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怕是根本不知道韩信与赵军交战的详情,不然他不会这么轻视韩信的。”
“兵法就放在那里,谁都能看到,真正军神是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将其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的军神刘伯承元帅三次在七亘村伏击日军,一个计策连续三次运用到实战中,打得日军找不到北。”
“韩信早期的兵法也是相似的,利用敌人对自己的轻视,示敌以弱,再用奇谋一招制敌,以弱胜强,不愧是后世兵书都要按着他的实战来写的男人。”
秦咸阳宫
文臣武将已经将韩信与龙且的交战态势画了出来,他们在模拟双方的行军路线,兵力布置,还分成两拨进行兵棋推演。
可是,他们的推演还没出结果,韩信已经一战歼灭楚军,杀了龙且。
王贲感叹:“不愧是下一个武安君啊。”
我们还在想着你来我往的交战,消耗对方实力,韩信已经打完了。
少年韩信将天幕的信息记下来,面对小伙伴的惊呼赞叹,他心中毫无波澜,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吗!
【韩信在军事上的实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但他在政治上的小白也即将展露无遗。韩信一连灭掉魏、赵、代、燕、齐这些诸侯国,平定整个北方后,他向刘邦上书:“齐国反复无常,又与楚国接壤,为了稳定齐国的局面,不如设置一个代理齐王管理此地,至于人选,我就当仁不让了,我在这里兵力最强,可以镇压住周边的所有力量。”他一片赤诚,坦坦荡荡,但看到信的人却不会这么想。】
【当时,刘邦依旧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他见到韩信的上书,自然十分恼怒,破口大骂:韩信趁着自己危急时刻要挟自己,竟然想要自立为王。这时,张良陈平暗中踩了刘邦一脚,提醒他如今汉军形势不利,还要靠韩信打开局面,若是不答应他的要求,他自立为王,在楚汉之外多了一股力量,那我们可就更危险了。】
【刘邦立刻醒悟过来,口风一转,能屈能伸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啊。”韩信得到了他想要的诸侯之位,但也彻底上了刘邦的黑名单。】
秦朝群臣都无语了,不说情商满点的王翦老将军,便是年轻小将李信也啧啧称奇,“这人若是不被忌惮,我的李字倒过来写。”
一向被人认为是低情商的白起叹道:“这可真是一个昏招,若是忠心便表现出来,若是想要自立就不必假惺惺的逢迎汉王。韩信的所作所为就是在两边横跳,得不偿失。”
秦始皇终于确定了一件事,天幕说的没错,韩信当真一点都不懂政治规则,他觉得自己的功劳能得到一个王侯之位,但这种事却不应该他自己提出来。政治上的事,哪有那么多公平,你以为是卖东西呢,还能等价交换。
始皇默默道:“韩信还是做一个大将军吧,他不适合进入朝堂,只适合征战四方。”
扶苏道:“他若是遇到父皇这样的主君就不必担心这些问题了,可惜刘邦自身势力不够强,自然容不下比他还要强大的韩信。”
淮阴侯韩信呆呆地看着天幕:原来这个时候,我就做错了吗?
若是不想要我做齐王,那你直接说啊,难道我还会反叛吗?
【龙且战死后,项羽终于有了些恐慌的情绪,但他抽不出手攻打韩信,只能派出使者前去游说。使者武涉规劝韩信:“刘邦多次落在项王手上,是项王的怜悯才让他活了下来,但他一脱身就立刻攻打项王,这种人不讲信用,不能共事。现在楚汉相争,但决定成败的却是您,您帮项王,项王赢,帮刘邦,刘邦赢。如果项王今天被刘邦杀了,明天就会轮到你。”】
“说的好精准,楚汉相争,刘邦防守的很艰难,全靠萧何在后方供应粮草兵员,补充损失。项羽也不轻松,因为他没有一个萧何帮忙稳定后方,原本能帮他的范增已经被他气走了,他的消耗短时间补不上来。韩信就是打破平衡的那个外力,只要他做出选择,胜利的天平就会向他所在的那一方倾斜。”
汉高祖刘邦身子微微前倾,听得更加认真,这段历史是他不清楚的,他只知道项羽的使者曾接触过韩信,但并不知韩信的回应,这也是他心里的一根刺。
【可以说,这个时候,天下归谁,韩信说了算。所有人都在等着韩信的选择,韩信最终选择了汉王刘邦,他说:“当年我在楚国,只做了一个执戟郎,我的计策谋划,项王一概不用。而刘邦却封我为上将军,将自己的衣服让给我,将自己的吃食分给我,对我言听计从。我不能背叛汉王的信任。”】
蒙恬叹道:“韩信坚守忠义,至始自终忠于刘邦,但他不知道,他和刘邦不可能共富贵了。”
扶苏也赞同道:“韩信此人重视恩义,他是能为自己认可的主君效死的人。”
蒙毅道:“他看中这些小恩小惠,却看不清天下大势。”
【事后,蒯彻劝他说,“楚汉两方阵营都困在荥阳,不得寸进,不如让他们同时存在,您和他们三分天下,凭借您强大的军队定能统一天下。”韩信却说:“汉王十分信任我,视我为肱股之臣,我听说,乘坐他人的车子,就要承载他人的祸患,穿着他人的衣裳,就要怀揣他人的忧患,吃了他人的食物,就要为他人的事业效死,我不能背信弃义。”】
【蒯彻都无奈了:“大王平定了整个北方,功高震主,天下无二,即便回到汉军,刘邦也不会信你,到时候你还能去哪里呢?”韩信思索再三,还是没有背汉自立,他相信汉王的信义,相信凭借自己的功劳就应该被封为齐王,但是他也没有遵守刘邦的命令去和刘邦会师。】
“蒯彻和范增肯定有共同语言。”
“蒯彻也被韩信气走了吧,后来他装疯卖傻做了一个巫师。”
“他说了这样的话,刘邦不可能容的下他。”
第52章 汉初人杰
正在各地逃亡的蒯彻:“若将军当日听了我的话,今日还能做高高在上的齐王,我也不用四处躲藏,不敢见人了。”
淮阴侯韩信也不由得感慨:“悔不听蒯彻之言!”
汉高祖刘邦讪讪的说,“韩信国士无双,朕自愧不如。他先是提出了汉中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战平定三秦,又对天下大势预测极其精准,眼光独到。在军事上更是天下无二,背水一战,水淹三军……平定整个北方大地,又趁着朕虎落平阳之时以齐王之位要挟……谁能想到这人居然真的没有反心啊。”
吕雉瞥了他一眼,看得出他心里有些动摇了,但这点动摇不足以让他改变自己的想法。
毕竟韩信已经不是齐王,也不是楚王,只是一个没有兵权的淮阴侯。他们之间的裂痕已经存在了,谁又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日的齐王韩信没有反心,如今的淮阴侯韩信却对刘邦满腹怨言。
看到韩信的选择,始皇莫名想起一人,那人就是荆轲。虽然一为刺客,一为大将,但此二人有一点很像,都是背负忠义,坚守道义,如同百年前的士人一样。
那时的人是什么样子?有个最经典的例子,尾生抱柱而死。
尾生与人相约于河桥之下,那人迟迟未到,但是河水却涨了上来,尾生坚守约定始终不肯离去,最终抱着柱子淹死了。
春秋时的义士豫让曾投在晋大夫智伯门下,智伯以国士待之,后智伯在权力斗争中被赵襄子杀了,豫让一心想要为主君报仇,他担心被人认出来,就吞炭改变自己的嗓音,毁掉自己容貌,扮成乞丐流落街头,等待时机。
那时的士人有一种最朴素的信义观,重义轻利,答应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即便有天大的利益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
这种人只要认可了自己的主君,就能得到他们全部的忠心。
始皇终于下定决心,将韩信当做大秦下一代大将军培养。至于韩信的意愿,相信只要他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就会对从不杀功臣的始皇好感爆表的。
【汉五年,刘邦趁项羽没有准备,突然对项羽发动战略反击,他命韩信从齐地出发,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项羽。可是,韩信和彭越都没有前来会师,刘邦被楚军打的大败而归。为了安抚韩信彭越,张良出谋划策,给韩信增加了大片封地,又封彭越为梁王,二人这才出兵。】
“这又是一个昏招……”
“叮!彭越登上刘邦黑名单。”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刘邦虽不拘小节,但大事上从不糊涂。”
【韩信从齐地南下,攻占楚国都城彭城,和淮河流域大片地区,兵锋直指项羽侧翼。彭越也从梁地出发,九江王英布从城父北上,刘邦也趁机东进,汉军三面合围楚军,项羽只能被迫向东退往垓下。】
天幕上出现了这场大战的形势图,代表汉军的红色箭头,代表项羽的蓝色箭头,红色箭头三面合围,将蓝色压缩在一个小点上。
【汉军与楚军决战于垓下,这是决定胜负的一战,是楚汉最后一战。汉军由韩信统帅,共计三十六万,楚军由项羽统帅,只有十万人。韩信与项羽这两个同时代最耀眼的明星终于等到了宿命的一战,这一战将一决高下,败者身死名灭,胜者便是这个时代最强的军神!】
【两军交战,各有胜负,但汉军人多势众,项羽终究无法力敌,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
楚军大营,项羽正在饮酒,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只有英雄末路的孤寂与凄凉。这时,一个美丽的女子走上前来,为他斟酒。
突然,营外四面八方响起了楚地的小曲,项羽以为楚地已经尽数被刘邦夺了去,而自己彻底失败了。
项羽看着眼前的美人,想到自己的境遇,怕是再也护不住她了,不由得悲从中来,放声高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两人默默垂泪,相对无言。
不多时,美人拭干眼泪,抽出了身边的宝剑,为霸王献上一舞,只听她唱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最后,她将宝剑横在自己的脖颈上,看了霸王一眼,横剑自刎,香消玉殒。
“虞姬!”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这是韩信与项羽唯一一次正面交战,项羽被几十万大军包围,粮草耗尽,只能带着八百骑逃出重围,汉军在后紧追不舍,项羽一路斩将夺旗,杀的汉军人头滚滚,等他逃到乌江时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乌江亭长劝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无数江东子弟等着项王带他们东山再起。但项羽心气已尽,他觉得,这次失败不是自己的指挥有问题,而是因为天意,是天要亡楚,因此不肯回到江东。】
汉军已经追了上来,项羽横刀立马,一夫当关,数万汉军不敢上前一步。项羽知道自己难逃一劫,只想在最后时刻多杀几个敌人,他一人一刀杀了数百人,汉军畏惧踌躇不前,看项羽的眼神满是恐惧。
项羽哈哈大笑,他不想将自己的性命交到这些人手里,他要以一个王者的身份赴死,于是便拔剑自刎了。
刘邦对项羽的悬赏高达万金,项羽死后,无数汉军争相抢夺项羽的尸体,有十多人死于推搡踩踏。
天幕上的画面在一把大火中重归宁静。
“项羽确实是个英雄人物,但这个英雄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却是灭顶之灾。”
“不只是因为战乱,还因为项羽无节制的屠城,杀俘虏。”
“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能收获的只有畏惧,又有谁会真心追随他。”
“即便项羽真的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再次跟他起兵。”
“从秦始皇去世(前210年)到刘邦称帝(前202年),短短八、九年时间,天下少了一多半人口。”
这个对比太过触目惊心,有人哀叹于人口的骤减,有人惊叹于时间流逝,波澜壮阔的楚汉相争居然只有这么短的时间,两个大一统王朝秦汉的交替还不到十年!
秦朝咸阳宫君臣再次遭受会心一击。
始皇只觉得心好痛,胡亥呢,他要再揍他一顿出出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心有所感,这首五言小诗言辞简洁,却又慷慨激昂,不知是何人所做。
“失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多次被天幕提到是很高兴,但我想要的是出将入相,匡扶社稷,不想只留下几首诗文啊。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后世居然还记得我的诗。
杜牧:你是不是针对我!
王安石:有感而发,有感而发……
天幕下的人看着评论区的热闹,不由得感叹,不愧是西楚霸王项羽,仅仅是怀古诗都能打起来。
也有很多人不甘示弱,将自己的诗文亮出来。
李白:“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作为在项羽之死上出了一份力的当事人,汉初群臣也是感慨万千。
陈平:“项王礼贤下士,所以有很多人依附他,但他是却不能知人善任,赏罚不明,只相信自家的亲人,依附他的人就会纷纷离去。”
王陵:“陛下虽然对人态度轻慢,但却赏罚分明,对功臣十分优厚。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的人被他忌惮,打了胜仗也不想奖励部下,所以才会失去人心。”
有人偷偷的打量着王陵,没想到你这老小子这么会拍马屁,汉王对功臣优厚!你这话敢当着韩信的面说吗?
陛下有需要的时候会大方的给功臣封侯拜将,但一旦腾出手来,等着他们的就是一个个被削。主打一个实用主义!
司马迁,“项羽以霸道征服天下,却不讲信义,以下犯上,放逐义帝,不得人心,他的失败不是天意,都是他咎由自取。”
苏洵:“项羽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先秦的人都是第一次了解项羽其人,与后世复杂的感受并不相同。
扶苏请教始皇:“父皇,您怎么看项羽此人?”
始皇:“是个英雄,只是更适合做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不适合参与政治。他与韩信一样,被刘邦、张良、萧何等人耍的团团转。”
扶苏:“那……父皇要招揽他吗?”
始皇:“扶苏,你要记住,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只要朕想用的人,他就要乖乖为我所用,若不然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扶苏心里虽然不赞同父皇随意杀人,但他也不想当众反驳父皇。天幕上那个扶苏的经历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在他重塑三观之前,可能都无法坚持自己的主见了。
少年项羽沉默了,他没有想到这就是自己的结局,英雄末路,自刎而死!
项梁及时拍醒了他,“阿羽,不要胡思乱想,这是另一个人的结局,但绝不是你的。”
项梁心中的天平又向秦皇倾斜了一些,若是终究不能复兴楚国,他也要为项家子孙后代寻一条出路啊……
第53章 汉初人杰
【西楚霸王项羽就这样死了,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说,也留下了英雄陌路的遗憾。】
【此战后,韩信的名号响彻天下,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刘邦来说,韩信的作用就是制衡项羽,如今项羽都死了,留着韩信还有什么用。天下诸侯尽归汉王麾下,他已经不需要一个能横扫天下的兵仙军神了。】
始皇叹道:“刘邦韩信都没有退路了,他们之间必有一死。”
王翦叹了一口气,“为人臣不知进退,岂能见容于君王!”
当年,他带着秦国绝大部分兵力在楚国与项燕对峙,以慢打快,稳扎稳打。他知道始皇信任他,但这份信任是不能考验的,所以他时常上书给始皇讨要金银田宅,就是想让陛下安心。陛下也明白他的用意,始终没有对他产生怀疑。
君臣之间一旦出现裂痕,身为臣子就必须退一步,让君王放心,不然你只能站在君王的对立面。
韩信自以为功劳极大,却不知人心难测,功高震主!
少年韩信攥紧了拳头,虽然天幕说了这么多,但他依旧想不明白自己的到底做错了什么。自己有这么多功劳,换了一个齐王之位不行吗?项羽都是自己打败的,难道不应该更进一步得到更多的封赏吗?
刘季:“以后见到此人,乃公定要教教他如何与人相处,不然,怕不是被人卖了还要给人数钱。”
萧何:“你确定,他见到你不会先揍你一顿。”
他们已经能预见韩信的结局,除非他毅然决然的谋反,不然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楚国灭亡后,刘邦来到韩信军中,夺了他的兵权,将他改封楚王,都城下邳。】
“第三次了,事不过三啊!”
“刘邦已经不想忍耐下去了,韩信还对此一无所知。”
【韩信衣锦还乡,与他离开之时仅仅过去了七年时间,他已经从一个落魄蹭饭的穷小子,变成了楚地的王!以前嘲笑过他的人都不敢前来相见,但他却将带给自己胯下之辱的屠夫封为中尉,送给一饭之恩的漂母黄金千两,又给了曾经蹭饭的亭长一百钱,还嘲讽他“做善事有始无终。”】
亭长:……
我就不该烂好心给你饭吃!
亭长妻子:“要不我们去跟韩信道个歉,就说都是我妇道人家见识短,让他大人不记小人过,不要为难我们。”
亭长哼了一声:“道什么歉,我们本是好心,结果好心没好报。再说,天幕已经透露了他的未来,将来的事情已经改变了,大秦不会那么快灭亡,韩信想做王侯怕是没有机会了。”
亭长内心也有些担心,但他不想让人以为自己是趋炎附势前倨后恭之人,大不了以后躲着点韩信就是了。
【项羽的部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好,项羽死后,他前来投靠,韩信收留了他。】
【此事很快就被刘邦知道了,刘邦与钟离昧本就有仇,再加上身边之人的劝谏:韩信与项羽的部下纠缠不清,是不是也想谋反!这种事不能细想,刘邦本就忌惮韩信,又有钟离昧这个导火索,于是,刘邦下定决心,剪除异姓王!】
【陈平提议:“陛下的兵将皆不如韩信,不能贸然前去抓捕,不然韩信定会反叛。”于是,他们设了一个圈套,刘邦前往云梦泽巡游,到达陈县之时命所有诸侯王来见,等韩信前来觐见时,一举将其拿下。】
【韩信也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他想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又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问心无愧;想直接去觐见刘邦,又怕有圈套,来回摇摆,踌躇不定。他的幕僚提醒道:“陛下忌惮您是因为钟离昧的事,只要杀了钟离昧,陛下就没有借口找您的麻烦了。”韩信深以为然。】
扶苏:“既然已经收留了故人,为何要半途而废,这样一来,不仅不能解除刘邦的怀疑,还会让身边之人寒心。”
蒙恬摇摇头,“这个韩信总是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选择。”
当初打下齐国,他就不应该自请封王。后来既然决定了留在刘邦麾下,就应该积极响应刘邦的号召,不能给人拥兵自重的嫌疑。如今已经被夺了兵权,改了封地,要么起兵造反,轰轰烈烈的争一个结果,要么安分守己,谨守为人臣的本分,不能摇摆不定。
【韩信去找钟离昧,钟离昧立刻便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就像是燕太子丹命荆轲刺秦前的樊於期,但他不甘心束手就擒,不甘心用自己的性命去打消刘邦对韩信的怀疑。他据理力争,“汉军之所以不敢进楚国抓你,就是因为我在这里,你若是拿我去讨好皇帝,我死了,你也是自取灭亡。”他大骂韩信“你也不是一个有德行的长者。”说罢,自刎而死。】
钟离昧:……
天下局势风云变幻,我还是等一等再做决定吧。
燕太子丹:这种时候还要把我拉出来鞭尸!
最近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在嘲笑我,都怪天幕……
【韩信拿着钟离昧的头颅去拜见刘邦,被刘邦当场拿下,韩信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只能无能狂怒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回到洛阳后,刘邦将其削去王位,改为淮阴侯。】
少年韩信有些怀疑人生,我对你一片忠心,你却这样对我,这个世界还有老实人的生存空间吗?
【失去权利的韩信与刘邦积怨日盛,不参加朝会,不听刘邦诏令,他觉得自己功劳极大,如今却只能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同处列侯的地位,十分羞耻。一次韩信拜访樊哙,樊哙以跪拜之礼恭迎,却只得了韩信一句“我居然与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一起。”韩信以超低的情商成功得罪了满朝上下,以至于没有任何人为他求情说话。】
本来还有些同情韩信的樊哙:“呵呵,淮阴侯不值得任何同情。”
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对视一眼,他们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情绪,他们恶意满满的想:韩信还是当个无权无职的淮阴侯当到死吧。
萧何叹息一声,淮阴侯太自大了,这种话也是能说出口的吗?
【汉十年,代国丞相陈欷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韩信欲在京城起事响应陈欷,假传召书释放奴隶罪犯,让他们袭击皇后和太子。】
刘邦猛地起身,死死盯着天幕:“陈欷谋反!韩信响应!”
反应过来的诸将纷纷请战,刘邦压下了他们的声音:“先听天幕讲完,乃公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大能耐!”
【此事被韩信的家臣得知,此人素来不受重视,怨恨韩信,便将此事告知了吕后。吕后在宫中设宴,假意庆祝陈欷被灭,刘邦即将还朝。她担心韩信不肯前来,便命萧何请韩信进宫赴宴。】
【见萧何亲自来请,韩信不疑有他,直接进宫。他连樊哙都看不上,更不会想到吕后一个女子居然敢设计杀他。他跟着萧何进了长乐宫,被埋伏的宫女侍卫擒获,当场打死,诛灭三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韩信手中的酒杯脱手坠地,他呆呆的看着天幕,看着茫然无知的跟着萧何入宫的自己……
这就是我的结局!
“呵呵,啊哈哈哈……”
汉宫中,刘邦神色莫名,紧紧盯着皇后吕雉,像是第一次认识她一样。
吕雉已经不再年轻,她的眼角带着皱纹,眉间藏着一模凌厉之气,眼神明亮,神情肃然。天幕的诉说似乎没有给她造成任何影响,她依旧是端庄贤淑的一国之母,端的一副好气派!
天下安定后,刘邦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而刘盈软弱无能,无法担起天下,他想改立太子,大汉不能落得秦朝二世而亡的下场!
可是刘盈是嫡子,是皇后唯一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是皇后最大的依靠,她多次据理力争,串联沛县老臣,力保刘盈,再加上其他皇子年纪太小,这才让他暂时打消了念头。但储君之事依旧像一根刺一样刺在他们夫妻心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说说话了。
此时,看着镇定自若的吕雉,刘邦却突然有了一些堪称惊世骇俗的想法,他觉得他终于找到了能将大汉江山平稳过渡的人。
吕雉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波涛迭起,韩信居然死在了她的手里!那时候她已经有这般能量,能够决定一个功臣的生死了吗?
不,这是刘邦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刘邦在等一个机会,韩信叛乱就是最好的时机,所以萧何才会顺势帮她。
萧何又叹了一口气,这下子,韩信怕是要恨上他了……
【这就是韩信的结局,他没有死在沙场之上,没有死在谋反的路上,反倒被自己一向看不起的女子设计谋杀,想来九泉之下,他也是难以瞑目的。其实,他的性格缺陷早已注定了这样的结果,身为后人,我们只是遗憾于一位兵仙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光彩,一位百战百胜的军神憋屈的死在朝堂阴谋之下……】
【刘邦回来后发现韩信已经死了,他既高兴又有些可惜。当他知道蒯彻曾劝说韩信自立,便将蒯彻抓了起来,要烹了他。蒯彻不愧说客之名,他辩解道:“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并不是因为尧不仁德,只是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所以才会劝韩信自立。”一番话既贬低了自己,又将刘邦捧成了尧那样的贤明君王。说话好听又会来事,刘邦自然不会杀他。】
【纵观韩信的一生,他是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第一流的军事家,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兵法实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他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是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还是难得的战略家,他提出的“汉中对”成为楚汉之争的基本方略。他和张良对汉初的兵书进行整理,留下《韩信》三篇。他不愧“国士无双”的赞誉,不愧“汉初三杰”的美名!】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李渊: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世民: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
第54章 汉初人杰
始皇赞赏道:“韩信打仗机智灵活,擅长以弱胜强,与我大秦的将领大相径庭,待他来到咸阳,你们要与他多多交流,针对匈奴与百越做好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