】
“两年后,仁寿宫建成,杨坚见到这么豪华的宫殿,勃然大怒,将一切罪过都推给了杨素,认为杨素苛尽民力,败坏了他的名声。”
“但因为独孤皇后很喜欢仁寿宫,杨坚立刻改变了主意,厚赏杨素。”
“杨素——行行行,你是皇帝,你说的对。( ̄﹏ ̄)”
【杨坚为人多疑,对他人的谏言不加分辨,晚年更是滥杀大臣,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先后被杀。】
隋文帝看着殿中的众臣,听着天幕的公开处刑,简直太尴尬了!
被提到名字的虞庆则、史万岁只能躬身行礼,表明自己的态度。
“虞庆则怂恿杨坚诛杀北周宗室,为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
“虞庆则多次与突厥交战,屡立战功,后又出使突厥,说服沙钵略可汗向隋朝称臣。他因功得以位居宰相,爵为上公!”
“但他的妻弟赵什柱心术不正,与虞庆则的小妾私通,又担心东窗事发,便诬告虞庆则企图谋反,朝廷在没有经过认真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以谋反罪诛杀了虞庆则。”
杨坚松了一口气,显然有人比他更加罪大恶极!
他立刻下令:“来人,将赵什柱捉拿归案,交由……虞爱卿处置!”
虞庆则:……
“史万岁也是北朝名将,参与平定尉迟迥,攻打突厥等大战,在阵前斩杀突厥大将……在隋朝统一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史万岁对敌人凶狠,对自己的将士却极为爱惜,深得将士信任。”
“杨素嫉妒史万岁的功劳,在杨坚面前进谗言,史万岁多次上书辩驳,杨坚却不肯听,最后,史万岁被暴杀于朝堂之上!”
“事后杨坚追悔莫及,却为了自己的面子,下诏罗列了史万岁数条罪状。”
史万岁不敢置信的看着杨素——他曾经效忠的将军!
当年他平定高智慧叛乱,一路翻山越岭,音信全无,所有人都以为他全军覆没了,还是杨素为他表的功。
杨素也不知自己为何会做这样的事,只能苦笑一声,低头认错。
分明是未来之事,却要现在的他来背锅……
但这个锅必须他来背,不敢还想将罪过甩给皇帝陛下吗?
要知道,皇帝是不会错的!

第255章 开皇之治
【在隋文帝晚年,法治逐渐遭到破坏,《开皇律》形同虚设,杨坚在律法之外增加了很多严苛残暴的刑罚,如“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杨坚还热衷于在朝堂上执行廷杖,几乎每天都有死于廷杖之人,一时间从朝堂到民间一片惶恐……】
杨坚惊恐:这是朕晚年会做的事!(ΩДΩ)
独孤伽罗眉头紧蹙,她能感觉到皇帝不安的情绪,立刻伸手安抚,给爱人最大的支持!
群臣心中却一片悲凉,他们逃过了北魏末年的混乱,逃过了北周宇文氏的残暴,好容易遇到一位明君,居然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与此同时,一场储君之争正在大兴宫中悄然蔓延,从前朝到后宫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
【杨坚继位之初便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杨勇自幼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性情宽和直率,堪称肆无忌惮。他热衷于追求美好的享受,不屑于美化自己的行为,就像他把精美的铠甲之外加上金银珠宝的装饰,让奉行节俭的杨坚十分不满。】
【再加上杨勇宠妾灭妻,太子妃因此早逝,也让他的母亲独孤皇后对其印象极差。】
杨坚冷笑道:“朕自幼长于寺庙,素食素衣,如今贵为天子,依旧不重口腹之欲,不喜金玉纹饰,你比朕还会享受啊。要知道只有自上而下的节俭,才能减少国库开支,为百姓减轻负担!自古帝王从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
杨勇无言以对……
“杨勇生性好色,喜爱奢侈,他宠爱妾室云昭训,以至于太子妃都被气死了。”
“这让坚持忠贞不二的独孤皇后如何看得惯!”
杨勇满心不忿:云氏可爱,太子妃木讷,若是你们将云氏立为太子妃不就没有这些事了。
若是他知道云昭训的父亲云定兴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怂恿杨广杀了两个亲外孙,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杨勇身为太子却不屑于伪装自己的行为,当众与帝后对着干,杨坚怎么可能放心将皇位交给他!”
“这人情商真的很低。”
“或许是将皇位看做自己的囊中之物,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作死都不会被废吧。”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