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福运后我赢麻了by纳兰十七
纳兰十七  发于:2024年07月15日

关灯
护眼

路上如果他再疼痛难忍的话,就用温大夫开的药方,用颠茄为他止痛,应该能平稳地一路抵达目的地。
沧麓书院的船开始走了,两只船交错而过。
陈松意没有见到厉王,倒是见到了昨晚的那个年轻护卫。
他跟两个天罡卫站在船上,正从怀中取出了符纸,分给他们一人一张,并且在笃定地跟他们说着什么。
陈松意收回目光,尽管不是同船,但厉王殿下既然决定回去,那么这一路就是同行。
自己在近旁还可以看顾着,保证他的安全。
至于逃走的狐鹿一行,她没再去算,总归已经不在济州。
或者是回了使团,或者是去找他的师父了。
“再次见面,就应当是在京城了。”
陈松意在心中默默地道。
京城的环境比这里更复杂,而且去到那里,她就有更多的事情牵扯,有更多的人需要护住。
“到时候能不能见到那个道人,或者说他所谓的师父?”
她摇了摇头,压下这些念头,转身也进了船舱。
船头破开水面,逐渐加速,向着京城的方向驶去。
江南的十一月,水还没有结冰,不算太过寒冷。
可是一跨过南北边界,进入北方,十一月就已经直接从秋天进入了深冬。
在书院一行抵达京城的时候,京城已经下起了大雪。
一群生长在江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架势的南方学子都要冻傻了。
他们一路所期待的,觉得到了京城自己的潇洒登场?
寒风一吹过来,他们露在外面的头发、睫毛都凝上了霜。
必须要整个裹在棉袄中,戴着遮挡住耳朵的厚重帽子,才能稍微存储一些热气。
至于陈松意在离开济州的时候说的,到了京城可以带他们去揽胜?
现在人人都绝了这念头。
从船上下来到马车上,就这么一小段路他们都觉得自己要冻成冰棍,又怎么可能在这个天气还特意出门去玩呢?
距离码头十几尺外,陈松意登上了一辆马车。
进到车厢里,外面的寒风被挡住,顿时暖和许多。
不过她修习内家功法,有真气护体,这样令人感到畏惧的寒冷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了。
真气一运转,她的手很快就暖和起来。
坐下以后,她便提出了壶,摆好了碗。
等两位先生一上来,就立刻从壶里给他们倒了两碗姜汤。
赵山长跟樊教席一坐下,手中便拿到这碗散发着红糖香气的姜汤。
两人顾不上说话,先喝了一口,然后感到整个人活转过来了。
“呼——”樊教席呼出一口气,对着赵山长道,“有个小姑娘跟着一起出门就是好,就是细心。”
赵山长也感到自己就在外面站一下便冻僵了的脸恢复了过来。
他先是赞同了樊教习的话,然后才问陈松意:“这姜汤准备了他们的份吗?”
“准备了。”陈松意提着壶道,又让两位先生把碗伸过来,给他们再倒满了,“姜汤暖胃驱寒,京城这么冷的天,不是人人都抗得了,时常喝些姜汤能好受些。”
不过这冷也就是在外面,等进了京,住进了宅子里,里面都是有火炕的。
一烧起来,整个房间就暖和了,坐在炕上,便不觉得外头是冰天雪地。
马车走动起来,两位先生各喝了满满的一碗姜汤,都摆手表示自己不要了。
陈松意才将碗烫过、收好,问道:“先生,我们进了京,是住客栈还是租院子?”
要是租院子的话,她正好可以走一趟,先去看看合适的地方,回来让他们挑。
结果赵山长道:“都不是,等进了城再说吧。”
她看向樊教习,樊教习一抚胡子,结果抚下来一把冰渣。
他失笑了一下,然后才道:“听你赵先生的,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这个时节进京的人不少,尤其这次科举录取的举子尤其多,走水路过来的也多。
书院一行雇了五六辆马车,坐人、放行李都十分宽松。
而跟他们一样雇了在码头揽客的马车、冒着大雪进城的还有十几辆。
陈松意想到,厉王先带了杨副将回京,真正的大部队还在路上,他回来没有惊动皇宫里的人,应当也是坐这样的马车一起走。
风从车窗的缝隙呼呼地吹进来,被厚重的帘子挡住。
他们这辆马车里三个人,一个在京城长大,一个曾经在京城做官,还有一个几十年前也曾经进京赶考,所以对京师并不好奇,能够安稳地待在马车里,等着抵达目的地。
可其他马车上的人却不是这样。
哪怕是家离京城最近,从小就去过不少地方的冀东流,也没有真正来过京师。
因此,哪怕外头狂风呼啸,夹着鹅毛大雪,能见度不高,他们还是忍不住掀开了帘子,打开一点车窗,忍受着刀割一般的寒风,也想看一看京城。
在城外的时候,陈寄羽只觉得眼中所见,完全不似京城该有的繁华。
大雪冰封,将一切都变成了黑白二色。
沿路除了堆满积雪的树,就只有低矮的棚户,黑色的烟从棚户的烟囱里冒出来,侵染了白雪,构成了这片天地的过渡色。
进城的人很多,但穿得好的很少,全都神情灰暗,衣着也灰暗。
这样的景象叫车上的人看了片刻之后,连原本顺利抵达京城的兴奋心情都消退了很多。
与陈寄羽、纪东流坐在一辆马车的两人关上了窗,放下帘子,满脸失望地道:“这京城怎么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陈寄羽也这么觉得,不过妹妹说过,冬日的外城就是这样的。
他温声道:“现在还在城外,等进了城就不一样了。”
果然,等通过了高大巍峨的城墙下打开的城门,进入城中,里面就是一个符合他们想象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赵山长没有带他们去住客栈,也没有带他们去租院子。
他带着这些江南籍的举子,径直去往了江南会馆。

江南会馆是江南商会所创办的。
同其他省的会馆一样,坐落在京城的东南区,由各大商号轮流坐堂。
因为往来入住的人非富即贵,在这样的大会馆住宿,费用往往是住在其他地方的数倍,而且还有入住门槛。
以陈松意对赵山长的认知,他并不贪图享受,从来只选对的,而不选贵的。
所以当发现马车停在这里的时候,少女脸上露出了意外的神色。
赵山长却示意:“到了,下去吧。”
下了马车,陈松意站在江南会馆气派的大门外,伸手扶了两位先生下来。
听见其他马车上的人也都下来了,发出意外的声音,她不由得思忖起赵山长为何会选择这里。
在台阶下站定,赵山长看着门边上的江南会馆四个大字,捋着短须轻轻地笑了笑,然后看向从马车上下来的学生们。
等人都下来了,站齐了,他才说道:“走吧,进去。”
全都是第一次来京城、住会馆的举子各自露出稀奇神色,留下书童跟长随负责搬运行李,自己跟着师长进了会馆。
一入前厅大堂,里面一股暖风顿时扑面而来。
这样骤然一冷一热,要是没有方才在马车里灌下的那碗姜汤打底,他们可就要受不住了。
恢宏大气的会馆里,跟外面的冰天雪地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种天气,会馆大堂还摆放着一盆盆盛开的秋菊。
菊花的花瓣在宜人的温度下开放舒展,璀璨的金黄色夺人眼球。
哪怕是陈松意在经过的时候,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果然是江南商会啊。”她听见旁边走着的一人唏嘘道,“真是财大气,先生怎么会选择带我们来这里住?”
倒不是说他们不配,只是在他们的预期里,比起享受,师长大概更想磨练他们。
别说是租院子住,甚至可能把他们送到城外的大相国寺里去,忍一忍苦寒,耐一耐寂寞。
这个时段,会馆没有什么业务,正是清静的时候。
今日坐堂的陆掌柜是个黄脸中年人。
看到书院一行从外面进来,他短而浓的眉毛立刻一挑。
目光将每一个人都扫了一遍,最后才落在了带队的赵山长身上。
能在这里坐堂的掌柜目光都很毒辣,他一下就看出,不光是带队的赵山长,就是他身后这些初来乍到京城,用厚棉衣把自己裹成球的年轻人也多有不俗。
尽管这一行看上去跟会馆的准入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可人家既然来了,就必有让他们放松标准的底气,陆掌柜想着,偏黄的脸上挂起了笑容。
他站起了身,拱手道:“在下姓陆,是这里的坐堂掌柜,不知先生一行来会馆有什么需要?”
“陆掌柜。”赵山长也同他回了礼。
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上柜台,“这是周副会长的亲笔信,我们的来意,掌柜看完这封信就知道。”
陆掌柜眼中闪过微微的惊色。
江南商会有一正两副三名会长,赵山长所说的周副会长自然就是其中一位了。
当看到赵山长拿出信,陈松意心道难怪。
难怪说等到了地方就知道,不用去看院子,原来他走一步算三步,早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安排好到了京城该住在哪里。
陆掌柜打开周副会长写的信,迅速地看过抬头跟印鉴。
他确认了,无论是笔迹也好,印鉴也好,都是周副会长亲笔无疑。
等确认之后,他才看起了信。
看了两行,他就忍不住抬头,飞快地看了这十几人一眼。
嚯,这十来个竟都是今科举子,而且全都是这位赵山长所授。
其中还有个两省解元,也不知道是哪一个。
信写得不长,他低头很快看完,知道了人家副山长选择江南会馆的缘由。
见到这并不叫他们为难,反而是他们的专长,陆掌柜于是在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陈松意见他折好信,重新递回给赵山长。
等再次开口的时候,陆掌柜脸上的笑容已经变得亲近了许多:
“原来是沧麓书院的赵山长跟一群高足,周会长的意思我明白了。我这就命人去收拾两个院子,让两位先生跟诸位公子安顿。接下来这段时间,山长在京中有什么需要的,只管吩咐。”
“哈哈哈。”赵山长笑了起来,把信收回袖中,“多谢陆掌柜。”
“请。”陆掌柜唤了人来给他们引路,目送他们离开。
等人走得看不见了,他才坐回柜台后,想着周会长的那封信,忍不住感慨,“这位赵山长是真的有能耐,做他的学生,有他牵桥铺路,何愁考不上?”
周副会长的两个儿子正是该入学的年纪,也想走仕途。
能用江南会馆的一些资源就得到赵山长的人情,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才是真正不亏的买卖。
入住会馆,休息了一日,赵山长便开始了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他借用了江南会馆的信息网,将一条条消息搜集到院中。
然后,又通过江南会馆的渠道,把制定好的计划一件件地安排下去。
江南会馆提供的资源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办事的人也多。
他们来到京城才两天,赵山长就已经把这几个月京城发生的事都摸透了。
作为离他最近的人,陈松意看得清楚。
科举这场战争,从他们踏入京城这一刻开始就打响了。
科举牵涉到南北之争、门阀之争、书院之争、派系之争……
每一步都可能影响会试的名次跟结果。
在春闱正式开始前,要如何操作、如何投卷、如何扬名,都是需要好好策划的事。
这里面诸多门道,哪怕是活了三世,拥有前瞻性的视野、知晓许多未来的陈松意,也不能说自己看明白了。
对陈家村、对陈桥县来说,陈寄羽这个解元可能很了不起,可在京城里多得是解元。
而且再往上,还有更加耀眼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尽在翰林清贵。
哪怕他们是从江南贡院里厮杀出来,来了京城也要低头。
“抢占先机十分重要。”赵山长一边安排,一边教她,“来得晚了连冷灶都烧不了。”
陈松意受教,她本以为他们来得算早了,可没想到在他们抵达之前,京中就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布局,四处行卷,宣扬才名,希望能在会试之前就让自己的名字上达天听。
在他们面前,她所做的把兄长的名字放在锦囊中、在付大人面前挂上号不过是小儿科。
而这些举子为扬名所为,在赵山长眼中,也是小儿科。
等到他的布置真正开展,陈松意才领悟到他选择落脚江南会馆的智慧。
这样大的摊子要铺展开,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系在背后是不可能的。
对从江南带来的十一个学生,外加一个林夫子的得意门生,还有在济州城遇到的纪东流,赵山长全都没有厚此薄彼。
一路上,他都跟樊教习一直在讨论。
依照他们各自的专长特质,量身制定了扬名之策。
“像你兄长,虽然基础扎实,文章做得言之有物,但在才名跟诗名上却不见长。”
于是,赵山长就从“孝”字入手,重点抓他的沉稳孝顺,立他的人品。
农门贵子,书院求学,何等的辛苦。
他却不忘家中生病的高堂,便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将因学业出众而得到的嘉奖留给母亲治病。
“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最后再提他的乡试成绩——”樊教习笑得狡黠,“这样一来,我们这个解元就更显贵重。”
大齐重孝,陈寄羽所言所行完全符合主流,而且也完全经得起检验。
敲定计策,赵山长就将他这些年在书院的经历精简成文,请会馆雇人去街头巷尾传扬。
这也是大齐科举前的必备项目了。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前,京城百姓期待的都不是出了什么新话本,而是这一届举子中又出了传奇人物,做过什么事。
像昔日的礼部侍郎叶乘风,生在南越之地。
乡试结果一出来,他便独自一人从南越出发,走了小半年,徒步入京。
这样的猛人,虽然已经辞官快十年,但京城坊间依旧流传着他的传说。
“这只是第一步,虽然寄羽不及叶侍郎生猛,但胜在稳。”赵山长道,“等大家对他有了印象,再慢慢放出其他。”
至于其他人就简单多了,有文名的扬文名,有诗才的扬诗才。
像纪东流这样家学渊源的治水人才很简单了,就扬他在水利方面的名声。
要是实在都不出众,就捆绑在一起打响名声。
比如在书院里同住一间寝室的四个人都考上了,那也是一桩美谈。
“就这样反复刷,反复加强民众对他们的记忆点,就不信这样还堆不出个名来。”
赵山长不无得意地道,“这可是我这些年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方法,若不是收了你兄长为徒,我也不会起这份心,跑京城这一趟。”
樊教习也道:“可惜我已经老了,心气不再,不然我也很想去考一考,叫山长你为我造一回势。”——这叫什么科举鬼才啊?
于是,尽管因着外面冰天雪地,自来到京城之后就一直在会馆中专心备考,一步也没有踏出去的众人,却因为师长的花样扬名,加上会馆不留余力的推波助澜,很快都在京城小有名声。
便是身在宫中的景帝都听到了不少,他随手将奏折放在了一旁,脸上露出期待之色:“这一届倒是热闹得很,这些举子里,不知能出几个朕期待的国之栋梁。”
钱忠立刻躬身,道:“陛下是圣明君主,尤其是江南一事之后,天下良才尽皆来投,老奴想,他们自是不会叫陛下失望的。”
虽然提到江南,帝王的脸色沉了沉,但很快还是舒展了。
他看了看天色,从桌后起身,问道:“厉王呢?今日入宫没有?”

厉王昨天就已经秘密抵达了京城。
而且一回来就向太医院递了牌子,把太医院院正跟几位太医全都请了过去。
景帝当时跟新纳的美人正在御花园看雪,听到厉王请太医,还一口气请了这么多个,差点吓得要连夜出宫。
他脱离队伍,这样突然提前抵达,本身就已经很叫人不安了。
眼下还几乎将太医院搬空,景帝只怕他是出了什么事。
帝王没了赏雪的心情,第一时间命人将这消息封锁了,不让传到太后宫里去。
他自己则要冒着大雪出宫。
幸好,厉王还没有存了把他这个皇兄吓死的心,很快又令人递了消息进来——
他请太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给身染怪疾的副将会诊。
他这次提前回来也是因为此事。
他自己身强体健,没有问题,明日就会进宫来见他。
至于他的厉王府,打扫不打扫都无所谓。
他今日就住在杨副将家,明日进宫就宿在宫里。
“真是胡闹!”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都吓出一头虚汗的帝王骂了一声,这才坐下,但也没有了继续跟美人厮混的心思。
而且什么叫打不打扫无所谓?知道他要回来,母后提前几个月就派人去修缮厉王府了!
现在一切都好好的,就等主人归来。
不过他要在宫里住,这景帝也是不会拒绝的。
母后很久没有见他,自己这个做兄长的又何尝不是?
尤其是在听到他竟敢带着一百人就跨过了边界,深入草原,取了新任右贤王首级的时候,景帝也想骂他鲁莽。
草原王庭是被迫跟他们停战,不臣之心没有消亡,他就带这么少人去,不是成心给人当靶子吗?
他能够成功,能够全须全尾的回来,都是祖宗保佑。
等将明日见了他要骂他的话在心里演练了一遍,景帝才觉得消了气,想了想,为避免消息走露,还是传到母后耳中变了形,于是又亲自往太后宫中走了一趟。
将他提前回来的消息告诉了母后,将他请太医的原因也告诉了她。
反正这个弟弟一回来,母后心里就只剩下他,而且他今日也是避不过,一定是要进宫来了。
果然,钱忠说:“王爷已经到了,只不过刚刚陛下在批阅奏折,所以太后娘娘那边的宫女没有进来打扰。”
听到胞弟已经进宫了,景帝立刻道:“走,去太后宫中看看。”
“是。”
大雪压城,太后宫中地龙烧得很热,灯火明亮,一片暖融。
周太后从今早开始就一直在宫中盼着,等着自己的幼子进宫来。
她与自己的小儿子十几年未见了。
当初小儿子被早早送去封地,她是不愿的,也埋怨丈夫为何如此狠心。
但是当时身体已经不行的先帝却拉着她的手,道出缘由。
他们就这两个儿子,都是嫡出。
长子已经大了,很是出色,等自己一去自然能够继承大统。
但是周围那些虎视眈眈觊觎着他们萧家的人,却不会就这样让他们的长子顺利坐上皇位。
幼子又命格贵重,是开拓之主,这必定会被他们拿来做文章。
他现在尚且年幼,留在京中还好,可壮则有变。
到时兄弟阋墙,国本不稳,正顺了那些人的意,应了他们的心。
还不如趁他年幼就狠狠心把他送去封地,赐他像厉王这样的封号,断了那些人的念头。
这样方可在他死了以后,保住皇室的太平。
周太后能说什么呢?
她不只是一个母亲,也是母仪天下的皇后。
她只能答应,并且期盼着母子能有再见时。
结果,幼子被送去封地,一去就是那么多年。
等到可以回来的时候,边关又乱了。
满朝文武,明明有那么多将军,那么多勋贵,却偏要他去坐镇边关。
周太后时常想问,当初那么多跟着太祖一起打天下的武将,现在子孙后代一个两个都不中用了吗?
每次边关的战报传来,他们听见的是胜利是欢呼,唯有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儿子又出生入死了一次,身上不知又添了多少伤。
终于,等到她大寿,她的儿子终于要回来了。
宫人还想劝她不要在门边吹风,进殿内去等也是一样的。
然而周太后却不愿意。
“我想要阿离一回来就看到我,看到他的母亲在这里等他。”
周太后说着,见到风雪中出现了一个高大身影。
他披着斗篷,身后的人给他撑着伞,踏着风雪而来。
因为逆光,所以周太后看不清他的脸,可她的手却在这一瞬间颤抖了起来。
不用看清她也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从小跟她分离,快要二十年没有见的儿子。
他朝着她走来,那样高大的身影落在她的眼中,却还是跟当初那个被送到封地去的小娃娃一样。
人还不及她的腿高,走路都不稳,摇摇晃晃地张开双臂,叫着母后向她走来。
“阿离……”周太后的眼泪几乎立刻就掉了下来,“阿离!”
厉王走到母后的寝宫外,听到这一声有些耳熟的呼唤,然后就看到一个身影从寝宫门口奔了出来。
“母后……”
这两个字是如此自然的脱口而出。
他去封地的时候年纪还小,母亲在他带去的行李里准备了她的画像。
然后,怕他忘记她,她还特意选了个跟她有几分相像的宫女姑姑,跟着去了他的封地。
他幼时是很受疼爱的,在离京之前都一直住在母后的寝宫里,这些记忆都没有消失。
因此一看到母亲奔过来,他也从伞下离开,迎向了她。
然后,将这个跟记忆中相比瘦小了太多的母亲抱在了怀中。
就像他年幼时在外玩累了跑回来,母亲将他抱在怀中一样。
“阿离……阿离,我的孩子……”
周太后略略退后一些,伸手捧住他的脸,发现记忆中还那么小的儿子,现在已经长得比他的父兄还要高了。
他的眉眼像自己,其他却更像他的父皇。
尤其是站在雪地里这样低头看人的时候,简直跟先皇一模一样。
周太后心中生出了更多的复杂情感。
一时间想起逝去的丈夫的好,一时间又想起他那样狠心。
太后宫里的宫人撑上了伞,厉王伸手接过,撑在自己与母亲头顶,然后说道:“外面雪大风寒,不好久站,母后我们进去吧。”
“好……”
周太后止住眼泪,搭上儿子的手,朝着寝宫中走去。
原本冬天的衣服厚,他身上的伤应该不易被察觉到。
可是他手臂上的这道伤太长了,伤痕无法掩盖,一直延伸到了手背上。
周太后手一搭上去就察觉到了不妥,等到了灯火通明的殿内,让儿子脱下了斗篷,她就立刻要去查看,“阿离,你的手怎么了?让母后看看。”
“没什么,母后。”
萧应离第一次觉得,这些代表功勋的伤疤也不好。
他想要把手从母后面前撤开,却被周太后牢牢地抓住。
她的力气明明也不大,可是却叫他挣脱不得。
他只能看着那双保养得宜的手颤抖地将自己的袖子往上推去,露出了手臂上那道长长的伤痕。
“母后,我没……”他想说自己没事,这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伤,可周太后已经捧着他的手又哭了起来。
在手臂上都有这样的伤疤,可以想象在他的衣服底下还有多少更严重、更致命的伤。
儿子没有回来的时候,她只在做噩梦的时候,梦见他浑身是伤,九死一生,可现在却宛如噩梦成真。
景帝来到的时候,就见母后在对着胞弟垂泪,悲伤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而等到宫人通报自己来了的时候,母后的神色顿时一变。
景帝还来不及开口,也来不及细看多年未见,只在书信往来跟军报中交流的亲弟弟如今长成什么样了,就被母亲含泪一顿怒骂:“为什么,朝中有那么多人可以去镇守边关,为什么就偏要你弟弟去?”
“我跟你父皇就生了你们两个,你却偏让他去出生入死,去跟那些草原的豺狼虎豹生死相搏!”
“他是你弟弟!是整个大齐最尊贵的王爷!他不应该经受这些的,他不应该的……”
周太后再次泣不成声。
宫殿中一时间除了她的抽泣声,就只剩窗外的风雪声。
萧应离扶着母后,看向皇兄那想要解释又不知该怎么解释的样子,只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他就知道,自己回来一定会变成这样。
所以才一直想着等到边关战事平定,彻底把草原也并入大齐的版图才回来。
这样一来,就可以陪伴在母后身边一段时间,好好消磨掉她心中的埋怨。
“母后,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他环着母亲的肩,轻声道,“皇兄坐镇中极,我开拓疆土,这都是身为皇室,身为太祖子孙应该做的事。”
景帝见他在母后耳边轻声细语,“这些伤都不碍事,都是旧伤了,我现在很少再添新的伤口。皇兄坐在这个位置上也很不容易的,而皇嫂又早逝,皇兄才更需要母后的支撑。”
这话说得叫景帝心中一阵酸楚。
周太后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大儿子,见到他那红着眼眶的样子,也叹了一口气。
见气氛缓和,厉王那张俊美的面孔上绽开了有些没心没肺的笑容,又道,“若非怜惜皇兄,我都想将母后带到边关去住一段时间。边关虽风沙大,但风景实在好,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叫人见之,心情开阔。”
“母后才不去。”
周太后可不喜欢那样的风沙,她刚刚摸幼子的脸,都觉得风沙磋磨了他。
若不是他像他父皇跟自己,生得实在俊美,在边关待上这么些年,只怕没有姑娘愿意嫁他。
母子三人之间恢复了融洽。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