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自家人这样的性子,一手好牌都能打的稀烂,倒不如响应秦皇的号召,在战场上谋一份出路。
项羽双目有些发红,他支吾道:“祖父、父亲的仇都不报了吗!”
项梁道:“逝者已矣,父亲大哥是为保卫楚国而死,他们死得其所。但项家还有这么多活着的族人,总不能一辈子都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吧。”
支持六国遗贵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秦国的统治无法长久,他们都在等着始皇去世,秦国崩塌的那一天。如今眼看等不到了,当然要在新朝占据一个位置,让项氏延续下去。
【此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将刘邦分封到偏僻的巴蜀,封为汉王。张良见局势暂时稳定,便决定回到韩国,辅佐韩王成。刘邦送给了张良金百镒,珠二斗,张良却将这些财物都送给了项伯,请他再为刘邦美言几句,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顺利说服了项羽。】
项梁瞥了项伯一眼,原以为他只是迂腐,没想到还有贪财,日后项家的事不能让他参与过多了。
【张良将刘邦送到了汉中,这里只有栈道能与外界联系,张良建议烧毁栈道,向项羽示弱。以示自己安心待在蜀地,无意与项羽相争,也可以防备其他势力从这里进攻。如此便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张良回到韩王成身边,却无法回到韩国。项羽因为韩王成没有出兵攻秦,还派出张良帮助刘邦,不肯让他回到韩国,张良只能跟着韩王成留在楚国的都城彭城。】
【没过多久,刘邦便以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据三秦之地。一个“明烧”,一个“暗度”,张良韩信虽未曾交流,却又有惊人的默契。】
【项羽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要率兵出击给刘邦一些颜色看看。】
【张良听闻此事立刻出手,将齐王田荣谋反之事告诉项羽,成功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项羽一心向东平叛,根本顾不上远在西北的刘邦,为刘邦争取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项羽一边伐齐,一边不忘记仇,他废除了韩王成的王位,很快又将他杀了,韩王成一死,张良复韩的梦想彻底破灭,他只身逃出彭城,投奔刘邦。】
始皇满脑门的问号,“韩王成有何值得忌惮的?为何要将其杀了?”
这么一个废物,你养着他能花费多少粮食,只要有韩王成在,张良与刘邦之间就不会有完全的信任,相当于牵制住了刘邦的一部分力量。
你若是当真恨张良帮刘邦,你倒是杀了张良啊,不仅没有杀他,你还相信他的话,去打齐国。
扶苏也感叹道,“这项羽行事也太反复了。”
蒙恬道:“韩王成一死,张良解开了束缚他的绳索,从此后天高任鸟飞了。”
蒙毅:“项羽此举将张良彻底推向了刘邦。”
张良缓缓吐出一口气,他眉头紧皱,不断思索着项羽的动机。
片刻后,他摇摇头,放弃了这个想法。
“韩国实力太弱,仅凭我一人如何能颠倒乾坤啊。”
第57章 汉初人杰
汉高祖刘邦也在心里暗叹,还真是多亏项羽动手,不然自己如何能得到子房的倾力相助。
留侯张良见此也只能哀叹一声,他复兴韩国的梦想终成泡影,不知其他世界的自己会如何选择……
【趁着项羽向东伐齐之时,刘邦发兵一举打下彭城。可惜,刘邦打下彭城之后,志得意满,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整日饮酒作乐,不理军政,被及时赶回来的项羽带着三万人马杀的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很多原本归附刘邦的诸侯王望风而降,再次投向项羽的麾下,就连刘邦的家人妻儿都被项羽俘虏,刘邦只带着张良等数人狼狈地逃了出去。】
“刘邦放弃了老父亲和妻子儿女也不忘带着张良,这是怎样深厚的感情啊……”
“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
“在主播的反复提醒下,我对他们的印象完全颠覆了,满脑门都是两个胡子拉碴的中老年男子,楼上的楼上是怎么磕的,教教我。”
“刘邦百无禁忌,但不要牵涉我们子房,抱走子房,我们不约!”
不论哪个时空的张良和刘邦都被雷的不轻,刘邦一口酒喷了出来,张良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想起前面的“情投意合”,他觉得自己要对刘邦这个名字有应激反应了。
【刘邦逃到下邑收拢散兵,多年积攒的兵力一朝全军覆没,让他十分沮丧。他甚至说出了“谁能立功破楚,就将关东之地送给他。”这样的话,可惜依旧没有人能力挽狂澜。】
【危急时刻,还是张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但彭城之战时却不听项羽命令,按兵不动,隐隐有反叛之心。还有彭越,因为项羽没有给他分封土地,对项羽十分不满。大王麾下的韩信也可以独当一面,只要用好这三人,就可以打败项羽。”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谋”。】
【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一举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刘邦从战略防御变成了战略进攻的一方,强弱之势倒转。张良的计谋影响深远,直到垓下之围打败项羽,依靠的也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始皇道:“此人的能力仿若李斯,只不知你二人孰强孰弱。”
李斯忙谦逊道:“天幕说张良是汉初三杰,臣不如也。”
始皇道:“李卿不必妄自菲薄,你也是第一名相的候选人,当有一争之力。”
李斯满头大汗,陛下的夸奖让他有些胆战心惊,他已经成为了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只想低调一些,再不敢引人注意了。
扶苏看出李斯的紧张与窘迫,他安慰道:“儿臣认为廷尉一人能当萧何张良二人。”
毕竟萧何掌管后勤,张良运筹帷幄,而李斯在这两方面都可圈可点,既是秦灭六国的功臣,又有安定天下的谋略!
李斯:……
若不是了解扶苏的性格,他还以为扶苏在说反话。没想到,张良萧何尚未入咸阳,就给自己树了两个敌人啊……
【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对峙于荥阳,刘邦的军事力量不断被消耗,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他向众人问计,郦食其提出分封之策,“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
【以前商汤讨伐夏桀,将他的后代分封在杞,武王伐纣之后,将商朝的后代分封到了宋国。秦王征伐诸侯,消灭他们的国家和宗庙社稷,却没有给他们留下封地,所以秦朝失尽人心。大王您如果能够重新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六国君臣都会感激您,到时候,您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天下霸主,楚人也只能俯首称臣。】
始皇冷哼一声:“短视,愚蠢!”
说话间他将目光转向淳于越等人,这句话就是对这些儒生说的。
【郦食其提议重新实行分封制,但我们都知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分封制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集权统治。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似的的夸夸其谈,他可以暂时缓解刘邦的困境,但必然带来长久的动荡与隐患。】
【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他命人制作玺印,准备让郦食其去各地执行分封计划。就在这时,张良及时阻止了刘邦。】
【张良的劝谏直指事情本质,商汤和周武王能大度的分封前朝的后人,是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全国性的政权,他们有足够的力量能够随时将心怀不轨的人碾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很快就被周公平定就是明证,夏朝后人、商朝后人根本不敢有任何不轨之心。但是大王的势力本就弱于项羽,便是分封下去,会有人听吗,最后依旧免不了以武力决胜负。再者您分封天下诸侯,文臣武将各自去追随自己的主君,还有谁能跟着您打天下呢。更何况以项羽的强势,您分封的诸侯最后怕是会成为项羽的拥趸,反过来攻击您,这是在给自己树敌啊。】
【张良的分析字字珠玑,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变化,看到了时移世易,决不能盲目的照搬古人的做法。此时的张良已经不是曾经处心积虑想要复韩的张良了,他的眼光超越了战国征伐,他的据理力谏让刘邦最终选择了汉承秦制,没有开历史的倒车。】
青年张良细细思索自己的思想转变,复韩的梦想彻底破灭后,自己才能站在天下的角度看待统一战争,看待秦朝的政策。
想来,当他完全明白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后,他就能真正接受秦朝的统治了。
【张良的话让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他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老子的大事。”然后他销毁了诸侯玺印,放弃了分封制。】
天幕下无数儒家子弟摇头皱眉,满满的鄙夷之色都快要溢出来了,但是他们却不能张口咒骂汉高祖。因为他们的顶头上司也是皇帝,若是骂汉高祖,自家陛下会不会多想,会不会被人抓住把柄,毕竟没有谁会跟权利过不去。
他们只会闭口不言,让汉高祖这样不符合他们想法的皇帝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实让秦末有识之士一致否定了秦朝的一切,将秦朝的灭亡归罪于郡县制,归罪于秦律,只有刘邦走出了时代的桎梏,看到了秦朝的先进性,成为秦朝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也为后来汉朝的统治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
“张良真不愧是与姜太公并列的人物,难得的政治家。”
“虚假的秦二世——胡亥,真正的秦二世——刘邦!”
“若是真的分封了,刘邦将来面对的就不是七个异姓王了,那得是七十个。”
“始皇开创的制度全都被汉朝继承了下来,后来又延续了两千年,也不知始皇知道后会不会感到欣慰。”
始皇哼了一声,瞥了扶苏一眼,冷冷的道:“朕不想自己费心筹谋的一切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朕的制度自然要在大秦延续下去。”
扶苏俯身拱手,认真道:“父皇,儿臣谨记!”
【在韩信的故事中曾提到过韩信欲自立为齐王,当时刘邦被困在荥阳,日日盼着韩信来救,却没想到等来的是韩信自立为王的消息。还好有陈平张良及时“提醒”,刘邦顺势封韩信为真齐王,用一时的妥协换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怕是也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顺水人情居然笼络住了韩信,成功解决了汉内部的矛盾,将韩信拉拢到了自己这一边。】
【东汉荀悦评价此事“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用一个鞭长莫及的齐国,换取了韩信的帮助,为楚汉相争的天平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韩信站在汉王一边,刘邦便能掌握主动权。】
淮阴侯韩信已经将酒坛摔碎了,他真是悔不当初,没有想到堂堂汉王居然如此言而无信,而他也确实太好骗了……
【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形成合围之势,韩信在齐地不断骚扰楚军,彭越在梁地断绝楚军粮道,不断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项羽迫于局势,不得不还回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与刘邦讲和。他们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边归楚国,西边归刘邦,双方解甲归田,互不相犯。】
【项羽依约拔营退兵,刘邦也准备收兵回汉中。就在这时,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与陈平一起劝谏刘邦,“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应该穷追不舍,毕其功于一役。不然便是放虎归山,遗患无穷。”】
项羽怒目圆瞪:“竖子不讲信义,吾耻于与其为伍!”
项梁轻飘飘的说:“可是他赢了,你输了,在群雄争霸中谁靠信义活着。你还是要多读兵书,战场之上哪有那么多堂皇正义之事。”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率大军追击项羽,并命韩信彭越合围项羽,但我们都知道,韩信彭越并没有响应刘邦的号召,他们的失约让刘邦吃了一个大败仗。】
【刘邦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为韩信彭越增加了封地并划分地界,两人终于派兵来援,垓下之围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终于打败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
王翦摇摇头,跟自家儿子说,“为人臣子就要谨守本分,千万不要做一些惹人怀疑之事,韩信彭越此举便是在刘邦的底线上蹦跶,也不怪刘邦要除掉他们。”
第58章 汉初人杰
【汉六年,刘邦大封功臣,未被受封的人议论纷纷,刘邦听到风声便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危言耸听道:“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不信,“天下初定,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布衣起兵统一天下,可是您做了天子分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您亲近的人,其他人怕您不分封他们,自然会心有忧虑。”刘邦向张良问计,张良就提议让刘邦先分封自己最讨厌的人,其他人知道了自然就放心了。】
这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事,汉宫中的君臣都有些不自在,刘邦看出他们的拘谨,当即招呼众人道:“诸位,接着宴饮。接下来天幕讲解的就是未曾发生之事了,若不是天幕,吾等那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的未来啊。诸位放心,天幕所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朕不会用未来的罪过降罪于诸位爱卿的。”
群臣心下稍安,纷纷向刘邦敬酒,维持着其乐融融的君臣之情。
【要说刘邦最讨厌谁,那非雍齿莫属了,雍齿本来是沛县的豪强,一贯看不起像个混混一样的刘邦,多次羞辱他。后来刘邦起兵占据沛县,雍齿迫于形势跟着刘邦,但他内心深处根本看不起刘邦,一有机会便投靠了魏国,连带着他镇守的丰邑也归了魏国。】
【刘邦三次攻打丰邑都没有打下来,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公元前206年,诸侯会师灞上之时,雍齿又以赵国将领的身份投靠了刘邦。】
【刘邦为了安群臣之心,封雍齿为什邡侯,位列开国功臣五十七名,比张良的六十二位还要高。于是群臣都放心了,“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
“张良不是汉初三杰吗,怎么才排到六十二位?”
“张良毕竟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他原本是韩王成的臣子,是韩王借调到刘邦麾下的,自然不能跟萧何、樊哙等人比。”
“况且,枪打出头鸟,张良多聪明,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刘邦让张良选择封地,张良选了他们初见的留地为封地,就是提醒刘邦不要忘记初见的情谊。”
“不论张良排在多少名,我们最熟悉的依旧是汉初三杰。”
【张良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成功缓和了群臣的矛盾,让刚刚建立的大汉避免了一次危机。】
【汉朝建立后,张良以自己身体多病为由,闭门不出,躲避汉初的政治斗争,他求仙问道,辟谷仙游,功成身退。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唐朝设立的武庙十哲中张良位列其中,在宋代依旧配享武庙。明清两朝的历代帝王庙中,张良以功臣之身配享其中,历代祭祀不断。】
张良掐指一算,按着天幕的公元纪年法,自己的年龄将近古稀,算是善终了。
张良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就可以用看热闹的心态好好欣赏天幕了,就在这时,他看到评论区出现了一连串的金色字迹……
评论区(金色文字)
“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胡曾: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真德秀: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其人品在伊、吕间,其才如管仲,惟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王安石: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苏轼:“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见到有这么多后人称赞自己,张良心中很是高兴,只是这个苏轼是不是太特立独行了些。圯上老人的故事多半是他后来编纂的,他是不想做伊尹、姜太公吗,是没有这个机会啊。
若是他能成为韩国丞相,哪里需要行刺客之事。如今有机会成为秦皇的重臣,施展抱负,青史留名,扪心自问,他还是很心动的。
金色文字划过很久后才有白色文字战战巍巍的出现。
“上面的大佬都是中文系的吗?”
“突然感觉这个直播间平均文化好高啊,我都看不懂了。”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语C一起发言,你们是在组织什么活动吗,加我一个。”
“毕竟是张良啊,年轻时候是美强惨的代表,老了也能逍遥自在,绝对的历史区顶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与张良媲美的只有诸葛武侯了。”
其实,天幕下平行时空之人只是觉得天幕的讲解太过克制,根本没有讲出张子房的神奇之处,张子房的功绩岂是这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
秦朝咸阳宫中的群臣对张良那是羡慕嫉妒恨,他们也想得到这么多后人称赞,也想享受后世的香火。毕竟听天幕的意思,他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啊……
【除了汉初三杰之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还有很多文臣武将,他们如同满天繁星,一同照亮了汉初的天空。】
【第一位便是曹参,他出身沛县,在秦朝时只是一个管理监狱的小吏。后跟随刘邦起兵,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多个县城,身上的伤口多达七十多处。大汉建国后,曹参以功被封为平阳侯,位列功臣榜第二位,仅在萧何之后。】
【他虽因战功封侯,但其文治一样不俗,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他自认为能力不如萧何,严格遵守萧何定下的规章制度治理国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史称“萧规曹随”。】
身在齐国的曹参,作为齐王刘肥的相国却并没有多么繁忙,曹参执政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我无为而民自治”,他有大把的时间观看天幕。
天幕提起他后,身边人都在为其庆贺,毕竟无论是成为丞相,还是最后得到善终都值得一贺。但曹参却有些忧虑,为另一个自己忧虑,一旦被天幕提起姓名,沛县的曹参便不能置身事外了。
沛县,刘季萧何看向曹参,刘季嘻嘻哈哈道,“天幕终于提到了你,看来跟我等进京的人又多了一个。”
萧何也叹道,“曹兄之才终不会被埋没了。”
曹参无奈道:“听天幕的话音,沛县这些老兄弟一个都不会少,咱们都能去咸阳了。”
樊哙等人面面相觑,不知此事是喜是忧。
始皇吩咐蒙毅记下曹参的名字,到时候与刘邦萧何一起带回来。
【陈平,魏国户牖邑人,幼时好读书,有大志,他曾主持乡间祭祀后的分肉,陈平把肉分的十分均匀,得到乡里众人称赞,陈平却感慨道:“若是我有机会主宰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公平称职。”但很可惜,在秦朝的统治下,他没有出仕的机会。】
陈平的夫人张氏正在院中料理菜地,听到天幕的话,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她看向坐在一边奋笔疾书的陈平,“郎君,天幕说的不会是您吧。”
陈平洒然一笑,“夫人才听出来,我可是早就察觉了。”
他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学识,只要有一个机会,他定能一飞冲天!
听到张良的故事时,他便有所怀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陈平,于是,他将自己能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
张氏有些担心:“天幕说您是汉初的功臣,秦皇会不会……”
陈平却不担心,他安抚夫人道:“夫人稍安勿躁,天幕提到这么多人,陛下还能都杀了不成,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大秦军士来请我们前往咸阳了。”
始皇难得反省自己的国策,他说道:“大秦的政策居然有这么大的问题,如此多的贤才遗落乡间,难怪会人心不稳。”
其实,大秦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招揽贤才的政策。军功爵制是武将的上升之路,但更多的武将是家族渊源,世代在大秦为将。
比如以王翦、王贲为代表的王家;以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三代祖孙接替的蒙家;还有小将李信的李家,他的祖父是陇西太守李崇,父亲是狄道侯李瑶……
而文臣则多是自行举荐的,他们自己找到门路向始皇投递自荐书,始皇看完后决定要不要用他,但能找到门路的人终究是极少数。如韩信、陈平、萧何这样的人根本无人举荐。
有识之士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抱负,在大秦没有出路就会产生不甘。若是社会稳定他们不一定能出头,但秦末乱世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陈平年轻的时候很穷,又不事生产,只能帮人主持婚丧嫁娶赚取糊口的报酬。到了娶妻的年纪,富裕人家不想嫁他,穷人他又看不上,直到一个叫张负的人相中了陈平。他有个孙女嫁了五次丈夫都死了,没有人敢娶她。张负见陈平虽然家徒四壁,只能用一个席子当门,但他的门外却有很多达官贵人的车马印记,他认为陈平这样的人定会有出头之日,便将自家孙女嫁给了陈平。】
身在魏国乡间的陈平刚刚娶了张氏为妻,这下子附近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天幕说的人是谁了。
他们不敢置信,那个终日游手好闲的陈平居然也能青史留名。
有心思活络的人已经想着怎么跟陈平打好关系了,有的人却与陈平仇怨颇深,深恐陈平将来报复。
【秦末大乱后,陈平先是投奔魏王,后来又投入项羽帐下。刘邦还定三秦后,殷王司马卬背楚降汉,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率军攻打司马卬。最终陈平不敌刘邦,殷地还是归了汉王,项羽迁怒于陈平等人,要将他们都杀了泄愤。陈平担心被杀,便挂印封金,悄悄溜走了。】
蒙毅嗤笑一声:“这陈平也是项羽送给刘邦的啊。”
【陈平见到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命他为都尉,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一个刚刚投靠的新人凭什么压在我们头上。他们纷纷说陈平品行不端,贪图贿赂,这种人汉王您可不能信任啊。】
【刘邦本就多疑,如今三人成虎,他更加怀疑陈平的忠心。这种时候,有的主君会选择打压疏远,让手下与自己离心。刘邦却选择直接质问陈平,让陈平解释清楚。“你原本是魏王手下,后来投靠了楚王,现在又来到我的麾下,我如何能相信你?”请开始你的表演——】
第59章 汉初人杰
【面对刘邦的质问,陈平不紧不慢的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是不同的。我在魏王手下,魏王没有用我,我就离开他去帮助楚王,可惜,楚王也不肯信任我,我这才来投奔大王。我身无分文来投靠您,若是不接受那些财物怎么为您办事,您若是介意的话,我可以将所有财物都交出来,只求您给我一条生路,让我回老家吧。”】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陈平先是将魏王、项羽与刘邦对比,不着痕迹的拍了刘邦的马屁。又说他接受贿赂是迫不得已,是为了更好的帮刘邦做事,这样坦诚的态度果然得到了刘邦的好感。其他将领注定要失望了,陈平再次官升一级,专门负责监督诸将,死死地压在他们头上。】
【此后,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安定天下,成为刘邦身边重要的谋臣,对汉初政局影响深远。】
汉高祖刘邦默默数了数,好像不太够,“曲逆侯可知天幕说的六出奇计是哪六次?”
陈平将自己的计谋在心里过了一遍,既然天幕说是奇计,必定是有重大作用的,怎么算都还少两次,“臣也不知,想来是未发生之事。”
【第一计:捐金行反间。】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长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走投无路的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却不肯答应,他一心要打败刘邦,一雪彭城被破之耻。这让刘邦十分忧虑,就在这时,陈平献计,用四万斤黄金买通了楚军将领,让他们散播谣言:“在项王麾下,亚夫范增和钟离昧将军的功劳最大,但却没有被裂土封王。他们对项王很不满,已经跟刘邦约好了,要合力消灭项羽,瓜分他的土地。”】
【这样的话传到项羽耳朵里,他居然真的相信了,他将钟离昧隔绝在楚营重大事件之外,甚至怀疑范增与刘邦私通,疏远了范增。】
蒙恬回忆之前的故事,“若是没记错的话,鸿门宴上便是这个范增一心要杀了刘邦吧,他怎么可能与刘邦私通!”
王绾叹息道,“因为流言便随意怀疑心腹之臣,其他人定会离心。”
赵国灭亡才过去多久,李牧的事迹都没听说过吗?
【只是怀疑疏远完全不能让陈平满意,陈平施展的可是连环计。一次,项羽派使臣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了精美的菜肴,并在席间多次询问范增的近况,还暗示使者有没有为范增传递什么消息。使者憨憨的说:我们是项王派来的,不是亚夫派来的。陈平故作吃惊,随后,他派人撤去了精美的酒席,上了粗茶淡饭,使者的待遇直线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