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废除,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朱元璋:“孽障,已经有成效的改革为什么要废除呢!”
朱标:“那时候,大明建国都两百多年,大概是守旧势力太强大了吧。”朱标想为后代解释一二,也让朱元璋不要那么生气。
朱元璋瞥了太子一眼:“解决不了这些麻烦就是皇帝的无能。”
朱标……
老爹你说得对,不知道多少代以后的子孙,哪有老爹重要。
评论区:“改革的失败很大责任在万历皇帝身上。”
“毕竟,张居正以首辅之身改革,他越成功便越显示出万历皇帝的无用。”
“万历后期几十年不上朝,是不是被张居正压狠了干脆破罐破摔。”
“不要被明末清初的文人们误导,万历三大征就是在万历皇帝的指挥下完成的。”
张居正痛心疾首,熟读历史的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早有预料。但他宁做商鞅也不愿做王安石。
只要自己的改革措施能够坚持下去,大明能够国祚绵延,便是以身殉国,千百年后,自己依旧会被青史铭记。
他这个学生怎么就没有坚持下去呢,还是得趁着有时间多管管皇帝啊!
【当初大骂张居正是禽兽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竟然拖着一条拐腿,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了。】
正在被廷杖的邹元标:……
张居正:……
行刑的衙役,这……还要打吗?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张居正改革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革新之后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一举扭转了“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安石失败就失败在他将自己的政策看的太完美了,认为自己的改革一定能成功,而张居正却将自己看得很低,他只想尽力从各方面改变一些积弊,所以才能成功。”
王安石也在专注地看着天幕,将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这个几百年后的同行者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自己效仿的。
这一次,有神宗皇帝的支持,有天幕的偏向,定要挽救衰亡的大宋,走出不一样的未来。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
【王朝末年的土地兼并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国库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无法发挥国家机关的作用。若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打破大明建国以来形成的利益阶级,重新分配各阶层的利益,便无法挽回国家的衰亡。】
“每个朝代都是这样灭亡的。”
“这就是历史周期律,封建王朝是避不过去的。”
各朝的统治者都有些惊异,王朝的灭亡居然是必然的结果,难道就没有办法挽救吗?
“朱由检: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乱民肆虐,这正是朕面临的困局,请天幕教我。”
崇祯帝将自己的求教发到评论区,但并没有几个现代的观众注意到,毕竟,朱由检这个名字在非历史专业观众眼中很难与崇祯帝联系起来。
倒是明朝的皇帝看着金色评论,很快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后代。
朱元璋恍惚了一下,“朱由检?这是朕的几代孙?”
朱元璋希望自家江山千秋万代,后代子孙代代相传,便早早将自己儿子子孙后代的名字都排好了。
朱标在心里暗暗算了算排行,疑惑道,“这似乎不是儿臣的后代……”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之前天幕提过一次万历皇帝的名字,当时他便恍惚觉得奇怪,没想到不是自己疑神疑鬼,是真的有鬼啊。
“这是……老四的后代!”
朱元璋与朱标以及所有皇子的目光一起聚集到朱棣身上。尚未及冠的朱棣一片茫然,他还没有儿子呢,怎么就说道他的后代了。
不知这上百年发生了何事,使得皇位从太子一系转到了老四一系?
朱棣反应过来,忙向朱标解释:“大哥,你知道弟弟的,弟弟一向唯大哥马首是瞻,万不敢有二心!”
朱棣的反应也是好笑,他不想着向老爹解释,而是先跟朱标解释,可见这个大哥在他心中的地位。
朱标自然相信朱棣,“四弟不必心急,大哥相信你的忠心,想来是大哥的子孙后代出了什么问题,皇位才会落到四弟一系。”
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这才没有处置朱棣。
此时,天幕关于张居正改革的介绍已经接近尾声了。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为大明续了一条命,却落得个被鞭尸抄家的下场,令忠臣寒心,奸佞狂欢,从此后谁还敢为大明奋不顾身。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是大明的社稷之臣,却都被皇家抄家灭门。六十多年后,亡国之君崇祯帝高呼“群臣误我”之时,可曾想到于谦与张居正。】
再一次听到大明亡国的消息,明朝的皇帝们一起抑郁了。他们已经知道明朝国祚不足三百年,再次看到天幕的论断,不过是在大明的尸体上盖棺定论罢了。
天幕提到的几人却无法淡定。
景泰朝的于谦:我被抄家灭族了!
于谦保住北京城后,便有了急流勇退的自觉,他多次递交辞呈,却如同石沉大海,景泰帝都没有批准。
于谦:实在不行就装病乞骸骨,希望陛下看在我一把老骨头的份上怜惜一二。
张居正:我的努力仅仅为大明延续了六十年寿命,噗……
万历皇帝:说是万历新政,朕却没有姓名。
崇祯帝:没想到朕真的是亡国之君,看到天幕,那些乱臣贼子肯定会更加猖狂的。
“好可惜。”
“忠心义烈,肩挑日月的于谦啊。”
“明朝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明朝这些皇帝没有一个特别昏庸的,但明朝就像江河日下一样,慢慢地没落了。”
“楼上忘了大明战神!”
“我大明战神怎么能没有姓名!”
“就是,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大明战神怎么也能在亡国之君败家皇帝中排个前五吧。”
“噗……”
原本看到“大明战神”,明朝初年的众人还以为这是一位武功卓越的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在想:凭朕的武功定然就是这个大明战神,后代还能有比朕更厉害的皇帝吗。
这个称号还不错,稍后就让史官记到起居录中。
没想到居然是反讽……
还好,只是在心里想了想,没有说出口。
不要让朕知道这个大明战神是谁,不然朕一定要让你在出生前就人道毁灭。
明初的皇帝们在心中如此血腥的想着。

天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开始讲解下一个话题。
【大臣变法总会受制于上位的皇帝,若是皇帝亲自下场主持变法呢?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雍正变法。】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庭入关后第三位皇帝。】
这个名字在很多位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秦汉唐明等汉族统治者的朝代震惊于这个皇帝的名字。
刘彻:“异族!”
李世民:“居然会有异族统治中原,后世的朝代干什么吃的。”
朱元璋:“是蒙古人吗?”
朱棣:“前几日看朝代歌时记录下来的笔记呢,找出来。”
朝代歌是第二次天幕出现时播放的,他们当时只顾着关注自家朝代的事,其他朝代还没有仔细研究。
再看到天幕上出现的雍正画像,更多的汉人愤怒了。
“这是什么发型,好难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
“果然是蛮子,不通中原礼仪,不懂圣人教化。”
从秦汉开始,后面的朝代有一个算一个都以中原正统自居,如何能接受被异族统治。
若是自己生活在清朝,岂不是也要剃这样的头发!
“他们的气节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宁可一死,也绝不向异族屈服。”
出于义愤,不少文人义士将自己的想法发到了评论区,无差别攻击清朝统治下的文人。
可惜,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面对无数人的谩骂攻击,也只能唾面自干,默默潜水,不敢发声。
清朝,尤其是康熙朝关注的重点就不同了……
自从第一次没有做课后作业吃了个哑巴亏后,康熙便回到紫禁城,每次天幕开启都会宣儿子们一起看,顺便考校课业。
太子已经被废,大阿哥也被圈禁,五阿哥,七阿哥与皇位无缘,站在一众皇子中如同隐形人。三阿哥在修书,笼络文官,四阿哥一向低调,给人一种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感觉。剩下的皇子以八阿哥为首,联合文武群臣在朝堂向康熙帝提请立太子,请立的对象就是八阿哥胤禩。
这让年老体衰的康熙帝惊觉,自己这个八儿子居然在不知不觉中笼络了这么多朝臣。
康熙帝就像一只衰老的猛虎,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任何想要从他手中分走权柄的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儿子也不行。
如果联合满朝文武就能倒逼康熙帝妥协,那就太小看康熙了。八阿哥得意了没几天便被康熙训斥警告,如今十几个儿子都恭恭敬敬的站在下首,陪着康熙看天幕。
康熙甚至想,要不还是复立胤礽,让他们断了念想。
这还是天幕第一次提到清朝,没想到直接上王炸,带来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消息。
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向了默默无闻的四皇子胤禛,康熙帝也看了一眼过去不曾重点关注过的四儿子,胤禛当机立断,跪下请罪,以示忠心。
康熙还没有说什么,几个阿哥眼中的幸灾乐祸都要溢出来了,尤其是八阿哥一派的几人,他们刚被康熙训斥,战战兢兢,不敢做什么小动作。如今有人能转移皇阿玛的目光,真是太好了。
九阿哥与十阿哥眼神交流,“四哥功德无量啊,嘿嘿……”
“四哥要是出了什么事,弟弟们会给你上柱香的。”
胤禛紧张的听着天幕的声音,希望天幕能将前因后果讲的明白些,今日能不能走出宫门就看天意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两废两立,致使九子夺嫡,国力虚耗。再加上康熙晚年怠政,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吏治之腐败废弛几乎不可救药,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乱相丛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这下子,康熙朝的众人再也顾不上看四皇子的笑话了,他们自己变成了笑话本身,在天幕上挂着呢。
康熙双目充血,死死的盯着天幕,他自认为自己文治武功堪称千古明君,便是秦皇汉武也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没想到居然得了这么个评价。
他恨不能将天幕藏起来,不要让任何人看到,只是他做不到。
可笑,当了这么多年皇帝,才发现,还有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
康熙颓然一笑,不过很快他就振作起来,如今正是四十七年,还有补救的余地,朕定要善始善终。
实在不行,不是还有雍正这个好儿子吗,既然天幕特意提起,定是他做了什么值得赞扬之事。
康熙已经准备好抄作业了。
被圈禁起来的胤礽自嘲一笑,原本内心还对皇阿玛有些希冀,如今什么都没了,他的心如同一片死灰。
胤禛则是有些期待,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不知道另一个自己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哈哈大笑,自从他知道是清朝取代大明后,最兴奋的事就是看清朝的笑话,笑完他还不忘在天幕上刺激清朝皇帝。
“朱元璋:哈哈哈,对付那些贪官污吏还不简单,朕给你们打了样,你们都学不会。”
学什么?
剥皮萱草!
明清两朝的官吏都浑身一抖,俨然是想起了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四大案,和那些每日踏入宫门就不知能不能竖着回去的前辈们。
怕了怕了……
天幕能被所有时空,历代统治者看到,这可是在所有人面前丢脸,康熙也不能示弱。
“爱新觉罗·玄烨:朕确实不及明太祖,杀光满朝文武,等到儿子造反的时候都无人可用。”
朱元璋一惊,儿子造反,有自己和太子压着,哪个儿子敢造反,他将目光扫向阶下的皇子们。
朱标也自信没人敢造反,当即便反驳回去。
“朱标:父皇治下何人胆敢造反,后世的皇帝不要危言耸听。”
康熙的评论机会用完了,便示意儿子们上。
“爱新觉罗·胤祉:朱元璋难道能熬死所有儿子吗,待他一死,藩王掌兵权,谁还听朝廷的号令。”
“朱棣:父皇驾崩还有大哥在,朝中这么多开国将领,谁敢造次!”
“爱新觉罗·胤禩: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略过儿子立孙子,藩王大权在握,谁还听一个小皇帝的号令。”
这句话显示在天幕上的却是“****早逝,朱元璋*****”,原来,只有天幕提到的话题才能剧透,天幕没有提到的话题,后世的朝代也不能直接向前世透露关键信息。
这样可以免去很多误会,避免后世因改朝换代和个人恩怨误导前朝之人。
虽然很多信息看不到,但却不妨碍两个朝代隔着天幕争吵。平行时空天幕下的观众都在看戏,还有现代观众跃跃欲试想要加入他们的角色扮演。
【雍正上台面对的便是康熙晚年糜烂的朝局,因此,雍正帝做了一系列改革。】
【他反对因循守旧,反对朋党,整顿吏治,为政务实,以利民生。】
【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为流官,使西南正式收归中原王朝统治。】
【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口税摊入土地一并征收,土地多的多缴税,土地少的少交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在此之前,即便家中田地已经被卖光,也要交人丁税。古时候没有避孕措施,很多人家因为贫困,将刚生下来的孩子溺死,或者卖儿卖女,沦为流民。
流民是封建王朝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此法大善!”扶苏将这一条记在一条鞭法之后,待天幕讲完之后便与父皇商量改善税制之法。
王安石也有种茅塞顿开之感,只要将税赋与土地挂钩,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便不会被迫家破人亡了。
【整顿财政,实行火耗归公,火耗就是碎银铸成银锭时的折耗,原本是由交税的百姓自行负担的,而火耗没有定额,收多收少都是地方官的“来钱之道”,相当于百姓多交一层赋税养着那些贪官污吏。雍正将地方官吏强行摊派给普通百姓的火耗,变成朝廷拨发给下级官员的养廉银,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改变了上千年的官绅不当差不交税的陈规旧习。】
这一条引起了各时空统治阶级的轩然大波。
科举制前,当官要看名声、看血统,这是他们祖辈带来的余荫,祖辈世代都是高官显贵,怎么能与普通平民一样交税服役呢。
科举之后,参加科举就是突破原生阶层,实现阶层跃升的最佳途径,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天下闻名,为的不就是与普通百姓不一样的特权吗。
康熙也将目光转向跪在阶下的胤禛身上,这个儿子做事也太莽了,相当于直接斩断了高官显贵的特权,他就不怕被他们反扑吗。
这样的法子很好,但康熙自认学不来。
若当真要改变国朝的面貌,怕是还真得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四儿子来做,康熙有些理解为何自己会选择胤禛作为继承人了。

康熙不敢做的事,有些皇帝却百无禁忌。
秦始皇便很赞赏这个政策,秦朝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高门显贵和世家大族,但秦始皇对自己的臣民一向一视同仁。
都是朕的子民(为大秦奋斗的工具人),当然要有一样的待遇,怎么能偏心呢。
而秦朝的官员也没有后世那些朝臣被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浸润后的优越感,他们都是实用主义者,秦始皇的意志就是最高命令。
汉武帝磨刀霍霍,准备向文武群臣下手,为了打匈奴,为了充盈国库,诸侯王是朕的钱袋子,豪强巨贾是朕的守墓人,你们一个也逃不掉。
朱元璋双眼发亮,这个政策很得他的心意,连带着对雍正这个清朝皇帝的评价都高了不少。
“继承大明的朝代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朱元璋别扭道。
他无视满朝文武的哀嚎,一意孤行要将这个政策推行下去,最后还是朱标苦口婆心拦下了老爹,大明的官员俸禄已经很低了,若是再收税,他们会破产的。
真要是逼急了,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另外还有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成为最高权力中心。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所以,胤礽就是华夏最后一个太子。”
“还是个废太子。”
“太子还真是一个高危职业,能顺利继位的都没几个。”
“主播可以来个古代悲情太子的盘点,胤礽一定榜上有名。”
“评论区一直在给主播立flge,但主播根本没有看到。”
胤礽人被圈禁着,还有锅从天上来。
胤礽:求求天幕不要再提本王了,本王承受不起啊。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吏治清明,臣下莫敢不奉公,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达到其最高峰。他仅当了十三年皇帝,便积劳成疾。最后服食丹药,一命呜呼。】
秦始皇还没有开始迷恋丹药,只是好奇,雍正帝吃了什么丹药一命呜呼的,朕一定能得到真正的仙丹。
随即,他又想到秦朝二世而亡,不到二十年后,下一个朝代便建国了。
难道朕最后没有找到真正的仙丹……
“雍正是最后一个被丹药坑死的皇帝。”
“那是,后面也没几个皇帝了。”
“整个清朝最喜欢的皇帝就是雍正。”
“雍正朝吏治清明是整个清朝之最,可惜人亡政息,乾隆并没有继承他的政治理念。”
“能成为明君的都有一个属性——勤政!”
“雍正在位十三年,共批阅奏折41600余件,其中汉文35000件,满文6600件。朱批超过一千万字,平均每天4000字。合理怀疑,他存粹是被累死的吧。”
康熙心有不忍,难得地对这个给自己收拾烂摊子的儿子露出了几分温情,“老四,你要注意身体啊,还没朕活得长。”
胤禛谢过皇阿玛的关心,不过,既然坐上了那个位置,自然要尽职尽责,担负起整个王朝的命运,不能辜负皇阿玛的信任。
八阿哥派的几个皇子神色莫名,他们在心里衡量八阿哥能不能应付这样的局面。
不可能的,八阿哥经营贤名,交好满朝文武,怎么可能实行这样的政策,斩断自己的根基呢。
这样一想,心里对于胤禛上位的恶感多少减轻了一些。
八阿哥胤禩也想到这些,脸色有些难看。
可以预见,天幕过后,四阿哥会成为很多大臣攻讦的对象,但也会有很多正直之人拥护在他的身侧。
最重要的是,康熙的态度。
康熙看到了胤禛的能力,这是天幕盖棺定论的,康熙终究是大清的皇帝,他要为清朝的长治久安负责。
四阿哥胤禛也必须亲自下场,加入这一场皇位之争,再也不能自称“一闲人”躲避争端了。
已经成为皇帝的雍正则有些忧虑。
怡亲王担忧道,“皇兄,你要多注意身体啊,咱们兄弟很久都没有去打猎了,要不过几天就去猎场转转。”
雍正担忧的却不是这件事,“胤祥,天幕上说人亡政息,难道朕的政策也被后继之君废除了。”
打猎之前还是先打不孝子吧!
【但是,说完雍正改革的优点,我们也要看到其弊端。雍正执政期间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虽然雍正本人精通西学,会说多国语言,还有身着西式服装的画像流传于世。而且当时外国来华商船有很多,但他却不允许国人出海经商。过分重农轻商,文化专制,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发展历程,导致了百年后亡国灭种的危机。】
胤禛悚然而惊,“亡国灭种”这样的罪过可不是一般人能背得起的。
康熙也意识到问题,“天幕之意是说我大清落后于西方,被西方亡国灭种!”
怎么可能呢!
“我大清乃天朝上国,怎会被西方蛮夷打败。”
雍正彻底坐不住了,如果说“人亡政息”只是自己的政策被废除,只要于大清统治有利,雍正可以理解。
但被西方蛮夷亡国灭种这样的耻辱他可忍不了了。
“先将所有西方之人控制起来,不能让他们将天幕的消息传出大清。”
怡亲王不解的对着雍正道,“因为闭关锁国导致华夏落后于西方!可是……可是这个政策本是为了国朝的安定,为了保卫海疆不受侵扰啊。”而且这是从明朝开始延续下来的政策,几百年过去了,怎么会有问题呢?
此刻,天幕上出现的是一个世界地图,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清晰可辨。天幕下所有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国家。
他们不熟悉后世的地理轮廓,但长江,黄河,长城等地便是最好的坐标,有条件的拿出本朝的舆图,没有条件的便想象自家到黄河长江的距离,很快便找到了自己所在的位置。
当然,先秦时期还没有长城的时候,就只能看个热闹了。
秦始皇:“朕的天下只有这么点大!”
原以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想到居然只占了世界地图的一个角落,比起后世的中国也小了很多。
刘彻猛地起身,两眼放光,“原来九州之外还有这么多国度……世界这么大,朕想去看看。”
汲黯立刻就要劝谏,“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外面的世界谁都没见过,陛下怎么能去危险的地方呢。”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北出长城就是匈奴的地盘了,这么大的“世界”,陛下根本去不了。
卫青霍去病找到了长城,便找到了大汉的位置,再向西北方延伸便是西域小国所在地。
卫青亲自动手,将自己看到的地形图在桌案上画下来,这比斥候带回来的地图清晰多了。
李世民朱棣等皇帝都在忙着记录世界地图,舆图一向是国之重器,有机会见到这样的地图怎能不记下来。
还有诸子百家,以及如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科学家,他们都在如饥似渴的汲取新的知识。
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打破了他们一惯的地理观。
自古以来,就有中国是世界中心的观念。因为大山的阻隔,他们与西方隔绝,因为大海的横亘,他们以为海的外面就是天的尽头。
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雨热同期,适宜人类居住,需要的物质都能在国境内找到,他们没有向外探索的欲望,也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自给自足、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
【我们都知道雍正在位是1722年——1735年,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全球殖民,打开了世界版图,1776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国。1782年,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开辟了“蒸汽时代”……】
评论区:“总以为清朝和美国是两个时代的产物,没想到他们居然是同时代的。”
“近代的落后始于明朝,真正拉开距离是在乾隆时期。”
“西方已经工业革命了,乾隆还在下江南。”
“闭关锁国,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殊不知,在西方人眼里就是一个没有任何防护的肥肉,谁都想来咬一口。”
【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地图上,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火焰逐渐蔓延全球,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片净土。
直到被巨舰大炮打开国门,列强如同强盗一般闯入华夏,代表清朝的明黄色一点点消失,中国全境被各种颜色覆盖,东三省沦陷,华北沦陷,华夏全境沦陷……

第19章 秦灭六国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样的道理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用,对西方列强同样有用。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在狂妄自大的美梦中被西方列强撕碎了……】
天幕画面上出现的是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人影,他们在国人面前肆意妄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强取豪夺,将中国人踩在脚下。还有个穿着皇袍梳着辫子头的人,被他们当成傀儡,肆意摆弄。
秦始皇握紧了手中的剑柄:“蛮夷该杀!”
霍去病当即向汉武帝请战,“臣想领兵灭了匈奴,西出祁连山,打通西域。西边还有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大的地方,定然有于我大汉有用之物,臣愿为陛下取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