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察觉之前,谢澜安笑出一声,指头点点他,“这句话可以不说。”
她心想,他若是拿这副表情配上这把嗓音,在庾洛神面前这么说,不被扒掉一层皮才怪。
所以才难以想象,外表这么软的人,是怎么在庾洛神的魔爪下虚以委蛇,保全自己的。
她怜爱地看了胤衰奴一眼。
胤衰奴有些困惑,耳边响起几点雨落车顶的声音。
谢澜安蹙了下眉:“下雨了?”
允霜在外回:“主子,是下雨了。”
胤衰奴便发现,女郎的神色在眨眼之间冷恹下来,好像想起了什么不悦之事。
却也不是十分明显,只是淡淡地支着额头,半阖双眼,没了谈兴。
这种冷淡不是他惹出来的。
可他突然有些不高兴。
一阵细微的布料摩挲声响起,胤衰奴慢慢坐近了一点,“女郎,其实我是癸卯年生人。”
这句话来得突兀,闭目养神的谢澜安反应了两息,癸卯年生人,今年二十一岁。
哦,叫了这么久的“小郎君”,原来比她还大一岁。
那又怎么样,她有“百岁高龄”,他即便再加上十岁,还是小郎君。
江南的梅雨季不讲道理,撒豆般的雨声愈发大,尤其在密闭狭小的车厢里,宛若打在骸骨上的沉寒。
谢澜安兴致不高,闭目说:“属兔子的。”
胤衰奴借光注视她清懒浇薄的神情。
那乌黑的兜帽对她纤巧的脸形而言太大了,阴影像一团黑洞,快要吞掉她的脸。
“我还有一个名。”胤衰奴紧着说,仿佛想将她拉回光明里,“从没告诉过别人。”
我没告诉过别人,这可是个秘密——小孩子的语气。谢澜安唇角微微松动,从恼人的雨声中支起眼皮,看他一眼。
胤衰奴却轻轻低下了眼,“我的爹娘,学问不多,却都是很温柔良善的人。他们为我取了好养活的乳名,总觉不足,又不知该取什么大名为好。
“有一回,我爹接了一户书香人家的丧事,完事后他不要赏钱,只求那家老爷为我取一个好听些的名字。那家家主便与他说,‘奚’字好。”
他娓娓道来,谢澜安被分散了注意力,睁开眼,坐直了身子看他。
“我爹十分高兴,便那样叫了我几年,直到巷子里搬来一个算命先生,才听他说,奚字……”
“奚”是奴隶的古义。
谢澜安搓了搓指腹,“谁给你起的?”
胤衰奴摇摇头,“我爹得知后,懊恼许久,他说怪他不该在人家办丧事时,提起自己家添丁进口的事,没眼色,难怪招人奚落。
“自那以后,他便绝口不唤我阿奚了,但我知道,直到他去世,依旧对此耿耿于怀,觉得对不住我。”
谢澜安看着这个孤孑孑的身影。
才教过他不要将软肋暴露于人,他便犯了。
可也一如他所说,他将自己的弱处都展给她看,毫不吝啬。
谢澜安指头无声敲了敲膝盖,斟酌了一下,说:“奚,殷周方国,奚国之都,水从泾水,境在方浪。你不喜欢的这个字,在当时当地是一种特产的玉石。奚山有玉,如今你若是有一块奚玉,只怕还价值连城了。”
胤衰奴低落着没动。
谢澜安又道:“你如今也读书,理应知道奚也有“表疑”、“缘故”之义,并不一定是奴的意思。你父的本意是珍爱你,倘若为此伤怀,反而不通了。”
胤衰奴还是不动。
谢澜安忽然笑骂一声:“故意等着我搜肠刮肚拣好听的安慰你呢?见好就收罢,还装!”
她笑了。
胤衰奴莞尔,抬起唇红齿白的一张脸,眼底的明光将暗夜的昏沉都压倒。
他没有否认,试探着问:“那我以后跟着女郎,便叫胤奚,好不好?”
“心结开解了,叫什么都好。”谢澜安随口说,全然不知她对面之人,之所以从这尘封多年的苦涩中品出回甘,仅仅是因为从她口中说出的这个音节,很好听。
听不够。
马车谨慎地绕道几个圈,最终停在荀祭酒的府前时,胤奚神色如常,眼眸深黑。
第一条命是爹娘给的,现在他有第二条命了。
第24章
荀府门前的杏子树在夜雨的滋养中沙沙作响, 如今枝头结的还是青杏,但至多一个月,便会鲜美可食。
谢澜安下车后, 允霜将马车赶去了后巷, 胤奚撑开伞, 冷白的指根握住油青色的伞柄, 罩在女郎头顶。
荀府的记室从角门接应, 谢澜安一路穿过熟悉的庭院, 披风融进夜色。
胤奚没有那样轻车熟路,紧挨着女郎亦步亦趋,手臂却始终很稳,不让点滴雨水沾她的身。
到了老师房门外,屋里点着灯,门扉却紧闭。
谢澜安便在雨里等。
屋里,随墙而起的博古架上书简琳琅,旁边竖挂着一张无弦琴,琴下则置着一张已经有些年头的织机, 脚踏处露出斑驳的木头原色,机杼上头, 还垂着半匹织到一半的绡布。
卫淑坐在织机的凳上, 灯光映出她鬓间的银丝与眼角几道皱纹, 却无苍老气, 睨着老头子:“也不知是谁, 之前听说自己的得意门生遇刺,担心得一宿睡不着。现在人来了,又让人在外头淋雨。”
荀尤敬跽在榻上,嘬那黄皮酒葫芦:“谁担心?谁担心?她一个正三品绣衣内卫, 骁骑营持符中领军,能耐没边了!用得着旁人担心?”
“哦哟,”卫淑咧开嘴角,不留情面地挤兑,“自己一手教出来的,还不乐意了。”
“这臭小子——”荀尤敬把酒葫芦往矮足案上一顿,溅了几点在手背上,低头嘬进嘴里,改口道,“不对……她,她瞒了老夫这么大的事,不该气吗?春日宴前不来请罪,被世家刁难时不敢来找我,这会攀上太后,纡朱拽紫了,便到老夫门下逞威风来,不能气吗!”
卫淑气道:“胡搅蛮缠什么,不就是你最中意的关门弟子从郎君变成女娘了吗,怎么的,荀夫子瞧不起女人?”
老妇人作势起身,上来夺他的酒葫芦,“好,那你也莫喝女人温的酒了。就含灵那单薄的身子,你不心疼,我这个做师母的心疼。”
荀尤敬听着窗外越发密集的雨声,沉默一阵,招进记室,虎着脸问:“她还在雨里淋着?”
华羽是荀尤敬名声未显时收下的学生,后来便一直留在老师府邸,做个记室兼管家,服侍师长。他闻言,犹豫了一下,如实说:
“老师,小师妹她在亭子里避雨呢。”
一点也没淋着。
荀尤敬立即看向夫人:“你看她!你看她!”
老两口在屋里斗嘴,谢澜安在亭中听雨。恩师便在咫尺之遥,说心里没几分紧张是假的。
她侧了侧脸:“背书来听。”
胤奚一愣后,点头开始背。
他的嗓音琅琅清妙,有安神之效,听得出下过功夫,将那些圣贤书记得一字不差。
他流利地背到一处,谢澜安忽然笑了声。
胤奚停住,马上意识到自己露了马脚。
是白天时,他拿着书打断女郎与那名何郎君说话,向她讨教的那一处。
“这不是知道吗?”谢澜安语气轻恻恻的。
胤奚乌溜溜的眼睛望向她。
他的心情还沉浸在被冠了新名上头,颊边的浅粉晕迹尚未褪尽,只是在夜色下不显,神思难免不够用了。
他很诚实:“我是故意的。”
谢澜安儇佻眉梢,听着。她倒要听听。
胤奚轻声说:“我见女郎对何郎君十分欣赏,纵容……我好羡慕。”
“我纵的、是他吗?”谢澜安难得露出有点头疼且纳罕的表情,重音落在“他”字上,此刻在她身边说这些怪话的是谁?
此时正房门开一隙,华羽打伞提灯走来,面上含笑:“小师妹,师母叫你进屋去避雨。”
谢澜安收回心神,忙和师兄道谢一声,看向胤衰奴。
胤奚说:“我在这等女郎。”
她点点头,眼中短暂的玩色复归清冷,黑缎子披风灵巧地闪入夜色,迤逦而去。
胤奚收回视线,看了眼雨帘,在心中默默温书。
谢澜安进到屋中,明光映眼,先闻到一股浅浅的酒香。
老师还是馋酒,师母还是喜欢织布,连那把无弦琴都还在墙上,一切都没有变。
这久违的温馨催得她喉底发紧。她看见老师穿着件鸭壳青的长袍,背对她坐着,露出的背脊瘦削冷硬。
谢澜安的称呼卡在喉咙,犹豫的功夫,卫淑招手,“好孩子,快来,让师母好生瞧瞧你。”
谢澜安脱履,余光留意着老师,走到师母跟前,跽身正坐。
“老师,师母,学生不敬,将身份大事欺瞒二老多年,愧对师长教诲。”
卫淑在灯下细看她的面容。之前听说归听说,若非眼下亲见,她实也难以想象,从前那个有着冰清之姿的隽秀儿郎,会是这样一个娇娥。
她轻抚谢澜安的头发,心中充满爱怜,“快和师母说说,这都是怎么一回事?”
“前尘往事,多说只怕老师生气,不提也罢。”一物降一物最是不假,谢澜安在外头的那点闲雅气,此刻全还给老师了,低眉顺眼地面向师母,不忘稍稍侧头,“今日含灵夜访,是怕老师担心前些日里的刺杀案,所以来报个平安。”
她姿态温顺,目光镇定:“——那场刺杀是我设的局,老师不必忧心。”
荀尤敬的背影蓦地一动。
卫淑吃惊不小,替他问了出来:“你设的……这究竟是为何?”
老师面前,谢澜安永远是坦诚的学生,她道:“我设局自入险地,一是为挑动太后的情绪,令她决心北伐;二是为取得太后信任,得到骁骑营的指挥权。老师教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不遗余力地依附太后,取得信任,自然是为了——
“除外戚。”
天边炸响一声雷,紫电一瞬映亮荀尤敬银白的须眉。
胤奚从小亭的檐遮下抬起头,目光追逐着东方刺破乌云的那道闪电。
室内,荀尤敬不再喝酒,神色庄严道:“细说。”
谢澜安如得赦令,起身趋行至老师座榻对面,再揖手跽坐。
她望着老师的脸。
荀尤敬是典型的北人面相,骨架疏朗,只是随着年纪上来,眼角的皮褶松垮地耷拉下去,遮住一半瞳仁,便总显得严厉冷峻。
谢澜安时隔经年又见记忆里的老师,只觉得无比亲切,却也无过多情绪外露,侃侃说道:
“今日南朝之积弊,一在门阀世家把持朝政,皇权不振;二为九品官人法任官唯家世是举,选才失人;三为学政不兴,朝野风气重浮华而不务实;四为土地分籍混乱,士族吞田隐户严重,以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之事屡见不绝。四民无法各司其位,国力自然无法充实。”
她抬起头,“在这些内忧之后,才是北胡的外患。所以要解内忧,须行改革,改革则需要‘政出一家’的稳定土壤,那么先平复朝中政出多门的党争,便是当务之急。”
事以密成,这些话她对二叔都没有说过,但在老师面前,她没有避忌。
荀尤敬沉沉看着她,她说的这些门道,没有人会比他更清楚。
当年他联合清流儒师上书,力请太后归政于皇帝,便是看出国舅公暗囤兵马,户部贪腐严重,恐有一日庾氏终要凌于陈氏之上。
——以庾代陈,那对大玄来说就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浩劫。
可那一次他输了,清流被太后一党强硬地打压下去,他也沦为一个清闲的国子祭酒,再未能回到朝堂。
这些凶险的暗流,从前他碍于谢氏不涉党争的家训,都不曾与谢澜安细说。即使他心里一直认为,只有这个灵颖慧秀,最令他骄傲的学生,最适合继承他衣钵。
但当时少年还年少,老头子也并非不解春风,他每每看着含灵神气清韶,灼然玉举的风姿,便不由觉得,若他两袖间有流云清风常伴,也是很美好的一生了。
可这孩子隐忍得真狠哪,他没想过,风光之下会藏着渊深晦影。
他也没想到从前只作风月文赋的谢玉树,说得出这样一番见解。
“太后内用母家,外用司马,势力庞然,你能怎么动?”荀尤敬面无表情地问。
“含灵近身出入内省,掌兵司事,便有机会乘隙而为。”谢澜安颔首,露出一截藕白的颈,目光含锋,“我在等,一个契机。”
荀尤敬:“什么契机?”
谢澜安微顿,那张弦搭箭的眸色又松泛下去,含糊地唔一声:“还在等。”
荀尤敬从小把她调理出来,哪里看不出这是有主意了却不说,暗自运了运气,没有追问,只道:
“那么你力主北伐,表面上是顺从太后之意,实则是为了将大司马调离太后身边,以免对付外戚时,太后召他来助力?”
老师果然是老师,一语中的。谢澜安张了张嘴,荀尤敬不知不觉间改为正对着谢澜安而坐的姿态,倾身低喝:
“太险了!”
谢澜安眼神微动。
“军战大事不是儿戏,内忧外患,怎么能同时出现,为求安稳,应当先革内弊,再动刀兵!”
荀尤敬沉声道:“你固然将大司马的势力调远,但前线是真实地在与北朝硬碰硬打仗!一旦此间京城出现动荡,断了对北方战场的掌控与供应,便是内忧外患同时爆发,比外戚误国的影响更可怕。你想过没有?”
“想到了。”谢澜安十分平静,“老师从前却想拨乱从缓,徐徐图之,结果又如何?”
这句话是温和下的反骨,意不在顶撞,却鞭辟入里地刺中荀尤敬多年的隐痛。
不止荀尤敬听后怔了,连卫淑也意外地看向谢澜安。
而后这位嫁与荀夫子多年的宗妇,忍不住别开脸失笑,顺便欣赏一下被天下名士追捧的硬脾气老头,脸上那精彩纷呈的表情。
是他亲口教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嘛。
自从这帮孩子长大各奔前程以后,她好久没见家里这么有鲜活气了。
谢澜安还在说:“我会留神战场,也会运筹于京都,老师可以相信老师的学生。”
荀尤敬气闷半晌,硬是没发出一句脾气,哼声:“你这口气大得要上天了……”
谢澜安弯弯眉眼,但没有笑意。她想告诉老师,她知道战争是什么样,也知道沙场会死人,也知道百姓在动乱中生计会有些艰难。
给胤衰奴举的那两个例子,都不是杜撰。
而她恨死了那种眼睁睁看着,却什么也做不了的感觉。
腐肉连根剜除时,固然会狠痛一下,但为了痊愈,这一下必须要经历。
她下刀的手会很小心。
最终谢澜安只道:“老师,我做的事名声不好,今日自请剔除您的门下。”
这便是她今夜来访的第二件事,她不能重蹈覆辙,要为老师保全清名和清净。
屋中沉寂下来,一时惟听雨声。
卫淑揪住袖角,担心地看向荀尤敬,却见荀尤敬神色不辨,伸手指指桌案,“酒杯空了。”
老师喝酒从来是就着酒葫芦直接喝,何曾会用酒杯?谢澜安却还是听话地上前倒酒。
一只温暖干燥的掌心落在她头顶。
谢澜安的身体微僵。
“说什么胡话?”荀尤敬的目光有些缥缈,仿佛在回忆这个倔强的孩子在自己身边,一年年长大的岁月,“为什么一个人撑着呢,来这儿顶多挨一顿手板,怎么就不早点来呢?”
谢澜安眼底湿润。
她终于想起了,自己一直回避着不敢想的那件事:前世纵使被学生们联名请愿,老师至死,都不曾将她的姓名从学脉名籍上划去。
回程马车上,谢澜安神情放空又放松,支着额角一语不发。
这种空淡和来时的冷漠还不一样,但都像一阵吹入深窍便失去踪影的风,让人抓不住。
胤奚安静地坐在对面,没去打扰她。也许女郎自己都未发觉,她出神时,喜欢无意识地盯着他手背上的那颗痣看。
于是他坐在那一动不动地给她看。
等回到谢府,他的手已经放麻了,谢澜安才像回过神,想起身边还有一个人在,对他扬扬眉,“今晚……”
“我知道,”胤奚矜妩地回视她,“我一个字也不会说出去的。”
“是要你睡个好觉。”谢澜安说。
她洒脱地往上房去了,胤奚心想,她怎么知道我今晚要睡不着了?
今夜他和女郎说上了许多话,比相识以来加在一起说的还要多,但其实他还欠着她一个问题:为何要对他这样好?
为何是他?
人人说他长得好,可他分明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女郎先注意的是他手上的那颗红痣。
胤奚隐隐有种感觉,倘若没有这颗痣,清冷如霜高云在天的女郎,根本不会多看他一眼。
但他绝不问,问了,怕梦就醒了。
他抚着虎口,若有所思地回到幽篁馆。室内光线昏沉,只有院中的避水灯从窗户透进几缕昏光。
胤奚没有点灯。
他在黑暗中脱下湿了半边肩膀的外披,露出楚楚白衣。然后,他将目光投向铜镜前的屉台上。
高门子弟常有涂脂敷粉的习气,这里按惯例也送来了一份,他当然从来没有用过。
然而今晚,胤奚摸黑走过去,借着昏昧的光线,拾起一只触感冰凉的小瓷盒。
他掀开盒盖,低头轻嗅,分辨出花露的气味。
他动作生疏地用指尖挖出来一点,垂着纤长的眼睫,往右手那颗自己从没有在意过的小痣上,慢慢涂抹,打着圈儿将膏脂匀开。
他会将它保养得很漂亮。
朝廷向三品以上大臣赐发罗绫衫,并将凌阴藏冰分赏勋家。
谢澜安的那件银朱地缭绫官服因是特制,分外精神, 潇潇立在丹墀上, 便是一道风景。
北伐大计一定, 户部在朝会上汇报齐集粮草的进度, 众人又开始争吵助军钱的事。
提出此策的人是谢澜安, 谁也不傻, 都知道她是掏世家的腰包讨太后的欢心。
谢氏固然先出了三百万钱充军饷,作出表率,可这笔钱是直接运送到北府的。
轮到其余世家,出钱就要走户部的账,户部如梳如篦的名声在外,一旦过了惠国公的手,谁知道这笔军资有几成会落入外戚的腰包?
世家不乐意做这个冤大头。
少帝陈勍一如既往地插不上话,自从他想暗中拉拢谢澜安不成,反被太后换掉了一批御前服侍的人, 这位年轻帝王便像失了心气。
他目光黑沉沉地坐在龙椅上,听臣工们吵。
一会儿是扬州司马王道真说, 不如还是向百姓征收军赋为宜;
一会儿又是靖国公庾奉孝又站出来反对, 说损有余以补不足才是正道。
庾奉孝声色铿锵:“北伐乃国之大计, 军士们在前方效命, 诸公却在庙堂左推右搪, 难不成非要让大司马亲自去拍诸公的府门来讨军饷吗!”
他的话冠冕堂皇,殿中一瞬沉寂下来。
不是惧这位国舅公,而是那北府大司马褚啸崖为人狂妄,暴戾恣睢, 还真有可能干得出种事。
一听褚啸崖的这个姓氏,便知他非士籍出身,原不过是个寒门泥腿子,早年凭借以命搏杀的悍厉,收服了淮泗一带的流民,成为流民帅。
后屡立战功,投效北府,建立铁骑军,渐渐经营出自己的气象,便被朝廷征任为大司马。
褚大司马向来不喜金陵名士崇尚浮华的靡靡风气,京城世家也不喜欢他的出身与性情。
禇啸崖每逢大胜,必以美人头颅盛酒庆祝,以及他好筑京观的暴虐之气,久为士人所诟病。
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南朝无名将,要抵御野蛮的北胡,非此人不可。
加之太后要打压世家,有意抬举寒门出身的大司马,使得褚啸崖的气焰越发嚣张。
他元配之妻死后,还曾向会稽王求娶安城郡主为妻。
会稽王出身王室,岂能将爱女嫁与一介泥腿子,深觉受辱,当时险些与大司马翻脸。
这桩婚事虽是没成,但大司马的张狂可见一斑。
趁着大殿上冷场,陈勍不禁侧眸。
只见那女郎被朱红绣服衬得丰神俊异,气度清逸如林下风,一如既往地从容,没有开口加入辩场的意思。
这种小吵小闹谢澜安当然不掺和。
主意她出了,具体实行自有庾氏与世家老臣打擂,她这时候插嘴,只会将祸水引到自己身上,吃力不讨好。
至于那些清流,这次难得没有对太后的决策提出异议。
只因谢含灵提出的士林馆、助军钱两事,皆是有益贤士、不伤民生的善举,清流乐见其成。
历来与外戚分庭抗礼的世家,隐隐显现出了彼长此消的劣势。
退朝后,谢澜安掀袍迈出太极殿,前方一位须发洁白的老人等着她,不是王丞相又是何人。
谢澜安笑面春风,徐步上前,向王翱揖了揖手:“丞相有何指教?”
王翱看着眼前背脊笔直的年轻人,莫说文武群臣想不到,便是他也不曾想到,这个年轻女娘真有鹤鸣九霄,在朝中搅弄风云的一日。
然而治国定勋,从来是男人的事啊。丞相的目光湛然莫知其深,扇动麈尾:
“老夫是该贺你如今风头无两呢,还是应劝你一句,当心登高跌重?你祖父在时,老夫与他以知己论交,可惜老友去得早,否则今日见到儿孙出息,大抵也会欣慰。”
王丞相是在影射谢氏祖训的事,拿这话刺她。
谢澜安笑了,“丞相目无下尘,我都不记得上一回得与丞相说句话,是什么时候了。果然得站高些,才能被赫赫公卿们看在眼里啊。”
说着她淡淡挑眸,“放心,我坐得稳。”
再说如今的位置便很高了吗?她真没觉得。
朝上吵得热闹,世家气急败坏,谢府独一份岁月静好。
除了闲着没事把目光投到胤奚身上的谢丰年。
谢逸夏自从北伐一定,便回荆襄备战了。谢丰年性格跳脱,喜欢往外跑,往年都是跟随阿父去的,但今年有谢澜安这个小堂姊在京,谢丰年说什么也要留下来。
留就留吧,他偏偏瞧那个姓胤的人不顺眼。
先前他老实地在别院猫着也就罢了,如今竟敢穿着阿姊的衣裳招摇,可不是岂有此理?
胤奚今日着一件轻逸的古玉色大袖绫衫,虽说天气热了,他的交领处依旧压得严实规整。
他正在屋中翻书,房门忽然打开,胤奚抬起头。
谢丰年未敲门就推门进来,一眼看见这小子身上之衣,眯了眯眼,二话不说地上来扯住他衣袖,“脱下来。”
少年有力气,眼看要在衣料上留下褶印。
胤奚耷眼看见,被扣住的握书之手“啪”地合上书本,手背青筋一蚺而消,同时左手反扣住谢丰年手腕,抬起眼睛,声音无火气:
“小公子请先放手。”
谢丰年在荆州校场时也爱玩练把式,试着撼他,竟有些吃力。
他看向胤奚的眼神从吃惊变作嗤笑,果然是能提起三石石的,有点子呆力气。
桀骜少年皮笑肉不笑,也讲道理:“脱下来,小爷出钱给你做十身新的、五十身、一百身都行——不是什么衣服你都能穿,你不懂得,我谅你一次,算你下不为例。”
胤奚沉默须臾,慢慢站起身。
他坐着时不显,这一站起,比少年高出一头的身材,便有几分高下相凌。
却依旧是谦逊的脾气,直视着这位谢府的小郎君:
“我的确不懂,只是女郎要我穿的,我便穿。如果女郎哪一日要收回,我立时便脱——我只听女郎的。”
他一口一声“女郎”,听得谢丰年直腻歪,言下之意,就是旁人的话都不好使喽?
谢丰年抽回手指指他,“你行,行啊,我这就去找阿姐说。我不但要让她收回衣服,我还要我姐姐赶你走,”
说到这,他一脸坏笑,“你说我姐是顾念我,还是顾念你?”
小霸王撒风踏火地走了。
胤奚望着艳阳照进来的门口,怔营片刻。
这边谢丰年出了幽篁馆,装模作样地往正房拐了两步,便郁闷地停下了。
他当然比胤奚更了解谢澜安的脾气,不说她这会儿还没下朝,便是在家中,自己拿不出正当理由控告那厮,阿姊也不会偏向他。
但他话放出去了,又不甘心就此作罢,那家伙目中无人,必须收拾!谢丰年眼珠一转,忽地计上心头。
他背着手溜达到厨房,正备着午膳的铛头看见小郎君,连忙迎上前来。
“小郎君有何吩咐,叫家人来传个话便是了,如何亲自过来了?”
谢丰年东瞧瞧西望望,问:“端午做的益智粽还有剩的么?”
铛头说有,谢丰年打个响指,“那就取两个裹上厚厚的饴糖汁,一半粽子一半糖,蒸了给我,快着点,我这就要。”
铛头不敢怠慢,但十分不解:“郎君,一个粽子三两糖……齁死了,没法吃啊。”
“又不是我吃。”谢丰年笑容灿烂。
没一会儿功夫,不速之客去而复返。谢丰年拎着粽子走进胤奚屋里的时候,发现这厮居然又拿起了书本,像模像样地在那读。
他将那热腾腾的东西往他几案上一放,命令:“吃。”
胤奚转头看了一眼。
谢丰年负手轻点着下巴:“好东西。吃了我就不去阿姊跟前告你,说不定高兴了还给帮你说两句好话,怎么样?”
胤奚目光动了动。
他不紧不慢地放好书,拿起一只粽子,剥开外面的箬叶,咬了一小口,皱起眉。
太甜了。
“都吃了。”谢丰年心说,把他那张巧言利色的嘴黏上,看他还怎么迷惑阿姊。
胤奚便一言不发地将两个粽子都吃完,谢丰年心满意足,不忘威胁一句:“不许告诉我姐。”
胤奚沙哑乖觉地说:“我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