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好在棉花彻底干燥以后,上面碎屑很好去除。
【等清理完棉花上面的碎叶,就可以给棉花进行去籽,最初棉花里面的籽都是手剥,非常费时费力,以至于织布效率并不高。】
【说到这,我想跟大家重点介绍一个人,她就是我国古代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有‘布业始祖’‘衣被天下’之称的——黄道婆。】①
伴随姜叶手中拿着干燥还未去籽的棉花,身后屏幕再次改变,一个墨色古风,手中纺织的老婆婆占据一半位置,另一半则是她的介绍。
姜叶侧身,把黄道婆的历史资。料念出来,【黄道婆,宋末元初、古·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人,幼年家贫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出家,后去往崖州,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海南三亚崖城镇,在那里,她结识了善纺织的黎族姐妹,学会并改进纺织技术,几十年后,因为惦念家乡,以年迈之躯回到故乡,我们先前说的手剥棉籽,就是黄道婆回来之前,大家对棉花的去籽方式。】②
“是黄婆婆,是黄婆婆!”元朝,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热烈欢呼,别提多激动。
自元之后,但凡了解过纺织知识的人,都对黄道婆这个名字不陌生。
而元之前的诸朝古人也对黄道婆这个人非常感兴趣,不知对方做了什么,值得后世如此隆重介绍。
也有女人听了微怔,“童养媳、出家、流落异地数十载,这样的身份,也能流传后世吗?”
这让她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因为黄道婆的出身和她们的出身十分接近。
倒是黄道婆本人很诧异后世对自己的推崇,她慈爱的笑道:“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先来说第。一件,剥棉籽,棉籽徒手是很难剥掉的。】说着姜叶亲手尝试,镜头来到她手上。
“可不是,黄婆婆回来前,我们棉花剥籽特别的慢。”看到姜叶的动作,古时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心有余悸。
棉籽位置并不难找,难的是如何把籽和棉花分离,因为棉籽和棉花之间纠缠的很深。
一小会儿,姜叶剥完一朵棉花,从个数来看时间不算慢,可别忘了棉花的庞大数量。
这时江雪递给姜叶一个工具,姜叶接后笑道:【接下来我们看看相同的时间,工具能增加多少效率。】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②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小可爱的捉虫,么么哒~】
作者同类型完结文:
《位面餐厅从大秦开始》【可能雷点:有嬴政和吕雉cp。】
《诸天聊天群从西游开始》【可能雷点:有武松和潘金莲cp。】
作者预收文求收藏:
《国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和本文算同类型,主神、无限、历史直播、国运流。】
《诸朝直播带货指南》【位面直播、给诸朝古人和星际未来互相带货。】
《穿书女配和女主联手爆红》【娱乐圈文,女主和女二友谊长存。】

【黄道婆最先教给大家剥棉籽的方式是一根木棍,把木棍放在棉花上面,随着木棍对棉花挤压,棉籽就被挤压出去。】姜叶用最初工具给观众们演示。
果然,用木棍以后,剥棉籽的效率大大提升,同等时间内,木棍是手剥的数倍。
“只用一根棍子,剥棉籽就变得简单,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呢!”手里有棉花,却没先进剥棉籽方式的百姓们懊恼,觉得自己好笨。
这类人以元末时期和之前朝代的百姓们为主,元末明初及之后朝代的百姓已经普遍用工具剥棉籽。
【后来黄道婆找来木匠,把黎族用。的铁棍轧棉法进行改良,做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木制手摇轧棉车更具普及性和效率更高。】①
如果说木棍只是一个单纯棍子,那木制手摇轧棉车就是专业的剥籽机器。
【这种机器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去棉籽效率更快。】姜叶和江雪还有工作人员配合给大家展示黄道婆改良后的木制手摇轧棉车。
只见两边两人摇动轧棉车木制手柄,转动固定好的两根搅棍,因为搅棍缝隙窄的缘故,棉花能顺利通过,棉籽则没办法过去,从而棉、籽分离。
【棍子擀多了手也疼,木制手摇轧棉车就少了这个顾虑。】
因为转动搅棍和下棉籽没那么累,姜叶比刚才轻松不少。
“木匠,你会做木制手摇轧棉车吗?”看清楚木制手摇轧棉车的样子,诸朝百姓纷纷把目光放到身边的木匠们身上,很是期待。
“没问题,让我琢磨琢磨,很快就能把木制手摇轧棉车做出来。”木匠们道。
于他们而言,木制手摇轧棉车属于能看懂的范畴,再琢磨琢磨,做出来完全没问题。
“太好了,我们也能有木制手摇轧棉车了,黄婆婆可真是大能人啊!”元朝及之前朝代的百姓们喜笑颜开,对黄道婆发自内心地感激。
元末以后,用上木制手摇轧棉车的人则恍然,“原来我们用。的轧棉车是黄婆婆做出来的。”
以前她们知道如何使用工具,却对制作工具的人不了解。
“这个木制手摇轧棉车,你们做出来没问题吧。”刘彻看向墨家人。
墨家人点头,很有信心,“陛下放心,臣等很快做出成品。”
木制手摇轧棉车可比未来采棉机简单万倍,他们完全没压力。
秦朝,嬴政虽然不像刘彻手里有棉花踪迹,还是吩咐墨家人把木制手摇轧棉车做出来。
他要以后找来棉花,工具都是现成的。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错过这种有利民生的纺织机器,唐朝时期,棉花普及率不高,但好在他们身处后世,手里有更多线索。
比如汉武帝末时曾记载广幅布,古今地名仔细对照,完全找的到。②
“黄道婆若是我明朝人该多好!”朱元璋叹气,心里不甘。
【棉花去籽流程中,黄道婆改良出木制手摇轧棉车,之后的弹棉工序,黄道婆也做了改良。】
【说起弹棉花,那可是棉衣保暖的关键,棉花如果弹不好,不蓬松柔。软,会影响御寒效果,可想而知弹棉花这道工序有多重要。】姜叶道。
心想棉花怎么御寒的诸朝百姓终于解开疑惑,“原来棉花除了做棉布,还能把棉花塞进衣服夹层里。”
“是了,我们怎么没想到呢。”百姓们懊恼。
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棉花的陌生。
棉花普遍的朝代,棉花御寒已是常识。
【新的棉花需要弹,旧的棉花用时间长了,会出现压实结块、蓬松和弹性下降等问题,这时候晒干重新弹一下,棉花就会有所恢复。】
【在黄道婆回家乡前,人们用。的弹花弓是竹制线弦小弓,弹棉花的效率并不高,黄道婆后和人将其改良成木质绳弦大弓,弹棉效率一下提升上去。】③
说着姜叶拿出改良前的小弓和黄道婆改良后的大弓做对比。
【小弓一尺五寸,大弓四尺多长;小弓是竹制线弦,大弓是木制绳弦;小弓轻便手持,大弓厚重上方吊着绳子;小弓靠手拨弦震动,大弓靠木锤锤击震动。】④
姜叶把竹制线弦小弓交给江雪,自己则手持木制绳弦大弓,而后两人一起弹棉花。
肉眼可见,木制绳弦大弓效率远超竹制线弦小弓。
【当年黄道婆的改良沿用至今,现在我国某些地方还能见到木制绳弦大弓踪迹。】姜叶手中率先弹完自己那份棉花。
“大弓确实比小弓好用。”用上木制绳弦大弓的古人们肯定点头。
“等以后我们有了棉花,就直接用大弓!”之前朝代的百姓们道。
没一会儿江雪也用小弓弹完棉花,后台工作人员们把已经演示完的工具撤下去,并送上来新的纺织工具。
【说完黄道婆在擀、弹方面的改良,我们接下来看黄道婆在纺、织方面的成就。】姜叶对观众们道。
诸朝古人们惊讶,“居然还有,那位黄道婆太厉害了吧。”
【纺指的是纺线,棉花弹蓬松以后,就可以纺成棉线,而黄道婆那时大家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每次只能纺一根棉线。
后黄道婆在纺麻的脚踏纺车和单锭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可同时纺三根棉线,效率一下翻了三倍!】姜叶让大家看单锭手摇纺车和三锭脚踏纺车的区别。
哪怕是外行人,也能看出两者间的差距。
就在百姓们惊叹之际,突然有弹幕评论:“三锭脚踏纺车,宋朝时期就有了,怎么能算黄道婆发明的!”
“司马大人……”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朝臣看到司马光的话上了天幕,不禁欲言又止。
而说出这句话的司马光本人也是一愣,“怕什么,本官身正不怕影子斜。”
“诸位可别忘了,黄道婆可是元朝人——宋末元初的元朝!”司马光冷哼。
这下北宋朝臣就算觉得司马光态度有些不妥,也不再说什么,宋仁宗就更不用说了,江山可是他家的。
之前姜叶说什么宋末元初,朝堂可是大乱了好一会儿,连带身为元朝人的黄道婆,他们也感到不喜。
这种骨子里本能的不喜,不止宋仁宗一朝,倒不如说宋朝除宋太。祖赵匡胤及刘娥等少数人执政时期,其他时期都对黄道婆厌恶居多。
因为黄道婆所处的元朝,还有黄道婆的性别。
“是司马光大人,我们快点支持司马光大人,要不然司马光大人落下风怎么办!”北宋及南宋的许多文人激动道。
虽然他们许多话都上不了天幕,但他们数量众多,难免有人的评论出现在前台。
一时间,质疑黄道婆功绩的声音越来越多。
元末,尤其是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被气的不行,“三锭脚踏纺车本来就是黄婆婆发明的,我们还能不知道!”
“对啊,要是之前就有三锭脚踏纺车,我们会不用!”
倒是黄道婆本人微怔,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欣喜,欣喜有和自己同路的人,就像她和黎族姐妹们。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出现的时间,我们后世其实也有质疑,因为三锭脚踏纺车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面对质疑,姜叶落落大方。
“这还差不多。”见姜叶承认错误,司马光满意轻哼。
【事实上不仅是三锭脚踏纺车,历史记载还有五锭脚踏纺车,可问题是,棉花在元明时期才得到推广,东晋时期的三锭脚踏纺车是纺棉的吗?显而易见不是。】
【那时候的三锭脚踏纺车和五锭脚踏纺车,所纺的线都是麻线,黄道婆的三锭脚踏纺车纺的是棉线,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姜叶道。
“你这是狡辩,都是纺线,两种纺车有什么区别!”司马光生气,他没想到姜叶这个主持人这么不知悔改。
“纺麻和纺棉区别大了去了。”见司马光嘴硬,其他朝代的百姓们纷纷道。
谁有比她们这些专业人士更有发言权!
【这位观众对纺织不懂吧,麻和棉的纤维是不一样的,麻线粗糙更有韧性,经得起拉扯;棉线拉力过大很容易断,所以纺麻和纺棉的三锭脚踏纺车细节上是不同的,当然它们工具原理是相通的。】姜叶道。
“麻和棉能有什么不一样……”司马光嘀咕,声音却越来越小。
宋仁宗朝堂君臣给他面子没继续说下去,一阵尴尬后,朝堂氛围恢复平静,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可有的人却满脸凝重,比如明朝朱元璋。
“俺刚才要是没看错,刚才质疑黄道婆的人叫司马光,是北宋的那个司马光,还是同名同姓?”
之前也有人发言,可是速度太快,也没有人留意,可是现在,朱元璋察觉到不对劲。
万一对方真是历史那个司马光怎么办?
这意味天幕并不只有他大明能看见!
“父皇,儿臣不觉得是巧合,后面有支持司马光的人,名字恰好和推崇司马光的人对上。”朱标神色同样凝重。
年幼朱棣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是登基为帝的朱棣心底却猛沉。
之前朱元璋回答棉花上过一次天幕,那时朱棣就留心,现在朱棣终于确认。
“天幕不止咱们大明才有。”
“最重要的是你们爷爷那边也有。”朱棣对两个儿子道,神情凝重担忧。
“爹,咱们不说话,爷爷是不是就发现不了我们?”朱高煦出主意。
朱高炽低头,想不出更好办法,毕竟他们爷爷对大伯的看重和疼爱有目共睹,要是知道他们一脉做的事,肯定会生气。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朱棣叹道。
至于提前坦白,只怕他前脚坦诚,后脚年幼的自己就受罪。
【黄道婆的纺车功绩大家还有异议吗?】姜叶问观众。
“本来就不该有异议,那个叫司马光的人真是太讨厌了。”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对司马光厌恶道。
“你们不知道,历史司马光可是一个‘能人’。”元朝读书人笑着给百姓科普北宋司马光的事迹。
已经改朝换代,他们可不会替司马光遮掩。
至于对方是不是历史上的司马光,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都不咋地。
因为司马光的质疑,原本就对黄道婆感激的百姓们越发感激,还有心疼,她们已经明白,对黄道婆指手画脚的居然是个连麻和棉都分不清的外行。
到底是谁给他勇气和自信?让他敢质疑黄道婆这个内行。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织布方面,黄道婆发明了脚踏织布机,也被称为投梭织布机,这让织布机的穿线速度大大提升,除此之外,黄道婆还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法。】①
【为了更好体现黄道婆在织布机方面的功绩,我们先来说说黄道婆的家乡环境,黄道婆故乡是松江府乌泥泾,这个地理位置近海,以至于土地肥力不足,不适合种田,所以那时的乌泥泾百姓转而种棉,希望能从别的方向寻到一条活路。】②
松江府的百姓们一怔,回想起曾经的艰苦时光。
“黄婆婆,黄婆婆!”黄道婆之后的松江府百姓们声音哽咽的呼喊黄道婆。
【可是就像我们之间说的,黄道婆回来前,乌泥泾百姓棉花籽是手剥的、弹花的是小弓、纺棉方面每次只能纺一根线,其织布效率并不高。】
【黄道婆回乌泥泾后,木制手摇轧棉车提升棉花去籽效率;木制绳弦大弓增加弹棉效率;三锭脚踏纺车增加纺线效率;脚踏织布机增加织布速度,可以说黄道婆在纺织一道的改良、发明是全面的,这一套工具下来,乌泥泾当时百姓的纺织速度一下增加。】
这话忍不住让诸朝百姓们点头,“黄道婆为乌泥泾的乡亲们省了多少劲啊!”
要是他们也有一个黄道婆就好了。
可元末明初前的诸朝百姓们没想到,这一切都还只是铺垫,只要越往后的朝代,才越知道黄道婆功绩之大。
【如果说擀、弹、纺、织四个方面是提升织布效率,那织造技术就是让布往‘精’的方面发展。
尤其是黄道婆结合黎族纺织,总结出来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法,让乌泥泾织成的衣、被等织物有了各种色彩和图案,这种布被称之为乌泥泾布。】③
【借助海运,乌泥泾衣、被走出松江府,一时闻名天下。】
【织出的布匹广受欢迎,直接改善松江府及附近地区经济条件,加上纺织技术先进,后松江府一带直接成了全国棉织业的中心,并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经济发展兴盛至今。】④
姜叶说完黄道婆对后世的影响,诸朝百姓们震惊不已,“居然以一己之力带动一方地区数百年兴衰,这也太厉害了吧。”
“要是我们也是黄道婆的乡亲就好了!”诸朝百姓们深深渴望,数百年而不衰,于他们而言那简直就是盛世。
“我们也想要黄道婆!”诸朝百姓们发出渴望呐喊。
“只是纺织而已,居然能做到这种地步!”刘彻震惊,按照他的身份,同样能影响历史,可他是什么身份,黄道婆又是什么身份。
“皇后,咱们汉朝无缘一个黄道婆,但朕希望咱们汉朝出现更多‘黄道婆’,朕把纺织工具推广一事交给你,你可能不负朕之信任。”想了想,刘彻看向自己皇后——卫子夫。
纺织一道影响力巨大,非他亲信不得担任,可他信重的人要么性别不合适,要么身份不合适,想来想去,他目光落到卫子夫身上。
“陛下,这本就是妾身为皇后的职责。”卫子夫明眸善睐自信道。
之前听姜叶提起嫘祖,卫子夫就觉得那是自己的努力方向,可是等听完黄道婆,卫子夫发现自己能做的还有更多。
“国士,若黄道婆生在秦朝,朕必以国士待之!”嬴政听完黄道婆的影响力,求贤若渴同时,还有深深无力。
但凡黄道婆生在秦朝,哪怕身处别的国家,他都能像索要韩非一样直接抢人,可偏偏他们之间隔着时间差距,非他人力可以抹平。
“陛下,有人说知道棉花在哪。”李斯高兴地给嬴政汇报。
这话让嬴政豁然起身,“这么快?”
他已经做好长期准备。
“是,陛下,天下人都能看到天幕,知道棉花的人直接找上了臣。”李斯垂眸,心中喜悦暂缓。
因为天幕不可控,这次对他们有利,下次对他们不利怎么办?
嬴政抬头看天幕,“若是天幕能为朕所用该多好。”
他要是有天幕,所颁布的政令直接传达天下,再也不用担心掌控力不够。
“下令,给百姓们减税种棉,并把黄道婆名讳、功绩传唱天下。”嬴政垂眸,迅速下令。
李斯下意识想说看过天幕后,百姓们就算不减税也会种棉,可很快他就反应过来,减税只是陛下安抚民心的手段,毕竟天幕不可控,陛下这是未雨绸缪。
同理,黄道婆既是陛下对百姓的安抚,也是希冀,希冀大秦也出现‘黄道婆’。
“观音婢,推广黄道婆纺织工具一事就交给你了。”李世民手心覆上长孙皇后的手背道。
“陛下,咱们还没棉花呢。”长孙皇后说完沉默。
“对啊,咱们还没棉花呢。”李世民反应过来,十分失落。
其实他们已经找到棉花踪迹,但是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全国纺织,需要花费时间种植。
明朝,朱元璋看向朱标,“儿啊,推广黄道婆纺织工具一事就交给你了。”
“可是父皇,这事不该交由母后来办吗?”朱标愣住,他又不懂纺织,相比之下,母后才是专业的。
“你们母后光是打理后宫就很累了,你身为儿子怎能如此不孝。”朱元璋板起脸。
朱标张嘴,最后还是应是。
消息传到后宫,正在织布的马皇后微愣,而后轻哂,心里明白丈夫这是不让自己干政,毕竟也是,一方地区数百年的兴盛,她这个皇后要这样的盛名干什么。
朱标不是内行人,但他的身份最合适。
“如果是父皇,肯定不会把这事交给母后。”朱棣跟徐皇后感慨道。
要说朱元璋和马皇后没感情那不可能,但要说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心里,总有一根女人,哪怕是发妻也没办法踏越的红线,那就是干政。
朱元璋绝不允许自己大明也出现女皇,所以从一开始他就绝不给女人希望。
【黄道婆改良和发明的纺织工具很长一段时间都代表我们华夏纺织业的巅峰,到这里棉花的发展大家也都知道,关于棉花的介绍也来到尾声。】
【说起纺织业来,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题外话,那就是国外的纺织水平。】姜叶道。
“国外能有什么纺织水平。”朱元璋不屑,打心眼里看不上国外的纺织。
实在是同时期国外的纺织技术跟华夏黄道婆改良和发明的纺织工具没法比,技术水平领先数百年的话可不是盖的。
“华夏外不是蛮夷吗,蛮夷的纺织技术怎么配和我们华夏比!”说起国外,诸多华夏人不屑。
这是从古至今,诸朝发展打下来的坚实信心,任谁一直屹立世界之巅,也想不到自己跌落尘埃的那天。
感受到评论中的自信乃至自傲,姜叶和江雪眸光微暗。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介绍两款国外纺织工具,它们出现时间比黄道婆纺织工具晚数百年,但它们的效率更高。】说着工作人员把台上原本的纺织工具撤下去,换成国外的两款纺织工具。
而诸朝百姓们却有些受不了,“不可能,怎么可能会有比黄道婆纺织工具更快的纺织工具。”
“而且还是国外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心中为华夏纺织水平感到自傲的人震惊,下意识抵触和质疑。
天幕下,黄道婆停。下手中的纺织,准备看看比她纺织工具效率更高的纺织工具模样。
只见新搬上来的两台纺织工具,和她们现有的纺织工具类似而不相同,工具某部分让黄道婆感到惊讶。
【这两台纺织工具名为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我们先来介绍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和华夏的三锭脚踏纺棉车功能一样,都是把棉纺成棉线的工具。】
【区别在于,三锭脚踏纺棉车的纱锭是横向的,珍妮纺纱机的纱锭是竖向的;黄道婆让纺棉车从单锭变成三锭,珍妮纺纱机则可以从1-2锭,增加到8-18锭,甚至更多。】
今天姜叶和江雪给大家演示的只算中型珍妮纺纱机。
饶是如此,也足够诸朝古人失态,“一次十八锭,岂不是说国外纺纱机速度是我们华夏纺纱机的数倍!”
“竖起来的纱锭,原来如此。”黄道婆呢喃,明白了珍妮纺纱机的原理。
她这个专业人员,更明白这台纺织工具的意义和含量。
纺的棉线多了,织布机一定会有相应改造,要不然跟不上纺线的速度。
果然,介绍完珍妮纺纱机,姜叶和江雪后面介绍的,就是织布机。
【另一台纺织工具名为飞梭织布机,大家有没有觉得耳熟,之前介绍黄道婆,脚踏织布机的别名就是投梭织布机,投梭织布机比之前的穿梭织布机更省力,同理,飞梭织布机也比投梭织布机省力。】
说着姜叶坐下来给大家演示飞梭织布机,只见姜叶手没怎么动,梭子就在经纬间飞速穿行,很快就织出一小段布。
诸朝百姓们震惊,“它是怎么做到的?手不使劲梭子怎么就动了?”
很快姜叶就为大家揭秘,【飞梭织布机梭的两端有弹簧机关,只需轻动,梭子就会弹射出去,只要确保布面顺滑,飞梭就能畅通无阻。】
弹簧弹射飞梭,自然不再需要人手在其中穿梭。
这个机关以华夏诸朝水平并不难做到,可此时他们就忍不住沉默。
“当得知黄道婆纺织工具速度时,朕以为那就是纺织工具的巅峰,不曾想一山还比一山高。”李世民感叹不已。
就是打心眼里看不上国外纺织水平的朱元璋也说不出话来。
【国外得益于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纺织行业迅速发展,发展到以前是我们卖布给他们,后来变成他们卖布给我们。】姜叶道。
诸朝古人看着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效率沉默。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三千字写了四个多小时,长时间不码字,速度变得好慢。

可不,一个是挣钱,一个是给人送钱。
【对比完国外纺织水平,我想跟大家说,哪怕咱们有很高的纺织技术也不要故步自封和骄傲自满。】
【要不然就像我们当初面临国外纺织冲击,华夏纺织业被迫衰落,后全力追赶才恢复。】
“果然,对方纺织速度上去,绝不可能和华夏友好往来。”看到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嬴政就知道华夏的纺织行业一定会受到影响。
因为那些工具用对绝对是国之利器,嬴政不会自大认为后世蛮夷都是蠢人。
【可惜古代对纺织工业轻视,以至于像黄道婆这样的纺织人才只是昙花一现。】
【但凡古代对纺织人才们好一些,说不定早出现‘黄道婆’,让更多人提前穿上棉衣。】姜叶遗憾感慨。
可对于诸朝百姓而言,御寒却是他们实打实的命题,“对啊,要是早出现黄道婆,我们就能早点穿上棉衣,免于冻死了。”
说着诸朝百姓们哭泣起来,等哭完,他们就开始去找棉花、做相应工具。
明君执政的朝代还好,一般都会下令,动用国家力量寻找棉花和普及纺织工具。
昏君执政的朝代,百姓们就只能靠自己,高高在上的昏君们也看不到自发动起来的百姓们。
【棉花因为材质柔。软舒适,厚可御寒保暖,薄可清爽透气,加上大面积种植,让棉花价格降下来,棉花很快取代古代百姓们之前穿的麻衣。】
【而我们今天的衣服材质,也都是以棉为主,麻和丝做成的衣服,不是少见就是价高。】
“真好,后世的人有棉衣穿。”没有棉衣穿的诸朝百姓们羡慕而又渴望。
他们已经加紧寻找棉花的速度,早晚有一天,他们也能够穿上棉衣。
姜叶关于棉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可关于棉花的风波,却并未平息。
首先是棉花的踪迹,和纺织工具的推行,但凡有点脑子的帝王,都会想自己治下出现更多‘黄道婆’,政策上开始对纺织行业有所倾斜。
元朝,哪怕是对华夏文化不感兴趣的元朝皇室也下旨嘉奖黄道婆,希望黄道婆能在纺织方面更进一步。
除却朝廷政策,还有许多对纺织本就精通和感兴趣的女人以黄道婆为榜样,平时除了纺织外,脑子还想着怎么创新纺织工具。
黄道婆这边,已经琢磨透珍妮纺纱车和飞梭织布机,她找到匠人,开始尝试。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