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文学家。”
“他做过大将军何进的主簿,反对何进引董卓进京。”
“董卓作乱的时候,陈琳在冀州避祸,成为袁绍的幕僚。”
“后来,曹操与陈琳君臣相得,也是一段佳话。”
李斯:“曹操不拘小节,眼光远大,敢作敢当,豪迈磊落,真是当世英豪!”
“我看到有人在曹操的墓前背这篇《檄文》,不知道曹操在地下是否安宁……”
“他应该很想揭棺而起,把那些游客拍死吧。”
“参观曹操墓地只需要背诵曹操的诗就能免票进入。”
“这个我会,《龟虽寿》《观沧海》……”
“你要背四首才能免票。”
曹操只觉得自己的头风是真的要发作了:后世子孙能不能靠谱点,居然将孤的墓地当做游玩之地!
而且,他不是薄葬吗,有什么可参观的。
秦始皇陵,汉武茂陵才是值得看的景点啊!
秦始皇:……
汉武帝:……
【袁绍的谋士郭图审配主张速战速决,沮授、田丰则主张以逸待劳,用持久战拖垮曹操。两方争执不下,袁绍采纳了郭图审配的意见,率十万精锐南下,想要一举攻破许都,捉拿曹操。】
“就因为这些意见不和袁绍的心意,田丰便被袁绍疏远,甚至被关押。”
“沮授也被袁绍忌惮,夺了他的兵权。”
“都是郭图这个小人的谗言。”
“他简直是赵国的郭开啊!”
“他比郭开强很多,虽然都是进谗言,谋害同僚,但郭图显然也有足够的才能。”
“袁谭能得到青州都是郭图的谋划。”
【袁绍大军出动,兵锋直逼许都,无数人为之惊惧。曹操却淡定道:“我了解袁绍,他有大志向却没有足够的智慧,他色厉内荏却又胆小怕事,对手下人不能一碗水端平。兵将虽多却权责不明,将领骄横,谁都不服别人。”这样的人有什么可畏惧的。】
“志大才疏,刻薄寡恩,刚愎自用!”
“袁绍手下的将领彼此提防,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袁绍派谋士主管兵权,武将受其辖制,那些谋士也看不起武将。”
“所有人都在争权夺利,将冀州这驾马车向不同的方向生拉硬拽。”
“最后,马车散架,谁都没有得到好处!”
【袁绍派郭图、颜良包围白马,试图夺取黄河南岸的要点,保障大部队渡河。】
【建安五年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解白马之围,他先做出一副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架势,果然吸引的袁军分兵往西。】
【曹操却声西击东,立刻转向杀向白马,袁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袁绍麾下大将颜良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顿时被解!】
“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两大王牌。”
“关羽第一次高光时刻!”
“他趁着两军混战的时候,单人匹马冲到颜良面前,杀了颜良,还砍下了他的头颅,冲破袁军的重重阻碍,顺利归营!”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易如反掌!”
蒙恬赞道:“真是一员勇将!”
【袁绍立刻派出文丑刘备追赶曹操,曹操见到追兵马上就到,他命士兵将辎重马匹都扔到道路上,袁军果然忙于争抢辎重,早就忘了自己的使命!】
“当时曹操只有六百人,袁绍的追兵有五六千。”
王翦:“如此军容,可见袁绍的军队必定混乱不堪。”
【曹操见状,立刻率剩下的骑兵杀出,当场斩杀了文丑!】
“两大王牌还没开战就死了……”
“袁绍军中的士气必定一落千丈。”
“刘备再次顺利逃脱。”
“也不知道刘备知不知道曹操的阵营里有他的二弟关羽。”
“现在还不知道吧。”
“颜良文丑战死,对袁绍是一大打击,也让袁营的人看到了曹军的实力。沮授再次提议打持久战,曹操的物资储备不如袁绍,只要拖下去,曹操必败!但袁绍还是没听……”
“这个时候,袁绍的兵力、粮草、财力还是占优的。”
“他已经杀红了眼,无法接受自己的大军败在曹操手下。”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目标官渡,曹军坚守营垒,伺机而动。】
【袁军堆高山,居高临下向曹军营帐射箭,又挖地道从地下袭击。曹操则见招拆招,回之以投石机和沟壑水渠。】
【就这样相持了两个月之久,袁绍兵马多,曹操兵马少,袁绍攻势虽猛,却依旧无法破开曹操的防守。但曹操处境也很危险,他的后勤要跟不上了……】
“袁绍派使者招降,豫州的郡县望风而降,他们都不看好曹操。”
“只留下了颍川、安阳两郡。”
“曹操都打了退堂鼓,想要撤回去了,还是荀彧劝阻了他。”
“坚持下去,转机很快就会到来!”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送了数万车粮草,大将淳于琼负责沿途护送,夜宿于乌巢,此地距离袁绍大营仅四十里。】
【袁绍麾下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要他派出精兵偷袭许都,但袁绍没有听,他想在战场上堂堂正正的打败曹操。】
“当时,曹操带着大军在官渡,许都空虚,若是袁绍奇袭许都,就能一举断了曹操的后路!”
“其实,袁绍试过奇袭许都,他先后派刘备韩荀带兵,都被曹仁打败。”
“刘备是客将,韩荀名不见经传,他应该派出河北四柱国那样的大将。”
“一次失败后,袁绍就不敢再冒险了,即便这样能一举打败曹操。”
“所以说,袁绍和曹操才是真爱啊。”
“非要堂堂正正的和曹操打一仗。”
“袁绍是自视甚高,本就看不起曹操,觉得曹操只是自己的小弟,收拾一个小弟还用阴谋,以后天下英雄怎么看他。”
始皇:“迂腐!君不见宋襄公败于泓水。”
刘邦:“袁绍骄傲自满,他要败了!”
汉武帝锐评:做人啊,不能得意忘形!
第150章 群雄逐鹿
【许攸在袁营不得重用,便连夜投奔曹操,给曹操带来了绝密情报:袁军粮草都在乌巢!】
袁绍咬牙切齿:“许攸!”
还在袁绍麾下的许攸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立刻逃跑,等到袁绍派人捉拿许攸之时,他早已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许攸没有带走他的家小,因为他清楚袁绍的为人,袁绍很多时候待下宽和,不会给人留下刻薄寡恩的名声。他许攸毕竟还没有背叛,他的家小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
等到将来袁绍败亡,总有机会接回家人。
【曹操喜从天降,正愁无法打开局面,便得到了这样的绝密消息,他顾不上穿鞋,立刻出帐迎接许攸。】
“我看到的说法是曹操特意脱了鞋,装作惊喜的样子。”
曹操:“看破不说破!”
“不论如何,曹操做出了重视许攸的姿态,让许攸被袁绍伤透的心安定了下来。”
许攸:“要不要提前去投靠曹操,看在吾未来有如此大的功劳的份上,便是荀彧、郭嘉也得对吾毕恭毕敬吧!”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曹操立刻亲率精兵五千,换上袁军的军装从小路偷袭乌巢。曹军到达乌巢,四面放火,一时间袁军大乱。】
【等袁绍得到消息派兵救援,早就已经来不及了。堆积在乌巢的粮草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淳于琼也战死沙场。】
【袁绍怒不可遏,他立刻派重兵围攻曹军营地,想打个时间差,若是在乌巢被破之前打下曹军大营,也是另一种胜利。】
【但很显然,曹军兵马虽少,却都是精锐。乌巢被大火吞噬,曹军大营依旧稳如磐石。】
【袁绍麾下大将张郃高览正是率军攻打曹营之人,他们见乌巢被破,率部投降曹操。】
“张郃提议派出重兵救援乌巢,郭图却坚持攻打曹军大营。”
“曹操在乌巢,打破曹军大营有什么用。”
“况且,曹军大营防守严密,袁军攻了两个月都没有攻破,仓促之间又如何能做到!”
“袁绍帐下的人都跟他一样,自视甚高!”
“郭图见乌巢一败涂地,曹营也没有攻破,知道自己的建议出了问题,他担心袁绍追究自己的责任,就诬陷张郃在前线出工不出力。”
“都这样了,张郃不投降还等什么,难道要回营任人宰割!袁绍定会找个借口把战败的锅甩给他。”
“相比之下,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把张郃投降比作韩信归汉,这样的主公谁能不心服。”
韩信也想起了被刘邦封为大将的时候:那时候确实很快意啊!
袁绍咬牙切齿道:“张郃、高览、还有郭图!”
许攸放下了一半的心,躲在邺城一个角落悠哉的看着天幕——若是整个袁营都投降了,我这点小问题还算什么……
【前线重兵瞬间倒戈,袁军立刻溃败!袁绍仓皇逃回黄河以北,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多敌军。】
袁绍依然不敢置信:“败了!”
我居然真的败给了曹阿瞒!
【战后,曹操在袁营收获了一大堆自己的部下与袁绍勾结的信件,但曹操没有打开看,而是当着众人的面一把火烧了。他还安抚众人:“袁绍强大的时候,我都想投靠他,何况是你们。”】
“一举收服麾下的忠诚。”
“曹操虽然多疑,但他不会在关键时刻怀疑自己人。”
“这点袁绍就远远不如了。”
王翦:“奇袭乌巢乃是神来之笔!”
王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打蛇打七寸,一招解决了袁绍。”
蒙毅无奈摇头:“输了,谁能想到袁绍如此不堪!”
蒙恬:“早跟你说不要得意忘形,这就是前车之鉴。”
刘邦:“平阳侯,你家这后代可真行,难不成他能统一天下!”
曹参被吓得满头大汗,立刻跪下请罪:“陛下折煞臣了,这……几百年后的事……再者也没有血缘关系的。”
吕雉瞥了刘邦一眼,对着曹参安抚道:“平阳侯不必惊慌,即便将来曹操有所成就,他也只追封了曹腾,你不曾受到他们的祭祀,也不必担心他们的牵连。”
曹参感激的向皇后施了一礼,抬起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卫青评价道:“曹操势力弱小,故而先退一步,后发制人。”
霍去病:“袁绍则是犹豫不决,一再错失良机,将胜利拱手相让。”
卫青:“曹军后勤不足,奇袭乌巢就是在孤注一掷,好在他赌赢了。”
霍去病:“袁绍军连续两月攻不破曹军大营,怕是早已丧失锐气,前线投降后,大军也失去了斗志。”
武帝总结道:“战争从来都不只是战场上的厮杀,而是经济、政治……多方面的比拼。”
诸葛亮:“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刘备:他曾经亲历这场战争,对比曹营袁营文臣武将的氛围,便看出了袁绍必败。所以他及时抽身,没有给曹操俘虏自己的机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开战前,曹操全方位处于劣势,袁绍似乎胜券在握,但曹操能正确的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谋臣的意见,扬长避短,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此战,曹操击败了袁绍,成为整个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大势!】
“曹操终于翻身了。”
“过去大家看好袁绍、吕布,甚至是袁术,很少有人看好曹操。”
“他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书写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此战后,北方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逃回河北的袁绍想起田丰之言,悔不当初。”
“袁绍如果听田丰沮授的意见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不,袁绍的问题不是听哪一方的意见,而是他自己左右摇摆,哪一方都没有坚持。”
“他采纳郭图审配的意见速战速决,但许攸献计要他偷袭许都,他又不听了。”
“两军交战的时候,袁绍营中还在争权夺利。沮授的建议没有得到袁绍的采纳,便说了一些丧气的话,装病不跟袁绍玩了。郭图等人立刻夺权,抢占了沮授的位置。”
始皇:“袁绍败的不冤!”
【曹军的胜利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有后方谋士的运筹帷幄,身处大营的荀彧、荀攸、许攸的功劳并不比战场上厮杀的将士们少。】
【而袁绍的失败也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其阵营内部勾心斗角,彼此攻伐也是一大原因。】
【袁绍麾下的谋士以八人为主:田丰、沮授、审配、逢纪、荀谌、郭图、辛评、许攸。这些人,即便是在群星闪耀的汉末三国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八梁四柱:八个谋士,四大将军!”
“在袁绍麾下真是可惜了。”
“更可惜的是他们都比较愚忠,宁愿为袁氏基业陪葬,也不愿投靠曹操。”
【其中荀谌、郭图、辛评、许攸、逢纪五人是河南人,为了躲避董卓的乱军才投奔冀州。审配、田丰、沮授则是冀州当地人,他们支持每一位冀州之主,因来历不同,两方人互看不顺眼。】
“田丰是冀州巨鹿人,他是因为袁绍成为冀州牧,才投入他的麾下。”
“是的,谁在冀州主政,田丰就为谁效忠。”
“他举茂才成为侍御史,为人正直敢言,因为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弃官归家。”
“他做过韩馥的幕僚,因为说话不讨喜,不得韩馥重用。”
“田丰投靠袁绍后,为他出谋划策,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雄踞四州!”
“官渡之战前夕,田丰提议趁着曹操攻打刘备的时机,立刻出兵袭击许都,袁绍却借口儿子生病,不肯发兵。”
【田丰有远见卓识,但却不得袁绍重用,他的谋划终究是一场空。】
“等到曹操打下刘备,回到许都,袁绍才出兵。许都兵力充足,田丰劝他坚守河北,联合其他豪杰,做好充足的准备,骚扰河南,让敌人疲于奔命,便可稳操胜券。”
“但袁绍觉得自己的计划没问题,不必等待,他要毕其功于一役!”
“田丰多次劝谏,触怒了袁绍,袁绍以扰乱军心为名关押了田丰。”
刘邦:“劝谏都听不得,气量也太狭小了。”
“田丰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就是个谋士,却想要替主公做主。”
“袁绍已经定下了大方向,他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帮袁绍达成目标。”
袁绍:“天幕说的正合吾意!”
田丰:“主辱臣死,怎能看着主公陷入危机而置身事外。”
“虽然袁绍也不会听就是了。”
袁绍:……
“这就是古代文人的风骨,为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袁绍采纳臣下的意见不是看意见对错,而是看提意见的人合不合自己的心意。”
“官渡战败后,田丰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因为他说对了,若是留着他,岂不是显得袁绍无能。”
“在逢纪等人的谗言下,田丰就这样被处死了。”
“逢纪处处针对田丰,第一次进谗言让田丰下狱,第二次直接杀了他。”
扶苏:“同为袁氏阵营谋士,哪里来的这么大的仇怨?”
淳于越和李斯互相对视一眼,又嫌弃的移开目光。
长公子还是有些天真,为了利益,便是父子兄弟也能变成生死仇敌。
第151章 群雄逐鹿
【沮授,史书称其:少有大志,多权略。他曾担任冀州别驾,做过韩馥的骑都尉,为韩馥出谋划策,却不得采纳。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帮袁绍夺得青州、并州、幽州,功勋卓著!】
“沮授是能跟荀彧、诸葛亮并称的一流谋士。”
“但他的名气可比其他人差太多了。”
“因为他选的主公不够好。”
“他支持迎立天子,反对袁绍将长子与幼子对立的做法,还提出与田丰相似的持久战拖垮曹操的战略。但,这些谋略不仅没有被袁绍采纳,还遭到怀疑夺了兵权。”
沮授:“分立诸子是取祸之道!”
袁绍:“统兵在外的人不宜参与内政,先生逾矩了。”
沮授:“……”
【官渡之战后,沮授被俘虏,他宁死不降,最后被曹操杀了。】
“所以也没有《三国》中沮授被袁绍囚禁的情节!”
曹操也想起了沮授:“孤早得之,天下不足虑也。”
袁绍终于看到一个宁死不降的谋士,他握着沮授的手,眸中含泪,为自己的怀疑提防而愧疚。
沮授接受了袁绍的道歉,但他内心已经生出的裂痕又要如何弥补……
罗贯中:“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审配,身为冀州本地人,他也曾做过冀州牧韩馥的幕僚,始终不得重用。后跟随袁绍,成为袁绍的心腹重臣,与逢纪一起统管袁营的军事,但他们二人关系并不融洽。】
【他的两个儿子在官渡战场被曹操活捉,便有人诬告他独揽权利,又是本地宗族,势力强大,必会反叛,袁绍便将审配发配到邺县。】
“逢纪和审配不和,却愿意在这样的时候为审配说话,为审配作保,只因为国事重于私交。”
“逢纪和审配就是因为这件事关系才变好的。”
袁绍觉得自己没脸面对帐下的谋臣了,难道真是人老了就昏聩?
可他还正值壮年啊!
或许天幕说的对,他就是取得一点点成就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了……
【袁绍帐下有田丰、沮授这样的耿直之臣。也有审配、郭图、逢纪这样的投机分子,他们虽忠于袁绍,却更忠于自己的利益,为了利益投靠袁绍的两个儿子,扶持他们争夺冀州的权利。】
【因此,除了按照出身南北划分,还可以再分为另一种格局。审配、逢纪支持袁绍三子袁尚,郭图、辛评、许攸支持袁绍长子袁谭。】
“所以排挤掉田丰沮授后,剩下的人就能直接开战了。”
“许攸和审配关系不和,官渡之战前,审配举报许攸贪污受贿,把许攸全家都抓了。”
“真是明目张胆啊。”
“怪不得许攸会背叛袁绍。”
“可惜,许攸拥有如此大的功劳,却情商太低,自高自傲,最终被曹操杀了。”
“他死的不冤。”
许攸:“……”
“他自恃功高,当着所有文武的面叫曹操的小字阿瞒。”
“曹操攻破邺城后,许攸见人就说:若是没有我,曹操根本进不来这个门。”
“这情商,也就韩信能与他一较高下了。”
韩信:勿cull,谢谢!
“或许不是情商问题,而是贪图名声,自视甚高。”
许攸:吾说的不对吗!曹操也是个气量狭小的。
那还要去投靠曹操吗?
天幕将许攸的行径列举了出来,天幕下所有人都理解了曹操的选择。
“辛评的弟弟辛毗在官渡之战投降了曹操,审配便杀了辛毗全家,这就让还在冀州的辛评很难受了。”
“本来就不是同党,审配抓到了辛毗的把柄,当然要直接下死手了。”
“对人不对事,只要你不是我的同党,你说的任何话都要反对,做的任何事都是错的。”
始皇:“这便是党争。”
刘邦:“汉末的党锢之祸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教训吗!”
“田丰、沮授等人都很正直,只是袁绍不喜欢他们罢了。”
“明白了,袁绍喜欢的就是郭图、审配那样的人。”
“袁绍去世后,是审配与逢纪拥立袁尚继位。”
“支持袁谭的只剩下一个郭图,势单力孤,斗不过审配逢纪。”
“曹操大军都要兵临邺城了,袁绍帐下还在争权夺利。”
“荀谌呢?怎么没有他的事。”
“在官渡之战前,荀谌可是袁绍的谋主。”
“荀家乃是颍川大族,荀谌是荀彧的兄弟,他们家的子弟分别投靠不同的阵营,算是为家族留下了足够的退路。”
“就像诸葛家一样,诸葛亮投靠刘备,他的兄长诸葛瑾是孙吴阵营的人,而且官至大将军。”
“他们选定主公后,都是一心一意为主公谋划的,这点节操还是有的。”
“他们的选择还是不够多,谁能想到最后是晋朝统一天下呢!”
曹操:所以,晋朝到底是谁建立的,又是谁统一了天下!
“说白了,荀谌看不上他们那些勾心斗角的小把戏,自然也不会参与其中。”
“荀谌在官渡之战后神秘消失,任何历史记载都没有再出现他的名字。”
“所以就有人猜测,荀谌是卧底。”
“……”荀谌:就不能是看不惯官场倾轧,跟祖父一样归隐田园吗!
【至于袁绍麾下的四员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颜良文丑战死沙场,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得到了曹操的重用,终于能够建功立业,发挥所长。】
【所以,袁绍身边并不是没有人才,只是他能聚人却不会用人。】
张郃:“某反正也不得袁公信任,天幕又说了将来的选择,不如直接投靠曹操,一步到位。”
只是不知,某单枪匹马前去投奔,曹操会不会重用?
高览与他的想法一样,他们在袁营都是不受重视的小可怜。远不及颜良文丑的信任,更比不过谋士们在袁绍心中的地位。
颜良文丑则是满心不服,他们将来怎么会死在一个无名小卒手中。
此时刘备还在颠沛流离中,关羽也没有任何亮眼的战绩,自然名声不显。
【官渡溃败后,袁绍身体迅速衰败,时常吐血。冀州各郡县见袁军被曹操歼灭,立刻另谋出路,纷纷反叛。】
【建安七年,袁绍病逝……】
袁绍:“建安七年……”
我快要死了!
【袁绍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蛮横无理、懦弱低能、昏庸残暴。相反,他待人宽厚,对治下百姓很好,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他死后,北方四州的百姓悲痛异常,一片素缟,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袁绍老怀大慰:“吾所做的事终究还是能被人记住的。”
审配:“主公对百姓一片赤诚,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罗贯中:“文学作品怎么能叫抹黑呢,这是修辞,是比兴!”
不把袁绍写的残暴一些,怎么能突出曹操平定北方的英明神武,但就是这样英明神武的曹操也没有打败刘备。
综上所知,刘备才是汉室正统,天命所归!
萧何:“外宽内忌,好谋无断,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比高祖可差远了。
张良:“废嫡立庶,废长立幼,才是他最大的祸端。”
刘邦:“不论谁谁胜谁负,大汉终归败了。”
刘彻:“曹操将要一统北方,接下来难道还会将统一的天下还给刘协!”
刘询:“曹操将行王莽之故事……”
【袁绍的势力也如他本人一般风烛残年,但依旧要选人来继承。】
【因为长子袁谭已经被过继出去,次子袁熙从不参与夺嫡之争,审配等人便假称袁绍留下遗命,立三子袁尚为嗣。】
袁绍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审配逢纪,虽然三子确实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选,但这种事可不是手下人能擅自决定的。
郭图当即发难:“审正南,逢元图!你二人是要做秦之李斯赵高吗!”
审配:“比不得你,落井下石,小人行径!”
逢纪:“郭公则,你又比我们好到哪里!”若是你抓住机会,一定会立袁谭为嗣。
乌鸦不要笑猪黑!
田丰冷眼看着他们的争斗,沮授想要调节一二,被田丰暗中拦住了。
田丰对沮授摇摇头,闭口不言。
直到袁绍发怒:“都闭嘴!吾还活着呢!”
为了及时接收到天幕的信息,分析未来的局势,袁绍将自己的八个谋士都聚集在邺城,四位大将防守各方。
如今却尴尬了,颜良、文丑还好,张郃、高览本就不得袁绍信任,也不知他们会不会提前投靠曹操。
即便依旧效忠袁绍,他们之间的裂痕也是如何都无法弥补了。
散会后,沮授问田丰为何阻拦他。
田丰无奈道:“你还看不出来吗,冀州已经人心各异,四分五裂,袁氏完了!”
沮授:“至此危难之际,更是我等为主公效力之时啊!”
田丰:“你便是说了,袁公会听吗!”
沮授:“……”
田丰:“天幕已经将我等的失败一一展露,郭公则、审正南他们还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丰已经心灰意冷了……”
【曹操并不急于收获胜利的果实,他等着袁家祸起萧墙。】
【果然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彼此征伐,袁谭夺权失败,便投降了曹操。曹操攻破邺城,袁尚逃亡幽州,投奔二兄袁熙,后来他们又逃亡乌桓,企图联合乌桓对抗曹操。】
“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袁尚正在跟袁谭厮杀。”
“他留下审配、苏由镇守邺城,结果苏由早就跟曹操暗通款曲了。”
袁绍再次咬牙:“袁谭!苏由!”
“曹操大军包围邺城,还挖了一个壕沟,引漳河水将邺城死死围住,围城打援。”
“袁尚手下有一个人叫李孚,他被派到邺城给审配送信,但邺城已经被曹军层层包围,水泼不进。李孚便想了一个法子,他带着三个骑兵,装作曹军的都督,一路上检查曹军的军纪。尤其是到了城门的时候,把几个包围城门的士兵都捆了起来,又叫城墙上放下绳子,顺利进入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