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他二十三岁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没想到最后留在历史上的却是书法家之名!
“《兰亭集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写法各不相同。”
“《快雪时晴帖》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圆劲古雅,悠闲逸豫。即使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有一种平衡的美感。”
“《十七帖》平衡端正,左右相谐,虚实开合,映带有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唐太宗李世民抚摸着从内库取来的《兰亭集序》,露出痴迷的神情:“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可惜《兰亭集序》真迹不知所终,据说有可能被唐太宗带进了昭陵。”
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记住你了!
“《丧乱帖》在唐朝的时候就被遣唐使带回了日本。”
李世民:“什么!遣唐使胆敢偷盗我大唐国宝!”
唐朝皇帝纷纷将《丧乱帖》从内库取出,检查真伪,遣唐使俱被扣押在使馆内,不得外出……

第247章 南北对峙
【除了书法上出了个圣人外,绘画上也有圣人——画圣顾恺之!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人物和山水画,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基础,其本人也被世人称为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女史箴图》描绘的是西晋时期,张华编撰的宫廷嫔妃道德规范,用来约束贾南风的。现存最早的《女史箴图》是唐朝的摹本,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被人抢走,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怎么又是八国联军!
康熙雍正等清朝君臣的神经瞬间紧绷!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著名散文《洛神赋》而做,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谢安曾见过顾恺之的原作,不由得赞道:“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诗人要数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拿着酒上门拜访好友,顺便一起欣赏天幕的江州刺史王弘惊喜道:“先生,天幕说的是您吧。”
陶渊明有些微醺,不过头脑依旧很清醒:“没想到老夫也能登上天幕。”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宋朝初年,他的祖辈是东晋名将陶侃,陶侃在东晋政权建立与巩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从戎四十一年,官至荆州刺史。但因其出身寒门,虽屡立战功却依旧仕途坎坷,直到病逝都没有能够跻身世族阶级。】
【在那个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九品中正制断绝寒门上升之路的年代,陶侃已经是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祖辈的辉煌已经几近于无,陶渊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自幼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陶渊明早年学习儒家经典,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也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激励之言,但他最爱的终究还是山水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让他无法挣脱尘世的罗网……】
【二十岁的陶渊明为了全家生计,不得不出仕求取一官半职。二十九岁时,他再次出任江州祭酒,很快就辞官归家。后来他又短暂的担任过桓玄与刘裕的幕府参军,时间都不长。宦游的生活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更加思念心中的桃花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义熙元年,刘裕赶走桓玄迎回皇帝,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彭泽县令。恰逢太守派遣督邮前来视察,督邮官职虽小,却能影响一个县令的考评,陶渊明不愿趋炎附势虚以为蛇,干脆挂印辞官,正式归隐田园,他实际做官时间还不到三年。】
陶渊明摇摇头:“怎能为五斗米向如此小人折腰!”
【对于十多年的宦游生涯,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且困顿“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什么让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放弃了理想与远方——是黑暗纷乱的世道!】
【他就像一个超脱世俗的隐士,从名利场中走过,被世间碰的头破血流,最后幸运的回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于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弘为自己敬仰的才子举杯:“先生名传天下,今后可有何打算?”
主政建康的宋公刘裕定会再次发出征辟令,不知好友可会出仕?
陶渊明洒脱道:“后人说的很好,老夫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就不去尘世碰壁了。刺史若有时间,多与老夫喝一杯就足够了。”
王弘也笑道:“以后多的是人给先生送酒,小子的酒怕是难登大雅之堂了。”
两人举杯相视而笑。
【不同于当时隐居的世家名流,整日空谈玄虚,不务正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亲执耒耜,躬自劳作,他的诗中有着对普通百姓劳作的赞美,有对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样的诗文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因此才备受后人的推崇!】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惜当时推崇的是靡丽旖旎的文风,陶渊明的诗文并不受重视,晚年的他生活困顿三餐不继,酒水更是要等着友人上门。直到唐朝的诗人在仕途受阻,尝遍生活的冷暖后,才从故纸堆中找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
李世民震惊:“难道大唐的诗人也会遭到五柳先生的困境吗!”
“苏轼也是陶渊明的大粉,他对陶渊明有极高的评价,还做了109首诗,与陶渊明相和。”
陶渊明放下酒杯,想看看后人写的和诗,这是文人雅趣,也是以文会友。
王弘想起什么,对陶渊明道:“天幕多次提及苏轼的词,他的词豪放大气,没想到居然还有田园风味?”
可惜天幕并没有一一展示这一百多首诗。
“相较之下,苏轼的性格更加洒脱,他不愿在朝廷与新旧两党同流合污,便在地方为百姓做实事,他的人生更加充实,也更有价值!”
苏轼:“天幕谬赞了,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我的偶像就是最好的,即便是我也比不上!
“陶渊明的散文也不亚于他的诗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归去来兮辞》写出了诗人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欣喜若狂。《桃花源记》以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活,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认清了现实黑暗后,依旧坚守高尚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李白:“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这样的神仙日子,便是帝王将相来了都不换!
白居易:“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羡慕五柳先生的自在生活!
【除陶渊明之外,还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将自然美景融入诗中。】
李白:“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主将谢玄的孙子,出身名门望族,本应一生仕途顺遂。但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晋朝末年,王谢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刘裕代晋自立后,谢灵运继续出仕宋朝,但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与宋朝格格不入。再加上谢灵运天性偏激,为官期间常常触犯律法,违律杀害门客。宋文帝只将他当成一个文人名流装点门面,而他却自认为自己是能够匡扶社稷的贤臣良相。”
“若是以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谢灵运得到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但他的自我实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得到上位者的赏识,他在中央挑拨离间,讽刺当朝。被贬地方后不理政务,一心游玩。”
宋文帝刘义隆冷哼一声:“玩忽职守,自命不凡!朕的大宋不缺只会写诗作文的名流才子。”
谢晦曾多次劝谏堂兄,可惜谢灵运根本听不进去。
大概对于谢灵运来说,自身才华与偏激的性格是成正比的吧……
“仗着祖辈积攒的家底和谢家的人脉,谢灵运生活富足,奴仆成群,他喜欢游山玩水,就命人开山造湖,完全不顾会不会侵扰当地民生。”
“太幻灭了,谢灵运是李白大大的偶像,还以为这是一个与李白一样风光霁月的君子呢!”
“偶像行为不要上升粉丝(bushi”李白:“……”
他的偶像很多,要说最喜欢的还是谢眺,他与谢灵运并称二谢,诗作也以山水见长。而且谢眺不仅才华横溢,仕途也极为顺达,李白可太羡慕了。
不过谢眺的结局也不算好,太有才的人免不了被身边人嫉妒,他的上司王秀之一纸密报将他告到了皇帝萧赜面前,谢眺仕途陡生波折。
萧赜死后,萧鸾同室操戈谋夺皇位的血腥行为震慑了谢眺。此后他厌恶黑暗的官场,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求解脱。
不同于谢灵运的偏激,谢眺被贬到地方为官后,依旧恪守本心,尽忠职守,为当地百姓谋求福利,深受百姓爱戴。
就像他在《游敬亭山》中所写“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他无愧于任何人!
“能让谢灵运钦佩的人也只有曹植,他曾自得的说:天下才学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除了曹植,老子就是天下第一o( ̄ヘ ̄o#)”
曹植的嘴角不自觉的翘起,突然看到老父亲冷冷的目光,忙端正神色,谨守心神。
曹操双目微眯,嗤笑道:“这样的才子孤可用不起。”他过去怎么没发现子建这么拎不清!
他在孔雀台养着的那些才子只是拿来诗词唱和装点门面的,朝政大事还是要交给务实肯干之人。
“因为得不到上位者的赏识,谢灵运愤愤不平,消极抵抗,多次辞官,又多次被起复,最后被人以谋逆罪弹劾,死于流放途中……”
刘裕双目微眯:“谋逆!”
若是真的谋逆定然不会只得个流放,怕是被诬陷的吧。
刘义隆心中默念着谢灵运的诗作:“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谢灵运以为韩国报仇的张良,不耻与秦始皇为伍的鲁仲连自比,将自己放在晋臣的位置上,这难道不是对大宋的背叛!
刘义隆念及谢玄于国有功,不忍其后代子孙带累谢家门楣,只判了个流放,已经是宽宏大量了!

第248章 南北对峙
【还有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鲍照开创七言诗的新格局,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一改六朝文坛浮华纤巧,内容空虚之风,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为诗界注入了新的生命。鲍照与庾信合称‘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世称鲍参军,出身寒微,没有门第,于元嘉年间带着自己写的诗拜谒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进入官场。但好景不长,刘义庆病逝后,鲍照再次归家闲居。”
“此后数年,他辗转于诸位王爷的幕府,蹉跎于微末小官。武帝刘骏死后,刘彧杀刘子业自立为帝,刘骏之子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很快战败,时任荆州刑狱参军的鲍照也死于乱兵之中。”
鲍照杯中的酒顿时不香了,若是没有天幕的盖棺定论,他还能对未来有所期待,如今……还是多写几首诗吧!
“据传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发现自家稻田附近有一个无名新坟,这户人家心善,在耕地的时候特意为其留出了一犁土。后来,‘留一犁’成为这户人家的祖训,代代善待这个无名坟墓。等到隋朝开科举后,这个世代务农的家族却出了一个名列榜首的大秀才。”
“秀才会试期间每每遇到疑难问题,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指点他,再三追问之下,那人才说他叫‘刘一雷’,因为秀才家族对其有恩才会暗中指点秀才。秀才想到自家的祖训,这才恍然大悟,一定是那个无名坟墓的主人在报恩。于是秀才回乡后重修坟墓以示感谢,从墓中的陪葬竹简中发现,这个墓主人就是鲍照!”
“这波是传说故事照进现实……”
这也太神异了,武帝刘骏不仅对此人产生了好奇:“鲍照在何处?”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陛下,天幕说鲍照只是微末小官,可能依旧在地方任职。”
他们这些朝廷大员什么时候需要关注一个小小的参军了!
“唐以前的诗人只知道曹操和陶渊明的我……惭愧。”
“鲍照的五言绝句开唐人绝句之先河!”
“也是七言诗的开山之祖!”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李白:“抑扬顿挫,气势恢宏,颇有建安风骨啊。”
高适:“怀才不遇,人同此心!”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曹操也赞道:“遒劲强健、雄壮昂扬!”
“鲍照也是李白大大的偶像吧,这首诗与《将近酒》表达的意思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一模一样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鲍照被后世诗人的气魄所震慑,喃喃道:“这就是诗仙吗?这才是诗仙啊!”
他眼前一亮,顿时有了新的目标。
主公刘义庆正在编撰《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到魏晋间的士人言行,他也可以将后人的诗文记录下来,编纂成册!
【诗文不分家,同一时期萧统的《昭明文选》划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巨作!钟嵘的《诗品》是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还有被称为“古今绝唱”“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主要活动在刘义隆在位期间,刘义隆一登基就杀了三个辅政大臣,对权臣与宗室多有猜忌,刘义庆不得不小心谨慎,躲避政治迫害。他自请外放,远离是非之地,召集文学之士,寄情文字之间。”
刘裕有些好奇,不知他的这个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居然能写出一部被后人肯定的文学著作!
要知道,刘宋王朝能够名传青史的无不是帝王将相,就连檀道济这样的名将都被一带而过……
“《世说新语》爱奇而不祥事理,好八卦却不考究事实。”
刘义庆:你们不要太离谱,这是小说笔记,不是史书!
“《世说新语》还被称为风流宝鉴和枕中秘宝。\(^o^)/~”
刘裕:……
“哪位好心人能介绍一下《世说新语》的内容,怎么还有车车……”
刘义庆:……你们后人的关注点是不是有点偏!
“楼上想看的自己去某度,在评论区发出来我怕直播间被封。”
“其实很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比如:谢道韫咏絮之才,曹操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管宁华歆割席断交,何晏面如傅粉,王戎不取道旁李,王子猷乘兴而去,尽兴而返,王羲之东床快婿……”
“我所知道的关于三国东晋的小故事,原来都是从这里来的!(ΩДΩ)”
“如果当时有网络,这些都是头版头条!”
“刘义庆——我不生产八卦,我只是八卦的搬运机!”
曹操嘴角抽搐,曹丕面色不渝,曹植目瞪口呆!
如果他们能见到刘义庆,一定会摇着他的肩膀问问,曹家与你何怨何愁,为何可着我们父子祸害!
刘义庆委屈:蜀汉东吴也有很多故事,只是天幕没有提及罢了。
【再加上北朝的《木兰辞》和《乐府诗集》,让这个动乱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
【文学艺术终究是少数上层人的玩乐,对于底层百姓来说,想要活下去,需要更加实用的“技术”!】
【就在这时,北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拓跋珪:“居然还有大魏的名士,快快记下来,让天下人看看我大魏也是有文风的!”
元宏:“农学,难道是教人怎么种地?”
先秦的农学家也震惊了,他们还以为后世都是儒家、法家的天下,没想到农家也能有一席之地!
萧何立刻行动:“将天幕之言一字一句记录下来!”
扶苏双目放光:“这才是经世致用之学!”
始皇也停下了手中的朱笔,分了一份心神到天幕之上。
刘彻跟身边的霍去病嘀咕道:“种地还用人教?”
卫青插了一嘴,“陛下,我大汉也有农学家赵过,是天幕特意提过的。”您又忘记了吗!
刘彻身为皇帝,不必事事亲力亲为,早已将这件事忘记了:“啊!朕想起来了,丞相,找到赵过其人了吗?”
公孙弘:“陛下,朝廷早已发布公告,征召擅长农学之人入京,从全国各地奔赴长安者数不胜数,只是没有赵过……”
刘彻心情好的时候特别大度,当即摆手道:“无妨,待天幕结束后,将他们宣上来,北魏能有的大汉也要有!”
面对想一出是一出的陛下,公孙弘也只能尽力满足他的要求了,“喏,陛下!”
不只是北魏之前的时空,便是唐宋之后,也有很多人不知《齐民要术》。他们科举为官,代天巡牧,面对治下民生,只需要做些官样文章——好吧,因为科举不考农书!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末年的农学家、思想家贾思勰,他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后做过高阳郡太守等职,到过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每到一地都认真考察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亲自从事各种农业生产,获得了不少农业相关知识。】
【当时汉化改革方兴未艾,北方大地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但农业生产依旧遵循着几百年前的粗放之法。】
【贾思勰将前人的农业研究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分析、整理,总结为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很多已经失传的农书都在《齐民要术》中得以流传后世。”
“比如西汉的《汜胜之书》,原书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贾思勰的引用中找到只言片语。”
“还有陶朱公的《养鱼经》。”
“但贾思勰引用古人却不泥古不化,他会对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意见。”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
“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都是按着《齐民要术》的方法编撰的。”
“《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农书巨著!”
“此书不仅受到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也名扬海外。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过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据说正是《齐民要术》。”

第249章 南北对峙
【贾思勰不仅是古代著名农学家,也是思想家,他认为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将农业当做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发展生产才是富民强国之道!】
【贾思勰积极推广农业技术,通过精耕细作,水利灌溉,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技术推向高峰。直到现代农学出现之前的一千五百多年,《齐民要术》都是具有指导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
贾思勰微微一笑,“力能胜贫,谨能防祸。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平行时空的农学家们肾上腺素飙升,一个个恨不能手舞足蹈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先秦农学家许行被弟子们围拢起来,“老师,我们农家在后世还有传承。”
许行平复下激动的心情:“农家也要适时做出改变,既然君民并耕无法实现,那便推广精耕细作,水利灌溉,提高亩产。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农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西汉的农学家汜胜之将自己编撰的农书献给朝廷,刊印天下,只要农书足够多,就不怕因战乱失传!
贾思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名声和地位,可惜此时已经是北魏末年,战乱将起,哪里有能够让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齐民要术的目录,从卷一的垦荒篇到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从种植业、林业再到畜牧、养鱼之法,就连如何将农产品卖出去也有涉猎。
堪称手把手教你从一片荒地到丰衣足食的生存宝典!
天幕的不吝夸赞让后世的统治者越发重视《齐民要术》,甚至有的皇帝已经将本书列入科考必背书目!
但对于北魏之前的时空就不怎么友好了,他们明知有这样一本农书,却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流下羡慕的口水……
强者从不抱怨命运,始皇已经命萧何主持编撰一部农书,就以《齐民要术》的目录为据,农家学子任他取用!
刘彻也发下圣旨,他要编撰一部能沿用两千年的农学巨著!
骄傲的猪猪永不服输!
【这段时间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王叔和、葛洪、皇普谧、陶弘景等人为代表,将中医学推向新的高峰!】
【王叔和,晋代医学家,学识渊博,性格沉稳。他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因战乱散失几近失传的《伤寒杂病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使之传于后世。他总结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脉学成就,著成《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书!】
曹丕瞪大了眼睛:“这不是朕的太医令王熙王叔和吗?怎么就成了晋代的医学家!”
你们司马氏真是够了,就连太医都剽窃大魏!
王叔和抚须微笑:老夫算什么名医啊,不过是养生术学的好,从建安年间活到了晋朝罢了。
【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学家、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世称“小仙翁”。】
秦皇汉武要素察觉:“小仙翁!”难道他真的成仙了!
被天幕肯定的人定然不是骗子吧!
【葛洪出身于江南豪族,年幼丧父家道中落,青年时期博学广览,也曾积极入仕,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但他时运不济,很快便遇到了八王之乱,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的葛洪开始消极愤世。面对东晋朝廷的征辟,对世道彻底失望的葛洪选择归隐罗浮山,采药炼丹,著书讲学,终此一生。】
【他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是家中常备·实用·急救·医学宝典。《抱朴子》系统的整理了过去的‘神仙方术’,还开创性的提出了很多物质间的化学反应!】
“嬴政:真的有神仙方术?”
“刘彻:小仙翁吃的是什么丹药?”
葛洪淡然一笑,正准备回答,就看到后人已经替他写出了答案。
“葛洪认为,要想修仙,先修德行,积德立功,恕己及人,若是自身德行不佳,只想用外物求长生,是不可能成功的。”
始皇:……
刘彻:“朕只想要吃了就能原地飞升的仙丹!”
“葛洪不仅是出世的隐士,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这种理想在东晋是实现不了的。《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养生,外篇讲的就是治世之道。”
“——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儒墨名法兼收并蓄。”
刘彻有些失望:葛洪终究不是真的神仙啊……
不过若是他生在本朝,定然能得到主父偃、桑弘羊的待遇。
“葛洪的医术极为高明,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他认为修道者如果不修医术,不要说长生,就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以保住。”
秦皇汉武:明白了,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仙术,不如脚踏实地的提高医学水平。
“《肘后急备方》意为放在身边应急的医书,其中收录了很多急救的方子,不懂医的普通人也能就地取材救治病人。”
“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女士,就是受到《肘后急备方》的启发,从中医药中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法子,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
始皇震惊:“疟疾也能治愈!”
这可比长生重要得多。
晋朝之后的医者立刻翻看《肘后急备方》,想从中寻找关键信息。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