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三个可不是一母同胞,家人们谁懂啊,我瞬间脑补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宅斗小说……”
“国仇家恨与朝代更迭,三个女人的命运与三个朝代的兴衰……”
“可惜独孤信死的太早了,不然他们家能历经三个朝代,屹立不倒!”
宇文毓、杨坚、李渊:……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自幼聪明果断,有远见卓识,在宇文护的阴影下韬光养晦,对宇文护极为尊敬。】
【宇文护手握大权却不识大体,所用非人,他的亲信子侄贪婪残暴,剥削百姓,目无王法,恣意而为,两次伐齐都大败而还,宇文护在朝中的威望大为削减。】
【公元572年,宇文邕趁着宇文护入宫请安之际,亲手诛杀宇文护,将宇文护的所有势力斩尽杀绝!】
【宇文邕削弱大冢宰的权利,加强皇权,取消征兵的种族限制,加强武备,将军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政治上,宇文邕通过灭佛,提振国家经济实力。以均田制为基础,设置府兵制,增强自身的军事优势。又与突厥和亲,与南陈交好,解决南北的领土争端。上下一心,消灭北齐!】
“当时的寺庙占据大量肥沃的土地和人口,又不用交税,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国力。”
“在道士张宾的怂恿下,宇文邕召集儒道佛三教举行大辩论,最后决定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末。”
“但是张宾学艺不精,与佛门的辩论中屡屡处于下风,佛教子弟不服宇文邕的判决,认为宇文邕偏袒道教。”
“宇文邕干脆在灭佛的同时连道教和民间宗教一起罢黜。”
“周武帝灭佛,毁灭寺庙4万座,强迫三百万人还俗,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缴纳赋税与赋役。”
“三武一宗灭佛,这是第二次了。”
平行时空的帝王本来不以为意,一个佛教还能掀起什么波澜,直到看到三百万人口才重视起来。
汉武帝:“这么多人躲在寺庙中,不用交税,不服兵役,还要侵占肥沃的土地,那些支持佛教的帝王也太富裕了吧!”
贫穷的猪猪无法想象。
【而此时,北齐在几个昏君的倒行逆施之下朝政混乱,政出多门,卖官鬻爵,残害忠良,国朝早已江河日下,唯一能够抵挡北周入侵的大将早已死在高玮的忌惮之下,北齐对北周的防线几乎形同虚设。】
【公元575年,宇文邕率领十八万大军东征北齐,围攻洛阳,连克北齐三十座城池,却因为身染重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此战后,北齐再也无法与北周抗衡!】
【次年,宇文邕再次东征,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等人为三军总管,多路并进,攻打北齐的晋州、并州。577年正月,高玮自知不敌,便将皇位传给八岁的儿子,自己成为太上皇。但他依旧无法逃避成为亡国之君的命运,宇文邕带着北周大军攻入邺城,灭亡北齐!】
“晋阳是北齐起家的地方,这里还有一套鲜卑族的政治班底,相当于第二都城,政治意义极为重要。”
“晋阳的门户平阳即将被攻破的时候,高玮正带着他的宠妃冯小怜在天池打猎,边关的加急情报接连传了三次,当时的丞相硬是拦着,不许打扰皇帝玩乐。”
“平阳城已经被周军攻下后,高玮带着援军姗姗来迟,就在攻城的关键时刻,他还忙着带宠妃去看神迹,贻误军机,以至于守城的周军成功等到了宇文邕的援军。高玮临阵逃脱,北齐士气溃败,自此一败涂地!”
“这样的朝代不灭亡还等什么……”
李商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回。”
【自此,宇文邕一统北方大地,结束了北方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长江北岸以北的土地尽归北周所有,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宇文邕不知该气还是该笑:“隋朝!杨坚是吗!”
这个时空的杨坚早已被软禁在府,等待着命运的降临。
【公元578年,宇文邕病倒在北征突厥的途中,他在位十九年,终年三十六岁。】
宇文邕瞪大了眼睛:“朕马上就要死了!”他的病好不了了……
太子那个不成器的,一定是他将皇位拱手相让,朕就该早早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北齐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以黑暗著称,便是前秦、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值得流传千古的美谈,北齐留给我们的却只有残忍腐败。高氏虽是汉族,却信奉鲜卑文化,人为的树立民族矛盾,给北方大地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北齐的统治者全盘继承了北魏的宫廷政治,北齐末年的辅政大臣多是北魏的宗室、外戚,他们与后宫的陆令萱一样,不遗余力的往上爬。北魏皇帝宠幸奸佞,卖官鬻爵,苛政虐民,大兴土木。以个人喜好治国理政,以家仆奴隶为一县之长,北齐被他们祸害殆尽!】
【北齐立国二十七年,其暴政淫乱,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高氏皇族人均长相英俊,头脑精明,就是所作所为不符合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标准。”
“北齐皇室本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乱伦、通奸、君夺臣妻、父子同妻、兄弟同妻……屡见不鲜。”
“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
董仲舒:“父子之情、人伦之义全然不顾,果然禽兽不如!”
【宇文邕死后,他的太子宇文赟继位为帝。宇文邕对太子管教极严,时刻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他死后,宇文赟如同脱缰的野马,极为兴奋,他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兴土木,严刑峻法,杀害皇叔宇文宪,在他的手下北周国势日益衰弱。】
“宇文邕时常当着大臣的面体罚打骂宇文赟,甚至以太子之位威胁,但宇文赟反而更加不服管教,主打一个叛逆!”
“宇文赟面对宇文邕就像是在一个标准的模子里面演戏一样,不敢行差踏错。”
“宇文邕将一个本来只是有些小毛病的小孩,彻底扭曲成一个无恶不作肆无忌惮的昏君。”
“宇文赟在父亲灵堂之上脱掉了丧服,饮酒欢乐,庆祝自己登基称帝。”
“他下诏朝臣的女儿都不能出嫁,以便挑选入宫,他同时立了五个皇后,天元皇后杨丽华,天元帝后朱满月,天中皇后陈月仪,天左皇后尉迟炽繁,天右皇后元乐尚,一举打破了刘聪的记录。”
宇文邕:朕的马鞭呢!
【公元579年,宇文赟将皇位禅让给长子宇文阐。自己则广选美女,充实后宫,最后因纵欲过度,病逝于580年,时年二十二岁。】
“原来宇文阐的母亲不是杨丽华啊,杨坚抢的也不是他亲外孙的皇位。”
“杨丽华是宇文赟的发妻元后,她只有一个女儿。宇文阐的母亲是朱满月,是一个普通宫女,没有外戚势力。”
“杨丽华极力反对父亲篡权的行为,但她的性格温婉不争,根本没有力量阻挡自己的父亲。”
“史上唯一一个从太后变成公主的女子。”
【宇文阐继位时年仅八岁,太后杨丽华之父杨坚挟幼帝以令天下,将千金公主嫁入突厥,稳定北方边境,交好朝中实权大臣,平定尉迟迥之乱,加强中央集权,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公元581年,独掌大权的左丞相、隋国公、国丈杨坚废黜宇文阐的皇位,建立隋朝,北周正式灭亡,享国二十四年!】
“北周还没有北齐的国祚长。”
“果然是一对难兄难弟,都在给隋朝做嫁衣。”
宇文邕:“噗!”
第245章 南北对峙
【北周统治者是鲜卑族,却崇尚汉族文化,推崇儒学,以儒家作为思想武器统治北方大地。周武帝更进一步灭佛毁寺,被佛教竭力攻击,但其对社会的发展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杨坚继承了北周的统治,也继承了北周强大的实力,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割据江南的南陈!】
【南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出身寒门,常年在交趾之地平定叛乱,后因为协助平定侯景之乱有功,得以就任扬州刺史。在与王僧辩的交锋中,陈霸先取得了南梁的统治权,于公元557年称帝,国号为陈!】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用皇帝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的正统王朝。”
刘邦战术后仰:“还能这样!”
乃公就够没文化了,没想到还有直接用姓氏做国号的!
陈霸先大呼冤枉:“朕是春秋陈国后裔,颍川陈氏之后,又被前朝封为陈公、陈王,不以此为国号,难道要随意取一个吗!”
【南陈立国之初就面临着内忧外患,南梁的宗室子弟萧勃在广州起兵,湘州刺史王琳也投靠北齐反攻南陈。而陈霸先在位三年就病逝了,这些麻烦都留给了他的侄子文帝陈蒨。】
“陈霸先的皇陵在南陈灭亡后就被盗掘了,盗墓之人正是王僧辩之子王颁。”
“王颁是隋灭陈之战的先锋,打下建康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报仇雪恨。”
“王颁将陈霸先的尸骨焚烧成灰,扔到池塘,招呼上千人喝掉,极尽侮辱之能事!”
“他就不怕他自己的坟墓也遭到这样的待遇吗!”
陈霸先冷笑:“成王败寇本是应有之义,但你不要忘了朕可知道你父亲葬在哪!”
古人事死如事生,王颁的行为历来受人抨击。
【陈霸先少年时便倜傥大度,志度宏远,明练果断,好读兵书。他生逢乱世,身经百战,以一己之力收拾旧山河。在位三年选贤任能,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勤俭朴素,致力于维护南朝的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陈霸先的势力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与杨坚形成鲜明对比。”
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杨坚:……
被回旋镖扫到的五代十国开国之君:……
“陈霸先靠着一千只鸭子鼓舞士气,以少胜多,战胜了数倍于己的北齐大军。”
“陈霸先能与刘裕并列为南朝英主!”
“可惜他的几个儿子都早夭,唯一一个活的长的还被北周俘虏,只能立侄子为嗣。”
【陈蒨继位后,击败了王琳与北齐的军队,湘州却已经被北周趁虚而入,南陈失去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
【陈蒨起于草莽,深知民间疾苦,在他统治期间,革除奢靡之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致力于恢复南朝经济。】
“据说陈蒨身边有一个美少年叫韩子高,他长得比女人还漂亮,陈蒨对其宠爱异常,片刻不离,还被后世传为男皇后!”
“楼上的,不信谣不传谣,这些香艳故事都是在后世小说戏曲里面传唱的,比如同人文大手子冯梦龙的《情史》,唐朝李翊的《陈子高传》、明朝王骥德的《男王后》,正史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而且,历史上的韩子高是个大将军,多次带兵平叛,深得部下的爱戴,他的权势地位大部分都是自身功绩带来的!”
“陈蒨去世后,陈顼忌惮韩子高的兵权与军功,韩子高被诬陷致死,终年三十岁。”
“这是一个与兰陵王一样被美貌遮盖了所有光芒的人物。”
【公元566年,陈蒨病逝,太子陈伯宗继位为帝,陈蒨之弟陈顼把持朝政,以皇太后之名废帝自立。】
【登基后的陈顼继续陈蒨的政策,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于573年发动太建北伐,击败北齐大军,一度占据淮南之地!】
“公元573年,正是北齐与北周交锋的白热化时期,兰陵王就死在这一年。”
“趁着北齐自断臂膀,北周与南陈相约一起攻打北齐,北齐果然很快被灭,南陈却也暴露了他虚弱的一面。”
陈蒨满含期待的对跪在自己面前的弟弟说:“若是你能够将大陈发扬光大,朕不仅能放过你,将来还会将皇位传给你。”
陈顼心如死灰:“大哥要杀弟弟,何必再找理由了……”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一统北方,在北周大军的铁蹄下,南陈一败涂地,长江以北的广大土地尽归北朝所有!】
【太建北伐极大地消耗了南陈的国力,也暴露了南陈的军事实力,自此南陈一蹶不振!】
【公元582年,陈顼病逝,他的太子陈叔宝继位。陈叔宝长于深宫,生活奢靡。继位后更是不问政事,耽于酒色,醉心诗文与音乐,穿戴赏玩无不精致,金玉檀香随意抛掷,极尽奢华,南陈的国势也在他的享乐中江河日下!】
【就在陈顼病逝的前一年,杨坚建立隋朝,建国之初他就在谋划着消灭陈国的计划。却在此时,恰逢突厥进犯,杨坚只能先应付北方的敌人。】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打败突厥的进攻,分裂突厥势力,平定北方边患后,命杨广等人统帅大军南下攻打陈国!】
陈霸先叹了口气,对结果已经不抱期待了,陈朝本就是南朝疆域最小的国家,与三国时期的吴国差不多大,满打满算也只有两百万人口,怎么能挡得住中原的大军!
只希望陈朝能够亡的体面一些,不要闹什么笑话吧!
【在尚书令杨广的统筹下,在元帅长史高熲的谋划下,五十万隋军兵分八路,齐头并进!】
“杨广居然也有这样的高光时刻!”
“打一个小小的南陈居然用了五十万军队,要知道南陈总人口才两百万,隋军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将南陈淹没。”
“杨广就是来镀金的吧……”
“想想杨广登基后的‘丰功伟绩’,确实也看不到他有什么军事才能!”
杨广:……
杨坚早已看不惯太子杨勇的所作所为,生出了废长立幼的心思,在独孤皇后的劝说下,他更青睐次子杨广,还因为这件事与很多老臣产生了矛盾。
天幕的到来堪称当头棒喝,他还不知杨广做了什么,但隋朝二世而亡的结局,让夫妻二人顿时冷静了下来。
杨坚:“朕倒要看看这个逆子到底做了什么!”
独孤皇后忙劝道:“陛下,我们还有其他儿子,万不可为了这两个不孝子伤心劳神。”
想到另外几个不成器的儿子,杨坚更加恼火……
“这场胜利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高熲,他是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高熲在宇文邕灭齐之战中就曾立下大功,拜官开府,后来成为杨坚的亲信,帮助杨坚平定三方之乱,晋封柱国,官居宰相!”
“后来又在灭陈之战中立下大功,被封为齐国公,还率军抵御突厥进攻,数次击退突厥大军,保卫了新生的大一统王朝!”
这是被天幕提及的第一位隋臣,隋朝君臣纷纷将目光转向高熲。
高熲淡定的接受同僚的目光,仿佛天幕提到的不是自己一样。
“可惜,他最后因为反对废黜太子杨勇,得罪了独孤皇后,被隋文帝猜忌,免官为民,最后被杨广找借口杀害。”
高熲面色一变,心中五味杂陈,没想到他这样的开国功臣也免不了被兔死狗烹……
杨坚忙扶着高熲的手,深情道:“都是朕的错,昭玄(高熲字)是我大隋国之栋梁,大公无私,忠贞体国,居然被猜忌至死,都是朕的错,朕的错!”
杨坚被天幕打击的体无完肤,心中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骄傲自得慢慢消散,只剩了下对隋朝命运的担忧。
他现在是真的有些后悔了,高熲文韬武略,忠于职守,举荐贤良,不避亲仇,怎么可能参与夺嫡之争!
这样的人才就应该留给下一任皇帝做辅政大臣才对!
【在战役之前,隋朝就做了充分准备,扣押南陈使节,严禁消息泄露,又历数陈叔宝二十条罪状,争取江南人心。而此时的陈后主还沉迷于美人美酒之间,自恃拥有长江天险,不听劝谏,疏于防范。为了庆祝春节,将驻守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南徐州(今江苏镇江)的大量舟船调回建康,长江防线更加薄弱!】
【十二月,隋军开始行动,秦王杨俊从襄阳赶赴汉口,截断长江防线,阻挡中游的陈军支援建康。杨素出永安(四川奉节),与荆州刺史刘仁恩驱赶长江中游的陈军至汉口围歼,成功占据长江中游!】
【当长江中游沦陷的消息传到建康,却被掌管机密的佞臣施文庆、沈客卿扣压,直到隋军抵达长江下游北岸,他们依旧以春节将至为由拒绝出兵!】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杨广帅韩擒虎、贺若弼分路渡江,直取建康!四天后,陈叔宝察觉不对,才开始布置防守,然而为时已晚。隋军已经突破长江防线,占据三吴、徐州大片土地,只剩下了一座孤城建康!】
“陈朝上下都忙着过春节,隋军可以将春节延迟一个月。(o゜▽゜)o☆[BINGO!]”
“贺若弼将战船隐藏起来,专门找了一些破船给敌人看,给人以隋军没有水军的错觉。然后大张旗鼓的换防游猎,迷惑对方,用狼来了的策略,成功使陈军松懈防备。等到隋军渡江的时候,陈军根本没有防守的意识!”
第246章 南北对峙
【建康城虎踞龙盘,守军尚有十万,却架不住一个放弃抵抗的皇帝。陈叔宝力主放弃钟山等险地,拒绝了手下将领的诸多建议,在城门外施展一字长蛇阵迎战隋军。军阵前后二十里,首尾不能相顾,被贺若弼寻到薄弱处一击即溃!】
“好眼熟的一字长蛇阵!”
“好眼熟的放弃防守南京……”
“狮子搏兔,尚需全力!”
“隋朝拿出了全部的家底,战前战后准备充分,陈朝却贻误战机,屡屡决策失误,这场战役几乎没有悬念!”
平行时空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被噎住了,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最痛心的要数陈霸先和陈蒨,陈叔宝败坏的可是他们的心血啊!
陈霸先想起自己的祈祷,不由得心如刀绞:“呵!这可真是个笑话!”
【很快建康城被攻陷,陈叔宝投降,南陈灭亡!】
“陈叔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就连国家大事也‘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昏君。”
“高颎攻克陈朝宫殿的时候,发现告急文书被扔在床下,连封皮都没有拆!”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
陈蒨怒吼道:“你还知道那是妖姬啊!”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言:“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他从陈叔宝的诗中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不由得感慨:“写的真好。”
闻言,曹操瞥了他一眼,冰冷的眼神让曹植瞬间就清醒了。
曹植有些不解,他已经不准备跟哥哥争世子之位了,为什么不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曹操:“这样的靡靡之音就是亡国的先兆!”
英雄所见略同,历来不知多少位文人才子或嘲讽,或感慨的将此事记录在自己的诗中——
李白:“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刘禹锡:“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陈叔宝投降后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全然没有当自己是亡国之君,杨坚都评价他全无心肝!”
“十六年后,陈叔宝病死洛阳,杨坚给他的谥号是‘炀’。”
“这个谥号要结合十多年后杨广的事情一起看,才有笑点。”
“这该死的宿命感(*^▽^*)”
杨坚:朕嘲讽陈叔宝本是理所应当,都被蠢儿子破坏了!
【这场灭国之战仅持续了短短两个月,隋文帝杨坚一举结束了分裂三百年的魏晋南北朝,使中华大地重归统一,这是隋朝与隋文帝杨坚对历史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秦汉君王纷纷对隋文帝杨坚献上一份敬意,从汉末到隋朝,这个天下乱的太久了,汉人承受的痛苦也太多了,仅剩的这点火光一定要延续下去!
有志于统一天下的苻坚、刘裕、拓跋珪、元宏:有天幕的剧透,杨坚的功劳朕要了!
苻坚专注于前秦内政,将东晋放到一边,对比诸葛亮还好用的丞相王猛言听计从。
刘裕立三子刘义隆为太子,将其带在身边,对照着历史上宋文帝的所作所为按头分析。
拓跋珪暂时放弃南下的计划,一心巩固北方的政权。借鉴孝文帝汉化的流程,删删减减发布全国。
文明太后冯氏将朝政揽在自己手中,她要做更多的事,要将自己的名字光明正大的留在史书上!
元宏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只希望自己的寿命能够长一些,有时间教导太子元恪,以免他被后宫女人的一点小花样耍的团团转!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乱世,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汉化改革……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吃人的年代!】
“字面上的人吃人……”
“汉人被称为两脚羊。”
“很多军队将人当做储备军粮。”
“吃人都能吃出个三六九等。”
“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一个将人变成鬼的世道!”
平行时空的观众无不喉头一梗,差点吐出来。
王侯将相看着他们从不曾接触过的底层流民,心神巨震。普通百姓却一片麻木,便是盛世王朝,他们也不一定能有一口饱饭吃……
不过自从有了天幕,他们的生活好过了不少,皇城的陛下颁布了很多政令,他们懂得不多,但轻徭薄赋,减免赋税还是明白的,他们也能被上层的贵人看在眼里了呢!
【时局动荡,百姓如同身处地狱,浑浑噩噩,难求解脱。当时的帝王希望利用佛教惩恶扬善,六道轮回的教义来安抚百姓,让他们忍受这一世的苦难,将希望寄托到下一世的解脱上,使得佛教得以在北方大地迅猛传播。】
“当时从西域来到中原传教的僧侣有佛图澄、鸠摩罗什,他们弘扬教义,翻译教理,奠定了佛教的基石。”
“道安是佛图澄的徒弟,他在苻坚的治下翻译整理佛经,制定寺院僧侣的相关制度,从他开始,中国的僧侣改姓‘释’。”
“石勒、石虎、苻坚、萧衍都是极力推崇佛教的皇帝,甚至任用僧侣参与军机要务。”
“苻坚命吕光西征西域,迎接鸠摩罗什到长安讲法,正好碰到前秦大乱,鸠摩罗什在西凉待了十七年才到了长安。”
苻坚:十七年,长安的主人岂不是变成了姚氏!
合着朕做的一切都是在给你做嫁衣啊!
【而生长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从五斗米教脱胎而出,逐渐完善自己的教义,走向系统化。但因为孙恩等人假托道教行谋逆之事,道教始终被统治者所忌惮。】
【在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下,儒释道三家出现合流现象,儒家与孔子的形象也逐渐变得复杂。】
【当时的学者不满儒学的教条死板,提出各种哲学概念论证儒学的合理性,展开了一场儒家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大辩论。从何晏的“名教本于自然”,到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不满儒家对人性的束缚,从自然的角度对儒家名教的荒谬、虚伪进行抨击!】
孔子:老夫只想做个老师,谁让你们把老夫捧到神坛上去的!
神是不能有错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都能想像到老对头墨翟对他的嘲笑。
董仲舒:天人感应这一套是彻底不能用了……
【孔子的地位也经过佛教、玄学、道教的抨击,逐渐脱去了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外衣,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原大地不养闲神,还是做个人中至圣比较好。”
“魏晋玄学是一种对传统势力的反叛,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异端’思想。”
“可惜,再往后就变成了狂放无礼的形式主义,失去了玄学原本的内核。”
【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没落,佛教却急剧膨胀,成为儒家士人抨击的焦点。间接导致了两次灭佛运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方建寺,北方凿窟!”
“现在有名的石窟都是南北朝时期修建的,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南朝缺一个灭佛的武帝。”
陈武帝陈霸先眼前一亮!
【政局的动乱带来的是思想上的变革,魏晋之后,政治高压,士人不敢妄谈政局,以谈玄为主,发展出清谈之风。他们不谈论具体国事民生,空谈哲理,以驳倒他人为能事。】
“所谓的士族名流若是谈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富国强兵,反倒会被人讥讽。”
“他们只是为了消遣时间,彰显自己的清高。”
“比如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中提到,在会稽山的兰亭,群贤毕至,老少咸集,记录的就是一场大型清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刘裕隔空点了个赞,两晋的风流名士膝盖中了一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士族名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名留青史者无不是一方大家。比如书圣王羲之,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擅长隶、草、真、行,代表作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后人赞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羲之:天幕先贬后夸,让他一颗心忽上忽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