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终于忍不住了,他将手边的酒爵砸向阶下跪着的刘盈,“蠢货,乃公留给你的江山就让你这样挥霍的吗!你死了一了百了,天下怎么办!你母亲那么大的年纪了,还要为你收拾烂摊子,你对得起你母亲吗!”
吕后在世时能以超强的能力压制重臣和宗室,一旦吕雉去世,朝廷中央定会发生混乱,他几乎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腥风血雨,而这一切都是刘盈没有担当引发的。
【吕后执政期间,政绩斐然,她接过刘邦留下的烂摊子,为了平衡功臣集团与汉室宗亲之间的力量,她引入吕氏后戚作为皇权的倚仗,三方制衡,使得汉初的朝堂重新恢复了安定。】
朝中的官职只有那么多,权利只有那么大,外戚崛起自然会抢占功臣和宗亲的利益。吕雉有所预感,怕是自己一走,吕氏外戚就会被清算。
可是,自己还与其他选择吗?
刘盈早逝,少帝年幼,若是不依靠外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
【吕雉沿袭“与民休息”的国策,无为而治,鼓励生产。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四年,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公元前187年,吕后元年,修改汉律,废除苛法,“除三族罪,妖言令”;“减刑,颁布赎罪法”;制定“戍卒岁更”的制度;废除挟书律。】
刘邦眼前一亮,秦朝亡于苛法,汉朝继承了秦朝现成的律法,虽然节省了制定政策的成本,却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修改律法这是朝廷应该做的,若是他活的时间长些,也会这样做。
萧何等人则迅速将天幕提到的政令记录下来,很多政令都可以直接运用在汉初,一步到位。
这些朝臣对吕后的政治才能心悦诚服,一致认可了天幕所言,皇后才是陛下基业真正的继承者。经此一事,便是刘盈失去了太子之位,吕后的太后之位也会稳如泰山!
第65章 汉初人杰
秦朝咸阳宫也是同样繁忙的景象,张苍的刻刀都快要冒出火星了,刻好的竹简摞的比人都高。听说墨家研究的书写工具有了进展,下朝后就去墨家工坊看看,定要督促他们加快研制。
始皇、李斯等人自然也能看出这些政令的作用,扶苏两眼放光,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吕后颁布的都是安抚民心,与民休息之法,只要能坚持下去,天下定会归心。”
李斯:“汉初的社会环境与大秦有所不同,大秦与六国有深仇大恨,汉朝却算是为六国复仇,在我大秦实施这些政策需提防六国遗贵从中作梗。”
始皇:“汉朝也不是全无隐患,刘邦分封了不少诸侯王,与功臣集团抗衡,这些诸侯王也会对中央政策产生掣肘。既然汉初能执行下去,在我大秦也能做到!”
始皇对天幕介绍的吕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才能不输一般男子的女子。他能为巴清修怀清台,褒奖巴清为大秦做出的贡献,如今也不会吝啬一个官职。
至于男女之别更是不会在意,在始皇心里只有有用之人与无用之人,吕雉于国有用,便能得到他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吕后继续重农的国策,却也逐步放宽了对经商的限制。刘邦在位时曾规定商贾不能穿丝织品,不能乘车,课以重税限制他们的经商活动,激化了社会矛盾。吕后解除了对商人的歧视,新建长安西市,使长安成为汉朝经济活动中心,后来还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高后二年吕雉整顿币制,运用国家权力对货币经济进行管控,稳定了币值,平衡了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
商业上的变革让秦汉之人皱起了眉头,便是天幕下的其他朝代也不尽赞同,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是基本国策,商人拥有太多的财富,就会吸引部分人口成为商人,会抢占农业的绝对地位。
因为生产效率的低下,土地产出也极其落后,如果没有足够的农业人口,根本养不起朝廷官僚和军队。
再则,商人拥有财富就会谋求政治地位,官商勾结,贪污腐败,这是自古就有的问题。因此,压制商人成为封建社会的共识。
【在对外关系上,吕雉也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素养。汉惠帝四年,刚死了阏氏的冒顿单于送来一封国书,其中言辞极为不敬,上面写道:“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意思是说,我的阏氏死了,你的丈夫也死了,我们两个鳏寡孤独的人正好可以在一起,两全其美。】
吕雉双眼冒火,呼吸急促,这样的侮辱她可忍不了,她正要呵斥冒顿无礼,便听到身边的刘邦暴起大骂道:“冒顿小儿胆大包天,乃公***你***……”
刘邦将自己能想到的脏话一股脑倾泻出来,满朝文武都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堪忍受,这些污言秽语也为他本就不怎么样的风评蒙上了一层阴影。
吕雉难得对他笑了笑,甚至安抚道:“这些事尚未发生,陛下不必太过愤怒,天幕曾说过弱国无外交,于大汉而言,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拥有尊严。臣妾是大汉的国母,为大汉承受羞辱也是臣妾的本分!”
一番话说的极为敞亮,让刘邦大感欣慰,“娥姁,委屈你了!”
文景二帝都不堪忍受这种羞辱,但他们能如何呢?实力不够,只能任由匈奴在北方肆虐,甚至一度打到大汉都城,将战火燃烧到中原腹地!
武帝刘彻也拍案而起,他本就是天之骄子,受不得半点委屈。自从成为天子后,便将高皇帝的白登之围,高皇后的书信轻薄当作自己的责任——大汉定要在他的统治下一雪前耻,彻底消灭匈奴!
“仲卿,去病,匈奴是我大汉的心腹之患,一日不除,便如鲠在喉,不得安宁!为了高皇帝高皇后一雪前耻,为了北地的百姓生活安宁,为了再不会有远嫁的汉室公主,朕拜托二位了!”
卫青,霍去病忙行礼道:“臣定誓死报效,不负陛下所托!”
其他武将眼巴巴的看着上首的三人,他们也好想听陛下说一句“拜托”啊!
他们下定决心,下次出征,先从不迷路开始……
【这样的奇耻大辱,吕后自然十分恼怒,樊哙请命出征,“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却提出,汉初与匈奴之战中从未占到便宜,我们打不过匈奴。而且匈奴人野蛮不讲礼数,我们也不必为了那些禽兽的话而动怒。】
【吕后用自己的理智压住了愤怒的情绪,身为大汉的掌权者,她不能意气用事。汉军实力不足,无法战胜匈奴,这是事实。贸然出兵,不过是激怒匈奴,除了引发大战,没有任何益处!】
【最终,吕后听取了季布的意见,言辞谦卑的回信:“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感谢单于的惦记,但我已经老了,你若是见到我怕是会污了眼睛。大汉愿意送上一些礼物,作为赔礼道歉。】
【冒顿看到书信后,不知是真的后悔了,还是见挑衅没有起到作用,便就坡下驴,翻过了这一页,遣使道歉说:“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我不懂中原的礼节,还望陛下见谅,并顺便献上马匹,继续维持和亲。】
“一定是挑衅,冒顿单于怎么会做没有意义的事呢,这封信如果能引来汉军出兵,他又能趁机得些好处,即便没有成功,也没有负面影响。”
“不止这一次,此后冒顿多次在边关挑起战火,而汉朝只能被动防御。”
“吕后在这件事上的处理超过了百分之九十的掌权者,只有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始终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刘邦对自己的皇后也产生了钦佩的情绪,身为掌权者能够忍受屈辱,积蓄力量,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刘邦越发觉得自己灵光一闪的想法很不错,既然儿子都不靠谱,不如将吕雉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按照天幕的说法,他还有五六年的寿命,培养皇后,可比等待将来的汉文帝长大要容易得多。
皇后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汉天下,只要能将天下平稳的交接到下一代手里,他不介意给皇后更高的权利。
【自从周朝的宗法制建立后,嫡长子继承制应运而生,从此女性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权利。在古代,女子的权利一般来源于其丈夫儿子,刘邦死后,吕雉以孝道压制刘盈,掌握朝政大权。可是刘盈一死,吕雉却即将失去手中的权利!】
【为了保住自己拥有的一切,吕雉大肆分封诸吕为王,又将吕家女与刘家子联姻,她天真的以为这样亲密的关系能保住吕家。可惜此时,她的两位兄长都已经死了,剩下的吕家人没有能担当重任的人才。为了与丞相为首的功臣集团抗衡,吕雉还提拔宦官,给宦官封侯。这些举措加剧了汉初的权力斗争……】
刘邦叹息一声:“娥姁,这一步走错了!联姻算什么,便是有了儿女也没有用,权力斗争中,非黑即白,没有转圜的余地。”
吕雉却轻声道:“可是,那时的我又能做什么呢?”
刘盈死了,少帝年幼,我也老了,除了依靠吕家还有谁会帮我?
【吕后临终前,又让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希望能保住吕家的富贵。但在吕雉死后,后戚势力式微,与其捆绑的皇权失去了制衡功臣集团与汉室宗亲的力量。功臣集团与汉室宗亲联手,以刘邦立下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名,对吕氏展开了一场政治清洗,齐王刘襄发兵于外,周勃陈平响应于内,吕氏诸王都被诛灭,嫁到刘家的吕家女也被杀害,刘盈的儿子都被认为非其亲生,失去了政治地位,吕雉的谋划终成泡影。】
吕后咬紧了牙关,亲眼看到在她死后,吕家受到的清洗,她将愤怒的目光转向陈平周勃,周勃认为自己没有做错,现在刘邦还在呢,吕后也不能将自己怎么样。陈平却很识时务的跪下请罪,“臣僭越,请陛下皇后降罪!”
刘邦将目光转向吕后,显然是要看她的决定。
吕后还能说什么呢,是她先将吕家放在了不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德不配位,必遭其殃!若是她怪罪陈平,刘邦是不是也能用戚姬刘如意等人的下场来惩罚自己!
她没有立场怪罪陈平,不如做个好人,“陈卿不必请罪,一来此事尚未发生,二来吕家所为也有僭越之举,陈卿安定大汉江山,是国之栋梁!这应该就是天幕所称的‘六计安天下’中的第六计吧。”
沛县的吕雉尚未经历世事,对于天幕所讲的事情更像是看别人的故事。
那个吕雉这一生可曾有过欢颜的时刻?
被父亲出卖,被丈夫放弃,被儿子怨怪,死后还要面临亲人被屠戮。虽贵为一国之母,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何其可悲!
她定要走出不一样的前路,她要在史书上留下吕雉的名字,而不是谁的皇后!
始皇恍惚中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赵姬也想要控制自己,但赵姬没有吕雉的政治素养,也没有吕雉的能力。
【两千年来,对吕后的评价两极分化,有称赞肯定,也有鄙夷批评。汉初大将郦寄曾言: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邦统一天下后还没有来得及治理便死了,是吕雉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稳定了满目疮痍的江山。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给了吕后很高的评价“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古代社会,对吕后的批评更是不绝于耳——西汉的皇帝们将吕后陪祭高庙,承认吕后的功绩,却也不断的贬低吕后与惠帝刘盈,只为树立文帝一脉的正统性。】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保证阴丽华的皇后之位,否定前皇后郭圣通,直接将吕后抬出高庙,将薄太后陪祭高庙。】
“吕后真是糟了无妄之灾,死了两百年了居然还能被后人连累!”
“刘秀这事做的太不敞亮了,汉文帝都没有把吕后抬出去,只供奉自己的母亲,你倒是比汉文帝还孝顺呢。”
吕后喃喃道:“薄太后……难道是薄姬!”现年2岁的刘恒居然是将来的汉文帝!
刘邦还有些疑惑,“薄姬?”薄姬在后宫太过低调,他都快忘记她长什么样子了……
吕后心中想着,一个两岁的孩子,若是养在自己膝下,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薄姬总是不争不抢,安分守己的照顾自己的孩子,有戚姬这个嚣张跋扈的女人在前,吕后对薄姬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在后宫安安静静看着天幕的薄姬手中的杯盏瞬间坠地,提前知道自己的未来,对她和刘恒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刘邦定会护着未来的汉文帝,可是后宫阴私,多的是杀人不见血的法子,他又能知道多少。怕是不知什么时候,她与恒儿就要被戚姬磋磨死了!
还有谁能保住自己的儿子?
对了!皇后!
薄姬是个聪明人,她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未对皇后有过丝毫不敬。若是以吕家的未来作为交换,皇后会不会保护恒儿?
不论结果如何,她都要去试试……
东汉初年也因天幕泛起了波澜。
去年,真定王刘杨谋反被诛,刘秀为了安抚河北的地方势力,册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皇后。但他更喜爱的还是原配发妻阴丽华,因为皇后之位的归属,让刘秀觉得对不起阴丽华,这份愧疚让他对郭圣通的感情很复杂,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摇摇欲坠。
既然将来终会被废后,郭圣通痛定思痛做出了决定,她脱下了代表皇后的所有衣饰,自请退位!
她的身体里也流着大汉皇室的血脉,她要保留自己最后的骄傲!
【再后来,只要有太后秉政,那些大臣便会将吕后拉出来鞭尸。直到近代,思想解放后,吕后才得以正名。】
【我们逐渐意识到,吕后对汉初的重大贡献。毕竟若是没有吕后,刘邦一死,大汉面临的便是始皇死后的局面——战乱刚刚平定,诸侯王手中还拥有独立的兵权,百姓也没有归心。权臣与宗室不会服从一个没有能力,没有功绩的小皇帝,大汉也面临着二世而亡的局面……】
始皇心塞的同时眼前一亮,若是汉朝也二世而亡……那多好!
【吕后执政期间,用人得当,为政平稳,与民休息,社会安定,她对待功臣也很厚道,张良、陈平、周勃、灌婴都得到了重用。她拥有了无可辩驳的权力,本有机会登基称帝,建立独属于自己的伟业,但她始终守着刘氏天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她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为大汉初年的国策绘制了蓝图!】
吕雉微微睁大了眼睛,居然还能这样,女子也能称帝!她内心涌起一阵波澜,但她很快便压制了下去。
不行!我没有那么大的威望,也没有兵权,可以代行刘氏皇帝的权利,但不能自己成为皇帝!
这样一想,还挺遗憾的……
刘邦心里咯噔了一下,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
【刘盈的子嗣失去了继承资格,可是皇位总要有人来继承,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大臣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继承人。】
【因为吕后的前车之鉴,他们将母族势力强大的皇子都一一排除了,至于与他们一起发兵的齐王刘襄,乃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他年岁已长,又拥有自己的势力,不会听他们的话,自然也被排除。】
【这样选下来,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刘恒幼年就藩代地,风评很好,他曾亲自为母亲尝药,极为孝顺,他的舅舅没有太大的能力,也没有跋扈的名声,比较低调。在代地为王的这些年,刘恒做的做多的就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勤俭朴素……总之,这是一个好掌控的皇子。】
【于是,在代地做了十五年代王的刘恒就接到了来自朝廷的offer,要他去做皇帝。】
吕雉微微敛目,果然是刘恒……
刘邦见陈平早已跪下请罪,周勃却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恨不得亲自踹他一脚。
怎么着,我大汉的皇帝,还要你们来决定是吧!
按着天幕的说法,刘恒是个不错的皇帝,但这并不能让刘邦高兴。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便会有后来者群起效仿,大汉的皇位继承制就全乱了!
刘邦的预测很精准,两汉被权臣拥立的皇帝比比皆是……
【作为第一个被群臣选出来的皇帝,第一个以小宗继承大宗的皇帝,刘恒的表现,完全出乎了群臣的预料,也为后世的皇帝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范本。】
【刘恒没有被天大的馅饼炸晕脑袋,他冷静的派出自己的舅舅和亲信探查消息,步步为营,生怕一脚踏入陷阱。进京之后更是做足了姿态,三辞五让,确保万无一失才住进了未央宫。】
【成为皇帝的刘恒也没有立刻露出自己的獠牙,他先掌握宫中禁军,保证人身安全,然后封赏功臣,拉拢权臣。又以列侯就藩为名,逐步解除了周勃等开国功臣对自己的钳制,一步步掌控了朝廷实权。】
“刘恒是个体面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抓住把柄,不愧历史上是有名的白莲花!”
刘恒有些疑惑,白莲花?是说自己一尘不染,还是如莲花一般崇高圣洁?
可是看天幕的语气,似乎隐含贬义……
“他的舅舅薄昭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将刘恒当成皇帝,甚至杀了天子派出的使者,刘恒就让文武群臣在薄昭门前哭丧,提前为他送葬,薄昭知道自己没有活路,只能自杀了事。”
薄昭:“……”
薄姬:“兄长!”刘恒在她的怀里玩的不亦乐乎,她想揍他一顿,却下不去手。罢了,还是劝兄长谨慎低调一些吧。
“陈平及时抽身,周勃却不识时务,还想控制皇帝,嚣张跋扈,被刘恒以谋反之罪投入监狱,后来查明真相又将其放了出来,经过这一番折腾,周勃的态度就恭敬了很多,刘恒也获得了宽仁的好名声。”
周勃怒目圆睁,他还坚持自己所做之事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正要争辩喊冤,却被萧何及时拦住了。
萧何暗示他跪下请罪,没看到陈平都跪了那么久了吗!
周勃是个武将,对于政治敏感度不如这些文臣,但他还是听劝的。
“为了与原有的诸侯王抗衡,刘恒封了很多新的诸侯王,让他们彼此牵制,他便能稳坐钓鱼台,帝王之术玩得很溜。”
“他的第一任王后和四个儿子也死的不明不白,都猜测那个王后是吕家女,才会被他先行清理。”
这件事被翻出来,刘恒多少有些不自在,他已经尽量抹掉了代王后和那几个孩子的存在,怎么后世之人还是知道了。
【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废除肉刑,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对诸侯王较为优厚,对匈奴维持和亲。他曾因为要耗费十户人家的钱财,便放弃建造露台,他的宠妃衣裙不得曳地……他的爱民之心不止露于表面,在文帝二年与十二年,两次减免天下一半租税,更田税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免除了全国田税,开放山川田泽,以利天下之民。】
“爱民之心是好的,但这些政策真的能落地吗?”
刘恒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问题也是他想要了解的……
【刘恒死后,谥号文帝,庙号太宗!他被后世朝代尊称为“三代之下,最贤明的帝王!”史书记载文景之治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眼中的盛世,是后世所有皇帝和文臣推崇的榜样,但从人民史观的角度来看却恰恰相反!】
刘恒正要为后世对自己的肯定而欣喜,却突然听到后面的“但是”!
天幕,难道朕做的还不够好吗!
朕努力平衡朝中各方势力,日夜忧心百姓生活,多次减免租税,厉行节俭,难道还不能称“贤”吗?
刘渊:“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
司马迁: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李世民:“文帝是朕的榜样,若将来能得个‘文’的谥号,朕便知足了!”
刘邦也喃喃道,“天幕的标准也太高了吧,朕虽然没见过几个皇帝,但刘恒做的已经够好了,远远超出了朕的预料。”
吕雉冷静的分析道:“陛下,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评价帝王的,与我等看待问题的方向完全不同。”
定是这些政策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无法得到后世的认可……
【汉初,刘邦采取的黄老无为之道作为治国理念,只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刘邦建国后大肆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实际上,大汉朝廷的政策只能覆盖郡县制所辖之地,无法通行全国。】
【既然管不了,那就不管了,朝廷无为而治,诸侯国却自行其是。朝廷规定三十税一,到了诸侯国便会加码到十五税一,地方豪强再次加码,直接十税一,农民一半的收入都要上交。这样的层层加码,底层百姓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
“后世统治阶级为何称赞文帝,因为他会放权给地方……”
始皇眉头微皱,虽然汉文帝的执政风格与他大相径庭,不过他也承认,汉文帝是个不错的君王,没有辱没皇帝这个名号。
可是,一个无法掌控天下的君王,不就是另一个周天子吗!
扶苏也在思索,这样的欺上瞒下,损公肥私,汉文帝真的知道吗?他可曾有过解决之法?
刘恒自言自语道:“朕的放任居然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为何满朝文武无人上谏?”
是啊,朝中大臣都是爵封列侯,称霸地方之人,如何会自揭其短,将这种事捅出来。不仅损害自家的利益,还会得罪一群同僚!
不过也有头铁之人,不畏权势,能超脱出自己的阶级,看到社会的弊端。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忧国忧民,为国尽忠之人!
【贾谊曾上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公私之积,尤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汉朝建立快四十年了,国库和个人的积蓄还少的让人痛心。一旦错过季节没有下雨,百姓就忧会虑,年景不好的时候,百姓就没钱纳税。朝廷要买卖爵位才能维持国库收入,百姓要出卖儿女才能活下去。】
【百姓生活困苦,国库没有积蓄,所有的好处都被地方豪强和诸侯国攫取,因此在文帝时,便有农民生活不下去,奋而起义!】
李世民微微汗颜:“这……”
李承乾好奇的问道:“阿耶,这是真的吗?”
李世民支支吾吾,有些答不上来:“高明啊,天幕有一点说的很对,任何人任何政策都不能只看一面。世间万物有利就会有弊,只看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李承乾若有所思,他年纪尚幼,还不太明白父皇话里的意思。
但已经成年的长公子扶苏却明白:“文帝的政策是一种妥协,他在努力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功臣,功臣宗亲与皇帝之间的平衡,并且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其掌握在自己手里。”
始皇欣慰的点点头,“不错,一旦后继之君没有他的手段,汉朝的形式就会崩盘!”
刘启悄悄的看向浑身散发冷气的父皇,他还从没有看到父皇如此生气过呢?
刘恒在愤怒,一方面愤怒于天幕的毫不留情,更多的愤怒是对着诸侯王——他给了诸侯王足够的体面和优容,他们却不思报效,横征暴敛,引发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才过去多久,中原的硝烟味尚未散去,他们便都忘记了吗!
阴谋论一些,说不定那些农民起义就是他们暗中促成的……
【到了景帝之时情况更加严重,晁错上书“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地鬻子孙而偿其责。”】
景帝刘启的脾气可没有他的父皇那么好,毕竟是有名的“大汉棋圣”,手持棋盘,无人敢挡!
他不痛快了,就要让其他人和他一起不痛快。
正好,七国之乱早已平息,诸侯王又有些不安分了,他已经磨刀霍霍,谁敢冒头就削了谁!
【而文景时期的轻刑也不过是改名换姓罢了,比如将宫刑改为死刑,还有株连灭族的刑罚,在吕后时已经废除,在文帝时却死灰复燃……班固在《汉书》中说:“外有轻刑之名,实则杀人。”】
“我支持废除所有肉刑和不人道的刑罚,不过真的有人宁愿选择死也不选宫刑吗?”
“意思就是,本来该割掉你的鼻子,但肉刑太不人道,还是把你的脑袋砍了吧……”
始皇早已发现天幕对“苛法”的批判,这些评论里的讽刺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他决定做出一些改变:“李斯,秦律也要有所修改了!”
李斯忙躬身行礼,想劝陛下收回成命,律法乃国之根本,如何能擅自修改!但他不能睁眼说瞎话,天幕多次提及秦律的弊端,百姓苦秦律已久,便是为了安抚百姓,也要有所改变了。
【至于前文提到铜钱堆积如山,则是因为汉朝初年开放铸币权,诸侯豪强都有权利铸币,为了扩大利益,总会有人缺斤短两,发行不合规的钱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吕后时对货币进行了管控,文帝时再次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他的男宠邓通便获得了铸币权,富可敌国……再者,虽然有满满几库房的铜钱,但汉文帝却还要靠卖爵位换取黄金,那些铜钱的价值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