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知青去种地by雁起卿
雁起卿  发于:2024年11月15日

关灯
护眼

“姜知青,真不好意思。你来这么久都没让你喝一口水。”
姜棉的要求另外两个大人都听到了。这让主人家觉得有点失礼。
“没事儿,我不渴。我本来就打扰你了,是我给你添麻烦了才是。”姜棉知道他们误会了,倒也没多解释。
开水不一会儿就端了进来。
姜棉接了过去然后放在床边的桌子上,假装伸手进挎包里掏了掏,拿出一袋一斤装的奶粉和一袋半斤装的葡萄糖粉,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就把两个袋子都打开了,舀了几勺奶粉和两勺葡萄糖,倒进陶瓷缸里,冲了热开水后,用勺子搅了几搅,然后递给了五奶奶。
“五奶奶,你刚刚流了那么多血,喝点这个补充一□□力。”
“姜知青,使不得,这个太贵重。”不管是奶粉还是糖,都是紧缺东西。五奶奶也是见过好东西的人,像这样不当回事,舀了那么多冲一杯水随便就递给外人的,她还真的没见过。
“相比你借给我住的房子,这不值当什么。而且我刚来,什么都还不熟悉,以后肯定还需要你们帮忙的地方。”
这么多的房子,只有祖孙四人住。之前不可能没人打过主意,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能住进来,可见之前主人家是排斥外人借住的。
现在五奶奶能点头最大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那一包止血药。以后要和这家人日日相对,打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据她的观察,这五奶奶也不是那种贪婪的人,几个小孩能饿着肚子守在奶奶的床边,可见也不是讨人嫌的熊孩子。
姜棉看着五奶奶把牛奶喝了,指着装奶粉和葡萄糖的两个袋子:“这个您就留着喝吧,我不太爱喝奶粉。”
“姜知青,这么贵重的东西可不敢收。喝你一杯泡好的,已经是我厚脸皮了。”五奶奶大概能估出这两袋东西的价格,而且他也知道这两样东西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如果拿去送礼,说多贵重都不过分。这些,她是万万不能收的。
“东西我既然拿出来了,自然就不可能再收回去。这两袋东西再贵也贵不过房子。正如房子是我所需要的。这奶粉的味道虽然不怎么样,但营养还是可以的,五奶奶刚刚流了不少血,这个也是五奶奶所需要的。咱们各取所需,我觉得挺好的。”姜棉这时候对这位未来房东的品性算是有了大概了解。
这不是一个贪婪的人。不过房租还是要说清楚的:“之前我也跟李队长说过,如果能帮忙安排给我一个独立房间的,我可以出补贴,一个我可以出月六斤粮食,可能不会全部是精粮,但每个月最少会有三斤大米,另外再加一块钱。如果不要粮食,全部给钱也行。”
这个价位姜棉是整合了诸多方面的考虑报的,这个也算是她的底线,不过她相信吴五奶奶不是会漫天叫价的那种人,所以他直接把底牌直接亮出来,如果她看走眼了,那她就要给自己重新定位了。
听到这个价格,李国强和五奶奶一时都没说话。
六斤粮食加一块钱看着不多,但在这特殊的年代,就像是铃木生产队这样的,每个成年劳力所得公分能换来的的粮食,每年能有个五百斤就顶天了,而且还包括大部分的粗粮。一个房租就去了八分之一的口粮,另外还要加12块钱。压力堪比后世那些在大城市租房打工的年轻人。也就是姜棉不但袖有乾坤,还身怀巨款,这才不算什么。
“粮食就不用了,这时候的粮食可不好挣。如果你有钱,每个月给一块五就行了。不过今年就不用给了。以后的以后再说,你一个城里来的女娃娃,先习惯了下地再说。”
五奶奶果然是个厚道的。在她看来,姜棉这种城里来的娇娃,要想在农村里养活自己都不容易,更别说还要每个月交那么多的粮食当房租。就算家里条件不错,可以补贴,但万事都有意外。但她现在对这新来的知青还不算了解,也不能马上就说不要她给补贴,万一是以后有什么不好,还有一点回旋之地。
“那就这样说定了。房租还是要交的,我先把今年的房租交了。”五奶奶的想法,姜棉也能猜出一二,不过这也没什么好辩解的,到时候用行动和事实说话就对了。当然,既然房东那么厚道,她也不会耍奸诈,说话间就掏出了15块钱放在桌面上。
这个时候已经是二月底了,这一年刚好就剩下十个月。姜棉还跟李国强开起了玩笑:“刚好李队长也在,帮我们做个见证。”
五奶奶刚刚才说了免了今年的房租,自然是不肯收的。
不过姜棉觉得只有给了钱才算是完成了交易,只有交易完成,自己才会对房子拥有使用权。那让样她住起来才会心安理得,自己住在这里才真正能做主,所以也不相让。
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是常见,像他们这种为了让利而相执的,倒是让李国强这个见证人有点哭笑不得。
最后还是在李国强的协调下,五奶奶收下了五块钱,姜棉把另外那十块钱拿回去,这场拉扯才算完了。
“国强,你帮忙带姜知青去看看屋子,西边那三间就全部给她用吧。里面的家具姜知青能看得上的都可以用,反正我留着也没用。”五奶奶轻轻地叹了口气,让李国强带人出去,说了那么些话,她想躺一会了。
李国强带着姜棉出了房间,走向西间,两人把每间房子都看了一遍。
三间房子,每一间面积都不算小。姜棉心里那是一个高兴。
靠近正房的那一间当卧室,目测面积有二十来个平方米,也还算干净,就是里面空荡荡的。床、衣柜之类的还要姜棉自己想办法置办。
剩下那两间是连在一起的,中间的墙开了一道门。厨房在最边上,餐厅另一边挨着卧室。要进入厨房的话,要从餐厅经过。
相比空荡荡的卧室,餐厅倒是配套得很齐全。
实木打造的四方桌,表面推得很平滑,木头的纹理看着很舒服。桌子一边顶着墙,余下的三边各摆着一条长凳子。
靠墙的地方还有一个橱柜。它的旁边是一张用砖头和石板砌搭而成的台子。这也是结合农村人吃饭的习惯用的,可以放饭盆和汤锅。
这配置,一看就是为拖家带口的家庭准备的。全部都是崭新的,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厨房的空间更大,应该有二十好几个平方。
挨着餐厅的墙角砌了一个很漂亮的土灶,三个灶孔,连接着笔直漂亮的烟道。灶边有一个水缸,灶前有两张烧火坐的椅子。也是全新的。
厨房没有柴火,灶堂没有灰烬。看来这厨房身建成后都没用过。
“这西边的屋子原本是五婶为她的小儿子准备的,不过东西还没来得及备齐,房子也没住过一天,人就没了。这些东西都是新的,还没用过。五婶也说了,你用得上的都可以用。”
李国强看着姜棉这看看那摸摸,一副很满意的样子,心里也稍稍有点感慨。这些都是为那位小堂弟准备的,东西还没用上,人在城里就出事了,接着媳妇也改嫁了,撇下唯一的儿子跟着老母亲艰苦度日。
本来这西间五婶是没打算建的。
大儿子原来在部队,就算万一退伍了回来安家,有正房和东边的也够住。小儿子在城里当工人,也是打算以后在城里安家的,偶尔回来,留出一两个房间怎么也够了。只是小儿媳是个掐尖要强的,说什么都是儿子,要一视同仁,总之,大儿子有的,他们也一定要有。
五婶没办法,只好把之前的积蓄拿出来,加建了西边这三间房。大儿子也把之前的津贴都拿了出来,全部重翻了瓦面,趁着这次动土的机会,把院子里里外外也全部整了一次,这才有了今天这光鲜宽敞的一个大院子。
房子是好房子,只是可惜,人走了,家也散了。
◎最新评论:
呜呜?为什么好人都这么惨啊
忒可怜了
这家人太惨了

第13章 安家
[ 姜棉不知道李国强心里面的官司,但两辈子,她都可以说是孤儿了,怎么不明白失去家人的痛!]
姜棉不知道李国强心里面的官司,但两辈子,她都可以说是孤儿了,怎么不明白失去家人的痛?了解到五奶奶家里的情况,她心里也不好受。
无论多艰难,活着的人的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的。就冲这借房子的情义,以后如果有她能帮得上忙的,她会尽量帮。
目前她的当务之急,是要先弄来一张床。
“李队长,这房子我很喜欢。这些家具也是我需要的,我就不跟你们客气了。五奶奶那边有什么需要我出力的请不要客气。”
姜棉本来想说的是会帮忙找一些补气的东西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因为根据她在后世来的经验,一般带有补血功效的是动物的肝脏和动物血这些带有铁元素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她虽然有,但不能凭空拿出来。偏偏这个时代这些东西却不是能随时弄到的。
至于红枣红糖能否具有补血功效,有人说有,有人说是假的,她不是学医的,不敢多嘴。不过这些低血糖倒是有些用,弄不到猪肝猪血就只用送些这个了。
姜棉再一次环视了这块即将属于她的地盘。
从房子到家具,全部都是新的,没有比这更合心意的了。
但这些后面有一个惨痛的故事,这虽然和她无关,但这也并不是她想看到的,自然她的心里也没有多大的欢喜,但她住了人家的房子,用了人家的东西,补偿总是要给的。
“那我就在这里代五婶先谢谢你了。不过房子给补贴的事。还是不要让太多人知道。免得有人拿着这生事。”李国强怎么也是一个生产队的队长,应该有的敏锐还是有的。
“放心,这我懂。不该讲的,我保证不多说一句。不过要是有人也想借此搬进来的话,到时候李队长要帮忙。”
在下乡之前,姜棉就把自己的房子整座租了出去,其中的厉害关系没人比她更懂的了。目前更要紧的是,先解决睡觉的问题,“还有,李队长,房子是有了,没床也没法睡呀。”
“欸……不过这事儿以后再说。至于这床嘛……”李国强拍了拍脑袋,“大队的库房里面好像还有一张床,你跟我去找找看。”
最后俩人还真的在大队的库房里翻出了一张实木床,看样子挺新,除此之外,还翻出了一副床架,两相组合起来就是简单的架子床。
这种床姜棉很熟,上辈子她父亲睡的就是这种床。建了新房子后,姜棉曾经想过给父亲换一种床,父亲说睡习惯了,睡那种软床,身子骨会痛。所以一直没换。
她曾经帮父亲买过蚊帐和席子,当时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还存了好几套在空间里。现在正好用得上。
不过也许是目前的形势的原因,这副架子就是单纯的架子,一点装饰的花纹都没有。
不过李国强说这种带架子的床直接给她不合规矩,所以最后她还掏了两块钱的架子费。这个也应该是大甩卖的价格了。
顺着李国强的指点,姜棉还在队里的一个木匠的家里买到了一个衣柜和两个木桶,顺便还订做了一张书桌带配套的椅子和两个箱子。
睡觉的问题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迫在眼前。
姜棉去知青点把包袱提了过来,就开始收拾带来的东西。
归置了衣服被褥吃食之类的,还有一部分的厨具和农具。
首先是锅。那个铁锅是裹了报纸放在外面的包裹里带来的,下车的时候,王长军看见这么个圆鼓鼓的东西,还屈起手指敲了敲,不过他倒没开口问,只是笑着看了她一眼。其实这都是姜棉故意为之,要的就是别人看见。
妙的是,这锅跟其中一个灶孔还是挺相配的。
还有几个碟子和碗,不过这是放在空间里带来的。
农具没几件,放在柴棚就好。
收拾好了东西,姜棉抓了一把糖果去了东间。
五奶奶最大的孙子振兴没在,听说是替五奶奶割草喂牛去了。
五奶奶身体不好,队里照顾她,给她安排了个喂牛的活计。但牛总得喂。
另外两个小孩都守在家里,姜棉把糖给了叫振华的女孩,让他们姐弟俩分着吃,还问了问五奶奶的情况。
振华看着文文静静的,说话不急不缓,条理却很清楚,一看就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看到姜棉递过来的奶糖开始并没有接,后来经姜棉再三解释才收下。
振民看着有点活泼,但姐姐说话的时候,就静静的坐着,也没插嘴。问到他的时候,才乖巧又迅速地回答。
一大两小正聊天呢,李国强带着一个提着药箱的中年人匆匆进了院子。
“付医生来了。”两个小的显然也是认识那位中年男人的,飞快地跑过去。
提药箱的中年男人就是大家口中的付医生了。
李国强对姜棉点点头,带着医生直接进了五奶奶所在的房间。那医生只匆匆看了一眼姜棉,然后跟着李国强进了屋。
两个小的很懂事,知道医生是来给奶奶做检查的,并没有跟着进去打扰,只是时不时的向房门的方向探头探脑。
姜棉自觉自己一个外人,自然也在外面陪着两个小的。
过了没一会,李国强和医生就出来了。
“现在看着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失了血,尽量吃点补血的、有营养的东西。”出了房间,在房檐下站定,医生才开口说话,“今天晚上还是要留意一下会不会出现发烧和或呕吐的现象。明天要记得过去卫生所换药。”
现在的医疗条件还真的是差,伤人的那个砖头也不知道是哪个犄角旮旯里扒拉出来的,带了多少细菌?看医生的意思,不用问,肯定是连针破伤风都没得打。
姜棉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吐槽。冷不丁旁边的那个小豆丁推了她一下,害她差点没站稳。
“棉棉姐,付医生跟你说话呢。”
“哦……不好意思,我刚才在想事。”姜棉愣了一下,很快反应了过来,看向那医生歉意的笑了笑。
“听说是你出的药?伤口也是你处理的?”医生的语气很温和,穿着和气质一看就不像是村里人。
“是我。有什么不对吗?”姜棉在上一世经常一个人到处跑,后来回老家照顾父亲,基本的医疗常识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急救方法还是掌握得不错的。否则刚才她也不会出手。不过她毕竟不是正经的医生,这正经的医生如果要找毛病,她也没什么接受不了的。
“没有。就是觉得你的药不错,伤口处理的也不错。”医生微微一笑。
“付医生过奖了。我这不过是之前见过。我前两天刚好也伤了头,还去过医院一趟。”姜棉指了指还贴在额头上的纱布,一副都是刚刚接触过才会的样子。
医生也没有其他的意思,点了点头就告辞了。李国强跟着送了出去。
医生一走,姜棉才想起来她过来的目的。
“振华,振民,是这样的,我有个事儿想请你们帮忙。你们看我刚来,家里什么也没有,我想先捡点柴火,等你们大哥回来了,有空的时候,能让振民带我去平常你们捡柴火的地方吗?”
姜棉综合到这里之后听到的各种零碎的信息,大概知道村里人有一个固定的打柴的地方,听说是一大片的树林带,不过姜棉不知道地方,便想着找人带带路。像振民这样的半大孩子就最合适了。
振兴作为老大,而且年纪也大一点,算得上大半个劳力了,平常假日之时也会在生产队上工。振华是个女孩子,可以在家里帮忙做点家务,像现在,就可以留在家里照顾奶奶。只有振民年纪最小,一放学就只有玩了。
“振民,你带棉棉姐去吧。我在家里看着奶奶就行。大哥应该也很快就回来了。”振华别看着只有十岁左右,处起事来活脱脱一个小大人。
“姜知青想去哪里?”正说话间,李国强送付医生出去回来了,他的后面还跟着一位20来岁的女子。女子腹部隆起,看着应该是有四五个月的身孕了。
“秋燕姐,你怎么来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振华看到女子,很开心的打招呼,赶紧去搬凳子。
“我刚回村,准备住一阵子。听说五奶奶受伤了,就过来看看。”女子把手里拿着的一牛皮纸包递给了振华。
“姜知青,这是我女儿秋燕。”李国强对姜棉的印象还可以,主动给她介绍来者的身份,“你刚才说想去哪里?”
姜棉点点头,打了招呼,便把自己想去捡柴火的事儿说了。
“我差点忘记了,你们刚来没有柴火。振民你带姜知青去,你秋燕姐晚饭之前会留在家里陪你奶奶。”对于这种眼里有活的,会主动丰衣足食的知青,李国强对她的印象还是蛮好的。毕竟很多人初来乍到,一般都是等着别人给他安排。
“姜知青,你们刚来,队里先给你们补贴一些粮食,可以在天黑前去大队部领,就刚才找床那个房间的隔壁。我们队里之前烧了一批土陶,你们如果缺少锅碗瓢盆的,也可以去看看。明天再给你们新来的放一天假,如果有什么东西要置办的,明天全部弄好了。后天要全部上工。”
新来的知青,第一年的粮食,生产队要帮着解决的,直到秋收以后,待遇就跟当地农民一样了,靠自己的本事生存。这些丁浩也知道,应该也都跟他们讲过了。不过这姜知青,刚开始看着像是个拖后腿的,但现在再看,应该也未必。多费点口舌提一下也没什么。
干活也要趁早。交代完之后,李国强就把人赶出去了。
◎最新评论:

振民虽然是个半大孩子,别的活干不了,打柴倒是经常干的。
他领着姜棉出了村子后,直奔后山,一副熟门熟路的样子。
走了十来分钟,姜棉被领到了一片林子面前。
“就在这里了。这里面干的树枝都可以捡。这些,还有这些也都可以砍。”
小孩子指着一片山蕨和一些看着就是野生的杂树说。
“但这种活的树是不能砍的。”又指了指那些长的青青翠翠的直溜溜的树木说。
“不过我们村这林子比较大,不用砍活树。你可别砍这些,还有这些,会罚钱的。”振民很是认真地叮嘱道。
“我向你保证,绝对不砍。”姜棉也很认真地保证道。
现在农作物的肥力有一部分是靠草木灰,但硬木柴火大,燃烧完全后,烧出的灰几乎是白色的,量还很少。当地人只有炖煮东西才喜欢烧木柴,平常做饭都喜欢烧稻草之类的农作物的杆。这样得到的草木灰比较多。而且打柴还花功夫,所以村子里打大柴的人不算多。
姜棉跟着振民在林子里面转了转,很快就找到了一片枯枝比较多的地方,拿起砍刀“嚯嚯”就开始干活。
很快,大大小小的树枝就砍了一大堆,姜棉还扯了不少干蕨草用作引火。
看着差不多了,姜棉削了一根手腕般粗细的长棍当扁担,同时给小孩也削了一根。小孩看着活泼,但干起活来也毫不含糊。就近扯了几条藤蔓作绳子,把柴一捆,一大一小各担着一担柴就准备出林子。
两人走了没几步路,就听到前面有木材折断的“咔嚓咔嚓”声。
“棉棉姐,那里有人。”小孩子耳朵尖,眼睛也利。
“嗯,过去看看。”姜棉向前探了探头,透过树木枝叶,看到了两张熟悉的脸。
“姜同志,你什么时候来的?你好厉害,弄了那么多。”王长军一见到姜棉,马上笑开了一张脸。
“我有砍刀呢。你们没带工具就来了?”姜棉看到无论是唐建设还是王长军,皆是手无寸铁,捡的都是不是很大的枯枝,整理过程都是徒手掰的。
“我们也没想那么多,只是想过看看地方,顺手捡一点是一点。”唐建设把手里的树枝掰的啪啪响,动作不算十分熟练,但胜在手劲大。
“砍刀给你用吧,我向五奶奶借的。这是振民,五奶奶的孙子。”姜棉放下了担子,同时招呼振民也放下来,拔出插在柴把上的砍刀,递给了唐建设。
唐建设接过了砍刀,从口袋里掏出了几个糖果,塞给了振民。
“我们明天还不用上工,现在要什么没什么,我准备明天去公社的供销社看看,你们要一起吗?”姜棉刚才收拾的时候,顺便列了一张购物清单,一长串的,不知道公社的这小地方能不能买齐她想要的东西。
“要去的,否则我们无法开火。”唐建设和王长军比姜棉更早一点确定了住处,不过他们住的地方比不上姜棉的宽敞和齐整,又是很久没人住的地方,收拾起来颇费了一份功夫。
“对了,你们住的地方怎么样?做饭方便不?”姜棉也一直记挂着这两个老乡的安身之处。
“住的地方总体来说比我们预料的好,房子虽然有点旧,但房间大,院子也挺宽敞的,听老知青们说,不久前翻修过,屋顶不漏水。收拾收拾,住人没问题。那座房子听说是村里一个孤寡老人的,老人去世了,就归了村里。那里一共有三间正房,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两位知青已经住了进去。他们住了东面一间。我们两个住西边那间。房间边上有个土灶,我们跟他们也不熟,就各自开伙吧。”到了这里,他们几个就算是同乡了,虽然认识没几天,但相处得挺愉快。唐建设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不忘关心姜棉:“你呢?住的是这小孩子家?”
“嗯。他们家房子挺好的,在村边,红砖大瓦房,又气派又敞亮,我用的厨房和餐厅都是独立的。”
姜棉一想到自己居然梦想成真,心情都不由得好起来。她这绝对不是炫耀。
“这么好的房子,付出的代价不小吧?”唐建设不是单纯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弯绕绕。
“还好,比起房子的真实价值,这点付出很小了。不过这事不必外传。”虽然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姜棉觉得还是小心一点好,别人要猜就让他们猜,但没必要明明白白地四处宣讲。
“明白。”唐建设一副了然的样子。
他明白,王长军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手增加,又有工具,很快,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各有了一副大大的担子。
一行人开始打道回府。
首先经过的是姜棉的住处。
“这里就是五奶奶的家。西边的三间屋以后就是我地盘了。”姜棉指着西边的方向介绍道:“要进来参观参观吗?”
两人正有此意,最起码得认一下门。
“房子真不错,别说在村里,就算放在整个公社,这应该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姜同志,你运气不错啊。”
唐建设和王长军进了院子,站在西间的门口看了一会就走了。他们还有事忙。
走之前王长军还把自己挑的那一担柴给了姜棉。
姜棉不想要,毕竟她住的地方离捡柴的林子比唐建设他们要近多了。
“收着呗,一担柴而已,我们两个大男人一会就捡到了。而且今天不是有你的砍刀,我们也没办法捡那么多。”
“行,那你们今天晚上过来我这里吃饭吧。算是帮我暖屋了。”
姜棉也不推辞,想着两人应该是没有锅可以做饭,而且她一个人也不太好做饭,便发出了邀请。
“这个好。我们正想着晚上的饭怎么解决呢。还是姜棉你有远见,连锅都背来了。”
王长军帮姜棉提过行李,当时还好奇地用手敲了敲,早就猜测那个鼓鼓的弧形的包袱里装的就是锅。
不过下乡连锅都背来的除了她,应该没别人了。
“能带来的东西我都尽量带来了。反正留在城里也是闲放着,说不定时间一久长就放坏了。”
对于自己孤家寡人的背景,姜棉并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这两个也算是朋友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但人家没问,她也不会明说。
两位听众只是对视了一下,并没有问到底的意思,然后就转换了话题。约好了一会一起去队部挑土陶,唐建设和王长军就挑着另一担柴回去了。
姜棉收拾了一番,就过去东间,本来她只是想问一下路的,振华直接让振民把她领到了队里的仓库面前。
姜棉刚到,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到了。
管着仓库的钥匙归队里的是一位姓文的30多岁的白脸汉子,是这个村子里面另一个比较小的宗族的人。人挺和善的,知道了姜棉几人的来意后,交代了几句,笑眯眯的把门打开了。
“你们看,这些都还不错。”王长军是第一个走进去的,这个摸摸,那个看看,禁不住地称赞。
“嗯,是不错。”姜棉原来只是想挑几个砂锅的,不过眼前的东西倒是给了她一些惊喜。
灰扑扑的一列列大小不一的器皿虽然谈不上精致,但粗旷质朴中带有一股说不出的韵味,但比她想象的要好很多。
姜棉心下一高兴,禁不住就多挑了好几样。除了三个砂锅,还有一些碗碗钵钵,再加几个坛子。
唐建设和王长军那边也拿了不少。
“姜同志,你不是有锅吗?怎么还拿那么多锅?”王长军看见姜棉拿了那么多个锅,不禁有点惊讶。
“这两个小一点的留着炖东西吃,耐熬又全味,天凉的时候还不容易冷,两个不多。这个大的就放在灶台大锅后面的灶孔,平常借热烧点水,用起来也方便。”
上一世的姜棉,小时候家里打的也是这种土灶。一个灶台,三个灶孔,跟这里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他们家那用的是金属锅。
她的父亲文化不高,但对生活却是挺有讲究的。到了老年,儿女都不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的锅也不少,不是炖这个就是焖那个。虽然家里有煤气灶,但炖东西或是熬煮东西的时候,父亲还是喜欢烧木柴。
因为这,还特意用砖和石板在厨房砌了一个长台子,上面长年摆着一溜的砂锅。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