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因此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罗织罪名,巫其谋反。这个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太子老师,太子犯法,处罚老师,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
公子虔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还好,鼻子还在。
听闻孝公派人去迎接商鞅,他的双眼折射出渗人的寒芒,反正变法之策已悉知,商鞅就不必留下了。他派出亲信埋伏在国都外的小道上,只等商鞅一到便下杀手!
【商鞅逃亡到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被杀害,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实施了下去,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商鞅居然是被自己的法律给坑死的。”
“这说明秦国变法之策深入人心啊。”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兴味的目光看向萧何,其他人也悄悄注视着萧相。
萧何摸不着头脑:商鞅乃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与我何干……
【不止是秦朝,汉承秦制,将秦朝的法治思想全盘保留了下来,只在具体实施中有所区别。此后两千年封建帝制,都是在秦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秦法永存”。】
评论区:“商君籍没,秦法永存!”
“法治虽然严苛,但比人治更公平。”
“我们现代都是依法治国。”
秦孝公:“君已知结局,无怨吗?”
商鞅:“不怨,只有秦国能世代奉行变法之策,只有秦国能让臣千古留名!”
秦孝公:“孤定会给商君留一条退路。”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商鞅见过不少变法的国家,没有哪个变法者能有个好下场,更甚者,人亡政息,变法之策中途夭折,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
秦始皇:又是汉承秦制,秦朝的法律既然没有错,为何会亡国!
刘彻:法治比人治更好吗?
他陷入了沉思,不知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后世能得个什么样的评价?
【我们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商鞅变法当然也有消极影响。其一,打击工商业,重农抑商,虽保证了兵员,但却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
【其二,弃绝文化,愚民弱民,防止以古非今,私议政令,但却导致秦国成为文化荒漠,秦国有名的能臣贤臣几乎都是东方六国之人,而秦人只知服从。】
历代秦王:细思恐极啊!
【第三,便是倡导君主独裁,以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中央集权,君主独裁在当时有其先进性,却为千年后的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另外,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民众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这一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却不敢苟同,他们内心深处将自己凌驾于国民之上,称自己为天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们的权威来自于天,“损天下而奉一人”是理所当然的。
一部分人已经发现了天幕的倾向,似乎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这样的想法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却不敢宣之于口。
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也发现了一些端倪,但他们没有开口,群臣却义愤填膺,为自家君王抱不平。
董仲舒:“陛下乃是天子,自当乾纲独断,这天幕有失偏颇,不听也罢。”
主父偃:“普通百姓知道什么,若是他们不肯服徭役,不缴纳税赋,如何富国强兵。”
“国家大事历来是肉食者谋之!”
有人将这些想法发到了评论区,立刻引来一场大骂战。
评论区:“这是哪来的腐朽思想,清朝已经亡一百多年了,你们心里的辫子居然还没割掉!”
“皇帝若是天子,怎么会有昏君暴君,怎么没有一道雷劈死他们。”
“汉武帝独尊儒术,信天人感应,认为自己是天子,既然天子秉持上天的意志,怎么会做错事(狗头)。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轮台罪己难道不是他的罪过吗。”
“从汉朝末年,皇帝的权威就已经下降了。”
“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有被当街射杀的皇帝,这天子当的也太窝囊了。”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些思想对古人来说极其叛逆,若是能穿越时空,他们怕是要抓住每一个发言的网友处以极刑吧,罪名就是“妖言惑众”。
若是明君盛世,社会稳定,百姓能有一口饭吃,虽然内心有所意动,但只要能活下去他们就不会铤而走险。
那些乱世昏君的年代,一些有志之士已经握紧了拳头,天幕给他们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反正都要饿死了,不如反了他!
第14章 商鞅变法
刘彻猛地起身,他盯着评论区的白色字迹,“汉武帝独尊儒术”,这说的是朕吧!
早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刘彻为了统一思想,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好消息:朕的谥号是武帝——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这个评价还不错。
坏消息:没能善始善终,晚年有巫蛊之祸和罪己诏。
刘彻突然想起前几天自己对齐桓公的评价,“只有昏君才会晚年昏聩。”这句评价就像一个回旋镖,转了一圈最后扎中了自己!
他想问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评论区的文字刷新的太快了,自己的评论不一定能被人看到。
便吩咐身边的侍中们道:“将评论区所有文字都记下来。”
侍中们写的手腕都肿了,却不敢懈怠。
以前只记录天幕所言,他们分工合作,一人记一段,最后汇总到一起,还能完整记录下来。现在评论区也要记录了……
这双手怕是不能要了!
看到天幕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也不生气,还有心情与周围谋臣调侃道,“也不知哪家天子,居然被人当街射杀。”
郭嘉也笑道,“史书不曾记载,当是后世之人。”
荀彧却忧虑不已,叹息道,“天子被当街射杀,皇权威严荡然无存,不知有多少人会铤而走险,僭越称帝!”
见评论区吵的激烈,小希也有些无奈,那些赞颂天子的评论都顶着古人的名字。她原本还以为这些人只是喜欢古代呢,没想到他们是入戏太深,将自己当成古人了。
若是这些人常驻自己的直播间,评论区得吵成什么样……
罢了,还是先把自己的课程讲完吧。
【千年以来,对于商鞅的形象,毁誉迥异。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认为商鞅是“天资刻薄”之人,对其人格彻底否定,认为商鞅落个车裂的下场是有缘由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史记》的写作背景,抛开时代背景去谈论古文,只能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是汉朝刚刚经历黄老学说,无为而治,转入“独尊儒术”,实则是“内法外儒”的统治时期。这段时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被处以宫刑,他对法家无法不产生怨恨。还有他身为儒家弟子,对法家的天然抵触,这些都影响了他对商鞅的评价。】
刘彻看向坐在一边奋笔疾书的司马谈,“太史公,这司马迁你可认识?”
司马谈无奈的放下手中的毛笔,回道,“陛下,司马迁正是小儿,他在外游学,尚未归来。”
刘彻意味不明的看了看他,收回了视线。
不知这司马迁犯了什么事,才会被处以宫刑。
朕可不是滥用刑罚之人,定是此人罪有应得。
刘猪猪暗暗的想着,他编写的史书能被天幕特意提起,定然地位不凡,以后还是让他专门修史吧。
评论区:“嬴渠梁:原来是被处以宫刑了,怪不得那么尖酸刻薄。”
嬴渠梁本想留着评论机会用到关键之处,但此刻却忍不住了。
嬴渠梁:你骂我没事,不能骂我的商君!
未来被“宫刑”的司马迁此时正在中原大地游学采风。
“司马迁:迁尚未写《商君书》呢。”委屈.JPG。
“李斯:你被汉朝的法律处刑,为何怨我大秦的律法。”
“刘邦:有没有可能,汉承秦制,大汉的律法与秦律一脉相承呢。”
秦始皇目光微缩,刘邦,汉高祖刘邦!
既然汉承秦制,为何秦二世而亡,而汉却延续了四百年。
司马光看着自己笔下的《资治通鉴》,心中惴惴不安,天幕就连《史记》都不放过,不会也要批判自己吧。
【《资治通鉴》对商鞅变法记载不全面,也是因为其编者司马光是个守旧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政策极端反对,自然不会去称赞一位古代先贤的变法之策。】
【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延续了北宋的生命,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因为新法的实行,宋朝国力增强,宋哲宗时还有余力能对西夏用兵。司马光上台却全面废除新法,新旧党争将北宋拖入了亡国的倒计时。】
赵匡胤终于看到与大宋有关的事了,当即发表评论:“赵匡胤:主播能说说王安石变法么?”我大宋为什么会得个积贫积弱的评价啊!
“司马光砸缸,司马缸砸光……”
“司马光把新法打下来的土地全部无偿还回去,很难不怀疑他的私心。”
“这不是大怂的特色嘛,打输了割地赔款,打赢了依旧割地赔款……”
“不要忘了还有称臣。”
“大怂”、“称臣纳贡”,赵匡胤一口鲜血卡在嗓子眼,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他怒吼道,“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朕要将他碎尸万段!”
“陛下息怒!”
群臣都跪倒在地,他们也很忧虑啊,见到了官家的丑事,自己还能活着离开皇宫吗?
两位皇子赵德昭、赵德芳摄于父皇的威亚,瑟瑟发抖。
晋王赵光义则心中暗喜,有这样的后代,哥哥可真倒霉。如今有补救的机会,我大宋决不能走到那样屈辱的老路上,朝中那些老顽固应该也不会再拒绝自己的拉拢了吧。
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坐在哥哥的龙椅上,御驾亲征,一统天下,成为千古一帝的美好画面……
评论区的文字对整个大宋的统治阶级都是会心一击,尤其是天幕上特意点名的人。
“两派到后面都太过极端,完全变成了党争,而不是为国为民。”
司马光一口老血吐了出来,没想到后人眼中,他的形象居然是这样的。
他的世界观有些崩塌。
“还是苏轼做得对,与其在朝廷虚以为蛇,蝇营狗苟,不如到地方上切切实实的为百姓做一些事。”
苏轼眼前一亮,这样想,似乎被贬也不错啊。
苏辙:哥,你别乱来啊!
【小希看到评论区有人问王安石变法,那就简单提一下。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解决北宋末年的“冗兵、冗官、冗费”三冗问题,以及“积贫积弱”的现状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赵匡胤:朕的大宋怎么就积贫积弱了,你倒是说清楚啊!
李世民:原以为能取代我大唐的是怎样强盛的朝代,没想到居然得个“积贫积弱”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富国方面,王安石提出来“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方面,有“保甲法”“保马法”。在人才选拔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举。】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变法的细则。
历朝之人:这些变法看着还不错啊,为什么会失败呢?
宋朝之前的人将这些变法举措一一记录下来,天幕结束后便看看能不能在本朝施行。
评论区:“变法是好的,但王安石大大有些天真了。”
“变法派除了领头的几个人,都是投机分子,大奸贼童贯也是变法的中坚力量,你敢信!”
童贯:天幕害我!
“这些举措没有真正作用到百姓身上,反而被中间的官吏和地主阶级利用,趁机捞好处,普通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一个给百姓提供便利的青苗法,最后演变成高利贷,逼得百姓卖房卖地,家破人亡。”
“流亡的百姓被招募到军队变成士兵,国家花钱养着,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
“反正国库有钱了,兵员充足了,百官也吃饱了,谁还管百姓死活。”
“……”王安石目眦欲裂,他没想到自己的政策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
可是,朝中一多半人都是保守派,若是不用这些投机分子,又能用谁呢!
天幕下的人记录的更加详细,这些弊端也要分条缕析记录清楚,权当前车之鉴。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再加上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导致“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宋神宗变法的态度不够坚决,王安石两次被迫辞去相位。新旧党政也让新党的变法变了味,从为国为民,变成了权力之争。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掌握国家大权。她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司马光还将神宗时拿回来的土地都还给了西夏。】
已经元丰三年的神宗赵顼:朕还有五年就死了……
儿子年纪还小,母后垂帘听政也是应有之义,但母后怎么能将新法完全废除呢,她对我这个儿子就这般看不顺眼吗!
第15章 商鞅变法
【高太后执政期间,树立“元祐党人碑”,凡是支持新法的,都被打成奸臣;凡是反对新法的,都被塑造成忠臣。朝局的重点不是如何富国强兵,而是如何打倒对手。哲宗亲政后,又将所有保守派贬谪,重新启用变法派。北宋的朝局就在两党相争中,向着亡国的深渊滑落。】
“虽然,但是,我支持苏轼。”
“哈哈哈……哲宗都不用考察的,直接按着党人碑点名就好。”
宋哲宗:谢谢,朕并不想要这种便利。
“高太后被那些文人吹成“女中尧舜”,但割地和党争都是高太后执政期间发生的。”
“高太后私德很好,但好人不等于一个好的统治者。”
高滔滔:朕到底是好是坏?
一个严于律己,对于私德有完美的追求的人,如何能容忍在他人眼中的“不贤”,更何况这是天幕的态度,是后世的盖棺定论。
吕雉:此人行事毫无主见,被人利用而不自知,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武则天:“不错,评价统治者如何能以私德论处,自当观其行事,于国于民有何利弊。”
“她不过是旧党树立的牌坊。”
“一个工具人罢了。”
“其他直播间有很多历史盘点,主播也可以盘点一个古代十大贤后。”
“不管怎么排,高太后都上不了榜吧。”
“如果两宋的文人能看到,他们推崇的高太后被后人贬低嘲讽,不知是怎样一种景象。”
“历史的真相是不会被几本史书掩盖的。”
北宋文人,尤其是司马光再次受到会心一击,后世人可真是会嘲讽。
“王安石本可以成为商鞅第二的,可惜没有遇到一个坚定地相信他的秦孝公。”
“终究是,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皇。”
汉武帝刘彻:“去病,天幕说的是你吧。”
霍去病拱手道:“那弃疾定然没有臣的好运气,能得遇陛下。”
若是其他人说这样的话,群臣定会暗骂他谄媚惑上,但霍去病说这样的话却没有人会这样认为。
霍去病自幼跟在汉武帝身边,是汉武帝一手培养的,十八岁便能够领军出征,也是汉武帝的一力支持。
一年前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纨绔公子哥居然有那样的本事。
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第一次出战便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宋神宗已经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排在前五的,其他皇帝更拉胯。”
“神宗,哲宗还不错,就是死得太早了。”
宋神宗赵顼,这一次定要坚持新法,多活几年,直接将皇位交给儿子,延续新法。
哲宗赵煦:朕感觉自己身体还挺好的,怎么会死的早!
【历史上第三次变法便是张居正改革,明朝万历皇帝刚上台时,朝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形势一片不好。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史称“万历新政”。】
朱元璋朱棣等明朝皇帝听得更加认真了,朱元璋已经废除了丞相,不明白内阁是什么东西,但首辅之称却可顾名思义,应该是与丞相类似的百官之首,才能称为首辅。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着朱标念叨道,“不知是哪个不肖子孙,将咱定下的规矩都改了,这首辅不就是变相的丞相吗?”
“咱废除了丞相,所有事情都掌握在咱自己手里,事无巨细,没有人能在咱手下耍小手段,这样不好吗。”
朱标心中暗道,“我应该不会改老爹定下的规矩,但后世的子孙就不一定了,毕竟不是谁都是老爹,恨不得一天工作二十四个时辰,一年无休。”
朱元璋还在念叨,“你们啊,就是生活的太滋润了,等天幕结束,你带着几个兄弟去凤阳,过过普通百姓的日子,吃点苦头就知道现在的生活有多好了。”
朱标和几个年长的皇子:……
张居正正在处理一个辱骂自己是禽兽的官吏,听到天幕上说起自己,他想听听自己的政策是否恰当,有没有可改进之处,当即不耐烦道:“杖责八十,流放贵州。”
于是,邹元标便被拉到殿外,执行杖刑。
邹元标:“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守孝乃人伦之礼,相公带头夺情,难道不能被骂吗?”
在朝为官之人若是遇到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守孝。“夺情”则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张居正……我也想回家守孝,可是改革刚刚开始,陛下还没有亲政,我若是离开朝堂,满朝诸公,谁能支撑住这么大的摊子。
【张居正改革,从整顿吏治开始,万历元年颁布“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为了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提高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要求神宗朱翊钧节省“一切无益之费”,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还将神宗的日讲放到白天,以节省灯烛。厉行节俭,打击奢靡之风。】
朱元璋十分赞赏,这些法子咱也可以用用。
群臣心尖颤颤,我们活得已经够辛苦了,陛下居然还要加码,这个官不当也罢。
朱标注意到朱翊钧的名字,感觉有些奇怪,老爹定下的名字排序是什么来着?不确定,再看看。
【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万历八年清查全国土地,共七百多万顷,比隆庆五年(也就是10年前)多了两百多万顷。尤其是“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两税法”后又一次税制改革。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不少有作为的明君都将这条记在心中,将所有赋税归一,能节省不少中间环节,国库有钱,百姓少交税,官吏也无法贪墨,这法子可真好。
秦朝·扶苏也在思考,他虽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秦二世,但自觉秦朝二世而亡也有自己的一部分责任,作为大秦长公子,他必须担负起秦朝的未来。
这条赋税改革既能满足父皇对于赋役的需求,也能减轻百姓的负担,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时间,只要将其中部分要点改一改,便能适应大秦的环境。
秦始皇自然也意识到这项政策的好处,但他心中更多的却是对天幕的吐槽,说好的讲秦朝呢,怎么讲完商鞅变法就拐到宋明的改革了,到底何时才能讲我大秦啊!
汉武帝则在与桑弘羊商量,这样的法子能不能增加一些国库收入,打匈奴好费钱啊,父亲、祖父攒下的家底不够花了。
桑弘羊:“百姓要交的税赋没有增加,国库得到的银钱却增加了,此法可行。”受伤的只有中间的贪官污吏,不过想到能让他们吃瘪,汉武帝更兴奋了呢。
【其实,早在嘉靖年间,便有地方官吏在辖地实行“一条鞭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但嘉靖皇帝一心求道,对朝政并不上心,自然也不会推广这样的政策。】
朱棣:“朕的子孙中居然有个一心修道的皇帝!”
朱棣不信鬼神,自然也无法理解这种心态,只看秦皇汉武就知道求仙不靠谱,再看唐朝那些吃丹药吃死的皇帝,怎么还会有人相信?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
雍正皇帝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听着天幕之言。这些事情本就是历史,他需要了解的是天幕对这些政策的态度,听到这里,也不由得点点头,对着怡亲王胤祥道:“朕的摊丁入亩便是在一条鞭法上更进一步的政策。”
【军事上内修守备,任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封蒙古首领俺答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使马匹大增,使得俺答很久没有来犯边关。】
【要知道,在嘉靖年间,俺答多次入寇边关,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包围北京,向北、向西击败敌对的兀良哈万户及瓦剌等部,并占领青海,是当时大明北方最大的势力。】
嘉靖:说万历就只说万历,为何要捎带他祖宗。
“俺答汗多次犯边不过是为了与明朝做生意罢了,可惜嘉靖不答应。(狗头)”
“北京被包围的罪魁祸首是严嵩。”
“没错,当时大同总兵仇鸾贿赂俺答,请求不要攻打大同,俺答于是从古北口进攻北京。然后,嘉靖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
“嘉靖可真是个大聪明。”
朱元璋朱棣看的眼中冒火,很想抓住某人好好揍一顿。
朱棣看着胖墩墩的太子和年纪尚幼的长孙,权衡片刻,抬脚踹了太子一脚。朱高炽顺势跪倒在地,自己子孙做的孽,只能让老爹拿自己出出气了。
朱高煦幸灾乐祸咧嘴大笑,被正在气头上的老爹看到,又是一脚踹了下去,陪太子跪在地上。
朱棣越发觉得这个二儿子有点傻,大明有亡国之危,你居然幸灾乐祸!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好太子却下不去手,朱标识趣地跪倒在地,给老爹顺气。
后面的皇子们看到挡在前面的大哥跪下了,老爹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当即决定追随大哥的脚步,一个接一个地跪下了。
评论区的暴击还在继续。
“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帅兵在城外自由焚掠,骚扰八日,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才从古北口退去。”
“这骚操作颇有大怂的风范啊。”
“历史总是在循环。”
“人类能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得到教训。”
“不过是大刀没砍到他们自己头上,不知道疼罢了。”
“……”嘉靖皇帝自然也看到了天幕上的这些话,当时俺答扣关时,严嵩的提议他是默认的,反正俺答也打不进北京城,他在城外做什么都无伤大雅。
只是这件事被天幕揭露了内幕,所有人都知道了严嵩的卖国之举,他要不要小惩大诫一番呢?
罢了,他忙着炼丹,朝政还得靠严嵩管着,严嵩做事还是很得自己心意的。
正德皇帝朱厚照还不知道嘉靖是他的堂弟,但俺答扣关却是一个好借口。
漠北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只有将他们打怕了,他们才会与大明“和平共处”。
待朕好生谋划一番,定能亲征漠北,重现太祖太宗时的辉煌。
【张居正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