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调入京城五年,管事仆妇大都是雇请来的本地良口,见主家动荡不稳,纷纷求去。
谢明裳院子里的人也跑了不少。所幸兰夏、鹿鸣,两个相伴多年的亲信女使,依旧自愿跟随她。
兄妹三个踩着满地无人扫的落叶往后院方向走,主院敞开的木门逐渐落在身后。
谢明裳问五娘玉翘:“昨晚我送嫂嫂出门,也知会了你。你怎的没来?现今几个门都被禁军看守住,再想出门难了。”
五娘玉翘低垂着头,慢腾腾走出七八步才说:“二房还有瑄哥儿。瑄哥儿不走,我这个做姐姐的如何能先走,倒把瑄哥儿留下?”
谢明裳听得眉心紧锁:“瑄哥儿是谢家男丁,父亲的嫡亲侄儿。谢家少了瑄哥儿哪能轻易敷衍过去?必然引发官府缉捕,只怕满车的人都走不脱,反害了帮扶谢家的人。送你和嫂嫂出京更稳妥。”
玉翘只摇头。
正好几人走到抄手廊子尽头,前头过一道垂花门是大房女眷住的后院,沿着院墙往东是二叔住的东苑。
“多谢你的心意。不必送了,我自己回去。”谢玉翘最后道了句谢,告辞往东走。
等玉翘的背影走远,谢琅走近谢明裳身侧,压低嗓音叮嘱小妹。
“这两天你不要去二叔的院子,二婶昨夜闹得凶。”
谢明裳诧异反问:“二婶不是天天闹?怎么,昨夜闹得格外不寻常?”
谢琅张嘴又闭上。半晌只说:“你只管回去歇着,无甚大事。毕竟是自家血亲。”
追问了几句,谢琅死活不肯说。
谢明裳脚步一顿,撇下前头进门的阿兄,自己直接沿着院墙往东去了。
等谢琅察觉追上来时,谢明裳已经立在东苑侧边的院墙下,侧耳听院墙里传来的呜呜咽咽的哭声。
少女哭声幽细,五娘谢玉翘前脚才回东苑,居然就被母亲骂哭了。
二婶天生泼辣性子,嗓音比女儿大得多,嗓音隔着院墙听得清楚。
“你老子娘还没哭,你倒哭什么。别在自家院子嚎,对着你大伯哭去!”
二婶劈头盖脸的一通骂,骂玉翘的老子没本事,比不过大伯光宗耀祖。二房上京城那阵,老家的亲戚邻居们都说弟弟沾了哥哥的光,来京城享福了。福没享到多少,如今大伯犯了事,二房倒要连坐。
“早知有今日,还不如当初不来京城,跟老家几个堂兄弟一起守着几十亩祖田过日子,至少能安稳老死在自家炕上。玉翘嫁个乡下富户收租种地,也好过在京城被人挑挑捡捡,五年都嫁不出去!”
二婶骂声不绝,玉翘的哭声越来越大。
片刻后,二叔的嗓音隔墙传出,叹着气说:“你心里不痛快,骂玉翘作甚,嘴上省省吧。瑄哥儿都被你吓哭了。”
二婶也开始呜呜的哭,边哭边骂,“你还记得瑄哥儿?我和玉翘被你家牵累了,妇道人家大不了拿根绳子上吊去。可怜瑄哥儿还小,你连你自己唯一的儿子都不顾?还不去找你大哥求情,叫他想法子送瑄哥儿回老家,好歹给咱们二房留个血脉。”
二叔连连叹气:“讲讲道理,现在门外都被禁军围了,大哥自己的儿子都留在家里。走不脱,走不
二婶边哭边骂:“放你狗屁,他儿子有官身当然走不脱!大伯家的女儿媳妇是金贵眼珠子,昨晚静悄悄送走了,我们瑄哥儿难道不是眼珠子了?你现在就去大房那边,让大伯把瑄哥儿也送走。”
风声里传来瑄哥儿惶然的哭声,二叔和二婶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越来越大。玉翘细细地哽咽道:“六娘没走……”没人听她的。
东苑围墙外,谢琅急忙去拉妹妹的衣袖,一个没拉住,谢明裳已经上前敲了下紧闭的院门。
哭闹不休的院子里倏然安静下去。
“谁说我走了?”谢明裳在门外高声道:“好叫二叔和二婶娘知晓,昨夜出门办事,办完便回家来。二叔二婶想送瑄哥儿回老家,我和阿兄都听到了,回去便知会长辈。”
谢明裳说完转身便往自己院子走。谢琅站在院墙下无奈摇头,几步追上来。
兄妹两个并肩走出十来步,身后的院门打开了。谢玉翘站在门边,不安地捋过耳畔一抹发丝,试图遮掩通红的眼角。
谢明裳冲五娘摆了摆手,示意回去歇着。
对于家里这位五堂姐玉翘,她始终觉得,在二房过得不容易。
谢家在老家算大户,二叔的头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本地乡绅,谢玉翘本来也早早许了人家。
谁想到七八年间,镇守边关的谢家大房随着战功发了迹,一路升官进爵。留守老家的谢家二房行情水涨船高,原本门当户对的乡绅富户变成了门不当户不对。
谢家大房升调入京城、前程鲜花似锦的那年,二婶做主退了老家的亲事,把快要及笄的三女儿玉翘带来京城,打算寻个富贵门第高嫁,博个诰命夫人。
但京城的显赫门第却也不是随随便便缔结姻亲的。
挑来拣去,高不成低不就,谢玉翘今年十九岁了,依旧待字闺中。
“倒是连累了五姐姐。”谢明裳若有所思地侧了下脸。“昨晚和嫂嫂一起送出去就好了。”
身边的谢琅并不言语。
一路护送谢明裳到居住的小院,兰夏和鹿鸣两个贴身女使迎上来。
谢琅离别前对谢明裳说了句:“你顾好自己。二叔那边的事你不必管,家里还有父亲和我。”
“我晓得。阿兄也好好歇着。”
谢琅欲走,忽地又转身回来:“对了,昨夜杜家具体情况如何,你和我详细说说。”
谢明裳抬手掩了个呵欠。“睡起来再详说。”
“总之,我昨夜和杜二当面说清了。杜家躲避谢家如瘟神,就如他家所愿断交。咱们谢家犯了事,又不是犯了贱,不必一趟又一趟地受他们鸟气。”
心里话说出来,昨夜梗在喉咙的一口气登时舒坦了。寝屋里鸭绒软衾拉开,帐子放下挡住日光,这一觉睡得天昏地暗。
等她睡眼惺忪地起身,居然跨过傍晚黑夜,直睡到第二日清晨。
这边刚洗漱完毕,母亲传唤她去主院说话。
谢枢密使昨夜把自己关在书房熬了大半夜,此刻正在屋里呼呼大睡,鼾声隔着门缝传出老远去。
谢夫人已经用过早食,她兄长谢琅坐在下首,兰夏立在旁边回话。
谢夫人表情严肃,正和儿子商议着什么。
见谢明裳进来,屋里几人齐齐闭了嘴。谢夫人挥挥手,示意兰夏下去。
谢琅起身关门,屋里只剩下谢家人。
“你来的正好。昨日晨间你在外头的事,兰夏都说了。”
谢夫人淡淡道:“说你在酒楼包场等人,一个早上收了七八张请帖。帖子呢?昨天怎么只拿了贺小侯爷那一张出来?”
谢明裳早有准备。刚才进屋时兰夏冲她猛打眼色,她早瞧见谢夫人手里压着倒扣的一摞眼熟帖子。
谢夫人面无表情打开第一张,正好是林三郎林慕远的帖子。
请帖在谢家兄妹面前打开晃一晃,啪的合拢,被谢夫人扔在桌上。
“林相公和你们父亲在朝中是有些交情的,怎的家风如此败坏?林三郎去年求亲不成,林谢两家没有声张,合力把事压下了。林三郎怎能不顾两家颜面,又下这等无耻帖子?”
谢琅把请帖拿过去,扫了几眼署名和帖子里的遣词用句,唇线便绷住了。
“杜家知道么?”他问谢明裳。
谢明裳照实答:“在酒楼等端仪时收到的。杜家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
谢琅把整摞的请帖都拿近前,一张一张看过。藏在精致请帖里的嘲讽言语突兀呈现面前,他啪嗒关上帖子,片刻后又翻开去看末尾署名,
“……裕国公世子?”
“裕国公府,说起来也是京城有名的勋贵功臣……怎能对未出阁的小娘子做出嘲弄讥讽、落井下石的恶事。”
谢琅把整摞请帖整整齐齐码好,问谢夫人道,
“娘这里有没有包袱?全包起来。儿子想请门外把守的常将军通融通融,让儿子今晚出门一趟,拿去给杜幼清,看他如何反应。”
谢夫人冷笑连连,“你指望那孙子能有什么反应?当初这门亲事,我就不想答应。都是你老子脑子糊涂,我们家好好的武将门第,偏要上赶着去抱他们清贵文官的臭脚!”
谢明裳看了眼低头不语的谢琅,哭笑不得,“娘,说什么呢。哥哥也是文官。”
谢夫人:“啊,琅儿,我可没说你。”
谢琅道,“没事,母亲。儿子想去看看杜二的反应,若他不行,索性禀明父亲,把明珠儿的婚退了。”
谢明裳微微一怔,扶着桌面的手指不自觉地蜷了蜷,又松开。
谢夫人转怒为喜,连道几声:“好。”又转头观察女儿的神色,“明珠儿,你觉得呢。”
谢明裳经过了昨夜,对杜家已经彻底死心,“退婚”二字入耳,更像是半空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要退便直接退吧。杜二多半不会见哥哥。”
话说到这里,谢明裳自觉得已经交代清楚,坐在摆满了粥菜的方桌前,正要用些早食,谢夫人却眼神古怪地盯她,问:“还有呢。”
“还有什么。”谢明裳搅动着汤匙,深深地嗅一口,熟悉的鲜香气息盈满鼻尖,她满足地品了品:“极鲜嫩的鲈鱼豆腐羹,许久没喝着了。娘大清早去厨房炖的?”
“汤勺放下,先把正事做了,少不了你的汤。”谢夫人嗔怪地拍她一下,在面前摊开手掌:
“大长公主给的名单呢。拿来给我看。”
大长公主殿下手写的宗室子名单,要不是被老娘提起,谢明裳自己都快忘了。
她四处摸了半天才寻到,谢夫人倒是郑重其事地洗手焚香,把名单双手捧去书案上,叫上了大儿子一起商量研究。
一家四口分作三处,老娘和哥哥在东次间低声议论;老爹的鼾声此起彼伏,从主屋里槅门传来。至于谢明裳自己,坐在堂屋里低头慢腾腾地喝炖汤。
两刻钟后,东次间房门打开,母亲面上隐隐显露忧色,在女儿面前却强做镇定说:“大长公主给的单子,人选多了些,还需要仔细斟酌斟酌。”
谢明裳只嗯了声,心里清楚,她自己都能想到的事,母亲和哥哥哪能想不到。
谢家情势危急,嫁入宗室避祸这条路,譬如河流下游的鲤鱼想要逆流跃入龙门。
由高处往下挑拣容易,哪能站在低处强求高就?说是条通天路,仔细计较起来走不通顺。
谢明裳把手里的半碗汤羹喝完,随口道:“昨天我就和兰夏说这名单用不着。如今娘也看过了。哥哥拿去烧了吧。”
谢琅不肯。把宗室子名单收入怀里,说:“先留着。明珠儿吃好朝食了?跟我出去走走。”
谢明裳莫名其妙地随兄长走出主院。
谢琅沉吟着,“谢家如今的情势……明珠儿,趁父亲此刻没起身,我和你交个底。父亲当面时,只怕不会允许我和你说。”
说得郑重,谢明裳点点头,两人一路去后花园。
精心置办的后花园少了园丁打理,才三五日便显出野草疯长的痕迹。
站在落满花叶的莲花池小木桥上,谢明裳侧耳细听。
谢琅深思着,缓缓道:“昨日你和五娘的宫籍被录下带走,父亲思虑了整夜,对你有打算。”
“宫里规矩太大,入宫不是条好路子。家里犯事入宫的小娘子,比寻常宫人还要
矮一头。你脾气又不好,要你忍辱负重是断然不能的,父亲怕你一怒之下冲动犯傻——”
“行了行了。”谢明裳不满地打断他:“大清早跟你出来是听你数落的?我还不如待房里听娘数落呢。至少娘那边还有鳜鱼豆腐汤喝。”
谢琅哑然片刻,长话短说:
“所谓备用宫籍,用不上便是废纸一张。家族获罪不及出嫁女。你赶紧嫁了,越快越好。”
谢明裳:“……”
谢琅:“爹娘昨夜商谈这件事。两人都同意,现今只差个人选。大长公主考虑得很妥帖,宗室子弟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外戚门第。父亲说丧妻续弦的鳏夫最有可能成事。明珠儿,父亲已经知会了门外把守的常将军,打算入夜后悄悄出门商议。一两日定下人选,尽快送你出嫁。”
谢明裳:“……”
谢明裳呛了一口风进喉咙,剧烈地咳嗽起来,精致面孔发了白。谢琅慌忙替她拍背顺气,不远处候着的兰夏和鹿鸣也冲上来,一个挡风,一个取出药酒服用。
“你们就这么琢磨的?”
谢明裳平复下咳嗽,人给气笑了。“昨天才说的回来陪你们,原来没一个人信,只有我当真了?“
越说越气,她掉头就走。
走出几步忽地回身,谢琅站在木桥上,眼神复杂伤感,抬手似乎想喊她,却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
谢明裳又几步走回小木桥上,牵着她哥往主院方向走。
“站风里吃风作甚?回娘屋里继续喝汤去。“
兄妹俩来回折腾一趟的功夫,屋里鼾声震天的谢枢密使睡醒了。
此刻人已起身,披衣站在内院门口,一位身穿禁军皮甲的佩刀汉子寻他说话。
——赫然是奉命看守谢家的常将军的手下。
风里送来断续的话语声:“常将军叮嘱卑职转告,门外有可疑人物出没,或为皇城司的眼线……谢帅这几日多静少动。”
“宫里新传来的消息……河间王已入京……”
等谢家兄妹走近时,正听到父亲沉声问:“消息可靠?怎的如此突然。”
“亲眼所见。据说只带了两百亲兵入京,未打出旗帜仪仗,应是秘密奉诏返京。宫里昨日办了一场家宴,正式的接风宴定在两日后,京城里五品以上的朝臣和宗室勋贵都会到场,消息确凿。常将军叮嘱谢帅近期多留意。”
那禁军汉子尽忠职守地回禀。
谢枢密使一座山似的站在庭院门里不动。半晌,惊醒般转向谢明裳,问的却是谢琅:
“叫你别提,你还是跟她提了?”
谢琅道:“事关小妹终身,怎能隐瞒不说。”
谢枢密使盯着谢明裳不知不觉抿住的唇角:“从前挑挑拣拣,满京城的儿郎不愿嫁,眼睛顶天上去。现今匆忙要嫁不知哪家的鳏夫,叫你委屈了?”
父兄注视过来的视线里,谢明裳抿住的粉润唇角往下一撇:
“爹爹别瞎折腾了。谢家眼下的局面,杜家不敢娶我,找个鳏夫就敢娶了?别被人给哄了,表面上说得堂皇,一顶轿子把我抬去家里做个婢妾,关在后院磋磨,没三两天不是我死就是他死。爹爹你流放三千里去岭南,耳目闭塞,等京城这边的消息隔了一年半载才传去流放地,我怕你当场气死。”
莫说一年半载之后了,谢枢密使眼下差点就被气死。
蒲扇大的巴掌拍去门框,啪地一声巨响,木屑纷纷而下,谢枢密使怒喝:“什么你死我死的,你老子还没论罪流放呢!”
“谢家还没论罪,爹爹把我瞎嫁出去算什么。我死也只想死在谢家。”
父女两个站在敞开的庭院门口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替常将军通传消息的禁军汉子人还没走,站在门边,目瞪口呆瞧着谢帅被自家女儿气得脸红脖子粗,心头旺火弹压不住,张口把京城各家骂了个遍。
骂杜二不顶用,骂林相家的纨绔子吃了熊心豹子胆。
骂杜二那个混账姐夫,庐陵王萧措,狗日的杂种也敢打谢家女儿的主意。
一怒之下没留意把整个宗室都骂进去了,谢琅赶紧把传消息的禁军汉子拉去旁边,细细询问起刚才传来的消息。
他果然没听错。
镇守朔州的河间王萧挽风奉诏入京,人已在京城。
谢琅的神色微微一动,指腹隔着衣袖摩挲几下大长公主手书的宗室子名单。
谢家父女吵不久,三言两语就吵完了。谢明裳情绪动荡起伏引发了轻微心悸和咳喘,坐在门边咳了几声,谢枢密使慌忙冲过来拍背。
谢明裳在门边歇了一阵,等她这边的病症平复下来,谢枢密使独自站在门里窝火闷气。
谢琅走近妹妹身侧,撩袍坐在门槛边,侧头低声问起。
“明珠儿,我久居京城,你是随父亲在关外长住的。可曾听过河间王此人,他在边关声名如何?”
谢明裳当然听过这名号。
河间王萧挽风,当今圣上的堂弟,当朝唯一以战功封王的宗室子。一战收朔北,关陇四大捷,京城家喻户晓,哪个不知。
但她在关外时没听过。
“我十四岁随爹爹入京,河间王第二年领兵打的河朔?我在京城才听说的他。怎么了?”
谢琅从袖中掏出宗室子名单。
“突然想起,河间王身为萧姓宗室,似乎也未婚娶……”
“他不行!”门里传来斩钉截铁的声音。
谢枢密使隔着老远抱胸冷冷道:“这小子从前在关外领兵跟老夫有过节。卡在谢家出事的要紧关头,什么狗东西都上来踩谢家一脚,河间王不插手作妖,已经谢天谢地了!你家妹子不能托付给他!”
谢明裳露出细微惊讶神色。
身为武将之女,她对武勋卓著的河间王印象其实不错。
“河间王和我们谢家也有过节?怎么到处都是和我们谢家结梁子的人?”她低声问身侧坐着的哥哥。
谢琅张了张嘴,又闭上。对着倦怠病容掩不住动人殊色的小妹,回头再看一眼脾气暴躁的亲爹。哑然摇了摇头。
借着门边阴影的遮挡,谢琅把大长公主拟定的名单来回看了两遍。
其中确实没有河间王,萧挽风的名讳。
谢家被禁军围得水泄不通,白日里连只过路的麻雀都没有,到了入夜后,偏生事多。
这天掌灯时分,谢家人还在用饭,先前替常将军传递消息的禁军汉子又匆忙赶来,送进一封书信。
“庐陵王府送来王妃的手书一封,声明递送谢六娘子亲启。常将军命卑职转交。”
庐陵王妃是杜幼清的亲姐,杜家谢家两边婚事议定后,召谢明裳入王府见过一面,记忆里颇为温婉可亲。
也就在那趟,叫她撞见了庐陵王那色胚。
她接过书信,在手里掂了一掂,正想着打开还是直接撕了,站在旁边的谢琅从她手里抽走了信。
“先看看里面写些什么。”
送来书信的禁军汉子也道:“庐陵王妃送信的管事婆子还等在门外,说要带回六娘子的回信交差。”
谢琅当场把书信打开,略看几眼,眉头当即皱起,挡着不给谢明裳看,握着书信转身回禀父母:“父亲,母亲。庐陵王妃来信。”
书信中以姐妹相称,声称要纳了谢明裳入王府,许她孺人的封号,催促谢家点头。
谢枢密使和夫人放下饭碗,接过书信翻看到尾。看完两人相对冷笑几声。
娘家弟媳纳为后院姐妹,这位庐陵王妃可真够胸怀大度的。
谢夫人道:“庐陵王妃来信,理应我出面招待。”
随即高声喊身边几个亲信女使的名字,很快召集来四五个,俱是在关外战役时跟随谢夫人上过城墙的,一群娘子杀气腾腾往前院方向走去。
谢家人继续吃饭。谢明裳才放下碗,紧闭的门外又有人敲门。
一名谢家护院匆匆握着一支铁箭,面色紧张地报讯。
“郎主和夫人可在此处?方才有支不知何处而来的羽箭射入前院,箭身携带一封密信!”
谢琅起身接过被雨水沾湿的密信和箭身,放去桌上。
谢明裳在灯下拨弄几下羽箭。是军里常用的白翎箭,铁箭头被拔去,留下个光秃秃的箭杆。
随羽箭射进谢家庭院的密信轻而薄,封皮并未署名,只简单写着——
“谢帅亲启”。
位于城东的河朔驿馆里,两百亲兵赤膊操练,呼喊阵阵。
雨中响起一阵绵密的木棍连续击打声响。庭院里有两人手持厚布包裹铁尖的长枪,冒雨激烈对战。
砰一声闷响,亲兵卫长顾淮退出去两尺,倒摔在地上。萧挽风在细雨中长枪收势,肩背肌肉隆起分明,缓缓直起腰身。
雨水沾湿他浓黑的眉锋,眉心热汗一滴滴落入青石地面的水洼中。
他把地上的顾淮拉起,“再来。”
身穿青袍的幕僚就在这时撑伞匆匆走近檐下,递来最新消息。
萧挽风把长枪扔给观战的亲兵,接过干布擦拭满身雨水,幕僚跟随他去屋檐下。
“臣属昨晚亲眼盯着羽箭书信射入谢家前院,被护院捡起,送到谢枢密手上。但至今未有回复。”
“兴许……”幕僚斟酌着道:“因为送信的时机不巧,正好撞上庐陵王府的人去谢宅投递书信。”
“庐陵王府?”萧挽风的视线从雨帘转开。“哪个?”
“庐陵王萧措。说起来是殿下的远房族兄。咳……他家王妃修书一封,交送给谢六娘子。不知写了些什么,连人带信给谢家护院扔出门外。”
萧挽风唇边噙冷意,什么也未说,扔开湿漉漉的布巾,入屏风后更衣。
出来后吩咐幕僚,“打探一下细节。”
暮春时节阴晴不定,乍暖还寒。这两天接连夜雨,谢明裳小心提防着,还是病了一场。
角落里咕噜噜熬煮着药汁,苦涩味道弥漫四处。
谢明裳沉沉地闭目躺着,有脚步声进屋坐下,微凉的手摸了摸她发热的额头,叹了口气。
“年年如此,原以为今年调理得好些了……”谢夫人带几分感伤道。
鹿鸣的嗓音响起:“夫人莫忧心,奴等尽心照看娘子。”
“阿琅夜里去杜家的事,你和兰夏两个管住嘴,莫和你们娘子说。”
“奴知道。”
谢明裳半梦半醒,紧闭的眼睑下,眼珠飞快转动几下。
纷纷扬扬的大雪如鹅毛,将她笼罩在静谧的雪山林里。她在梦里又是头麋鹿了。
蹄子踩着及膝的厚雪,轻快地四处蹦跳,鹿角顶开松林枝杈,一个蹦跳便飞跃过了峡谷,再一个蹦跳飞跃过山头。耳边除了咯吱咯吱的踩雪声,只有山顶雪水淙淙的流淌声响。
灌入口中的苦涩浓汤把她刺激得惊醒过来。
“娘子,睡了整天,该醒醒了。”鹿鸣扶着药碗,小声催促。“家里事多,娘子别只顾着睡,醒来拿个主意。”
谢明裳疲倦地“嗯?”了声。
她的眼睛依旧睁不开,睫羽颤动几下,恍惚道:“阿兄……”
“大郎君来看过一次娘子,被夫人叫走了。夫人临走时叮嘱我们不许说。但奴和兰夏都觉得要说给娘子知道。”
鹿鸣附耳悄声道:“庐陵王府的脸面廉耻都不要了!前日才把他家冒犯的书信连同送信的婆子扔出去,顾及娘子颜面,未闹出大动静。结果那边若无其事又遣人送来第二封信,说什么‘三顾茅庐’,把夫人气得不轻。我们都觉得,遣人送信的多半不是王妃,而是庐陵王自己。”
“大郎君夜里出去寻杜家讨说法,听说带了岳家刘公的拜帖,杜家依旧闭门不见。大郎君清晨回来时的脸色不大好。”
谢明裳抬手揉了揉酸涩眼睛。
“扶我起身,我去见母亲。”
谢家庭院升起一盆炭火。
谢夫人坐在火盆边,默不作声地以铁钩子拨了拨木碳。火苗窜升起老高。
火苗中燃烧的,赫然正是庐陵王府送来的第二封书信。
这回的书信落款依旧是庐陵王妃,末尾钤的却庐陵王萧措本人的私印。
谢琅坐在火盆对面。
昨夜他出门办事,整夜未眠,火盆的热焰映亮年轻沉稳的面容。
谢明裳裹着一身不合时令的银鼠毛披风走进庭院,引来母亲侧目:“你怎么来了?”
谢明裳装没听到,也在火盆边坐下,抱着膝盖,问她阿兄:“叫你别去你偏去。吃闭门羹了吧?”
谢琅失笑拍了她脑袋一记,继续和母亲解释:
“婚约事大,需得正式做个了断。杜家不肯开门是杜家的事,我夜里一番折腾,把两家退婚的事说破,由不得杜家装聋作哑。”
谢琅昨夜从西角门出,先去了趟城南桃余巷杜家。
杜家果然闭门不见。
谢琅早有准备,并不纠缠,转头去了岳父家。
出身将门的谢琅,却是个罕见的读书种子,少年在国子监求学时,国子监任教的翰林院学士刘长霖对他青眼有加,结下师生情谊,许下儿女婚约。
谢明裳随着爹娘从边关调入京城的那年,正好赶上大哥谢琅登科入仕。隔年,嫂嫂刘氏嫁入谢家。
多年师生默契外加翁婿半子情分,刘家和谢家走得近。谢家千金和杜家二郎的这桩姻缘,正是刘学士居中牵的线。
“谢家如今尴尬,岳父不便直接出面,便将他的名帖给了我,又吩咐刘家管事带七八名健仆随我去杜家。”
刘家大管事领着多名健仆簇拥着谢琅回返杜家,递上名帖,道明来意。
杜家把名帖迎了进去,谢琅在门外等了两刻钟,门房却回复说,家主不在。
谢琅便问:杜家家主不在,二郎可在家。叫杜幼清出来说话也可。
门房又说:二郎也不在。家主傍晚时分访客,携了二郎同去。
“儿子当时便知道杜家存了‘拖’的心思。亲家遭遇祸事,临阵退亲的名声太难听,结亲他们又不愿,便想着把事拖延过去。等朝廷处置谢家的圣旨下来,谢家人论了罪,那时杜家随便如何说辞都可以。”
谢琅昨夜看明白杜家的心思,便当着杜、刘两家的面,硬邦邦地放下话。
说道:杜家心存两意,谢家亦不想勉强。过几日谢家退回定亲礼时,还望杜家归还女方婚书,成全两姓最后的颜面。
“事已闹开,只要杜家还剩余一点羞耻之心,再登门一趟归还迎亲礼,便能顺利了结退婚事。”
谢琅抬手掸去火炉飘散的烟灰,对母亲说:“岳父对谢家还是有心帮扶的。苑娘有了身孕,如今送出去养胎,岳父嘴上虽然不提,心里畅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