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by浮笙闲
浮笙闲  发于:2024年03月14日

关灯
护眼

颇为认同的曹操点着头,感觉自己看江对岸的吴主有顺眼了几分,惺惺相惜的同时,那种自己儿子怎么不能更清醒一点的惋惜也冒了出来。
但是他还是有点天真了,孙权接下来给他开了开眼界。
【毕竟人孙登在武昌过得还挺狂野的,他甚至敢直接指使手底下人上疏,请求亲爹大力重用自己看好的,自己势力中的十一个人。
——额,甚至是直接说了,这是太子的意思,希望孙权同意。】!

第86章
【在这种相当于直接初生牛犊不怕虎,儿子干脆和自己亲爹抢权力的情况面前,孙权竟然只是稍微敲打了孙登一下,(可能)用宠爱孙和的方式让他感到一点危机感。
这还不够宠啊?
行吧,反正这件事还有后半段。
孙登确实感觉到了亲爹的限制和敲打。所以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稳固,在232年他二弟孙虑去世的时候,他趁机借此为由直接从武昌跑回了建业,并且赖着不走了。
——前提是,没有孙权的旨意,他自己无诏跑回去的。
然后孙权没有一点的追究和表示,同意了他的留下。】
曹操:……
他突然有点想收回自己先前的发言。
他感觉自己是不可能对一个儿子这样宠的,江对岸那孙家小子好像没他想得那么冷静精明的样子。
对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知之明的曹丞相如是说道。
【……家人们,我再给你们一个时代背景的前提:
在三国,不论是魏蜀吴哪一方,他们都是明文严禁官员随意奔丧的。
且不论蜀汉那边,像刘禅这种,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对于诸葛亮的话好歹是真的在听,基本按照当年《出师表》在安排的人,他在诸葛亮死后都不允许官员给他奔丧。】
“……”
诸葛亮听见后世人的评价,一时竟有些五味杂陈的沉默。
其实。他在心底找回之前的论述,品味了几番,最终无奈地叹着气承认:他心里对于这个结果,竟然是有几分预料的。
毕竟在那宋朝之前的朝代,它们评价自己之时,用来强调的君上都是刘禅。
诸葛亮隐隐可以猜到自己当时的地位,既然少主无能,性格也有些软弱,面对自己无法处理的政事,恐怕大部分都会全心交付给他吧。
他,作为被主公托孤的对象,对于少主来说,应该也算是值得信任和亲近的长辈了吧?
可是啊,诸葛亮苦笑着摇了摇头,握着羽扇的手更紧了几分。
刘禅很听话,却不够聪明,不够勇敢,没有被他教导着走上一条明君的道路啊。
——怎么偏偏在这件事情上,不足够听话呢?
【就东吴自己内部的案例来看。有个叫孟仁的人,他为了给母亲守丧离开了岗位三十五天,回来之后差点就被孙权弄死,因为有人搭救才幸免于难,最后成功因此入选二十四孝。
由此可见,在乱世你是真的得好好认真工作,因为上司各个都是效率至上的事业卷王,像奔丧这种原本和德行孝行紧密相连,在东汉应该被鼓励的行为,在乱世都不值得太过重视。
而孙登一不算给父母奔丧,他只是死了弟弟;二不算普通官员,他身为太子留在武昌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三没有孙权的首肯,完全属于擅离岗位。
放在其他疑心很重的皇帝手下,被扣上个谋反的帽子都可能不为过了。
结果孙权这个疑心并不算低的人,最后什么都没说,跟孙登是他自己喊回来的一样,轻而易举就放过去了。
这种宠爱,是孙和那种“被弟弟姐姐进谗言污蔑”就失去的“宠爱”,能够相比的吗?】孙权:谢邀,当然不能够比了。
坐在身旁的周瑜向他投来了一个足够锐利的眼神,分明脸上是带着笑意,却无端让被注视着的孙权只感觉不寒而栗。
想要对于这种待遇表示不满,但是细想又恼火地发现自己确实逃脱不了干系的吴主咬了咬牙,半带着悲愤回复起后世人的问题来。
他对于孙登那小子,已经是到了他自己都觉得是在溺爱的程度了吧?
——最起码公瑾已经觉得是这样,并且肯定打算事后和他好好算账了。
颇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感受的孙权眼神慢慢放空:
他对孙登都宠爱成这个样子了,要是那孙和真的宠爱冠绝诸子,比孙登还过分,那么公瑾的火气和教导,恐怕得更上一层楼了吧。
所以,绝对,不可能再比孙登宠爱了。
【至于孙登临死之前推荐孙和为太子这件事,可信度也很微妙。
因为不管他推荐还是不推荐,孙和作为孙权的三子,在二哥孙虑和大哥孙登接连离世的前提下,都已经具备了立储的一大条件:居长。
在孙权并没有立后,差不多所有儿子都是庶子的条件下,当然是谁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更高。
孙登临死之前还必须得嘱托一句?有这功夫不如多为自己亲儿子要点好处。】
“那看来,孙和的势力和孙登的,应该有不少都是重合的吧。”
刘彻挑眉,一针见血指出这种说法最有可能诞生的来源。
“因为前后两位太子身边围绕的势力都差不多,很容易就给人一种,前者将自己势力托付给后者的错觉。”
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只是前者身边的人,主动选择或者被迫选择继续追随新的太子,以保持自己作为太子羽翼的显赫地位而已。哪里来得继承这种说法呢?
【而孙和还有一条记载也真的很容易让人品味出其被粉饰的地方。
就是他在二宫斗中,仿佛一直处在一个被动的被攻击的位置,经历了各种的污蔑和抹黑,最后失去了孙权的宠爱而被废。
好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无雕饰,亭亭玉立的白莲花啊——一般人恐怕都不了解,孙权对孙和势力真正起狠心,导致陆逊死亡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吧?
拜托……孙和都直接派人在他老父亲的床下偷听了,床下偷听懂吗?这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事情?】
“……”
孙权:????
什么玩意?后世人你再说一遍?这混账儿子干了什么?!
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后世人口中的行为到底指向什么,孙权愣在了原地,艰难地将原话在心中重复一遍。
周瑜的脸色也难看了起来,而这次自然不是冲着孙权对儿子过度的溺爱而去。
“他怎么敢这样做的?”
难以置信,不可理解。东吴君臣恍惚地对视一眼,在彼此的眼神中看见了相似的迷茫和错愕。
“——那岂不是说,主公连身边人都被收买了吗?”
那他的人身安全该如何保障呢?那东吴还真的有所谓上下权威、秩序稳定可言吗!
周瑜沉下脸,眼神透着寒意。
【虽然史书,包括现在有些人对其的记载和描述很有偏向性,十分春秋笔法地将整件事情大概会讲成以下这样:
是作为鲁王党的杨竺先和孙权谈话,提议立鲁王为嫡嗣,而孙权压根不在乎孙和的死活,表示了同意——也就是说,是杨竺和孙权先打算对孙和的太子之位动手的!
既然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不义。
他孙和只是,“恰好”,当时有使者藏在亲爹的床下,偷听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并把事情告诉了他。
他是为了自保,才暗中联络了陆逊的族子陆胤密议,请他让陆逊上疏表谏。再让自己的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通信,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多说几句好话。
而陆逊自然是深明大义,很快就被他孙和的“悲惨境遇”给打动了,屡次上疏极力地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要为他据理力争,结果因此被孙权疏远厌恶最后自杀了呜呜呜。
虽然我不敢说,但是我觉得全是我爹要抢先废掉我改立那个鲁王的错误,我是无辜的呜呜呜呜。陆逊好可怜,我也好可怜哦。】
孙权&周瑜:……
Yue!!!!!
“这个儿子不能要了。”
面容都因为这番论述而有些扭曲的吴主,伸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只感觉胃里一阵翻腾,隐隐有种被恶心到接近作呕的感受。
他大概猜的出来这是后世人故意为之,也不知道未来人们一般会把这样说话的人要么喊成绿茶要么喊成白莲花,却从心底里隔着时光长河与厌烦这种调调的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是真的恶心啊!
“陆逊倒是真的可能无辜了,但你小子有什么好为自己贴金的啊!”
孙权深吸一口气,将那种恶心的感觉咽了回去,额角的青筋随着他愤怒和激动的情绪阵阵地挑动起来,让被气得大脑都快有点缺氧的吴主更是头晕目眩。
他虽然还没完全理清楚陆逊为什么会死,可是却已经可以笃定,且不论那孙霸和孙和之间的争斗,背后到底有没有他的授意和支持。
但是这次他对孙和可能有的处罚,孙权自认那简直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谁来了都不应该指责他做错了吧!
无所谓,就算被骂,他也坚持自己没做错。
能干出这种事情的儿子已经不能要了,能不能告诉他是他那个姬妾生的,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行不行?
【但是这么理下来,大家想必也应该看得出来,整件事情被模糊过去,但是真的很重要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吧?
为什么你孙和会有使者能够在你爹床底下偷听,还正好就偷听到了你爹和别人聊要立谁为嫡嗣的问题呢?
这难道还能是偶尔和碰巧,你就干了一回,正好就撞见这样的大事的吗?】!

刘彻移开了目光,难得真情实感地为那后世吴国的君主感受到了点真切的怜悯。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家事范畴了,而是足以严重得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成为皇帝自身权威被太子挑衅,乃至于权力和自身安全收到威胁的一大证据。
而哪个皇帝能够容忍得下这样的行为呢?
孙登固然受宠,宠爱到孙权可以对他有些不受规矩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胆大到甚至想要提前插手朝政的事情加以宽容。
可是他的所谓逾矩,都最起码是建立在尊重孙权的地位的前提之下的。
他想要提拔自己的官员,但也会记得先告诉自己亲爹一声,得到来自亲爹的首肯,将自己势力的扩展放置在孙权允许的范围之内。
他敢于无诏离开武昌,坚持要留在孙权的身边,但也是建立在他承认吴国真正的大权掌握在孙权手中的前提上。
简单的讲,他做的事情虽然不符合世人眼中的“常理”,却也是实打实在孙权这个裁判为他划出的界限中活动的。
固然大胆甚至有些僭越,但都并没有完全忽视孙权作为父亲和尊上的地位,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试探自己被允许壮大的底线。
——但孙和就是直接要掀桌子了。
“……我未来的儿子可千万别干出来类似的事情。”
尽管还没有子嗣,但是稍微代入一下就感觉心里一阵戚戚然的孝武皇帝,暗暗如是祈祷着。
要不然他感觉他也挺受不了的。
而天幕的嘲讽还在继续。
【怎么,孙权难道是怕鬼吗?睡觉都要害怕床底下可能会冒了出来个孤魂野鬼把自己欺负了,所以要在自己床底下都安排人守着,而这个人刚巧被你孙和打动决定告诉你事情经过?
这不扯淡吗!
很明显就是孙和一直派人在床底下监听着自己亲爹啊?!监听自己当皇帝的亲爹啊!
……妈呀。】
曹操:……
谢谢,多疑症已经开始发作了。
尽管不是他撞见了这种事情,但是他感觉要是真的发生了,他可能直接刀子都会捅上去的。
吾好梦中杀人.jpg
【我们先不论,孙和能干出这种事情来,他对孙权身边人的渗透达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心里都已经开始打着有朝一日让自己亲爹当上太上皇这样的美梦。
不考虑作为皇帝的孙权,对于这种机密泄露,身边人被渗透的处境会大发雷霆到什么程度。
光是作为一个父亲,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只要他还算心理健康正常。
当他知道自己或许曾经还宠爱过的儿子,竟然一直以来派人在自己床底下趴着监听的时候,他心里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救命。这整个难道不是一个鬼故事吗?听着就很让人毛骨悚然好吧??】
刘备:……
怎么讲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虽然刘禅依旧很不争气,刘备心中依旧想到那投降的速度和乐不思蜀的事情就一阵窝火,后牙痒痒地忍不住摩擦。
但是比起隔壁孙家子孙们干出来的奇葩事情,他甚至都觉得刘禅竟然还算安分了。
不行。刘备想到这里心中就忍不住一惊,赶紧摇了摇头,把自己因着对比而产生出的几分庆幸扔出了脑子。
比烂这种事情,还是不要经常做。儿子该好好教训还是该严格要求,可不能因为别人家的不争气自己就不上心了。
【这也就是孙权和陆逊之间存在的一个信息差,我个人认为是陆逊身死的一个直接原因:
对于孙权来说,他真正震怒的完全不是陆逊帮孙和说话,觉得不该立孙霸为嫡子这一件事情。
因为二宫夺嫡的现状他是清楚的,并且很有可能是被他所放纵,试图借此卷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并且顺势分化追随二人的江东士族,削弱其势力的一举多得的方针。
所以对于孙和孙霸之间的斗争,我们不难看见,双方身边其实都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会跟孙权站一边的近臣甚至宗室的名字。
比如诸葛恪追随孙和,但他的长子却投资孙霸。比如朱然这种孙权的竹马竹马跟着孙和,孙权最疼爱的长女孙鲁班却为孙霸摇旗助威。
孙权管了吗?一点也没有,也丝毫不影响他对诸葛恪朱然孙鲁班等人的感情,不影响像诸葛恪,最后竟然还能被孙权从前太子孙和阵营捞出来,塞给最终胜利者孙亮当佐臣。
所以他也没必要因为陆逊支持孙和,不认同他想要立孙霸为嫡子的事情而生气。别再觉得陆逊是被孙权因为立嗣问题而逼死的了,东吴当时的继承情况还没走到那一步呢。】
孙权:你说我是因为不想看到陆家的势力因为陆逊坐上了高位而进一步水涨船高,所以决定收拾掉其核心力量都差不多。
最起码他扪心自问,如果陆逊的能力差一点,或者东吴当时的外部状况较为良好,内部的矛盾已然超过了外部给予的压力,他确实也不是没有舍弃陆逊的可能。
但是很明显,陆逊活着能带给他的价值在当时东吴顶尖人才稍显落魄凋敝的情况下,估计能够超过陆家壮大给孙权带来的烦恼,让他可以容忍退让。
——所以他当时要是真的存心逼死陆逊图个啥,图自己武装力量太好了天下无敌?
别太荒谬……
【孙权真正震怒的从来都是机密的泄露,是自己和杨竺在内室中的对话,最后竟然会被流传出去,甚至让人都不在京城的陆逊都知道了。
他害怕的是泄密,是自己的人身安全啊!
所以他才要将这件事牵扯到的所有人无差别打击一波,接近歇斯底里地逼问,也要知道真正泄密的源头,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这很应激,但是实话实说,我是可以理解的。
孙权当年都六十三了,放在现在都算步入了老年时光。人年老之后很多功能都在走下坡路,在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之时,又很容易陷入一种不安全感。
然后你告诉他:他之前睡觉的时候很可能床底下还一直藏着一个人,说不定在他睡熟之后从床底爬出来去向他效忠的主人汇报他今天在室内的一举一动……
——正常人都会疯的,更别提皇帝这种疑心病天然更重的类型。】
“这已经不是疑心病的问题了吧。”
刘秀忍耐了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口。
虽然那东吴是他后汉的掘墓者之一,但是未来他们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实在让光武皇帝大开了眼界,也顾不得什么内心的芥蒂和别扭了。
自认算个开明君主,疑心病并不很重的刘秀开口,直接犀利吐槽:“光是后世人形容的那一段,就真的很难让人产生什么安全感吧。”
这难道不算是人反感的本能范畴吗?
【所以说啊,孙权是一定要逼问陆逊的,逼问陆逊到底从谁那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可是陆逊显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瓜葛,不知道孙权内心强烈的不安与疯魔,他只会感觉可笑与可悲,觉得自己分明是在为上分忧,却遭到了君上的怀疑。
他此前在太子和孙霸之间从未站队过,甚至力劝站队的同僚效仿一下武帝时期金日磾杀子,这固然是他政治上的成熟与冷静,难道在孙权眼中,都不值得一个忠心的认可吗?】
孝武皇帝·刘彻:等会,怎么还能扯到我身上的?
他认真对着那个陌生的名字看了几遍,确认自己现在并不认识对得上的人物,没有更多的线索,于是只能结合孙权当时面对的上下文处境顺势剖析一波。
……他未来难道也有什么继承人问题吗?!
这个结论的得出并不够充分,简陋地让刘彻都不能彻底信服。可是牵扯到继承问题这种大事,就算是以孝武皇帝的才能,也不得不慎之又慎,不能放过哪怕一丝可能出现的问题。
但是在警醒的同时,刘彻又冷静下来,回到了现实:
哦,他还没儿子啊。现在就开始操心,好像确实有点太早了并且无能为力啊。
【是,他确实是江东士族出身,他也能看出孙权对于士族的打压与控制。
但是这次,陆逊扪心自问。他真的只是不想让吴国的传承混乱下去——毕竟轻易地废立太子,对国家本身来说,难道真的是什么好事吗?
可是这样的心意却遭到了孙权的盘问,摆明了怀疑他和孙和结党营私。
所以,陆逊最后忧虑而死。】
孙权:……
他不是这个意思啊!你能不能好好张口问他一声啊!
就算和陆逊之间还没有培养出未来可能存在的君臣情谊,然而看见一个能够帮他带兵打仗战胜蜀汉的手下,最后因为这样称得上荒谬的理由最后逝世,已然足够吴主的表情都忍不住有些扭曲。
“……不要想太多。不要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想太多。”
他最后只能带着点虚弱地这样说着,伸手捂住了自己的头,恍惚中甚至都开始有些反思:
难道是他对于江东士族那,谁有利用价值他就重用谁的态度,表现得实在太明显,太冷酷了?所以在陆逊眼中,他的质问首先矛头就肯定是对准自己的吗?他这么没有信用的吗?
并且陆逊难道都不能自信一下,坚信自己对于他的价值不可动摇吗!
分明心里清楚答案,但还是坚持嘴硬的孙权摁了摁额角。
【当然了,我个人认为陆逊的死,孙和的奇妙操作占了大头,但是也并不代表孙权就完全没什么关系了。
因为他和江东士族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二宫斗时期逐渐走向了对立,所以作为江东士族代表人物的陆逊,在面对自己被孙权质问的情况的时候,他完全没考虑其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他已经将自己预先设置在,孙权早晚有一天会找理由将他从高位上按下来,打压他为首的陆家势力的位置上了。最后才会那么果断地认为两人之间所谓的君臣情分已然无存,然后忧虑而死。】!

简直好一出混乱大戏。
可是本该抱有着一种事不关己态度,对于自己敌对势力内部斗争的混乱甚至应该欣然接受,并以之为突破口找寻进一步击破方式的刘备却没有什么幸灾乐祸的感受。
他想起后世人提及这二宫斗的缘由,一种微妙的感觉油然而生,隐隐发觉出了事情的不对。
它原本的意思,好像是想用吴国的灭亡来证明刘禅的投降和乐不思蜀,不是为了保民而是真切的窝囊来着……?
刘备的脸色一瞬间复杂起来。
【话题好像有点扯远,总的而言,江东士族和吴国皇权之间的争斗,从孙权晚期就逐渐拉开了序幕。
以孙登死后吴国的继承问题为标志性事件,不管是拉扯了很长时间的拉锯战二宫之乱,还是孙权下定决心立幼子孙亮继位之后,苦心谋划的辅政格局,本质上都离不开这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
而等到孙权死后,他搭建的以淮泗近臣势力为核心,宗室宗亲力量为股肱,联合控制江东士族力量为中基层行政官吏的格局,因为宗室不满近臣专权的缘故而被不幸打破。
江东士族的力量于是乎更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其对北伐统一的愿望也就更进一步下降。但是因为孙休执政比较温和派,君臣之间的矛盾虽然也有,但还没到完全对立起来。
等到孙皓继位,事情那才叫一个抽象。】
孙权冷笑:“还能怎么抽象?让我看看他到底怎么个抽象法!”
当爹的孙和手腕就已经足够偏激不走寻常路了,那么作为孙和亲儿子,对孙和的感情估计十分深厚的孙皓,他的个性和手腕,和孙和没什么共通之处那才叫奇怪。
毕竟——孙权面无表情地咬牙,联想到上一次的天幕,他很快发现了在谥号上孙皓心底可能存在的一点不太可以明说的,隐晦的小心思。
他给自己最后没能登基的亲爹追谥文皇帝,然后反过来给皇位原本的归属者孙休上谥号景皇帝。
文景,文景。这孙子到底想在内涵谁呢,他叔叔又没特意和他过不去,这个谥号难道不也挺恶心人的吗?
就算事情的真相并不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孙权也无所谓。他就是单纯地为这后头的子孙问题头疼,平等地讨厌这对父子,所以不吝啬于用最大恶意去揣测而已。
反正对面也搞得孙权不像他们亲爹亲爷爷一样,那他凭什么惦念住现在压根就不存在的骨肉情深。
【孙皓倒确实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雄才大略的明君那挂,是个彻头彻尾的暴君,我也没什么替他翻案的想法。
尽管他确实还不至于像传言所说的那样,看谁不顺眼就挖人眼睛,剥人面皮。但是这个流言,早在晋朝,他自己和他曾经的手下就已经对着晋朝君臣解释过了,后面还在流传只能说刻板印象已经定型了。
尽管是很经典的,罪无可赦是层层累积的别人附会的恶的叠加现象。但是对此我遗憾表示,他和商纣王那样的情况都不太相同,应该算得上活该。
毕竟那些谣言甚至都不是作为敌人的晋人给他按上的帽子,而是从他治下的东吴自己流传出来的,本身就可以代表着一种大众对于他执政的认知。
就算其中有江东士族与他不对头,对此可能进行了添油加醋和煽风点火,但是他自身真的干净不到哪里去,撇不太清关系。】
“家门不幸啊……”
曹操叹了一口气,既是礼貌性地对于东吴未来的点评,更是借此一语双关哀叹自己的魏国。
孙家未来的继承,固然听上去就一团乱麻,掺杂了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好一个后继无人怪不得最后迎来了亡国的下场。
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人孙家还是成功熬过了他的魏国,孙权的孙子上台之后,面对的对手在后世人口中已经变成了晋朝。
这才是让曹操发觉之后最为破防的事情。他越听蜀汉东吴后继无人的情况,心里反而越是痛苦。
人家灭亡是子孙不争气没错——可是他们大魏又好到哪里去了吗!
人家最起码没有被手底下人篡位啊!
曹操:手有点痒,刀有点烫,想杀人。
【孙皓本身就是一个脾气不好,傲慢又暴躁,甚至可能称得上阴晴不定的性格。
但是这种性格,相信认识隋炀帝杨广的人应该会有点眼熟。因为他们的傲慢与强硬,他们的野心乃至于建立霸业的雄心壮志也时常会很明显。
属于是不管有没有能力,符不符合实际状况,他们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来的想法就是很强烈。
额,堡宗应该也算这一类人。】
孙·知道堡宗是个什么鬼德行·权:……
这下真见了鬼了被恶心彻底了。
他攥紧了旁边,因为想要给予他继续听下去勇气,而握住了他手的周瑜:“除了和,霸,这个皓字我感觉也不吉利了。”
“早就不吉利了。”想了想,他又皱着眉改口:“镇和广这两字也不要用了吧。”
虽然那位隋炀帝和堡宗都和他们东吴肯定压根没什么关系,也不妨碍孙权被那句同类人膈应到,坚决划开干系。
【孙皓就是这样的状况:他因为足够傲慢,足够强势,所以面对手底下江东士族很显然已经坐大不会完全听从他的时候,他就会与之发生激烈的冲突,希望其能够乖乖听从自己的话语。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斗争的一条主线:君权和以相权为代表的臣权之间的争斗。所以孙皓在这种事情上的行为,实际上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也称不上什么错误。
但是他的政治手腕,我只能说实在不敢恭维,不愧是孙和的亲儿子,父子两的偏激真的一脉相承。
在他纯粹的强硬加压之下,江东士族的利益确实被他瓜分了部分,但是也逐渐因此被他推远,并从原本安于自保的状态日渐被惹毛:
他们乐意保留东吴,难道不就只是因为东吴的首都在他们这一块,他们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利益吗?
那么如果你能够给予他们的利益,甚至都不足够他们投向晋朝所能得到的份额的话,他们凭什么要给你们孙家卖命啊!
——投降得了。】
“所以,”周瑜说话的语气很轻:“后世人才会说,东吴的灭亡也称不上光彩吗?”
当东吴君臣的矛盾逐渐深化到足以割裂一个国家,当已经江东化的东吴政权失去了其行政基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江东士族的支持之时。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